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記住這些穴位讓你百病不侵

人體全穴 (A)

人體全穴 (B)

穴位請參考人體全穴 ( A ) ( B )

1、救命穴——人中2、萬能穴——合穀3、長壽穴——足三裡4、消氣穴——太沖5、強胃穴——足三裡6、腰痛穴——飛揚7、疏筋穴——陽陵泉、湧泉8、健脾穴、肚脹穴——公孫9、補腎穴——太溪10、止痛、冠心血管穴——膻中11、補血穴——血海12、止咳穴——極泉、尺澤13、皮膚病穴——曲池14、消炎穴——商丘15、耳鳴穴——少海16、頸椎病穴——天窗17、膝痛穴——內關18、頭暈、嘔吐、腸炎穴——梁丘19、打嗝不止、嘔吐穴——湧泉、內關20、鼻炎穴——豐隆、手三裡21、護膝穴——曲泉22、手腳麻木穴——複溜、環跳23、糖尿穴——地機24、牙痛穴——合谷、肩井25、膽結石穴——中瀆26、失眠、遺尿遺精穴——然穀、太沖27、恐懼病穴——太溪28、治痘穴——太沖、曲池29、感冒鼻塞、嗓子痛、痔瘡穴——孔最30、雀斑穴——絲竹空31、眼袋穴——承泣32、魚尾紋穴——瞳子髎33、噩夢穴——厲兌34、肚子痛穴——下巨虛35、胃腸炎穴——天樞36、膀胱炎、前列腺炎、腎炎穴——水道37、嗓子失聲穴——大鐘38、黑眼圈穴、皮膚增白穴——四白39、減肥穴——帶脈40、月經不調穴——水泉、帶脈41、腦供血不足穴——解溪42、糖尿病穴——腕穀43、扭傷穴——大包44、厭食、脫髮穴——太溪45、便秘穴——帶脈46、過敏性鼻炎穴——迎香47、腦血管穴——瘛脈48、網球肘穴——少海、肘髎、尺澤49、手麻穴——支正50、坐骨神經穴、脊椎病——後溪51、腰椎盤突出穴——筋縮52、美容穴——天容53、急性咽喉腫痛穴——少商、關沖、湧泉54、慢性咽炎、咳嗽穴——天突、尺澤55、急性扁桃體炎穴——中渚56、咳喘穴——中府57、夜間 咳嗽穴——魚際58、補氣穴——經渠、氣海59、感冒、白內障穴——肩髃60、明目穴——中渚61、乳腺炎穴——天池62、白髮穴——浮白63、膽囊炎穴——日月、肝俞64、暈車穴——關沖65、疲勞穴——液門66、急性胃痛、急性腸炎穴——曲澤67、高血 脂穴——環跳68、腰酸穴——風市69、化痰穴——豐隆70、慢性肝炎穴——三陰交71、 抽筋、扭筋穴— —陽陵泉72、消化不良穴——率穀穴73、蕁麻疹穴——太沖、風池74、鼻出血穴——內庭75、痛經穴——蠡溝、帶脈76、口腔潰瘍穴——間行77、瘙癢、調節血液穴——血海78、腰背痛穴——委中79、肌肉萎縮穴——大都80、心臟供血不足穴——神道81、痛風穴——複溜、築賓82、外腳踝關節穴——丘墟、外關、解溪83、性功能穴——會陰、地神84、老花眼穴——光明85、心臟補血穴、抑鬱穴——極泉、86、冠心病穴——雲門87、腎結石穴——築賓88、落枕、偏頭痛穴——外關89、電腦病穴——天窗90、甲亢穴——天柱91、中風穴——百會92、精神病 穴——湧泉93、水腫穴——承漿94、口眼歪穴——頰車95、老人癡呆穴——老人穴96、靜脈曲張穴——太淵97、黃褐斑穴——天容98、耳炎穴——前穀99、中暑穴——十宣、人中100、心肌梗塞穴——極泉、膻中101、半身不遂穴-----風市、足三裡102、發熱穴----膻中(大椎、肺俞)103、癱瘓穴----環跳、陽陵泉、委中

1、急性咽炎 治療方法:耳背靜脈放血,在耳背選取最明顯的靜脈,用指端搓揉以引氣,拇食指固定該處,用三棱針點刺,放出幾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極效,配少商商陽點刺出血效更佳。2、急性結膜炎 治療方法:患側耳尖,用三棱針刺耳尖,擠出3—5滴血即可。若配合患側太陽穴點刺出血效更佳。3、鼻出血 穴位:大敦和隱白穴。 方法:緊握住出血鼻孔對側的大腳趾,一直握住不放,直至出血停止。 按:直立位拍膕窩治療流鼻血簡單方便有效。4、頭痛 穴位:風池舒胃穴(奇穴,位於劍突和第七肋骨之間)。 方法:患者坐位,女性應鬆開乳罩,醫師站於患者右側,左手拇食指緊按脖頸兩側的風池穴,右手中指如勾狀按壓舒胃穴,好像要把患者從地上提起。一般不超過15秒鐘患者就會感到頭痛減輕。5、呃逆穴位:攢竹穴。治 療方法:用雙手拇指的指甲按住攢竹穴(兩眼眉頭端處),同時深吸一口氣,摒住呼吸,並彎下腰,直至憋不住氣為止。一般不超過一分鐘就能止住呃逆。6、戒煙 穴位:(1)甜美穴(奇穴,位於列缺到陽溪連線中點)。(2)率穀。 治療方法:用1寸針。垂直進針3—5mm深,同時請患者深呼吸,行針將氣導入,使手腕甚至手臂有麻木感。患者可能會有倦意或快感,但口中會有金屬味或其他味道。留針30分鐘。每日針一次,患者會有厭惡煙味感從而減少吸煙慾望,堅持一周左右就成功了。7、落枕 穴位:外關(手臂外側中線,腕橫紋上兩橫指處是穴)。 治療方法:用1.5寸針,患側取穴直刺1—1.2寸深。提插撚轉行針導氣,運針5分鐘,其間讓患者轉動頸部。然後出針。 按:該穴治療落枕極效,針入稍撚轉令轉動頸部馬上活動自如。8、胃痛 穴位:足三裡穴(膝眼下四橫指,脛骨旁開一立橫指處是穴) 治療方法:仰臥位,用1.5寸針直刺,加以撚轉刺激,留針半小時。對胃腸痙攣性疼痛,一般針下痛止,若想加強效果可配內關穴。9、網球肘 穴位:阿是穴(哪裡最痛,哪裡就是穴位)。 用針方法:先找出患處肌腱的阿是穴位置並做出標記。用1寸或1.5寸粗針。進針前要從兩側按緊肌腱,(固定)使之不能動,將針刺人,緩慢刺入肌肉,患者會 感到放射狀痛,提插行針1分鐘,然後改變方向,再次提插撚轉行針,彷彿要進一步破壞肌腱。向不同方向刺入2—3次,然後留針30分鐘。按:隔日針刺一次,每次均要查找局部壓痛點,一般2—3次可治癒。10、暈車暈機 穴位:神闕(肚臍)治療方法:乘車前用傷濕止痛膏貼在神闕穴上,就是用膏藥封住肚臍,就這麼簡單,我小時候暈車就是靠這一招,很有效!除非有什麼大毛病,一般來說,有一種病就有一個對應的解決辦法。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從書中我看到,平時按摩頭頂的百會,揉肚臍,捏脊,揉腳心,就會百病不侵,身強體壯。從我的具體實踐看,按摩這些穴位經常伴有排氣,也就是放屁的情況,應該說是好事兒.居室需要經常打掃,人體也需要經常打掃,保養.不能只使用,不養護.耳穴的腦幹穴,治療頭痛有點到即止的效果。太溪穴對鼻子出血有特效。行間可治高血壓。捏耳朵的痛點治各種炎症。百會穴治療感冒。按肚臍治便秘。揉腳心治失眠。、穴名:下都(經外奇穴、八邪穴之一)取穴方法:手背四、五指縫尖上五分處。主治:發燒。手法:連續不斷掐按1—2分鐘。2、穴名:少海(手少陰心經,合穴)取穴方法:屈肘,肘橫紋尺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處。主治:心動過速。手法:揉按1-2分鐘。(60-70/分)3、穴名:通裡(手少陰心經、絡穴)取穴方法:神門穴上一寸。主治:心動過緩。手法:按揉1—3分鐘,300-500次。4、穴名:大陵(手厥陰心包經、原穴)取穴方法:腕關節掌側第一橫紋正中,兩筋之間,主治:失眠症。手法:點按1—2分鐘,直按斜上頂。5、穴名:神門(手少陰心經、原穴)取穴方法:掌側腕橫紋尺側上方凹陷處。主治:多汗症。手法:直按斜頂向內關1—2分鐘。6、穴名:湧泉(足少陰腎經、井穴)取穴方法: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處,屈足卷趾時呈凹陷處。主治:足心熱。手法:揉按36次。7、穴名:盲俞(沖脈、足少陰之會穴)取穴方法:肚臍旁開五分。主治:頭痛。手法:拇、中指按後,斜向上頂,左治右,右治左。8、穴名:列缺(手太陰肺經、絡穴、八脈交會穴,通於任脈)取穴方法:兩手虎口相交叉,食指尖所指筋骨凹陷處。主治:頭頂痛。手法:直按斜向上頂。9、穴名:懸鐘(足少陽膽經、八會穴之髓會)取穴方法:足外踝尖直上三寸,腓骨後緣。主治:偏頭痛。手法:按揉3—6分鐘,左治右、右治左。10、穴名:定喘(華佗夾脊)取穴方法:在大椎旁開五分處。主治:哮喘。手法:斜向肩部頂1-2分鐘。11、穴名:止瀉(任脈上,關元、石門中間)取穴方法:臍下二寸半取之。主治:腹瀉。手法:直按稍斜上頂。12、穴名:降壓點(足厥陰肝經上)取穴方法:在大敦與太沖之間,主治:高血壓。手法:震顫點按1-2分鐘。13、穴名:足三裡(足陽明胃經;合穴、胃下合穴)取穴方法:外膝眼下三寸,四橫指。主治:腹部疾患、高血脂症,止胃痛。手法:直按斜向下1-2分鐘。胃痛時,用雙拇指按揉患者雙腿足三裡穴(位於膝蓋下三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待有酸麻脹感後 3一5分鐘,胃痛可明顯減輕。14、穴名:大骨空穴(經外奇穴)取穴方法:拇指近節指骨與遠節指骨連接橫紋橈側面中點赤白交界處。主治:白內障。手法:用力點刺,重手法效果好。15、穴名:神庭(督脈)取穴方法:前髮際正中直上0.5寸。主治:腦疲倦,(醒腦)手法:中指點按刺激。16、穴名:血海(足太陰脾經)取穴方法:髕骨內上緣二寸。主治:眼皮浮腫。手法:拇指強力度按壓。17、穴名:肩痛穴(足陽明胃經上,)取穴方法:足三裡下約三寸左右,脛骨邊緣。主治:肩周炎。手法:強力度按壓1-2分鐘,左治右,右治左。18、穴名:扭傷穴(經外奇穴)取穴方法:曲池(手陽明大腸經)與陽池(手少陽三焦經)聯線的上1/4與下3/4交點處。主治:急性腰扭傷。手法:強力度,同時按壓兩臂的扭傷穴。19、穴名:坐骨穴(新穴)取穴方法:大轉子與尾骨尖聯線中點下一寸處。主治:坐骨神經痛。手法:拇指用力直按,斜向下頂。20、穴名:足跟點(手針穴位)取穴方法:大陵穴與勞宮穴聯線上找痛點。主治:足跟痛。手法:按揉1-2分鐘。21、穴名:承漿(任脈,)取穴方法:唇溝之中央凹陷處。主治:小兒厭食症。手法:中力度按揉3-5分鐘。22、穴名:遺尿點(手針穴位)取穴方法:手小指末節橫紋中點。主治:小兒遺尿(腎虛)手法:輕按揉1-3分鐘。23、穴名:天柱(足太陽膀胱經)取穴方法:頸部大筋外緣之後髮際五分凹陷處,啞門旁開1.5寸。主治:喉頭腫痛。手法:輕揉按2-4分鐘。24、穴名:太沖(足厥陰肝經,腧穴、原穴)取穴方法:足背一、二趾縫間上一寸五分處。主治:鼻出血。手法:垂直用力點按。25、穴名:上迎香(經外奇穴)取穴方法:在眼內眥下五分處。主治:鼻竇炎。手法:按揉1-2分鐘。26、穴名:少澤(手太陽小腸經,井穴)取穴方法:手小指尺側,距指甲0.1寸。主治:急性結膜炎。手法:拇指重掐法。27、穴名:大抒(足太陽膀胱經)取穴方法: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主治:麥粒腫。手法:直按斜向頸椎用力頂按。28、穴名:冠心穴()取穴方法:左足背解溪穴(足太陽膀胱經)至2、3趾骨聯合處聯線中點。主治:冠心痛,止痛。手法:指端或用圓珠筆芯按壓5分鐘。29、穴名:元駿穴()取穴方法:位於左手手掌心中指指關節下。主治:冠心病,心絞痛。手法:一指禪推法點揉。30、穴名:關元(任脈,小腸募穴)取穴方法:臍下四橫指,中線。主治:失眠。手法:半臥後揉100-200下,45℃水泡足,按揉湧泉穴200下。31、穴名:四白(足陽明胃經)取穴方法: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中。主治:便秘。手法:按揉腹部自右向左推200下;排便時按雙側四白加長強穴(長強尾骨端凹陷處)。32、穴名:安眠穴(經外奇穴)取穴方法:翳風(手少陽三焦經)與風池穴(足少陽膽經)邊線中點。主治:失眠、偏頭痛。手法:中度點按。33、穴名:牽正穴(經外奇穴)取穴方法:耳垂前5分至1寸。主治:面神經麻痹、口腔潰瘍。手法:中度向前斜刺,(口腔潰瘍加小腸反射區)。34、穴名:失眠穴(經外奇穴,足底)取穴方法:足底足跟正中點。主治:失眠、足跟痛。手法:重度力點按。

補肺益腎的列缺穴兩手虎口交叉相握,這時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此穴位於三經交會處,因此不僅對於肺經,還對大腸經和任脈的經氣都具有調節作用。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偶感風寒而引起難以名狀的頭痛,這時就可以通過按揉列缺穴來疏衛解表,還可以結合熱毛巾敷額頭的方式一起進行。列缺穴補肺益腎的功效還來源於其與任脈連接,任脈本身就是「陽脈之海」,可以補肺腎之陰虛。因此,列缺穴也沿襲了任脈的作用,對於腎陰不足引起的糖尿病、耳鳴、眼睛乾澀等症有很好的調節作用。散熱去痛的尺澤穴手心朝上,尺澤穴位於肘內側橫紋上偏外側一個拇指寬的凹陷處。這個穴位的主要作用是瀉熱。因此對於肺經熱引起的咳嗽氣喘、胸部脹痛等病症是有效的。此外,因為尺澤穴接近肱二頭肌的肌腱,而肱二頭肌作用是屈肘,因此此穴也能夠緩解和治療肘關節的痙攣。保健心臟的內關穴伸開手臂,掌心向上。然後握拳並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間有兩條筋,心包經上的內關穴就在離手腕第一橫紋上兩寸的兩條筋之間。內關穴有寧心安神、理氣止痛等作用,因此經常成為中醫醫治心臟系統疾病以及胃腸不適等病症的首選大穴。因為內關穴十分好找,所以可以作為日常按揉的穴位,無論是走路還是閉目養神,都可以操作,對於調節心律失常有良好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按揉此穴不必太大力氣,稍微有酸脹感即可。防止失眠的神門穴神門穴位於手腕內側(掌心一側),小指延伸至手腕關節與手掌相連的一側,是針灸經常取用的穴位之一。對於心慌心悸以及失眠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因此,只要想起來,我們都可以用手指按揉此穴,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脹感。舒服腰背的委中穴屈腿時,膝關節後側也就是窩的位置出現橫紋,而橫紋的中點處即是委中穴。在針灸的「四總穴歌」裡提到「腰背委中求」,可見,委中是治療腰背病症的要穴。對於委中應採取點按的方法,一點一放,同時與腿部的屈伸相配合。這樣做不僅可以治腰痛,還能有效解除腿部的酸麻和疼痛,對一些下肢疾病都有很好的保健護理作用。補血養肝的血海穴血海位於大腿內側,請坐在椅子上,將腿繃直,在膝蓋內側會出現一個凹陷下去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則有一塊隆起的肌肉,順著這塊肌肉摸上去,頂端即是血海穴。古代,人們不經意間發現刺破這個地方就可以祛除人體內的淤血,因此用它來治療體內淤血的病症。它不僅能祛淤血,還能促生新血,因此才給它起名叫「血海」。每天上午的9~11點,如果你可以拿出點時間來,那麼做一次舒舒服服的按揉吧。這個時辰是脾經經氣運行最旺盛的時候,人體的陽氣也正處於上升趨勢,所以直接進行按揉就好了。每一側3分鐘,要掌握好力道,不宜大力,只要能感覺到穴位有微微的酸脹感即可。增強胃動力善待天樞穴天樞是胃經上的一大要穴。位於肚臍旁2寸處,與肚臍同處於一條水準直線上,左右各有一穴。天樞是大腸的「募穴」。所謂募穴就是集中了五臟六腑之氣的胸腹部穴位。因為與臟腑是「近鄰」,所以內外的病邪侵犯,天樞都會出現異常反應,起著臟腑疾病「信號燈」的作用。從位置上看,天樞正好對應著腸道,因此對此穴的按揉,必然會促進腸道的良性蠕動,增強胃動力。在具體按揉時,可以採用大拇指按揉的方法,力度稍大,以產生酸脹感為佳
推薦閱讀:

正腳心是什麼穴位
把這幾個穴位灸透了,病就好了一半
中醫治療濕疹的穴位療法
一個穴位相當於一味中藥
足部有多少個穴位

TAG:穴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