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輸不起的孩子跟輸得起的孩子差距竟是這麼大!

小寶:

最近一個六年級的孩子因為搬桌椅的事情,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跳樓身亡,引起眾人唏噓的同時,孩子的承受能力再次成為網友們的熱門話題,「這是未來的接班人嗎?如果一點壓力都承受不了,指望接什麼班?」

或許是這個孩子覺得自尊受到了傷害,「失了面子」,一氣之下跳樓,導致這一無法挽回的結局。

每次小寶看到這類新聞,都在想,都還是一個小孩子,怎麼可以如此輕易地拿自己的生命不當回事兒?

這個孩子的極端情緒,其實在我們現在不少孩子中並不少見。後台曾有一位老師發來他自己經歷的一個令人後怕不已的事情:

有一次班裡小測驗,考察同學們對新知識的接受程度,結果一個平時成績一直都不錯的孩子考得不是很理想。老師剛把卷子分發完,這個孩子突然情緒失控,當著老師和全班同學的面把卷子撕得粉碎,這還不算,他又抱著自己的頭在課桌上拚命地撞。著實把全班的孩子和老師都嚇了一跳,老師只好趕緊給孩子家長打電話。

測驗應該是學校里最平常的事了,這個孩子因為一次測驗的失敗就做出如此自殘的行為,確實令人擔憂不已,為什麼我們的孩子會越來越「輸不起」?

孩子為什麼「輸不起」?

孩子「輸不起」有一定的「社會背景」。

楊瀾曾感慨:「中國孩子的壓力太大了,輸不起啊…」孩子的壓力來自哪裡呢?那就是不可更改的社會競爭原則。很多父母知道單靠成績和分數去定義一個孩子,並不表示這個孩子就是優秀或不優秀,更不能代表孩子以後的人生道路。

但這就是目前的社會規則,你不遵守,很大程度上意味著將會被淘汰出局,所以必須要抓住一切成功的可能!

這個「社會背景」下,很多父母認為,孩子的競爭意識要從小培養,於是不斷地給孩子爭第一的心理暗示:成績爭第一、特長爭第一、遊戲爭第一……

父母給孩子灌輸的競爭意識,一般會出現兩種情況會導致孩子「輸不起」:一是孩子競爭意識太強,導致無法接受失敗;二是,長期的競爭壓力之下,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無法負荷,導致他面對失敗會崩潰。

孩子競爭意識太強,無法接受失敗

這類孩子的家長要麼是自己的事業不如意,把出人頭地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麼是自己事業有成,但孩子也絕對不能輸。這類家長喜歡給他灌輸弱肉強食的道理,對孩子的教育也喜歡計較量化的得失,比如孩子是否考了全校第一、獲得了多少證書、將來能否上重點學校等。

還有一種情況是,這類孩子的父母自身的競爭意識非常強烈,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孩子。還記得軒軒和楊陽洋真人秀里的輸贏表現嗎?一場小遊戲,鄒市明輸了,軒軒不依不饒要爸爸「現在就贏」,節目組只好增設一輪遊戲讓鄒市明取勝;楊陽洋更因為在遊戲中慢半拍被其他小朋友說「你輸了」時,當場爆發,哭喊:「我不喜歡你們了。」相比同期的其他孩子,或許是他們的爸爸運動員的身份之下,輸贏意識更強烈,對孩子的輸贏心態,影響也更為明顯。

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不足,面對失敗會崩潰

現在孩子獨生子女比較多,一個家庭的所有關注點全在一個孩子身上,父母也總是幫孩子打理好生活中的一切事情,竭盡所能為孩子提供盡量好的成長環境。

在這樣的「溫室」里,孩子沒有遭遇挫折、沒有經歷磨練,一旦面臨別人或社會施加的壓力時,就會缺乏適應環境的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心理也極度脆弱,無法承受失敗。

另外,現在又提倡鼓勵教育,「你太棒了」、「你真聰明」之類對孩子的讚揚泛濫成災,父母總是把孩子誇得太強、捧得太高,讓孩子產生錯覺:我很厲害、什麼都難不倒我、我最聰明……久而久之,孩子只愛聽表揚、受不了批評。

只能贏、不能輸的心態下,一旦不如意,孩子就容易失去心理平衡,導致精神防線崩潰,無法面對失敗。

不可否認的是,競爭是必須的,從小培養孩子競爭意識也未嘗不可。但我們應該知道,冠軍的桂冠只有一個,而過早的強調競爭和無孔不入的競爭意識,從短期看或許有所作用,但長期看更容易讓孩子無所適從、迷失自我。

輸不起的孩子找借口,輸得起的孩子找方法

競爭本身是個中性詞,對人具有健康、向上的積極作用的是良性競爭;使人變得自私、狹隘、退縮的就是惡性競爭。

孩子「輸不起」就是競爭的消極影響。

輸不起的孩子常常是這樣的:

情緒化非常明顯,甚至傷害自己。輸不起的孩子一旦在競爭中失敗,容易情緒低落、心裡痛苦,常常表現出生氣、任性、說謊、攻擊等行為,比如那個考試失敗、拿自己的頭撞桌子的孩子。

拒絕繼續加入到競爭中以逃避失敗。這種情況的孩子更常見了,贏了就滿心歡喜,輸了就哭鬧不休、拒絕繼續參加。經常有家長說,「我們家孩子不會交朋友,做遊戲、參加比賽他只能贏、不能輸,小朋友都不願意和他玩了。」家長以為是孩子社交能力差,殊不知是太過爭強好勝害了他。

為自己的失敗找各種理由。人都擅長為自己的錯誤找各種借口,小孩子也一樣。面對失敗的事實,不想讓大人知道自己失敗而失望,於是學會找各種理由來掩蓋事實。有些家長表示,「孩子考試一失敗就喜歡發脾氣,我們也不敢說他,生怕給他更大壓力。」其實這也是孩子找借口的一種,害怕面對失敗,企圖通過這種方式「矇混過關」。

輸得起的孩子是這樣的:

情緒不受輸贏的控制,懂得剋制自己。這類孩子在競爭的過程中,表面上看嘻嘻哈哈的,但關注輸贏,不過也不會對輸表現出過激的行為。而且,這類孩子一般都屬於「陽光型」的,比較開朗、善於交流,別人也願意與他競爭和分享。

懂得享受比賽的過程。競爭的結果固然重要,但過程才是競爭中最具價值的地方。比如高考,說它是一項長期競爭不為過吧,但是縱覽今年高考的「狀元經」,你會發現,幾乎每個狀元的心態都不是緊繃的,他們興趣廣泛、各有特長,考試取勝不是唯一的競爭目標,可就是他們摘得了桂冠!

即使輸了也會吸取經驗教訓,為下次的成功做準備。在這類孩子的眼中,競爭不是為了表現自己的出色,而是為了找到自己的不足。與自己同一水平,往往很難發現問題,一旦跳開這個圈子,與更多的人競爭、比賽,就比較容易發現問題了,這是促使自己進步的一種方式。所以,在競爭中,所謂的「黑馬」,往往都是這類孩子。

成王敗寇、崇拜勝利者,可能是世界上所有民族的共性,但我們不能因此給孩子這樣一個價值標準:只要你能贏,不管是以什麼方式方法,都貴為王侯;如果你輸了,不管你如何努力,就會被棄之如敝履。

在日本,曾有一匹屢戰屢敗的賽馬深受民眾喜愛,這匹叫春麗的賽馬在它的「職業生涯」中,從未贏過一場比賽。退出賽場後,按照日本賽馬界的規矩,從未獲得過冠軍的賽馬將被屠宰,但民眾強烈要求刀下留馬,春麗得以破例逃生,並靠捐贈安享晚年。

日本是一個好勝心非常強的民族,他們看不慣弱者,但為什麼日本民眾卻喜愛「吊車尾」春麗?因為這匹從來沒有贏過的馬每次出場都精神抖擻、盡全力奔跑,從不懈怠。

正是這一點感動了經濟不景氣的日本,許多人事業失敗,每年自殺人數超過三萬,而春麗讓人們看到了榜樣,春麗奮力奔跑的樣子使他們找回生活的勇氣!

所以,他們不是簡單地同情弱者,而是欣賞、鼓勵、崇拜奮鬥者。在他們看來,春麗的努力奮鬥值得尊敬,結果並不重要。

作為教育主體的家長,要為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但孩子畢竟是孩子,如果孩子輸不起怎麼辦?

如何讓孩子「輸得起」?

避免心理暗示,減緩孩子對「輸」的焦慮情緒

家長的行為和言語不要給孩子造成心理暗示,比如,孩子哪項行為比其他孩子好,就拚命地表揚他,而孩子哪一項比其他孩子差了,就有意無意地表現出一定的失望,甚至一直在孩子耳邊念叨「別人家孩子」——

「你看誰家的誰誰,上過那麼多興趣班,多才多藝」

「你看誰家的誰誰,排名從來都是年級前十名」

「你要是能像你們班某某那樣,我得省多少心!」

……

諸如此類的言行,很容易讓孩子形成巨大的壓力和強烈的自卑感,長此以往會給孩子這樣的錯覺:爸爸媽媽喜歡「優勝的我」,所以我不能輸。

一旦孩子心中形成這樣的想法,就會過分在意輸贏,導致孩子「輸不起」。

所以,家長一定要時刻注意自己的對孩子的言行舉止,不要過分在意他們的輸贏,以免「逼」出一個輸不起的孩子。

家長甚至可以淡化對孩子輸贏的反應,強化對他「輸得起」行為的認可。比如,為了讓孩子明白「輸得起」也是一種好品質,在競爭性活動中,如果孩子輸了,但孩子對此反映並不激烈,家長就可以藉機表揚孩子「不僅贏得起,也能輸得起,很有擔當!」

當然對「輸得起」的正強化也不能濫用,以免矯枉過正。

讓孩子理解競爭的意義,從而勇於直面失敗

喬布斯的成功成為多少人的勵志,但卻少有人關注喬幫主和他「對頭」——比爾·蓋茨之間的競爭。他們兩個人如同金庸武俠小說中的頂尖高手,既爭鋒相對又惺惺相惜,一面相互競爭著,一面又因為各自的失敗而促使著彼此進步,而他們的共同進步,又促進了人類科技的進步!這才是競爭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家長要讓孩子明白,競爭中的失敗不是為了打壓你,而是讓你在失敗中汲取寶貴的經驗,從而為以後的成功打下基礎,所以不要逃避競爭,不要害怕失敗。

只有孩子能正確理解競爭的意義,他的競爭意識也就不會過於強烈,從而才能夠理性地看待輸贏。

利用失敗引導孩子換位思考

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利用競爭的失敗來引導孩子換位思考。

比如告訴孩子:「要是每次都是你贏,別的小朋友就不願意再跟你玩了,那怎麼辦呢?」

「媽媽贏了比賽,你耍賴,媽媽覺得不公平;要是你贏了,媽媽也耍賴,你會怎麼想?」

當然,父母和孩子玩遊戲時,也不要總是刻意讓著孩子,要善於利用遊戲讓他知道有輸有贏是很正常的,鍛煉他承受輸局帶來的心理壓力。

等到孩子具有相應的失敗心理承受能力,他面對失敗時才不會容易崩潰。

讓孩子認識到失敗並非一無是處

如果孩子已經出現了「輸不起」的習慣,家長就要想法設法是孩子明白——失敗並不是一無是處。

比如,孩子參加某項非常擅長的競爭活動,本來勝券在握,結果因為遊戲機制,導致孩子與冠軍失之交臂,這時候孩子非常沮喪和懊惱,甚至不願意繼續參加同類競爭了。這時家長就可以告訴孩子,「遊戲有遊戲的規則,因為你沒有遵守遊戲的規則導致失敗,不是你不行,而是你沒有去參透遊戲規則。你看這次輸了,長了記性,下次就不會因為沒有看比賽機制而輸掉,這不是很好嘛!」

不要讓「失敗是成功之母」成為一句空話,通過競爭中的失敗與成功,讓孩子真真切切地體驗到,沒有失敗過,也就沒有真正成功過!

推薦閱讀:

奮鬥十八年,也未必就能和人家坐在一起喝咖啡
你和別人的年終獎,差的不止是錢
同台現身差距大,李沁倪妮美翻天,霍思燕太暴露,魯豫就像根火柴
茅於軾:幾種差距
100與100萬的翡翠,差距原來在這?

TAG:孩子 | 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