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風骨今安在?
魯迅風骨今安在?
新聞事件:
今年9月25日是魯迅先生誕辰130周年之日。有人以為,「投槍」和「匕首」不利於建設和諧社會。
筆記觀點:
先生去世之時,身上蓋著「民族魂」的旗幟,因為他指向的是一切黑暗勢力和醜陋現象,代表著民族的精神。今天,我們難道不需要「民族魂」嗎?
我在微博里提到今天仍需要魯迅的戰鬥精神,有人反唇相譏,以為「投槍」和「匕首」不利於建設和諧社會。此言差矣!魯迅之所以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徵,絕不止於人們印象中的「投槍」和「匕首」,而他對舊社會、舊觀念的批判精神,也並非沒有現實意義。紀念魯迅不是簡單提倡「戰鬥」精神,而是要思考民族靈魂的精髓所在。
近日思及此事,再度為之扼腕,憤然不平之餘,也含著淡淡的悲涼。本文的標題,其實是近幾年來腦際縈繞多時而不得其解的問題。我從十幾歲開始讀魯迅,始終極其景仰這位「五四」以來頂天立地的文化巨匠。時至今日,看到偶有侏儒壇坫自雄,不免有魯迅先生令人高山仰止的感慨。他以如椽之筆寫下的篇章,豈可不讀或少讀?讀魯迅是感召靈魂,而非僅僅欣賞其筆墨。魯迅見稱於時於世,恰恰在於他的鋒芒。
魯迅先生襟懷澄清天下之志,面對的是「愚弱的國民」,當年一腔悲愴,以為醫學只能救身而無以拯救靈魂,所以確信「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魯迅畢生致力於斯,凡所涉筆,未曾以周容為度;文如其人,字裡行間無不滲透風骨氣節。如今之中國,百業昌盛,欣欣向榮,然而我們的精神尚需振奮,我們的追求尚需升華,重溫魯迅的意義可謂彰明較著。
我想近世中國文化人的脊樑,莫如先生那般鐵骨錚錚,因此缺乏陽剛氣概的文人雅士未必喜歡魯迅,這本不是什麼值得小題大做的事情。然則培育一代學子的文化品格,以我之見,魯迅依然是當代中國非讀不可的經典作家。那麼,什麼是魯迅的風骨呢?「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夫子自道的這兩句絕唱,我以為是最好不過的寫照了。面對醜陋劣根,一向嫉惡如仇而從不低回姑息;面對弱者無辜,則素來恭敬慈愛、言語嘔嘔。魯迅懷文抱質,不棄箕山之志,他那高大偉岸的形象,時時赫然在目,可謂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愛憎如此分明的一代文豪,處於當今之世,依然是一面明鏡。偉大作家的意義恰恰在於不僅屬於一個時代,而是屬於世世代代。
或許有人以為,魯迅生活在亡國在即的歲月,是在內亂外侮的黑暗時代奮筆為文,以文章為利器,慨然掙扎而不甘為黑暗所吞食;如今我們處於和平年代,好一派鶯歌燕舞氣象,將魯迅作品逐步罷黜於語文教材門外,淡出於生活之外,才符合我們這個時代的環境和氛圍。這或許是一個堂而皇之的理由吧。然則思之再三,我認為揚搉或者理論一番,還是很有必要。魯迅先生的社會正義感和人性良知,貫穿了他的各類作品,他與時代和人民的疾苦是息息相通的,他的作品喚醒了千千萬萬民眾的靈魂,他的作品昂揚了仁人志士的鬥爭意志,他的作品催人奮進,在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今天,我們更需要魯迅精神的燭光照亮我們的內心。時代固然今非昔比,但是認識昨日之中國,以求更好地認識今日之中國,創造更加美好的明日之中國,我們仍然需要重讀《狂人日記》和《阿Q正傳》。
時過境遷,人們閱讀魯迅的熱情,似乎和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六七十年代不可同日而語了,這不僅是淺閱讀的結果,恐怕也是因為不願意重溫先生的尖銳與深刻。如今文化普及、出版繁榮,五花八門的作品層出不窮乃至鋪天蓋地,我們經常讀到的是一些不痛不癢的文章。論及摧陷廓清之功,真正動天地、感鬼神的上品之作,似乎鮮見篇章。韓愈《薦士》一詩有言:「建安能者七,卓犖變風操。逶迤抵晉宋,氣象日凋耗。」風花雪月的文字,魯迅素來不屑。魯迅作品常讀彌新,不同的人生階段,會有不斷深化的感悟和反思。不僅對於大眾學子,即便從文之士,時而重讀魯迅而砥礪鋒芒,其功所在,同樣不可小覷。
先生去世之時,身上蓋著「民族魂」的旗幟,因為他指向的是一切黑暗勢力和醜陋現象,代表著民族的精神。今天,我們難道不需要「民族魂」嗎?(楊自伍)
《 光明日報 》(
推薦閱讀:
※以魯迅的小說為例看細節描寫美
※老舍的《黑白李》
※魯迅:野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會成群結隊
※魯迅評點女人穿衣
※(四)
TAG:魯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