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周刊:為什麼有些語言的語速那麼快?
日語的語速是調查中七門常見語言中最為快速的,然而信息含量卻不見得多高;而漢語的信息含量則高居榜首。漢語果然博大精深!
譯者:worldsy 原文作者:Jeffrey Kluger原文鏈接:http://www.time.com/time/health/article/0,8599,2091477,00.html
日本東京一列地鐵內,乘客們彼此交談。
stephan jarvis / Alamy
你一定讀過像這樣平白無趣的段落:「昨晚我打開大門放貓出去。那是一個特別美麗的夜晚,美得讓我不禁向花園走去,去呼吸一下新鮮空氣。隨後門自動關上,只聽得一聲『咔嚓』。」
接下來的故事就沒那麼枯燥了:正當敘述者試圖重新把門推開時,他被捕了。不過我們不是在跟你講諾埃爾·考沃德(譯註:這是英語戲劇界的重要人物,有傳奇人生)的故事。這些類似這位敘述者那樣的極其平凡的人們參加了一次有趣的實驗研究。該研究也發表在《語言》期刊上,它解釋了在口語方面長久以來困擾著人們的一個問題。
眾所周知,當你聽到任何一種無法理解的語言時,都會覺得語速飈到了200英里/時,以至於如洶湧而來的外星球語音一般難以分辨。我們告訴自己,這只不過是因為對我們來說那些語言毫無意義。此外還可以確定的是,對以烏爾都語為母語的人來說,我們的日常口語(英語)語速也是非常快的。同樣地,某些語種的語速比起其它的更為迅疾。對法國人而言,西班牙語簡直有如天書;而日語又讓德國人聽著發懵。
但這是為什麼呢?把英語電影譯製成西班牙語之後,電影並不會在一半的時間之內就快速結束;而如果以語言說出來的話,英語電影則會花上西班牙語電影雙倍的時間。相似地,西班牙電影要譯製為法語電影也並不會延長至4個小時。由此看來,一定有某種介質存在於所有的語言中,能夠在彼此間語速差異的限制條件下,以同樣的速率為我們傳遞信息。
為了解開這個疑團,里昂大學的研究者們召集了操著不同母語的59名男女志願者。其中有使用七種常見語言——英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日語、漢語及西班牙語的志願者,還有使用越南語這種非常用語言的志願者。研究者要求志願者們朗讀20段不同的文本,包括本文開篇提及的那段文字。所有的志願者用他們的母語進行朗讀。除了超過150毫秒的空白可以被忽略不計,所有作為記錄的錄音都被保存了下來。
隨後研究者統計了每份錄音樣本中的音節,並深入分析了每個音節所涵蓋的信息量。例如,單詞「bliss」含義較為豐富,它指代一種不同於常態的快樂,意為極致之樂。而單詞「to」則相對含義單薄。此外,有些短促的單音節可能不表示任何獨立意義,比如說「jubilee」。
根據得到的這些原始資料,研究者匯總數據並得出了每種語言中兩個基本值:語言中每個音節所涵蓋的平均信息密度;普通語速下每秒可讀出的音節量。以越南語作為參考語種與另外七種語言進行比較,設置該參考語種的音節(由語言學家來確定其某一程度的信息密度)值為1。
研究者發現,另外七種語言的情況則是,平均音節信息密度越大,每秒說出的音節數越少——語速也就越慢。英語以平均每秒6.19個音節的速度傳達0.91的高密度信息。漢語傳達信息密度以0.94位列榜首,而語速則為每秒5.18個音節。西班牙語,信息密度較低,0.63,語速卻高至每秒7.82個音節。研究還顯示,這其中最恐怖的語速莫過於日語。日語甚至比西班牙語更為快速,達到了每秒7.84個音節,幸好它的信息密度僅為0.49。最後研究者得出結論,拋開這些差異,在一分鐘的口頭表述內,所有語種都可以傳達相近含量的信息內容。
「似乎建立在音節基礎上的平均信息密度與音節傳遞頻率之間存在著某種協議。」研究者這樣闡述道,「面對給定的某一語義信息,比起信息較為單薄的語言,信息較為密集的語言可以用更慢的語速來傳達該信息。」換言之,你的耳朵並不會欺騙你:西班牙人的確比中國人說的多,但在差不多的時間內他們都是在傳達同一個內容。
當然這些調查研究不可能讓頭疼的語言學習變得容易。不過它確實作為一項額外的提示告訴我們,不論是塔加拉族語還是泰語、挪威語,還是世界上其他隸屬於6800種語言中的某種語種,它們必然都遵循一條最簡單最通用的原則。說話的DNA——就如同我們人體的DNA一樣——出乎意料地讓我們更接近彼此。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