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父紀念歌—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1911—2011)第三部分
國父紀念歌 我們國父,首倡革命,革命血如花,推翻了專制,建設了共和, 產生了民主中華,民國新成,國事如麻,國父詳加計劃,重新改革中華。 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真理細追求,一世的辛勞,半生的奔走, 為國家犧牲奮鬥,國父精神永垂不朽,如同青天白日,千秋萬世長流。 民生凋蔽,國步艱難,禍患猶未已,莫散了團體,休灰了志氣, 大家要互相勉勵,國父遺言,不要忘記,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生平簡介: 孫中山先生(一八六六 ~ 一九二五)名文,字載之(乃自取「文以載道」之義),譜名德明,幼名帝象;十八歲在香港受教會洗禮時署名日新(乃自取「日新又新」之義),業師區鳳墀據粵音「日新」為改號曰「逸仙」,自是中西師友皆以逸仙稱之,漸以此號揚於國際;三十二歲至日本於投宿旅邸時,日籍友人為掩護革命領袖行蹤而代署「中山」,先生旋奮筆續一「樵」字,示為中國山樵,後亦常於函箋自署中山,國人遂以中山先生稱焉。先生以清朝同治帝五年丙寅歲十月初六日(一八六六年十一月十二日),誕降於廣東省香山縣(今名中山縣)之翠亨村。其先世本中原望族,自唐末屢遷,歷江西、福建,至明初入粵;其高、曾、祖三代均業農,父達成公早歲務農嘗致小康,後遭時難中落而出外勞工,後復返里重振舊業;至三十三歲始成婚,取楊氏,生子三女三,長子德彰,名眉;次子德佑,名典,早殤;先生其季也。 孫先生七歲入私塾,凡七年而畢經業。時其長兄德彰先生在檀香山墾牧有成,獲當地政府特許招徠華人前往助墾,母楊太夫人亦亟思一睹其事業,遂獲父達成公之允諾,侍母隨搭載運移民赴檀之輪船前往。先生本「志窺遠人,性慕新奇」,此行「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其影響於畢生志業者至大。抵檀未久,太夫人回國,先生獨留。初,德彰先生命入所營米店佐理商務,雖稍習即通,然志不在此;長兄知其有志於學,乃使進入英人所設之意奧蘭尼書院(Iolani School)就讀。此己卯(一八七九)年先生十四歲時事也。 先生中文基礎已具,初學英語,先事觀察靜聽凡十日,自以中英文相較之,頗有獨特會心。及至十日後展開學習,以讀以寫,進步極速,且尤以英文文法之領會勝於西童。三年後卒業時,於數百學生中,獲夏威夷王親頒英文文法優勝獎,華僑引以為榮。蓋當時夏威夷猶獨立之國也。旋入檀島最高學府奧阿厚學院(Oahu College),此校為美人所設,系教會學校。先生本意於畢業此校後赴美留學,乃因在校受牧師薰陶欲受洗入教,長兄顧慮父母斥責,並認為先生所受西洋教育已足敷用,命輟學回國再治國學,先生遂於癸未(一八八三)年夏離檀返粵,時十八歲也。然仍於當年之冬,在香港與摯友陸皓東同時受洗於基督教「公理會」。 乙酉之年(一八八五),是時正值中法戰爭,海行途中每閱西報,均見外電報導中國軍隊奮勇作戰之新聞,並有中國擊敗法軍導致法閣改組之事實;但抵達香港時,清廷已與法國簽訂天津條約,讓安南予法國。先生鑒於滿清愚昧腐敗,喪權辱國,憤慨萬分;適此際於碼頭得見中國工人拒修法國戰艦之義舉,深受感動,乃「始決傾覆清廷、創建民國之志」。先生既立救國救民之大志,遂於翌年畢業於中央書院之時,慎重考慮職業選擇,先擬投考陸軍或海軍學校,繼思研習政治法律;後憶及前往檀島時,曾有教會司鐸杜南山語以范仲淹「不為良相,當為良醫」之言,乃決定習醫,由是「以學堂為鼓吹之地,借醫術為入世之媒」,救國事業遂發韌矣。 先生於丙戌(一八八六)年二十一歲時入廣州博濟醫院(Canton Hospital)附設之醫科學校,在校結識志士鄭士良,並與校外志士尢列邂逅相識,相為砥礪反滿救國。一年後,轉學香港新創之西醫書院(The 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 Hong Kong),在校復結識楊鶴齡、陳少白、關景良等,皆志同而道合者,日以排滿之義放言高論。 先生在西醫書院習醫凡五年又半,成績每列前茅,歷任教務長如英人孟生博士(Dr. Patrick Manson)、康德黎博士(Dr. James Contlie)暨華籍創辦人何啟等均器重之。至壬辰(一八九二)年二十七歲之夏,乃以第一名畢業。旋即設中西藥局於澳門,並與中醫鏡湖藥局合作為貧病施藥義診。 甲午年(一八九四)之春,中、日之間有事於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先生觀察大局有變,慮滿清腐敗無以應之,徒致國危民困也。時李鴻章以漢人承擔重任,且為「洋務運動」主持者,並亦為香港西醫書院之名譽贊助人,先生欲有所匡救於時,乃作書上致之,期李能恢擴宏圖,勤求遠略,
推薦閱讀:
※穿衣打扮 2011-8-19
※2011年郵市將現主升浪
※[轉] 真師傳道術 帝祖授秘訣 12011-12-18 23:20
※2011年6月15日(周三)日記
※2011新款女鞋馬丁靴撐起搭配巔峰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