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小知識16:為何《法華經》中說阿羅漢仍有我慢心?
佛法認為凡夫如果能降服貪嗔痴慢疑就可以離苦得樂、證得阿羅漢果,但是,在《法華經》中卻有「五百阿羅漢仍有我慢心」的記載,為何會出現這種矛盾的說法呢?
我慢是傲慢、自傲、自高自大、瞧不起人的意思,是困擾普通人的「五毒」之一。《法華經》中所記載的五百阿羅漢所生的我慢與凡夫所生的我慢並不是同一個概念,可以肯定的是,不論是法華經中所記載的五百阿羅漢還是其他任何阿羅漢,他們都是斷盡一切三界見、解脫了煩惱、受人崇拜敬仰的聖人,他們是沒有凡夫的我慢心的,他們在法華經中所產生的「我慢」是增上慢,增上慢的意思是自己證得增上之法(妙法)而起慢心,阿羅漢是自身有所證悟之後而生「我慢心(增上慢)」,是一種對自身修持經驗的肯定(也可以說是對自己所證悟的佛法的執著),而凡夫的我慢卻是在沒有佛法證悟之下所生的我慢心。
據說,佛陀雖在悟道時曾講過「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的話,但在其四十九年的說法歷程中,卻並未對弟子說過「一切眾生,皆可成佛」,而經常說證得阿羅漢就「所做已辦,不受後有」,這讓他的弟子們以為佛法的修持在證得「阿羅漢」果位後便已是最究竟。佛陀在涅槃前,對自己一生所講佛法進行總結而講了《法華經》、《涅槃經》兩部經書,此時他才向弟子們開示「一切眾生,皆可成佛」,證得阿羅漢果雖然已經脫離三界,但還沒有成佛,仍需努力修持菩薩道、佛道才能成佛。由於修持菩薩道、佛道是為了度眾生,是不離眾生的,而阿羅漢們固有的認知認為眾生所處的環境如同火海一般,他們的境界所嚮往的是涅槃,佛陀的這種說法使他們產生了懷疑和抵觸,他們選擇相信自己對佛法的理解,認為自己已經完成了修行,認為阿羅漢的解脫境界已經是究竟境界而產生了增上慢。
從法華經的這一典故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阿羅漢的「我慢」不同於凡夫的「我慢」,而是增上慢。我們也可以隱約從中看到佛教發展的一些線索,在南傳(小乘)佛法中,阿羅漢便已是最高果位,但在北傳(大乘)佛法中則認為「一切眾生,皆可成佛」,佛才是最究竟的果位,並且有與與眾生在一起便於度化、成佛後再來等觀點。
推薦閱讀:
※語文基礎知識:這些字你都會讀嗎?
※導遊知識300題
※戀愛心理學(很有用的) 人人網每天一點小知識的日誌
※【一點資訊】白茶基礎知識全面解讀
※四柱八字基本知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