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女子愛穿「袒露裝」 僅限宮廷女子(圖)

唐朝女子愛穿「袒露裝」 僅限宮廷女子(圖)今日咸陽2015-01-13 10:27我要分享23

1995年昭陵陪葬墓新城公主墓出土的一女陶俑,穿橙紅色與藍色相間衣裙,頭髮高高盤起,面部雍容圓潤,衣領開在胸前 記者 田東海 攝

核心提示

近日,電視劇《武媚娘傳奇》因劇中「尺度」問題而被責令修改,該劇復播後,引髮網友爭論,並且還出現了對唐朝女子服飾的討論。距今1300多年的唐代服飾是什麼樣的?不同時期唐朝服飾有什麼不同?劇中宮廷女子服飾尺度與歷史是否相符?服飾與唐朝又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帶著這些問題,近日華商報記者分別前往昭陵博物館、乾陵博物館,通過探訪文物解答這些與唐代婦女服飾有關的話題。

「唐朝社會風氣確實比較開放,宮廷女子所穿的『袒露裝』僅限於上層社會,並不是現在討論的所有唐朝女子都這麼穿衣服。」8日下午,針對目前網友討論的「唐朝女子服飾袒露程度,乾陵博物館資料研究室主任侯曉斌說。

服飾如何

貴婦俑:唐初服飾有低領

在《武媚娘傳奇》劇中,女子基本著「低胸裝」,網友大呼「尺度挺大」。劇中服飾與歷史是否相符,唐朝宮廷女子服飾裸露尺度究竟如何?在昭陵博物館、乾陵博物館可找到答案。昭陵作為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寢備受關注,其陪葬墓的數量之多更是成為文物工作者研究初唐經濟社會的重要載體。1971年,考古工作者陸續發掘、清理了昭陵30多座陪葬墓,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包括唐太宗愛女長樂公主生前使用過的白瓷辟雍硯,門神尉遲敬德墓出土的玉璧等,時間跨度從貞觀十四年(640年)到開元二十六年(738年),這些文物也成為唐朝「貞觀之治」走向「開元盛世」的實物見證。

8日上午,在昭陵博物館館長李浪濤的帶領下,在昭陵博物館一展廳,華商報記者看到了五位身著統一服飾的「女子」站成一列,首排的「女子」面部圓潤且帶微笑,頭髮盤起,雙臂合抱自然垂在身前。走近細看,首排「女子」身穿的長裙呈現紅色與白色相間,一條「披肩」垂在手臂兩側,從腰帶所系部位可看出所穿為高腰裙,再往上看,衣領開在胸前,裸露較多,「這是公元640年,昭陵陪葬墓隋唐宰相楊溫墓中的貴婦人女俑,1978年出土。5個女俑所穿是拖地條紋裙,特點是穿裙子時裙子要提到胸部,胸前系一條長帶,肩上披著像現在披肩的稱為『披帛』,從女俑可以看出唐初服飾已經有低領。」李浪濤說。

推算可知,公元640年,當時武則天17歲,被封為才人,賜號「武媚娘」剛3年。

唐墓壁畫:7位女子裹得嚴嚴實實

「時隔23年,開放程度不可想像。」李浪濤指著站在五個貴婦俑後的一色彩鮮艷的女俑說。

形容這位女傭「色彩鮮艷」,是因為較之前面5個貴婦俑衣著的寡淡,這位則是身穿橙紅色與藍色相間的衣裙,色彩搭配奪目,而且頭髮高高盤起,面部雍容圓潤,鶴立雞群。走近細看,胸前袒露更多,大有露胸之勢,「這是公元663年昭陵陪葬墓新城公主墓中的女俑,新城公主是李世民最小的女兒,1995年出土。」李浪濤介紹,由於公主的皇室身份,墓內陪葬品品級較高,從女俑服飾就可窺見,「髮型是半刀高髻,衣服不同於前面女俑的窄袖,而是闊袖,彰顯出身份。」

公元663年,武則天40歲,據記載,當時為龍朔三年,武則天已經成為皇后。在當年的5月17日,宰相李義府流放至巂州,朝野稱慶。

從640年楊溫墓中的女俑到663年新城公主墓中的女俑,時隔23年,人物服飾及造型的巨大變化讓李浪濤不得不感慨初唐時期社會的張力,」從服飾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風氣,那會的唐朝就像要盛開的花,在動態中變化,值得品讀。」

相較於楊溫墓出土的女俑形象,其墓中出土的壁畫《群侍圖》,則是另一種「風情」;壁畫中的7位女子全都裹得嚴嚴實實,衣領高至脖子下。同為一個墓室出土文物,同樣呈現女性形象,服飾特點為何不同,李浪濤有自己的觀點,「壁畫並不如陶俑更能真實呈現原貌,陶俑更具說服力,畢竟陶俑是立體呈現,而壁畫則是要求在墓室中完成,具有局限性。」

分析:低胸裝僅限宮廷女子

「唐朝確實是挺開放的,從乾陵陪葬墓的線刻畫更能看出。」8日下午,在乾陵博物館,該館資料研究室主任侯曉斌說。

作為唐高宗與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乾陵的陪葬墓有17座,在1960年至1970年間,考古人員對其中5座陪葬墓進行發掘,包括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幕、章懷太子墓這三座唐代級別較高的墓葬。「這些陪葬墓出土的文物能較全面地反映唐代宮廷女子的服飾和唐朝的社會活動、歷史面貌。」

侯曉斌介紹,1960年考古人員在乾陵陪葬墓永泰公主墓出土了聞名世界的壁畫《宮女圖》,這幅壁畫為唐中宗神龍二年(706年)所畫,所畫的9位宮女,集中反映了當時女子的服飾,「你看,壁畫中的人物服飾有寬袖長裙服、窄袖短襦長裙服、女穿男裝服及胡服。從最左側的宮女可以明顯看出穿著低胸裝,露出胸部,用披帛圍在胸前。上世紀60年代的社會風氣很嚴,出土後不少美術家看到《宮女圖》很吃驚,驚嘆唐朝的開放程度。」侯曉斌告知,壁畫原件在陝西歷史博物館珍藏,從留存的圖畫資料依舊能領略墓室壁畫的精美。

侯曉斌認為,除過壁畫,也能從乾陵陪葬墓的線刻畫看出當時的服飾特點,線刻畫是按照墓室內石槨所刻圖案拓片描繪而成。他舉例懿德太子墓石槨上的《戴步搖鳳冠宮女圖》,該圖呈現了兩位侍女相向而立,雙手拱於胸前,頭部有飾品花鈿、金鳳步搖冠,「根據花鈿的數量判斷這兩個侍女一個是四品女官,一個是五品女官,職務為『掌宮闈管鑰之事』,為後宮女官。」他說。從服飾上,看出兩位後宮女官上身穿桃心領袒胸寬袖短衫,可以看到露出乳部,下面是長裙,罩著籠裙,「服侍嬪妃的侍女穿著袒胸露乳的服飾,看出社會開放的同時也能說明當時婦女的社會地位。」

從壁畫、線刻畫所呈現的女子身著袒胸裝的特點,侯曉斌認為這種裝扮僅限於宮廷上層社會,「這些文物來自皇家陪葬墓,反映的是宮廷女子的服飾特點。對於民間女子,經濟條件和社會地位不允許她們如此裝扮。」侯曉斌說。

服飾特點

上穿衫 下著裙 肩披帛

唐朝女子服飾有沒有統一的特點,如何稱呼?考古人員通過女俑、壁畫、線刻畫總結出唐代女子服飾呈現出上身穿帶袖衫、下身著長裙、肩披長帛的服飾特點。

侯曉斌介紹,在唐代不同時期,服飾也呈現出不同特點,「隋唐到唐初,女子服裝主要是窄袖衫襦、長裙、披帛,窄袖衫較短,只到腰部或者臍部,外面罩一件半袖短衫,長裙子往往拖到地,裙腰高到胸或乳部,有些則半露乳部,有時也會用披帛遮掩胸部。這種打扮,頭部是各種高髻,顯得人亭亭玉立。」

盛唐時還有女子穿「胡服」

侯曉斌介紹,在唐高宗時期,出現了「大袖袒露裝」,這種服飾改變圓領、方領、斜領、直領、雞心領等式樣,加大了胸部的開口尺度。「是一種高束腰長裙、袒胸貫頭式或者對襟式服飾,胸口開領低,不著內衣,乳部半露。」這樣的描述在昭陵陪葬墓新城公主墓出土的女俑得到實證,李世民最小女兒新城公主陪葬墓在公元663年時修成,當時正是李治執政時期。

隨著唐國力強盛,社會風氣大力開放,與各地交往頻繁,使得宮廷內外有了「胡化」風氣,出現了女子穿「胡服」。「你看,騎著馬的女子頭上裹著紗巾,戴著帽子,從坎肩內可以看見裡面的裙子,說明坎肩沒有扣扣子。此外,眉毛不同於初唐的細眉,而是粗濃的刀眉,從這可以看出當時的對外關係頻繁。」李浪濤描述的這件文物為昭陵陪葬墓鄭仁泰墓中的騎馬女俑。

安史之亂後,唐代便走向了衰落,著裝也逐漸回收,再也沒有盛唐時的大膽與開放。

服飾發展

服飾開放程度反映國力

從昭陵博物館和乾陵博物館可見不少壁畫、線刻畫和女俑有「女著男裝」、「女著胡裝」現象,這也是唐代女性社會地位高的重要標誌。「

「這與武則天執政稱帝的政治背景有直接關係,當時女性可以像男人一樣騎馬、參與祭祀、狩獵、體育、游苑、馬射、圍棋、讀書等活動,當時男子娶妻也開始重才學,女子離婚或喪偶後可以再次改嫁,女權意識濃厚。」侯曉斌介紹,在唐高宗時期,當時對於「袒露裝」,唐高宗曾兩次下令要求「禁露」,非但沒有成功,反而愈演愈烈,「可見當時女子的青春奔放。」

「豐腴之美」已經成為現在人們評價唐朝女子的標籤,考古工作者認為唐朝女子崇尚的豐腴美彰顯崇尚生命力,是一種大國自信。

另一個方面來說,宮廷女子所穿的『袒露裝』僅限於上層社會,並不是所有唐朝女子都這麼穿衣服。」侯曉斌說。

對這種審美,背後則是動態的進程和變化,「從出土的唐墓壁畫、線刻畫和陶俑來看,唐朝女子服飾從初唐的簡約到盛唐的奢華,由初唐的清秀到盛唐的豐腴,從初唐的拘謹到盛唐的開放,從初唐的『出門遮面』到盛唐的『袒胸露乳』等,無不隨著國家的強大和民族的融合而發生變化,可以說,唐朝女子服飾成為唐朝國力的直觀反映。」侯曉斌說。

服飾從唐初的窄袖較為貼身再到後來的闊袖華麗,侯曉斌認為這是不同社會時期的國力所決定,盛唐服飾的開放最突出,人物也都是體態豐腴,把一種安逸享樂的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


推薦閱讀:

古代宮廷解密之 摸金校尉
明清宮廷玉佩飾的風格演變
晚清老太監回憶宮中「怨女」:巴結太監飢不擇食
甄嬛傳(2011年鄭曉龍執導古裝宮廷大戲)—搜狗百科

TAG:女子 | 宮廷 | 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