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太極拳術詮真  林炳堯

初學氣沉丹田者,其之所以不能專氣致柔,乃是不能沉肩墜肘之緣故也。或有未窺太極拳術真諦者,妄言氣沉之海底為氣沉丹田,蓋海底者,穴為任脈別絡,俠督脈、沖脈之會,位於前後兩陰之間,又名會陰;丹田者,在臍下一寸三分是也,為男子生氣之海,故又名氣海。所謂氣沉丹田,非強行將氣下壓而納于丹田,如此而致小腹外鼓,切忌之。蓋專氣致柔之功夫,為太極拳術入道之基。氣沉丹田乃綿綿不斷、凝神聚氣之法,以心與氣相守于丹田氣海,勿忘勿助。所謂凝神聚氣,只要心平氣和。心平則神凝,氣和則息調。氣以直養而無害,則太極拳術專氣致柔之功夫三年有成矣。

吾師曾教餘一種專氣致柔練習之法,即每日順調呼吸,純任自然,全身筋骨鬆開,輕柔舒展臂掌,采天地陰陽之氣將氣以輕緩細長導納於下丹田之中,以心相守,稍聚而勿散,則內藏之氣與外來之氣交融于丹田。日久充盈,煉之而收斂充溢於內,達乎四肢,流乎百脈,越尾閭撞開夾脊,而上乎泥丸,旋復下游任脈而下丹田,此河車之路通矣。

㈡.體用述真一陰一陽之為道也。太極拳以虛無為本,其分合動靜合乎陰陽。太極拳術之體用以八門五步十三勢,按陰陽剛柔相剋,動靜循環,相連不斷。氣為使焉,神為主焉。神氣收斂於內,內外融合為一,是為太極拳之體,將神氣充溢於外,是為太極拳之用也。以體用分而言之,則脊骨為體,心為用;合之,則心腎相交,是為太極拳術之體用大全也。體用之始終,已見於此。

夫人身膂脊能豎起,則神自貫頂,即拳論所謂頂頭懸是也。林師嘗曰:「太極拳諸式之勁,皆由膂脊所發,非徒用兩手之力」。能豎起脊骨,則勢必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果能頂頭懸,不偏不倚,則自然中正矣。若舍膂脊而修鍊太極拳術體用之道,無疑痴人說夢,皆為末事矣。此所謂拳論「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是也。

太極拳習至極精處,乃體用兼備。太極拳之體誠可卻疾延年,其用之所以名拳者,即仲尼所謂「拳者,殺人之利器也」。自古道不虛傳,遇緣即應。學者倘能得遇明師大泄真機,照此下手修鍊,自能得體用之始終。故微明師祖嘗曰「太極非傳者有極精密之教法,學者有極沈細之研究,不能得也」。

㈢.太極行功太極拳術之體用在乎精、氣、神。太極行功,功在調和陰陽,交合神氣。行功走架當以拳論「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為首要之要訣。陳公微明師祖曰「以心行氣者,所謂意到氣亦到,意要沉著,則氣可收斂入骨,並非格外運氣也。以氣運身者,所謂氣動身亦動,氣要順遂,則身能便利從心」。並非意隨氣走,乃是意為嚮導氣隨行!拳論所謂「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林師也曾說「眼為身先,意到則氣到」。學者慎之,慎之!

大道以虛無為皈真之本,太極拳亦復如是。太極拳術功夫之下手,在於丹田氣與內勁的運用,綿綿不斷,周而循環復始,無有窮際。太極拳術功夫之下手切不可執於有為,有為皆為後天,亦不可著於無為,無為便落於頑空。凡下手行功,務以心行氣,緩納於下丹田,用意使氣稍存,久之漸能宿氣。夫下丹田為鍊氣之初基,能蓄氣,則全身屹然而不易撼倒。進而言之,能松腰,則氣自能下沉,兩足增力,樁法穩固。此楊家所謂家傳口訣「不倒翁」者是也。

太極拳術之進退變化,皆由腰部轉動來支配而得機得勢。盤架子總以微明師祖所著太極拳之十要、炳堯先生之太極拳十三字訣為學太極拳術之不二法門。故盤架子時心與意合,即所謂楊家家傳口訣「主人翁在家」;意與氣合,即楊家口訣「磨轉心不轉」;氣與勁合。果能如拳論所謂「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中正而內外相合,則應敵時無不得心應手矣。

拳論所謂「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即太極拳勢之動作,皆以腰來帶動四肢之運動。凡手不由腰主宰帶動而自動者,則可斷定此非太極拳之勢也。故太極拳勢不自動手,一切變動其根在腳,皆有賴於腰而形於手指,乃能周身上下完整一氣。如混元之圓球而能隨意運轉,則太極拳之攻防,全身皆能以鬆柔之彈勁而吞吐含化。此太極內家拳術精妙之處,豈關學力而有哉?

行功走架能全身松凈,即為沉也。然究其竟何為「松」?林師嘗曰:「所謂『松』,關鍵在於全身筋絡鬆開」。噫!林師可謂一語道破箇中消息矣。故松者,須心意靜篤,全身筋絡鬆開。筋能鬆開,只剩骨與皮肉,輔之以柔,全身焉能不松乎?所謂柔者,微明師祖嘗曰:「求其柔者,所以使全身能撤散而不連帶也」。故鬆柔為太極拳術之靈魂。能松沉,能柔若無骨,其餘皆成末事耳。太極拳之體用皆由鬆柔而生,且鬆柔能使人之重心下降。林師之教余,每日必曰松、柔二字,又曰「能松透,則體自沉,能長太極內勁,真太極拳柔中寓剛、棉里藏針之功夫」。師門相傳內勁由於筋而能達乎四肢,無形而靈敏沉聚,疾如閃電,一發即收,其主要在於精神耳。

微明師祖云:「 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拳論又曰:「處處總此一虛實」。太極拳虛實變換,不外乎陰陽之交織。林師嘗曰:「以一貫之勁而論虛實」,如此而已。所謂一貫之勁,即左腳與右手、右腳與左手耳。如左腳與右手為實,則右腳與左手為虛也。

太極拳法之運用,無非是陰陽相濟之法,即拳經所謂「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是也。夫陰者,有老陰、太陰、少陰、中陰之變化。而陽者,亦有少陽、太陽、老陽、中陽之變化。太極拳技擊之道,即太極陰陽圈之變動,陰陽乃虛實變化。太極拳法千變萬化,隨機應變,然總不出堋、捋、擠、按、采、列、肘、靠,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也。意到勁遂,隨機應變;順人之勢,借人之力;以靜制動,後發先至;不丟不頂,以柔克剛。

十要中所謂含胸拔背者,林師嘗曰:「微明先生曾經特別關照過我『含胸拔背』應為『舒胸順背』。能舒胸順背則氣能沉丹田」。所謂舒胸者,即為松胸也。能松胸輔之以虛靈頂勁,自能順背,則道家氣通尾閭、玉枕、泥丸三關,煉精則化炁,煉神則化虛是也,何慮太極拳之道不成哉?

太極拳之妙在乎於勁之用。每見數年純功不能發勁者,皆不能松腰以腿腳松彈之沉勁修鍊拳架。故太極拳修鍊的是柔活、有彈性的勁,而不是硬性、無彈性的力。惟有從腰腿上找出鬆柔之彈勁,進而求全身松沉勁,以達到輕靈勁,最終臻至虛無勁之境界。就能使全身之太極勁如微明師祖所言「如常山之蛇,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擊其背則首尾俱應,夫然後可謂之輕靈矣」,才能真正得太極拳攻防之術也。

㈣.修鍊程序太極拳之修鍊在大松大柔中求輕靈虛無為首要目的。每每盤架子時,林師必囑之餘曰「習練太極拳之姿勢務以中正安舒為功用,惟有立身中正,才有利於氣沉丹田」。故太極拳術上能虛領頂勁,下能松腰守重心,即腰胯以上以頂勁往上領,腰胯以下以鬆勁往下沉,則自能中正安舒,一切姿勢純任自然,平穩和順,支撐八面矣。

太極拳之精意,在乎於拳架開展中求緊湊而舒長。得太極拳術之功夫者,雖同一師承,拳架之姿勢則略有差別,此皆是先生因材施教之故也,然察其精、氣、神則毫無差異,於太極之意則一也。微明師祖嘗曰:「架子為最要之基礎,久久練之,身體方能重如泰山,輕如鴻毛。」,林師亦嘗囑之餘曰:「練架子務求體松、氣固、神凝,則太極拳架中正安舒,內外相合,始能周身一體」。故太極拳之拳架務先須開展而後求緊湊,則一身之勁練成整勁,直至由輕靈內勁轉為精神之修鍊,達到虛無之境界。

盤拳架以微明師祖所云「總以神凝、氣靜、中正、安舒、從容、大雅、綿綿不斷為準則。看似輕靈而又極沉重;看似動宕而又極安靜,凡太輕浮流動,或過於劍拔弩張之態,皆未得其精意也」為準繩。故練習時當以神行,鬆開架子,順乎自然。神氣能提得起,靈敏松輕,則拳勢閃展騰挪、吞吐含化中攻防兼備,攻即是化,化即是攻矣。又太極拳練至極精處,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所不動,覺得沒有響聲,功夫到此程度,心中覺得清清明明,空空洞洞,即所謂莊周夢蝶,人蝶不分矣。若練太極拳時無意識,拳和意脫節,此非太極拳,僅叫做練拳。即楊家家傳口訣「太極不是肉架子」也。

林師教余楊氏太極拳之初,始練樁功,每日必反覆囑之曰松、低二字。松即全身松透,底即站樁步須蹲低。樁功以不失太極拳之規矩為準,必要氣靜神凝,調勻自然之呼吸,采天之氣,接地之力,日積月累,則腿勁日長而腳下生根,丹田氣海發動矣,即拳論所謂「其根在腳,發於腿」是也。所謂采天之氣即泥丸虛領頂勁,則精神能提得起。接地之力即腳底之湧泉貼地,久之則腳下生根矣。氣沉丹田而直養之,如林師所云「氣沉丹田即有利於氣血暢通,有利於發勁」也。故泥丸、丹田、湧泉三穴,尤為太極拳登堂入室至關重要之關鍵,學者於此尤須注重焉!

林師復教余練習太極拳各勢單式練法,左右反覆連綿不斷,每一勢務求正確。一勢嫻熟復教下一勢,務求水到渠成。此種教法,林師嘗稱之曰「慢功出細活,貪多嚼不爛,欲速則不達」。微明師祖嘗曰:「若不練架子,雖多推手,身體仍有不穩之時,易為人所牽動」。挨太極拳各單式習練嫻熟而正確無誤後,先生遂將太極拳各單式串聯起來,教以楊氏太極拳全套架子,自始方准許每日盤架子矣。然盤架子之始終,林師總是反覆囑之曰「盤架子時必須勢勢相承,架子務須渾圓飽滿而連貫無隙」,並詳解每一勢之體用及其變化,務求內外相合而不失其鬆柔沉穩;中正安舒、凝神氣靜而反聽於內,心神合一以練出周身混元之勁,即太極拳之整勁為要也。

按林師之教授規矩,須盤推架子有一定之基礎後,始傳楊氏太極拳之推手。然推手亦有一定練習之程序,先教以倆人各左、右單推手,挨單推手操練自如至一定之基礎,復教以單人雙推手之練習法,曰「引、按、擠、堋、捋」是也。如此五個基本動作周而復始練習嫻熟始傳太極拳倆人之雙推手,此為四正推手法。推手之步法為不動步推手和動步推手兩種,林師闡其精意而分述為順步、拗步、動步、踏步、走步。四正推手純熟,林師復授以大捋之法,即采、列、肘、靠之四隅推手法。

太極推手是由著熟而階及懂勁之法。先生教以沾連綿隨、捨己從人、不丟不頂、陰陽開合之輕靈以求懂勁,每每囑之曰「輕靈變化即懂勁」。真懂勁者,全身皆能聽敵之來勁,則進退轉換主動權在吾而弗在彼,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也。如微明師祖所云「聽勁功夫先練習兩臂,久而久之全身皆需練習聽勁。粘在何處其處皆有知覺,皆能懂勁。敵掌或拳挨近吾身,皆能化去其力,使之落空。方能謂之真懂勁也」。夫沾勁者,林師嘗囑之餘曰:「沾勁是極輕靈地挨著,就如露珠沾貼在滲透在樹葉上一樣。其應用在太極推手上,如吾之手臂極輕靈地稍微相接觸挨貼彼之手臂,勿使彼手臂之皮膚起皺」。故能附著在彼手臂上,聽敵之來勁捨己從人之,而勿使彼手臂皺皮,輕致空空無有。如捕風捉影而使彼落空,是謂真沾勁也。

林師嘗囑之餘曰:「以柔軟勁練習太極推手」。夫太極推手訓練以綿柔為首要下手功夫,能柔軟則沉勁備矣。在練習太極推手時,要以心意帶動內氣走化,以腰胯領之而使身心內外相合、上下相隨,久之全身知覺靈敏,應敵時則得心應之而周身無處不可發、拿、打、化矣。尤其是腰腿的松沉功夫,用心意導之,主動權在於我,則能夠運化自如,一經接觸, 彼一挨我皮毛,我意已入彼骨矣。故發勁時得機得勢、專主一方,沉得越好,則可將彼發得越遠。

關於太極推手之勁練習程序,林師教余太極推手之初,先學沾勁,次學化勁,再學拿勁,最後才練習發勁。林師嘗囑之餘曰「初練太極推手,須先學吃虧,吃虧就是討便宜」。先生之意在於初學者先學化勁後學發勁也。然學推手之化勁,首先須使兩臂在不丟之鬆柔輕靈中練習沾勁,勁斷意不斷,意斷神不散,滔滔不絕,久之兩臂知覺敏捷,一觸即覺。

其次在粘勁之基礎上才能練習化勁,林師嘗囑之餘曰:「由沾粘勁和走勁而成化勁」。所謂走勁者,即不頂之勁,其樞紐在乎腰腿。化勁者,即是以鬆柔輕靈勁不丟不頂而走化敵之進攻;化勁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轉動為主。太極拳以柔克剛,引進落空為致用,尚巧勁而不尚拙勁。化處無處不是攻,攻處則無處不是化,發即是走,走即是發也。

其三練習推手之拿勁,微明師祖云:「太極之拿,並非用大力按住使之不能動也」。太極拳之拿勁非以手抓握,而是用沾粘勁知法而拿之。夫拿者,專借巧勁得機得勢截止敵方攻擊而制敵之法,旨在擇敵易受制之處而拿之,即拳論所謂「牽動四兩撥千斤」是也。

其四推手練習發勁,微明師祖云:「發勁之時,必須全身松凈。不松凈則不能沉著,沉著松靜,自然能放得遠」。故發勁時須有折迭,尤須全身沉著松凈。即腰腿往後弓著,用松彈之勁,則發勁如弓上放箭似地,即拳論所謂「得機得勢,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

先生之教導,余不敢私隱其善。惜余愚而僅能約略述其大概之萬一,或可為後賢學者不失太極功夫之本,則師門之幸甚也。

乙酉四月暮雨謹述

初學太極拳十三字訣

  太極拳是我國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也是武術運動中的主要拳種。它對防病健身具有良好功效,各種年齡的人都能鍛煉。根據我個人五十餘年練拳和教拳的體會,練習太極拳的要領可歸納為十三個字:

(一)靜:就是安安靜靜、平心靜氣的意思。學太極拳首先要求我們排除雜念,專心練拳,這樣就能意識集中,思路專一,心無二用。其次是需要一個安靜的場所,方可細心揣摩,對一招一勢的姿勢和虛實的轉換、開合的變化等基本要領都要用心領悟,力求打得姿勢正確,較快進入所謂太極意境。用前人的話說,就叫做:「去其輕浮剛猛之氣,入於清靜無為之域。」

(二)意:太極拳是「以意行氣」,練意不練力的內功拳。這就是說太極拳的一招一勢、一舉一動都是以意來領先的。什麼是意?意就是心意,就是意識,意到哪裡,手足就運行到哪裡;心裡怎麼想,四肢百骸就怎麼動。這動是愈輕靈愈好,而決不是憑力氣驅使手足運動。用意則輕靈自如,用力則僵硬遲滯。拳論說:「以心為主,而五官百骸無不聽命」,意發自大腦。

  (三)慢:有兩層意思。

   1.學拳不能性急。一般學拳的人,往往迫切要求很快地學會、學完全套拳。殊不知快慢不當,反而有弊無利。俗語說:「欲速則不達」,「慢功出細活」。初學時,要樹立一個慢慢學的思想。這就是說,學拳必須循序漸進,老老實實一步一個腳印,一招一勢地學。一招熟練後,再學下一勢,決不可粗枝大葉、不求甚解地學。慢慢學才能對手足的運行法則、架子定式及其運用的原理了解得比較透徹,對上下承接、虛實轉換等基本要領領會得比較清楚。看得多,聽得多,領會也多,練起來進步也快。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吸收、記憶、消化、鞏固的過程,也是反覆實踐、糾正謬誤的過程。這個過程寧可放長點,學到的姿勢架子也就比較正確,而且不會出現「走樣」和遺忘的情況。反之,如果初學時太馬虎,日後打拳必然要手足錯亂,運行獃滯,對行氣運轉等要領更是茫然無所知,天長日久,姿勢謬誤,校正起來就困難了。常言道:「寧磨千遍,不改一著」,學得雖慢實際是快,表面學得快,實際是慢,這就是兩者之間的辯證關係。

   2.在錘鍊時應自始至終順其自然,慢慢運行。動作不宜太快,也不宜過慢。動作銜接要清楚。過快過慢或時快時慢都會形成前後銜接不清或上下脫節的現象。而在姿勢趨於正確、定型,動作運行納入正規以後是可以適當加快的。動作變快時,各種轉折、銜接的地方都必須做得十分認真,不可含含糊糊,一帶而過。動作由快變慢時也是一樣,總之必須做到快而不亂,慢而不散。

  (四)真:就是認真。學拳要「一絲不苟」、「鍥而不捨」。對一招一勢都要循規蹈矩。對眼、手、身、步的基本要求,必須毫不含糊。每一個姿勢都力求自然舒展,合乎規範,這樣久而久之,就不會走形變樣了。(為此,我自己是經常以澄甫先生和微明先生的拳照對照著練的。)

有人問我:「你打拳的姿勢是不是一定正確呢?」我說:「所謂正確不正確,要看用什麼標準來衡量。我學的、教的是楊式太極拳,我自信按楊澄甫、陳微明兩位先生的拳式,是不敢稍有大意的,是循規蹈矩的。」在個別地方,例如「彎弓射虎」這個動作中,我是把長拳(又稱藏拳)中的一些動作揉和進去,其目的是增加這個動作的對稱性,可更舒展順暢。

  (五)柔:是輕柔、柔軟。柔並不是輕而浮飄,軟而無神,而是「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的柔軟。這裡所說的堅剛,不是笨拙的力、僵硬的力,而是指先天發自丹田——實際是腰脊(發自人身中之大中極之中的內勁)之力。又說:「先化硬為柔,然後練柔成剛。」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要從事一些體力勞動,哪怕是輕微的勞動,在勞動中用慣了局部的拙力,每當不能勝任時,還要有意識的使出硬勁,使胳膊、腿非常僵直。因此在初學太極拳時,手足的一舉一動總不免帶些僵勁滯氣,沒有一點綿軟的味道。輕靈就更談不上了。這種僵硬之力不除去,體內自然之剛勁就無從發出。其道理就像封閉的爐火,不能生焰發熱一樣。所以初學太極拳的人,一定要在柔字上下功夫。若未經過極輕靈極柔軟的習練,急於追求「剛柔相濟」、「柔中寓剛」、「綿里藏針」等高深技術,就必然誤入歧路。所以初學者應該從極松、極輕、極柔開始,極柔而至剛,萬法而歸一。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柔的目的就在於使它去僵,僵去則剛生,硬去則剛發。運用柔軟以迎剛,可以化剛為烏有。這是「有心求柔,無心成剛」的道理。周身柔和了,也就輕靈圓和了。練習日久,自會趨於「剛柔相濟」的境界。

  (六)正:就是端正,立身中正的意思。身法正者,身樁端正,無所偏倚。頭要「頂勁」,好像頭上有繩子懸著,做到懸頭豎頸,松腰沉肩。腰脊無凹凸彎曲之形,身軀不俯不仰,不歪不斜,手足肘膝肩胯,上下互相對應,身體就自然形成上下一條垂線。身正則上下通達,氣血運轉就暢通無阻。這不僅有利於氣沉丹田,而且有利於腰脊旋轉,使立身穩健,不失重心,做到既「無過」也無「不及」的不偏不倚之神態。

  微明老師教拳時常說:「為人之道,必須中正,有了中正,安舒也來了。」他還常用老子的話來講解拳理:「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淵,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尤字作過失解)。」微明先生把這番道理用到拳術上來,他說:「居善地者,得機得勢;心善淵者,斂氣斂神;事善能者,隨轉隨接;動善時者,不先不後;太極之無敵,唯不爭耳。」

  (七)連:連續的意思。練拳時運行自始至終如抽絲,綿綿不斷如圓環,處處無折斷。動是外形表現出來的,手足的運行轉換也是如此,特別是前後轉動,不僅要有承上啟下之意,而且要有連貫無隙之形。著著勢勢自然緊密結合,形成有機的整體。所謂「一氣呵成」、「勁斷意不斷」、「意斷神可接」等,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八)勻:就是均勻、勻稱。練拳時動作不能忽快忽慢,必須勻和而穩健。呼吸更宜勻和自然。運行的忽快忽慢,自會引起氣血運轉得忽弛忽張,從而破壞了勻和平衡,以至出現呼吸急促、動作散亂、不協調等背離楊式太極拳要求的現象,這身體都是有害無益的,特別是對康復者更為不利。

(九)圓:圓就是圓圈、圓體。前人都用太極圖的原理來解釋太極拳的原理。太極乃無極而生,太極亦圓,但是有陰陽之別、動靜之機。所以太極拳的運動就離不開一個「圓」字。從它的外形上看,四肢的上下左右前後運動,從不直來直往,而是做圓環或者弧線運動。拳論說:「至於手足運動不外一圓」,圓弧運動則柔和自如,彈性自生。腰脊旋轉,催動四肢千變萬化;四肢變化帶動腰脊旋轉,那就自然形成氣血協調,神志舒暢。太極之圓其外無邊,其內無點。內外雖然有別,但不是分裂或孤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有機統一體。由外向內,以內催外,內外一致,緊密配合,兩者的關係如此,不可顧此失彼。太極拳的一舉一動始終不離一個圓字。

(十)松:就是放鬆、松凈。「松」不是單指放鬆某一部分、放鬆某一關節,而是指周身肌膚骨節處處鬆開。前面已說過,練太極拳是以「意」為引導的。所以練拳時要有放鬆的意識。用意識來引導全身的肌肉和關節,四肢百骸由僵變柔,運轉也就輕靈圓和,勁力發放時自然無堅不摧。所謂松沉不同於松垮,不同於散亂,而要松而不懈,松而不散。懈則飄浮,散則無根。松沉則輕靈穩固而有勁。身軀形成上虛下實、胸寬腹實狀態。

  (十一)隨:就是跟隨、相隨的意思。也就是上引下隨,下引上隨,左右協調,周身一體,互相貫通。練拳時切不可左引右停,上動下滯,各不牽連。四肢百骸必須做到:「一動無有不動」和「一靜百靜」。形成習慣後,就不至於產生顧此失彼,瞻前不顧後的現象了。眼神和動作的關係是「眼神領先,各個關連」;腳步和身軀的關係是「步隨身換」、「身隨步移」。拳論說:「上若動,則下自隨之;下若動,則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說的都是同樣的道理。

  (十二)恆:就是堅持,從不停頓。我們不論做什麼,只要有持之以恆的毅力,頑強不懈的學習態度,並能反覆不斷的實踐,那麼再大的困難都是能夠克服的,學拳也是如此。但多數人初學時表示態度誠懇,決心大,一旦學會了初步的架子,便以為已經全部學會了,學習的勁頭也就松下來了。其實,這才像一個剛剛學會站立的嬰兒邁出了第一步,離真正的功夫還相差甚遠。再過些時候又覺得練不練都無所謂,三天打魚,兩天晒網,任其自流,結果把已學會的也忘得一乾二淨,前功盡棄,半途而廢。像這樣的例子是屢見不鮮的。所以我們應該每天堅持鍛煉,決不可間斷。初學時,可能由於改變腰腿習慣,會有站立不穩等感覺,但學了一段時間,就會覺得滿身輕鬆,吃得香,睡得穩,便得暢。身心愉快,體力增強,患慢性病者病情逐漸好轉。也有一些人意志不堅,怕苦怕累,或因環境變遷而被迫停練,事後覺得渾身不適,於是又恢復鍛煉,很快也恢復了輕鬆愉快。經過這種反覆的人往往更能體會到太極拳的顯著效益。

  (十三)謙:就是謙虛、虛心。在練拳時,要虛心學習,不要淺嘗輒止。因為學習任何一門知識,都是沒有止境的,學拳也不例外。拳術的一招一勢,機智靈活,千變萬化。入門後,雖然有所理解,而其深奧之處,還有待於長期反覆實踐,才能逐步理解。另外,應有自知之明,常以「滿招損,謙受益」為座右銘,經常鞭策和激勵自己。

  十三字訣的總訣就是一個「練」字,舍「練」而空談則總無益也。

林柄堯老師授拳紀要

按:跟隨林師學習太極拳數年,間或筆記,今師歸道山,特將林師平時所授和個人理解整理,以此紀念。由於個人所學膚淺、師傳參透不深,不妥之處難免,望師兄弟不吝指教。一是左堋,林老師說,左堋面向南。《太極拳術》一書用的是陳微明的照片,書中寫道"皆楊澄甫所攝影,其中有未備者,余為補之",今關於左堋定式的爭論文章有很多,但致柔拳社所堅持的是面向南的練法,記得去年年底,我帶給林老師一本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牛春明太極拳》一書,林老師很高興,指著書中牛春明的拳照說,老一輩的練法都一樣,都是面向南的。關於牛春明,林老師說,微明先生曾對他說過,我的東西你都學完了,要想繼續研究,可跟牛春明老師再學習。上述話卻造成了一定的誤解,有人說林老師不尊重微明先生,貶低微明先生的功夫。林老師說,非也,微明先生這麼說主要是指各有所長,另外也顯示了微明先生寬大的胸懷。林老師回憶道,在微明先生離開上海到外地教拳時曾托田肇林等老師指導他,從他們那裡他學到了許多以前未掌握的功夫。二是《太極拳術》一書楊澄甫拳照和《太極拳體用全書》的楊澄甫拳照差異較大,林老師說前者是用架,後者是定型後的大架子,從養生的角度說是大架子比較合適,但要快出功夫,還是低好,林老師在我們練習的時候常說要低,不要立起來,前進後退幅度要大。三是一動無有不動,有的人理解要全身關節一起動,手腳一起到位,林老師說,非也,並舉分腳為例,林老師說,先沉肘,次提膝,再劈手,後分腳,不可同時分腳劈手,不可丟肘膝動作,後手采引,前手即可肘打手劈。四是坐腕,林老師腕不可故意坐,要自然,由此氣血方可順暢,勁力可達末梢,否則則易停於腕關節,此要求類似於鄭子太極拳的"美人手"。五是棉里藏針、剛柔相濟,林老師說初學者不可有此念頭,想如何打人,林老師常舉他師兄陳玉奇為例,林老師回憶道剛進致柔拳社時,由於自己有一定的武術根底,陳常打他不過,但過了一段時間,發現沒有辦法打陳,而陳打他,自己卻無反手之力,後經反省,從頭從柔化練起,在微明先生的細心指導下,才真正掌握了太極拳的奧秘。我們和林老師推手,只覺他化得乾淨,不管你力大力小速度快慢,總是完全落空,林老師發你,自己總是無可抵禦,飛跌而出,和林老師推過手的人無不翹指稱讚"真太極也"。六是丟頂,林老師說初練要練不丟不頂,一方面要從不丟不頂中討消息,另一方面由此可以練習聽勁、反應速度和自身的柔軟度,高級階段需要練習的則是即丟即頂。敵來,我勁接住彼勁,將敵直接拋跌,然若我內力不足、時機不對則易成"頂牛",關鍵是內力;而所謂的丟,林老師說一旦敵勁落空,即可向敵要害擊打,此時可不再注重於跟隨,由此向太極散手過渡,但仍要注意平時的沾連綿隨的練習。七是太極長拳,太極長拳又稱太極藏拳,從前只在社內教學,致柔拳社的太極長拳原是108式,是在楊澄甫所授的59式太極長拳加入形意八卦等擴充而來,現公開出版的太極長拳書籍基本是以致柔拳社的太極長拳為藍本的,但師承不清晰,由於林老師是太極長拳的嫡系傳人,曾有多家出版社向林老師約稿,林老師總是推辭,他對我們說,所謂藏拳,退藏為密,自古不輕易外傳,我還是不破這個例,不過我已將其傳授給上海和寧波的社內弟子,望大家勤學苦練,將太極事業發揚廣大。當然林老師也不是十分保守,如林老師在復興公園教長拳時給濮冰如老師看到,濮老師提出要學,林老師即慷慨相授,當時一起學習的還有濮老師的弟子李品銀等。我曾寫過一篇太極長拳的文章發表在1998年11月的《精武》雜誌,其中內容經林老師修改,對太極長拳歷史有興趣的同仁可參考之。為著永久的思憶張志安每每見著悼憶文章,林林總總,或是情悲意凄,哀思萬千,或是洋洋萬言。這久成傳統。我也想這樣去寫,來悼念剛去逝不久的恩師林炳堯先生,一則我也很傳統:二則我確悲傷,悲傷我相識近十六年之久的恩師突然離開人世。中國有句古話:「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講的是要師為父的,而現代很多人待父不敬不孝,馬馬虎虎過日子多如牛毛,何況對師!我在追悼會上親眼所見的情景,確使人感動,確使人相信,先生為人師表,我們這些學生敬重他若自己親生父親。就我自己而言,十六年來得到先生的教誨和訓導實在不能盡筆墨之能傾訴,他的突然逝世,令我深切悲痛,我當然想把這種悲痛傷心的感情,用文字寫出來。但是,想到先生一生做人宗旨,體會最深的是其樂觀大度的氣魄,對寂寞、煩優和悲哀的拋棄,故尋著同先生相聚快樂時光的軌跡,緬懷先生一生功德。眾人所知林先生為寧波人,其實他的祖籍為福建,太公還是位舉人以後輾轉至寧波。先生生在寧波,那是1923年2月28日,農曆正月十三傳說三國蜀國大將關羽也是農曆正月十三生日。先生出生那天五行排列屬水日,故取名時加了個「火」字旁。後又聽林老師說過福建林姓「炳」字的是同輩。先生一生二大偉績:一是含辛茹苦同師娘一起將四個女兒培育成人,二是將傳統正宗楊式太極拳發揚光大,在上海、寧波、美國、澳洲和日本等地復創致柔拳社,並重新出版微明先生《太極拳術》一書,寫出了《太極歸元》和《楊式太極拳架詳解》等著作。弘揚正宗太極拳,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精闢地令人信服地敘述了傳統太極拳訓練方式,先生為此化費了許許多多精力,耗盡心血。他曾對我說寫書寫白了自己的頭髮。就在逝世前他還一字一句修改完他的著作,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先生一身正氣,最講認真。他自己對微明先生所傳授的拳藝一絲不苟,修得太極上乘功兒,凡見過先生行拳的人無不為他那渾厚的功力,雄偉氣魄的優美拳架所讚嘆不已。他的拳架循規蹈矩、神凝氣靜、中正安舒、從容大雅,來源是一身正氣和認真二字。先生練拳異常靜心,安舒,他說文革時在復興公園高音喇叭哇哇唱,他練拳耳朵一點都聽不見。看過先主書的人都能深切體會他對每個動作的描述精確細緻,方位、大小、意識等等交待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對自己是這樣,對從學的人也是要求嚴格。相信不認真的人都受過他嚴肅的批評。先主學拳60餘年,授拳近40年,他教拳、交心、交朋友,練拳,練體、練人品,可謂桃李滿天下,精湛的拳藝蜚聲海內外,德高望重。但他始終是「與人不爭耳」的信徒,他不求「名利」但講」明利」,這個明,是明白的明這個利是有利於大眾的利,他常說要做明師,不要做名師,名師不一定是明師,他喜歡這個「明」字,這「日」加「月」就是陰陽,明了就是懂陰陽,也是懂太極。先主一生做了很多有利於大眾的事,他對認真學拳的學主,從不收錢,很多帶病來學眷通過練)病得到控制和治癒,先生總笑眯咪說,你看還是太極拳有用吧。學者要報答他總是說只要好好練,身體好,就是最好最大的報答。財富井非永久的朋友只有朋友才是永久的財富。沒有統計過究竟有多少人在先生的授藝下得到益處。先生平素二大愛好,一是愛拳,二是愛吃。愛拳是眾所周知。他所教的這套拳架是太極精品。先生平素不抽煙,不喝酒,就愛吃飽,尤其吃肉本領最大,大排骨。膀胖等最好,還愛喝綠茶。所以身體很好,他常笑著說「練太極,胃口好!做人一生不容易,還是吃飽好」。先生太極技藝高超,其精湛推手,證明他所走的路是正確的。這裡有二個故事,林先生初回寧波,遇到在寧波武術界頗有名聲的馬善平先生,用馬先生話,先生用一記」擠」,打得善平兄毫無辦法,二十多下發勁,每記發到牆上。林師毫不費勁,而馬先生佩服得五體投地。從此李康年、林國富,高載君,史建福等從林師學藝,發展了許多學員,又辦了致柔拳社,現在寧彼拳社氣象萬千,蓬勃向上。第二個故事是林師的一個老拳友,交往二十年,林師從不贏他某日,林師講「怎麼老兄這些年仍沒有進步」。朋友說:「何以見得」。林師說:「你這樣推法,我只要使用「擠」的招式就能把你發出去」,朋友不信,兩個便找一處僻靜處比試,結果這位朋友次次被林師發向竹籬上。林師發人,很照顧別人的面於,馬善平先生講林師總是找一個無旁人處展示自己技藝,一不炫耀,二照顧面子。林先生曾說他有二個擔心:一是擔心學生不努力學,不肯下苦功,走了樣,還說是林師教的,林先生認為真正的太極功夫,必須趁年輕時下功夭練,連續不斷,天天堅持,每天花2個小時,刻苦練,久而出功夫。看到青少年學生打拳時坐腿不夠低,就講以前老一輩武術家練習時大小腿成直角,身體不許站立起來只有這樣才會出功夭。他所編的十三字訣,總訣就是一個「練」字。林師第二個擔心他寫的書,「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他常對我說,書是很難寫,因為太極大深奧。一個動作,一種姿勢,會有多種用法,全看對方的來勢,各人體會,理解也不一樣,書怎麼能寫的清楚,就連楊澄甫先主中年時的拳架同老年時的拳架都下一樣,他講了微明先生寫「含胸撥背」其意應該是「舒胸順背」,這是微明先生親口對林師說的。。。。。。林師講過「極柔軟而致極堅剛」,這句話關鍵在「而」字上,這個堅剛是在極柔軟之後自然產生的剛。是在大松大柔,捨己從人之後練成自生力,柔松不到就自然不會有這種剛。還有身備「五功」,被人寫成了身備「五弓」。這總是難寫。故此他對自己的書改了又改,寫了又寫,不斷從學者、讀者身份角度來看,擔心人誤解。林先生是尊重師長的榜樣,他對微明先生可渭是尊重備至,他處處時時講微明先生的功德,講自己受益於微明先生的教誨,維護微明先主的形像實事求是,推動致柔拳社的恢復。用嘔心瀝血這四個字來讚揚林先生一點不過份。林先生逝世前曾講二個故事。一個是他的師兄撤明先生的大弟子趙獲七(名字寫法可能有誤)功夫極好,抗戰時同日本人打擂台,上台就把日本人打下擂台,日本人即刻把他抓了起來,關在監獄裡。要他再比一場,要他微明先主為此也耿耿於懷,怎麼保呢?第二個故事講的是微明先生的兒子,從小跟隨微明先生,練就一生好功夫。新婚之際,微明先生還是嚴格要他凌晨起來練功,結果受了傷寒,又沒有及時治療不久先於微明先生去逝,微明先生悲痛萬分。林先生講這二個故事,意味深長,其意義耐人尋昧。林炳堯先生逝世了,他畢生酷愛太極拳,喜歡談圓,他的人生神奇地從出生到去世圓滿地划了圓,1999年的2月28日,也是農曆正月十三,是他生日,他走了,他幾乎明白一切,他明白自己要走了,那幾天他特別清醒。他是明師,許多東西神秘得無法解釋,林先生修成天人合一功德圓滿。林先生走了,他的精神永遠鼓舞著我們,他留下的著作是我們行動準則,我們打拳總要想著他的氣派和姿勢。什麼是永存,這就是永存。什麼是不朽,這就是不朽。該記住的永遠忘卻不了,該繼承的永遠要去繼承。這一切都是為著永久的思憶,寄情於那茫茫的另一邊,以告慰恩師。

淺談太極推手中的「隨」---雨軒齋

  一、摘要:太極拳是中國的瑰寶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它不僅具有武術的基本功能——技擊功能,而且還具有相當高的健身修心養性的價值。它不但能夠鍛煉身體的各項機能,而且還是練習心意持久性的一種最佳途徑,也能改變人的氣質個性。同時它需要用理論來指導實踐,並把簡單的語言,通過心意活動,把它轉化成複雜的身體的動作語言。但是這種語言的轉化,則必須要通過師傅的言傳身教,可以這麼講,如果沒有師傅的傳教,你是不可能正直獲得太極拳的真諦,無法開啟太極之門。我本人蒙師傅錯愛,通過自身五年的努力,終於有所收穫。在此想與廣大太極拳愛好者們共同探討太極拳中的「隨」。太極拳的「隨」是我們學練之人最想得到的一種太極知人功夫,它貫穿於太極拳的推手中,從最基本的定步單推手到較高層次的太極散手,無處不在。尤其是在與他人交手中更可以達到神乎其神的境界。可以這樣講,學練太極拳之人,如果悟不透這個「隨」,那麼他一輩子都無法達到「懂勁」階段。  二、關鍵詞:楊式太極拳。太極定步單推手。動步單推手,太極四正手推手。朋、 履、擠、按。「隨」。輕「靈」粘連綿。  三、正文  我們楊式太極拳最大的特點就是從輕靈著手,鍛煉人的心意與形的統一。而楊式太極拳的拳架與推手是達到心意與形統一的唯一途徑。而「隨」則是太極拳進入懂勁階段的唯一階梯。它也是太極拳中最簡單,最易學,但又是訓練難度最大,而且是最難精的功夫之一。它不僅具有跟著,順從的意思,而且還是有許多更深層面的內涵。這裡我與大家推討的僅僅是太極推手中的「隨」,而拳架中的「隨」則限於篇幅不再展開。  首先太極推手中的「隨」是太極推手的靈魂。《太極拳論》中講到,「無過不及,隨屈就伸」「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惟一貫。」它要求我們習拳之人,在練習推手時,不管是定步單推手,或是定步雙推手及拗步、順步、動步的各種步法類型的推手都一定要跟隨對方。使自己的手或接觸部位不要脫離對方手或身體其他部位,甚至接觸部位的皮膚都不能起皺。不管對方用按,擠,攻擊我,還是用朋,履,攻擊我,我絕不可以自作主張,主動出擊。如果你捨去了這個「隨」,而處處自作主張,以我為中心,那麼你就會在推手中發現自己,處處不舒服,處處受制於對方。我在與師傅推手中,經常體會到這種處境。尤其是在雙推手中,體會更深。我們師兄弟在訓練時,通常規定甲方為主動攻擊方(類似於師傅喂招),而乙方為被動的守方。因此當甲方採用「 朋、履、擠、按」勁攻擊乙方時,乙方在防守的過程中,一定要全神貫注,用心意通過雙方接觸的手或身體中的其他任何部位,密切體會甲方攻擊我的方向,勁的大小,作用點。隨著甲方的變化,始終保持身體的動態平衡。如果在這一系列的進攻與防守過程中,乙方手或身體上的其他接觸部位的皮膚始終不能起皺。兩方的接觸部位不能脫離。否則如果起皺,也就是講乙方出現了頂。或抵抗甲方的進攻,說明乙方沒有體會到甲方進攻的快、慢或方向,或作用點。而當雙方的接觸部位發生脫離時,同樣也說明,乙方沒有體會到甲方的進攻的快慢(大、小)或方向,或作用點,換句話講就是乙方沒有「隨」好甲方。只有當乙方在不管甲方用何種方法攻擊乙方或快、或慢、或上、或下、或左、或右、都能隨意化解時。乙方才算真正掌握太極推手中的「隨」。這時用《太極拳論》上的話講,就是「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天敵」的境界。  第二「隨」是太極推手中的最簡單、最常用的一種手段。太極推手從最基本的定步單推手包括拗步、順步、動步,到定步雙推手也包括拗步、順步、動步及太極散手,都離不開這個「隨」。我們在開始學習定步單推手時,首先就要學習這種「隨」字的功夫。師傅告訴我們怎麼樣「隨」好對方的手及身體的其他部位,並且要求我們做到,不要把對方手上及身體其他接觸的部位的汗毛壓彎。同時,又要我們不要脫離與對方的接觸,好象這個手及這個接觸的部位都不是你自己的而是對方的,隨對方所動而動,隨對方所停而停。而到了學習定步雙推手時,由於雙方的接觸部位比較多(至少三個部位),因此在推手時,更加體會到這個「隨」的重要性。初學雙推手,由於對「隨」的體會僅僅屬限於單推手中的「隨」。因而感覺到接觸點一多,就無法顧及到。慢慢地在師傅的指導下,逐漸體會到如何去感覺與對方接觸的幾個點。在推手中,師傅常講與對方接觸的部位要做到有意識,要學會陰陽與虛實變化,要知道對方的來意,包括大小,方向、作用點。《太極拳論》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在太極推手的較高境界——太極散手,也離不開這個「隨」。而且那時候的「隨」,不僅有身體上的「隨」,而且還有心意領域的「隨」。事實上在太極推手中,攻、守雙方都離不開「隨」。進攻一方為了能夠擊實守方的實點,要在進攻中不斷尋找對方的著力點,因而他需要用最輕快的心意去體會與對方在接觸部位上變化。並隨著對方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要求,攻方隨時調整進攻的方向,而守方為了不讓攻方擊實我的實點。在「隨」著進攻方的前提下,用心意去體會出他進攻的方向,大小,作用點,同時根據得到的信息隨時調整自己的方向,大小與作用點。始終不讓對方擊實我之實體。因此,雙方在進攻與防守的過程中,雙方都是在用心意,去體會對方的心意,目的在於探明對方的意圖,最終避實擊虛。所以這個 「隨」是始終貫穿在整個太極推手中,是太極推手的靈魂。  第三:「隨」是太極推手最易學,但最難精的一種功夫。太極推手從最基本的定步單推手就開始學習這個「隨」。在練習中我深深地感覺到這個「隨」,比較容易學會。但當師傅要求你時刻都做到這個「隨」時,你卻很難做到,尤其是在用朋、履防守時更難做到,時時與進攻方「隨」好。這是因為,當你在防守時,你需要時刻去體會,進攻方進攻的方向、大小與作用點。否則你就判斷不出他的方向,大小及作用點,那麼你就無法化解進攻方的勁。只有當你體會到它的改變時,你才能採取有效的措施化解進攻的勁。我記得師傅曾講:「太極拳推手中的個『隨』可以練一輩子」。我起初並不理解這句話的含義,但現在我已經深深地體會到這是真的,這是千正萬確的事。這是因為隨著你太極功夫的不斷提高,你自身對這個「隨」的掌握也在不斷提高之中。我記得初學雙推手時,每當我與師傅推手時,總覺得比師傅少幾隻手,少幾條胳膊,被師傅用勁一逼,身體就不知不覺地僵硬了。這時你突然發現你的身體已經完全被對方控制了。你動也不是,不動也不是,你化也不是,不化也不是,你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總之那時的身體已經由不得你自己作主了。有時師傅故意給我一個力點,可當我以為是機勢可以發勁時,突然問師傅的力點又不知調節到什麼部位了,使我感到有而非有、有而擊無。正如《太極拳論》云: 「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杏」這種忽隱忽現的感覺,只有身臨其中才能體會到其中之三味。《太極拳論》講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當你「隨」的功夫練到一片羽毛落在你的手上的時候,你不僅能感覺到他的重量,而且會隨著羽毛的下落,而你的手也會隨著慢慢漂落。這時候你的太極功夫已經到了極高的境界。因此,太極推手中「隨」是非常之難精就在於此。  總之,太極推手中的「隨」不僅是太極推手中最基本的功夫,而且也是最高深的功夫。《太極拳論》雲, 「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盡由此而厚也。」太極功夫到了這一層次,這已經不僅僅是單一「隨」字方面的功夫,而是一種綜合功夫的體現。如你沒有學好太極推手 「隨」,你就不知道對方攻擊你的心意。那麼在太極推手中你只有挨打的份。如想進入太極之門,那更是幻想。同時,太極推手是學好知人功夫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與太極拳架互鋪互成、相互補充的。我祖師爺在《楊式太極拳架詳解》一書中講到,練拳架是練體,是知己功夫。推手練用,是知人功夫。因此,太極推手如果脫離了拳架練習,而僅僅練習推手。則推手功夫不會很高。如果勉強使用,無非也是一些手法上的技法,不是正真的太極拳功夫。要真正學會太極推手,你只能從「隨」字上下功夫。只有當你的「隨」字功夫練到較高境界時,你才能跨入太極之門,走向神明。

參考文獻:《楊式太極拳架詳解》林炳堯——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年

林炳堯先師之太極拳答問

(1)年輕人注意煉單式問:學好太極拳最重要的是什麼?答:下苦功夫!以我幾十年來鍛煉太極拳的經驗來看,要練好太極拳,關鍵在於個練字。太極拳是一項十分有益的運動項目。老少皆宜。只要下苦功夫,自然而然會有成功和成就。問:學太極拳應該從哪裡入手?答:先練架子。或曰盤架子。技術要求輕靈放鬆,中正安舒。身體能夠的話,架子大些,低些。架子要正確,合乎自然,這樣有助於增長內勁。然後再學推手,先學單推手,後練雙推手。先學被動。以後練習活步,大捋。練架子與推手是相輔相成的。架子練得紮實,推手的進退就自如。推手中練得聽勁,嘗到了每個動作的應用,再回到架子中。再到最後,練架子就如一個人的推手,推手成了兩人在盤架子。問:年青人學太極拳要注意什麼?答:第一要思想作風端正,人要正派。第二要謙虛謹慎。第三要持之以恆。思想作風端正,人要正派,是練好太極拳的首要,好勇鬥狠,一則練不好太極拳。二則容易出事故。太極拳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它不僅僅是在行拳中去貫徹太極拳的原則,更加重要的是通過鍛煉,使這些原則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良好行為,使鍛煉身體與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舉動都能符合科學性和衛生要求,得到身體,心靈諸方面始終保持中正安舒,健康的狀態.謙虛謹慎也是太極拳的基本原則,作為太極拳鍛煉本身要求先學柔松,被動(挨打)。還要練習單式,許多年輕人就是不肯練單式,我見到過:單鞭,摟膝拗步,架子擺到二分鐘,就不擺了;老師教的扎紮實實,他厭太慢;教得快,他就高興。到最終,架子一套學會了,但自己練習時,走了宗.連自己也覺悟不行,想改,的確不容易。俗話說:學拳容易,改拳難。這是不謙虛的結果。青年人接受能力強,這是優點。容易驕傲,這是致命弱點。還有一個缺點,就是不能持之以恆。學習太極拳是一件並非靠小聰明能夠解決的事。須得費時間。時間愈長,功夫愈強。體會愈深,趣味也愈濃。往往年輕人學了2-3個月或一年半載,學了一些拳架,學了推手,以為學好了,一知半解地走了。半途而廢。對於這樣的學生,老師是很痛惜的。到頭來皮毛都沒有學到。試想,一個老師一生中能夠教出幾個得到真傳的學生?要一定的時間,一定的精力。走了一個,浪費時間,浪費精力。再走了一個,又浪費.於是,有許多東西就要失傳了。因為功夫是到了一定階段,才能體會得到這個階段的滋味。過早教,不會有體會,也記不住。我衷心希望青年人無論你跟隨哪個老師學,都要尊重老師的勞動,不要朝三暮四,要持之以恆,才能登上高峰。(2)---含胸拔背當初寫錯了問:具體地說如何進行太極拳練習?答:太極拳練習可以分為單式和套路練習。包括架子,推手和散手。有快的練習和慢的練習。單式練習就是練習時一式一式練習,成熟一式,再練習下一式。要練得熟,就要動作刻求準確無誤。手法,步法,身法,眼法,精神,意氣都要練好。初練時會感到枯燥乏味,練久了會喜歡的。套路練習就是把每個單式連接起來,連接得好,天衣無縫,就是成功。單式和套路練習可以一個人練習,太極拳架中的每一個動作都能一個人練,如著名的太極五拳:搬攔捶,撇身捶,指檔捶,栽捶,肘底捶,攬雀尾等等,還有玉女穿梭都能一個人練還可以部分套路連接,反覆練習。當然全套太極拳架子練習也是很重要的。一個人靜靜地練習,會進步大。單式和套路練習還可以兩個人練習,除推手單式和套路練習以外,單式和套路練習完全可以在兩人練習中使用。一個人主動(進攻),另一個人被動(防守),交替反覆。可以單一手法的練習,還有編成幾個手法有規則的練習,進一步練習無規則的手法練習。問:我們應該看哪些太極拳方面的書?答:書可以看。現在出版發行的書很多,主要看人家的鍛煉身體方法,體會。但是不要過多迷信書本。太極拳中有許多方面是書本寫不清楚。我的老師陳微明先生在他寫的《太極拳答問》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人家問他:為什麼你的《太極拳術》一書沒有寫應用技術。微明先生答道,他曾問過楊澄甫老師,楊老師說我們的太極拳每個動作都能有無數應用,書寫不清楚。假使勉強寫出,學者會誤解,有百害無一益.我這裡有一個故事,我的老師陳微明先生在整理楊式太極拳十要時有含胸拔背之說,但他在教授我是用的是舒胸順背,與含胸拔背恰恰相反,微明老師親口告訴我,書本上寫錯了。還有微明老師的另一本書《太極劍》之內有像方向錯位,順序的錯誤。所以,太極拳的有些東西,書本上沒有,要靠口述心傳。而且大部分要自己練,從中獲得體會。例如,攬雀尾中有堋,捋,擠,按四種勁,以我多年的經驗,堋中就有捋,擠,按,采,冽,肘,靠,進,退,顧,盼,定這十三勢。也就是說,太極拳中每一個動作出手就應含有這十三勢。這一些恐怕書本很難說清楚。我建議,陳微明老師的三本書很好,可以多看看。尤其是《太極拳答問》一書。(3)氣打與點穴問:太極拳的勁通常被人們說得很深奧,有人還會隔空發勁,這是不是太極拳最高水平的表現?答:在勁的問題方面,要破除迷信。勁是力的密度,練習多了,下了苦功夫,悟出太極之道,內勁是會大的。功夫深了嘛!甚至於每一個毛細孔都會有聽勁,化勁和發勁。這是練習中心靜人自然,聽勁好,化勁自會好,發勁自然很大很長。凌空勁,隔空發勁都是騙人的把戲。打拳的人氣血好,皮膚表面溫度高是有的,發氣是不科學的。希望大家一起同這類違背科學的現象作鬥爭。問:您對於太極拳的源遠的看法?答:我自入致柔拳社至今已經五十個春秋,本人讀書不多,對太極拳的理論,歷史認識水平不夠。但當時在致柔拳社時,只知道張三丰傳下來的,根本不知道陳式太極拳。後來才聽說有陳式太極拳。看到陳式太極拳的運動變化規律,幾乎與楊式太極拳不盡相同,尤其是震腳容易傷身。我有幾個朋友練陳式太極拳出毛病。以我的經驗,還是楊式太極拳好些,架子大方拳理拳意清晰。可以說,楊式太極拳比陳式太極拳更合道家原理。有一部書是專門講太極拳的源遠,作者為黃景華,鄭曼青校正。問:您對論資排輩的看法?答:武術界講究師承流派,講究論資排輩。其實不然,資深不一定功深,要望重。青年人刻苦學習,認真鍛煉,超過資深的比比皆是。我講,誰肯下苦功,有成就,誰就可以成為老師。資深不是資格,練不好,就沒有資格.後來者可以居上。老師不努力,可以向學生學習;師兄努力,可以向師弟學習。問:純粹太極拳應該是什麼樣?答:應與道合。微明老師講純粹太極拳應是柔中寓剛,棉里藏針。我另外傳你五個字綿,鐵,膠,風,影。問:怎樣才算練好太極拳?答:體弱者變強、體強著更前強、瘦者變壯、肥胖者變靈活。急躁者變有修養,只要努力練習,生活有規律,臉色好看,睡眠足,思路開闊,做事靈活,要通過自己的鍛煉病人都迴轉好。問:青年人應該以誰的架子為榜樣?答:以《太極拳術》(陳微明著)中楊澄甫先生中年架子為好。架子氣勢大、正宗。問:楊澄甫先生有不少學生,哪一個最好?答:我是跟陳微明先生學習,其他人不了解,聽說都很好。陳微明先生長楊澄甫先生二歲,他是有名的好好先生,文學水平高,他向楊先生學習太極拳,並教楊先生文化,所以他們是文武相教,關係很好,陳先生再推廣楊式太極拳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三本書對當時及當今的太極拳普及總結,意義很大。而且人也謙虛,他叫我出去推手,要輸不要贏,學得到東西。輸了就講是陳微明教的。他還說要進一步提高太極拳推手去杭州向牛春明學。現在看來微明先生是真正得了太極拳的道。問:過去致柔拳社的教學內容簡介?答:主要是楊式太極拳。第一年學太極拳,不動步推手,太極劍。第二年學太極長拳,動步推手。第三年學大捋,散手,太極對劍,太極槍,太極棍。微明先生還擅長八卦掌,形意拳,精點穴和暗器。這是孫祿堂先生教授的。問:您在致柔拳社學習的情況如何?答:我學完太極拳系列,還學八卦掌。點穴和暗器也學了些。那時微明先生很少教拳。平時幾位大師兄代教,有如陳鐸鳴,鄔光明等等,微明先生在場時指導。我學的很努力,得到他的指導最多。微明先生外出時,把我託付給予田肇麟老師,又承褚桂亭,葉大密等老師經常關照。太極劍,槍,棍因攜帶不方便,加之文革,反右中為此受到衝擊,這方面生疏了。點穴是很奇妙的事,大部分我已經講給你聽了。有點穴必有解穴。上次我給你講肩井穴的子午流程,它的解應該在足三里。今天我告訴你,凡是人體突出部分都是要害。這是正宗密傳。一般不傳。點穴要有眼力,指力。眼睛經常練習看飛行物,小的看成大的。指力要練習插綠豆,黃豆,鐵沙,還要練習推棉花。暗器有一種金錢鏢:用銅板,邊磨尖,大拇指扣壓在中指根部,中指指向目標,整體發力。平時可以兩人練習先練手勁。練習久了,自然成功。問:推手中有軟硬的問題,有時侯碰到很硬,有時侯碰到很軟,應該如何看?答:這一個概念問題。太極拳講陰陽,不講軟硬,講剛柔相濟,講不丟不頂,也講即丟即頂。靜中有陰陽,動中也要有陰陽。該松時要松,該剛時要剛。不能偏向。問:青年人學太極拳是不是合適?答:完全合適!完全必要!就是要青年人學練,而且要有文化程度的最好。以前人不懂科學,不懂文化,很多不了解,弄得很迷信。現在科學發展,許多方面都能解釋了,要以科學態度練好太極拳。我衷心希望青年人多點時間研究太極拳,大有好處。

大巧無術---高載君

太極拳就拳論而言堪稱博大精深,就功法修鍊唯求大巧無術,這是吾自師從林炳堯先生學練太極拳的一點灼知真意,林師系微明先生嫡傳弟子,善八卦精太極,深得其中之真諦,十餘年來在林師精心傳授下,使我漸悟太極拳精微,尤在功法修練上,悟大巧無術可謂是提綱挈領般緊要。

「無欲觀妙,有欲觀竅。」這些是道家的功法理論,要從「無」和「靜」中領悟太極拳內在的奧秘,從「形」和「動」中觀察太極拳形象動態上的端倪,太極拳功法修練有層次高低之區分,猶如佛學《無量壽經》中說:斯義弘深,非我境界。「當然商與低兩面三刀者是相續的,低乃高之基,高層次是由低層次日漸修悟而來的,而這由低向高的飛躍卻不是每個學練者都能臻至的。除了學練刻苦程度和修悟稟賦這些主觀因素以外,還有一條重要原因即是功法的領悟和掌握,這其中老師的引導是必不可缺少的。

  其一:有為,無為和大巧無術。推崇功力者往往為功力所迷惑,追求招術者反被招術所束縛,招術只是有法可循的操作,乃易為又見效快。這些是有為的體現,有為在太極拳術僅屬底層次,所謂: 「始於有為,終於無為。」無為並非消極地無作為,亦不是不為。有為與無為的分界線看是否順應自然發展的規律。遵循,順應自然規律的就是無為,把主觀意志強加於自然的就是有為。當然,拳架中的招式軌跡和運動作為是拳術中的根本修為,斷然不可缺少,而這些作為是向高層次飛躍的基石。但是,切不可陶醉於某些所謂精妙的著法和超乎常人的功力。入意境者功在無為。

王岳宗在其十三勢體用歌訣里說:「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技。」此「靜」並非以不動為是,動中之靜是謂真靜,清靜無為是萬事萬物的本性,「靜」是主宰和根本,「動」是體態和形象,靜把自我隱蔽起來,可以靜觀其變,以靜制動。我深藏不露,彼就無從揣摩,無處下手。孫子曰:「善用兵者,隱其形。」我之為,以彼之動即彼所暴露出來的形,順應其變化而制之,這就是太極拳靜以制動。因敵變而變化的神技,所謂「動而生昏,靜而生慧」是也,世上萬事萬物無常形無成勢。是說萬事萬物是在不斷變化,優勢可變為劣勢,弱亦能勝強。如果某君不管客觀情況,用其所謂精妙的招式去對待一種因勢利導的無招無式那就註定要敗北。所謂一術對一招,此巧不可對彼事。這是普通的常識,用術之人若為求所困,那幺巧術也就成了拙術。太極拳以虛為本,以因為用,有法無法,因凈為止,有度無度因隨與合,所以說:「大巧無術。」太極拳精妙的神技,並非是某招術。而是因敵變化而生之技。即無為而無所不為。切不可舍其本而去求其末。

  其二:悟道與練功太極拳是一種特殊的武術。它的本質與練功途徑以及成就等完全與其它強力武術大有興趣。習練者應刻苦修鍊,而且太極拳又並非是單純的武技。它是中國古代道家的動中求靜輔佐靜功之最要法門。故能養虛靈生智能以悟道為必修之課,悟道之要為在拳術上能靜以制動,柔以克剛,後發而先至之特點。養生上有延年益壽之效果。太極拳理與道相近。要求「去名利,除喜怒,視無色,聽無聲,絕滋味,恬瞻純粹,體和神清,則信順日躋,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要也,在處世上有蘊涵著養心身修本性之哲理。張三丰曰:「涵養中有大學問,和平處有真性情,諸子要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則心身愈清凈,天性愈純粹。」大之可以應會曲管,小則亦能全身無害。太極之無敵,唯在不爭。

習練太極拳其實是一練養過程。練是練精練氣,養是養性養神,在道家來說也叫習靜。練養之中不斷修造自己,凈化心靈,習練之中又需增強自己的內涵,太極拳之內勁是由鬆柔無力而生,練拳時全身松凈,此凈,即虛無之意。無絲毫僵硬不松之處。拳論云:「氣遍身軀不少滯。」能凈,久之則內勁自然形成稍有僵硬有松之處,即是培養內勁之阻礙。然而練架又必遵循先哲遺術原理法則,正因為今之太極拳大多摻混其它外力動作而變質,所以有純正和混雜之區分,且不說混雜如何繁多,唯拳勢只有鬆柔之純正一式,演練時神態輕靈自然,神凝氣靜,姿勢中正安舒,氣質從容大雅,運行連綿不斷。所謂用志專一為之元神凝。神凝則氣習不喘,大雅則自從容而來,不斷在綿綿之中,式式之中顯露有鬆柔與中定,中者乃人身中極立命之處,人身太極中點。定者,動中求靜之意,演練太極拳時之呼吸,隨體式之開合而成,吸者,本是入氣反而為提為升,呼者本為出氣反而為沉為合,唯其形開氣合不可專註。否則拳法即難專心一意,中定之時運用先天無鼓湯於腹,久而自能勿忘勿助,何謂勿忘,曰守自然,何謂勿助,曰守順自然,守者,依息也,順者,平息也,依息則息能通息,平息者勻息也。至此,乃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精養靈根氣養神,猶如坐高山而視眾山眾水,如燃天燈照九幽九昧,所謂凝神入虛者此也,太極拳練的乃精氣神,練到精爽氣平神清,可謂入太極拳之三昧矣。

先哲的太極拳論句句切要,並非一字敷衍陪襯,非明師教導指點,雖憑夙慧難悟也。所以說一般練太極拳者只知其招術動作,每日照樣演練雖亦有健身強體之效果,此正是太極拳魅力之所在,卻無太極之靈魂,由此太極功能遠難達於懂勁,更不用說神明階段也,一般從事太極拳者每以為運用武技,取勝於人者豈知太極拳內在之玄妙。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說得如此之多,而且將拳外道功提向讀者簡介,可以視為動中求的輔助功,實是內功之橋樑,更何況太極拳之精妙決非言論筆墨所能輕易表達,只有這些基礎的東西可以概說,但願我這不知之舉能引起微妙作用,那就是我的本意了。

推薦閱讀:

陳微明太極拳術
[轉載]拳術 拳學 拳道(
原傳八極老架拳術

TAG:太極拳 | 太極 | 拳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