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知|意識形態下的婚戀悲劇

曼知

意識形態下的婚戀悲劇

中國的婚戀關係已發展至空前脆弱的程度,離婚率、不婚率、婚外情發生率劇升,夫妻雙方心靈、感情空洞,歸屬感缺乏,對愛情、婚姻甚至社會產生厭惡。並且,還將加速惡化下去。


一、婚戀悲劇首先是制度問題

每談及我國社會弊病,末了總會發現一項屢試不爽的規律:問題之根源,幾乎無一例外地走向體制。

有人批評體制,就有人站出來維護,一個聽上去理性務實的說法是:「不要動不動就把問題都歸咎於體制,哪些是機制弊端帶來的,哪些是責任缺失帶來的,哪些是條件不具備帶來的,應理清責任,明辨是非。」

這段話若換在發展成熟的民主國家,是完全可行的。然而,在一個連基礎人權都不能保障的極權國度,呼籲「對體制的寬容」,似乎用錯了地方。

更根本地說,婚戀模式的走向,取決於國民所接受的教育,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等意識形態。國民沾沾自喜的「三觀」,本質上是黨化教育的產物。

張雪忠先生在一封致教育部長的信中寫道:我國的黨化教育作為一種系統、全面和制度化的意識形態灌輸過程,執政黨在利用黨化教育對社會實施全面控制的同時,將不可避免地使整個社會遭受全面的腐蝕和敗壞。因為,黨化教育的目的與正常的教育完全相反,它不是使人變得睿智、誠實、公正和友善,而是刻意使人變得愚昧、虛偽、偏私和暴戾。

當國民不能自由對官方進行質疑或批評,而是必須放棄自己的判斷,完全被動地接受特定的理論和觀點。即使有所懷疑,也因害怕遭受不利的對待,不敢袒露自己的真實想法,而經常迫於外在的壓力,對自己並不相信的東西表示認同。當一個人在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等重大問題上,都得不到寬廣的眼界,而必須經常口吐謊言時,又怎能養成心口如一的誠實品格呢?一個連在精神和信仰方面,都無法誠實對待自己的人,又怎會誠實對待他人呢?

幾十年來,黨國的維穩手段無孔不入,就拿最顯而易見的影視作品來說,國內最新上映的國際大片,無一不是在歐美上映半年以上,經由權力篩選刪減無誤之後,才呈現於眾。

眾所周知的是,那些最優秀的作品,但凡涉及「煽動民族分裂」、「攻擊政府官員」、「詆毀政府形象」、「無視國家主權」、「渲染人權高於主權論調」、「強調個人而忽略黨和國家」,皆一律和諧禁錮。

包括近期,黨國又開始新一輪對中國人情感的重塑:所有「婚外戀」、「多角戀」、「同性戀」、包括「婚前同床」以及「大尺度」情色形式的影視作品,皆要刪之改之。尤其是備受廣大女性關注的「第三者」話題,廣電總局更是嚴格規定:「小三不能有幸福」,以此打擊婚外情,壓制個人主義,維護社會及政權穩定。

自由意味著人們可以遵循內心的指引行動,但如果人的心靈本身都被權力所控制,自由又從何談起呢?

在這樣的社會,人們既因缺乏自由而沒了尊嚴,又因孤立無援而沒了安全感。為緩解焦慮,填補空虛,只能拚命地攀附權貴,不顧一切地追逐金錢。對權力的逢迎和對金錢的貪求,已成為整個社會最普遍的風氣,使得整個社會道德沉淪、萎靡墮落。

當政府對輿論與資源的壟斷,造成社會福利低下,貧富差距分化,以及階層固化,將絕大多數國民都改造為唯唯諾諾、奴顏婢膝的臣民,而不是自由獨立的公民時,社會問題的發生也就不可能得到妥善的處理。被稱為「人生頭等大事」的婚戀問題亦是其一。

二、擇偶心態需反省

只要人們稍加留意,很容易就會發現,當下網路最能引發大面積眾怒的話題,不是自由被強權剝奪,冤假錯案不得平反,推動社會進步的人群接連「失蹤」,而是某位娛樂明星或知名作家被曝出軌。

從網友們令人詫異的高參與度,恨不能將第三者凌遲的痛恨情緒,既已說明這個攸關枕邊人的問題之普遍性、迫切性與無奈性。

然而,藉助輿論推波助瀾,擰成一股道德繩索,譴責及鞭打第三者,「凈化道德,震懾男人」的行為,對解決問題本身並不起任何意義,往往還會使事情變得糟糕:當「受害者」成員團結得越龐大,道德呼聲越響亮的時候,人們會因這「集體的力量」而「群體性迷失」,隨之怨氣愈甚,愈發自我感覺崇高與偏激,最後忘卻了對自身的反思。

周國平先生在一次訪談中針對第三者的問題,大意說過這樣一句話:「樹枝斷了,不要怪風。因為樹枝本身就要斷了。」

婚外情的發生,固然有人性想要嘗鮮的成分。但更多的或是婚姻給雙方帶來的不幸:價值觀迥異,婚後也未能統一,生活習性相悖,興趣愛好也沒有交集,當激情褪去,精神得不到補足,無疑走向迷失。此時,一部分人群選擇解體,另一部分人群因利益或孩子牽扯不清而選擇繼續容忍。真正情投意合的幸福伴侶,止於金字塔尖的極少數人群。

我國曆來被灌輸重視婚姻家庭,卻在實際操作時並不秉承審慎、嚴肅、負責的態度。往往只因對方有房、有車、學歷高、長相貌美,或是年齡大了,親友催促,幾乎不假思索走向民政局。儘管我們早已知道,婚戀關係中,更為重要的兩個標準是彼此在精神上與生活上的相似度:「價值觀念是否一致,生活習性是否相似」,卻鮮少有人在擇偶時將之作為首要考慮因素。

若用斯騰伯格的「愛情三角論」來詮釋,兩性關係的組合,大概分為以下四種:

1、激情但不適合

2、不激情但適合

3、不激情也不適合

4、既激情又適合

激情:即強烈渴望與對方結合的狀態。心動的感覺、相處的興奮、性的結合。

適合:即精神高度融合。彼此尊重、理解、支持、珍愛,充分溝通、志趣相投、價值觀相似、生活習性吻合。

第1、3項情侶模式若結合,最終將發展為「愚蠢、空洞式的愛情」:爭吵不休,看似金玉其外,實則敗絮其中。2項的結合尚有農業社會時代「和平共處」的可能:只有義務,沒有感覺。唯獨4項:具備「激情」、「適合」的同時完成「承諾」,才能使彼此真正愉悅美好。

美國有一個詞叫「crush」,引申譯意為「短暫熱烈地愛戀」,亦或叫曇花一現的「激情」。事實上,生活中絕大多數感情,倘若它不具備「適合」之精神融合,便皆只是短暫的「激情」。只不過人們付出了情感、精力與金錢,放不下沉沒成本,相處久了以後,又產生人性中的「依賴因子」,從而自我洗腦,硬是將「習慣」曲解成「愛情」。

遇見一份「激情」與「適合」兼具的感情,需要必然與偶然的條件,除運氣因素,更取決於人自身素養的高低:寬厚、善良、精神富足的人群,無論對誰而言都是「Mr/ms right」,就像奢侈品牌的皮包無論放在誰的手裡都是寶貝,只是拿在手上的人之氣場是否襯托得起。

同等條件的人之間的愛情是共同的精神、美和真的統一。愛情不僅建立於單純的感覺和激情,更在於兩者的精神與價值體系。

美國曾有一家婚姻研究機構,為已經訂婚的情侶接受婚前教育與諮詢,情侶中的絕大部分才驀然發現,原來對方竟不是自己真正所需的另一半。

類似問題當然在全世界都存在,只是我國黨化教育之下,國民對財富與權勢的攀附追逐,人格中冷漠、狹隘、偏私、跟風、虛榮的拙劣品行日益凸顯,較文明國度而言多了一層「愛無能」與「物質迷障」的因素,使得原本並不牢固的兩性情感愈加不堪一擊。

在這種意識形態下,絕大多數中國人並不真正具備賦予他人幸福的能力。感情破裂的最根本成因,是伴侶們不能從關係中獲得關注度和親密感,使得彼此疏離,而這恰恰是人類情感最希冀,中國人群又普遍缺失的東西。

三、男權社會並不是婚外情劇增的最根本原因

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當下女性在面對丈夫出軌時,之所以加入「黃臉婆陣營」辱罵第三者,「凈化道德空氣」,是因為自身孱弱無力。換句話說,女性條件越差,思維越局限,越不獨立,被世俗禁錮得越嚴重,就越恨第三者。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當下社會本質上還是「男權社會」,不管在情況略好的美國,還是今日中國,資源依然掌控在男人手裡。包括社會自古賦予女性的「主內」分工,相較於男性的「主外」而言,並不具備更多「個人增魅」的機會。一旦結婚生子,女性需要照顧孩子、做家務,難免忽略自身才情的發展,隨著時間流逝,智力停滯不前,皮膚亦鬆弛下垂。而此時的男性,在外「廝殺」多年,相較於年輕時期的莽撞,已顯出幾分從容,個人魅力與財富值的提升,使得女性根本不具備與男性抗衡的資本。

只是,以上原因僅能作為男人出軌後讓女性抓狂無力的根本原因,當然也是婚外情劇升的誘因之一,卻並非是其根本原因。

具備絕對權力、財富、獨立的美國「前第一夫人」、「前總統候選人」、「前國務卿」如希拉里,同樣無法避免丈夫的婚外情。美國國家檔案館公布了希拉里從1993年到2001年擔任第一夫人期間2888天的日程表。日程顯示,柯林頓和萊溫斯基的多次出軌行為中,至少有7次是在希拉里的眼皮底下。

60年代以來,美國社會在家庭生活上推進四項文明:生育成為選擇性活動、禁止未婚同居的法律被廢除、無過失離婚成為可能、大量有孩子的婦女走進職場。

儘管美國資源比例依然處於男性主導狀態,美國女性較之我國卻已然「雄起」。她們神采飛揚,經濟、精神獨立,思想自由。然而,婚外情和離婚依然是沸騰不減的話題。

四、只有多元化才能緩解兩性悲劇

人們喜歡搬出老一輩「忠貞不渝」的「愛情」來譴責當下人的情感狀態,感慨人心不古,人性扭曲。

事實上,人性並未改變。老一輩的「堅守」,在他們的時代下是必然。同樣,當下所發生的一切,亦符合今天這個時代。

筆者在一篇名為《我相信啟蒙的力量》小文中寫道:「我深信,我們的努力,定能加速政治體制的改革,為我們帶來人權完善的普適價值,屆時,我們亦將迎來發達國家的司法之獨立、教育之自由、戶籍制度取締,吃上健康食物、呼吸新鮮空氣、不再為批評政府而遭受權力打擊、不再為高昂房價勞苦終生、不再為畸形價值觀與道德枷鎖所裹挾,迎來真正意義上的和諧、法治、誠信、平等與安定。」

一位朋友讀完評論道:「中國上下五千年中華基因能靠幾代政治運動輕易改變?沒那麼簡單!」

類似思維模式到處可見。他們似乎從未注意到我們生活在一個徹底不同的時代:自人類有史以來,在我們這一代發生了未曾有過的驟變。首先,是全球的溫飽終於大面積解決,這在數百萬年曆史中前所未有。其次,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商品、遊客的全球化流通,使我們的感官、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受到老一輩人不曾體會的衝擊,物質欲爆發,人們攀比房子、車子、奢侈品牌來獲得存在感。直到某一天,內心深處被一股莫名的悲傷襲來。

當物質炫耀帶來的「快樂」走到盡頭,也就迎來了「後物質欲時代」。人們開始對「個人」的「內心」賦予更深層的考慮。這一天,相較於歐美的而言,我們至少落後了50年。

菲茨傑拉德就曾在《了不起的蓋茨比》里充分描繪過美國的「拜金時代」,女主人公黛西在蓋茨比參軍期間嫁給了奢靡富家少爺湯姆,迷失在物質世界,沒有真愛的男人,只有真愛的金錢和貴族地位。

一戰結束後,美國經濟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人們沉醉於燈紅酒綠,遊走於浮華的享樂世界,為謀取財富不擇手段。

美國人開始反抗虛無,意識到人類應對高級精神生活有所探索,是在20世紀初。隨著農村隔離打破,人們認識到封建專制的非人化以及教會的偽善,認為結婚和離婚是個人問題,不應當受到教會的限制。

隨後的60年代,「性解放」開始在美國風行,人們的思維超越了過去為「經濟利益」、「社會責任」而組成的家庭觀念,上升為「純感情需求」。美國青年喜歡同居而不結婚。在這種情況下,同居雙方只是共度浪漫時光,而不承擔責任與義務,再加上社會福利分配差異如逃稅(美國對結婚雙方的扣稅要高於單身)、怕失去社會救濟和醫療保險等,使得美國人寧可同居也不願意結婚。

如今,美國早已是「兩性關係」多元的文明國度,除了「傳統式宗教婚姻」、「世俗婚姻」(不採取宗教儀式,而由地方官或其他人主持並領取結婚證書),還有同居模式的「習慣法婚姻」模式(男女雙方同意結合後,夫妻同居,就自然形成了合法婚姻,無需任何條文。)

在美國,「未婚先孕」亦早已不是恥辱之事,甚至越來越多的未婚女性通過各種辦法不結婚而懷孕,欲獨立擁有孩子,而不要丈夫。這些在中國當下思潮里是難以想像的。

在漫長而遙遠的農業社會,老一輩們所謂的「白首不相離」,不過就是「四平八穩」的婚姻:「有權利、有義務,沒有感情。」當人們只求溫飽、生孩子、過日子,而對更高層的精神文明無意識之時,「一夫一妻制」的硬性標準,或許是社會穩定的智慧基石。然而,隨著時代變遷,當兩性關係中「精神情感」佔據主導位置,婚姻解體與婚外情現象是大勢所趨,「一夫一妻制」的單一性與強制性,將釀造更多社會悲劇,現在還不是最糟糕的時候。

五、精神自由是唯一出路

同樣多元的婚戀模式也在歐洲盛行,除世俗婚姻模式外,法國有備受歡迎的「同居協議」:只要年滿18歲,不管是同性還是異性,都可以申請同居。

「同居協議」不像結婚那樣文牘繁複具有強制性,而是在給當事人類似於婚姻保障的同時,維護了公民的個人權利。「同居協議」當事人無論是雙方或單方提出解除契約,都不存在法律干預和法官審查,不像離婚那樣手續繁瑣痛苦。

同時,它具有與婚姻關係相似的法律權利,包括伴侶共同納稅的減免優惠、伴侶財產繼承的免稅權,伴侶享受對方保險和承擔伴侶的債務,非婚子女和婚子女享有同等的地位、社會福利、財產繼承等。在入學、疾病、保險等問題上,也與世俗婚姻關係沒有任何差異。

據新華網消息,法國現今已有52%的新生兒父母都是未婚,並且,越來越多社會高階層,和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選擇簽訂「同居協議」。最著名的案例是法國總統奧朗德,他和前女友——2007年與薩科齊競爭總統的社會黨候選人——塞格林·羅雅爾同居近30年,養育4個孩子。在接受採訪時,他說:結婚不是為了禮節,結婚是個人選擇。

一個人擁有得越多,別人能給予得也就越少,當一個人擁有得越少的時候,他想從旁人身上獲取得則越多(也就越傾向於以永恆牢固形式捆綁伴侶),並且,相較於普通人而言,高教育人群更具備辨清兩性關係的能力,這種更加全面理智的思考與嘗試,往往比有所訴求的一紙婚書更負責任。

而對於那些既不願被「世俗婚姻」捆綁,又覺得「同居模式」不夠「正式」的人群,或可參考第三種兼顧「傳統」與「自由」的兩性模式,在此姑且稱其為:「期限婚姻」。即:情侶在結婚時,可自由簽訂婚姻年限,期滿後若有繼續生活的意願,可再「續簽合同」,否則婚姻關係自動解除。以避免離婚糾紛對當事人的折磨與損耗。據聞,愛爾蘭的婚姻模式正是如此。

有人認為,無論是「同居協議」,亦或續約性「期限婚姻」,都可能使婚姻的含義變得過薄,缺乏一種更深厚的關聯。

筆者卻以為,用「時間」與「形式」來度量感情「厚」與「薄」的想法,未免有些迂腐。深厚的關聯,又怎會因時間契約的多寡而消失?愛的更高級,恰恰是保留愛人追求自由的權利。終身婚姻制「厚」了這麼多年,還不照樣以大面積「涼薄」解體?人們總是在強調「永遠」,卻永遠忽略了「珍惜」。「期限婚姻」模式,剛好是給人珍惜伴侶的機會、犯錯重來的機會、以及女性獨立的機會:1、很顯然,相比終身制的穩定性,當人們知道未來將面臨失去伴侶的危機時,會更加懂得珍惜;2、人在確定婚姻關係時,往往被多種複雜感情包裹,並不那麼理智全面,正如95%的創業者會失敗,成功的婚姻也只存於塔尖,「期限婚姻」此時可賦予眾人犯錯重來的機會;3、如果婚姻是有期限的,女性至少會在家庭與工作之間合理分配,而不至於失去經濟、才情與容顏,在情感受困時,也就有了叫板的可能。

歐美多元的家庭模式已然表明:當我們具備更開闊的思維模式,以一種成熟心態處理兩性關係時。一切問題,包括家庭解體以後,孩子的撫養問題,都不是問題。但凡孩子有問題的,都是大人的問題。視野足夠廣博、精神足夠自由的成年人,不僅有能力從糟糕的關係中解脫出來,使自己成為自己,同時,也具備賦予孩子健康引導的能力。

然而,中國人的悲哀就在於,往往被意識形態洗腦而迷失了個體,以「為孩子犧牲」為終生意義,殊不知這正是壓垮孩子內心自由的負累。怯懦使他們不願明白:追逐更舒適的情感生活,與孩子能否健康成長之間並不矛盾。不和諧的婚姻解體,或許比在一起爭吵、忍受、壓抑,更利於孩子的成長、社會的穩定、人性的解放。

我們都在讚美自由,但在現實生活里,自由對多數人是一種重負,真正有能力駕馭的人寥寥無幾。

曼知,青年作者,寫過的文章有《這個時代不配談論蕭紅》《願你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意識形態下的婚戀悲劇》等,微博名也叫:@曼知。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出

關注公眾號:曼知

分享優質文化、生活常識

每天前進一點點

推薦閱讀:

婚戀裡面的經典笑話。哈~
八字日主甲木,婚戀如何
八字看你的婚戀方式
婚戀專家:婚後2至7年吵架多 16年感情易出軌
泡學的真相25 女PUA(四)女性防騙準則

TAG:意識 | 婚戀 | 悲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