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臟病證治初探《輔行訣》思維方法

《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是一部新近發現的古醫籍,其文約詞微,理奧趣深,在中醫學界引起了重視,相信隨著研究深入,能促進中醫理論體系的進一步充實完善,為中醫創新提供動力。

1關於《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以下簡稱《輔行訣》)及《湯液經法》作者

《輔行訣》是一部流落民間的敦煌醫學卷子,原藏敦煌藏經洞,1908年為法國伯希和盜掠,據說守洞道士王圓籙在為伯希和裝箱時暗藏之,1918年售予河北省威縣張偓南,偓南傳嫡孫大昌,原卷毀於1966年「文革」初,「文革」期間張大昌將抄寫本寄贈中國中醫研究院,得到醫界重視,並展了對該書的研究工作。《輔行訣》曾被稱為《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但原文皆述五臟病證治,基本不涉及六腑病證治,經錢超塵考證,應題為《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

《輔行訣》原題「華陽隱居陶弘景撰」,經考察當為陶氏弟子述師之作,約成書於陶弘景之後至隋唐期間,乃其檢錄《湯液經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備山中預防災疾用耳」,故《輔行訣》中主要內容實為《湯液經法》。

《湯液經法》首見於東漢班固所編《漢書·藝文志·經方類》「湯液經法三十二卷」,未記作者名,故其成書應不晚於西漢末年。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文雲:「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首次將《湯液經法》與伊尹聯繫,此說得到王應麟等附會。據王淑民考證,《湯液經法》作者並非《史記·殷本紀》所載的商相伊尹,系託名之作,該書約流傳於漢代至南北朝時期,皇甫謐及《輔行訣》作者應見過此書,後失傳。

2《輔行訣》及《湯液經法》成書背景

《湯液經法》成書於西漢以前,戰國時期黃老新學在以稷下學宮為文化中心的百家爭鳴中異軍突起,廣泛流傳於齊、楚、韓、趙、魏等地,稷下先生慎到、田駢、環淵等「皆學黃老道德之術」。漢初民生凋敝,百廢待興,統治階級以「黃老」之學作為治國指導思想,竇太后曾怒斥輕視《老子》的轅回生「安得司空城旦書乎?」,對「黃老」推崇可見一斑,以「無為而治」「休養生息」思想為指導,漢初呈現「文景之治」的繁榮局面,在如此背景下,黃老學派對《湯液經法》思想體系影響彌亘。

魏晉南北朝是道教發展的重要時期,道教逐漸走向成熟、定型。經過分化與改革,道教發展為有相對完整的經典、教義、戒律、科儀和教會組織的成熟宗教,並逐漸轉變為官方承認的正統宗教。「山中宰相」陶弘景是南朝道教的代表人物,因此,經其選輯的《輔行訣》也較原作《湯液經法》帶有更濃烈的道教色彩,突出特點即是五行為理論基礎。

3五臟病證治管窺

3.1《輔行訣》五臟辯證以虛實為綱,其理論源於《黃帝內經》。

《素問·臟氣法時論》載:「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疎疎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取其經,厥陰與少陽。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郄中血者。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腳下痛;虛則痛滿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干。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幾乎與本文相同。

同時,這裡的「病」和「邪」與《靈樞·經脈》內容亦極相類似。關於《經脈》中「是動」「所生病」的解釋,眾家各抒己見,,就《輔行訣》而言可理解為「病」為本臟自病,多為臟腑病,「邪」為客邪侵擾,多為經絡病。五臟所「病」主要涉及相關解剖位置,五體,五官九竅,五志,五液病變,兼見經絡循行病候,如「肝病者,必兩脅下痛,痛引少腹。虛則目無所見,耳有所聞,心澹澹如人將捕之。氣逆則耳聾,頰腫,治之取厥陰、少陽血者。」

脅下為肝氣所過,肝開竅於目,肝膽相表裡,肝在志為怒,膽主決斷,為「中清之府」,《靈樞·本神》直言「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肝經過陰器,抵小腹,膽經「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合於手少陽,抵於(出頁),下加頰車」故肝「病」可見以上病候。「邪在肝,則兩脅中痛,中寒,惡血在內,則胻善瘛,節時腫」由文中可知病候多為經絡循行所過出病症,《靈樞·五邪》亦載:「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行善掣節,時腳腫。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

3.2《輔行訣》用藥以味為綱,理論基礎是五味入五臟。

筆者認為,臟腑病以五臟精虧為根本原因,《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故用藥以味為綱。

文中五臟苦欲出於《黃帝內經》中《臟氣法時論》等篇章,如《素問·臟氣法時論》「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用咸補之,甘瀉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但《輔行訣》比內經中更規範系統化。《素問·至真要大論》中亦有記載,但諸多文獻並未提及,筆者也未能研究清楚,故在此存疑。

李中梓《苦欲補瀉論》曰:「夫五臟之苦欲補瀉乃用藥第一義也,不明乎此不足以言醫。」「夫五藏者,違其性則苦,遂其性則欲。本藏所惡,即名為瀉;本藏所喜,即名為補」對此做出了精闢解釋,可以參考。

五味「體」,「用」,「化」可由湯液經法圖說明。作者非常推崇此圖,言「此圖乃《湯液經法》盡要之妙,學著能諳於此,醫道畢矣」。

3.2.1,味有「體」「用」「化」之別

「體」「用」屬於中國古代哲學範疇,指本體和作用。「體」是根本的、內在的、本質的,「用」是「體」的外在表現、表象。「體」是第一性的,是物質基礎;「用」是從生的,第二性的,是功能表現。魏晉時期玄學的產生使長久以來「道器之辨」成為「體用之辯」,故《輔行訣》也言稱「體用」。

眾多醫家對此圖做了解釋,但很多晦澀難懂,使讀者如入迷途,難覓通路,筆者不揣冒昧,對此圖稍加說明。木用為辛為補,體為酸為瀉,木克土,土體為辛為瀉,土用為甘為補,故辛補肝瀉脾;金克木,金用為酸為補,金體為咸為瀉,金氣盛則乘肝,故酸補金瀉肝;木生火,火用為咸為補,火體為苦為瀉,咸瀉金,金氣衰則木氣盛,木氣盛則火氣盛;水生木,水用為苦為補,水體為甘為瀉,水克火,故苦補水瀉火。

體為陰,用為陽。陰陽運動和合使五行生生不息,故有酸辛化甘,苦咸化酸,辛甘化苦,咸酸化辛,甘苦化咸。「化」味的產生使本圖更添趣味,辛補木瀉土,但與酸相得化甘則補土;咸補火瀉金,與苦相得化酸則補金;甘補土瀉水,與辛相得化苦則補水;酸補金瀉木,與咸相得化辛則補木;苦補水瀉火,與甘相得化咸則補火。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和合運動,使此圖臨證靈活多變而從容有序,在此不禁感嘆先民偉大智慧。

最外圍「除痞」,「除滯」,「除燥」,「除煩」等字樣,即辛苦除痞;咸辛除滯;甘咸除燥,苦酸除煩,從後文救諸病誤治,瀉方五首看,酸甘當除逆。辛補木,木克土,苦瀉火,火生土,火氣衰則土氣衰,故辛苦相合可除土壅之痞;咸補火,辛瀉土,土氣衰則金氣衰,故咸辛相合可除金肅殺收斂之滯;甘補土,咸瀉金,金氣衰則水氣衰,故甘咸和合可除水過下行身體失潤之燥;苦補水,酸瀉木,木氣衰則火氣衰,故酸苦和合可除火炎熱躁動之煩;酸補金,甘瀉水,水氣衰則木氣衰,故酸甘和合可除木生髮上亢之逆。其將五行運用出神入化,再嘆崑崙巍峨,吾儕仰止。

3.2.2關於進退和數理。

《春秋緯元命苞》謂「天左旋,地右動」,《運斗樞》篇謂「地動見於天象」。太陽東升西落,故「天左旋」,人在地上如「附驥之蠅,日行千里而不知其遠」 相對於天而言,「地右動」古人以時間進展衡量,故左旋為進,右旋為退,進是絕對的,退是相對的,圖中用在左,體在右,故用主陽進,體主陰退。後世針灸在此基礎上發展捻轉補瀉,如《針灸聚英》載「捻針向外瀉之方,捻針向內補之訣。瀉左須將大指前,瀉右大指當後拽。補左大指向前搓,補右大指往下。《標幽賦》載「迎奪右而瀉涼,隨濟左而補暖。」等。此圖也依據左旋相生為順序完成。

《素問·上古天真論》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於陰陽, 和於術數……」 「術數」屬《周易》中象數學。象數學派認為萬物以「象」為主、「數」為用。《漢書·歷律志》言:「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可以認為「數」是規律,節律之意。《道德經·道經第十六章》言「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這裡「復」也是規律之意,相較「數」而言,「數」偏重規律周期,「復」偏重規律狀態。「河圖」用生數和成數說明天地、陰陽、奇偶的的消長和對立統一的關係,即「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本圖注曰陽數七,陰數六,可理解為陽進為補,以七為周期,陰退為瀉,以六為周期。故,《輔行訣》五臟病症大補瀉湯諸方中,大瀉湯藥味數是六味,即水數,大補湯藥味數是七味,即火數。《傷寒論》中對於「數」亦有記載「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同以七,六為周期,但所指不同。

趙開美版《傷寒論》題著者曰:漢張仲景述,所謂「述」則非其所作,《論語·學而》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說文》曰:「述,循也」 《墨子·非儒篇》「述而不作」作「循而不作」。《甲乙經序》言「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傷寒雜病論》與《輔行訣》相同或類似方達22首之多,可見《湯液經法》對後世醫家的重大影響。

在此學生非常贊同王淑民先生猜測,即「《輔行訣》和《傷寒雜病論》方當同源於《湯液經法》」,並且,由於時代背景和個人經歷不同,《傷寒論》承《湯液經法》外感時疫一脈,《輔行訣》承臟腑內傷一脈,相信兩者互為補充,可以豐富中醫的理論研究,為中醫創新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4臨床應用猜想

50歲女性患者,主訴多夢易驚,不能獨處,頭目眩暈,據《輔行訣》小補肝湯所載原方加白朮一兩半服用,3劑症減,6劑痊癒,再服一劑鞏固,此亦符「陽進為補其數七」之法。

埃博拉病毒以噁心、嘔吐、腹瀉、膚色改變、全身酸痛、體內、體外出血、發燒等為臨床癥狀,與外感天行大朱鳥湯證相似:

「大朱鳥湯,治天行熱病,重下惡毒痢,痢下純血,日數十行,蠃瘦如柴,心中不安,腹中絞急,痛如刀刺方:

雞子黃(二枚)阿膠(三錠)黃連(四兩)芍藥(各二兩)人蔘(二兩)乾薑(二兩)上藥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連、芩、姜五物,得四升訖,內醇苦酒二升,再煮至四升訖,去滓,次納膠於內,更上炎,令烊,取下待小冷,納雞子黃,攪令相得即成,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弘景曰:朱鳥者,清滋之方,以雞子黃為主……」從理論來看,大朱鳥湯應該對改善埃博拉病毒出血熱癥狀有一定療效,但尚需臨床和實驗室研究證實。

風雨千載的古中醫不再沉睡,她已在淺斟低吟,如泣如訴,向後世學子娓娓道來自己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暗流涌動的故事。希望我們可以靜下心來,珍惜聆聽大師開示的機會,智者老而彌堅,我輩既決心一探楚江,就當虛心求教,踏實前行,師得古中古,方得新中新,用自己的努力為古中醫學開溝渠,拓河道,使她永遠清流激湍,碧波入海。


推薦閱讀:

如何讓男人不出軌?防止男人出軌的最佳方法!
老人健腦益壽有哪些方法
斷八字強弱的最簡單方法
凈土法門的修持方法(蔡惠明)
智敏上師:如何改變已造罪業?有6種方法

TAG:思維 | 方法 | 思維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