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被拖入越南戰爭的中國因素

美國被拖入越南戰爭的中國因素

2011-01-16 08:49:29

歸檔在歷史思辨|瀏覽 7573 次|評論 13 條

所謂「越南戰爭」,有時簡稱越戰,又稱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越南方面稱抗美救國戰爭。其時段為1961年至1975年。這次戰爭是越南共和國(南越)與美國同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及在中國支持下的越南「民族解放陣線」之間的戰爭。越戰是二戰以來美國參與的傷亡人數最多的戰爭,很多人也認為它也是冷戰的一部份,是冷戰中的「一次熱戰」。希望統一越南的北越領導人胡志明支持南方的游擊隊「民族解放陣線」反對南越吳庭艷政府。美國則出兵幫助南越。最開始援助南越的美國總統是艾森豪威爾;肯尼迪開始支持在越南作戰;約翰遜將戰爭擴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卻全力支持胡志明政權與其死打硬拼,雙方傷亡慘重。在尼克松執政時期,美國因國內的反戰浪潮,逐步將軍隊撤出越南。南越政府軍隊被北越人民軍和南越解放軍消滅,越南獲得最終的統一。所以說美國被拖入這場戰爭有中國因素,是因為中國一直是北越武裝力量的直接支持和策劃者。我們不妨來看看這一過程。越南在二戰前是法國的殖民地,二戰中則被日本佔領。1945年二戰結束前後,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即後來的「越南共產黨」,簡稱「越共」)在越南北方的河內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稱「北越」)。法國則扶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貢立國。為爭奪對越南全境的控制權,越共和法國進行了長達9年的法越戰爭。1954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援助下,越共在奠邊府戰役中贏得對法軍的決定性勝利,法國撤出越南北部。根據日內瓦會議(1954年)的決議,南北越暫時以北緯17度線分治,北越由胡志明統治,南越在保大皇帝的控制之下。1955年,吳庭艷在西貢發動政變,建立越南共和國(稱「南越」)。 日內瓦會議(1954)規定,統一國家的選舉定於1956年7月舉行,但是這場選舉從來沒有舉行。在冷戰的環境中,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開始將東南亞看成冷戰中潛在的關鍵戰場,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害怕民主選舉將使共產主義的影響進入南越政府,因此吳庭艷得到美國的支持,在南越實行獨裁統治,這也使北越贏得公共關係戰的勝利。北越則在中共指導下實現了大規模的農業改革,將土地分發給農民,引起了南方人民的嚮往。有人認為,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艾森豪威爾才在其備忘錄中寫道,如果全國選舉舉行,共產主義將會獲勝。最後雙方只好用戰爭方式決出勝負。1975年4月29日至4月30日最初的幾個小時,美軍組織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直升機撤退行動,而一家旅館樓頂上的直升機撤退也成了美國捲入越戰的結束的標誌。同日西貢陷落,北越攻陷了美國駐西貢大使館和南越總統府,南越政權覆滅。同年,柬埔寨和寮國的共產黨也先後奪取了政權,越南戰爭以共產主義的全面勝利告終。1976年1月2日南北越統一,組成新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西貢被改名胡志明市。數百名南越的支持者被處決,更多人被捕。越共取得政權並統治至今。此次戰爭,北方傷亡人數在兩百萬人上下,而美國及其美國及南方傷亡人數也在百萬之上,可謂慘烈。

此次戰爭,中國為越南北方的主要支持者。1955年,胡志明在訪問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蒙古期間簽署了第一批向越南提供財政援助的條約。 2005年4月4日,越南解密了戰爭期間原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對越南提供各種援助的相關文獻。文件顯示,1955年到1962年間,蘇聯向北越提供的財政援助總額約14億盧布,並幫助北越建設了34個大型工業企業和一系列醫療機構和高等教育機構,重建了50個農業項目。越南戰爭期間,社會主義陣營國家還向北越提供了大量物資,共約240萬噸。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援助約160 萬噸,蘇聯援助約51萬噸,其他國家(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朝鮮、古巴等)共援助約25.4萬噸。

美國所以介入這場戰爭,其原因與當時國際環境與美國的全球戰略有直接的關係。在杜魯門總統的圍堵政策之下,美國深信中(共)、蘇的煽動為越南動亂之根源,而一旦中南半島陷共,將會引起亞洲其它區域一連串的赤化。1950年6月爆發的韓戰,更加深了美國這種看法。胡志明所領導的運動被視為全球共黨擴張侵略計劃的一部分。而越南自然成為美國全球圍堵共產主義擴張的重要環節(注九)。此外,美國認知到必須介入中南半島以維繫美國在亞洲的聲望,60年代初期,正當是美蘇對峙的緊張階段,在柏林、寮國與古巴,兩個超級強國已瀕臨核子大戰邊緣。在一個地區的退卻,將導致敵方在其它地區的新侵略。換言之,美國介入越戰一是政治因素:在兩極化的國際格局下,避免越南再被赤化,擴張共產主義的氣焰;二是軍事因素:在美蘇兩大超強的軍事競爭下,越南的淪陷,無疑的將使美國面對蘇聯更為嚴峻的軍事挑戰。

所以,我們不妨說,就是因為美國在中國大陸政策的失敗,使得蔣介石政權徹底退出中國大陸,出於地緣政治的原因,因此引發了美國與中國兩個鄰邦朝鮮和越南的戰爭。

值得一提的是,越南戰爭再一次印證了筆者在《國民黨失敗的根本原因》一文中提出的這樣一個論點「中共雖然在國統媒體大力宣揚憲政自由,而他自己實施的卻是一元化的、徹頭徹尾的獨裁製度,它很早就授於了毛的大事獨裁的權力,這套制度動員資源的效率奇高,防範間諜本領奇強,幾乎可以水潑不進。從社會進步的角度看,蔣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都比毛高明,但戰爭年代卻恰恰是劣勢。」具體到越南戰爭,我們看到:民主國家的確不適合於打長期戰爭。僅當其士氣已經被敵人的攻擊所振奮,而且也已開始加強其戰爭生產時,民主國家方能善戰。越戰是一場美國介入他國領土的戰役。美國只要多停留一天,就必須承受更多的傷亡。每多停留一天,他們就必須耗費更多的金錢與損失更多的裝備。每停留一天,美國人之反戰態度也必日甚一日,認為沒有希望鞏固南越之傀儡政權及其陸軍。至1968年為止,在越南陣亡的美軍人數已近四萬人。傷殘者為數更多,除了此種戰爭的直接損耗外,物資補給,以及海、空軍在各基地的大量維護成本,消耗了美國大部分的軍事預算:每年總計150多億美元。反觀北越方面,一個獨裁國家可以強迫其人民作無限期的戰鬥。但民主國家僅當公眾意見支持戰爭時才能好好打仗,而公眾意見卻不會繼續支持一個曠日持久而無具體進展跡象的戰爭。況且越戰發生在越南,北越更有足夠的理由激發民族主義,以打敗外來侵入的美國。

推薦閱讀:

決定ADAS快速起量的關鍵因素究竟是啥?
糖尿病的十大致病因素 知道原因才能更好地預防
致跑步傷痛的10大危險行為排名:受過傷的你要吃一塹長一智
張紹金:愛情出軌六大風水因素
影響夫妻幸福的十大因素

TAG:中國 | 美國 | 戰爭 | 越南 | 越南戰爭 | 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