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各朝代滅亡的原因(上):夏朝至晉朝

今天,坐觀君(微信號:china_2049)來給大家分享一篇長文,主要分析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滅亡的原因。當然,這方面的分析文章非常多,各方從不同的角度剖析了朝代更替背後的規律。

這次給大家帶來的是「韓小柒」的分析。他的角度比較獨特,是從組織結構設置的角度來分析為什麼歷史上那些朝代最終滅亡的原因的。大家看看是不是有道理。

特別說明:經和作者本人溝通,本文較長,而且目前還沒有寫完,我將分三期推送。如果有人想轉載,請務必直接和「韓小柒」本人聯繫授權。尊重他人的勞動,從你我做起。另外,作者對我個人業餘時間非商業化運營這個賬號表示理解,並表示不在意稿酬。但為尊重原創,經作者本人同意,坐觀君將在文末附上打賞二維碼,如果你覺得有收穫,可以在文末掃二維碼打賞。然後我會把大家的心意轉交給作者「韓小柒」。原創不易。

作者:韓小柒(授權轉載)鏈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36701693/answer/69753198來源:知乎

本文僅從各朝組織結構設置上探討歷史各朝代的特點,以及各朝滅亡的原因。

其實換個角度,把各個王朝作為企業來看,把政治制度作為企業制度來看,把統治者作為管理者來看,會有意思得多。朝代的更迭史也是不同企業的發展史。

在這裡,謹將各朝看做企業,那麼企業的組織機構必然由企業的基因決定,企業的發展和消亡也可從組織機構上略見一斑。其實有心人就可以看出,歷史確實是個可以經細細琢磨的東西,從歷史各朝代的組織機構設置上完全可以揣摩企業組織管理體系設計的精髓。

組織結構設計就是一個讓決策者激情澎湃、卻又無比痛苦,既想實現管控、又想發展業務,不斷吸取教訓、卻又不斷製造麻煩的過程;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我們看了太多的中國特色、也強調了太多的中國特色,不管是歷代朝廷和政府、還是當今我們所在的企業;組織結構設計貌似簡單,但做好不易、做壞卻是分分鐘鐘的事。夏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朝代

1、夏王為最高統治者,在中央政府層面下設分管各個領域的文官。原始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第一個朝代,嘗試了在管理層面的探索。

2、施行分封制,分封諸侯國,諸侯國隸屬於夏王朝但擁有相對獨立的統治權。在政治上為從屬關係,經濟上為貢奉關係。

3、探討其滅亡原因:

  • 夏朝處於部落聯邦制到封建國家的過渡期,分封諸侯且諸侯國自治在客觀上給了諸侯國獨立發展的機會和可能性。

  • 當日積月累,強大的諸侯國孕育自身實力,一旦夏王作為最高統治者的能力不足以把控全國局面,夏王朝核心的能力不足以震懾諸侯國時,諸侯國便開始考慮取而代之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唯獨等一個道義上的機會。

  • 於是,夏桀給了這次機會。

  • 夏,撲街。

  • 商朝:不長記性的夏朝翻版,哀呼商湯

    1、商王為最高統治者,在中央政府層面設立相來輔佐商王,通過設立四大類政務官來統管全國事務。

    2、類似夏朝,分封諸侯國,諸侯國有相對獨立的自治權,可以具備自己的軍事力量。

    3、探討其滅亡原因:

  • 組織管理機構與夏朝基本一致,僅在中央政府層面更加精細化設置管理崗位。

  • 所以在諸侯國方面依然存在和夏朝一樣的問題,對諸侯國疏於管理或者說難以實現真正的管控,導致諸侯國具備發展自身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可能性,只需要一個合適的機會,便可揭竿而起。

  • 於是,商紂給了這次機會。商湯在九泉之下要氣得噴血。

  • 商,撲街。

  • 周朝:採用分封制與宗法制並存的管理模式,然並卵

    1、周王為最高統治者,下設三公、六卿、五官等;周朝制定了兩部法律:《宗法制》和《周禮》,試圖通過道德和法律,對諸侯國進行思想上的管控和行為上的限制,這是相對於夏和商的進一步嘗試,可惜在公元前就是個利益至上的時代了。

    2、在地方上,分封制和宗法制並存。周天子以嫡長子繼承,天子的子弟就被封為諸侯;諸侯以嫡長子繼位,諸侯的子弟就被封為大夫;大夫以嫡長子繼位,其他子弟就獲得士的身份。周朝統治序列為周天子—卿士—諸侯—卿大夫—士—國人,卿士輔佐周天子執政,諸侯世守其國,卿大夫輔佐諸侯治理國家。

    3、探討其滅亡原因:

  • 在夏商的基礎上有了新的嘗試,組織設置相對更加完善,且嘗試通過道義和法律來控制諸侯國。

  • 但是宗法制的存在直接導致諸侯國越來越多,同時意味著周王朝的管理成本越來越大,西周中後期周王朝對於諸侯國已經難以實現有效的管控,周王朝存在的形式大於意義,更多的是諸侯國之間的相互博弈與爭鬥。

  •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加速了西周的滅亡;而東周自建立之日起,便已經是各大諸侯國自己玩兒的局面了。

  • 秦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摒棄分封制,施行郡縣制,奈何胡亥……

    1、秦朝首創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製為中央官制,管理層級意識加強,中央集權意識爆發。

    2、秦朝雖然一共只有十五年,幹了兩屆(不運算元嬰),但上的全是硬菜,統一全國就不說了,修長城、開靈渠、車同軌、書同文、千里馳道、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等等,使中國成為一個全方位的整體。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郡縣制!

  • 秦朝剛成立時,在對地方的統治制度上出現了分歧,老派官員堅持繼續使用分封制,但是負責司法的李斯提醒始皇:

    皇上,您想想夏商周是怎麼完蛋的,如果施行分封制,前三代還好,畢竟是皇帝您的子、弟,但三代之後,情誼疏遠,諸侯遠離統治中心,難免心懷叵測;再過三代,實力漸厚,天子也難以制約;春秋時有一千多個國家,戰國時分分合合也有幾十個國家,您應該不想讓您的子孫也要重複您的故事吧。不如趁現在統一全國之際,把全國的統治權都牢牢控制在中央層面,讓天下只有一個統治中心,從體制上直接杜絕地方諸侯國做大的可能性。

    始皇一想,對呀,寡人制服六國已經耗費了大秦幾十年的積累,焉能在大秦的統治下還存在出現另一個「大秦」的可能性。

  • 於是自秦開始,摒棄分封制,施行郡縣制,郡和縣的主要官吏直接由中央任免,把對全國的控制權收回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

  • 中國歷史自此朝著中央集權的封建社會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後來的漢朝基本搞的就是秦朝這一套。漢朝的一切,秦朝都已經鋪好了路。長城修了,馳道通了,靈渠開了,制度定下了。可笑的是漢朝竟然還想開倒車,劉邦稱帝後馬上就分封天下,有人反對,最終搞了一個分封制和郡縣制並存的體制。劉邦死後呂后篡權,分封呂氏外戚,呂姓王又被劉姓王幹掉,劉姓王又被削藩,前前後後折騰了幾十年,最終引起了七國之亂,把劉邦的孫子漢景帝坑得夠嗆。不過這是後話,在下面漢朝的時候再聊。

  • 3、探討其滅亡原因:

  • 從分封制到郡縣制是一個跨時代的改革,它意味著我國歷史上王朝的組織管理機制告別原始階段,開始逐漸摸索成熟的管理機制。但是改革是要付出代價的,是要得罪人的,是要動大手術的。這一動,難免就牽扯到一些利益,會引發動蕩。

  • 施行郡縣制後,中央對地方的統治力度加強,但是秦二世的能力極弱(若長子扶蘇能夠繼位,也許秦朝是另一番模樣了),宦官的輔佐讓秦的管理方式更加粗暴,統治者忙於宮廷鬥爭;再加上民眾經歷長期戰亂尚未休養生息,又逢殘暴無能的中央政府,在起義或者死的選擇下,各地紛紛舉起起義大旗,最終推翻秦王朝的統治。

  • 漢朝:披上了秦朝的嫁衣,又被外戚、宦官和地主鑽了空子

    1、中央層面:基本沿襲了秦朝的中央政府結構,施行三公九卿制;需要注意的是,漢朝中後期,為了強化皇權,也由於皇帝能力有限,皇帝將由自己宮內親信構成的尚書台權利強化,弱化了三公九卿權利,在東漢時期尚書台的權利甚至高於三公。而尚書台大致也是後來尚書省的發展前身了。

    2、地方層面:

  • 初時開了倒車,高祖稱帝後實行郡國並行制,立即分封劉姓諸侯王,諸侯王的地位僅次於皇帝,在封國內獨攬大權。這樣的設定給孫子漢景帝挖了個大坑。高祖死後呂后篡權,強行分封呂氏外戚為王。劉姓王不幹了,辯其不義、吞其土地、奪其權利,驅逐呂姓。那皇帝又不幹了,仗讓你打了,名聲讓你拿了,土地和錢還特么歸你了,這哪行。漢景帝第二年就著手準備削藩,七位劉姓宗室諸侯王為抵抗削藩,聯兵反叛,但最終被平定。自七國之亂後,諸侯國僅為榮譽封號,再無實際統治權力。

  • 但是平心而論,我確實覺得漢朝的地方政治是比較完善合理的,往前遠勝夏商周,往後超越唐宋元明清。中國歷史上講到地方行政,一向推崇漢朝,所謂兩漢吏治,永為後世稱美。

  • 先說地方政府設置:漢代地方政府共分兩級:郡和縣。大體說,漢代有一百多個郡,一個郡管轄十個到二十個縣,大概漢代縣數,總在一千一百到一千四百之間。縱向對比一下:唐朝玄宗時期有一千五百七十三個縣,三百五十八個州;如今一省之大堪比一國,一省所轄縣有六七十個以至一二百個。大家可以自行琢磨一下。所以單就行政區域劃分而論,私認為漢制是值得稱道的。

    再談地方政府官制:漢代郡長官叫太守,地位和九卿平等,再進一步就是三公。當時一百多個郡,太守和九卿地位平級,且漢代郡太守縣令長可自行任用下屬官員,具備相對獨立的自治權,因此雖是中央政府大一統的局面,雖是地方行政區域劃分得比較小,卻並不十分覺得中央政府高高在上,郡縣之治反而頗為稱道。縱向看唐朝:州縣長官無權任用部屬,全由中央分發。地方官地位低、權力輕,州刺史地位遠低於六部長官,州刺史唯一所盼便是升遷。但是唐朝時期縣分上中下三等,州分上中下三級,由下到中,由中到上,看似升了幾級,實際無甚變化。下級的永遠沉淪在下級,輕易不會升遷到上級去。於是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漢代地方最高長官為郡太守,而唐朝地方實際最高長官竟是中央派下來負責監察的觀察使(實際上成為了比州更高一級的地方長官),邊疆最高長官便是節度使。既是中央派下來的,那軍事權、行政權甚至用人的權力便也在其之手,本意監察實為掌控,那觀察使、節度使不斷做大也在情理之中了。清代的巡撫也大致是這個意思了。這就值得深深意味了。

  • 3、探討其滅亡原因:

  • 對於能力較強的皇帝如高祖、文帝、景帝和武帝,能夠掌控各級機構,實現對中央權力的控制,但是對於能力較弱的皇帝,尤其是漢朝出現多位娃娃皇帝(那為什麼會出現幾位娃娃皇帝,又是值得意味的好玩兒的事兒了),由於實際能力不足,會過於仰仗尚書台的支持和輔佐,直接導致尚書台權利膨脹,外戚和宦官伺機利用執掌尚書台的機會攫取權利,弱化皇權,導致中央管理崩盤。

  • 外戚和宦官擾亂朝政的同時,對於民間就是一種災難。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後期形成地方割據勢力;民憤不斷,地方武裝興起,以黃巾起義為代表的各地起義,讓中央再也難以控制。地主軍閥和起義力量最終加速了漢朝的滅亡。

  • 晉朝:存在感極弱的司馬氏王朝

    1、中央政府層面:皇帝為最高統治者,摒棄三公九卿的管理模式,設置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分管全國政事,在不同時期會視情況強化或弱化某一省的權力以達到平衡和控制。三省制現雛形,為隋唐三省六部制奠定了基礎。

    2、地方層面:仍沿用郡縣制,因地方權力和規模不斷擴大,增置州刺史或州牧,增加州一級高於郡縣級,形成州、郡、縣三級管理層級。其中州郡主要官員仍由中央任命,部分縣級官員可以由州郡長官任命。

    3、探討其滅亡原因:

  • 自司馬氏篡權至晉朝消亡一共一百五十五年(從司馬炎篡權開始算,若要從滅吳開始算那也就140年),在大一統王朝中僅比秦、隋、元更長,秦隋是因為二世祖太差,元朝那更像是蒙古人民來中原遊玩了百年,而晉朝東西兩晉一共15任皇帝,加起來一百五十五年,和平時間總共也就11年(280年滅吳統一,291年就八王之亂了),316年北方就被匈奴佔領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司馬氏也是夠差勁的,我們來看看他們是多差勁。

  • 漢朝是怎麼沒的,西漢末期王莽篡權,王莽怎麼上來的,從大司馬大將軍(三公之一)上來的;東漢董太師、曹丞相更是從三公位置上開始稱雄的。那從晉朝開始,乾脆就不要三公九卿了,就只設置三個省來幹活兒,最終審批權還得在皇帝手裡。這樣一來減輕了中央政府的管理成本,相對提高了管理效率,而且皇權還凌駕於三省之上,保證了皇帝的權力。但是,司馬氏各位著實是不怎麼樣啊,皇權是足夠高了,但是能力跟不上;這時候相對簡單的組織機構就體現出了劣勢,中央政府組織機構是簡單了,但是地方上加了州一級以後是複雜化了,一方面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能力過於局限,另一方面中央官員的減少就直接代表著地方藩鎮官員的增加,有野心的地方統治者就有機會發展自身的實力並逐漸蠶食晉朝。東晉後期朋黨相爭不斷、民眾起義不停,終於由劉裕終結了晉朝

  • 內部鬥爭不斷的同時就給了市場上外部競爭者機會,少數民族同胞們覬覦中原多少年,到了晉惠帝終於忍不住了,五胡亂華,把晉朝趕到長江以南,南北朝局面漸漸形成。

  • ——————


    推薦閱讀:

    如果漢語藏語同源,為什麼現在漢人和藏人的名字差那麼多?
    如何評價少康中興?
    夏朝探秘(綜合版),夏朝到底存在嗎?夏朝發源於何處?
    (六)杼:英明神武
    夏朝至清帝王表

    TAG:中國 | 歷史 | 中國歷史 | 原因 | 夏朝 | 晉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