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入靜
一、概述
入靜指思維活動相對單一,在意念集中、雜念減少的清醒狀態下,出現與外界中斷聯絡,高度安靜,輕鬆舒適的狀態。
練氣功以入靜為第一關,不能入靜氣血則不能暢通。
要入靜必須排除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的干擾。
「……余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黃帝內經》)
亦有「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長生。目無所視,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
二、三個階段
入靜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自然舒適,呼吸柔和,心平氣緩,精神集中,情緒逐漸穩定,主動抑制各種雜念產生的初級階段。
雜念是指在練功過程中,各種雜亂的念頭紛至沓來,此起彼伏,以致意念不能集中,思想不能安寧。歷代功法鍛煉者常喻為心猿意馬,認為只是練功的主要障礙。與之相對的是正念,正念是誘導、維持與深化入靜狀態時所必須有的意念。
功法鍛煉中出現的雜念大都是在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或考慮過的問題,或過去未想過而在功法鍛煉中反映出來的,影響了功法鍛煉的正常進行。在功法鍛煉過程中,亦有胡思亂想,如氣憤、懊喪、恐懼、惱怒之類的事情,以致情緒激動,心神不寧,這些成為惡念;有些雜念,如果是由於練功者不純正的思想意識,不正常的慾望發展而來的,則成為邪念。
練功中出現邪念、雜念時,應停止鍛煉。(具體見後文)在功法鍛煉中,尤其是初練者總會不斷地出現一些雜念,這屬於正常現象。
功法入靜的關鍵在於從止念達到無念。入靜狀態的出現是一種主動的誘導過程,並非是什麼都不想。正因為正念的存在,才能使「雜念起覺,覺之即無」。對待雜念,又不可硬驅,而要在它出現時,用一些正念方法排除它,同樣可以收到鍛煉的效果。正如古人說的「念起是病,不續是葯」。
第二個階段是入靜漸漸深入,思緒更加凈化,心息相依,心神寧靜,意念專一的中級階段。
此階段會出現蟻行感,溫熱感,寒涼感等,為正常效應。(以後的文章會涉及練功過程中正常效應與異常效應)
第三個階段是呼吸綿綿深長,若有若無;或用意自如,若存若亡,氣息與血脈全身貫通,整個機體狀若虛架,輕鬆漂浮,頭腦清晰愉快,自覺恬靜虛無,靜若止水的高級階段。
道德經上有「致虛極,守靜篤」,用在靜氣功上可以延伸為一種極端空虛無欲,徹底清凈無為的至高境界。練到「虛極靜篤」時,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這是空虛到極點的覺境。
三、入靜方法
自古至今,各家各派都創研出各種意念調節的方法幫助入靜,常用的方法有意守法,松靜法,意想法,默念法,誘導法,意氣循經法,意守呼吸法等(各種方法或有交叉)。
(一)意守法
是將意念集中在某個部位,在身心放鬆安靜地狀態下,聚精會神,即以一念代萬念,到達入靜的方法。如意守丹田、足三里和湧泉穴等。亦可意守空虛、自然景色、花木和盆景、引五行之色以入內臟(一色或多種色)。
但意守的內容靈活簡單為宜,自己或要熟悉,能使自己心情愉快又不引起過多興奮。一般意守下丹田可以溫補腎陽壯火,意守足三里可以健脾和胃,意守大敦可以平肝潛陽等。另脾五行屬土為黃色,若用意將這一黃色存入體內可健脾胃,若存白色可健肺,他臟類似。
初練者往往雜念比較多,不易入靜,要注意不可過分用意強守、刻意明確。古人云:不可用心守,不可無意求;用心守則著意,無意求則頑空,有意無意稱功夫。講究勿忘勿助,似守非守,有意無意,用意輕靈而活。意守時被意守的部位比較模糊或者意守的時間比較短暫都是正常的,不能急躁,隨著功夫的深入意守的水平會逐漸提高。
(二)松靜法
是通過意念誘導,使身心達到雖大限度松靜的鍛煉方法。主要有先松後靜法和吸靜呼松法。
先松後靜法取其坐或卧式,先從頭至足放鬆,繼而意守下丹田,逐漸進入松靜狀態。吸氣時先注意一個部位,呼氣時默念松字,以助放鬆;然後在注意下一個部位,如此反覆,放鬆後達到入靜。
吸靜呼松法是靜與松交替進行,吸氣時意想著靜,呼氣時意想著松,同時使身體從表至里,從上到下,從左至右得放鬆,心無雜念,正如身體像棉花樣鬆軟,心境如白雲般輕悠……
(三)誘導法
是藉助於音樂誘導或肢體動作誘導,使意念集中、幫助入靜的方法。
如音樂誘導,選擇幽靜動聽的音樂,或節奏單調的音樂,藉此誘導意念集中,達到入靜的目的。
或自我誘導,選擇在空氣清新、溫度宜人、幽靜安適的環境中鍛煉,想像全身遍體放鬆後,心身隨之虛靜。如在易筋經功法橫擔降魔杵練習的時候,兩手橫擔開合,誘導丹田開合,使氣至丹田。
(四)默念法
是用意念默念字或詞句(自己較熟悉或喜愛的音符、詞句),但不發出聲音,來誘導思想專一,排除雜念,達到入靜的方法。
如「我松靜」,「我靜坐身體好」等,字數不宜過多,是靜功功法常用的鍛煉方法之一。鍛煉時,呼吸要均勻細長,用意要輕。亦可根據病情需要而靈活選用默念字眼,如失眠患者可默念「松」、「靜」,而高血壓患者可以默念「血壓下降」、「我放鬆」等。
(五)觀想法
又稱意想法。是集中心念觀想某一美好單一的對象,可以去除雜念,達到入靜的鍛煉方法。
意想法是主要調心方式,其意想內容極為豐富,但所選擇的事物要有助於功法鍛煉入靜,而且大都是功法鍛煉者所熟悉的事物或情景。如易筋經出爪亮翅中出掌時,觀想將窗推開之景象;又如三盤落地做上托時,觀想如托千金重物,下按如在水上按浮球之感等。亦可回憶幽靜而使人心曠神怡的風景勝地,或是背誦一兩首名詩佳句等。
(六)意氣循經法
是用大腦意念使氣息在體內或體表循環運行,讓其從一個穴位運行至另一個穴位。有大小周天運行法,以打通任督二脈,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使其運行全身。
或者,根據治病需要意行某一經絡。如意行足厥陰肝經以明目治療眼疾,意行湧泉用來降血壓。另外,六字訣用在呼吸時吐音循經,以利五臟三焦之運行,進而達到強身治病的目的。
(註:六字訣即六字氣訣養生法,最早見於南北朝陶弘景《養性延命錄》,在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汪昂的《醫方集解》、龔廷賢的《壽世保元》、冷謙的《妙齡修止》中都有功理功法的說明。主要是在呼氣時分別用六個字疏通和調和相關臟腑的經絡和氣血,並有治病健身的功效,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養生健體的方法,為吐納法。本法通過「噓,呵(音科),呼,呬(俗讀四,練功時讀謝,屬齒音),吹,嘻」六個字的不同發音口型,唇齒喉舌的用力不同,並輔以相應的肢體動作和意念,來調節肝心脾肺腎五大系統,以及三焦及全身的經氣循行,進而達到柔筋健骨、強壯臟腑、調節心理等強身健體,養身康復的目的)
(七)意守呼吸法
是意念結合呼吸進行內氣培育的一種鍛煉方法,隨著呼與吸的運用而行使意念,使氣息運行。方法頗多,在此介紹下面兩種以供學習應用。
丹田開合呼吸法
有兩種,第一種,意守中丹田(在膻中穴,兩乳之間,內3寸處,又指部位,即在膻中與神闕,即肚臍,之間)。意想氣自丹田吸入,並感覺氣自丹田向內收合,稍停閉氣之後,自然將氣呼出,兩次停閉。自覺氣從丹田向外擴張,氣息充盈丹田。接著又自然地進行吸氣,停閉,呼氣,反覆地一開一合進行呼吸鍛煉;
第二種,方法同上,只是在呼氣的時候,將氣息由意念進一步向四肢及身體各部分擴散充盈,隨即在停閉呼氣,然後再吸氣。周而復始,並意想丹田一開一合,氣沖身體各個部分,最後使氣息收藏至中丹田。
丹田湧泉升降呼吸法
此法與丹田呼吸法大致相同。只是在呼氣時用意念把氣息引導至足部的湧泉穴。進行方法有兩種。第一種,吸氣時用意念將氣引至中丹田,稍停閉,靜守後隨即呼氣。呼氣時,用意念將氣自中丹田引至氣海,關元和會陰(不資道的自己查去吧童鞋們^_^),沿髖部和大腿,順足三陽經而下引至足部湧泉穴處。稍停閉,呼氣靜守。再自然吸氣,自中丹田再呼。一吸一呼為一次,反覆練習七至十四次;
第二種,方法基本同上,僅是呼氣至湧泉穴時稍停閉,呼氣靜守。在吸氣時,將氣息用意念沿足三陰經緩緩地提至中丹田處。如此一呼一吸,一升一降運用氣息進行練習,久之,自有溫暖之氣充盈體內。
練功時,呼吸動作要緩慢勻和,不可強閉死守及強引氣息。如感到吸氣時氣息上升不穩或掌握不當時,可將注意力集中在呼氣方面,亦可另改其他的呼吸方法。練習時,要注意氣的運行,勿向頭部擴散,應使頭部保持清凈和虛空無物的感覺。
(最近練習吐納就把入靜的內容重新整理了一下。正所謂「怨無大小,生於所愛;物無美惡,過則成災」,此時便更能體會前人「不耽美色,不沉虛妄」的教誨對人修道修心的重要意義了)
(最後附送一張圖吧)
推薦閱讀:
※詩韻合璧(整理本)
※精心整理的名人名言大全
※詢盤處理技巧整理
※(12)調候用神一句話.山雲野鶴整理
※探索門命學2016年6月講座記錄:干支符號學之丙丁火實戰篇5 楊璞整理
TAG: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