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那些你一定要知道的中國古畫

《人物龍鳳帛畫》戰國帛畫,又稱為《龍鳳仕女圖》,湖南省長沙市東南郊楚墓,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龍鳳仕女圖》是至2010年為止發現的僅有的兩幅戰國帛畫之一,是十分珍貴的文物。馬王堆一號墓出土T型綿畫 西漢繪畫作品。中國西漢繪畫作品。1972~1974年先後出土於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1、3號漢墓。帛畫共5幅,其中1號墓1幅,3號墓4幅,創作時間為漢文帝時期,是迄今發現的漢代最早的獨幅繪畫作品。此幅帛畫是一號墓出土,全長205厘米,為T字形,畫面完整,形象清晰。《女史箴圖》(局部)東晉 顧愷之。原作已佚,現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遠,現存《女史箴圖》僅剩9段,為絹本,設色,縱24.8厘米、橫348.2厘米。《洛神賦圖》東晉顧愷之。《職貢圖》是南朝梁國蕭繹畫的一幅畫作,現存宋人摹本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 模印磚畫由200 多塊古墓磚組成,分為兩幅,嵇康、阮籍、山濤、王戎4 人佔一幅,向秀、劉伶、阮咸、榮啟期4 人佔一幅。人物之間以銀杏、松槐、垂柳相隔。《鹿王本生圖》是莫高窟第二百五十七窟壁畫的主要題材,創作於北魏。《西方凈土變》敦煌壁畫《維摩詰經變》敦煌壁畫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敦煌壁畫《游春圖》展子虔 隋代《歷代帝王圖》閻立本 初唐 。我們看到的是摹本,又名《列帝圖》、《十三帝圖》、《古列帝圖卷》。畫中刻畫了歷史上漢至隋間有不同作為的13 位帝王的形象,這13 位帝王按歷史順序依次是:前漢昭帝劉弗陵,漢光武帝劉秀,魏文帝曹丕,吳主孫權,蜀主劉備,晉武帝司馬炎,陳廢帝陳伯宗,陳宣帝陳頊,陳後主陳叔寶,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步輦圖》是唐朝畫家閻立本的名作之一。是現藏故宮博物院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虢國夫人游春圖》張萱 唐代。我們看到的為宋摹本,原作已失,摹本猶存盛唐風貌。《搗練圖》是唐代名畫,作者是唐代畫家張萱,畫作原屬圓明園收藏。1860年「火燒圓明園」後被掠奪併流失海外,現藏美國波士頓博物館。《簪花仕女圖》周昉 唐代。絹本設色(手卷),重彩,縱46厘米,橫180厘米。用筆樸實,氣韻古雅,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簪花仕女圖》是全世界範圍內唯一認定的唐代仕女畫傳世孤本。《高逸圖》孫位 唐代,現藏上海博物館。縱45.2厘米,橫168.7厘米。絹本,設色畫。圖繪四個士大夫,身旁各有侍者一人,以樹木竹石將人物一一隔開。據研究,應是《竹林七賢圖》中的一段。圖中四賢,一為好老莊學說,而性格介然不群的山濤,旁有童子將琴奉上;一為不修威儀,的王戎,旁有童子抱書卷;一為寫《酒德頌》的劉伶,回顧欲吐,旁有童子持唾壺跪接;一為飲酒放浪,慣作青白眼的阮藉,旁有童子奉上方斗。畫法工細,設色濃重,尤其所繪湖石的皴染,已開五代山水畫的先聲。卷首有宋徽宗趙佶簽題,又有宣和內府諸鑒藏印璽,是可信的唐代繪畫作品之一。《江帆樓閣圖》李思訓 唐代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作者融匯了山水丘壑和人物動態,闡明唐代山水畫已著意於生活與自然之交織、輝映,一派明媚春光景象。畫中山石用墨線勾勒輪廓,石綠渲染。整體勢態蔥鬱,富有裝飾味,和有勾無皴的山石,起伏均勻的水紋,精麗工緻的屋宇, 圖案形狀的夾葉,十分相稱,而且還可以看出其中吸取域外繪畫的跡痕。《明皇幸蜀圖》唐代(傳)李昭道。絹本,青綠設色。縱55.9厘米,橫81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公元755年,唐朝發生了著名的「安史之亂」,唐王朝開始由盛而衰。有一幅唐代流傳下來的金碧山水畫,從一個側面,記錄了這一歷史事件。這幅作品就是《明皇幸蜀圖》。

《輞川圖》是畫家王維晚年隱居輞川時所作。畫面群山環抱,樹林掩映,亭台樓榭,古樸端莊。別墅外,雲水流肆,偶有舟楫過往, 呈現出悠然超塵絕俗的意境。在王維的山水畫中,尤其這幅《輞川圖》所創造的淡泊超塵的意境, 給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上的審美愉悅,曠古馳譽。《照夜白圖卷》 韓幹 唐代 紙本,設色。縱30.8厘米,橫33.5厘米。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圖中所畫的照夜白,是唐玄宗所喜愛的御馬,它被系在一木樁上,鬃毛飛起,鼻孔張大,眼睛轉視,昂首嘶鳴;四啼騰驤,似欲掙脫羈絆。不僅畫出馬的膘肥肌健的外形,更著力表現其傑騖不馴的雄駿神采。用筆簡練,線條纖細而道勁,渲染不多而體積感、質感頗強。圖左上有南唐後主李煜題「韓幹畫照夜白」六字;左邊上方有「彥遠」二字,似為唐代美術史家張彥遠的題名;左下有北宋術帶題名並針「平生真賞」印;尚有南宋賈似道的「秋壑珍玩」、「似道」等印及明項子京等收藏印;卷前有向子湮、吳說題首;卷後有元危素及清沈德潛等11人題跋和乾隆弘曆詩跋。《畫史》、《畫鑒》、《南陽名畫表》、《大觀錄》卷十一、《墨綠匯觀》卷六、《石渠寶笈》續編等書著錄。《五牛圖》·韓滉 唐代,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麻紙本,縱28.8厘米,橫139.8厘米,無款印。《天王送子圖》 吳道子 唐代。紙本手卷,縱35.5厘米,橫338.1厘米,傳為宋人摹本。圖又名《釋迦降生圖》,乃吳道子根據佛典《瑞應本起經》繪畫。《重屏會棋圖》周文矩 五代。此圖描繪南唐中主李璟與其弟景遂,景達,景過會棋情景。《韓熙載夜宴圖》絹本,寬28.7厘米,長335.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十六羅漢圖》貫休 五代。絹本設色,縱129.1厘米,橫65.7厘米。日本高台寺藏。十六羅漢均是釋迦牟尼的弟子,佛經上說他們受佛囑咐,不入涅槃,常住世間,受世人供養而又濟度眾生。貫休筆下的這些羅漢,大都粗眉大眼、豐頰高鼻,形象誇張,即所謂「胡貌梵相」。畫家塑造的具有「胡貌梵相」特點的羅漢形象,既與唐代佛教藝術中經常出現的胡人形象的傳統有相繼承的一面;同時,由於唐代佛教藝術逐漸世俗化,形象越來越寫實,而貫休所畫則不類世間所傳,而是更加誇張變形,變得奇崛怪異,使「見者莫不駭矚」。這表明他的創作有鮮明獨特的個性和創造性。《寫生珍禽圖》黃筌 五代。絹本,設色,縱41.5厘米,橫70厘米。故宮博物院藏。《寫生珍禽圖》上面用工細的手法繪有數十種鳥蟲。其中有山雀、鶺鴒、斑鳩、蚱蜢、蜜蜂、牽牛、烏龜等。每種動物都描繪得十分精巧、肖似。無論羽毛、鱗翅,都具有很強的質感,稱得上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兩隻烏龜是以側上方俯視的角度進行描繪,透視關係準確精到,顯示了作者嫻熟的造型能力和精湛的筆墨技巧,令人讚嘆不已。畫幅的左下角有一行小字:「付子居寶習」,由此可知,這幅《寫生珍禽圖》是作者為創作而收集的素材,是交給其子黃居寶臨摹練慣用的一幅稿本。《匡廬圖》荊浩 五代。絹本,水墨畫,軸。尺幅:185.8×106.8 cm。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本幅畫與范寬《溪山行旅圖》不同,近、中、遠三景並未全部放在畫幅的中軸線上,而是將近景的松石、茅舍移至畫面右下角,中間以廣袤的水域隔開,與左上方體積龐大的遠景主山相對。畫家採用「平遠」和對角線的構圖設計,與宋人《岷山晴雪》十分類似,都受到北宋末流行的小景山水畫的影響,這暗示《匡廬圖》的成畫年代應晚於十一世紀。《關山行旅圖》 關仝 五代。絹本,水墨,縱144.4厘米,橫56.8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關山行旅圖》是關仝的代表作,畫上峰巒疊嶂、氣勢雄偉,深谷雲林處隱藏古寺,近處則有板橋茅屋,來往旅客商賈如雲,再加雞犬升鳴,好一幅融融生活圖。此畫布景兼「高遠」與「平遠」二法,樹木有枝無干,用筆簡勁老辣,有粗細斷續之分,筆到意到心到,情境交融。此外,畫家在落墨時漬染生動,墨韻跌宕起伏,足見關仝山水畫道之精深。

《夏山圖》董源 南唐。《秋山問道圖》五代 巨然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秋山問道圖》是—幅秋景山水畫。畫上主峰居中,這是五代宋初的典型構圖。山峰石少土多,氣勢顯得溫和厚重。《山鷓棘雀圖》五代 黃居寀 台北故宮博物院。本幅構圖之重心,大致居於畫幅中央,與北宋山水畫之中軸式構圖相似,荊棘、蕨、竹、飛鳥平布畫幅,頗有圖案式的布局意味。《雙喜圖》宋 崔白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圖寫秋野景物,草樹坡石,布置生動,而秋風颯颯竹樹搖撼,山草皆靡,風勢甚烈。整幅畫面詩意之濃郁,有聲有色,真堪稱一幅「西風頌」了。《讀碑窠石圖》宋 李成、王曉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讀碑窠石圖》,為五代末北宋初李成與王曉合作。圖中殘碑上應有小字二行,一書「李成畫樹石」,一書「王曉補 人物 」,但現存此圖中已無此二行小字,所以為摹本。但不妨礙體會李成寄於畫中的意境。《讀碑窠石圖》為雙拼絹繪製的大幅 山水 畫,表現冬日田野上,一位騎騾的老人正停駐在一座古碑前觀看碑文,近處陂陀上 生長著木葉盡脫的寒樹。觀此圖不禁使人陷入一種蒼涼冷落的情境之中,一塊殘碑,幾株枯樹,原野凄涼。作者表現出人世滄桑,往事如煙,不堪回首之感,表現出他憤世嫉俗、高傲孤寂之品格。畫中殘碑以淡墨染正側面,斑駁漫漶;環繞殘碑周圍的枯樹盤復,枝幹下垂如蟹爪。荒石孤立、荊棘枯草,所有的景物都烘托出無限凄愴之氣氛。《溪山行旅圖》宋 范寬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早春圖》北宋 郭熙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畫幅右側畫家自題:「早春。壬子(1072)年郭熙畫。」這幅畫的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軸線上,以全景式高遠、平遠、深遠相結合之構圖,表現初春時北方高山大壑的雄偉氣勢。近景有大石和巨松,背後銜接中景扭動的山石,隔著雲霧,兩座山峰在遠景突起,居中矗立,下臨深淵,深山中有宏偉的殿堂樓閣。左側平坡逶迤,令人覺得既深且遠。作者以粗闊扭曲的線條,描繪山石輪廓,再用乾濕濃淡不同的墨色,層層皴擦出岩石表面的紋理,因為形狀像捲曲的雲塊,所以稱為「捲雲皴」。樹木枝幹虯曲,枝椏像伸指布掌的樣子,稱為「蟹爪枝」,是承襲自宋初李成一系的特色。《溪山樓觀圖》宋 燕文貴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溪山樓觀圖》是一幅描繪江景山巒的山水畫,氣勢開闊曠遠。圖中山勢宏偉,峰巒聳峙,林木茂密。山腳、山腰處皆有樓觀殿宇,時隱時現。江邊丘陵起伏,沙磧平灘碎石散布,雜樹迎風,江水浩瀚。樓台水閣隱現於水氣煙雲之中。行旅數人,過橋臨山,見深山幽谷。《五馬圖卷》宋 李公麟 二戰以前藏於私家,戰後失蹤,珂羅版藏於故宮博物院圖書館。本幅無作者名款,共分5段,前4段均有北宋黃庭堅的箋記,後紙有黃氏跋語,另有北宋、南宋初的曾紆跋,言及黃庭堅題於元佑五年(1090年)。幅上兩處有乾隆帝的題文,鈐有清「樂壽堂鑒藏寶」等印20方。該卷系職貢類題材,作一人一馬狀。據黃氏題跋,5馬依次為鳳頭驄、錦膊驄、好頭赤、照夜白、滿川花,皆為雄馬,均是西域的貢品,分屬宋廷的左騏驥院和左天駟監。《秋庭戲嬰圖》北宋 蘇漢臣。本幅畫庭院中,姊弟二人圍著小圓凳,聚精會神地玩推棗磨的遊戲。不遠處的圓凳上、草地上,還散置著轉盤、小佛塔、鐃鈸等精緻的玩具。背景部分,筍狀的太湖石高高聳立,造型堅實挺拔,周圍則簇擁著盛開的芙蓉花與雛菊,這樣的布局,不僅沖淡了湖石的陽剛之氣,也充分點出秋天的節令。由於畫中姊弟倆所玩的棗子,是中國北方的作物,在當時的江南並不生產。加上全畫的描寫,極端細膩、寫實,符合北宋末期的宮廷院畫特質。根據這項線索,推測此作完成的時間,應該是在徽宗的宣和畫院時期。畫軸左上方有題跋,但並非原畫所有。

《清明上河圖》(局部)宋 張擇端 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本是進獻給宋徽宗的貢品,流傳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其主題主要是描寫北宋都城東京市民的生活狀況和汴河上店鋪林立、市民熙來攘往的熱鬧場面,描繪了運載東南糧米財貨的漕船通過汴河橋涵緊張繁忙的景象。作品氣勢恢弘,長528.7厘米、寬24.8厘米。畫有587個不同身份的人物,個個形神兼備,並畫有13種動物、9種植物,其態無不惟妙惟肖,各種牲畜共56匹,不同車轎二十餘輛,大小船隻二十餘艘。這件現實主義的傑作,是研究北宋東京城市經濟及社會生活的寶貴歷史資料。《墨竹圖》宋 文同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圖用水墨畫倒垂竹枝,以獨創深墨為面、淡墨為背之法寫竹葉,濃淡相宜,靈氣頓顯。筆法謹嚴有致,又現瀟洒之態。《四梅圖》宋 楊無咎 。此圖寫梅花未開、欲開、盛開、將殘四種狀態。後自書「柳梢青」詞四首,分詠四梅。《枯木怪石圖》宋 蘇軾。蘇軾作畫,固然重視抒發情感,但並不忽視形式技巧,強調神韻,不拘形似,真誠抒發胸中意趣。再觀共文、其書、其人,誠然如是。《芙蓉錦雞圖》宋 趙佶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貨郎圖》宋 李嵩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畫家藉助貨郎這一題材表現了南宋市井生活的一個側面,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物品,雖然今天有很多已不明其用途,但卻真實地記錄了南宋百姓的生活方式,是民俗學家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採薇圖》宋 李唐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圖是李唐晚年人物畫中的不朽之作。繪商末伯夷、叔齊在首陽山餓死的故事。兩子席地對坐相話語,若有聲出絹素。衣褶原多用挺細圓勁的錢線描,周圍松樹,以墨水暈染淺深,用筆粗細和諧。畫樹石皆濕筆,甚簡,整個氣氛肅穆沉毅,近處大樹兩本,一松一楓,奇倔如曲鐵,而樹身兩相揖讓,襯托著二位主人剛直不阿的性格。《瀟湘奇觀圖》(局部)宋 米友仁。米友仁為北宋著名書畫家米芾長子,父子兩人共創「米家山水」。此圖繪米友仁十分熟悉的瀟湘奇觀景緻,深得其「變態萬層」之「真趣」。《潑墨仙人圖》南宋 梁楷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潑墨仙人圖》是現存最早的一幅潑墨寫意人物畫。可以說是梁楷與畫院畫風決絕後,自辟蹊徑,獨樹一幟,在繪畫創作中所創「減筆」畫之傑作。《太白行吟圖》南宋 梁楷 (日)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太白行吟圖》是梁楷減筆人物畫的代表作之一。寥寥數筆就把「詩仙」那種縱酒飄逸、才思橫溢的風度神韻,勾畫得惟妙惟肖。

《四景山水圖》宋 劉松年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四景山水圖》分四幅繪春、夏、秋、冬四景,描繪了幽居于山湖樓閣中的大夫閑逸的生活。《踏歌圖》宋 馬遠 《踏歌圖》是南宋著名畫家馬遠的傳世名作,此圖近處田壠溪橋,巨石踞於左角,疏柳翠竹,有幾個老農邊歌邊舞於壠上。遠處高峰削成,宮闕隱現,朝霞一抹。整個氣氛歡快、清曠,形象地表達了「豐年人樂業,壠上踏歌行」的詩意。踏歌是民間一種不拘程式的娛樂形式,用足蹬踏而作歌之謂。《溪山清遠卷》(局部)宋 夏圭 本幅為十張紙接成,除第一段為二十五公分外,後九段均大約九十六公分左右。畫中景物變化甚多,時而山峰突起,時而河流彎曲。畫家運用仰視、平視和俯視等不同角度取景,使起伏的峰巒和層層疊疊的岩壁,以及蜿蜒的河川,因為不同的視點在各個獨立的段落裏,產生獨特的空間結構。《千里江山圖》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圖》為中國北宋青綠山水畫作品。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作者王希孟,王希孟 18 歲為北宋畫院學生,後召入禁中文書庫,曾得到宋徽宗趙佶的親自傳授,半年後即創作了《千里江山圖》。《江山秋色圖》宋 趙伯駒 這是一幅長卷山水,絹本,青綠設色,是北宋後期青綠重彩山水畫流傳至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這一畫卷以極為豐富的取材,展示了深秋遼闊的山川郊野的壯麗景色。《寫生蛺蝶圖》 宋 趙昌 這是一幅描寫秋天野外風物的寫生畫。在構圖布局上,畫家有意在畫面上方留下很大的空白,景物多集中在畫面的下部。將野菊、霜葉、荊棘和偃伏的蘆葦等,布置得錯落有致。在晴空中有三隻美麗的彩蝶正在翩翩飛舞,一隻蚱蜢正在向上觀望。整幅畫把秋日原野的高曠清新、風物宜人的景色,描繪得十分動人。《歲寒三友圖》 宋 趙孟堅 瑩凈的紙面上,畫家以墨筆畫上一株飽結花朵、苞蕾的梅枝,繼而交錯、繞夾著如星芒般的松針與墨影般的竹葉,將它們橫斜置於畫面中央。這三株折枝植物的組合,不但是一件寫生佳作,同時畫中歲寒三友-松、竹、梅的組合,又代表當時文人認為應該具備的節操與美德。《墨蘭圖》元 鄭思肖 《墨蘭圖》是鄭思肖留下的惟一傳世作品,也是反映他創作思想和藝術造詣的代表作。《墨蘭圖》卷畫面幾片蘭葉,兩朵蘭花,構圖簡潔、舒展,蘭花飽滿,蘭葉互不交叉,用筆沉穩流暢,挺拔剛勁,婉轉富有變化,表現了蘭葉挺拔、富有韌性、剛柔相兼之質。《秋郊飲馬圖》元 趙孟頫 這是趙孟頫的鞍馬人物畫的代表作。畫面是江南初秋時節,放牧人趕著一群馬到岸邊飲水的情景。放牧人身穿紅色長袍,手持馬鞭,轉身看著正在嬉戲的兩匹馬。在牧人的前方有五匹馬步入到河中飲水,在河岸上還有兩匹馬在互相追逐。整個畫面樹木清秀,河水平緩無波,馬的造型生動,表現了自然景緻的優美。《鵲華秋色圖》 元 趙孟頫 此幅向為畫史上認定為文人畫風式青綠設色山水。兩座主峰以花青雜以石青,呈深藍色。這與州渚的淺淡、樹葉的各種深淺不一的青色,成同色調的變化;斜坡、近水邊處,染赭,屋頂、樹榦、樹葉又以紅、黃、赭。這些暖色系的顏色,與花青正形成色彩學上補色作用法。運用得非常恰當。

《雲橫秀嶺圖》元 高克恭 這是高克恭山水畫代表作。圖繪山巒聳秀,白雲繚繞于山間,山腳坡邊林木茂盛,溪水縈迴。畫家以乾筆皴山體,色墨混染,用濃墨沿山的輪廓作橫點,山腳坡石用筆勾皴,山體厚重且十分見筆,畫風蒼秀。樹石的畫法雖可看出有借鑒米氏父子的痕迹,但整體上已具高氏風貌。《富春山居圖》(局部)元 黃公望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著名書畫家黃公望膾炙人口的一幅名作,世傳乃黃公望畫作之冠。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於至正十年完成。該畫於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前半卷《剩山圖》縱31.8厘米,橫51.4厘米。後半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縱33厘米,橫636.9厘米。為紙本水墨畫,寬33厘米,長636.9厘米,是黃公望晚年的力作。黃公望把「畢生的積蓄」都融入到繪畫創作中,嘔心瀝血,歷時數載,終於在年過八旬時,完成了這幅堪稱山水畫最高境界的長卷——《富春山居圖》。《漁父圖》元 吳鎮 此圖取景於江南一帶水鄉。高樹兩本聳立湖畔,樹下置一茅棚,有小徑穿越敞棚可達湖邊,湖沿蒲草萋萋,隨風搖拂,對江平沙曲岸,遠岫遙岑,更遠處一巒秀起,山色入湖,扁舟一葉,水波漣漪之中,生動地描繪出「放歌蕩漾蘆花風」的情意。筆法圓潤,意境幽深。《幽澗寒松圖》元 倪瓚 此幅構圖不用常見的「一河兩岸」兩段式章法,但畫幅上方和其大多數作品一樣,留出大片空白,讓觀者分不清哪裡是水,哪裡是天。山石墨色清淡,筆法秀峭,渴筆側鋒作折帶皴,乾淨利落而富於變化。松樹取蕭疏之態,筆力勁拔。《青卞隱居圖》元 王蒙 《青卞隱居圖》是元末著名山水畫家王蒙的代表作。畫面描繪卞山高峻巍峨的氣勢,並渲染山深林密的幽寂氣氛。此圖技法豐富多樣,集中體現了王蒙的藝術風格。《朝元圖》(局部)永樂宮壁畫《楊竹西小像》元 王繹 倪瓚。此圖人物面部輪廓鬚眉全用細筆精心勾勒,略作淡墨暈染,神氣活現紙上,自然、生動。衣紋線條則簡括洗鍊。倪瓚補松樹坡石。《四清圖》(局部)元 李衎。李衎善畫枯木竹石,尤善雙勾設色竹及水墨竹。此圖原為長卷,約在明代中期時被分割為前後兩卷。《清閟閣墨竹圖》元 柯九思 此圖畫竹兩竿,依岩石挺拔而立,石旁綴以稚竹小草。竹葉以書法之撇筆法寫之,墨色濃潤,濃淡相間,沉著勁挺。《墨梅圖》元 王冕

《風雨歸舟圖》明 戴進 這幅畫描繪暴雨降臨的瞬間,風雨交加,江面上小舟顛簸擺盪,行人迎風而行的情景。為了捕捉這大自然戲劇性的一刻,戴進運用寬闊的濕筆,快速斜掃過畫面,表現大雨滂沱如潑、雨霧翻騰的撼人氣勢,同時他也畫出翻折的樹葉、蘆葦,和逆風行走的小舟形成一種垂直逆向,加強整幅畫的動勢。擴展閱讀(↓點擊打開)中國古代書畫收藏三要訣中國十大傳世名畫(珍藏版)中國古代書畫收藏三要訣我們不該陌生的十大國粹編輯微信:40318067 (←長按複製)
推薦閱讀:

中國人為何愛唱卡拉OK?
【鑒賞收藏】中國五大名器*青銅
美教練機墜湖兩中國學員失蹤是怎麼回事?
《登高》何以力壓《黃鶴樓》成為古今第一律詩,中國頂尖詩詞欣賞
向中國遊客招手

TAG:中國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