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達照法師《楞嚴大義》證道之十五

《楞嚴大義》證道之十五

第五信叫做定。有了智慧以後,定力也與日俱增。這個定不是我們盤起腿來,很專註地坐在那裡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讓自己死死地捆在那裡,而是你對著任何情景,都能看到無我,能夠淡定從容。「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右而目不瞬」,完全可以做到任何情景現在眼前都不會害怕,非常安定,因為沒有害怕的那個人。

第六信,就是不退轉。在無我的基礎上,定和慧增長了,不會再退轉到五欲的煩惱當中,不會再退到追求名利財色上面。你絕對不會再去用心追求外界的一切物質,哪怕是一個灰塵,就算是鑽石珠寶,你也不會想要,無心想要,更何況其它東西。

再進一步到了七信,斷盡思惑的煩惱。這時候現實人生的一切境遇,生老病死、各種憂悲苦惱對你來說猶如烈日消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應該做的,你已經做了。在理上見到了無我,在一切事相上,由於定慧等持,也證明了無我,這就證得了護法心。所以見思二惑的一切煩惱斷了,三界以內,理上的惑和事相上的惑都沒有了,沒有以後,你的整個生命就融入於解脫道當中,這叫護法,就是護持了自己的正法。就算身體在這裡,你完全證得了無為、涅槃,不是見到,而是證得。既然是一個多餘的身體,多活一百兩百年,或者一千年,或者一年兩年,都沒有關係;不去活,也沒有關係;活著很開心、很快樂,還是窮困潦倒,沒有關係;要生病,也沒有關係。

釋迦佛在涅槃之前還有三個月的背痛,是為了替眾生受業。替眾生受業是他的願,願力會感應。釋迦佛本來是一百年壽命,結果他八十歲就入涅槃了,那二十年,他是留下來給末法時代的出家弟子的。末法時代的出家人福報不夠,如果按我們的德行,沒有居士會供養我們,所以都是沾了釋迦佛的光。佛的二十年的福報積聚下來了,所以這些居士說,佛挺好的,出家人是佛的弟子,我們就供養他們吧。

七信位的菩薩,他在剩下的這些時間裡,什麼時候走都是可以的。釋迦佛跟阿難講了三次:「阿難啊,我的身體各處都是病痛,我要捨棄這個身體了。」他希望阿難祈請佛陀住世,結果阿難被魔王所蒙蔽,講了三次都默然沒有回答,然後佛陀就答應魔王三個月以後入滅。答應以後,阿難懊惱悔恨不已,哭著祈求佛陀:「佛陀,您要住世啊!」佛說:「已經太晚了!我跟你講了三次,但是你當時被魔王蒙蔽了,現在我已經答應他了。」

我們看到有些大德,一些發心的道場請他去講經,他沒有去,而亂七八糟的道場請他去講經,他反而去了,這可能就是時間機緣的成熟。你看釋迦佛,魔王請他入滅,他答應了;阿難請他住世,他反而沒答應。佛是不打妄語的,他在成道的時候,魔王就馬上來請他入滅,說:「你來是爭我的陣地,你要趕緊入滅。」佛說,「我發願來度眾生,現在還沒有弟子呢,現在馬上入滅不是白來一趟嗎」,所以魔王沒辦法。於是佛就先收弟子,講法講了四十多年,魔王又來請了,說:「你的四眾弟子都已具足了,需要度的也都度了,你要趕快入滅了。」之前佛跟阿難念了三次,看阿難都沒有反應,這次他就答應了。

到了第八信,就叫做迴向位。對於護法位和迴向位的位次,《楞嚴經》和天台宗在說法上稍有出入。天台宗的說法,第七是迴向位,第八是護法位(這是依據《菩薩瓔珞本業經》的說法);而在《楞嚴經》當中,第七是護法位,第八是迴向位。雖然名詞不同,但我們知道它們的意義沒有差別。第七護法位就是理上、事上全部通過了,見思二惑斷盡了,證得了涅槃,然後綿綿密密地保護任持所證得的境界,不讓它退失,安住於涅槃的狀態,稱為護法位。如果講迴向呢,他是已經從理和事兩者迴向到——回歸導向到佛的正覺心地當中,所以稱為迴向位。迴向和護法,名字雖然不同,但在不同的經文中,內在的含義是可以相互通用的。

我們大家每天念經都有迴向,修法也有迴向,怎麼迴向呢?「願我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余果」,是吧?我的迴向是:「願我此生速開智慧,證菩提道,救度眾生,往生凈土。」這也是上師允許我這樣迴向的,因為心密第四印就是求生凈土。你看,「願我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這個迴向就不得了!

第八信的迴向,就是把自己過去的願、迴向的內容再拿出來。你如果沒有迴向,沒有想救度眾生,你就停留在七信位,再也進不了了,因為已經涅槃了,「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了,這個時候我們的願就起作用了。你現在可能感覺不到,我們每天到了迴向的時候念「願我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余果」,念一遍,加深一遍印象,但是在生活當中,是否能做到以救度眾生作為目的?基本上很少,連救度自己都沒有可能。到了第八信迴向位,把我們曾經的發願、迴向提出來,重複自己的願:救度眾生,一定要救度眾生!以此作為修行的重心。

圓教的第八信,按別教就是八、九、十這三住。八住、九住、十住這三住,所修的是十波羅蜜當中的願、力、智。願,就是把我們過去發的願提出來,使它成為一種動力。你說「我要救度眾生」,只是嘴巴說說是沒有動力的,你一定要不停地想,不停地想,使之成為一種動力,使你坐在那裡坐不住,一定要站起來。你看大殿裡面的佛像,十八羅漢都是坐在那裡的,左右兩尊菩薩——釋迦佛兩邊的侍者,都是站在那裡的。為什麼站在那裡?他坐不住,要利益眾生,要趕緊走,不能停留。文殊、普賢、觀音、地藏這四大菩薩,他們即便是坐著,也是坐在大象、獅子、鰲魚、獨角獸身上。雖然他們我執沒有了,自己已經解脫了,但是還要利益眾生,不能停息。獅子、象都代表走,代表動,代表他們趕緊去度眾生,不能停留。我們大家來護持這個道場,要是沒有利益眾生的願,誰願意把自己口袋的錢掏出去呢?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願成為一種動力,這是第八信。

第九信叫戒。圓教的戒心,相當於別教的十行位。要去度眾生,必須具備一定的規範。你看我們這個道場管理得很規範,大家來了很安心。古人說:「入門休問榮枯事,觀看容顏便得知」,一看你的樣子,就知道你是什麼德性了。所以你的願力成為動力之後,通過持戒,通過各種規範來規範自己的行為。講法,有講法的規範;坐禪,有坐禪的規範;學習,有學習的規範;你看我們傳法,都有傳法的法本。各種規範就是戒。第九信是讓自己的行為,讓道場,讓度眾生的方式都有規範,讓眾生有痕迹可尋。

如果佛一成道就是說無我,一天到晚就想到無我,別的什麼都不想,我們從哪裡知道佛法呢!我們就全是沉淪苦海了。佛在《法華經》中講,他成道的時候想:「佛法如此甚深高妙,世間一切眾生卻深著五欲,強烈地執著有我,不能理解佛的知見。」這時候十方諸天梵王、帝釋來祈請,祈請釋迦佛一定要轉法輪,因為天人有神通,知道佛陀成道了。佛有慈悲心,有人請,他想:「那我得講法。」但是佛又想到:「要是講一乘法,講無我,眾生『不能信是法』,會因為不相信,誹謗佛法而墮三惡道。」如果是這樣,他想:「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一般的人,你直接對他講無我,他信不了啊!所以他又想:「十方諸佛都以一乘法度眾生,而我要建立種種的規則,講三乘正法。」佛陀這樣思維以後,「十方佛皆現,梵音慰喻我,善哉釋迦文,第一之導師,得是無上法,隨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就是十分諸佛都現身讚歎:「好啊,釋迦文佛,你真不愧是第一導師,獲得這樣的無上妙法,依照佛的方法,運用權巧方便,為眾生分別講說。」三乘正法,就是出世間的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五乘正法,就是再加上人乘和天乘,教你怎麼做好一個人,怎麼在人間得到快樂。他把這些規矩建立起來了,然後說:「我要去度眾生,要去鹿野苑說法。」

所以建立各種規範,是九信位的菩薩應該做的。他的見思二惑斷盡,願力提起來,已經成為動力了,度眾生勢在必行,但是沒有工具不行,所以要建立工具。五乘正法,「乘」就是乘車的「乘」,就是工具。一切佛法都是工具,包括心密法門的六印一咒,凈土法門的阿彌陀佛佛號,或者參禪,這些全部都是工具。

推薦閱讀:

懺雲法師開示—念佛三昧摸象記擷錄
辯才無礙,刺血書經,這位法師臨終時說:「佛來了!」
十善業道經講記-益西彭措法師版下
凈空法師《法華經大意》1-10集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