標籤:

一個為「康乾盛世」掃清障礙的女人

在我們所認識的婚姻中,多是兩情相悅或門當戶對的,要麼就是美人配才子,或是佳人配財主,可是在中國歷史上,卻有一個王朝的女人湧向自己的敵營,嫁給幾乎將他們趕盡殺絕的敵人。 話從蒙古最後一個汗王說起。 對於蒙古一些部落與後金通婚,蒙古最後一個汗王(林丹汗)就此事做過嚴厲的指責,並且懷疑他們與後金暗中勾結。他採取了一些約束蒙古族與外族通婚的措施,這也讓各個部落人心變得不和,從而加速了內部的矛盾,導致投靠努爾哈赤的首領不少,這也就達到了努爾哈赤的目的。 後金在通過聯婚的方式不斷地拉攏蒙古人的同時,仍不停地向林丹汗發起進攻,在三次征戰之後,林丹汗的兵力迅速銳減,林丹汗的不少部將也被後金收編,從而在軍力上出現了懸殊的對峙。努爾哈赤通過聯姻的方式來拉攏蒙古部落的人心,不僅減少了與蒙古兵的交戰,而且收編了許多蒙古兵,讓他把更多的精力轉向大明王朝。 在林丹汗病死之後,皇太極派部下帶兵找到林丹汗的妻子囊囊,並且通過囊囊查知林丹汗兒子額哲的營地。他們找到了額哲,加封額哲為親王,並將皇女馬喀塔格格嫁給額哲。 林丹汗雖然一生都在與努爾哈赤交戰,但他並不是死在敵人的手下,而是病死的。蒙古大軍在和後金大軍多次交戰之後,到了滿清皇太極時期已經幾乎削減不少。林丹汗死後,到了額哲時期,已經沒有能力和清兵交戰,所以額哲不得不接受皇太極的「恩賜」,在無奈之下只好低頭「感恩」。 林丹汗死後,他的女人也另做打算了,為了自身的安全和利益,不得不謀求新路。眼看著蒙古已置為滿清旗下,她們為了再次過上王室的生活,同時考慮到自身利益和部族的安全,她們都希望嫁給滿清王室。由於滿蒙聯婚早就是一種風俗,加上滿王室是敞開胸懷接納他們的,所以她們的計劃也有一定的可行性。 邊域各個部族的對中原的騷擾是長期而無休止的,清王室為了達到不耗一兵一士就可以收編了殘餘蒙古部隊的目的,只有迎接這些女人才是最省事的事。林丹汗的女人此時投奔清王室,也自中滿清王室的下懷。 林丹汗死後,他的側福晉竇土門嫁給皇太極,這是林丹汗第一個嫁給皇太極的女人。有了第一例,自然有就第二、第三例,甚至是更多例。接下來是林丹汗的多羅大福晉囊囊太后娜木鐘率領一千五百戶部眾歸順清王室,多羅大福晉蘇泰太后帶著她的兒子額哲率一千戶部眾來投,前文說到額哲是林丹汗的繼承人,所以額哲在這些女人歸降時,也獻上歷代傳國玉璽。隨同這兩位皇后前來的還有林丹汗的側室福晉伯奇和俄爾哲依圖兩位福晉。林丹汗的妻子兒子都投靠了自己的敵人,林丹汗的妹妹泰松公主也一起來了。在漢人看來,嫁給自己的敵人是對丈夫的不忠,在這種選擇面前,忠貞的漢人大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是人的尊嚴所在,可林丹漢的女人和家人並沒有這麼想。權衡生存與尊嚴的重要性,他們做出這樣的選擇,在我們今天看來感到不可思議,可觀念不同、時代不同,人所做出的選擇也是不同的。 我們來看看林丹汗的女人最後的歸屬: 一、囊囊太后,林丹汗的正室大福晉,八大福晉之首,改嫁愛新覺羅·皇太極。 二、斯琴圖福晉改嫁林丹汗屬下寨桑祁他特車爾貝為妻。 三、蘇泰大福晉歸順後金,改嫁愛新覺羅·濟爾哈朗。 四、芭德瑪瑙伯奇福晉改嫁給皇太極。 五、蘇巴海福晉,記錄不詳。 六、烏雲娜福晉被漠北某一部落俘虜以後失蹤了。 七、俄爾哲圖福晉改嫁愛新覺羅·阿巴泰。 八、苔絲娜伯奇福晉改嫁愛新覺羅·豪格為其側福晉。 八大福晉中,有六位最後嫁給滿清王室了,這種現象說明滿蒙聯姻實際上是為了雙方的政治利益。孝庄皇后姓博爾濟吉特氏,是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的女兒。她是政治婚姻中的配角,在十三歲那一年,她被自己的親哥哥吳克善護送到盛京嫁給皇太極的。 清初滿蒙聯婚成為一種潮流,當時蒙古族女子在後宮中佔大半。科爾沁貝勒寨桑一家的女人在後宮具有非同一般的位置,如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孝庄的姑媽)、宸妃博爾濟吉特氏(孝庄之姐)及孝庄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等,可謂蒙古女人是被寵的重要對象。但皇太極當時專寵的是孝庄的姐姐宸妃,孝庄皇后並沒有得到特別的寵愛。可是她為皇太極生下了一男三女,從而她的命運也有所改變。 講完後宮講皇權,對於「權」,無非是爭奪,以計謀奪取,也兵力財力奪取,以關係背景奪取。下面我們來講一講清王室權力的爭取。 崇德八年,清軍大松錦大戰中告捷,為了乘勝追擊,皇太極在休養兵馬之後,正著手下一個作戰計劃。可天有不測風雲,在他還沒有一點防備的情況之下,突然腦溢血,死於清寧宮中。 皇太極忽然死亡,不疑給朝廷上下帶來一陣地震,原來皇帝計劃內的事情全都打亂了,他還有許多大事沒有完成,也有許多事情來不及交待,但最重要的是誰來繼承皇位的大事。 在皇位的繼承問題上,從歷朝歷代的宮庭之爭來看,都有可能會引發一場血腥的屠殺。 對於皇權繼承及朝政來說,在努爾哈赤時期,曾立下皇權繼承人由滿洲貴族公議,從八大議政貝勒中推選。當時,朝賀時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及侄子阿敏輪月兄弟四人並排南面坐,雖然這是一種非常原始的軍政體制下的朝政,這沒有人能獨攬專權,所以看起來很平等,也很民主。可是到了皇太極皇位之後,他卻不再繼承努爾哈赤的這種坐朝方式,而是採取了皇權高於一切的形式,這是皇權至上的一種象徵,因為,皇帝的身份與以往的汗位可不一樣了。 從八大議政到「皇權至上」的過渡,讓滿清皇室的許多人對皇位虎視眈眈。 皇太極死後,朝中大臣各立其主,有人擁立皇太極的長子,既三十四歲的薛恭親王豪格當皇帝。恭親王是多年跟隨皇太極南征北戰的英雄,支持他的有父親的鑲黃旗,還有代善的鑲紅旗和濟爾哈朗的鑲藍旗。代善是他的伯父,濟爾哈朗是他的堂叔,這些都是重量級的人物。最重要的是,他父親統領的鑲黃旗支持他。 擁立多爾袞的人也不少,努爾哈赤的十四子睿親王,他雖然只有三十二歲,比起豪格來還小,但身份是他的長輩,從輩份上論是豪格的叔叔。多爾袞的戰功相對豪格來說是高高在上的,他是巢清林丹汗殘部的主將,也是奪得元朝傳國璽並獻給皇太極的人,他是個有勇有謀的人,不僅得到皇太極的器重,而且在朝中也有很大的威望,這樣的人物,擁護他繼承王位的人自然不少,英親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還有正、鑲兩白旗諸將領等都想擁立他為王。 當時,正、鑲兩黃旗將領堅決擁立豪格為皇,而正、鑲兩白旗大臣卻跪勸多爾滾馬上即位。由於豪格和多爾滾爭執不下,看他們爭奪激烈,為了不讓雙方動兵操戈,有人建議立皇太極的哥哥代善為新皇帝,但是代善不願陷入這場政治鬥爭,他說:「吾以帝兄,當時朝政,尚不預知,何可參於此議乎!」就匆忙退場了。有些人看到這種氣氛,也不想周旋在其中,借勢跟上代善的步伐離開。多爾滾眼看大家都相爭不讓,而且火氣越來越旺,只好提出一個折中的方案。他說:「虎口王(代善)即都已經承讓而去了,看來他並沒有繼承皇位的意思,我們就立先皇的第三個兒子為皇帝吧。但是三皇兒年歲尚幼。叫左右大臣輔政,等到他成年之後,再讓他當政。」 這樣的折中方案讓劍拔弩張的雙方都能接受,從而滿清的第二任皇帝福臨被扶上了皇帝的寶座。那一年,這個皇帝才六歲,他就是順治帝。 多爾袞提出讓福臨當皇帝的背後,在大家看來是為了大清不要出現內亂,其實是孝庄皇后在其中周旋所致。這也足以看出多爾袞與孝庄皇后的關係非同一般,也看出一個女人在權力的爭奪中的能量。 既然多爾袞提出讓福臨來當皇帝,他自然會考慮到自身利益,這背後存在利益交易。福臨是他選出來的皇帝,那麼他也為自己撈到了實實在在的政治資本,這為他日後飛揚跋扈作了充分的準備。豪格也有自己的打算,讓一個六歲的孩子來當皇上,他自己也有施展手腕的機會,也同意了這個折中的辦法。其實人人都打好自己的小算盤,但實際上布置這局棋的人上背後的孝庄皇后。孝庄皇后在背後和多爾袞早就商量好推選福臨的計劃,有人說多爾袞對於孝庄皇好一直以來就有好感,所以有了權色上的交易,也有人說孝庄皇后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當上皇帝,做了日後的利益交換。但是關於宮廷之事,縱是有史書記載,對於這些隱密的事也不能絕對信任,史學家對於這些隱密的事也存在猜想的成份。但這樣的猜想不是沒有可能的,我們從孝庄皇后和多爾袞日後的所作所為來看,也可以猜想其中的真相。 在福臨當上皇帝之後,多爾袞被封為攝政王,這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要位置,他掌握軍政大權,一個未滿六歲的皇帝,許多事都必經他來布控,所以,時間久了也可見他的功業所在,他也無形中顯得高高在上的姿態,在政治上變得張狂孤傲,在生活上也變得奢華無度。 權力的膨脹,讓多爾滾對當年妨礙自己坐上皇座的豪格也施予毒手。在順治元年,這位往日的政治對手被多爾袞羅織一些罪名,從而公報私怨,先是把豪格廢為庶人,後來拘禁冤死。在政治鬥爭中,親情變成無情,殺戮是最終的手段,而死亡將是失敗一方的歸宿。豪格死後,他的福晉又被多爾袞納為自己的女人,這對於當代人來說,丈夫被殺了,妻子又被佔了,雖說人死了不明後事,可是豪格的女人卻甘願成為多爾袞的女人。我們看到了人性脆弱無情的一面,同時也看到政治場上的殘酷無情。讀清史,我們看到女人的身上總是缺少愛恨情仇,這和現代戲劇中的清宮女人相比起來,那可是兩個極端,一個真戲假演,一個假戲真演;一個人性麻木無情,一個過度誇張做作。因為,我們在這些嫁來嫁去的女人身上看不到真情和愛恨。但是,如果要真的寫出清宮女人的風流故事,一定不亞於漢唐風流事。 與多爾袞一起輔政福臨的濟爾哈朗,看到豪格的下場之後,心也變冷了。為了不捲入這場血腥的政治鬥爭,他對多爾袞總是退避三舍。同時,為了不讓多爾袞加害於他,他表現地非常弱勢,不僅對多爾袞言聽計從,而且要把權力交出去,但是,由於他之前與豪格是同一黨羽,多爾袞並未就此放過他,在順治四年將他的官職罷了,並降為郡王。豪格的死亡和濟爾哈朗被黜罷,為多爾袞清除了政治上的對手,從而讓他的權力得到了空前的強在,實際上朝中大權都落在他一個人的手中。 權力落到了一個人的手中,他就想過著和皇帝一樣的生活了。多爾袞這個人骨子裡就不檢點,他心裡也一直對福臨這個小皇帝或多或少有些看不起,你福臨這個皇帝是我讓你當的,你福臨能有今天,也完全是我多爾袞一手拉起來的,你能享受的,我更能享受。這都是人的心理常態,確實沒有他多爾袞就沒有福臨的今天,對於年少的福臨來說,他不懂得什麼叫傀儡,但憑著孝庄皇后對他的護佑,才在一個年幼無知中成長起來。 孝庄皇后對多爾袞的做法雖然也有想法,但也是只能爭一隻眼閉一隻眼,有時候還不得不偷偷討好多爾袞。 多爾袞命史官為他寫起居注,這可是帝王才享受的事情,他這麼做完全把自己當成了皇帝來看。如果說寫起居注是內事,那麼他把自己的府第建造得比皇帝居住的地方還要豪華,規模要比皇帝居住的地方大,那就是明目張胆的行為,可是誰也不敢哼一聲,因為朝中大事都掌控在他的手中,皇帝也把權力交到他手裡。孝庄皇后為了兒子的自然成長,採取了遷讓和忍受的做法,她也許對這個狂傲的男人有所忌諱,也有所愛慕,但她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兒子將來能成長起來,然後把權力收回來,不要讓天下人都知道朝中只有睿王一人,而完全忽視皇帝的存在,因為他是先帝的女人,也是當下皇帝的母親,她明白自己背負的責任。所以她不得不採取忍讓的態度,同時也給多爾袞載上高帽,只有這樣做,才能保全兒子的帝位。 順治元年,多爾袞被封為叔父攝政王,轉而又接著轉為皇叔父攝政王,到了順治四年,多爾袞不再在皇帝面前跪拜,這在中國封建王朝中,喪失了君臣之禮,可多爾袞明擺著和皇帝「平起平坐」和行為卻沒有人敢指責。 且說孝庄皇后的私人生活,在皇太極死後,她仍是一個激情四迸的女人,此時的她感情寄托在何處,為了政治利益,她又委身於哪些男人? 在清代歷史上,留下了一個謎團——孝庄皇太后是否下嫁給攝政王多爾袞。 雖然有許多說法是皇太后下嫁給多爾袞的,但史學界對此事卻存在爭議。可是我們從幾個方面來推斷,孝庄嫁給多爾袞的事實是成立的。比如,福臨稱多爾袞為皇父,朝臣在上疏的時候也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逢年過節或是典慶大禮中,文武百官也一起跪拜多爾袞和福臨。其次,孝庄皇太后下嫁多爾袞的事,不僅當時史書上有多種說法,在民間也流傳甚廣,我們今天查證許多清代文字,都可以見到孝庄下嫁多爾袞的地方。比如在張煌言的《蒼水詩集》中有一首詩《建夷宮詞》,是這麼寫的: 上壽筋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 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 從時間地點人物來分析,這首詩絕對是描寫孝庄皇太后嫁給多爾袞的,因為慈寧宮的太后只有兩位,一位是年近五十的正宮孝端文皇后,而當時的多爾袞只有三十多歲。另一位就是比多爾袞小兩歲的孝庄文皇后,從年齡上來看必定是孝庄皇太后。但詩歌本屬純文學,我們只將其作為參考的資料。 從後人整理的清朝禮部檔案來看,也發現「皇父攝政王」這些書面說法,而且與「皇上」的格式一樣。在許多上疏的奏摺中都多稱「皇父」,以及在多爾袞死死後,在追論他的罪狀中也說他自稱「皇父攝政王」,這可是不得了的事,明擺著我就是皇帝他爹,而且幫皇帝處理朝政。「皇父」之稱足見孝庄皇太后就是多爾袞的合法老婆了。 還有一件事足以證明孝庄皇后是下嫁多爾袞的。 順治親政之後,多爾袞到外面去打獵時死於喀喇城,死後被追謚「誠敬義皇帝」。「皇帝」二字看起來莫名其妙,但孝庄和順治以「皇帝」追謚予他,這可不是鬧著玩的,說明了多爾袞就是皇帝他爹,按皇權傳授的方式,子承父皇之位,所以說多爾袞在順治帝少年時的實權相當於皇帝,又是他的繼父身份。同時,多爾袞還以皇帝的喪儀出殯,神位附太廟,這種待遇除了皇帝及皇帝的生父才有資格享用。這樣的追謚和葬禮,如果說孝庄皇太后沒有下嫁給多爾袞,那就說不通的,不過深宮深深深幾許,又想為前夫保節,又想為兒子護法,又想為自己留名,又想解除寂寞歲月,在倫理道德和封建禮節的約束下,孝庄皇太后一邊充當有氣節的好母親,一邊充當有情慾的好女人,在個人生活和政治變節中交換不同的角色,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天下沒有不漏風的牆,從蛛絲馬跡中,精明的文化工作者還是找到了她下嫁多爾袞的證據。 憑著矛盾的心理,在福臨親政不到兩月的時候,想到多爾袞已經死了,過去與他的關係可以一了百了,為了抹去這個「父皇」的身份,同時為了演好孝庄皇太后沒有下嫁多爾袞的假象,他們羅列了多爾袞的種種罪狀,削去一切稱號,並且沒收了所有的家產。這是政治鬥爭,是為了清除強勢的「多黨」,也看出孝庄皇后苦心設計的一幕。 也許她心裡有愛,但政治利益大於一切,她是明白人,所以不得不從大局著想。 最為後人疑惑的是,孝庄皇太后死後沒有和皇太極合葬在一起,說明孝庄已經改嫁給多爾袞,不可以和皇太極合葬在一起,但又顧及王朝子孫的顏面,也沒有和多爾袞合葬在一起,只好獨葬在關內。這件事對於孝庄皇及後是否嫁給多爾袞的,這也是一個推論。 許多歷史評論家對孝庄皇太后嫁給多爾袞有不同說法,有人說皇太極並不喜歡孝庄皇后,而年齡與孝庄相仿的多爾袞是個痴情的漢子,從第一眼看到孝庄皇后就深深地喜歡上這個蒙古女子,只是苦於他是皇太極的女人,所以這種想法也不過是個白日夢。雖然多爾袞的女人不少,而且生活極其放縱,比如他殺死豪格之後強娶豪格的妻子,又一連娶了戰敗國朝鮮國王室兩位女子等,但仍不能消除他對孝庄皇太后的愛意。在皇太極死後,孝庄皇后剛好處於虎狼之年,處於這個年齡的女人受不了後宮寂寞,一個苦苦暗戀,一個寂寞難耐,於是乾柴烈火就這樣燃燒起來了。 有人認為他們的愛情可歌可泣,也有人認為他們的愛情倫失綱常倫理,對於愛情,理解的角度不同,也不免讓人的愛情觀有所不同。 有一些歷史評論家認為孝庄皇太后下嫁多爾袞是為了一場政治婚姻,與愛情基本無關。為了穩定福臨的皇位,只有嫁給多爾袞並加封他為皇父攝政王,才能打消多爾袞奪走皇權、皇位的念頭。所以,孝庄皇太后在迫於時勢嫁給了多爾袞,從而讓多爾袞減少了覬覦皇位的心機。表面上看,多爾袞並沒有當皇帝,但他手中的權力卻高高在上。籍於前車之鑒,歷史上的秦始皇曾因母親趙姬私通嫪毐而大開殺戮,不僅嫪毐極其兩個孩子被殺,連把嫪毐送給趙姬的呂不韋也逃脫不了。多爾袞明白,要是福臨是一個有能力有作為的人,那麼在他親政那時起,他將沒有好日子過,所以多爾袞有意讓福臨荒於學業,朝臣曾多次給福臨請老師授業,也被多爾袞揮手作罷。在清稿史上,順治皇帝福臨到了十四歲要親政時仍然無法提筆批奏,因為他看不懂漢字。這是一個皇帝的悲哀,也是權力壓制之下的悲哀。可見這場婚姻雖然穩住了一個皇帝的地位,造成了一個無能的皇帝。孝庄皇后考慮的是一個兒子的權力轉移,而忽略了輔佐一個皇帝的能力。也許對於一個滿族女人來說漢語言文字並不重要,她認為這是一個滿清的王朝,卻不懂得這是統轄的都是漢人。 且說多爾袞死後,他的黨羽也被清除了,原本沉寂已久的濟爾哈朗接下多爾袞的職務。此時的順治帝安心理政,同時還努力學習漢文化,並親自批閱奏章,還放寬了任用漢人當官的政策,努力整頓官吏,大清的政治面貌在君臣同心下煥然一新。 到了結婚的年齡,出於政治利益和家族的利益關係,孝庄皇太后讓自己的侄女蒙古科爾沁貝勒吳克善的女兒博爾濟吉特氏嫁給福臨。前面說過蒙古女人嫁給滿清王室是一種習俗,因為蒙古八旗對於清王朝的建立具有不可磨滅的功勞,她們在皇室的地位和滿族女子一樣高貴。 對於這樁婚事,順治皇帝並沒有和皇太極等前人一樣,他不習慣於這種政治利益下的婚姻,雖然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是個聰明漂亮的姑娘,但性情上卻和順治帝合不來。這位皇后本來就是個貴族女子,在生活打扮上極其奢侈,嫉妒心也很強,結婚不久,順治皇帝對她就冷眼相看了,他覺得這個女子缺少矜持的一面,對人也過於傲慢,不由心生厭煩,想要廢掉博爾濟吉特氏,重立新皇后。 皇帝廢立皇后是朝廷大事,這門婚事是孝庄一手主辦的,這麼一廢,孝庄可不好向族人交待,也覺得自己沒有顏面,於是千萬好言相勸,可是此時的皇帝已經長大,認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從而和孝庄皇后爭執不下。孝庄無奈,只好托各位大臣好言相勸,百般阻撓,但是順治帝早就鐵了心,他非得把蒙古科爾沁貝勒吳克善的女兒博爾濟吉特氏休了不可。孝庄皇太后看到自己的兒子這般固執,認為他長大了,是個有主見的皇帝了,出於天子至上的尊位,如果自己過順治帝過不上,大臣們也是不服的,所以同意了兒子的做法,不得已把博爾濟吉特皇后降為靜妃,並且讓其到側宮居住。 再立皇后的背後,孝庄皇后和順治帝之間有一個交易。你順治把皇后降為靜妃,這事我孝庄同意了,但好歹博爾濟吉特皇后是我蒙古族的女子,如果你就這麼廢了,不僅我無法向族人交待,在政治上也會可能帶來不良的影響。這看起來不僅僅是一個女人的事情,而是兩個種族之間的問題,是關於政治關係的問題,你得答應我再娶一個蒙古族的女子進宮為妃。福臨是個懂得進退的人,既然朝廷上下以及母后都同意了,自己也就退一步,同意納孝庄皇太后指定的蒙古科爾沁多羅貝勒之女博爾濟錦氏進宮為妃。 這個新納的妃子博爾濟錦氏是個很漂亮的女子,試想這下也是可以讓她當皇后了,可是順治皇帝卻遲遲沒有把皇后的位子讓給博爾濟錦氏來坐,這讓孝庄皇后看來可是不理解了。到底順治皇帝心裡想的是什麼呢,大家都不明白,他對這位漂亮的蒙古姑娘不冷不熱,並沒有多大的性趣。原來,他心裡一直裝著一個姑娘,這個姑娘就是董鄂氏。 董鄂妃是何許人,至今對於她的出身仍不太明白。 有人說她是董小宛。當時清軍佔領南京之後,董小宛被擄到清王府,順治對他一見鍾情,從那之後就心魂不定,非要娶董小宛不可。可是,從時間來看,順治娶妃的時候董小宛已經死了,而且董小宛比他還大十四歲。 還有一種說法:董鄂妃是他的同父異母弟博穆博果爾(清太宗第十一子)襄親王的福晉,這可是弟弟之妻了,順治心裡一直想著弟媳董鄂氏,於是他在弟弟出征的時候和寂寞的董鄂氏好上了,等到他弟弟回來之後,發現了董鄂氏被順治皇帝霸佔了,在尊嚴面前,不由選擇自殺身亡。但據考證他的弟弟博穆博果爾的生辰(1642年1月20日-1656年8月22日),那麼他的弟弟十四歲就死了。《清史稿》上也這麼記載:「襄昭親王博穆博果爾,太宗第十一子。順治十二年,封襄親王。十三年,薨,予謚。無子,爵除。」同時,據《愛新覺羅宗譜》記錄:「(襄親王)嫡福晉博爾濟吉特氏,和碩達爾汗巴圖魯親王滿朱錫禮之女。」 博穆博果爾雖然娶妻了,但這個女子並非董鄂氏,所以這個說法是沒有依據的。 據《清史稿·后妃傳》記載,順治共有兩個皇后和十五個妃子,但他最寵愛的是董鄂妃。《清史稿·列傳一·后妃》有如下記載:孝獻皇后,棟鄂氏,內大臣鄂碩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寵冠後宮。順治十三年八月,立為賢妃。十二月,進皇貴妃,行冊立禮,頒赦。上皇太后徽號,鄂碩本以軍功授一等精奇尼哈番,進三等伯。十七年八月,薨,上輟朝五日。 從上面這段話來看,董鄂氏是內大臣鄂碩之女,年十八嫁給順治了。後人雖然杜撰了一些故事來吸引讀者的眼球,故事的情節雖然讓人難忘,但這是一種不負文責的行為,我們讀史,還是以正史為準。 董鄂妃不僅是個漂亮的女人,更懂得體恤身邊的人,這一點也是順治帝疼愛她的原因。順治帝把董鄂妃納進門後,又想第二次廢皇后,他覺得德才兼備的董鄂妃才配當皇后。此事被孝庄皇后知道後,她馬上旗幟鮮明地反對。朝中大臣也知道,蒙古人為大清建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如果二次廢除蒙古女人的皇后之位,對大清帝國的基業會十分不利。這種綁定政治利益的婚姻,一旦激怒對方,可能會出現滿蒙不和的局面,所以,孝庄皇太后這一次不再讓步。 前文說過順治也是個倔強的主,他死活都要立董鄂妃當皇后。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一個女人在後宮中的地位,最主要是由名份來定,皇貴妃是低於皇后的名份,將來對自己和子嗣的生死安危都起著決定的作用,所以後宮女人除了爭風呷醋,還會為了名份血腥爭奪。前面幾章里說到的武則天、呂后對後宮無情殺戮就是比較明顯的事例。對於廢舊立新之事,順治帝和孝庄皇太后鬧得不可開交,在孝庄皇太后的阻攔之下,順治帝把太廟匾牌上的蒙古文全摳去了,意思是我才是一國之君,我有權力行使自己想要做的事,而你卻為了蒙古女人與我爭鬥不休,我這下就削去蒙古人的功績,看你還要不要阻攔我。處於這種情況,那位蒙古皇后應該和皇太后站在一起,可是這位皇后心胸狹隘,看到順治皇帝這麼做,反倒怨恨起孝庄皇后來,說是孝庄皇后沒有干預此事。孝庄皇太后為此事氣得病倒了。董鄂妃看到母子爭吵得沒完沒了,她是個善良的女子,不願看到順治帝和孝庄皇太后如此大動干戈,傷了和氣對誰都不如,而且自己是後來的,總不能喧賓奪主,於是她又儘力調和這對母子,說她不想當皇后,不能為了個人的利益而破壞了全局,這才平息了這場廢舊立新的風波。後來,孝庄皇后並不倚重於那位族內蒙古皇后,凡事都和通情達理的董鄂妃商量,這對婆媳的關係處理得很好,給後人留下了不少佳話。 順治十四年,董鄂氏產下一子,她的孩子在這個世上停留了四個月就夭折了。十月懷胎的苦,剛為母親的欣慰,一下子變成一場空,董鄂氏在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 喪子之痛讓董鄂妃變得精神萎靡,食無欲,睡不著,久而久之,抑鬱成疾,終於在順治十七年病故了。 失去了心頭最愛的人,順治帝變得十分頹廢,說是喪子的悲傷使她抑鬱成疾,在董鄂妃死後不到一百天,他也駕崩了。 對於順治帝的死亡,《清世祖實錄》是這麼記載的:「丁巳,夜,子刻,上崩於養心殿。」就這麼簡短的記載,沒有說明他是怎麼死的,在順治朝的翰林學士王熙的《自撰年譜》卻寫他在進入養心殿後,順治帝對他說是得了痘證,恐怕好不了。故而說,他是犯了痘症(天花病)致死的。 又有《起居注》記載康熙即位之後不久,孝庄皇太后經常到五台山燒香拜佛,說其目的是為了尋找順治帝,因為董鄂氏死後,順治帝十分悲傷,對世間萬物無欲無求的他,只好剃度進入佛門。 據《續指月錄》所載,順治帝也叫僧人為他剃度。 有一說法更為可疑,說順治帝是在廈門被鄭成功用大炮轟死的(2004年4月20號《廈門晚報》頭條《延平王起義實錄》)。 對於順帝的死因或去處,沒有完全的文字記載,這也成了一個謎團,我們就不必要再做深入探討了,接下來看看順治帝走(死)之後,孝庄是怎麼輔助新主的。 在順治帝死前,留下傳位給玄燁的遺囑。玄燁繼承皇帝之後,改元康熙。為了避免以往攝政王專政的權力集中制,皇室起用了四大老臣鰲拜、索尼、遏必隆和蘇克薩哈輔佐新主。 當時候有個叫周南的秀才從安徽來到北京,他是前來跪求孝庄皇后垂簾聽政的,我們今天看起來,周南能有這個進入皇宮發言的機會,可想康熙時期已經是一個非常看重並重用漢人的時期,也是一個開明盛世的開現象了。這周南只不過是個秀才,充其量相當於現在的一個並不優秀的大學生,他竟然風風火火進入朝中發出這樣的建議,放在現在,我們都認為這人可能腦袋瓜有問題了,或者是想通過拍馬屁謀得一官半職,所以才冒著殺頭的罪行來干預朝政,可謂是天下什麼人都有。 孝庄並沒有採納這個秀才的建議,因為清初總結了歷史上外戚干政亡國的事例之後,規定後宮不準臨朝干政。孝庄有臨朝聽政的資歷,但她不敢違背了滿清王朝「外戚不為政」的規禁,一旦自己這麼做了,不僅讓後宮女人將來也會滋生這種念頭,也給人落下大清江山被外戚掌控的話柄。 孝庄是個明白人,只要有四大能臣輔政康熙,就不怕出現多爾袞那樣的人物。如果有一方想要越權,還有三方抑制。何況,對於朝中大權的行使,只有康熙才是最高權力行使者,而她才是康熙背後真正的策劃人。在孝庄的栽培之下,康熙年紀輕輕就顯露出治國安邦的才能,在中國歷史上,正是這個皇帝統領大清帝國走向了繁榮富強,成就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 在金庸小說《鹿鼎記》過一個欺負小皇帝康熙的人,他就是武藝高超、臂力過人的鰲拜。鰲拜戎伍出身,為人專橫,他看到康熙年紀尚少,由於建立自己的黨羽,對於一些異己的朝中大臣一一排斥,並想方設法置於死地;索尼年老了,為人有些怕事,所以只求明哲保身;而遏必隆生性軟弱,平時多依附鰲拜,對鰲拜言聽計從;當然,也有用心輔佐皇帝的,這個人就是忠直的蘇古薩哈,所以他也成為鰲拜報復打擊的對象。且說康熙六年,親政的玄燁只有十四歲,此時的鰲拜無視皇權,一意孤行。蘇克薩哈一直以來受制於鰲拜,所以在皇帝親政之後也感到可以鬆一口氣了,於是向康熙皇帝上奏辭職,意在不想與鰲拜同朝為官,只想請求去為先帝守陵。鰲拜知道,蘇哈薩克這是和他唱紅臉,想以皇帝要挾他,於是與黨羽一起羅布了蘇哈薩克的二十四條大罪。對於一名忠臣來說,這二十四條大罪是「莫須有」的罪名,還沒有等皇帝發話,鰲拜就將蘇哈薩克拘捕入獄。皇帝身邊最親近的大臣,要殺要剮也輪不到一個同級的官員來論處,可是鰲拜卻無視皇帝的存在,竟然將蘇哈薩克拘捕入獲,而且要殺害,這可是把攬朝政的行為。 這件事後來被康熙皇帝知道了,他堅決不同意判處蘇哈薩克,可是鰲拜卻在皇帝的阻攔之下將蘇哈薩克處於絞刑,並且誅連九族。這明罷著你皇帝不是皇帝,你說你的,我做我的,看誰斗得過誰。可是鰲拜的做法也給自己挖好了墳穴,他對這個十四歲的皇帝太不放在心上了,而此時的康熙卻已經是個有主見有謀略的人。 面對倒行逆施的行為,有些人懾於鰲拜淫威,縱使是心時不爽,也不敢表露於形色。就是孝庄也不敢站出來,但她早就教皇孫布下了一盤捉拿鰲拜的棋。她讓康熙找來一批年齡相仿的孩子,天天在皇宮裡練摔跤,對於滿清子弟學摔跤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所以鰲拜也並不太在意。康熙八年,有一天鰲拜進宮要見皇帝時,這群結實健壯的小孩子在康熙的一聲號令下,全都湧上去,把鰲拜擒住了。這下行惡一世的鰲拜可就成了落網之魚,逃也逃不了,他的黨羽也被連根拔除。 在鰲拜黨羽剷除之後,玄燁才真正親政,在孝庄的教誨之下,他唯賢是用,嚴於律己,以身作則,成為一代英明君主。讓清王朝的政治局面從動亂中過渡到穩定,經濟也從蕭條走向繁榮的局面,這些成就都有孝庄的一份功勞,因為她為清王朝傾注的心血不少。

推薦閱讀:

頂得住歲月的摧花辣手,才是真的盛世美顏!
康乾盛世,究竟是怎麼樣的繁華?
第二講 唐太宗:開創盛世的聖君(6)
2014年是重建盛世的起點----亦易不易[文]
《盛世仁傑》1~20集全

TAG:盛世 | 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