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是性別認同關鍵期,這三點父母務必要做到

作者:袁倚喬

「為什麼我兒子那麼膽小,每次都是別人搶他的玩具,他就是傻站著讓別人搶走。我實在氣不過,我會幫他搶回來!」

「我家兒子在幼兒園太安靜、太聽話,像個小女孩了,這長大了不是明擺著要被別人欺負嗎?」

「我家女兒3歲多了,上躥下跳太調皮,就像個假小子,要不幹脆當兒子養得了!」

看來在父母的心中,或者說是一種社會的共識,認為女生就應該溫柔安靜、知書達理,而男生就該頂門立戶、勇往直前——我們希望孩子的性別特徵一目了然,對嗎?那麼我想說,如果孩子是在2歲到6歲之間有這樣的行為表現,那我們還是有很多機會去培養和引導孩子的性別認同的。當孩子認同並逐漸喜歡上自己的性別以後,自然會按照這種狀態去成長。

2-6歲是形成性別認同的關鍵期,孩子在這個階段如果沒能得到父母對其外形和角色的認同和引導,就很容易出現性別認同障礙,為長大後的自我認同埋下隱患。今天我們就來和家長朋友們聊聊,父母如何做好孩子的性別認同?讓孩子對自己的性別有信心,樂於做自己。

一、衣著打扮合乎常規,在外形上肯定孩子的性別

孩子在2歲自我意識啟蒙,開始意識到自我力量;深入發展在3歲,與媽媽從身體、情感以及認知精神方面分離;4歲開始,通過模仿特定的偶像,比如動畫片里主人公,來塑造自己的人格品質——勇敢、正義、善良……

在這個階段中,父母通常已經會從穿著服飾上區別打扮兒子或女兒——是男孩還是女孩,一目了然。這樣別人也會以不同的方式對待男生、女生,讓他們有不同的感受,為他們做性別確認做準備。如果父母總把自己的男生當成女生去打扮,就會讓孩子隨著年齡增長出現性別認同的困擾。還有些孩子模仿很女性化的動作,家長覺得好可愛好玩,我們的行為也會鼓勵孩子去經常模仿這樣的動作,這也是不恰當的。

二、性別確認來自父親,爸爸應該這樣對孩子說

從4歲起,孩子開始好奇自己從哪裡來,渴望了解自己的生命,性教育啟蒙也由此開始。而相比母親,孩子這時會更加渴望得到父親對自己性別的確認——家中的男性長輩代表權威和規則。所以無論兒子還是女兒,都期待得到父親對其性別的認同。這種來自父親的肯定反饋,可以使孩子獲得充分展現自己性別特質的力量。

所以在這個年齡段,爸爸需要通過讚賞孩子的性別使孩子獲得性別的確認,比方經常說「小男子漢真勇敢!」、「兒子,你真有勁兒!」、「我的小公主,看到你就覺得很幸福」……這樣被賞識的孩子,男生長大後會陽剛之氣十足,女生長大後會盡現陰柔之美。

相反,如果一個女孩的父親重男輕女,那麼這個女兒就會拚命地去證明自己不比男生差,而且會輕視男性,討厭自己身為女性,性別認同會出現紊亂,行為和心理會更加傾向於男性。如果男孩缺少了父親的認同,就會比較女性化,內心敏感、柔弱,心理趨同女性,長大後會渴望強壯、勇敢的人保護。

三、雙親要扮演好各自角色,出現缺失要及時補位

中國家庭中普遍存在「喪偶式育兒」的現象——父親角色缺失,母子長期在一起,爸爸參與家庭生活很少。這會讓孩子沒有父親角色上的模仿對象,進入青春期後更加嚴重。抑或家庭中母親強悍,父親沉默懦弱,缺乏男性的陽剛,母親經常指責父親,導致孩子耳濡目染,變得懦弱、依賴,性別異化。

其實孩子在0-3歲時最需要母親,之後父親的影響力都是高於母親的,尤其青春期。無論男生還是女生,都在這個時候渴望父親的親近,因為父親代表的就是社會規則,這種親近能夠讓自己邁向成人的過程中更加具有社會性。男生在青春期後從崇拜父親直接走向社會,但女生會反過來再次走向母親,學習如何在社會上成為女性。

抑或單親家庭,如果是父女兩人長時間相處,女兒缺少女性參照物,也會形成女生心理趨同男性化,在與人相處上表現出男性化,母子常年相處對男孩的的影響同理。

所以如果是參照對象缺失,就非常有必要經常藉助親戚朋友這些「外援」的力量,與他們經常走動,讓孩子接觸更多同性參照物。奧巴馬就是典型的例子,從小父母分離,跟隨母親生活,但母親從他很小時就會帶他到各種場合參加聚會社交,以此讓兒子的人際溝通和交流能力不受家庭氛圍的影響。

當然,也不排除,母女或父子長時間相處,關係一直很惡劣,導致孩子非常討厭自己的性別,造成孩子產生「如果是另一種性別就好了」的渴望,但這些情況會比較少見。

所以說當女生或男生喜歡自己的性別並引以自豪時,這種性別特質就會隨著孩子的長大自然而然顯露無遺。在孩子2-6歲的性別認同關鍵期,希望父母們不要錯過這個關鍵期,接納孩子的膽小、柔弱等,給予無條件的愛和鼓勵,讚賞我們的公主與王子,讓他們真正地愛上自己,自信地做自己!


推薦閱讀:

[轉載]合婚的必要性
學佛,沒必要貪法門(5ihsb)
從七方面加大羈押必要性審查力度
無羈押必要性審查及申請
淺議羈押必要性審查

TAG:父母 | 性別 | 認同 | 做到 | 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