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之二十一(佛經每日聞思修)
06-10
《楞嚴經》講座第十二套——說三摩中,二十五聖圓通最後: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21慧律法師 【「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 聞復翳根除,塵銷覺圓凈。凈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 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 注釋: 「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聞」,妄聞之根。「名字」,是假名。妄聞之根並非自然而生,乃是因為所聞的聲黏起湛然之精明。這個「黏」就是死執不放,看到音聲,以為音聲是空有自性,其實是空無自性。所以,眾生是處處都黏住,黏住了本性,產生了識心。所以乃是因所聞之聲黏起湛然之精明,而有假名,稱為聞根。 「旋聞與聲脫」:旋轉能聞的聞性,與所聞的聲脫離,這個叫做「入流亡所」。不修行的人是奔塵,奔向妄塵;而修行人反過來:入流亡所。 「能脫欲誰名」:「能脫」,能脫之後。「誰」,就是何。能聞之根既脫所聞之塵之後,還要把那一個叫做能聞之根?也就是,能聞既脫於所聞,也就是能所都是銷亡,連其假名亦復不存在,不須要再用。 「聞復翳根除」:「聞」就是聞根。「復」,就是旋妄復真。「翳根除」就是如幻翳之根,其病已除。 「塵銷覺圓凈」:「塵」就是器界,「銷」就是銷亡。「覺」就是本覺,「圓凈」就是圓滿清凈。 「凈極光通達」:「凈極」,清凈至極。「光」就是心光。 「寂照含虛空」:「寂照」就是寂而常照。「含」就是含裹。 「卻來觀世間」:就是當他開悟了以後,回過頭來看這個世間,其實跟夢沒有什麼兩樣,開悟以後就是如夢初醒了。「卻來觀世間」:「卻來」,就是回頭來。指悟了之後,回頭來返觀塵世間。 「猶如夢中事」:唯自心現故,一切猶如夢中所現,心外不可得。 「摩登伽在夢」:連差點令你破戒體的摩登伽,也是在你夢中所現之人。一切就是夢了,緣起法一切都是夢。 「誰能留汝形」:「留」,就是留難。「形」,就是身體。他們既是在你夢中所現,則怎麼能夠留難你於夢外的形體?簡單講:萬法如夢,怎麼可能會傷到你的真如本性? 義貫: 妄「聞」之根「非自然」而「生」,怎麼生呢?乃是「因」為所聞之「聲」塵黏住湛然之體而「有」假「名字」。 諸位!注意那個「黏住」,那個「黏」字,我們動到執著就是被黏住。人的一生,從小到大,沒有一個不被黏住,財色名食睡被黏住;色聲香味觸法被黏住;人性世故被黏住;為了金錢被黏住;為了名利被黏住;沒有一法他不黏住。簡單講:眾生就是處處著,處處執、處處分別、處處被黏,而且黏得死死的,像強力膠一樣,你怎麼教化他,依然故我;你怎麼教化他,都沒有什麼改變。所以一個人如果自己不改變自己,徹底的釜底抽薪的改變自己的心態,妄識徹底的改變,就是釋迦牟尼佛現前也沒轍!所以,修學佛道在你的心中。 如果能夠「旋」轉能「聞」之性令「與」所聞之「聲」塵「脫」離(入流亡所),「能」聞之根既「脫」所聞之塵(所入既寂),復「欲」以「誰名」為能聞之根呢?能所都脫離了,能聞的根,還有所聞的塵統統寂入,所入既寂,沒有能所了。「一」聞「根既返」本「源」,「六根」皆「成解脫」。因為同一個本性。 「見、聞」、嘗、嗅、覺、知等六用猶「如幻」妄之「翳」病,「三界」依正有「若」翳眼所見之「空華;聞」根今已旋妄「復」真、「翳根」之病既已「除」卻,「塵」界應念而「銷」,本「覺」之體「圓」滿清「凈」顯現;寂滅現前,清「凈」至「極」、心「光通達,寂」而常「照」,「含」裹「虛空」;全體起用之後,「卻來」回「觀世間」,一切「猶如夢中」所見之「事」。其實現在你可以感受到,生生滅滅,滅滅生生,我們現在其實都在作夢。唯自心現,心外不可得,所以,一切都不離心法。即使「摩登伽」也「在」你「夢」中所現之人;既是夢中之人,「誰」又「能留」難「汝」夢外之「形」體呢?答案就是:既然萬法都如幻,那麼怎麼可能傷害到……你體悟到這一點,那麼怎麼可能傷害到你的真如本體? 【「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塵垢應念銷,成圓明凈妙。」】 注釋: 「如世巧幻師」:「世」就是世間。「幻師」就是魔術師。比喻真如能隨緣幻化。 「幻作諸男女」:「諸男女」就是比喻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意思。 「雖見諸根動」:「諸根動」,就是六根各自分別動作,喻六根之用它有差殊。 「要以一機抽」:「機」就是機括,也就是彈簧等機械控制裝置或者是機關。「抽」:就是抽動。喻一精明之體隨緣異用。你六根雖然不一樣,有種種的差殊;可是你找到一精明,就找到了,找對了,就找到了。 「息機歸寂然」:若把機括停止,則這些幻男女之六根便都歸於寂止了。比喻一精還原,六根就解脫。 「元依一精明」:「一精明」是指阿陀那微細識。 「分成六合和」:「六和合」就是六和合之用,也就是六根。此根是指勝義根,不是扶塵根。 「一處成休復」:「休」,就是休止外流。「復」,就是回復其本性。 義貫: 猶「如世」間工「巧」之「幻師」,能「幻作諸男女」之相,「雖見」這些幻男幻女之「諸根」能各自分別「動」作,但還是「要以一機」括去「抽」動它們,若「息」此「機」括,則這些幻男幻女的六根便皆「歸」於「寂然」,而其所依之「諸幻」化功能也完全「成」為「無性」。 眾生之「六根亦如是」,猶如那些幻男幻女,「元」來是「依」於「一精明」體,阿陀那微細識,而「分成六」種「和合」性之根,若於此六根中任何「一處」,依返照法門而「成休」止外流,旋「復」其本性,則「六」根分隔之「用皆不成」,復歸於一精明,六「塵垢」染之器界「應念」皆「銷」泯,山河大地當下化成無上知覺。 不是山河大地化成無上知覺,是山河大地的相,統統是由我們的正等正覺展現、影現出來的,所以跟正覺是平等的,是這個意思。所以法性空,覺性……在有情來講叫做佛性;在無情來講叫做法性,法性空,佛性也是空,既是空,就是平等不二。所以在眾生來講,我們成佛了,簡單講:佛性、法性本來就是平等不二性。所以我們成佛了,山河大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因為都不離心,是這個意思。如果山河大地以應念化成無上正等正覺,石頭可不可以成佛?那你還修什麼?那每一塊石頭都是佛了。是說石頭的法性本來就空,站在這個角度跟佛性是平等,是這樣解釋的;法是不能亂解釋的。 一切依正復「成圓明凈妙」之如來藏性。 第三節結勸修證 【「余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大眾及阿難,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非惟觀世音。」】 注釋: 「余塵尚諸學」:「余」就是有餘。「塵」,就是塵沙無明,也就是微細垢。微細垢是什麼意思?微細垢就是習氣,最難除的叫做習氣。就像那個榴槤,這個榴槤,你看,你吃了以後雖然刷了牙,還是有一點榴槤味,就是那一種味道,不好的。就像你那個廚房,譬如說你開餐廳,在餐廳這個廚房,有的人清很很乾凈;可是,有的生意太好沒時間,哇!你看,在這個角落裡面含藏納垢,雖然再怎麼清,那個地板還是怎麼清都是清不幹凈,叫做微細垢。人的內在裡面也是一樣的,無始劫來,那種微細的習氣實在是太難除了。 「尚」,仍然。「諸學」,就是指菩薩之有學地。如果無明尚未斷盡,仍有餘微細之塵沙無明,那麼則還是在菩薩的有學地之中,尚未達於無學。 「明極即如來」:這個容易明了。「明」,就是本明。「極」,就是究竟、終極、極至。達於本明之究竟,那麼當然就是佛了。簡單講:佛陀就是全世界最有智慧的人,也是全世界最慈悲的人,慈悲的聖人。 「旋汝倒聞機」:「旋」就是旋轉。「倒」就是顛倒,「聞」就是能聞。「機」就是用。此言,旋轉你顛倒的能聞之用,也就是,不要再去循聲外流,多聞強記,而把它轉過來!以此聞性往內返照。 「反聞聞自性」:往內返聞,以聞自己的本性(能聞之性)。 「性成無上道」:「性」,就是湛然之不生滅性。如果以返聞、逆流而達此湛然不生滅性,則可成無上道。 「圓通實如是」:圓通法門雖多,但最究竟、最圓滿、最方便、最普遍、最易行、最易成的,就是如是反聞自性法門。轉身就到,不要往外,轉身就到。就像我這個地方,用比喻的,我這個地方比喻就很清楚了,我要去找佛,找找找……這樣轉身就到,佛就在我背後(師父手指身後佛像),轉身就到了。你只要不攀緣外塵,一轉身就到了,佛性就現前了。用我這樣來比喻就最清楚了。所以,你不要往外一直找佛,佛像在後面,轉身就到了,逆流的意思,逆流的意思。 「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一路」,就是一直道,一大道,三乘共依此道,所以稱為一路。不是花田一路,字剛好相同,一模一樣,「一路啊!」然後把狗取名為二路,那個實在很好笑、很搞笑,卡通影片。文殊此言即呼應前面佛所說的:「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我亦從中證」:「我」,就是文殊師利菩薩自己。文殊菩薩也是修此法門者。因為如果自己不修,光勸別人修,別人也許不聽;自己以身作則,率先而修,大家才更易樂於聽從。這一點,於末法時期的弘教法師,特別有參考、效法的價值:欲教人修行,自己先以身作則先修,切不可光勸人修,而自身不修,眾即不悅服。大菩薩如文殊者都如此,何況我輩,於修行方面更應為大眾先,為大眾之「軌範」。 義貫: 有殘「余」的微細「塵」沙無明垢「尚」未盡者,則仍為在「諸」有「學」地之菩薩(未達無學),達於本「明」之究「極,即」是究竟之「如來」地。 「大眾及阿難」,若「旋」轉「汝」顛「倒」施作的能「聞」之「機」能,「反聞」以「聞自」己之聞「性」,而達圓湛之不生滅「性」,即可「成無上」菩提「道」究竟之果。「圓通」法門雖多,然便於初心行人修學者,「實」唯「如是」返聞自性法門。「此」法門也「是」如「微塵」數之無量「佛」所修之「一」條妙修行之大「路」,通達於「涅槃」之「門」;「過去」無量「諸如來斯」返聞自性法「門已成就」:都已經開悟見性。「現在諸菩薩今」亦皆以此法而「各入圓」通妙「明」,當證無上菩提;「未來」欲「修學」無上道之「人」,也必「當依如是法」門而證圓通、涅槃;而「我」(文殊師利)在因位時「亦」是「從」此法門「中」而「證」無上圓通,「非惟觀世音」菩薩一人依此法門而已。(故知此法門為現在、過去、未來一切諸佛、菩薩修證無上道所共依之究竟圓滿法門。) 【「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以救諸末劫,求出世間人,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自余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塵勞,非是常修學,淺深同說法。」】 注釋: 「詢我諸方便」:也就是問我在這些方便中,哪一種最適合阿難去修,也就是最適合初心人(不是久修的菩薩、不是深位菩薩)、是最一般的、普遍性的(不是特別根器的、因緣之人)、那是那一些易修、易入(不是難修、難入的)。 「求出世間人,成就涅槃心」:「求出世間人」,也就是三乘行人慾斷一切世間生死。「成就涅槃心」,成就無上大涅槃之常住真心。 「自余諸方便,皆是佛威神」:「自余」就是其他。除了返聞自性法門之外,其他所有的法門都是須依佛的威神特別加持,以及特別傳授、教授,方能成就。 「即事舍塵勞」:「即事」,即於彼事。看他示現什麼,什麼因緣,彼事就是看他示現的種種因緣,當時候的時空叫做彼事,「事」,就是境事、境遇;也就是他們特殊的境遇、因緣。「舍塵勞」,就是離系、得解脫。 諸位!那個「離系」,這個還講得很好,這個「系」就像一條繩子綁著,而且這個心中的煩惱就像無形的繩子捆住了。簡單講:所有的無量無邊眾生沒有聽到佛法,一定被一條無形的繩子完全捆得死死的,動彈不得。所以,離系得解脫。 此句須承上句而言:由於有佛的特別加持、或者特殊的教授,他們才能就在他們特殊的境遇上,當下離於彼事的纏縛,而得解脫。例如:阿那律失明,佛特別教他樂見照明金剛三昧,並予以特別的加持;周利槃特伽闕念誦性,佛教他要調息攝心、而且給予特別的加持;烏芻瑟摩多淫念,佛特別教他觀慾火以及轉火大之性;難陀的心非常散亂,佛特別教他觀鼻端白。因此他們都可以在他們特殊的境遇或者個人最困難的事情上,離其系縛而得解脫。 諸位!修學佛道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這幾個字:離系得解脫。因此修行是點滴的功夫,現在要看你願不願意?記得!能夠舍多少就放多少,千萬不要一天到晚去干預別人的私生活;千萬不要一天到晚去講別人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這個跟我們生死沒有關係,也是捆住我們自己。所以要離系,要先懂得如何才能清閑自己;清閑的日子不過,非得一定要過那種攻擊、毀謗,凡事都要插手,那你煩惱就一定逃不掉的。所以要離系一定要先懂得:這個跟我的生死沒有關係的,放下,捆不住我,這個不是我……一個人一輩子的生命的時間是有限的,你要把所有的有限的時間,放在解脫般若的智慧上,而不是一直浪費在那種別人的身上。我不是叫你自私,而是說:很多的事情,你插手也沒有什麼意義;或者是很多事情,我們可以不必去評論,因為評論就變成頭上安頭,會過日子的人,心中就無事。 也就是,阿那律離失明系、周利槃特伽離闕誦系、烏芻瑟摩離多淫系、難陀離心散系等。而眾生呢?就是心煩,心煩,被心煩所系。 「非是常修學」:「常」,就是平常、一般。這些人因為都有特殊的境遇,所以他們所修的法門,並不適合一般人修。 「淺深同說法」:「淺深」,淺位以及深位行人。這句之上也應當重複上面一句中的「非是」兩個字,也就是「非是」二個字是雙貫二句。此言,另外還有一些法門,並非淺位以及深位的行人都可以同時修的。「同說」,同時為之開示,令依修行之義。這是指譬如說:如普賢菩薩之法界深因、富樓那宿昔的辯才,須菩提的解空第一,舍利弗的凈見,都是深位宿修的善根。這些都是佛來示現、菩薩來示現的。因此他們所修的法門,並不適合淺位菩薩的修行。唯有觀世音菩薩返聞自性的法門,沒有這一些限制:淺位菩薩、深位菩薩、一般人、特殊的人,皆可同為開示,共同修學。 義貫: 「誠如佛世尊詢」問「我」在此等「諸方便」之中,那一法門是最為普遍、周圓、易入、易成,並且三根普被,「以」此推斷論究而得「救」度「諸末劫」眾生,佛都會考慮到我們這些末劫的眾生,末劫眾生離佛愈來愈遙遠了。並且可使追「求出世間」解脫之三乘行「人」,令其速得「成就」無上大「涅槃」之常住真「心」;對此,我的答案是:如是一切諸聖之修學中,仍是以「觀世音」之返聞自性法門「為最」上最妙。「自余諸方便」,率「皆是」須依「佛」之特別「威神」之加持、以及特殊的教授,方可令彼行人「即」於彼特殊之境「事」上而「舍塵勞」、離系解脫,是故並「非是」平「常」人「修學」的法門,乃是屬於特殊情況,亦非可對「淺」位或者是一般「深」位學人「同說」,或者令之同修之「法」門。 詮論: 關於二十五聖法門,除了觀音法門外,其他二十四聖法門,依文殊菩薩之評析,大都是特別的法門,不能普遍適合一般人,尤其是初發心、淺位的人;但是也頗有參考、啟發的功用;例如:筆者對於畢陵伽婆蹉之身觸法門,以及大勢至菩薩之凈念相繼法門,即深受好處,頗有一些體驗。再者,依法而言,發菩提心者,應法門無量誓願學,又諸菩薩於法通達之後,亦皆發心等修遍學一切法、遍成無量法門,以廣資糧,所以初心人須知文殊菩薩如是評析諸聖圓通法門,是為了凸顯觀音法門之殊勝,但發大心之行人,不可於彼等諸聖法門妄起貶抑之心,仍須等心尊重、修學、乃至弘揚。 在座諸位!還是要強調,你要尊重每一個法師,包括居士;尊重每一間道場的道風;尊重八大宗派,任何一個宗派各有他們的淵源。做為一個修學佛道的人,不能這隻嘴巴隨隨便便就批評法師、居士、或者是法門,這個是不對的,每一個道場,人家都有自己的道風,我們應當給予尊重,一草一木都有它生存的空間,人應當互相尊重。而且人類是生而平等,更何況我們是修學佛道的人,修學佛道的人,要先了解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所以在這裡補充。 複次,中土禪門中有所謂的「公案」者,當也如是看待:那些公案都是前代祖師大德、師徒之間,或者是善知識與參學者之間,應機教學、開示悟入的案例,應也是屬於特殊的個案,然皆頗具參考的價值;但也有因為那些大都是很特殊的案例:特殊的善知識、特殊的參學者,在特殊的環境之下,依非常特殊的教法,而參學者得以悟入的例子;因此,依法而言,也非一般人可以直接依行、修學的——雖然如是,但是前人諸公案,對於後人還是有很有大的啟發性以及參考價值;但如果要完全依彼而修,則有很多困難,學習他的精神和原則則可以,便是效學最好的方法。 【「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願加被未來,於此門無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難,及末劫沉淪,但經此根修,圓通超余者,真實心如是。」】 詮論: 這一段是總結,也就是總結歸於「如來藏」;以如來之藏,為一切如來成佛之因,所以文殊頂禮,總歸一切修學而入于歸敬此法、此理。 注釋: 「如來藏」:「藏」,就是寶藏,如來之藏,圓具一切如來性德,一切眾生本自有之,只為煩惱之所蒙蔽,不能顯發。 簡單講:你煩惱愈少,你的如來藏就愈顯發。所以,在座諸位!煩惱沒有什麼意義,多餘的,你只要把今天學到學佛心態,把過去以前的恩恩怨怨統統放下,你沒有仇人,也沒有特殊執著的人,也沒有特殊的恨的人,那就統統歸零,就是很聰明的修行人。為什麼?這樣你的如來性德,你就會一直顯現出來。 《楞伽經》云:「如來藏自性清凈、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慾恚痴不實妄想塵勞所污;一切諸佛之所演說。」 「無漏不思議」:「無漏」,如來藏之本體是無漏的,而依如來藏所起之阿賴耶則是有漏的。 在座諸位要特別(解釋)一下,有漏其實是體性本空,這個是在指眾生沒有成佛的時候才講有漏;講有漏跟無漏,其實都不可得,就是一個「如」字,萬法本來就是一個「如」字,就像:佛性非常非無常,佛性也不是非有漏非無漏,這個有漏是對無漏講的,其實都沒有這些名詞,沒有成道以前就講有漏,成道以後就講無漏。其實有漏、無漏,有漏,空無自性,無漏,還是空無自性;體性不變,體性沒有增減。所以有漏、無漏,其實這個語言都是多餘的,所有的三藏十二部經典的語言,就像一支拐杖,幫助你走路,所有的三藏十二部經典,都在指引你那個開關:就像你進去暗室,你要找的就是那個開關,三藏十二部經典就在點醒你那個悟性,所有的語言、文字都是一種方便而已。所以若說有生、無生,是方便;若說有為、無為,還是方便;有漏、無漏,還是方便,所有的名詞,都只是因為相對的襯托出聖性和凡性,那麼究竟之處,也沒有聖,也沒有凡。因為成佛尚不可得了,何況有眾生可以度呢?到達究竟一如的時候,沒有這個東西,完全畢竟空寂。那麼我們就知道說佛法的偉大,其實就在完成我們絕對的覺性,這個是最偉大的,完成了我們覺性。 「願加被未來」:也就是文殊菩薩代眾生向佛祈求加被。 「於此門無惑」:「門」,就是法門。「惑」,就是有兩種:疑惑與迷惑,疑惑能障信,迷惑能障解。如果障信、解,則是障聞慧與思慧,若「聞思慧」被障,就不能進修「修慧」,因此修慧也被障了;是故,疑惑與迷惑二者會障聞、思、修。如果三慧受障,即不能「依聞思修,入三摩地。」因此,無惑方得無障礙,能堪修行。 「方便易成就」:其實,這個「易成就」,也只是比較而言(是與其他二十四聖法門相比),因為此法門畢竟是無上心地法門,末世眾生,於此法門,若能有福得聞,能解其義,如理思惟,乃至成就聞思二慧,已經是甚難稀有了,更何況能進而再成就修慧,乃至得三摩地,則更是難能可貴。何以故?末世眾生外鶩多故;這一句話一針見血。意思就是:所有的末世的眾生,都忙於他的事業、他的家庭、他的經濟、他的公關,沒有一個眾生不是這樣。 在我們這個時代,要講到這個修行,何其困難,何其困難!生存下來都很殘酷了,沒有錢,你怎麼過日子呢?生病,你怎麼有辦法來聽經?現在我們的環境又受到污染,全世界的氣候大亂,大亂,阿拉斯加零下61度,內蒙古零下49.9度,零下,英國、德國零下32度,全部的機場全部封,統統停止,大雪紛飛。北海道一個晚上一下大雪下來,出去,一層樓高的雪,一層樓高的雪。整個歐洲,突尼西亞零下三十幾度,波斯尼亞……全部統統是,整個歐洲全部都是零下三十幾度。 那麼現在有的人講說:現在我們碰到的就是小冰河時期。科學家現在還在爭論,他說:不是冰河時期,是北極冰帽減少、冰層減少,所散發出來的這個冷氣,這個冷氣,歐洲剛好是一個通風口,所以整個北極的冰全部都往歐洲飄進來,飄進來以後,經過了赤道再往南,所以在美國,往美國,把熱氣推上美國,所以美國現在公路一滴雪都沒有,沒有。然後從歐洲進來,轉向太平洋、赤道,然後再轉換南半球,然後再轉到美國,美國現在冬天沒有雪,歐洲全部零下三十幾度。 全世界最幸運的地點就是台灣,剛好沒碰到,最冷的地方沒有碰到,最熱的地方也沒碰到;有受到一點點影響。所以就像一首歌唱的,寶島曼波,曼波寶島~~~台灣這個寶島還真是幸運!你看到歐洲去,有一個人去,飛機飛到英國,他要去轉機,結果到英國機場,你知道嗎?困了一個禮拜,機票買不到,就一直困在機場,沒有辦法轉機,不能飛啊!你看看,這誰會想得到這種問題?是不是? 所以現在說:馳,賓士外面的這個世界,愈來愈沒辦法住人了。所以這個末世眾生外鶩多故,就是賓士,心攀緣故,心一直往外的攀緣。境擾攘故,境界一直困惑著我們。多雜住故,心不安不靜故,多外求故,是故若能安心且一心修學者,千百人中難得一人。有心者,其勉之哉!蓋正教興衰之運,端系乎有無如法修學三慧之人,而不在其他事業。 在座諸位!這個就是正法。但是,我們現在你看看,正法,真正對法上的認知度,已經太難了。尤其說我們現在的慈善多、學校也多、法會也多,對不對?法會也多。放生多;也不能說是不對嘍。誦經多、抄經的也多,真正的深入的講經的,幾乎請歸零,沒有。大家就搞一些善巧方便,拜拜山、放放生、這些法會,誰要把這個經典講到這麼深入的?沒有。所以我們互相來勉勵大家。 義貫: 我今「頂禮如來藏」,此如來之藏本自「無漏」,具「不思議」之業用。「願」求如來「加被未來」學者,令「於此」法「門」得「無」二「惑」(疑惑以及迷惑),此「方便」法門對於初心者而言,系屬於「易」修、易入、易「成就」者;是故「堪人」此「教」授「阿難及末劫沉淪」之諸眾生;因此「但以此」耳「根」而「修圓通」,其效能「超」過其「余」二十四聖所修「者」;凡是欲修首楞嚴大定者,成就「真」如「實」際、常住真「心」之要訣就是「如是」。「如是」是什麼意思?就是一切都是如,要這樣子:如是行,如是修,如是悟。 第四節大眾證悟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身心瞭然,得大開示,觀佛菩提及大涅槃,猶如有人因事遠遊,未得歸還,明了其家所歸道路。】 注釋: 「阿難及諸大眾」:即與阿難同機的一類。 「身心瞭然」:「身」,是指根身。「心」,就是心性。謂於修轉根身與心性之法,皆完全明白。 這個跟前面經文所說的「身心皎然」不同,因為前面只了解到身心「解結」的次第,那一個結先結,那一個結先解,對這個打「結」與「解」脫的解的先後次第,皎然明白,但還不知道要從哪一門入手,修什麼法門。 現在豁然貫通,這是由於聽文殊偈中明白地指出:「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以及「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等評議。因此了知所要入之門,唯在耳根,而修證之法唯在「旋流」。而且文殊偈中又說:只要一根解,六根皆解,所以得「身心瞭然」。 「得大開示」:因為先前阿難等不知要從哪一門入手去修,而「冀佛冥授」,但是佛並未直接開示這個問題,而是敕令諸聖各陳述圓通本門;然後佛再令文殊評析揀選,是借文殊之口而開示大法。因為要評選二十五聖法門,而令學者豁然貫通,殊非易易,非同小可,故是「大開示」。 「猶如有人因事遠遊,未得歸還」:比喻阿難以及大眾,在一念未動以前,本是安住菩提涅槃之本家;忽然不覺,一念無明妄動,而起三細,繼之以六粗,於是背覺合塵,於三界中流連忘返,就好像有人出門遠遊,無法回家,而且因為出外太久,連回家的路都忘了。 「明了其家所歸道路」:先前聽取二十五聖之法門,就好像旅人聽到有二十五條回家的路線一樣,就不知道哪一條才是最便捷、最直接的路程。現在聽了文殊的評選,就完全明白哪一法門才是最便捷之道,也就是:入手處是在耳根,而其方法則是「旋流獲無妄」,獲無妄。 義貫: 在文殊以偈評選法門之後,「於是阿難及」與阿難同機之「諸大眾」,豁然貫通,於修轉根「身」與「心」性之法皆「瞭然」明白,以「得大開示」故,而得「觀」了「佛菩提及大涅槃」修證之路,「猶如有人因事」出外「遠遊,未得歸還」,離家久而忘記歸途,如今忽然「明了其家所歸道路。」 【普會大眾,天龍八部、有學二乘、及諸一切新發心菩薩,其數凡有十恆河沙,皆得本心,遠塵離垢,獲法眼凈。性比丘尼聞說偈已,成阿羅漢。無量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注釋: 「天龍八部」:這些是凡眾。以下有學二乘等是賢聖眾。 「皆得本心」:皆悟得本有的真心,也就是所謂「發明心地」。 「法眼凈」:又稱為凈法眼或者是法眼清凈;為具有能觀了真理,無障、無惑之眼。這在小乘為初果見四諦之理時得之,大乘則於初地見真如的時候,稱為法眼凈。 「性比丘尼」:也就是摩登伽女。 「成阿羅漢」:喔!這很恐怖!一個妓女的女兒,這樣子愛阿難愛得死去活來,這樣聽佛的一番話,證阿羅漢果,很驚人,太讓人家很震驚了!所以,大家不要妄自菲薄,不要看不起自己,人家一個摩登伽之女兒都能夠這樣子,大丈夫真的要檢討了。所以,不要看不起自己,事實擺在眼前,性比丘尼就是摩登伽女。這個摩登伽女不是摩登伽女,是摩登伽之女,中間加一個「之」,她的女兒,你不要搞錯了,不要以為摩登伽是她的名字,不是的,是摩登伽之女兒,這樣才不能搞錯。「成阿羅漢」:此為借小乘名,比稱大乘位;於大乘中,約當圓教的七信位。於「返聞自性法門」中為當「聞所聞盡」。 「無等等」:就是無等而等。「無等」,就是無與等,也就是說:沒有人能跟他齊等;他是最高、最上的。「等」就是等同、平等、齊等。這個有兩層意義:一者、諸佛無與等、及諸佛皆系平等。以諸佛超九界,所以十法界中無與等者。再者,佛道無上,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而佛佛道同,所以諸佛所證皆悉平等。是故言「無等、等」。 二、相上無等、及性究竟平等。十法界當中,一切相有無量差別,故於凡夫境界當中,相上皆不齊等。然而諸如來所證為心、佛、眾生三平等,一切法於性上皆悉究竟平等,以一切相皆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故。為什麼?一切相諸性本空,不可得,你把它碎為微塵看看,有什麼相?是故,「相有差別,性本一如」。是故言:「無等、等」。如來之無上菩提,亦復如是「無等而等」。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義為無上;此為相對於菩薩之「有上」而言。「三藐」,義為正等,這個是相對於二乘之不平等,以二乘所見為人不平等(自他不平等)、法不平等(涅槃與生死不平等)是故只求自度,不思度他。「三菩提」,義為正覺,此為相對於凡夫之不覺,以及外道之妄覺。是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眾生則不同,眾生無明重,阿耨多羅三藐……無菩提,眾生,眾生就是這樣,阿耨多羅三藐……無菩提,一個也沒有。無上正等正覺一詞,固為表如來所證之究竟覺道,但是其中亦隱含著有立有破:其所立者,正顯如來所獨證者;其所破者,乃隱示一切凡、外、權、小(凡夫、外道、權教菩薩及二乘)所行境界之所以非達究竟處,乃是由於其為「有上」,有上,這是指菩薩,因為還有佛,這是指菩薩。「不等」(是二乘人)、「不正」(就是外道)、「不覺」(就是凡夫)。 好了,我們第十二套今天結束。 迴向,願以此功德,底下師父念:消災在座諸位法師、消災在座諸位護法居士大德,迴向本講堂消災點燈及亡靈牌位拔度者;迴向南投養德禪寺納骨塔一切亡靈;迴向花蓮佛興寺納骨塔一切亡靈,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願生西方凈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下個禮拜六跟日要帶《楞嚴經講義》,以及《楞嚴經表解》,那一本小本的。我們這個月有四堂課:17、18、25、26,有四堂課,接下來就是講道場加行,道場加行。把那個《楞嚴經》的下冊的帶過來,還有那個小本的《楞嚴經表解》。 一個人,佛弟子一輩子要能夠聽得到《楞嚴經》還有《楞伽經》,這個是非常難得和殊勝的因緣,這個是非常難的。不管你聽得懂或者是你聽不懂,這個薰習的力量是很大的。我們希望今年新的開始,今年會是師父這一輩子最辛苦的,非常辛苦了,還好現在徒弟都成長,大家分憂解勞,還好! 今年師父會是最辛苦的,因為年歲也大了,因為那個彰化體育館把我稱為「慧律長老」,我乍聽之下還不太習慣,這個名詞我適應了很久,才漸漸地:的確!我真的是老了,那麼,一個人的一輩子,能夠聽聞《楞嚴》跟《楞伽》,是非常難得、殊勝的因緣。所以,今年農曆年過後,是我們大家辛苦的日子,也是喜悅的日子。希望你每一堂課都盡量不要缺席;除非你生病,生病就沒有辦法了。要不然你在外面的那個「二二叩叩」的,儘可能把它排除,「二二叩叩」就是雜七雜八的瑣事,要把它排除掉,盡量,一定要集中火力,火力全開才有辦法成就,一年而已,也不是很困難,明年看你要去哪裡參,就跟我沒什麼關係,只有一年,把它好好的冷靜一下。 今年結束以後,這個到《楞伽經》結束,大概一年至一年半,中間會有什麼……譬如說彰化體育館要我演講;木屋有佛三;然後這裡梁皇、水陸、佛七,扣這個、扣那個,時間就扣掉一大半。所以我想需要調查一下,請問:星期五,如果補課星期五,請問沒辦法來的,一定,你一定沒辦法來上課的請舉手,你一定沒辦法來上課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那就很可惜了。我是想要走星期五要補課,星期五想補課,這有七個人來講,也佔了非常重大的份量,師父還是慈悲,那就不要補課。要不然你看,扣這個、扣那個,剩下沒多少時間了,一下子梁皇、水陸,一下子佛七、佛三,再碰上幾天休假,就差不多快扣光了。 所以這個課程就變成不連貫,無法一氣呵成。為什麼呢?我現在體力正好、正準備發動的時候,講一天休息,明天就不知道要做什麼。我們體力正好的時候,就要把它連續講完;結果不是,今天講一天,明天八關齋;為什麼一定要八關齋?因為這裡老菩薩很多,老菩薩很多,你叫他們都來上《楞嚴經》,他會聽不懂,他會聽不懂;老菩薩來都是問:師父!我送的果凍您有吃嗎?他只會問這個而已,他不會問:師父!聽說您現在在教楞嚴咒。楞嚴咒,然後又說:我聽很多人念得可有趣了,說叫做「摔坦橫,跌坦倒」。唵悉殿都漫多啰 跋陀耶娑婆訶他念成「摔坦橫,跌坦倒」,說這個叫做楞嚴咒。我說:還念得很像在吟詩作對,吟詩作對。你跟老菩薩講這個《楞嚴經》,真的沒有辦法。 講《楞嚴》,《楞伽經》就更不用講,《楞嚴經》是阿難——證初果阿羅漢跟佛對話;《楞伽經》是誰在對話?《楞伽經》是大慧菩薩,十地菩薩跟佛在對話啊,你想想看,這樣你就知道那個境界了。而且還要飛上楞伽山,要能夠飛上去才有資格聽,對不對?不是像我們坐計程車來,聽《楞伽經》還要有能力飛上山,這樣我們就知道那個有多難!不過末法時期,在這個時間,能夠把《楞伽經》這樣互相研討一遍,都不得了,佛祖也開顏微笑。 所以,我是希望說,這個課程一開,大家不要缺席。目前來講,本來我是想說星期五補課,有七個人一定沒辦法來,大概是,算一算大概有十個,也顧慮到上班的問題,所以師父就不敢補課來成就,我就把時間拉長一點點,拉長一點點。 好!那麼就這樣子,五點四十分。諸位請起立,好!互相問訊。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心律法師:對母親好一點,再好一點!
※空海法師:「四念處」修行方法簡介
※廬山慧遠的念佛法門(向學法師)
※凈空法師:有人說佛教會復興,是從凈土宗復興
※凈空老法師最新開示:修學最嚴重的障礙就是著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