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玄門日誦早晚功課經》的形成

《玄門日誦早晚功課經》的形成

2008-06-04 20:16:52

《玄門日誦早晚功課經》的形成

任宗權

翻閱全真道教有關經籍,我們不難發現,成都二仙庵《重刊道藏輯要·全真正韻》的所有經韻大多來自《玄門日誦早壇功課經》、《玄門日誦晚壇功課經》、《太上三元賜福赦罪解厄消災延生保命妙經》、《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玉皇本行集經》、《大梵斗儀》、《青玄焰口》以及《全真科儀》等幾個主要齋醮經典,而這幾個主要經典都有不同的版本,不同的版本說明了《全真正韻》經歷了不平凡的發展過程。

明代正續《道藏》中並無早晚功課經籍記載。清代《道藏輯要》收有《清微宏范道門功課》和《太上玄門功課經》等兩種,從經名冠以「清微」可知,當是清微派道士傳承之經籍,大約出於明代前後。在《藏外道書》中我們還能查閱到冠以「清微」名稱的其它經典,如《清微靈寶達棺三夜救苦度亡全集》、《清微陰陽宿啟全秘》等。「清微」應當屬於「靈寶派」轉入全真道教的一個宗派。有學者另據佛教叢林約在明代才較普遍地形成朝暮課誦制度,而全真道觀建制仿效佛教叢林,因此道教的早晚功課制度,推測可能形成於明代的中晚期。明末清初,道教的主要宮觀才較普遍地以早晚功課作為一種修持形式。

道教宮觀道士的早晚功課的內容大致是相同的,主要是經、誥和咒等。但隨著所屬宗派的不同,所在地區的差別,也略有差異。例如:全真派的早課中有頌讚本派祖師的《北五祖誥》、《南五祖誥》和《七真誥》。正一派的晚課中有頌讚本派祖師的《祖天師寶誥》和《虛靖天師寶誥》,茅山道院道士的晚課中有《三茅真君寶誥》等等。宮觀道士的早晚功課的程序大致相同,都是以《開經偈》或《香贊》開始,以《十二願》和《三皈依》結束。早課中間包含三個部分,一是《八大神咒》,如《凈心神咒》、《凈身神咒》等;二是《諸品真經》,如《太上老君說常清凈經》、《太上靈寶升玄消災護命妙經》等;三是《諸真寶誥》,如《玉清寶誥》、《上清寶誥》等。晚課中間也包含三個部分,一是《開經玄蘊咒》;二是《諸品仙經》,如《太上洞玄靈寶十方救苦妙經》、《元始天尊說生天得道真經》等;三是《諸真寶誥》,如《斗姆寶誥》、《三官寶誥》等。宮觀道士日常舉行早晚功課的目的是為了修道。柳守元《清微宏范道門功課》的《序》中稱:

金書玉笈為入道之門,寶誥丹經乃修仙之路。得其門,可以復元真之性;由是路,可以煉不壞之身。是故羽士住叢林,奉香火,三千里行持,十二時中課誦。朝夕朝禮,期上接夫聖真;夙夜輸誠,祝永綿夫國祚。[1]

另一個目的是為了養生,柳守元稱「不勤持誦,何以保養元和?」。[2]道士作早課時,多在卯時,此時,陽氣初升,陰氣未動,飲食未進,氣血未亂。通過早課,會產生心平氣和、脈通竅利的保健功效。晚課時間一般在酉時,此時人已疲倦,陽氣衰微,陰氣漸旺,邪氣遊盪,通過晚課,能消除疲勞,平靜焦躁,產生精力振奮、有益睡眠的功效。因此,柳守元云:

若能矢志專誠,二六時中,猛勇精進,永無退轉,在世端能出世,居塵自可離塵,出入虛無,逍遙宇宙,自由自在,無滅無生,方寸不染,一塵妙用,直超三界。若此者,了自心一念之塵根,脫世上三途之苦厄,履長生之大道,渡苦海之洪濤,禳災而災消,祈福而福至,無求不應,有感皆通。[3]

早晚功課是道教的宮觀道士主要的修持形式之一。課指的是課誦,功課就是例行的作業。早晚功課就是道士每天早晚兩次上殿念誦必讀的經文。道教誦經儀式以及活動,在早期《太平經》中就有記載,不過,早期是直誦,沒有音韻和樂器。《太平經》主張「奉天地,順五行」、「興國廣嗣」之術。這是早期原始道教誦經儀式的目的和願望。于吉讓信道者「立精舍、燒香、讀道書」。精舍是早期的道教宗教活動點(或說基地),燒香是宗教活動,「讀道書」是早期道教的誦經儀式,也是道教經典教理教義的傳授及傳承。不過,「讀道書」的誦經儀式只是一種「默讀」學習方式。還沒有重視到「誦」的具體儀式。從甘忠可「製作符水以治病……復祭祀求福。」[4]到于吉太平道的「以陰陽五行為家,而多巫覡雜語」來看,這時道教已經有了「誦經」的齋醮活動了。張道陵初創五斗米道的教義教規,名為「三天正法」,其主要內容有:一、誦習《五千文》;二、不妄祀;三、有罪首過;四、符水治病;五、用章表與鬼神誓約;六、修路;七、行黃赤之道;八、立二十四治,置祭酒;九、收信米五斗。其誦習《五千文》乃是道民必修之課,應該是比較早期的道教功課經。五斗米道還專門設置為信徒講解《老子五千文》的「奸令祭酒」,設「鬼吏」給請求治病者主持祈禱儀式。

南北朝時,道教的宮觀道士有「常朝儀」,《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私》稱,「四眾三洞,可旦夕常行,所以謂之常朝」。常朝儀的核心部分是禮十方,同後來的早晚功課以誦念咒經誥為主不同。但以天天舉行的形式而言,又是十分接近的。到寇謙之、陸修靜之後,才吸取了祭神的音樂,成為樂誦。北魏時,道教齋醮誦經活動已經深入民心:可詣師治,民有病患,生命有分,唯存香火,一心章表,可得感徹。

寇謙之「清整道教」、「除三張偽法」,[5]進一步完善道教戒律及科儀,規範教徒行為,改進了五斗米教時的一些簡單而不固定的戒律和教儀;創立一套完整的教儀,主要包括「奉道受戒儀式」,「宥過祈禱儀式」,「求願所行儀式」,「為死人祈禱儀式」,「消除疾病儀式」,「三元會儀式」等等。寇謙之的《老君音誦戒經》,增加了宗教活動的神秘性和莊嚴性,道教這時已改靖住為觀住,儀式誦經成為一種住觀道士集體宗教活動。從《道藏》中見到的《老君音誦誡經》乃寇謙之所撰之《雲中音誦新科之戒》的變版,只是《雲中音誦新科之誡》的一部分,已非全帙,故而難以窺之全面。此經又名《樂章誦誡新法》、《太上老君樂音誦誡》、《音樂新正科律》。[6]

寇謙之「新科之誡」便做出了改革:

吾(老君)今並出音誦歌誡,宣勅諸官章書之法,如生官文書,可得達理,凡愚道官,不練章表,奏不就於明,能學習練法……言達齋功,勝於千通。[7]

可見,寇謙之已經開始關心齋醮誦經儀式的革新與傳授。寇謙之還認為,單修道教的其他方術:

可得除病壽終,攘卻毒氣,瘟疫所不能中傷,畢一世之年。[8]

這不能得長生之道。要想長生,就必須誦經禮拜。這樣,誦經制度正式開始成為道教徒修行的重要方式和儀式之一。

早期五斗米道誦習《五千文》就是以「默誦」或「直誦」來學習經文,了解經義。但那時的儒家學經是以出聲「唱誦」的,寇謙之吸取儒家禮法儀式有音樂伴奏,遂改「直誦」為「樂誦」,想必是道教誦經用音樂伴奏的開始。改「直誦」為「音誦」,使「祭酒」領著「道民」們一同誦習,整齊劃一,遂成一種共同修習的宗教儀式,大概是道教集體誦持功課活動的前身。陸修靜的《洞玄靈寶齋說燭戒罰燈祝願儀》說功課誦經乃齋戒儀式之一:

以人三關躁擾,不能閑停,身為殺盜淫動,故役之以禮拜;口有惡言,綺妄兩舌,故課之以誦經;心有貪慾嗔恚之念,故使之以思神。因此三法,洗心凈行,心行精至,齋之意也。[9]

道教誦經法服制度應該說是從陸修靜規範早期道教法服制度時開始的。自張道陵創教以來一直到劉宋陸修靜時期,道教法服秩序混亂,沒有一個統一的道教法服制度。那時:「竊濫帔褐,已自大謬」,[10]陸修靜說:「此之亂雜,何可稱論?」[11]。他認為道教法服應且有神聖的寓意與作用:

故謂之法服,皆有威神侍衛。太極真人云:製作不得法,則鬼神罰人,既非分僭濫禍可無乎?[12]

陸修靜規定:

巾褐及帔,出自上道;禮拜著褐,誦經著帔,三洞之軌範,豈小道之所預期……夫巾褐裙帔,製作長短,條縫多少,各有準式。[13]

這樣,道教誦經作功課用法服制度便開始了。那時已有出家思想的出現,有許多道士已脫離俗務,專以修道祀神為其業。加之如上清派和靈寶派沒有採取天師道的祭酒制,而實行單一的師徒傳授制,並提倡道士出家住宮觀。在這種風氣下,用於祈神、修行的誦經制度開始專業、神聖起來。在那個時候,已有專門供奉神及仙的殿堂出現,宮觀建築已成規格。按《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規定學習誦持經典有專門的處所如:

天尊殿、天尊講經堂、說法院、經樓、鍾閣……寫經坊、校經堂、演經堂、熏經堂」等。[14]

《太極左仙公請問經》講靈寶派道士日常活動及誦經修持非常重要:

書經校定,修齋念道,燒香燃燈……施為可法,教制可軌,此謂道士之行也。[15]

《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一》已經認識到宮觀的重要性:

立觀度人,造像寫經,供養禮拜、燒香明燈、讀誦講說、傳授啟問、齋戒軌儀、修行法相,事事有則,皆著科條。[16]

唐代《道門經法相承次序》中《三十六部》將誦經稱之為「贊誦」,列為上十一部的第十一部:

第一本文,第二神符,第三玉訣,第四靈圖,第五譜錄,第六誡律,第七威儀,第八法籙,第九眾述,第十傅記,第十一贊誦,第十二表奏。[17]

金代王重陽祖師創立全真道之時,已經有了明確的誦經制度。《全真教祖碑》記載:「先生勸人誦《道德經》、《清靜經》、《般若心經》、《孝經》,雲可以修正。」丘處機建立了叢林制度,正式規定了日誦功課,但與《道藏》記載的功課經有所不同。

丘處機的「三乘之法」稱「禮懺誦經」為三乘之法中的「中成門戶」:

夫中乘者,秉心演教,禮懺誦經,諷太上之法科,禮天尊之寶號,信心懇禱於聖前,虔誠齋戒於廟中。清靜身心,闡揚大道,一念純真,常存正法。運用滅度之時,自有善神擁護。或送皇宮,或生官府,或為君王而名登九五,或為卿相而位列三台。那時萬民敬仰,四海投歸,人中殊勝,豈不真乎?[18]

早期道教早晚功課用的法器主要有魚、鼓、磬、鈴、鐺、鑔、引磬、提鍾等。《高上玉皇本行集經》產生於宋代前後,其在《玉皇功德品》章節中就有「或鍾或磬,鈴、鋥、鐃、鈸,一切道具法事之屬」[19]的記載,後來才發展了鑼、鼓等法器。


[1] 《藏外道書》第29冊,第444頁。

[2] 同上注。

[3] 同上注。

[4] 《三國志"孫策傳》注引《江表傳》。

[5] 《魏書"釋老志》。

[6] 見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老君音誦戒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第565頁。

[7] 同上注,第56頁。

[8] 同上注,第540、541頁。

[9] 《道藏》第9冊,第821頁。

[10]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老君音誦戒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第541頁。

[11] 同上注。

[12] 同上注。

[13] 同上注。

[14]《道藏》,第41冊,第674頁。

[15] 見敦煌本《太極左仙公請問經》上徵引《太極智慧上篇》。季羨林主編:《敦煌古靈寶經與晉唐道教》,中華書局,2002年,第101頁。

[16] 同上注。

[17]《道藏》,第41冊,第734頁。

[18] 見瀋陽太清宮編:《太上感應篇直講》,第181-183頁。

[19] 見《道藏》第1冊,第704頁。


推薦閱讀:

寧揚1小時都市圈形成
論中國文化基因的形成——前軸心時代的史影與傳統
哪些不良習慣易形成大肚腩
人類胚胎形成全過程

TAG: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