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力量》摘要

艾克哈特·托爾本書的緣起1、我三十歲之前的生命,處在一個持續性的焦慮狀態,其間穿插著自殺性的沮喪。「我活不下去了,我受不了我自己。」然後我突然覺察到這個念頭的奇特之處。「我究竟是一個還是兩個?就是『我』和我所受不了的『我自己』」這一番奇特的體悟,把我震得萬念俱空。那一次的撤離,必然是一次徹底的決裂。那個虛假受苦的小我,頓時分崩瓦解。留下來的便是我的真性,事後我學會了可以進入內在那個沒有時間和不滅的境界,就是我最初所感知到的虛空狀態,並且保持全然的覺知。第一章 你不是你的頭腦2、心智總是想要歸類和比較。雖然靈性的教理所呈現的形式各有不同,可是在本質上卻始終只有一個。這本書可以被視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一項重申,重申那永恆的靈性教誨和所有宗教的本質。本書不是衍生自外在的資源,而是源自內在那個真正的源頭,所以裡面沒有理論或推測。3、開悟只不過是與存在合一時覺受到的自然狀態罷了。它既是你,卻又無超過你,它在名相之外能夠找到你的本性。這份聯繫感的喪失,滋生了你和你自己以及你和世界分裂的幻相。我甚愛佛陀用「離苦」這麼簡單的兩個字,把開悟給定義出來。因為它只告訴了你開悟不是什麼:不是受苦。4、存在就是永恆的,無所不在的一體生命,它超越那個充斥著無數形相且受制於生死的生命。然而本體不僅超越形相,也以最內在無形且不滅的本質,存在於每一個形相的內在深處。這意謂著它是你當下就可以觸及的最深處的自我和自性。只有當頭腦靜止的時候,你才能知道它。因此由存在這個字到存在的經驗之間,只隔著一小步。5、哲學家笛卡兒在提出他的名句:「我思,故我在。」的時候,他表達的是最基本的謬思:把思考等同於存在,並且把身份認同等同於思考。體驗這個實相的最大障礙是我們對心智頭腦的認同。它也創造了一個心造的假我,因而投下恐懼和受苦的陰影。心智認同創造了一個由概念、標籤、形象、文字、批判和定義所組成的不透光的屏幕。它隔閡了你和你自己,你和你的 同胞,你和大自然,你和神的關係。這一道思想的屏幕,那個造成了你和「他人」是完全獨立的區隔的幻相。這也使你遺忘了一個核心的事實,就是在外形和各自不同的形式層面之下,你與萬有皆是一體的事實。心智如果運用得當,是一個超級利器。然而如果誤用了心智的話,卻極具摧毀力。更正確的說法是:問題不在於你使用了你的心智——一般而言你根本沒有使用它,而是它在使用你。這就是疾病。你相信就是你的心智頭腦。這是一個幻相。這個工具已經反客為主掌控你了。6、你現在就可以踏上第一步。開始儘可能地傾聽你腦袋裡的聲音。特別注意任何一再重複的思想模式。要沒有分別心地聽,不要批判,因為你一開始批判,就意謂著同一個聲音從後門趁虛而入了。你很快就體會到:聲音在那裡,而我是在這裡,傾聽它,觀察它。這個對「我是」的體會,這個對你自己臨在的感知不是一個思想。它源自頭腦之外。一個新的意識向度進來了。你感覺到一個意識的臨在,那個一直都在思想之後或之下的深處自我。思想隨即喪失了掌控你的力量,而急速地止息。這是因為你已經不再透過頭腦的認同。7、這個間隙一開始很短,或許只有幾秒鐘,可是它會逐漸延長。當這個間隙發生的時候,你便感覺到一種內在的寧靜和和平。這是你感覺與存在合一的自然狀態的開始。如果加以練習的話,寧靜感和和平感就會加深。事實上,它的深度是無底的。你所有的思考、情感、你的肉體和外在的世界,相較之下變得無足輕重了。不過這是一個無我的狀態,並非自私(有我)的狀態。它把你帶到一個超越過去你所認為的「你的自我」的境界。那個臨在實質上就是你,卻同時又無以名狀地大過於你。8、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一項例行的活動,來做這個練習。每當你在家裡或公司上下樓梯的時候,密切注意你的每一個步伐和動作。洗手的時候注意每一個相關聯的感官知覺:水的聲音和感覺,你手部的動作,肥皂的氣味諸如此類的。甚至於你的呼吸,觀察你呼吸的進出。覺知到那個寧靜卻威力十足的臨在感。有一個標準可以用來度量你這個練習的成功與否,那就是:你感覺到內在和平和程度。9、我執由心智活動所組成,它只能透過不斷的思考而苟存。當下這一刻幾乎不存在。只有過去和未來被認為是重要的。它說:「有朝一日,等這個、那個發生的時候,我就會快樂、和平、萬事如意了。」即使我執好像在關切當下的時候,那也不是它所看到的當下:由於它透過過去的眼睛在看當下,所以它把當下完全曲解了。10、思考和意識(靈性)不是同義詞。思考只是意識的微小部分而已。 思想沒有意識無法存在,意識卻不需要思想。開悟意謂著超越思想,而不是掉入思想之下的另一個屬於動物或植物的層面。開悟的狀態里,你仍然會在必要的時候,使用你的心智進行思考,可是卻以比以前更專註、更有效率的方式進行。特別是需要創造性的方案時,你會以幾分鐘的間隔,擺盪在思想和靜止、心智和無心之間。才擁有真正的力量。當思想不再與更廣闊的意識(靈性)領域接軌的時候,它便會快速地枯竭、瘋狂、而產生破壞力。包括愛因斯坦在內,「在創造性行為短暫而具決定性的階段中,思考只扮演了次要的角色」。大多數科學家不具創意的原因很簡單:並不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如何停止思考。11、你身體的奇蹟、生命的奇蹟,都不是透過心智與思考而創造和維繫的。有一個遠超過心智,比心智更偉大的智能在運作。一個縱長只有千分之一寸的細胞,它的 DNA 里,何以蘊藏著足以填滿六十萬張書頁這麼多的指令?我們知道的又是多麼微不足道。心智一旦與它重新聯繫,就會變成一個神奇無比的工具。然後它教會甘拜下風,效勞於一個比它更大的層面。12、我使用心智這個字,代表的不只是思想。它還包括了你的情緒,和無意識的心理——情緒反應模式。情緒在心智和身體的交會處生起。是你的心智在身體里的反射。例如:一個攻擊性的思想或敵意性的思想,會在身體里創造出能量的累聚,我們稱它為憤怒。你越認同你的思考、好惡、批判、言詮,也就是說,你越不能觀察意識的情況臨在,你情緒的能量電荷就越強,無論你覺察與否。如果你無法感覺到你的情緒,它遲早會以一個生理問題或病症的形式或事件,讓你在一個純生理的層面經驗到它。因而引爆了他潛伏在內的憤怒。13、如果你在情緒的感覺上有困難,不妨先把注意力焦集在你身體內在的能量場上。身體會給你最忠實的反映。而感受才是真理。它雖然不是有關你是誰的至終真理,卻是你當時心智狀態的相對真理。你也許還沒有辦法把無意識的心智活動,當做思想一樣帶入覺知里。可是,它總是會以一個感受的方式,反映在身體裡面,好讓你能夠覺察。思想在你的頭腦里,而情緒卻具有強烈的生理成份,你可以在不被情緒掌控的情況下,容許它存在那裡。這時候的你,已經不再是這個情緒了,你是觀察者,那個觀測的臨在。做這個練習,會讓你所有無意識的部分被帶進意識的光照之下。不過,不要分析,只要觀察。把你的注意力向內轉。感覺情緒的能量。如果沒有情緒在,再把你的注意力帶入更深的身體能量場裡面。這裡是通往存在的大門。14、如果你因為缺乏足夠的臨在,而無意識的被拖進跟這個情緒的認同里,這是常態,這個情緒就暫時變成了「你」。你的思考和情緒之間,往往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它們彼此餵養。把它叫做「痛苦」不失為一個最適當的名稱,因為它和這個基本情緒一樣無等差分別。去對抗或剷除這個情緒的痛苦,就是心智的重大責任。可是它充其量也只是暫時地把痛苦給掩蓋而已。事實上,心智越費心儘力地想要擺脫痛苦,痛苦就越強。心智永遠找不到解答,它也不容你找到解答,因為它本身就是「問題」的一部分。不妨想像一個追查縱火犯的警官,而實際上,這位警官就是縱火犯。除非你停止從心智的認同里,也就是我執里,汲取你的自我感,你不會有從痛苦中解脫的一天。15、對大多數人來講,只有當殊勝大美當前、體能發揮到極限、甚或生死交關的當頭,才會引發出心智的「失語狀態」。這樣的間隙,才會出奇不意地發生。這裡內在的寂靜突然來臨。在這份寂靜中沁沁而出的,又一股微妙又強烈的喜悅、愛和和平。通常這種時刻只是浮光掠影,一閃即逝。因為心智又忙不迭地履行它製造噪音的活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思考。因此你勢必先要全然地意識到你的情緒,並且能夠感覺它們之後,才能進一步感覺到那超越情緒的愛、喜悅和和平。情緒這個字的願意是「干擾」。16、愛、喜悅和和平,是存在的深層狀態,或者更貼切的說法是:與存在的內在聯繫狀態的三個面向。在這種狀況下,它們沒有對立。情緒則另當別論,它是二元心智的一部分。它受制於對立法則。就是有好必有壞的意思。因此在一個無明的、心智認同的情況下,往往被誤稱為喜悅的,其實只是痛苦/享樂的交遞循環里,短暫的享樂罷了。享樂不同於喜悅的內發,它總是向外攀援而來的。同一個事物,今天帶給你享樂,明天卻讓你痛苦,或者是離你而去,讓你在匱乏中痛苦。而那被稱之為愛的,也許能帶給你一時的歡樂和刺激,可是它畢竟是一個上了癮的攀緣,在極度需求的情況下,可以瞬間由愛生恨。許多「愛」的關係在蜜月期結束之後,便在愛、恨、吸 引、攻擊之間擺盪。17、真愛不會讓你受苦。即使在一個「正常」的愛癮關係里,也會覺受到一種更純真、更不可毀滅的片刻。不過它們也只是春光乍現,隨即又被心智的干擾遮蔽了。你也許有如失去瑰寶之痛,或者你的心智會說服你說,畢竟這只是一場空幻。事實上,它既不是空幻,你也不可能失去它。它是你自然狀態的一部分,它可以被心智遮蔽一時,卻永遠無法被摧毀。縱或烏雲鋪天蓋地,太陽卻不曾消失。而太陽就在烏雲的另一端。佛陀說痛苦或受苦,源自於慾望和渴求,所以斷欲是離苦的究竟之道。所有的渴求,全都是心智為了取代存在的喜悅,而向外境和未來尋求救贖或成就。離開它們,便沒有「我」。處於這種狀態下的我,即使對解脫或開悟的欲求,都只是另一個要在未來付諸實現或完成的渴求。因此,切勿尋求慾望的解脫,或 「達成」開悟。要變成臨在。18、自從人類由恩典的狀態中墜落,而進入時間和心智的領域,喪失了對存在的覺知,便被痛苦折磨了億萬年之久。人類在痛苦中,視自己為了無意義的斷瓦殘片,在一個疏離的宇宙中,斷絕了自己和源頭以及彼此之間的聯繫。從一個更高的觀點來看,正、負兩極都是底層痛苦的一體兩面。而這個底層的痛苦,與心智認同的我執意識狀態是如影隨形、不可分割的。你的痛苦有兩個層面:一層是你現在創造的痛苦;另一層是仍然活在你心智和身體里的舊痛。停止製造眼前的痛苦,並且瓦解舊痛——就是我接著要探討的。第二章意識:離苦之道19、你現在所創造的痛苦,十之八、九都是對「本然如是」某種形式的不接納和無意識的抗拒。痛苦的強度,根據你對當下這一刻抗拒的程度而定,而抗拒的程度,又決定你與心智認同的強度。心智總是想盡辦法去否認當下、逃避當下。換言之,你越認同你的心智,你受的苦就越多。20、心智為什麼要習慣性地否認或抗拒當下呢?因為它無法在沒有時間,也就是在沒有過去和未來的情況下運作和掌控。所以它把無時間性的當下視為威脅。事實上,時間和心智是不可分的。沒錯,我們在世上運作是需要心智和時間。可是它們已經到了接管我們生命的點上了。這也是人類得失能、痛苦、和悲傷所生起之處。心智持續地以過去和未來,掩飾當下這一刻,以確保它的這控性。因此,與當下密不可分存在,它的生命力和無限的創造潛力,就被時間給遮蓋了。所有人都在這個重擔之下受苦,並且不停地加重它的負荷。人類集體與個人心智所累聚的時間裡,也殘留著大量的舊痛。21、要如何不創造時間呢?就是要深深地體認當下這一刻才是你所有的。把現在變成你生命首要的焦點。把你之前以時間為家,偶爾在「現在」做客,改為以「現在」為 家,而只在生活的實際面有需要時,偶爾造訪一下過去和未來。始終對當下這一刻說:「是」。向「所是」臣服,對生命說「是」你就會看到,生命突然之間開始為你效勞,而不再處處與你為敵了。22、當下往往令人難以接受、令人不愉快或糟透了。當下本然如是。觀察你的心智如何給它貼標籤,以及貼標籤的過程。這種持續不斷地入席批判,創造了痛苦和不快樂。你透過對心智機制的觀察,而由它的抗拒模式之中解套,然後你就能容許當下這一刻的臨在了。先接受——再行動。不論當下這一刻的內容如何,把它當做你的選擇,接受它,配合它,不要違逆它。把它當成是你的盟友,而不是敵人。你的整個生命將會發生神奇的轉化。23、在你還不能汲取當下的力量之前,你所經驗的每一個情感的痛苦,都會留下一個依附你而生的余痛。它有兩個存在模式:潛伏的和活躍的。一個痛苦之身也許有百分之九十的時間是潛伏的,但對一個非常不快樂的人來說,它也許高達百分之百的活躍。即使至親好友的一個想法或無心之言,都能啟動它。你自以為很了解一個人,會突然之間,搖身一變成了一個古怪、邪惡的怪物,讓你震驚不已。然而更重要的是,要在你自己的內在覺察到它,而不是去觀察別人。注意你內在任何不快樂的跡象,務必趁早在它剛由潛伏狀態中蘇醒的那一刻逮捕它。24、心理制約式的恐懼,與任何實質的、真實的、即時的危險是不同的。它以許多形 式:不安、憂愁、焦慮、神經質、張力、害怕、恐懼症等出現。這種心理恐懼, 總是出於可能發生的事件,而不是正在發生的事件。對死亡的恐懼影響著你生命的每一個面向。舉例來說,如果你認同了一個心智地位,一旦你辯輸了,你以心智為根據地的自我感,便遭受到了毀滅性的嚴重威脅。因此,對那個等同於我執的你,是容不下任何錯誤的。錯誤與死亡無異。戰爭因為這個而起,無數的關係也因為這個而破裂。一旦你撤離了對心智的認同,對錯與否對你的自我感實在無關痛癢。這就是腐蝕人際關係所有爭辯和權力遊戲的終結。想駕凌於他人之上的權力慾望,只是以力量來掩飾軟弱。真正的力量在內在,你當下就可以即取即用的。25、情感痛苦的另一個層面,是根深蒂固的匱乏感或不完整、不圓滿感。在任何一 種情形下,當事人為了填補內在所感覺到的空洞,經常會強迫性地追求我執的滿足感和可供認同的事物。可是即使在他們獲得這一切之後,很快就會發現,那個無底洞還在。26、所有這一切,你儘早非拋棄不可。其中的真理,你將會親身經歷。當你感到無常來臨的時候,你就會知道。死亡會把所有不是你的襲卷一空。生命的秘密就是「先身體之死而死(小我死)」——並且發現原來根本沒有死亡。第三章 深入當下27、心智的問題,無法在心智的層面得到解決。問題是心創造的,它需要時間來維生。它在當下的實相里無法存活。裡面有數百件等著你在未來將要或也許非做不可的事,而不是把注意力擺在當下,你能做的一件事上面。竅門在這裡:終止時間的幻相。時間和心智狼狽為奸,一體不分。把時間從心智里移除,它就停止了——除非你選擇要用它。與心智認同,就是自陷於時間的泥沼:幾乎一意孤行地只活在記憶和期盼里的驅迫力。對當下這一刻缺乏尊重、認知和容許它存在的意願。28、時間既不寶也不貴,因為它是個幻相。你所誰知的寶貴,不是時間,而是時間之外的那一點:當下。當下才是既寶又貴的。首先,因為它是唯一的。它是存在的全部。當下之外一無所有。永恆的現在,就是你整個生命展現其中的空間,那個如如不動的因素。生命就是當下。過去從來沒有一個不是當下的時間,未來也不會有。第二,當下是唯一一個能帶你超越有限心智局限的點。它是你唯一的一個通往無時間、無形式的本體界的點。29、過去和未來顯然沒有它們自己的實相。正如同月亮本身不發光,它只能反射太陽的光一樣。過去和未來也一樣,只是永恆的現在的光、它的力量、和它實相慘淡的反射而已。它們的實相是向當下「借貸」來的。我話里的精髓無法透過心智來了解。當你領會到那一刻,你的意識便由心智轉移至本體,由時間轉移至臨在。生命中的一切,突然之間生機活現,散發出能量和本體之光。30、學習在生活的實際面上利用時間——或叫「鐘錶時間」——不過當實務處理完畢之後,就立刻回到當下的覺知里。在這種方式之下沒有「心理時間」的累積。心理時間就是認同過去,和對未來做持續且強迫性地投射。開悟的人總是以當下做為他們注意力的主要焦點,不過仍然對過去和未來有概略的覺知。換言之,他們繼續使用鐘錶時間,但卻擺脫了心理時間。例如,你現在從過去的一個錯誤里學到了教訓,你就是在使用鐘錶時間。換個角度來說,如果你在心理緬懷這個錯誤,而引發自我批判、懊惱、或愧疚,那麼你就是把錯誤變成「是我」或「我的」了:你把它變成你自我感的一部分。它變成了心理時間,而心理時間總是關聯著一個虛假的身份。不寬恕必然隱含著一個心理時間的重擔。31、在一個正常的心智認同或無明的意識狀態下,當下所蘊含的力量和無限的創造潛能,完全被心理時間給蒙蔽了。生命也因此失去了它的躍動、新鮮、和神奇感。思想、情感、行為反應、和慾望的舊模式,沒完沒了地演出你心智的劇本,它給了你某種身份,卻扭曲或掩蓋了當下的實相。然後心智為了逃避不滿意的現在,又創造了一個對未來的執迷。32、如果你所有的問題或受苦、不快樂的肇因都在今天為你奇蹟式地移除了,可是你並沒有變得更臨在,更有意識,你會很快地發現同樣的一組問題或受苦的肇因,如影隨形地跟著你。歸根究底,問題只有一個,被時間所捆綁的心智本身。 我無法相信我可以達到一個完全擺脫問題的點上。你說對了。你是無法達到這個點,因為你當下就是在這個點上。33、充分地運用你的感知。活在當下。找個東西觸摸—— 任何東西——去感覺和認知它的本體。觀測你呼吸的韻律;感覺空氣的進出、感覺你身體裡面的生命能。容許一切存在,或內或外。容許萬物的「如是」。深入當下。試試看,你能否更專註在做為的上面,而不是透過做為所要達成的結果上面?對呈現的一切,給予全副的注意力。你可以使用一個簡單的標準來警示自己是否打破心理時間的掌控。問自己:「我正在做的事情里有喜悅、有容易、和輕快嗎?」如果沒有的話,那麼時間就掩蓋了當下這一刻。而你也把生命感知成一具重擔或掙扎求存了。當你尊重當下的時候,所有的不快樂和掙扎都瓦解了。生命開始流動著喜悅和容易。當你的行動出之於當下的覺知時,不管你做什麼,都會注入一份品質、關懷、和愛——即便是最單純的一個行動也不例外。34、不要關心行動的成果——只管專註在行動本身。成果會自然來到。成敗與否都不具有改變你內在本體狀態的力量。你已經找到生命情境底層的生命了。這是一個有形、有得失的世界。當你擺脫了心理需求的「變成」之後,你的快樂和自我感,便不再仰賴於結果。你就從恐懼中解脫了。你尊重一切,卻不在乎一切。形式有生、有死,而你卻覺知了形式之下的永恆。你知道「凡真實的必不受威脅。」第四章 心智迴避當下策略35、明天的帳單不是問題。肉身的幻滅不是問題。當下的失落才是問題。或者說:核心幻相把一個單純的情境、事件、或情感,變成一個個人問題和受苦的時候,才是問題。當下的失落,就是本體的失落。你一再地失去當下,也一再地回到當下。到最後,臨在變成了你的主要狀態。36、你或許知道,在睡眠中你會不斷地在有夢和無夢階段里活動。同樣的道理,一般人在清醒的時候,也是介於深層無意識和一般無意識中轉移。我說的一般無意識,指的是認同你的思想過程、情感、反應、慾望、和喜惡。這個狀態里只有持續的、輕微的不安、不足、沉悶或緊張——一 種襯底的「靜電干擾」。就如同你無法察覺持續而低調的背景噪音一樣。比如空調的嗡嗡聲,除非它停止運轉。當它突然靜止的時候,你會有一種如釋重負感。許多人利用酒精、毒品、性、食物、工作、電視、甚至購物當做麻醉劑,以無意識的方式企圖驅除這種基底的不安。開始攙入驅迫性的或癮頭的品質。而你透過它們所獲致的,只不過是極其短暫的癥候緩解。37、當我執遭到威脅的時候,當生命的情境出現想像或真實的重大挑戰、威脅、或失落的時候,一般無意識里的不安,就轉變成深層無意識里的痛了,一個有劇痛和更明顯的受苦或不快樂的狀態。它是一般無意識的強化版。期間的差異不在類別,而在程度。深度的無意識通常意謂著痛苦之身被激發了,而你已經認同了它。38、勘定你意識層面最佳的指標,就是你如何應付生命的挑戰。一次挑戰可以喚醒你,也可以把你拖進更深的睡夢裡。這樣看來,當你一切順遂的時候,把更多的意識(靈性)帶入你生命中的一般情境中,就顯得至關重要了。你以這樣的方式,使臨在的力量茁壯。它在你的內外產生了一個高波能場。任何無意識、任何負面情感、任何爭端、任何暴力,一進入這個能場必無法自存。正如同黑暗無法在光的臨在下存在一樣。你也許會訝異自己有生以來第一次覺察到一般無意識中的「靜電干擾」,而且體會到你內在真實貼切的自在感居然如此稀少。39、你憎恨你正在做的事嗎?好好地探視一下你的內在。是否有一絲憎恨和不情願的痕迹?如果有的話,從心智和情感兩個層面來觀測它。你感覺愉不愉快?你在污染世界還是在清理髒亂?你要對你的內在負責;不是別人。正如你對地球有責任一樣。誠於中,形於外。如果人類清除了內在的污染,那麼他們也將停止創造外在的污染。40、深層的無意識,例如痛苦之身或如痛失親人等其他劇痛,通常需要結合接納和臨在之光——你持續的專註——才能轉化。另一方面來說,許多一般的無意識模式,在你知道自己不想要、不需要它們時,在你體認自己還有選擇時,體認自己不是一堆制約反應時,就會自行剝落。所有這些都暗示了你能夠取得當下的力量。缺少這個力量,你便毫無選擇。41、如果把某些情感稱為負面的,你不是明知故犯地創造了一個好與壞的二元對立嗎?不是。創造二元對立的是在一個更早的階段。就是你的心智把當下宣判為壞的時候;這個判決又創造了負面情感。你的「接納」就變成了一個心理標籤,好讓你的我執繼續沉溺在不快樂里,因而強化了它和眾人、和環境、和你此時此地的孤離。真正的接納會讓這些情感即時轉化。你心裡有一個「萬事 OK」的理念,可是內心深處並不真的相信。所以那個抗拒的心智情感的舊模式還在原處。這就是讓你感覺糟糕的東西。連這個也 OK。你在為自己的無意識權和受苦權辯護嗎?你放心:沒有人搶得走它們。一日而體會了某種食物會致病的時候,你還會一面吃一面主張生病沒關係嗎?42、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此時此地讓你忍無可忍,使你不快樂,你有三個抉擇:從情境里離 開、改變它、或者完全接受它。如果你想為生命負責的話,你必須三選一。而且你必須當下選擇。然後承擔後果。不準有借口。不準有負面情感。不準有心靈污染。保持你內在空間的乾淨。由洞察情境所需而採取的行動,比發之於負面情感的行動更有效。43、任何行動都優於不行動,尤其是當你長時期卡在一個不快樂的情境里的時候。如果是個錯誤,至少你學到教訓了,它便不再是個錯誤。如果你困坐愁城就一無所得。阻止你採取行動的是恐懼嗎?承認這份恐懼,觀察它,把你的注意力帶進恐懼里,全然地與它同在。這麼做就切斷了恐懼和思考之間的聯繫。發揮當下的力量。恐懼必敗無疑。44、如果你對改變現狀真的無能為力,你又無法離開它,那麼就放下所有的內在抗拒,徹底接受此時此地。那個喜歡感覺悲慘、憎恨、或自艾自憐的虛假的、不快樂的自我便無法存活了。這就叫臣服。臣服不是軟弱。它蘊含著極大的力量。只有一個臣服了的人才擁有靈性的力量。你也許發現,情境在不費吹灰之力下改變了。任何情況下你都自由了。或者有什麼是你「應該」做卻沒有做的事?站起來,現在就做。再不然就完全接受你此刻的無所事事、懶散、或被動,如果這是你的選擇。全然地進入它。享受它。不管哪種方式,你的內在衝突、你的抗拒、你的負面情感都沒有了。45、你有壓力嗎?你是否忙著奔向未來,而把現在當做達到未來的手段?壓力是由人往「這裡」,心在「那裡」;或者人在現在,心在未來所造成的。它是把你內在一分為二的裂痕。獨坐的時候,觀察你的心智。它也許會說:「你應該工作, 你在浪費時間。」觀測它。一笑置之。46、過去是否佔據了你相當大的注意力?你是否經常談論它、思考它?正面的也好,負面的也好。你的思想過程是否在創造愧 疚、自傲、怨憎、生氣、後悔或自憐?那麼,你不僅在強化一個虛假的自我感,同時也藉著在心靈中累積的過去,而加速了身體的老化過程。47、等待一個心智狀態。基本上它意謂著你要未來,你不要現在。你不要你已經擁有的,你要還沒有到手的。你用每一種類型的等待,在你不想存在的此時此刻,和你想去投射出來的未來之間創造了內在的衝突。你生命的品質便因為等待所造成的當下失落而大打折扣。48、努力改善你的生命情境原本無可厚非。可是生命情境可以改善,生命卻無法改善。生命是一切的源出。生命是你內在最深處的本體。它已經是圓滿俱足的。認定目標,獲取成就沒有錯。錯誤在於以它做為本體和生命感的代用品。通往生命和本體唯一的點是當下。否則你就像不管地基如何,卻耗費大量時間在地面結構的建築師。例如,許多人都在等待繁榮。繁榮不會在未來實現。對當下、對當下生命的圓滿俱足心懷感恩,這才是真正的繁榮。繁榮無法在未來到來。你也許擁有許多金錢買來的刺激經驗,不過這些總會來來去去,最後留給你的一一股空虛感,和尋求更多滿足身心的需求。49、你的人生之旅有內外兩個目的。外在的目的,就是抵達你的目標或目的地,去完成你認定要做的。外在目的屬於時空的平行向度;內在目的卻有關無時間性當下的垂直向度里,你本體的縱深。外在之旅也許包含了百萬個步驟;內在之旅卻只有一步:你當下邁出的這一步。你就能體會出這一步里同時包含了那一百萬步和目的地。如此一來,這一步便被轉變成一個完美的化身,一個兼具完美和品質的行動。它將把你帶到本體,而本體之光也將穿越它。這就是你內在之旅——自我之旅的目的和實現。也可能會外在目的徹底失敗,而內在目的卻大獲全勝的情況。或者相反的情況,外在富裕而內在貧乏。或者如耶穌所說的「賺得了全世界,卻失去了靈魂。」究竟而言,每一個外在的目的遲早「必敗」無疑。道理簡單,它依附著世間無常之法。當你看穿外在目的的局限之後,你會放棄不實際的期望,不再寄望它會帶給你快樂。你就會把它擺在次於內在目的的地位。50、什麼是當下的力量?除了你臨在的力量外,除了從思想形式里解放出來的意識(靈性)之外別無他物。把專註給現在;給發生在現在的行為、反應、心情、思想、情感、恐懼、慾望。你的裡面有過去。如果你有足夠的臨在,不加批判、不做分析地觀察那些五花八門的過去的的話,那麼你就是透過當下的力量對治它、瓦解它了。當你對當下的實相更有意識的時候,你也許記起過去發生的事件,或者看得更清楚了。這麼做很好,而且有用。不過並不是不可或缺的。不可或缺的是你有意識的臨在。它足以瓦解過去。它是轉化的觸媒。因此不必費心了解過去,過去在你的臨在里無法存活。它只能在你缺席的時候活下去。第五章 臨在狀態51、它不是你想的那回事!你既不能思考臨在,心智也無法了解它。了解臨在就是處於臨在。你可以做個小實驗。閉上眼睛對自己說:「我想知道我的下一個念頭是 什麼?」然後就戒慎戒懼地等著下一個念頭。要像一隻守著老鼠洞的貓一樣。看看什麼念頭會從鼠洞裡邊竄出來?現在就試。「我等了好久才竄出一個念頭。」你萬念俱息,然而卻處於高度的警覺中。你有意識的專註——沉落到某一個層面的那一刻,念頭便蜂擁而入。心智的雜音又回來了;你便失去了寧靜。你又回到了時間裡。像湍急的河水一樣,把你任拖進激流里了。52、就某一意義來說,等待可以比喻做臨在狀態。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未來的某一個點上,沒有做白日夢、思考、 回憶和期盼的餘地。裡面沒有張力、恐懼,只有警覺的臨在。你與整個本體,與每一個細胞臨在。在這種狀態之下,哪有一個過去和一個未來的「你」,只有當下的你才是真正的自己。「要像僕從等待主人回來一樣,」耶穌說。僕人並不知道主人幾時回來。所以他保持著清醒、警覺、鎮定、寧靜,以免錯過了主人的到來。它們指出了我執心智的超越,和徹底地活在一個新意識狀態里的可能性。53、萬有都有生命——太陽、地球、星體、植物、動物、人類——全都是意識不同程度的示現,都是以形相彰顯於外的意識。當意識以形狀、以形態、以思想和物質形相顯示的時候,便產生了世界。如果你為每一個形相創造出孤離的身份,如果你忘了每一個意識都是神性藉由每一個形相的展現,它就是悲劇和殘酷。54、這個過程在耶穌的寓言里闡釋過。他用離家的浪子做比喻:浪子在外揮霍無度,最後窮困潦倒,在痛苦的驅使下返家。當他回家的時候,父親愛他甚於從前。這個兒子的狀態雖然和從前一樣,卻不同了。它增加了一個縱深。這個寓言描述的是從無意識的完全,穿越顯然的不完美和「惡」,而達到意識的完美之旅。55、我執的心智越來越像一艘沉船。你再不跳船,就要跟它一起滅頂了。人類集體的我執心智,是地球上破天荒以來最喪心病狂,且最具摧毀力的實體。如果人類的意識依然維持不變的話,你認為這個地球會有什麼樣的下場?56、靜默是臨在更具威力的載具。所以當你在閱讀或聆聽我話語的時候,務必留心字裡行間,和話語背後的靜默。留心那些間隙。無論你置身何地,傾聽靜默是進入臨在最容易、最直接的方法。即使有噪音,但是在噪音的底下、在噪音之間,靜默始終都在那裡。57、切勿執著任何一個文字。基督和臨在之間唯一的差別在於,基督指的是你內在常駐的神性,而無關乎你意識到它的存在與否。臨在意謂著你覺醒了的神性,或神的本質。千萬不要把基督人格化。不要把基督變成一個有形相的身份。如果你被一位悟道的導師所吸引,那是因為你內在已經有了足夠的臨在,才能識出另一個人的臨在。小我執見大我執便趨之若騖。黑暗無能辨識光明,唯光能識光。不要相信光在你的身外,或者相信它只能以一個特定的形相來臨。如果只有你的師傅才是神的化身,那麼你又是誰?在臨在里沒有「我的」或「你的」之分。臨在就是一。58、共修團體對於強化你的臨在之光,也會有助益。然而,除非有一個以上的成員,已經如實的安住在那個狀態里,並且穩住磁場的波動,我執的心智便會輕而易舉地故態複發,因而破壞了小組努力的成效。共修團體固然極具價值,不過它並不足以成事。你千萬不能依賴它。此外,除了在你學習臨在的意義和做練習的過渡階段,也不要對導師或 師傅產生依賴之情。第六章 內在身體59、反過來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你,不管基於什麼理由,就是討厭蜂蜜這個字。或許就會阻止你進一步地去品嘗它。如果你對神這個字有一股強烈的反感,這是執著的負面形式。你否定的也許不只神這個字,甚至連它所指涉的實相也一起否定了。你無異斷絕了自己體驗這個實相的可能性。這一切當然與你的心智認同密不可分了。所以,如果你不喜歡罪惡這個字,就把它叫做無意識或瘋狂好了。如此一來,就比方像罪惡等被誤用已久的文字,也許更讓你接近真理,更接近文字背後的實相,而少生愧疚之嫌了。60、你可見、可觸的身體,無法把你帶入本體(存在)。可是,這一個有形和有覺的肉身,卻只是一具軀殼。所以「進駐身體」,就是從內在去感覺你的身體,感覺身體裡面的生命,在你的形體之內,與某一個無以理解,無法言傳的浩瀚、無量又神聖之物連繫著。在這裡,你立刻就可以感受到那個以無形的磁場,賦予肉體生命的本體(存在)了。61、宗教興起「你不是你的身體」的信念。甚至不惜施加痛苦,企圖削弱或懲罰自己的身體,因為身體在他們眼裡是罪惡的東西。基督教稱為禁慾。其他宗教則透過入定或靈魂出體經驗來逃避身體。至今還有許多人這麼做。即使是佛陀也曾歷經禁食和六年嚴苛的苦修,以達到棄絕身體的目的。最後還是在放棄苦修之後才開悟的。事實上,從來沒有一個人透過棄絕身體或對抗身體、或者憑著出體經驗而開悟的。你終究還是要回歸到根本轉化的發源地——身體上去。轉化要透過你的身體,不是遠離你的身體。這也是為什麼真正的師傅,從來不主張對抗身體或棄絕身體的原因。「你不是你的身體」的信念盛行一時,因而導致了身體的棄絕和逃避身體的企圖。無數的求道者因而在靈性的實現上受阻,而無法成為得道者。62、你所感知的那個市密度的實體結構,那個難免於生、老、病、死的身體,並不究竟——它不是你。它是你對超越生死的本質實相的錯誤感知。這歸因於它與本體(存在)失去連繫後,所產生的心智局限,在這個無常、有限和死亡的象徵里,隱含著你本質的和不朽實相的光輝。不要向你的身外覓求真理,因為真理就在你的身體裡面,此外無處可覓。你那可見、可觸的身體,只是一層虛幻的薄幕。它的底層有一個無形的內在身體,是通往本體(存在),進入隱含生命的門徑。你便與這個隱含的至一生命——無生亦無死的永恆臨在取得了不可斷離的連繫。透過內在身體,你與神永遠合一。63、你導入內在身體的意識(靈性的光)越多,它的波動就越高。這很像轉動調光開關,增加電流使燈光更亮一樣。在這樣的高能量的層面,負面的情感再也無法影響你了。而你也更加容易吸引能反射這個高能場的環境。請你檢視一下,你這一刻的關注在哪裡。從內在,把你整個身體當做一個單一的能場來感覺。就好像你在用你整副身體傾聽或閱讀一樣。當你在等候的時候,不管你等的是什麼,利用這段時間感覺你的內在身體。這種方式可以把塞車和排隊變成一件樂事。熟練了內在身體的覺知藝術之後,你就能發展出一個嶄新的生活方式:一個與本體連繫的恆常狀態。不管外在發生了什麼,你還是如如不動。這種情形特別發生在事情「出錯了」、 遭受失落、或不如意的時候。並且盡你所能地專註在內在身體的能場上。整個過程只有短短的幾秒鐘而已。不過你需要在挑戰出現的當時就這麼做。稍有遲滯,一個制約了的心理情感反應,就會趁虛而入接管你了。耶穌他說有兩個人都在蓋房子。其中一人蓋在沒有地基的沙上,房子在暴風洪水的侵襲下垮了。另外一個人卻把基鑿深進入表土之下的磐石上, 因此歷經洪水的沖襲屹立不搖。64、進駐身體前,先寬恕。在你開始把一部分的專註擺在身體裡面之前,你感受到的可能是一個你覺察不到的情緒滯留(累積的負面情緒)。我們最容易辨識的一些情緒是:憤怒、恐懼、悲傷等。其他的也許比較難以標識。也許只是介於情緒和生理知覺之間,模糊的不安感、沉重感、或拘束感。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重要的不在於你是否能給它一個心理標籤,而在於你能否盡你所能地把它的感受帶到覺知里。關注是轉化的關鍵——全然的關注就隱含著接納的意思。專註就好像一道光束——它是把一 切轉型為本然的意識焦聚力。65、在一個全面動作的有機體裡面,一個情緒的存活期很短。它就好像本體上的一個漣漪或水波。當你不駐守在身體里的時候,它的殘存期就會延長至數日或數星期之久,或者與其他相同頻率的情緒並聯,而變成痛苦之身。痛苦之身經年累月地寄生在你的內在,蠶食你的能量,導致生理疾病,讓你的生命悲慘不已。在你真正寬恕的那一刻,你就從心智那裡收回了你的力量。你感覺到本體放射出燦爛的和平和寧靜。這也是耶穌說,「進入廟堂之前先寬恕」的原因。這個練習在生理上的另一個好處就是:當你進駐身體之後,你的免疫系統會增強。不速之客就很難私闖。你心靈的免疫系統也大為增強。 後者可以保護你免於別人具高度傳染性的負面心理——情緒的波及。66、當你發覺很難和內在身體連繫的時候,有意識地呼吸。這是一個相當有威力的冥想方式。閉上眼,觀想自己被光包圍,或者沉浸在一個透光體中——意識之海。接著把光吸進來。感覺光體充滿 你的身體,把它也變成透光體了。然後逐漸地更專註在感覺上面。你此刻在你的 身體里。不要執著在任何的心像上面。67、讓思考暫停。覺察這份寧靜。等你再恢 復思考的時候,思考就變得新穎而有創意。做幾分鐘的轉換。另一種說法是:不要只 用頭腦思考,用你整個身體思考。68、聽別人講話的時候,不要只用心智,要用整個身體傾聽。傾聽的時候, 一面感覺你內在身體的能場。這樣做會把注意力從思考移開,而創造出一個寧靜的空間。這是你能給出的禮物中,最珍貴的一個。當然你只有透過自己的本體(存在),才能感覺到他人的本體(存在)。這就是體現合一,也就是愛的開始。在本體(存在)最深的層面上,你和萬有是合一的。第七章 隱含生命的路口69、隱含生命是氣的來源。氣是你身體的內在能量場。它介於外顯世界形相界和隱含生命之間。我們可以把氣喻為一條河流或一道能量流。回到了氣的源頭。氣是動,隱含生命是靜。70、你每天晚上進入深度睡眠的無夢階段時,就踏上了隱含生命之旅。你與源頭融合。當下可以視為一個主要的入口。當你透過對當下深刻地覺知而瓦解了心理時間的時候,你就會直接和間接地意識到隱含生命。間接方面:就是你在感知領域裡或透過感知而覺察到隱含生命。換言之,你在每一個眾生里、在每一朵花里、在每一個石頭裡感覺到神的本質。你體認了「萬有皆是,萬有皆有神性。」另外一個通往隱含生命的入口,是透過思考的止息所創造出來的。比如,做一次有意識的呼吸,或者處於高度警覺狀態下注視一朵花,讓你在動作的同時不做心理評論。創造思想流間隙的方法很多。冥想的作用就在這裡。臣服——放下心理情感對本然的抗拒——也是進入隱含生命的入口。內在抗拒切斷你和他人、和自己、和你周遭世界的連繫。它鞏固了我執所賴以維生的孤離感。在聲音所源出和回歸的靜默里找找看。對外界靜默的關注,創造了內在的寧靜:心智靜止了。一個入口敞開了。即使是在交談的時候,覺察字和字的間隙、句子和句子間短暫的沉默。你這麼做的時候,你的內在就會長養出寧靜的向度。你已經進入了隱含生命。敞開你生命的入口,讓你有意識地進入隱含生命之權操之在你。與內在身體能量場連繫、深刻地臨在、撤離心智的認同、向本然臣服,這些都是你可以使用的入口——不過,你只需要用一個就夠了。71、愛不是入口;愛只能通過入口進入世界。當你完全地陷在形式身份里的時候,你不會有愛。你的任務不是去尋找愛,而是找到一個讓愛可以通過的入口。72、沒有靜默,聲音便不存在,同樣的,沒有「無-物」、沒有可資存在的「無物」,物也就不存在了。物理學家告訴我們,物質的固態是個幻覺。即使看似固 態的物質,包括你的身體在內,也幾乎是百分之百的空間。這還不算,即使每一個原子內部的空間,也佔了絕大部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無物」只有在你不試圖掌握或了解它的時候,它才可能成為一個入口。73、空間和靜默是一體的兩面——同一個無物。它們都是內在空間和內在靜默的外現,也就是寂靜:存在萬有無量的創造源頭。大多數人對這一個向度完全無意識。空間的內在對應,就是寂靜、無限深層的無心境界。而時間的內在對應,則是永恆當下的臨在和覺知。切記,這兩者是沒有區隔的。74、宇宙如果發生震動,而導致世界末日的話,隱含生命仍會如如不動,不受絲毫的影響。《奇蹟課程》里犀利地揭露了這個真理:「凡真實的必不受威脅。凡不真實的必無法存在。神的平安自在其中。」如果你有意識地與隱含生命維持著連繫,你就會珍重、會愛、會衷心地尊重外顯世界,和生存於其中,以超越形式的至一生命而展現於世的每一個眾生。 你也會知道每一個形相終將化滅。究竟來說,世間的一切不再那麼重要了。誠如 耶穌說的,你已經「征服了世界。」,或者像佛陀說的「到達了彼岸。」75、除了我前面提過的無夢之眠,還有一個非自主性的入口。這個入口會在我們臨終的時刻短暫地敞開。即使你這一生中,錯失了每一個靈修實現的機緣, 在肉體死亡後的那一刻,還會有最後一個入口為你敞開。無數的報告描述人們看見了這個入口的大光明,書上說這就是你的「真如本性」。這個入口只會短暫地開啟。除非你在有生之年,已經澈見隱含生命的境地,否則你極可能錯過它。大多數人在這個時候,卻懷著恐懼之情棄之不顧,因而喪失了意識。這之後,便是一連串的不自主和自動化的過程。終於再進入生死輪迴里。他們臨在的強度,尚不足以讓他們有意識地進入永生。瀕死和死亡本身肉體的化滅,都是靈修實現的大好機會。這個機會大半慘遭忽視。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完全無視於死亡的文化里,這就像人們無視於生命的要務一樣。76、每個入口都是死亡的入口——假我之死。通過它之後,你的身份便不再 取自於心理和心造的形相了。這時候,你才體悟到死亡是個幻象,就像你的形相認同一樣。幻相的終結——這就是死亡的意義。它的痛,來自你對幻相的執著。第八章 開悟的親密關係77、大多數人追逐肉體的享樂,或各種不同形式的心理滿足。因為他們相信這些事會讓他們快樂,或者會解除他們的恐懼感或匱乏感。他們從這些活動中所獲得的滿足感,勢必是短暫的。78、當你沒有取得臨在的意識頻率,以及在你取得臨在的意識頻率之前,所有的關係,特別是親密關係,就是殘缺不全而且徹底的失能。似乎大多數「愛的關係」都會很快地以愛/ 恨交織的關係收場。讓你享受這樣的起伏,也讓你承受它的痛苦。愛、恨兩極是相互依存的,有其一必有其二。我現在談的是一般所謂的羅曼蒂克的關係,不是真愛。真愛沒有對立。因為它源自超越心智的層面。以持續狀態呈現的愛,就像有意識的人類一樣少之又少。你也許察覺到這個濃得化不開的柔情蜜意里,隱含了一份需求和攀緣。任何一種情況都會使柔情化為攻擊或悲傷的利劍。如今愛在何方?愛能否在頃刻之間化為恨?當初的那些是愛,或者只是一個執著和攀緣的癮頭?79、在生理的層面上,你不是男人就是女人,也就是說你只有完整所需的一半。只要你無意識地把它當做救贖的手段一追求,你就是緣木求魚,企圖在形相的層面尋求二元對立的終結。心理層面上的缺乏感和不完整感,比生理層面更深更大。只要你和心智認同,你就是向外尋求自我感。你從社會角色、財產、外貌、成敗、信念系統等——獲得你的自我感。然後一份特別的關係出現了。我執所有的問題和需求,似乎都找到了解藥。至少一開始是這般光景。你的世界有了一個中心:被愛者。80、真愛沒有對立。如果你的「愛」里有對立,那麼它便不是愛,你的愛就是我執救贖的代用品,而在短時間內,它也幾乎給了你救贖的感覺。任何癮頭都來自你無意識地拒絕面對和經歷你的痛。這也是為什麼親密關係一度過陶然醉期之後,接踵而來的就是太多的不快樂和痛的原因。失敗的關係比起你幽居荒島或閑關苦修,更有可能迫使你走向覺醒。不過如果你能夠把深刻的臨在帶入獨處的話,也會有相同的效果。81、癮愛能變成真愛嗎?能。把你的關注加倍地深入當下,讓自己臨在,強化你的臨在。無論你獨居或與伴侶同居,這個方法依然是關鍵。愛如要滋長,你的臨在之光一定要強。關係中最棒的一個轉變的觸媒就是完全地接納你伴侶的本然,而不需要對他們做任何的批判或改變。這麼做立刻讓你超越了我執。所有的心智遊戲和癮症到此結束。沒有了受害者和加害人;也沒有了原告和被告。這也是互相依賴的結束。愛就是一個本體的狀態。在你臨在的寂靜當中,你就可以感覺到你自己無形和無時的實相,那個賦予你形體生命的隱含生命。 這時候的你才可以感覺到在每一個人和眾生內在同樣的生命。你的視線超越了形相和孤離的障幕。這就是合一的體現。這就是愛。神是什麼?就是所有生命形相底層永恆的至一生命。愛是什麼?感覺和眾生內在深處臨在的至一生命。成為它。因此所有的愛就是對神的愛。82、即使在一份癮愛的關係里,也會有超越雙方癮性需求的真愛乍現的時刻。你和伴侶之間會經歷到心智短暫的止息,和痛苦之身暫時蟄伏的時刻。這個時刻發生的時候,通常隱埋在心智底層的本體就會顯露。真正的溝通就是分享交流——合一的體現,也就是愛。除非你有足夠的臨在,中心摒絕心智和它的老模式,通常都會很快地得而復。心智認同一回來,你就不再是你自己了。你又變成你自己的一個心像圖。你再度玩起遊戲和角色扮演以滿足我執的需求。你又變成了一個人類的心智,人模人樣地和另一個心智合演一出叫做「愛」的劇碼。83、我執的意識模式和一切由它所創造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結構,進入分崩 瓦解的階段時,男人和女人的關係便反應了這個深沉的危機狀態。數以百萬計的獨居者或單親者,不是無法再重建一份親密關係,就是不願意重蹈覆轍再演一出痴情假愛的劇碼。在樂和苦的循環里打轉,企圖透過異性能量的結合,尋求不可捉摸的實現。還有的便與現狀妥協,便以子女或安全感為借口,將就地維持著一個充滿負面情感的失能關係。84、只要你還在否定、逃避, 或者希望有所改觀,機會之窗便不會為你敝天。而你就會繼續困在原狀里,或者在每況愈下的情境里脫不了身。你對事實的承認和接納,也會帶來某種程度的解脫。你的這一份明白就會創造出一個靜止的空間,用愛和溫柔包圍你的不平靜,你當然也無法轉化你的伴侶或任何人。你所能做的就是創造出一個讓轉化可以發生的空間;一個讓愛和恩典可以進來的空間。所以說,每當你的關係運轉不靈的時候,每當關係把你和伴侶裡面的「狂亂」引發出來的時候,你要高興。因為無意識曝光了。這是一個救贖的機會。如果你在伴侶身上,觀測到無意識的行為,用你的那份明白擁抱它,好讓你不對這個行為反應。如果你對伴侶的無意識行為做出反應,你自己也變成了無意識。不過如果你記得要「覺知到」你的反應,就沒有損失。85、你需要多少人把你的生活變成道場?不必在意伴侶不跟你合作。神志清明——意識——只能透過你來到這個世界。你不需要等到全世界都神志清明了,或者某個人變覺知了以後才能開悟。你可能得等一輩子。切勿彼此指責對方無意識。你不跟黑暗抗爭,反而帶進光來,做為那份明白,你便創造了一個清澈的有愛臨在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你容許了所有的人和事,以他們的本來面目存在其 中。這是最棒的一個轉化觸媒。86、如果你們雙方同意把關係當做靈修的話,那就再好不過了。你們大可在 想法和感覺出現的時候就跟對方表白。如此一來,便不至於創造出一個讓未表達 或未認可的情感或埋怨滋長的時間空隙。給別人空間也給自己空間——至關重要。沒有它,愛無法滋長。那份伴 隨著與萬有皆是合一的體現而來的愛。這就是沒有對立的愛。而是你的伴侶。要與一個開悟的人相處並不容易,或者說我執很容易發覺這是一個極具威脅的情況。無明伴侶的心智會深感挫折,因為它所附著的地位不再受到對抗了,這意謂著它們變得搖搖欲墜,甚至於出現了一起崩潰的「危險」,進而導致了自我的喪失。87、男性的主要障礙是心智;心性的主要障礙是痛苦之身,不過某些個案中情況卻正好相反,也有兩種因素不相上下的情況。88、有些女性已經有了足夠的覺知,因而放棄了個人層面的受害者身份,卻仍然執著在一個集體的受害者身份上:是歸因於數千年來男性所施加於女性的暴力,把自己囚禁在集體受害者的身份里。以及和其他女性團結的一體感。可是卻把她捆綁在過去的枷鎖里,堵死了她取得本質和真正力量的通道。如果女性自外於男性而各自為為政的話,就會滋養孤離感,進而鞏固了我執。我執越鞏固,你與真如本性便漸行漸遠。89、你不是男人就是女人,因此,在形式身份上你是不完整的。這與開悟與否無關。你是半個圓滿。這種不完整感在兩極能量的互吸中,以男女兩性相吸的感受呈現,無論你是多麼有意識。你是這個海洋,你也是這個漣漪。不過你是一個已經體認到自己的真實身份就是海洋的漣漪。你也體會到與整個大洋的無量無邊相較之下,洋面的波濤和漣漪已經無足輕重了。在本體中男性和女性合一的。本體已經是圓滿俱足的。如果這些需求得到滿足,那自然是一件很美的事。所以一個開悟了的人最可能的情況是,在異性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難免會在本體的外在層面有匱乏感和不完整感,然而卻在同時處於內在的圓滿自足和和平之中。第九章 和平在超越快樂和不快樂的地方90、對很多人來說,以各種形式呈現的局限、失敗、失落、疾病或痛苦,反而變成他們最棒的良師。這些負面事件,教他們學會了放下虛假的自我形象,以及我執所獨斷的浮面目標和慾望。這些負面事件,給了他們縱深、謙遜和慈悲。也把他們塑造的更加真實。每當一個負面事件發生在你身上的時候,它裡面就隱藏了一個更深的功課。從更高的觀點來看它們既非負面也無正面可言。只有一個更高的善包括「壞」在內。從心智的觀點來看,有好壞、善惡、愛恨的分別相。寬恕現在比寬恕過去更重要。當他們一開始接納和寬恕的時候,一個最棒的奇蹟就發生了:透過乍看似惡的而達成本體意識的覺醒,受苦轉化為內在的和平。那些在我們有限的感知下所視之為惡的,其實是那個沒有對立的高層的善。然而除非透過寬恕,善對你現言不會成為真實。91、大多數發生在人們生命中所謂的壞事,都來自無意識。它們都是自創的, 或者說是我執創造的。我有時候把這些事件稱為「劇碼」。我執自視為敵意的宇宙內一個分離的碎片,與任何其他的存在沒有真正的內在連繫。它們就是抗拒、控制、權力、貪婪、防衛和攻擊。當你自感遺憾的時候就是劇碼。當你感覺愧疚或焦慮的時候就是劇碼。當你讓過去或未來模糊了現在的時候,就是在創造時間——劇碼所需的素材:心理時間。他們最害怕、最抗拒的就是劇終。只要他們還是自己的心智,他們最害怕和抗拒最多的,就是他們的覺醒。當你活在完全接納本然的時候,就是你人生所有劇碼結束的時候。任何人也無法與你爭辯,無論他們如何地用心良苦。你無法和一個意識十足的人爭辯。不要把肉體的痛苦與受苦和心理情感的痛苦混為一談。所有的受苦都由我執創造且源於抗拒。92、在形式的層面,存在著分別相的生和死,創造和毀滅,生成和壞滅。其反映無處不見:一個星體或行星、一具肉體、一棵樹、一朵花的生命循環、國家 政治體制、文明的興衰;個人生命中必然的得失循環。當事遂其願、欣欣向榮的時候,就是成功的循環;而當欣榮轉為衰枯或分崩瓦解的時候,就進入了失敗的循環。這時候你就要放下,才能挪出空間讓新的事物或者轉化發生。如果你在這個點上有執著和抗拒的話,你拒絕了隨著生命之流前進,你就會受苦。
推薦閱讀:

家風,無聲的力量
為什麼學佛修行的人詛咒人會有力量,為人祈福也有力量
干支五行的氣勢與力量有何分別?
為什麼呂小軍在國外有那麼多粉絲?
林黛玉的力量

TAG:力量 | 當下 | 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