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聽書《我的職業是小說家》

——· 思維導圖 ·——

——· 關於本書 ·——

《我的職業是小說家》是村上春樹首部自傳性作品,他在寫作之餘,花費了六年的時間完成了這本書。在村上春樹看來,小說家看似風光,卻是一份孤獨的職業。在他選擇走上職業小說家這條路之後,既有作品收穫成功的喜悅,也有作品被人誹謗和攻擊時的無奈,就這樣一轉眼就是三十五年。這三十五年的寫作生涯,在村上春樹身上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呢?他又有哪些寫作經驗要告訴讀者?在《我的職業是小說家》這本書中,村上春樹娓娓道來,告訴你他在孤獨中編織的那些美妙動人的故事。

——· 關於作者 ·——

村上春樹出生於1949年,29歲時開始寫作,憑藉《且聽風吟》斬獲日本群像新人獎,從此進入日本文壇。1987年,村上春樹出版《挪威的森林》,作品一經上市,在日本的銷量就突破一千萬冊。後來,他的作品被翻譯進入中國和歐美市場,廣受好評,在全世界享有廣泛的讚譽。最近幾年來,更是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的長期「陪跑」,在讀者心中無疑是最接近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除了寫作,他也熱衷於長跑、翻譯和爵士樂,在年輕人中也很受歡迎。

——· 本書金句 ·——

1.一九七八年四月的一個晴朗的午後,改變了村上春樹的命運軌跡。

2.正是因為他初出茅廬,不懂日語小說寫作的「規矩」,所以寫出來的作品才能讓人耳目一新。

3.想成為小說家的人首先要多讀書。

4.八十年代後期,為了更加專註地寫作,村上春樹選擇了離開日本。他當時有過很多憂慮,擔心自己這麼做無法生存。但為了有更好的寫作環境,他選擇背水一戰。

——· 核心內容 ·——

一、村上春樹是如何從一家普通小店的店主,變成一名作家的?

村上春樹在讀大學期間就結了婚,又討厭像一般人一樣進入公司工作,就決定開一家小店。一九七八年四月的一個晴朗的午後,村上春樹的命運軌跡被改變了。那一天他去神宮球場看棒球比賽。在比賽第一局下半局時,球場上打出了一個二壘打,四周想起了稀稀拉拉的掌聲。就在這個時候,一個毫無徵兆也毫無根據的想法從村上春樹的腦袋裡冒了出來:「對了,沒準我也能寫小說」。

比賽結束後,村上春樹去買了稿紙和鋼筆。那天夜裡,他坐到了廚房的飯桌前開始寫小說。就這樣,他花了半年的時間,寫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說《且聽風吟》。村上春樹在總結自己這部小說的時候說,他以前熱衷於閱讀十九世紀的俄國小說和平裝英語小說,還沒有系統地認真閱讀日本現代小說,所以不太明白當下日本流行什麼小說,也不知道該如何用日語寫小說為好。正是因為他初出茅廬,不懂日語小說寫作的「規矩」,所以寫出來的作品才能讓人耳目一新。

村上春樹抱著嘗試的態度,向《群像》編輯部投去了他的稿子,參加新人獎評選,最終摘取《群像》新人獎,從此成為小說家。

從村上春樹成功的經歷來看,我們大體上能得到兩個知識點:第一個是,寫作這種事,需要靠靈感。有時候你莫名其妙地產生一個想法,就要學會尊重它,把它寫下來。第二個是,在寫作上打破規矩很重要。如何才能在一大群很厲害的老作家面前脫穎而出呢?答案是:不要循規蹈矩,要創新。

二、村上春樹有哪些寫作經驗值得我們這些普通的寫作愛好者去學習?

1.想成為小說家的人首先要多讀書

多讀書是老生常談的事,但是真正做到的人卻少之又少。村上春樹年輕的時候成績不行,但是熱愛閱讀十九世紀的俄國文學和平裝英文小說,這種閱讀積累對他的寫作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村上春樹認為,尤其是青年時期,我們應該儘可能地多讀書。優秀的小說也罷,不怎麼優秀的小說也罷,甚至是極爛的小說也罷,都絲毫不成問題,總之多多益善,而且要一本一本地讀下去。

2.養成事無巨細,仔細觀察眼前看到的事物和現象的習慣

村上春樹面對自己周圍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不問三七二十一,都認真仔細地加以觀察,並且深思細想、反覆考慮。但是,與此同時,他也不急於對事物的是非價值做出判斷,而是儘可能地保留結論,有意往後拖。他認為,重要的不是得出明了的結論,而是把事物的來龍去脈當做寫作素材,讓它們以原汁原味的形態,清晰可見地保留在腦海中。

3.把收集到的素材盡量原封不動地積攢起來

村上春樹不習慣使用筆記本記錄靈感,而是把寫作素材貼上時間、地點和狀態的標籤,主動儲存在記憶里。當需要使用的時候,就取出幾個單獨的細節出來。在他的腦海里,裝備著這樣一個由寫作素材積攢成的大型檔案櫃,檔案櫃的抽屜里塞滿了形形色色作為信息的記憶。既有大抽屜,也有小抽屜,還有內設暗鬥的抽屜。他平時一邊寫小說,一邊根據需要拉開相應的抽屜,取出裡面的素材,用作故事的一部分

4.不光要寫小說,還應該學會寫隨筆

村上春樹在自己的寫作過程中發現,在小說寫作告一段落之後,自己的腦袋裡還剩下很多寫作素材沒有派上用場。這時候怎麼辦呢?他選擇利用這些素材,寫一些隨筆。在這裡你可能就有疑問了:我寫隨筆的時候,把素材用光了,或者使用的素材和小說中的素材一樣怎麼辦?對於這個問題,村上春樹給我們提了個醒:寫作素材要盡量使用在小說的寫作上,如果出現小說和隨筆的素材雷同的現象,就會使小說顯得單薄。當寫完一本小說,發現寫作素材還有多餘的沒有利用完,這時候就可以寫一寫隨筆,把素材利用完,避免造成浪費。

三、村上春樹是如何寫出那麼多出色的長篇小說的,有哪些經驗我們可以借鑒?

1.創作時心無旁騖

在寫長篇小說時,村上春樹會把桌子上的東西收拾得乾乾淨淨,擺好「除了小說什麼都不寫」的架勢,如果這個時候還有其他寫作任務的話,他都會選擇暫停下來,停止寫作。村上春樹是一個一旦做起某項工作,就會心無旁騖的人。不到萬不得已,他不會接受其他的寫作任務。八十年代後期,為了更加專註地寫作,村上春樹選擇了離開日本。在逗留歐洲期間,他專心寫作自己的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大獲成功。從村上春樹的這個習慣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想寫好長篇小說,就必須停下其他寫作任務,專心寫長篇。

2.預計工作量

村上春樹在寫長篇小說時,會規定自己一天寫作的內容量。村上春樹一天寫十頁稿紙,每頁四百字。這麼多年來,村上春樹一直保留著這個習慣,即便是哪一天狀態不好,他也堅持寫上十頁紙;如果狀態特別好,心裡還想繼續寫下去,也會就此打住。在他看來,寫長篇小說是一項長期工作,有極大的意義。寫得順手時就趁勢拚命多寫,寫得不順手時就擱筆不寫。我們現在雖然不再用稿紙寫作了,但是使用村上春樹的這種做法,對我們寫長篇小說的幫助會更大,這是因為,電腦打字會更快,我們每天規定的寫作量可以稍多一點,這樣完成一本長篇小說的寫作,時間就會縮短很多。

3.完稿後進行多次修改

村上春樹有個習慣,不管一部長篇小說有多麼長,結構有多麼複雜,他從來都不會事先制定寫作計劃,而是對故事的展開和結局一無所知,信馬由韁,想到哪兒寫到哪兒,讓故事即興發展下去。但是,這種寫作方法也會帶來一個問題:在寫完之後你再重讀的時候,會發現很多地方前後矛盾、不合情理。登場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可能在半途中突然發生變化,時間設定也可能會出現前後顛倒。面對這種情況,你應該怎麼辦呢?進入第一輪修改期。這輪修改結束之後,再次休息一周,然後進行第二輪修改。


推薦閱讀:

少年行
【短篇小說】寒蒼-晗櫻-S1-α
夕陽
《場農物動》
有沒有像《想你到世界盡頭》之類的格調高點的言情小說?

TAG:小說 | 職業 | 小說家 | 聽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