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譚《黃帝內經》素問(五藏生成、五藏別論)

再譚《黃帝內經》素問(五藏生成、五藏別論)

203、心與咸相傷、與苦相合——再譚《黃帝內經》素問五藏生成

「心之和、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是故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故心欲苦,」譚:心臟與脈相應,它的榮華表現在面色上,腎水可以制約心火;所以過食鹹味,則使血脈凝塞不暢,而顏面色澤發生變化。心欲得苦味。心與咸相傷、與苦相合。

204、肺與苦相傷、與辛相合——再譚《黃帝內經》素問五藏生成

「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肺欲辛,」譚:肺臟與皮膚相應,它的榮華表現在毫毛上,心火制約肺金;所以過食苦味,則使皮膚枯槁而毫毛脫落。肺欲得辛味,肺與苦相傷、與辛相合。

205、肝與辛相傷、與酸相合——再譚《黃帝內經》素問五藏生成

「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肝欲酸,「譚:肝臟與筋相應,它的榮華表現在爪甲上,肺金制約肝木;所以過食辛味,則使筋脈勁急而爪甲枯乾。肝欲得酸味,肝與辛相傷、與酸相合。

206、脾與酸相傷、與甘相合——再譚《黃帝內經》素問五藏生成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多食酸,則肉胝(月芻)(zhu四聲)而唇揭;……脾欲甘,」譚:脾臟與肌肉相應,它的榮華表現在口唇上,肝木製約脾土;所以過食酸味,則使肌肉粗厚皺縮而口唇掀揭。脾欲得甘味,脾與酸相傷、與甘相合。

207、腎與甘相傷、與咸相合——再譚《黃帝內經》素問五藏生成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腎欲咸。」譚:腎與骨骼相應,它的榮華表現在頭髮上,脾土製約腎水。所以過食甘味,則使骨骼疼痛而頭髮脫落。腎欲得鹹味,腎與甘相傷、與咸相合。以上五論是偏食五味所分別與五臟之氣相合相傷的對應關係。

208、這是五色中表現為死症的狀況——再譚《黃帝內經》素問五藏生成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五藏之氣: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台者死,赤如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譚:面色出現青如死草,枯暗無華的,為死症,心病;出現黃如枳實的,為死症,肝病;出現黑如煙灰的,為死症,肺病;出現紅如凝血的,為死症脾病;出現白如枯骨的,為死症,腎病;這是五色中表現為死症的狀況。

209、這是五色中表現有生機而預後良好的狀況——再譚《黃帝內經》素問五藏生成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譚:面色青如翠鳥的羽毛,主生;紅如雞冠的,主生;黃如蟹腹的,主生;白如豬脂的,主生;黑如烏鴉毛的,主生。這是五色中表現有生機而預後良好的狀況。同樣青、赤、黃、白、黑,成色不同生死兩重。

210、五髒的生機顯露於外的榮華——再譚《黃帝內經》素問五藏生成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生於心,如以稿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甘;生於脾,如以縞裹栝蔞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藏所生之外榮也。」譚:心有生機,面色就象細白的薄絹裹著硃砂;肺有生機,面色就象細白的薄絹裹著粉紅色的絲綢;肝有生機面色就象細白的薄絹裹著天青色的絲綢;脾有生機,面色就象細白的薄絹裹著栝蔞實;腎有生機,面色就象細白的薄絹裹著天紫色的絲綢。這些都是五髒的生機顯露於外的榮華。

211、五色五味與五臟相應望診之道——再譚《黃帝內經》素問五藏生成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色味當五藏: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咸。故白當皮,赤當脈,青當筋,黃當肉,黑當骨。」譚:色、味與五臟相應:白色和辛味應於肺;赤色和苦味應於心;青色和酸味應於肝;黃色和甘味應於脾;黑色和鹹味應於腎。因五臟外合五體,所以白色應於皮,赤色應於脈,青色應於筋,黃色應於肉,黑色應於骨。五色、五味與五臟相應望診之道。

212、脈、髓、筋、血、氣通則無病——再譚《黃帝內經》素問五藏生成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諸脈者,皆屬於目;諸髓者,皆屬於腦,諸筋者,皆屬於節;諸血者,皆屬於心;諸氣者,皆屬於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譚:各條脈絡,都屬於目;而諸髓都屬於腦;諸筋都屬於骨節;諸血都屬於心;諸氣都屬於肺。同時,氣血的運行則朝夕來往,不離於四肢八溪的部位。脈、髓、筋、血、氣通則無病。

213、脈、髓、筋、血、氣通關鍵表現在血通——再譚《黃帝內經》素問五藏生成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故人卧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譚:所以當人睡眠時,血歸藏於肝,肝得血而濡養於目,則能視物;足得血之濡養,就能行走;手掌得血之濡,就能握物;手指得血之濡養就能拿取。脈、髓、筋、血、氣通關鍵表現在血通。

214、冬病在四肢善病肢體疼痛麻木之病——再譚《黃帝內經》素問五藏生成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卧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痹,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譚:如果剛剛睡醒就外出受風,血液的循環就要凝滯,凝於肌膚的,發生痹證;凝於經脈的,發生氣血運行的滯澀;凝於足部的,該部發生厥冷。這三種情況,都是由於氣血運行的不能返回組織間隙的孔穴之處,所以造成痹厥等症。冬病在四肢善病肢體疼痛麻木之病——痹厥症。

215、衛氣不固導致營衛不和則病生——再譚《黃帝內經》素問五藏生成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針石緣而去之。」譚:人全身有大谷十二處,小溪三百五十四處,這是在筋骨、肌肉之間相互接觸的縫隙或凹陷部位,其中大的稱谷或大谷,小的稱溪或小溪,因其縫隙或凹陷處多有脈絡穴位,故又稱小溪為腧穴。這裡面減除了十二臟腑各自的逾穴數目。這些都是衛氣留止的地方,也是邪氣客居之所。治病時,可循著這些部位施以針石,以祛除邪氣。關鍵在於理解衛氣,衛氣運行於脈外的氣。衛有保衛、衛護之義。與營氣相對而言,衛氣屬陽。衛氣生於水谷,源於脾胃,出於上焦,行於脈外,其性是水谷之氣中比較慓悍滑疾的部分,運行迅速而滑利。具有溫養內外,護衛肌表,抗禦外邪,滋養腠理,開闔汗孔等作用。衛氣不固導致營衛不和則導致疾病發生。

216、所謂五決就是五臟之脈——再譚《黃帝內經》素問五藏生成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診病之始,五決為紀,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謂五決者,五脈也。」譚:診病的根本,要以五決為綱紀。想要了解疾病的要關鍵,必先確定病變的原因。所謂五決,就是五臟之脈,以此診病,即可決斷病本的所在。

217、病症通過十二經脈可知五臟六腑的病因——再譚《黃帝內經》素問五藏生成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是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徇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陽,甚則入肝,腹滿月真脹,支鬲月去 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心煩頭痛,病在鬲中,過在手巨陽、少陰。」譚:比如頭痛等巔頂部位的疾患,屬於下虛上實的,病變在足少陰和足太陽經,病甚的,可內傳於腎。頭暈眼花,身體搖動,目暗耳聾,屬下實上虛的,病變在足少陽和足厥陰經,病甚的,可內傳於肝。腹滿瞋脹,支持胸膈協助,屬於下部逆氣上犯的,病變在足太陰和足陽明經。咳嗽氣喘,氣機逆亂於胸中,病變在手陽明和手太陽經。心煩頭痛,胸膈不適的,病變在手太陽和手少陰經。病症通過十二經脈可知五臟六腑的病因。

218、望聞問切的理論基礎——再譚《黃帝內經》素問五藏生成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夫脈之小、大、滑、澀、浮、沉,可以指別;五藏之象,可以類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脈色,可以萬全。」譚:脈象的小、大、滑、澀、浮、沉,可以通過醫生的手指加以鑒別;五臟功能表現於外,可以通過相類事物的比象,加以推測;五臟各自的聲音,可以憑意會而識別,五色的微小變化,可以用眼睛來觀察。診病時,如能將色、脈兩者合在一起進行分析,就可以萬無一失了。望聞問切的理論基礎。

219、心痹為邪氣侵入思慮過度之症——再譚《黃帝內經》素問五藏生成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譚:外現赤色,脈來急疾而堅實的,可診為邪氣積聚於中脘穴,常表現為妨害飲食,病名叫做心痹。這種病得之於外邪的侵襲,是由於思慮過度以至心氣虛弱,邪氣才隨之而入的。邪氣侵入思慮過度之症。思慮過度亦可患病,林黛玉一例。

220、面色白肺痹的表現常驚駭——再譚《黃帝內經》素問五藏生成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譚:外現白色,脈來急疾而浮,這是上虛下實,故常出現驚駭,病邪積聚於胸中,迫肺而作喘,但肺氣本身是虛弱的,這種病的病名叫做肺痹,它有時發寒熱,常因醉後行房而誘發。面色白肺痹的表現常驚駭。

221、面色發青腰痛肋痛肝痹之症——再譚《黃帝內經》素問五藏生成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月去,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譚:青色外現,脈來長而左右搏擊手指,這是病邪積聚於心下,支撐協助,這種病的病名叫做肝痹,多因受寒濕而得,與疝的病理相同,它的癥狀有腰痛、足冷、頭痛等。面色發青腰痛肋痛肝痹之症。

222、汗出當風逆氣為厥臍周絞痛症——再譚《黃帝內經》素問五藏生成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當風。」譚:外現黃色,而脈來虛大的,這是病邪積聚在腹中,有逆氣產生,病名叫做厥疝,女子也有這種情況,多由四肢劇烈的活動,汗出當風所誘發。汗出當風逆氣為厥臍周絞痛。

223、冷邪侵入腎面呈黑色腎痹之症——再譚《黃帝內經》素問五藏生成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譚:外現黑色,脈象尺上堅實而大,這是病邪積聚在小腹與前陰,病名叫做腎痹,多因冷水沐浴後睡卧受涼所引起。冷邪侵入腎面呈黑色腎痹之症。

224、面呈黃色即使有病不至於死症——再譚《黃帝內經》素問五藏生成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譚:大凡觀察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的、皆為不死,因面帶黃色,是尚有土氣。如見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的,皆為死亡之徵象,因面無黃色,是土氣以敗。面呈黃色即使有病不至於死症。

225、藏而不瀉似臟非臟奇恆之腑——再譚《黃帝內經》素問五藏別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黃帝問曰:余聞方土,或以腦髓為臟,或以腸胃為臟,或以為腑。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說。岐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譚:岐伯回答說:腦、髓、骨、脈、膽、女子胞,這六種是稟承地氣而生的,都藏藏蓄陰精,就象大地包藏萬物一樣,所以它們的作用是藏而不瀉。其共同特點是它們同是一類相對密閉的組織器官,卻不與水谷直接接觸,即似腑非腑;但具有類似於五臟貯藏精氣的作用,即似臟非臟。奇恆之腑。

226、瀉而不藏輸瀉濁氣傳化之腑——再譚《黃帝內經》素問五藏別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亦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譚: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者是稟承天氣所生的,它們的作用,像天一樣的健運周轉,所以是瀉而不藏的,它們受納五髒的濁氣,所以稱為傳化之腑。這是因為濁氣不能久停其間,而必須及時轉輸和排泄的緣故。此外,肛門也為五臟行使輸瀉濁氣,這樣,水谷的糟粕就不會久留於體內了。

227、五臟藏精氣而不外瀉,六腑化水谷而不貯藏——再譚《黃帝內經》素問五藏別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譚:所謂五臟,它的功能是貯藏精氣而不向外發瀉的,所以它是經常地保持精神飽滿,而不是一時地得到充實。六腑,它的功能是將水谷加以傳化,而不是加以貯藏,所以它有時顯的充實,但卻不能永遠保持盛滿。

228、六腑是「實而不滿」,五臟是「滿而不實」——再譚《黃帝內經》素問五藏別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譚:所以出現六腑化水谷而不貯藏這種情況,是因為水谷入口下行,胃充實了,但腸中還是空虛的,食物再下行,腸充實了,而胃中就空虛了,這樣依次傳遞。所以說六腑是「實而不滿」,五臟是「滿而不實」。

229、胃是水谷之海為六腑的泉源——再譚《黃帝內經》素問五藏別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藏氣;」譚:黃帝問道:為什麽氣口脈可以獨主五髒的病變呢?岐伯說:胃是水谷之海,為六腑的泉源,飲食五味進入口,貯藏於胃,化生精微物質,充養五臟之氣。胃是水谷之海為六腑的泉源呀!

230、氣口亦名寸口即寸口脈——再譚《黃帝內經》素問五藏別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譚:寸口屬於太陰肺經部位,手太陰肺經起於胃中,所以五臟六腑的精氣來源於胃,而從寸口上表現出來。臊焦香腥腐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二臟,心肺發生病變,鼻孔就不通利。凡是在治療疾病的時候,必須問清病人二便的情況,辨別脈搏的變化,觀察病人的精神意識變化及與疾病有關的其它一些情況。氣口,亦名寸口(即寸口脈)、脈口,手太陰肺之經脈,部位相當於現代解剖學腕後高骨內側的一段橈動脈。

231、中醫從來都是反對鬼神迷信的——再譚《黃帝內經》素問五藏別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56120.html

「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譚:對那些拘守鬼神迷信觀念的人,是不能與其談論至深的醫學理論的,對那些厭惡針石治療的人,也不可能和他們講什麽醫療技巧。有病不許治療的人,他的病是治不好的,勉強地治療是收不到好的治療效果的。中醫從來都是反對鬼神迷信的。

推薦閱讀:

黃帝內經原文(十九)
一本你能讀懂的好玩的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黃帝內經·靈樞(二)
以草木之心燃血肉有情之熱——艾灸
《黃帝內經》中「五運六氣」可準確預測官司

TAG:黃帝 | 黃帝內經 | 素問 | 內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