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培仁:傳播觀念斷想———天益:學習型社會領航者
06-10
邵培仁:傳播觀念斷想標籤:傳播傳統文化觀念● 邵培仁 (進入專欄)【內容提要】人受觀念的支配,傳播觀念支配人的傳播行為。但是,傳播觀念在傳播學研究中卻是一個被長期忽視和冷落的論題.本文從分析傳播觀念的含義與特點人手,提出並論述了四種傳播觀念。文章認為:人類區別於動物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傳播,而不是別的什麼特點;傳播也不是任由個人驅使,隨著個人生命的存亡而存亡的,而是生生不息、永恆不朽的;同時,傳播也不是人本能的條件反射和對外物的純客觀反映,而是人生人性的折射和人格的外化,於是會有客觀被粉飾、真實被虛擬的現象出現,社會成了劇場,傳播就像演戲.這四種傳播觀念,與人類朝夕相律,我們被它困擾、被它左右,但卻無法擺脫。 ( http://www.tecn.cn )【關鍵詞】傳播、傳統文化、觀念觀念是思想的結晶,理性的武器,精神的嚮導。觀念雖然是抽象的,無形無影,看不到,抓不住,但是,「富有強烈感情和充滿熱情的觀念,已經不是枯燥的東西,而是一種『能量』。它像微生物那樣具有繁殖力,像傳染病那樣具有感染力。它可以使人精神振奮,有時甚至使人陷入發狂的狀態之中。一種觀念,像切口或咒語那樣在民眾之中傳播而使一幫人著迷的現象,在現代社會裡是司空見摜的。意識形態上的現象就是如此,語言里充滿了熱病傳染般的魔性,理應操縱語言的人,卻落到任憑語言擺布的境地。」①人既是符號的動物和傳播的動物,又是受觀念支配的動物。 ( http://www.tecn.cn )傳播觀念是傳播活動在人腦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和表象,是傳播活動在人的意識中的集中抽繹和凝聚,也是人們畸傳播實踐的見解與評價。 ( http://www.tecn.cn )傳播觀念不同於傳播概念。傳播概念著服於名詞的解釋,是對傳播本質的科學界定;傳播觀念著力於實踐的描述,是對全部傳播現象的概括反映。概念是名詞,是對客觀事物的靜態的深層的本質的認識,它推動人去思考;觀念是思想,是對客觀事物的動態的淺層的現象的認識,它推動人去行動。 ( http://www.tecn.cn )傳播觀念也有異於傳播信念。傳播信念是社會集團以為可以確信的共同的傳播理念和看法,表現出對永恆性和統一性的執著(如「言而有信」、「教書育人」,等);傳播觀念基本上是社會大眾持有的對於傳播活動的看法和見解,反映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認識特徵。前者是從人的主觀願望或意向出發加以陳述的,相信它,人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滿足或安慰;後者是從事物的客觀實際或具體表象出發予以描述的,聽信它,人可以更好地把握具體的傳播活動。 ( http://www.tecn.cn )傳播像什麼?它是怎樣獲得它的存在方式的?人、科技、社會同傳播的關係如何?這些問題,沒有客觀的不變的現成的答案。於是,各種各樣的回答就構成了傳播的觀念,也構成了我們談論的話題。 ( http://www.tecn.cn )一、傳播是人類的特徵傳播是人類的特權和標征。人類的突出標誌,人類與眾不同的特徵,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學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類的傳播活動。有人說,人類與動物的區別,實質上就是「理想與事實」、「可能性與現實性」的區別。其實,正是傳播才使人類生活在「理想」世界,並向「可能性」進發。傳播是人類與動物的分水嶺,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關鍵所在。 ( http://www.tecn.cn )我們承認,所有的動物似乎都有它們相互傳遞信息的方式。蜜蜂用美妙獨特的舞姿告訴同伴天涯何處是芳草,螢火蟲以節奏歡快的閃光在夏夜裡尋愛求歡,海鷗發現天敵時就大喊大叫,獅子用自己的尿液來劃定邊界,螞蟻臨終時則散發一種氣味讓同伴把屍體抬走……但是,這裡的舞姿、閃光、喊叫、尿液和氣味等,充其量只是動物因某種刺激而發出的信號。信號與表示物之間的關係,是一種極其簡單的一一對應的關係,事物存在則信號存在,事物消失則信號消失。信號具有即時性、單一性和即物性的特點,而符號的特點是任意性、約定性、組合性、傳授性和跨越性。也就是說,人類運用符號傳播信息是無刺激性和即物性的,即語言表達無需由直接情形引起。我們不必看到老虎時才說「老虎」,也不必只談論現時環境中發生的事情。人可以回顧歷史、展望未來,甚至會吹牛撒謊。 ( http://www.tecn.cn )近年來,曾有不少科學家認為,非人類的動物,尤其是靈長目動物已經具有較複雜的交流系統。拂拂會以齜牙威脅對方,以咂嘴表示講和;猩猩能以呼叫形式進行口頭交流;猿甚至具有一種不夠發達的語言能力。科學家對猿進行語言訓練,它最多可學會使用130多個符號。但是,它們仍不能與人類傳播混為一談。《禮記?曲禮》云:「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動物的任何一種交流形式都是對某種特殊情況所作出的反應。並且,動物的呼叫系統是封閉的、僵硬的。它沒有變化,聲音奇特,數量有限而且相互排斥,呼叫的形式和意思也總是一樣的。至於說,人在實驗中教會猿使用人類創造的符號來交流信息,這充其量只是猿在人的誘導和逼迫下對表示物(指代對象)所進行的非自覺的象徵性摹仿。猿根本沒有自己的符號系統,沒有說話能力,沒有任意使用語言符號傳播信息的智力,也沒有人類能在無意識狀態下就掌握語言傳播的那種與生俱來的特殊天賦。 ( http://www.tecn.cn )人類的傳播體系和符號系統是獨特的、開放的和變化的。人類運用符號傳播信息,形式靈活,生動形象,並且總是有目的、有特定對象的。傳播信息的範圍和數量也是無限的,從細膩的感情糾葛到重大的事件報道,從具體的生活瑣事到深奧的哲學觀念,都可以進入傳播渠道。 ( http://www.tecn.cn )人類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才學會接收、儲存、使用和發出符號,具有發出和接收符號的機能。人會說話、會書寫、會解碼,會通過符號把知識和體驗融為一體,並超越時空,自如運用,而動物是不會的。古人說:「人之所以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為人。」(《春秋穀梁傳?僖公二十二年》)「言」,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本質特徵,沒有「言」,人也就不成其為人了。《太平經》也說:「人者,以音言語相傳,書記文相推移。」 ( http://www.tecn.cn )「在陰陽之中央,為萬物之師長」。人為萬物之靈、世界主宰的特殊本領,不僅在口說的語言,還包括書寫的文字。 ( http://www.tecn.cn )言與文——傳播及其所用符號,不僅為人類所獨創和獨有,而且亦為人類所獨解和獨享。人類可以將自己的思想、觀念和感情等轉化為符號,又可以通過對符號的認讀和譯解還原為編碼者意欲傳播的那種思想、觀念和感情等。動物不能創造符號,也不能認識符號,更沒有人類通過符號將信息傳之千年、播之萬里的那種特殊本領。符號是人類精神的工具,思考的武器,傳播的載體;有了它,人類的精神能力才得以飛躍般地提高。 ( http://www.tecn.cn )人是傳播的主體,傳播是人類藉助符號和媒介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感情,以期發生相應變化的活動。它既是人類的特權和標征,又是人類認識世界、反映世界和主宰世界的工具和法寶。 ( http://www.tecn.cn )二、傳播生生不息,永恆不朽人世往而不返,傳播進而無極。傳播既不像有人所說的「與人同生、與人同亡」,也不像有人所說的「想傳即傳、想止即止」。傳播不是暫時而短促的社會現象,而是長久而永恆的人類活動。它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從遠古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傳播與人類朝夕相伴,如影相隨,共同繪製人類歷史的壯麗畫卷。 ( http://www.tecn.cn )人總是追求不朽,那麼,人怎樣才能「死而不朽」呢?古人認為;「立言」可以使人死而不朽,但其地位在「立德」、「立功」之下。《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記載:「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謂也?」「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立言」,就是要重視書寫傳播和文字傳播。韓愈說:「化當世莫若口,傳來世莫若書。」②魏裔介也認為;「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瓊瑤佩語》)孔子以《論語》名世,揚雄以《法言》傳世,司馬遷忍辱撰《史記》而揚名後代,曹雪芹食粥著《紅樓夢》而享譽海內……都是以「立言」傳播「高視於萬物之中,雄峙於百代之下」,成為精神的不朽者。 ( http://www.tecn.cn )重視「立言」固然可以使人「死而不朽」,但是,「無言」未必不是一種更高級的傳播。孔子就曾對他的學生說:「予欲無言。」學生急了,問他:「子如不言,則小於何述焉」?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言」可以傳情達意,然而情意的無限性、複雜性、細微性是難以言盡的。這就需要用「言外之言」作為輔助和補充,而且「無言之言」也總是以一種無法制止的強烈的參與意識介入傳播。 ( http://www.tecn.cn )所以,在社會交往中,即使你閉口不言,你的眼睛、面容和身體也會「說」個不停,有時甚至會「出賣」你,將你的真情實感、隱私秘情一一「道」出。這正像許多研究所表明的那樣,我們也許能停止有聲語言的傳播,但不能制止無聲語言的發出。因為人的每一種姿態動作都是人的心理狀態和生理狀態信息的外化,並同那一片刻中作用於我們的某種刺激或事情有關。 ( http://www.tecn.cn )傳播是人類的影子。只要有人和人的活動存在,就會有某種形式的傳播存在。傳播又是精神的實體,只要它以一種「符號化實體」進入傳播渠道,它就會成為一種不為堯存、不為紂亡,具有相對獨立性質的社會存在而播之萬里、傳之千年。於是,我們就可以穿過時間的隧道,與屈原對話,同李白交流,與杜甫談心,同蘇拭溝通;我們就可以跨越空間的阻隔,把人類複雜的思維過程予以無限延伸,將人類豐富的文化遺產予以代代相傳;我們不僅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還知道自已已做了些什麼,還應做些什麼。 ( http://www.tecn.cn )通過傳播,我們鬥智斗勇,規劃人生;通過傳播,我們擁抱天地、把玩宇宙。人類的全部智慧和秘決就在於傳播,正是傳播造就了人的尊嚴和偉大。歷史表明;沒有傳播,人類就不能存在,也不能發展。一個人的生命抗扭強度和人生滋潤狀態,同他的傳播水平、傳播能力成正比。一個人若不善驅使傳播,就會成為被傳播驅駛的對象。』 ( http://www.tecn.cn )信息與食物、水、空氣一樣,是人類的基本需要,而傳播則是滿足人類信息需求的基本手段。需求不斷,傳播不止。特別是生活在這個充滿變故和危險的世界裡,人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需要傳播。古人曰:「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大水)。」「為川者決之使導(通),為民者宣之使言。」(《國語?周語上》)「賢路當廣而不當狹,言路當開而不當塞。」(《宋史?喬行簡傳》)信息是擋不住的,不傳是不可能的。既然防口甚於防川,堵等於不堵,那麼不如遵循傳播規律,廣開言路,宣之使言。 ( http://www.tecn.cn )三、傳播是人性的外化傳播不是人本能的條件反射,也不是對外物的純客觀反映,而是人性的折射,人格的外化,也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種最為神奇和最富人性的獨特現象。 ( http://www.tecn.cn )傳播是人類關係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機制,是人類社會得以形成和維繫的工具,是推動人類由動物世界進入人類社會、由野蠻時代進入文明時代的「核能」。 ( http://www.tecn.cn )人類的一切社會行為和文化形式的表現,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涉及傳播。傳播是人類的活動,也是人性和人格的建築材料。沒有傳播,就沒有人性和人格,也沒有人。「因此,自古至今的哲學家無不同意:人既不完全像上帝,也不完全像野獸。他的傳通行為證明他的確是人。」③ ( http://www.tecn.cn )俗話說:「字如其人」、「文如其人」。楊雄說:「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法言?問神》)「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所以讀君詩,亦如君為人。」(《白氏長慶集?讀張籍古樂府》)葉塑寫道:「余歷觀古今數干百年來所傳之詩與文,與其人未有不同出於一者,得其一,即可以知其二矣。」(《已畦文集?南遊集序》)這裡說的正是「傳如其人」。也就是說,人的傳播怎樣,人性的面貌和人格的本質也就怎樣;是傳播規定和劃定了人性和人格的坐標和圓周。屈原的忠貞耿直,陶潛的沖虛高遠,李白的倘洋自您,杜甫的伏國憂民,都表現在他們的傳播之中。傳播是人的社會表現和精神濃縮。 ( http://www.tecn.cn )傳播又是人們心境的映照、感情的表現、品德的外顯。古人說:「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周易?繫辭下》)又說:「將叛者其辭 ,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詘。」(《周易?繫辭下》)傳播者有什麼樣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狀態,就會有什麼樣的言辭特色;而人們也可以從不同的言辭特色,來揣摩、推測說話者的人性和人格。對此,孟子也曾說過:「 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孟子?公孫丑(上)》)這與古人的「由文觀志、「采詩觀風」和孔子「詩可以觀」的見解都是一脈相通的傳播觀念。 ( http://www.tecn.cn )傳播是一面鏡子,映出的是人的「另一個」自我或自我的「另一面」。它雖然不能等於現實的自我,但文品體現人品、傳播反映人性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人格和人性是隨著傳播的開始而開始的,一旦沒有了傳播,它也就終止了。從傳播的起點到傳播的終點,從傳播的內容到傳播的形式,從客觀事實到主觀信息,傳播都與人息息相關,如影相隨,不可分離。傳播是人性的反映、人格的外化,是人的自我「虛像」或「影像」,也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達或表現。 ( http://www.tecn.cn )四、傳播就像「演戲」莎土比亞曾說過:「全世界是一座舞台,所有的男人女人都不過是演員」。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在小心翼翼地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社會是個大舞台,我們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地點,按照一定的規則和社會給定的「面具」、「道具」和「劇本」「登台」演出,誰的演出愈符合社會規範,誰就愈容易得到「受眾」的好評。 ( http://www.tecn.cn )演戲的規則,就像玩球的規則一樣:玩籃球,只許手接,不許腳踢;玩足球,只許腳踢,不許手接;玩撞球,只許用木棍撞擊,不許直接動用手腳。人類在傳播活動中必須遵守的「演出」規則有四條;一為邏輯,.亦即「通不通」的問題;二為語法,亦即「對不對」的問題;三為修辭,亦即「好不好」的問題,;四為情境,亦即「行不行」的問題。演出的規則不是私人的,而是演員和觀眾雙方所共有的。運動員必須按一定的規則比賽才能使「球戲」富有生機、魅力和意義;人類傳播也必須按一定的規則進行,才能傳而能通、通而有效。使傳播成為真正的「演出」,既不由演員的本身特點決定,也不由「腳本」的信息內容決定,而是由一整套嚴格的規則決定。因此,誰不嚴肅地對待演出規則,誰就是演出活動的破壞者,誰就會遭到觀眾的買落和指責。 ( http://www.tecn.cn )從這個意義上說,傳播就像「演戲」,而演戲就是演員的自我表現。歐文?戈夫曼認為,人類的相互作用如劇院,每個人都在其中按照社會劇本的需要扮演角色,而他們的演出又受到十分警覺的觀眾的鑒定⑤。演員不論如何表演,都不會在「前台」暴露自己的真實感情,不會讓公眾看到那個赤裸裸的「真實自我」,展示給觀眾的只是一個被修飾和美化過的形象。這種形象顯然有助於達到演員的某種目的。因此,儘管傳播學者一再強調傳播的真實性原則和可信性原則,但是,在某種意義上,人類的傳播——演出活動往往具有一定的虛擬性和故作姿態。不過,這在社會成員看來,並沒有什麼不妥;相反,絕對的真實和袒露,反而會使人感到窘迫。社會只有很好地保護演員的角色,才能有演員和觀眾之間的和諧、融洽、舒暢的情感關係,也才能使演出活動能夠持續不斷地進行下去。 ( http://www.tecn.cn )其實,觀眾也是「演員」,看戲也是演戲。演戲是依賴於觀眾的,而觀眾並非置身事外。用傳播學的觀點看,在傳播活動中,沒有純粹的固定不變的受眾。觀眾既是演出的觀看者,也是積極的對話者、交流者和參與者。此時此地此境中的觀眾,往往又是被時被地彼境中的演員。正是在這種意義上,薩姆瓦說:「我們大家都是演員,都帶著各種各樣的面具(面孔)。面孔是我們人體的一部分;我們走到哪,它也跟到哪。然而,在我們心情不爽的時候,它卻能露出一副笑顏;當我們並不憂傷的時候,它卻現出一種凄戚的神情。」⑥ ( http://www.tecn.cn )演戲是一種超越現實的符合規律的「自由」和「道遙」。在藝術傳播中,傳播者享有充分「自由」:「我欲做官,則傾刻之間便『臻榮貴;我欲致仕,則轉盼之際又入山林;我欲作人間才子,即為杜甫李白之後身;我欲娶絕代佳人,即作王 西施之元配;我欲成仙作佛,則西天蓬島即在硯池筆架之前;我欲盡孝輸忠,則君治親年,可躋堯舜彭(彭祖)之上。」真是「心曲隱微,隨口唾出,說一人,肖一人」(李漁《閑情偶寄?詞曲部》),演一人,像一人。 ( http://www.tecn.cn )我們不僅是「演員」,還是「導演」。我們身體力行、言傳身教,告訴他人應如何說話、如何辦事。新生嬰兒的最初導演是他的父母及其家人,然後是幼兒園的阿姨和小朋友,再接著就是中小學的教師和同學。沒有導演,他就成不了演員。人的社會化過程,實際上就是把一個嬰兒培養、改造成一個為觀眾所接受和喜愛的「演員」。因此,不管你是否願意,你每天都既在「演戲」又在看戲,既是「演員」又是「導演」。你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無不表明:社會就像「劇場」,傳播就像「演戲」。 ( http://www.tecn.cn )————————————注釋:① [日]濱田正秀:《文藝學概論》,中國戲劇出版社1985年版,第31頁。② 引自蔡尚思:《中國思想研究法》,台北省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210頁。③ 宣韋伯著,余也魯譯述:《傳學概論:傳媒?信息與人》,香港海天書樓1983年版,第38頁。④ 引自趙鑫珊:《哲學與人類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0頁。⑤ 參見[美]戴維?波普諾:《社會學》,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0頁。⑥ [美]薩姆瓦等:《跨文化傳通》,三聯書店1988年版,第223頁。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傳播新勢力:鉤癮型媒體稱霸江湖,鉤尖江湖,你out了嗎?
※傳播中醫館—老中醫坐堂的絕招—皮膚病診治絕招(2)
※媒體稱微博帶來新話語空間 裂變式傳播信息
※【公共外交季刊】馬勝榮:媒體對「一帶一路」的傳播效果將直接影響中國國際話語權
※對於賴利夫婦的傳播系統模式的個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