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趣入並且修行菩提道次的綱要4

如何趣入並且修行菩提道次的綱要4 2012-02-19 17:59閱讀: 如何趣入並且修行菩提道次的綱要4 第一前行當我們入手修行的時候,首先要依四種思維來修,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心導入到佛法之中。什麼是四種思維呢?在《前行》裏提到了,我們的生命是非常可貴的,得來一個能夠有學習佛法機會的身體是極為稀有的,這叫「暇滿人身難得」,要不斷地去思考,對自己的身體和生命要有一種珍惜感,不要虛度時間,不要推託明天、後天,別想得那麼多,無常隨時都在,這是第一個要思維的。第二個,你要思考輪回是存在的,什麼是輪回呢?我們不用想著天在哪兒,地獄在哪兒,不用想這些,想想自己就知道了:快樂的時候直如天堂,痛苦的時候就像墮入地獄,各種親友的離散、親人的生死等等都會給我們帶來喜怒哀樂,這些都是輪回的真相,都是痛苦的源泉。其實歸根結底,這一切都是因為你對它感知和執著,所以才造成了苦和樂。而這種感知由何而來呢?來源於執著。執著的根源是什麼呢?執著的根源是你對它的分別。比如說某國因為風災死了多少人,某國因為戰爭死了多少人,某國因為炎熱死了多少人,我們只說:「噢,死了這麼多人!」不會為之痛哭,但是當我們自己身邊的某一個人死去,我們都會很傷心,不忍心聽到他死去的消息。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我們來分辨他和我有關係沒關係,關係重還是關係輕,這就是分別。因為執著你分別之後的結果,這就產生了苦樂,所以分別是執著的根源;而分別的根源是什麼呢?就是無明。可以簡單地把無明當成什麼?無知。就是不能夠準確地瞭解事物,所以叫無知。這個時候產生了錯誤的分別,所以產生痛苦。我們回到自己身上來觀察,我們對周圍苦樂的感知,就是因為執著。執著是因為我們錯誤的分別,而這種分別是因為我們沒有能夠認識到萬事萬物的真相的緣故,沒有能夠準確地瞭解它、把握它才導致的,這是需要我們破除的。要想破除無明,需要一種工具,那就是智慧。只有智慧才能夠破除無明,這是唯一的對治,所以修行一定要這樣地去思維。我們現在沒有辦法破除無明的時候,「所有的苦樂,就是輪回」,這樣想了之後,你要對破除無明產生極大的願望,當你產生這種願望並為此去努力的時候,這就是我們第二個思維的支分,就是我們對輪回的出離心。要不斷地想到,「我怎麼還這麼執著,還這麼痛苦,這不就是輪回嗎?我要出離它。」這是第二個要思維的。第三個要思維的,既然苦和樂來源於執著,並且它們互相為因果關係,因為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執著和分辨的緣故,我們造下了善和不善的因,做下善和不善的事,因為這些行為而積造了業力。因為惡業造的多,我們會多病、短命,或者死的機會非常多。因為善業的緣故,我們走到哪兒好像都有人搭照著你,走到哪兒都特別順利,誰看見你都很順眼,順緣比較多,這都是做了善業的緣故。因為善和惡這種關聯,我們就應該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我們不想再繼續受苦,至少在我們沒有解脫之前,出現障礙,那麼我們就不應該再去做惡業!應該斷除所有的惡業,而且儘量地去積造善業!」當然,好事有外表的好事,有內在的好事,有本質的好事,差別很大。外在的好事,就是形式上做一些好事,內在的好事,是你有一個善良的心,有些事你未必真的那麼做,但是你發自內心有這樣完成的願望。本質上的好事,就是修行,只要能夠修行才能夠獲得解脫,而你的解脫能夠產生幫助自己和他人的力量,這叫本質上的善業。對於因果方面如果不謹慎的話,很可能會積造惡業,那我們的違緣就會更多了。所以一定要瞭解,對於因果的取捨。這是我們第三個要思維的事,惡業一定要斷除。第四個要思維的問題是:不管我們如何思維,有三個問題是肯定的:第一,只要有生必然有死,沒有一個不死的,所有出現的事情都一定會毀滅,包括太陽都會毀滅,何況我們這個短短的生命,有生必然有死,這是第一。第二,死的時間不由我們控制,我們什麼時候死誰也不知道。《世界奇聞》裏說的,有人從一百層高的樓上往下跳,一心想摔死,但是他跳了三次都沒成功:有一次竟然是被風吹到了七十多層的餐廳裏,人們正在吃飯,他就破窗而入。所以有很多的時候,想死的人未必能死,有些人總認為自己不會死,但是就突然死了。所以我們自己要仔細地思維:死亡的時間我們其實沒有辦法去把握它。從根本上來講,大多數人是沒有辦法去控制生死的,當然你非得說,我現在跳到煉鋼爐裏就會死,其實即使死的速度再快,痛苦的經歷也不會是表面上這樣迅速,因為你的肉身雖然跳進去了,但是痛苦的歷程還會按照你的因果來顯現的。所以死的時間是不由我們控制的,這是第二點。第三,死的方式不由我們選擇。有些人在戰場上沒死,但是回來有病死的、有餓死的、有被其他方式致死的。所以有的時候,死法不由你。按有些英雄主義情節的人覺得:「怎麼說也得死得擲地有聲!一個大英雄,死的時候怎麼也不能虎頭蛇尾,應該驚天動地才對!」但事實上,有很多大英雄死在小人手上。我們儘管不是英雄,但我們怎麼死也不知道,也許我們會死的很突然,也許我們死的很無奈。不管怎麼樣,死的方式不由我們控制,它會按照因果該怎麼出現就怎麼出現,所以想到這些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要在死亡出現的那個時候再去思考:「哎呀!我可怎麼辦?」千萬別這樣!一定要在活著的時候,趁我們現在還有自由的時候就要做出努力,通過這樣的努力,才能夠對自己未來死的時候做好準備。所以很多的時候要「因為死亡勤修行」。意思就是想到了死亡的時候,就要精進地修行。死亡是無常的最終。所有的聚散離合,這是一種很短暫的無常,對我們的傷害不是本質的。但是死亡是本質的,不管你在哪,死都會使你的這一生終結。因此想到這些的時候,覺得死亡才是最恐怖和無奈的事,所以要把自己的心放在對死亡的認識上,一想到死亡的時候就要精進地修行,這一點要牢記。以上這四種修行的方法是我們首先要思維的。之後,要思考:既然輪回如此恐怖,又如此無常,如此痛苦和無奈,那誰能使我了脫輪回呢?當然是佛陀。只有上師三寶以他們的經驗和智慧才能引導我趣向解脫,在我沒有解脫之前,希望您能幫助我,引導我!這個時候,對於希望得到佛陀的引導和幫助,產生非常強烈的願望的時候,叫皈依。也有個別有緣的人士,在生起皈依之心後,便能夠獲得來自佛陀的加被和驗相。比如說,有些人病了,一求佛病就好了,或者是貧窮、遭受痛苦的時候,一念佛就獲得了幫助。這是說,因為過去世他積造了許多的善業,與佛陀結下深厚的緣分,導致今生僅憑祈禱都能夠獲得幫助。但是我們為什麼不能說每一個人都會得到神奇的加持或者幫助呢?因為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這種因緣的緣故,如果非得強求的話,那就有點兒太牽強了。就像我自己,真的是不敢去奢望每一件事我一請求就會應驗,我覺得這些事都應該自己去面對的。必須要知道的是,我們皈依佛陀的目的,是接近解脫,學習如何達到解脫的方法,而不是謀求眼前的利益,否則,學習佛法就成了追求虛幻利益的藉口了!當然,不管我們是不是親自感受到了佛陀對我們的幫助,但是我相信他會一直幫助我們的,就比如說我們是盲人,但是陽光照射我們的時候,至少能感覺到它的溫暖,光明這件事就與我無緣了,但是溫暖我還可以體會得到,而溫暖,正是學習佛法所產生的智慧。這種心不斷地生起來的時候叫皈依。然後再想一想,剛才我們已經強調過輪回的根源是執著,因為我們的痛苦來源於執著,最大的執著是什麼呢?最大的執著是對自我的執著,「我覺得、我認為、我想、我要、我不高興了,我生氣了,我的什麼什麼……」等等,這些根源都是我。《佛子行三十七頌》裏說,「無邊痛苦希求己樂生,圓滿大覺成由利他心。」輪回的痛苦是因為你希求自己的安樂的緣故,就是為了「我一定要痛快、我一定要高興,我要怎麼怎麼樣……」是為了滿足自我的利益,所以才造就了各種各樣的惡業,所以我們現在要逆之而來,「圓滿大覺成由利他心。」要想獲得最終的覺悟,你需要有一個真正利他的心,為什麼這樣說呢?古人雲,「無私則無畏」。我們所有的恐懼,就是因為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傷,一旦你沒有了這個自私心,想利益更多人的時候,你會變得非常地勇敢和真誠。我們修行的時候也是如此,當你真正地為了利益所有的眾生,努力地為了所有的眾生都能出離痛苦的時候,有了這樣真誠的發心,我們會發現,自己的執著變少了,快樂會越來越多!就像一個天平,我執重的時候快樂就會很輕,利他的心重的時候你的快樂就會升到天上一樣,這時你就是最幸福的人!所以荷擔他人痛苦的時候,真正的快樂才可以生起來。世間上人們都這樣說,「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那麼你要首先尊重別人;要想得到別人的愛護,那麼你首先要去愛護別人。」前提是要用對方所樂意接受和歡喜的方式去對待他。比如說某些上師,不斷地要求我們的尊敬和信任,也不管弟子怎麼想,「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如果這樣的話,是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和信任的,除非強加。回過頭來,許多具有清淨發心的大德們說:「我不要求你們尊重我和信任我,你們自己觀察需要的是什麼,要怎麼樣去做,我始終都會盡力幫助你們!」當我們反復觀察的時候,只有我們由衷地感覺到:「噢,這個人是能夠幫助我的,並且能夠把我帶向解脫的彼岸!」這個時候,會油然地產生一種尊重,願意留在這個人的身邊,依止學習。事實就是如此,當你以這樣的態度對待別人,別人也會用同樣態度對待你,這是相順的。所以古人有感而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實這個話用佛法來解釋它,就是:你自己不希望得到的,不希望感受和經歷的事,也不要強加給別人。當我們聽到別人絮絮叨叨而心中很煩的時候,就要提醒自己千萬別向別人絮絮叨叨;當我們覺得被別人打一頓很疼的時候,你就別打人。這樣一來,就能得出一個結論,利益他人的發心,是能夠減輕我們自私自利之心的一劑良藥,所以發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簡略地來說,菩提心,我們可以理解成是利他心,願所有的眾生都能成佛的心,要不斷地這樣思維。要想詳細地瞭解,看一下《佛子行三十七頌》,講的非常周到詳密,大家仔細地思維、修行。我們知道,所有的「果」都是因為「因」所以才造成的,沒有無因之果。那麼我們現在所有的痛苦,都是來源於我們過去的惡業,這是可以推理得到的,就像所有的病來源於病因一樣。我們知道了這些該怎麼辦呢?該去遣除這種障礙,就是懺悔這種罪業。懺悔有什麼樣的好處呢?懺悔能讓我們準確地認識到善和惡,然後從這當中超越出來,所以懺悔可以使我們的罪業消失,可以使我們的信心、悲心、修行的力量增長。懺悔有很多的好處,因此懺悔罪業是我們緊接著要修的。懺悔罪業的方法有很多種,不管是任何一種方法,只要是具有加持,是經驗而來的,那麼我們應該那樣去做。懺悔的方法雖然是有很多種,我們這個方法主要是依靠傳承祖師們根據他們的經驗,根據我們的因緣傳承下來的,如實地依照修行便可。這過程之中,會產生一些瑞相,在沒有產生瑞相之前,應該殷重懺悔,這是驅除障道的支分。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已經有了路,但是沒有車,其實和沒路差不多,就像高速公路修好了,你還是步行著走過去,路還是一樣遙遠,因此有了好路,一定要有行駛其上的工具。通過懺悔,使我們的違緣消除,之後一定要培養順緣,就是以修集福德和智慧資糧的方式來修行的。這有外、內、密、極密、真如曼荼羅的區分,在我們修行的一切供養當中,外的供養是以資具供養,比如說我們能拿到的物品,以這些來供養,就是身外之物做供養;內的供養是用我們的身體做供養,比如說我們通過磕大頭,觀想自己的這個身體是須彌山,雙眼為日月,等等。像這種方式來供養的,這是內的供養,也有的把它當成蘊、界、處來供養的。秘密的供養,是用我們的修行做供養,你要說「我要以成佛陀的智慧來供養!」因為沒有比智慧更究竟的了,只要有這樣堅定的發心就夠了。在我們的傳承當中,主要是以發心,我把自己的生命全部奉獻在修行當中,為了讓一切眾生成佛而做供養。如果這樣做就是最終的供養了,這樣會使自己的福德聚集。這種供養僅僅局限在觀想上,那麼同真正的去做有什麼差別呢?如果是真誠的修行,從證悟的順緣上來說,是沒有差別的;從世俗的因果方面,這裡是有差別的。曾經有個人問我,他說「其實所有的事只要是心到了就行了,我們不一定非得地去做!」我說,「比如我在修一座寺院,你說如果我有錢,我就把你的寺院修得多麼的輝煌,全部用黃金鑄成,你心到了,難道這樣寺院就修成了嗎?另外一個人,他沒有多少錢,他只有五毛錢,買了一塊磚頭放在那兒,雖然這個寺院還沒有建成,但已經有了一塊磚,這是有差別的。」所以說,善的緣起和實際上的異熟,這兩者其實是有差別的,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認為因為這個時候讓你觀想就可以,於是你就覺得,所有的事都可以通過觀想來解決。如果我們冷的時候不能觀想穿著很厚的衣服就能解決寒冷,餓的時候不是觀想一下肚子裏有很多的食物就可以解除饑餓,那麼我們就千萬不要認為修行的事觀想一下就可以,它不是那麼簡單的!所以我們要發自於內心的,非常真誠的,沒有索取的代價和觀待地這樣觀修,就會因此而產生非常強烈的順緣,但並不意味著這樣可以取代任何實際上的操作,比如說念誦和頂大禮這些是不能取代的,這是必須明白的一個問題。通過這樣地修行之後,如果我們非常地真誠和認真,那一定會在修行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標誌,這些標誌會在我們的感知或者夢裏、修法的時候親眼見到,但是,都不是用來執著的。這僅僅是說明你這個法修集圓滿了,這是我們真正要修的法當中第四個法。修完這些之後,一切修行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和上師完全地相合。只有自己的心和上師完全地相合才行,因為上師是智慧的本體。就像印刷一樣,範本只要有一個,往上印多少都是一個樣子,不會有差別。所以只要有一個根本是正確的,後邊就會是正確的。那麼只要上師和三寶是正確的、是真實的,我們完全按照他的經驗去做就可以,只要和他的經驗能夠合成為一,就意味著我們能成就和佛陀一樣的經驗了,所以這是一個非常簡單有效的方法。因此,修行上師相應,也就是和上師完全地相應是非常重要的。這個前提是:這個上師一定是完全地具有覺悟經驗的上師!如果不是,雖然有狗牙變成佛牙的故事,但是如果我們完全不觀待外界上師的緣起,只憑自己的信心想要達到證悟,因為沒有聞思的教言和次第,那將會難以避免迷信的深淵!修行是通過教法的內義引生我們的信心,再以實踐的方式令其穩固,之後才能把握超越輪回的智慧,並非莫名其妙的「信心」可以達到的境界,所以,找一個真正有覺悟經驗的上師做自己的上師,並且修行和他相應,這是有意義的,至少目前為止,我還是堅持這種認識。蓮華生上師說,如果在大街上有一個人說,「我是國王,現在封你為大臣!」你能去上任嗎?沒法上任,因為他根本就沒有權力,怎麼會授權給你呢!只有一個有權的人才有權授權給你,沒有權的人就無權授權。那麼這句話我的理解就是:只有一個有智慧經驗的人才能夠介紹經驗給我,沒有這樣經驗的人,介紹的是什麼呢?所以我不認為這是有意義的。一個真正有覺悟自性經驗的上師,和他修行相應,也就等於說我們和智慧相應,要這樣的去做。所以,多數的上師瑜伽修法當中,都是把佛陀或者與佛陀無異的導師作為主尊,通過信任他與自己的上師自性無異的方式來祈禱,從而達到與法義的最終相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造作和不造作兩種方式達到這種境界。造作的方式,就是通過觀想這個上師和佛陀一樣,是圓滿的,然後自己不斷地向他做祈禱。祈禱有一個好處,增強自己的信任,因為你已經信任了,信任了再不斷地祈禱,使你的信心能夠踴躍起來!就像咱們要轉動一個機器一樣,大家都玩過陀螺吧,剛開始它是慢慢地轉,然後越來越快,再快的時候你不抽它也會轉。所以,剛開始總是比較吃力的,後來會慢慢的、非常自然地進入到那個境界。這是從陌生到熟練的過程,這是從造作的方法上來做。從不造作的方法上講,因為我們的心和所有上師的心,本質都是一樣,沒有任何的差別,但是在我們的顯相上,上師的心中充滿了能夠超離輪回的智慧,而我們現在的心,還是在被痛苦和無明覆蓋著的,這就是差別。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努力地把自己的心和上師的心結合在一起,因為結合的力量使我們的心被澄清。就像一張白紙,上面沒有圖案、文字,但是只要和印模子非常平整地貼到一起,就能印出來非常美好的圖案了,這是和上師相應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你只要是非常自然地安住下來,你的心沒有什麼分別妄想的時候,完全就和上師的意密是相等的,你堅信並且安住在這當中,就一定能夠得到和上師一樣的智慧,所以你不斷這樣地觀照就行了。當然,真正的信心,是建立在對於所修法義的認知上的,如果僅僅從對於顯現為人形的上師修行相應,除了是真正的佛陀化身之外,可能很難真正地獲得利益!因此,通過實踐教法,建立對於法義的信心,增長對於具有清淨傳承之上師的信任,相輔相成,才能夠逐步生起能夠促成我們走向真實解脫的道路當中。通過如此這般的修行之後,我們就奠定了一個獲得修行成就的基礎,對於某些利根的人來講,在這時他就會覺悟。對於大多數人來講,在這個時候就可以奠定一個基礎,對於佛法的修行方面會產生這種感受。就像鑽木取火一樣,鑽木取火雖然是很古老的辦法,但是對我們來說作為例子還是很有用的:剛開始拿一個木板,然後拿一個木椎,均勻而迅速地搓動,剛開始,它因為不斷地摩擦,會使木板漸漸地變熱,越來越熱之後,就開始發紅,然後一邊吹,一邊繼續搓,再吹的時候它就會冒煙,再吹就開始著火。鑽木取火的要點是一直不能停下來,均勻地一直持續下去。修行也是如此,如果我們真正能夠非常均勻地一直延續,就好像取火之前它要先發熱一樣,佛法在我們的心中產生了力量,這就是暖相。當修行有了一定暖相,我們將會極為歡喜!為什麼會很歡喜呢?因為你覺得你所修行的這個道路是正確的,而且你已經達到接近所預期的那個效果了,這叫修行的暖相。一旦產生了這種暖相之後,你會更加地精進,更加地歡喜,更加地信任這樣的修行方法,所以能夠更加努力地逐步向上,直到你完全沒有了懷疑。這是一個過程,這是我們趣向不退轉信心的一個道路,如果沒有通過這樣地修行,不退轉的信心是無法產生的,所以一定要這樣去實踐。到此,我們已經講述了如何趣入修行的方法,你怎麼樣地進入到修行當中,前面九個,再加上頂大禮,合起來是十個,這稱為加行十法。這是我們一直要修行的。如果你的這些修行全部能夠如量的話,你即便是沒有真正的覺悟,已經有了一個覺悟的基礎了。如果已經覺悟了的話,那麼再學一些後邊的次第道路,會使自己的覺悟更加地真實和清晰,並且易於獲得堅固,是很有必要的!因此,這是修行中的精華和根本,這是第一部分,如何趣入正行的部分。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修行解脫之道-念佛開示(六)
    修行的祕訣是止心一處
    【雙修小論】
    在家修行,不要誤入誤區(居士必看) (來自:覺慧)
    一切都是夢幻泡影,那還修行幹嘛?

    TAG: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