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降安南」的敗仗為何被乾隆算進了「十全武功」

在拉薩市的布達拉宮廣場上,坐落著一座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落成的「御制十全記碑」。碑上用藏、蒙、漢、滿四種文字刻下了乾隆帝親自撰寫的碑文,用以宣揚乾隆一朝的「十全武功」。奇怪的是,「十全武功」里的「降安南」分明是一場敗仗,如何竟能與平定準噶爾的豐功偉績並列呢?

布達拉宮前的御制十全碑記亭南北朝的終結者「十全武功」里的「安南」,指的是今天的越南北部。自從十二世紀南宋朝廷冊封當時的「大越」李朝君主為「安南國王」之後,元明清三代都沿襲了這個稱呼。與中原王朝改朝換代不太一樣的是,安南雖然也有朝代的變化,國號卻基本不變,除了被明成祖出兵消滅的短命胡朝(1400-1407年)與其同樣短暫的「大虞」國號之外,「大越」一直是安南的正式國號,在驅逐明軍重獲獨立(1428年)之後,黎利建立後黎朝,國號仍然恢復成了「大越」。後黎朝的國祚在1527年中斷,權臣莫登庸逼迫黎恭皇禪位並將其殺死,自稱皇帝,即莫太祖。滑稽的是這位司馬懿一樣的人物前不久還在宣稱,「三綱五常,扶植天地之棟干」,結果轉過來就把頭一條「君為臣綱」置之腦後了。莫氏篡位激起了忠於黎氏的勢力的反抗。盤踞在今日越南和寮國交界的後黎朝舊將阮淦,集結反對莫氏的力量,並於1532年訪得黎昭宗之子黎維寧(黎庄宗),復辟後黎朝。因為重新恢復的後黎朝的中心在清化、義安一帶,與北方盤踞在以升龍(河內)為中心的紅河流域的莫朝對峙,這一時期被稱為「南北朝」。

越南南北朝形勢 1545年,被尊為「尚父」的阮淦被莫朝降將下毒殺害,後黎朝的實權落到了他的女婿鄭檢手裡。他與其後裔的權力甚至超過了阮淦:黎皇毫無政治權力,那些必須由黎皇名義下達的詔令,都由鄭主「奏請」黎皇發布。這就形成了「黎皇鄭主」的局面。1591年,鄭軍五萬北伐,擊敗莫朝的十萬大軍,第二年又攻下升龍,莫朝殘部逃至中越邊境一帶,在高平苟延殘喘近一個世紀。黎皇還都升龍,越南歷史稱之為「黎朝中興」。表面上,中興後的後黎朝統一了除高平一隅以外的全部國土,但阮淦的兒子阮潢出鎮順化後羽翼漸豐,阮氏家族實際控制了靈江以南地區,並從1620年開始,雖在名義上奉黎皇的年號,僅稱大越國阮主,但不再向中央交納賦貢,形成一個新的割據政權,中國與日本史籍即稱之為「廣南國」,結束了南北朝的安南仍然處在南北分裂的局面。

1630年左右鄭阮對峙圖 這樣的局面持續了一個多世紀,鄭氏用黎皇的名義六次對阮氏用兵,都沒有使之屈服。反而是阮岳、阮侶、阮惠三兄弟於1771年在廣南歸仁府西山邑揭竿而起(史稱「西山起義」),在短短五年之內就摧毀了南方的阮主政權,並以「扶黎滅鄭」的名義出兵北上,於1788年消滅北方的鄭氏,更迫使後黎朝的末代皇帝黎維祁藏身民間,並向清朝求援,「立予存亡繼絕,以申大義於天下。」 在乾隆皇帝看來,黎氏傳國日久,且臣服「天朝」最為恭順,「今猝被強臣篡奪,若竟置之不理,殊非字小存亡之道」,終於決心進行軍事干預,志在「滅阮扶黎」,「興滅繼絕」,「原非利其土地」。

越南發行的西山起義郵票除夕之夜的奇襲1788年十一月,清兩廣總督孫士毅徵調廣東省兵一萬人,廣西省兵五千人,合一萬五千人,兩千人分撥沿途防守,以八千名出征安南(越南史籍記載為二十萬清軍,甚為誇大不實)。清軍此次用兵安南的目的是為黎氏復國,師出有名,因此進展順利,長驅直入。十一月十九日,軍抵富良江,江之南岸即為安南首都升龍。為阻止清軍過江,在清軍到達前,西山軍領袖阮惠下令盡伐沿江竹木,並將沿江所有船隻停泊南岸。清軍到達後,艱難覓得幾隻小舟。夜幕降臨,載兵百餘,駛向江心,奪得戰艦一隻。清軍提督許世亨親自率兵乘艦渡江,復奪得小舟三十餘只,更番渡兵,分搗敵營。昏夜中,西山軍不辨多寡,驚慌潰逃,清軍焚其戰艦十餘艘。二十日黎明,清軍全部過江。黎氏宗族、百姓出迎,阮惠遁還廣南。是夜二鼓,黎維祁走出藏身處所,趕赴軍營進見孫士毅。十一月二十二日孫士毅根據戰前乾隆皇帝的指示,傳旨舉行冊封儀式,代表清廷正式冊封黎維祁為安南國王,後黎朝第二次得以復辟。清軍輕取升龍,但並未消滅西山軍的主力。阮惠的大本營遠在富春(順化),距離升龍尚有千里之遙。從廣西邊界至河內,為供1萬兵士之糧,清廷已用役夫15-16萬人,從雲南出口至河內,有40站,用夫10餘萬。而自河內南至順化又有1000餘公里,須安設台站53所,增加役夫10餘萬人。但黎維祁毫無權威,根本不能調撥役夫,而廣西、雲南力已不支,清軍自然無力繼續向南推進。

阮惠像於是清軍就在升龍城內停留一月之久。阮惠得知清軍進退未決,麻痹大意之後,決意展開反攻。十一月二十五日,阮惠稱帝;改元光中,正帝號以維繫南北人心,並親率將士渡河北上於清化「三丁取一」,徵兵至八萬,然後集合兵力,向升龍包抄過來。為了進一步麻痹清軍;阮惠還派人先投書於清軍營,卑辭乞降。孫士毅上當了。除夕之夜,清軍「置酒張樂」,歡度春節。西山軍偷襲升龍的外圍清軍據點,不斷向前推進。直到正月初二,孫士毅才知道阮惠來攻,倉忙率兵應敵。黎維祁卻攜帶家口率先逃跑。阮惠的西山軍以象載大炮沖陣,清軍在眾寡懸殊的情況下,無心戀戰,黑夜中自相蹂躪,死傷甚眾。孫士毅帶領部分人馬渡過富良江,退到北岸後,慌忙砍掉浮橋斷後。留在南岸未及過橋的清軍包括提督許世亨、總兵張朝龍等,紛紛溺水而死。孫士毅帶領殘兵敗走鎮南關(今友誼關),焚毀和丟棄關外糧械火藥數十萬,士馬還者不及一半。吃了一場大敗仗的孫士毅撤回關內之後,向乾隆請罪。乾隆撤去其兩廣總督之職,以閩浙總督福康安補授兩廣總督,赴鎮南關辦理善後事宜。

西山軍反攻升龍冒牌國王來祝壽 雖然西山軍乘勝一直追至諒山,但阮惠卻怕清廷再次用兵,正積蓄力量,伺機反撲;何況阮惠還同其兄阮岳不和,「又方與暹羅構兵,恐暹羅乘其後」。面對這些嚴重威脅,阮惠深知,要想鞏固自己的統治,沿襲歷史傳統,經由天朝的承認與冊封,正定名分。因此阮惠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三次遣使求封。這時,清廷對西山阮氏的態度發生了根本變化。乾隆皇帝感到黎朝已經失去人心,沒有恢復的希望,便不再支持黎維祁。乾隆皇帝以「阮惠呈進表文,極為恭謹」為由,宣布接受阮惠「投誠」。阮惠得知此事,立即派其親侄阮光顯到北京「謝罪」,還自稱已改名阮光平,表示已為陣亡清軍建祠祭祀,並於來年乾隆帝八旬壽典時入華祝壽。乾隆皇帝因此決定以往的事情不再追究,並發布敕文,解釋出兵「扶黎」,是出於「字小存亡」之義,今「天心竟有厭棄黎氏之意」,清朝只能順天而行,並正式下詔冊封阮光平為安南國王。至於在清廷看來已成「無用無恥之徒」的黎維祁,先由南寧遷往桂林,隨行人員一律剃髮改服,成為清朝編民。隨後賞黎維祁三品頂戴,編旗發置京師(所以北京有了一個「安南營」的地名)。

《阮惠遣侄阮光顯入覲賜宴之圖》轉眼就到了1790年。大清朝廷上下都在準備慶祝乾隆皇帝的八十大壽,慶壽活動從承德避暑山莊開始,中經圓明園,最後在紫禁城落幕,長達數十天之久。這一次,除了清朝的滿漢文武百官及蒙古王公之外,作為大清藩屬的各個外國使團,也都紛紛趕到承德參加這一次盛會。其中最受重視的自然是由國王阮光平親自帶領的安南使團。對於清廷來說,屬國之君,親來朝賀,尚是首次,然而從一開始,這就是場騙局。西山政權初見,內憂外患,人心未定,而朝覲一行需近一年之久,國卻不可一日無君,的確很難相信阮惠會親身前來。按照越南史料的說法,「(阮)惠以其甥范公治貌類己,使之代」。至於清方是否察覺這是一個冒牌國王其實也不重要,畢竟「阮光平」是宋代以來以安南國王身份來華朝覲的第一人,這對虛榮心很強的乾隆皇帝而言,自然是一個輝煌的「懷柔遠人」的成就。於是,安南使團一行受到了超標準接待。按照慣例,安南使節進入中國後的衣食住行全部是朝廷承擔,按照《明會典》的規定,安南使臣一行伙食標準是每5人羊、鵝、雞各1隻,酒10瓶,米7斗5升,外加蔬菜廚料。清朝的標準更高,安南國入貢陪臣或一人或二人或三人,各日給鵝一、雞一、魚一、菽乳二斤、菜三斤、酒六瓶、面二斤、香油一兩、椒一錢、醬瓜四兩、清醬、醬各六兩,醋十兩、鹽一兩、茶一兩、鐙油二兩、貢羊一、豬肉三斤、牛乳一旋……但這還不足以體現清廷的重視。「阮光平」使團入境後,福康安親自陪同,沿途官員又豈敢怠慢,直隸總督規定使團的伙食費是一天4000兩白銀,連乾隆皇帝知道以後也譴責「過事靡費」,但此事在講政治的大局之下,居然也不了了之。這個安南使團在表文里對乾隆帝大加奉承,許下「自臣及子孫世守南服,存天朝之藩屏」的承諾。1790年七月十六日,「阮光平」又做了一件令乾隆極其開心的事體:脫去「束髮垂後、戴烏紗帽、被闊袖紅袍」的漢家衣冠,換上清朝服飾,在熱河覲見了大清皇帝,乾隆為此寫下《安南國王阮光平乞遵從天朝衣冠,嘉允其請,並詩賜之》。倒是一起前來覲見的朝鮮使團,眼看「阮家新著滿洲衣」,極其不以為然。

《安南國王至避暑山莊》於是乎,「阮光平」的覲見,挽回了清廷因軍事失敗所丟失的政治顏面。乾隆皇帝將「阮惠因有此過而畏罪求降」解釋成「不戰而成功」,如同「不戰而屈人」一樣偉大,所以才能「不勞一旅以定海邦,是皆昊運旋轉」,不是「人力所謀」,而是「天也」。就這樣,一場丟人現眼的失敗反而被解釋成為輝煌的大捷,進入了乾隆朝的「十全武功」之中。參考文獻:孫宏年:《清代中越宗藩關係研究》,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葛兆光:《朝貢、禮儀與衣冠:從乾隆五十五年安南國王熱河祝壽及請改易服色說起》,《復旦學報》,2012年第2期
推薦閱讀:

【雨巷歷史】李白真的會武功
怎麼學會御劍飛行?或者讓劍飛起來?
如何自學武術?
中國古代武將如果到現代來,格鬥能力如何?
金庸武俠中各教、幫派、人物等都有哪些絕技?武功和其中招式、招數的名稱有何深意典故?

TAG:武功 | 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