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和遠方,這一次近在眼前

2016-07-17

朱白 導讀

我們多數人喜歡「因為……所以」這樣簡單的邏輯表達,尋求的是感官刺激和能夠激發出超越平凡日常的觀影感受,而對多遠藝術的表達、稍顯虛無的主題就沒有多少耐心了。

導演畢贛為《路邊野餐》一開始安排了兩個幽靈一般的人物:他們是縣城醫院的兩個「無為」醫生。男的叫陳升,女的年紀稍大,兩個人看似緊張忙碌的日常,比如為小孩扎針,為人抓藥並叮囑服用方法,但女醫生大概說了一句道破天機的話:病人們生病、治癒其實跟我們沒啥關係。

南方山區的潮濕和閉塞,人的無賴感和末路囚徒般的終極宿命,猶如最後火車駛過時那出於玩笑的時間倒流,雖瀰漫著荒誕,但最終不過是人的某種不可抗命運的展示。《路邊野餐》沒講述什麼哀婉悠長的故事,但這裡面的人物和細節都很動人。這樣一部文藝片在當下的語境里,無論採用什麼樣的宣傳策略,都顯而易見很難獲得廣大觀眾的芳心。

並非有人批評《大魚海棠》缺乏深度和藝術帶來的韻味,同樣一撥人就真的有興趣去看這樣一部《路邊野餐》。甚至,他們即便去看了,也不見得喜歡和送上一位普通觀眾的讚美。原因很簡單,我對我們的觀影環境沒什麼信心,更多的人願意所謂「從善如流」,作為觀眾,我們更習慣「北京癱」般倒在電影院的舒服沙發上,然後心不在焉和以放鬆心情為主的心態來看一部電影。所以,娛樂性和爆米花特性,成了我們的院線作品的唯一追求目標。

沒有採用直截了當的時間線敘事,這既是對於觀眾來說的一大障礙,也是本片的藝術特色之一。打亂了時間性和插入夢境的敘事,令《路邊野餐》的詩意成了一種隨手可得的玩意兒,正如同影片中配的那些稍有做作的詩句一樣——詩意隨時都會冒出來,一點不難被忽視。

陳升作為故事主線,他的動機無非就是想完成死去母親的遺願,即,幫助甚至替代自己的同母異父的弟弟老歪照顧他的兒子衛衛,因為老歪不太靠譜,基本上過著晃晃悠悠的日子。陳升懷疑老歪將自己的兒子賣了,答應老歪只要找回兒子自己來養,可以將母親留下的房子過戶給他。老歪告訴陳升,兒子沒有賣,只是去到一個叫鎮遠的縣城客居幾天。陳升決定去鎮遠接回自己的侄子,但這個去往鎮遠的行為被他唯一的同事女醫生知道了,女醫生先是猶如魔幻般地講述了一段自己幾十年前的戀情,然後又託付陳升將一盒磁帶、一件襯衫和一張照片交給自己的舊日情人。

陳升在一種現實和夢幻交織的境遇中將要完成自己的這趟旅程。他先是中途來到了一個叫盪麥的地方,在這裡他跟一個素不相識的洗頭妹講述了自己的經歷——他當年如何跟自己跳舞時認識的妻子相處,以及妻子患病他不得不向社會上的大哥求助,得到這筆治病的錢後,他幫大哥報復一個活埋並砍了大哥兒子手指的人,並進了監獄,若干年後他出獄,妻子已經死去……他在講述的過程中用的是第三人稱,這既模糊了當事人的主觀性,也將一段刻骨銘心經歷對陌生人講述給予了合理性。陳升在洗頭房擦了一把眼淚,然後讓洗頭妹用手電筒感受了一下海豚……他穿上女醫生託付給他的那件襯衣,花里胡哨地站在了流行歌曲樂隊正在演奏的舞台上……這一切多麼荒謬,但也正如生活原本給予我們的真實感受一樣,充滿不確定和隨機性,它們的到來有時候並非靠計劃和邏輯指引的,而是靠感性的夢境來驅動的。

在陳升與洗頭妹,即摩的少年衛衛(成年後的衛衛與童年的衛衛都是喜歡畫鍾來表達對時間的敬畏和觸摸心態)與即將去往凱里當導遊的洋洋摩擦曖昧戀情的同時,導演畢贛用了一個無比驚艷的長鏡頭來表述這段故事。從河岸的一邊鏡頭跟隨主人公洋洋,衛衛時而出現,乘船來到河的對岸,伴隨著兩人相隔不遠的背誦導遊詞,買了風車然後過橋回到原地,即河岸這邊的洗頭房……鏡頭既可以跟隨人物行走擺動,也可以抄小路追趕人物形成空間的對接。

有人表示眩暈晃動的鏡頭令他難以接受,並稱這種炫技般的長鏡頭並非誰都能使用的。但在我看來,畢贛這段長鏡頭出現在《路邊野餐》的故事中,堪稱神來之筆,也有內容與形式完美指向同一目標的意思。如果換位地替導演思考,還真難以想像出來還有什麼比這段長鏡頭更適合表達當時的情景和故事氛圍的。換言之,所謂炫技是高級的讚美,只有真的有技術含量的人才能炫耀出來,只要是這裡的技術要與作品的內容形成某種不可替代和撼動的合力,所謂的瑕疵都已經是其次了。包括影片中其他多處用到的長鏡頭,是非時間線性重要的表達形式,在人物不斷打破時間並在「錯亂」中完成對自我和整部故事的合理性敘事的過程中,這些長鏡頭成了相當稱職的工具。

倒是片中另外一個濃重烘托的所謂「詩意」,有點過於刻意強調了,讓操著一口貴州話的陳升通過電視台的錄音不斷去朗讀詩句,這種安排得已經有點超脫現實的意思,片中密集又不分主次地讓朗誦詩歌成為重要畫外音,這也讓「藝術」本身顯得極為可疑。

在類型片成為主流電影院線重要甚至唯一產品的今天,文藝片/藝術片生存處境顯而易見地逼仄急促,並非廣大有識之士呼籲的藝術院線欠缺、有才華的導演都去拍商業片了等等這些原因,最重要的造成我們的院線作品選擇單一,以及華語電影多年裹足不前,甚至也將香港台灣的諸多風格導演漸漸帶入到內地原有的急功近利拍片氛圍中來,這些困境的原因是我們的觀眾無論在審美和對藝術的需求上都過於單薄孱弱了。

我們多數人喜歡「因為……所以」這樣簡單的邏輯表達,尋求的是感官刺激和能夠激發出超越平凡日常的觀影感受,而對多遠藝術的表達、稍顯虛無的主題就沒有多少耐心了。這當然是一個大環境和個人情操需要進階的且慢悠悠而又狹長問題。

影片展示人的宿命和時間的超現實之外,還留下了一堆破破爛爛早已腐朽如死物般的流行歌曲。當那些曾經金曲的音樂響起,音樂和歌詞本身對於觀眾來說沒什麼意義,那是為時間定格,以及為個體的宿命找到一些樹樁式的記憶原點。

即便人輕言微無力,但仍然想多說一句,我們曾經在朋友圈喜歡轉發和模仿的「詩和遠方」,這一次真的來了,就在眼前,就在離你不遠的某一家院線里,雖然排片不是很多(某種意義上,垃圾時間的待遇正是這類文藝片理所應該得到的現實處境),但你仍可以選擇一場去完成一次相對逼真和合格的「詩和遠方」。


推薦閱讀:

你的詩和遠方,不過如此
難忘故鄉的那一縷炊煙(遠方的遊子,也許這就是鄉愁)
人生要有詩和遠方
寫給遠方的你

TAG:詩和遠方 | 遠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