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拆台第一高手——張儀
06-10
張儀是魏國人,最初和蘇秦一道跟從鬼谷先生學遊說之術,連蘇秦自己都認為才學比不上張儀。張儀在學業完成以後,便去遊說諸侯。有一次,他在楚相令尹那裡赴宴飲酒。席散後,令尹發現自己身上佩戴的玉璧不見了,相府的幕客們都認為是張儀做的。他們說:「張儀這個人,又窮,品德也不見得有多好。偷相國玉璧的,一定是他!」於是眾人捉住張儀,打了他幾百竹板。張儀是死活都不承認,大家也沒有辦法,只好把他給放了。回到家裡,張儀的老婆嘆著氣說:「唉,你如果不去讀書遊說,又怎會遭到這般侮辱呢?」張儀對妻子說:「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嗎?」妻子禁不住笑著回答:「舌頭當然還在啰。」張儀說:「這就夠了。」可見,張儀對自己的舌頭是多麼看重。如果戰國時代有保險的話,張儀一定會為自己的舌頭投下重保。但是,誰也不會想到,就是這件事情,使得楚國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不得安生。當時,蘇秦已經說服趙王答應加入合縱盟約,與同盟各國結好相親,但他又擔心各國諸侯在秦的進攻下背棄盟約,從而招致盟約的破壞。他考慮再三,找不到一個能派往秦國為他工作的合適人選,於是他派人去悄悄勸說張儀來投奔他。但是,當張儀來到之後卻又對他不理不睬,招待張儀的時候也只是用給僕人和侍女所吃的飯食,並且還當眾羞辱了他。說他那麼有才能,竟弄得窮愁潦倒到這種地步,是不值得收留的啊!張儀這次來見蘇秦,本以為是舊交,可以得到好處,誰知反而受到侮辱,一氣之下,想到各國諸侯中只有秦國才能威脅趙國,於是便到了秦國。蘇秦在張儀離去後,暗中派人資助張儀到達秦國,並且幫助他見到秦惠王。秦惠王用張儀為客卿,與他共商攻打各國諸侯的大計。這時,幫助張儀的人才說是蘇秦故意激怒他,為的是張儀今後有更好的發展。張儀這個時候對蘇秦的感激之情就如同滔滔江水,綿綿不絕;如同黃河泛濫,一發不可收拾。張儀立刻向蘇秦表達忠心,說:只要在蘇先生當權之時,我絕對不打趙國的主意。況且如果蘇先生當政,我張儀哪有這個能力呢!後來,張儀做了秦的相國,記起在楚國受辱的事情,就照會楚相說過去我和你喝酒,根本沒有偷你的什麼破玉璧,可你卻打了我。你給我記住,我回頭真的要盜取你的城池云云。至此,張儀開始了自己拆散合縱,推行連橫的進程!連橫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拆散齊楚聯盟,孤立這兩個可以與秦國爭霸的國家。張儀工作的第一步選擇了魏國。為了更好的完成使命,張儀去魏國當了相國。張儀的計劃是先讓魏國先歸附秦國,然後讓其他各國仿效魏國的做法;但魏王不聽張儀的意見。秦王憤怒之下,派兵攻取了魏國的曲沃、平周兩城,同時暗中給張儀比過去更為豐厚的待遇。張儀在魏居留了四年後,一直沒有什麼業績,直到魏襄王去世,魏哀王即位。張儀感到機會來了,又勸哀王歸秦,哀王還是不聽。文的不聽,就用武力。於是張儀暗中指使秦國攻魏。魏起兵與秦作戰,被秦打敗。第二年,齊國又起兵攻打魏國,並在觀津戰敗了魏兵。這時,秦軍又來攻打魏國,首先戰敗了韓申差率領的軍隊,斬首八萬,使各國諸侯為之震驚。張儀心想時機成熟了,於是又勸說魏王道:「魏國的土地縱橫不滿一千里,士兵不到三十萬。地勢四面平坦,與各國四通八達,沒有高山大河的天險。從新鄭(註:韓國首都)到大梁(註:魏國首都)不過二百多里路,不論戰車或者步兵,都不用花多大力氣就能到達。魏國南與楚國交界,西與韓國接連,北與趙國靠近,東與齊國連界,四方都要派兵駐守,這樣一算,光守衛邊境的兵士就要在十萬以上。再說了魏國的地勢,自來就是戰場。如果南邊與楚交好而不東邊與齊國交好,那齊國就會從東面進攻;和東方齊國友好而不和趙國親善,那趙兵就會從北面進攻;與韓國不和,那韓兵就會攻魏的西面;與楚國不親,那楚兵就會侵犯魏的南面。這正是人們所說的四分五裂的格局啊。「再說了,各國諸侯之所以合縱結盟,是想求得國家安全、鞏固君王地位、增強軍隊力量、發揚本國聲威。雖然現在各合縱國把天下當做一家,彼此結為兄弟,在洹水之濱殺白馬立誓為盟,以堅定彼此的意志。但是即使是同一個父母所生的親兄弟之間,都會發生爭奪錢財的事,更何況加入合縱的國家了。照這種形式看來,合縱成功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大王您要是不依附秦,秦就會出兵攻打河外、佔據卷、衍、燕、酸棗等地,脅迫衛國,奪取衛國的陽晉,於是趙國不能南下援魏;趙國不能南下,那魏也就不能向北和趙呼應;魏國和趙國聯絡不上,那麼合縱各國之間的交通就會斷絕;這樣一來,大王您要保全魏國看來是沒有希望了。「現在為大王著想,還是不如依附秦國。有了秦國這樣強大的靠山楚國、韓國就不敢妄動;沒有了韓、楚侵擾的禍患,大王就可以高枕而卧,國家肯定沒有甚麼可以憂慮的事情了。」張儀接著和魏王分析:「實際上,秦最想削弱的國家是楚國,而最能削弱楚國的恰恰正是魏國。雖然楚國有民富國大的名聲,但實際上卻很空虛;它的軍隊人數雖然多,但不能打硬仗。我們調集魏國的全部軍隊南下攻打楚國,獲勝是可以肯定的。楚國一旦被割裂,最有利於我們魏國;楚國一旦衰弱虧損,秦國就會高興。我們用這種方法即轉嫁了災禍,又安定了國家,確實是一件好事啊。大王如不聽取我的意見,等到秦出兵東向攻魏,那時就是魏王您要想投靠秦國,看來都不大可能了。」張儀又開始拆主張合縱的人的台,說他們大多話講得慷慨激昂,卻很少有靠得住的。他們不過是希望說動。一國國君,換取榮華富貴罷了。所以他們隨時隨地都在慷慨陳詞,宣揚合縱的好處,以圖打動一國的君主,實際上為的都是自己!道理講到這裡,張儀知道要為自己留一條後路了。於是,他又對魏王說出了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的道理來——羽毛堆積多了能把船壓沉,輕東西聚載多了能把車軸壓斷,眾人的嘴巴可以使鐵熔化,眾多的壞話能把骨銷毀。我張儀說了這麼多,一定會有人在大王面前講我張儀的不是的。大王一旦聽信了他們的話,就一定會責罰了張儀。與其被大王責罰,我張儀不如現在就辭職,現在就離開魏國!魏哀王聽了張儀的分析,覺得很有道理,便是背棄合縱盟約,通過張儀,與秦結好。張儀一回到秦國,仍然做了秦國的相國。三年後,魏又背叛秦國而重新加入合縱。秦因此出兵攻魏,奪取了魏的曲沃城。次年,魏重又歸附秦國。張儀成功的將魏國拉出了合縱,拉進了連橫。他的下一個目標就是他的死對頭——楚國了。按照當時的局勢,能夠與秦國爭奪天下的只有齊國和楚國。齊楚一旦合縱,如果秦國準備攻打齊國,楚國必然相救,秦國想稱霸天下只怕是很難。公元前三一三年,秦王派遣張儀出使楚國。楚懷王聽說張儀來楚,安排他住在上等館舍,並親自接待。懷王問張儀說:您來我們楚國有何貴幹哪。張儀對懷王說:「大王如果能夠關閉邊關與齊國斷絕來往,我願獻上商於地區六百里的地方給楚國。秦王也將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大王,秦、楚兩國永遠成為親如兄弟的國家。這樣一來,北面削弱齊國,西面有利於秦國,您看怎麼樣?」懷王非常高興,採納了張儀的意見。群臣都為此向懷王賀喜,唯有陳軫向懷王表示哀悼。懷王發怒道:「我不費一兵一卒便得到六百里土地,這麼大的喜事,你哭喪著臉幹什麼?」陳軫答道:「天下哪裡有這麼便宜的事情呀!依我的看法,商於之地大王既不可能得到,齊、秦兩國還會由此聯合。齊、秦一聯合,那楚國可就倒霉了!」懷王問道:「有什麼根據嗎?」陳軫回答說:「秦國之所以看重楚國,是因為楚國背後有齊國。現在楚國關閉邊界與齊國絕交,那麼楚國就會孤立無援。秦國怎會重視一個孤立的國家,而奉送它六百里商於之地呢?張儀回到秦國後,必定會背叛大王。這樣,楚國北與齊絕交,西面又有秦國之患,它們兩國必定都會犯境了。大王不如表面上與齊絕交,暗中卻與齊修好,然後派人隨同張儀到秦。如果秦給了我們土地,再與齊絕交也不晚;如果不給我們土地,我們與齊暗中聯合再作主張。」懷王不聽。懷王一面將楚國的相印授與張儀,一面關閉邊界,與齊斷交,並派一員將軍隨同張儀前往秦國接收土地。張儀到達秦國後,假裝上車時不小心從車上摔下來,在家裡躺了三個月沒有上朝。楚懷王聽說此事後,還以為張儀嫌他與齊國絕交做得還不夠堅決吧,便派勇士前往宋國,借宋國的符節進入齊境,大罵齊王。齊王那裡吃的消這個,心說,你不跟我好也就罷了,也犯不著怎麼絕吧。於是轉而投靠秦國。當秦與齊恢復邦交後,張儀才上朝,對楚國的使臣說:「我有六里封地,願意獻給你們大王。」使臣說道:「我受楚王之命,來接受商於之地六百里,怎麼是六里呢?」使臣回國報告楚懷王,懷王大怒,發兵攻秦。陳軫說:「大王慢來。現在我們與其攻打秦國,不如反過來割地賄賂秦國,再與秦國聯合攻齊。這樣我們向秦國割出的土地,可從齊國取得補償,大王的國土還可以保存。」懷王又不聽,終於發兵派將軍屈匄率領攻打秦國。結果遭到秦齊聯軍的攻打,大敗而回。公元前三一一年,秦惠王派人對楚懷王說,願意用武關以外的土地換取楚國的黔中。楚王說:「我不要你的土地,你把張儀交給我就行了。黔中地就是秦王你的了。」秦王很想派張儀赴楚,但不忍說出口來。張儀卻自告奮勇,說自己願意出使楚國。秦惠王說:「楚王恨你恨達到了骨頭裡,你去了不是自投羅網嗎?」張儀說:「秦國強大而楚國弱小,我與楚國的靳尚相好,靳尚受楚王的夫人鄭袖信任。鄭袖說的話連楚王都要聽從。況且我是拿著大王您的符節出使,楚國怎敢殺害我呢?即便殺了我,秦過也得到黔中之地呀!大王你放心吧!」張儀於是出使楚國。楚懷王待張儀一到,就把他囚禁起來準備殺掉。靳尚對鄭袖說:「你知道嗎?你有可能將被楚王拋棄了!」鄭袖問道:「為什麼呢?」靳尚說:「秦王很喜愛張儀,一定會來救他的。據說秦王打算用上庸所屬的六縣送給楚國,並且選送一批美女嫁到楚國,還要用秦宮中最善於唱歌的女子作為陪嫁。楚王是一個看重土地的人,這樣一來,他一定會尊敬秦國,秦國的美女肯定會得寵,而夫人您就會受到冷落了。我看還不如說情釋放張儀。」鄭袖於是日夜向懷王進言說:「做臣子的各自為他的君主效勞。現在我們的土地還沒有交給秦國,秦國就派遣張儀前來,這可是非常尊重大王。大王不以禮相待,反而要殺掉張儀,秦必然會在大怒之下進攻楚國。我們就要大難臨頭了。請大王准許我們母子二人都遷居到江南去,以免被秦兵所殘害。」懷王聽多了枕邊風,便赦免了張儀,並且依然像過去那樣隆重地接待他張儀獲釋後,並沒有立刻離開楚國。他聽說蘇秦已死(本文資料主要來源於《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但是據《六國年表》,張儀死於公元前三○九年。據當代學者研究,蘇秦死於公元前二八四年。蘇秦死時,張儀已先死二十五年),便向楚王進說道:「秦國的土地佔天下一半,兵力足以抵擋周圍的國家,有天險可守,又有黃河圍繞,四面都有要塞作為堅固的設防據點。還擁有雄兵一百多萬,戰車千輛,戰馬萬匹,儲糧堆積如山。法令嚴明,士卒又甘願臨難赴死,國君明智威嚴,將帥有謀有勇,不出兵則已,一出兵就會會席捲天下。天下凡是歸順在後的國家必然先遭滅亡。那些主張合縱的人,就好比驅趕羊群進攻猛虎一樣。現在大王不結交猛虎卻結交群羊,臣私下認為大王的考慮錯了。「總計天下的強國,除了秦就是楚,兩國你爭我奪,這種形勢不可能使兩國並立。大王不結交秦,秦發兵佔據宜陽,韓國上郡的地方就不能通行。秦再攻下河東,奪取成皋,韓國必定投降稱臣,魏國也就會趁此時機行動。秦攻楚國的西面,韓、魏攻楚國的北面,楚國就危險了!「再說合縱盟約是聚集一群弱國攻打最強的國家,不估量對方便輕率作戰,國家貧窮卻要頻繁發起戰事,這是危亡的道路啊!我聽說過,兵力不如對方強,就不要向對方挑起戰端;糧食不比對方多,就不要同對方長期打仗。那些談合縱的人講的都是好聽的和不切實際的言辭,拔高主上不事秦的行為,只說合縱的好處不說它的壞處,突然招來秦兵的戰禍,那時挽救就來不及了!所以請大王對這事多多地考慮吧。「秦國西面擁有巴蜀之地,用大船裝載糧食,從汶山出發,順長江而下,到楚國三千餘里。用大船運載兵士,每條大船能載五十人和三個月的糧食,船順著江水飄浮而下,一天可行三百餘里,雖然走了這麼多里的行程,但並不費牛馬牽引的勞力,不到十天便可抵達楚國的扞關。扞關震動,竟陵以東的城邑就都要趕忙加強戰備,黔中、巫郡就不再是大王所有了。秦再揮師從武關出發,從南面進攻,那麼楚國的北境就被斷絕。秦兵進攻楚國,不出三個月,楚國就會面臨危難,然而楚國等待各國諸侯發兵來救,卻要在半年之後,這勢必是遠水解不了近渴。依靠弱國的救援而忘記強秦的禍患,這就是臣下替大王擔心的啊!「大王曾經與吳國人作戰,戰五次勝了三次,臨陣的士兵死得差不多了;為了守衛新攻佔的城邑,活下來的百姓也吃夠苦了。我聽說功業大容易招致危險,百姓窮困會產生怨恨國君的情緒。為了維持容易招致危險的功業而去違背強秦的意願,我私下替大王感到危險。「秦國所以十五年不從函谷關出兵攻打齊、趙,是因為它暗中訂下了吞併天下的計劃。楚國曾經與秦國發生衝突,雙方在漢中交戰,楚國人沒有打勝,有侯爵和執珪之爵的戰死了七十多人,楚國的漢中之地便由此失去。大王大怒之下,發兵襲擊秦國,兩軍在藍田交戰。這就是常言說的兩虎相爭啊。秦、楚兩國相互削弱而使韓、魏兩國以其完整無損的兵力來對付它們的後方,沒有比這更加危險的作法了。請大王對此仔細考慮吧。「秦發兵攻取衛的陽晉以後,必定會使天下的交通要道斷絕。大王調集全部兵力進攻宋國,不到數月就可攻下,攻佔宋國再揮師東向,那麼泗水之側的十二個諸侯國就會全部屬於大王所有了啊。「約集東方六國合縱相互堅守盟約的人是蘇秦,他被封為武安君,但是在他擔任燕國的相國以後,就暗中與燕王策劃攻破齊國後瓜分齊國的土地;蘇秦便裝做有罪逃離燕國到達齊國,齊王收留他,讓他做了相國;經過兩年後事情被發覺,齊王大怒,把蘇秦車裂於刑場。像這樣用一個狡詐虛偽的蘇秦,卻要想控制天下,把各國諸侯連成一氣,這不可能成功是很明白的。「現在秦國與楚國國土相接,形勢上,本來就是親密的國家。大王真能聽我的話,我可以請秦王派太子到楚國來作人質,大王也派太子到秦國去作人質。我並請把秦王的女兒作為大王您的妻子,再奉上擁有萬戶人家的大城,收取賦稅作為大王的沐浴費用,秦與楚長期成為兄弟國家,永世不互相攻打。我認為沒有比這更好的策略了。」楚懷王在得到張儀以後,又難於割棄黔中給秦國,想要同意張儀的意見。屈原對楚王說:「前次大王受了張儀的欺騙,這次張儀來楚,臣認為大王會烹殺他;現在放了他,不忍心殺他,卻還要聽信他的胡言亂語,不能這樣做啊!」楚懷王說:「答應了張儀可以保得黔中,這是很有利的事啊。已經答應了,過後又背棄他,不好。」懷王終究應允張儀,與秦結好。張儀的第三站是韓國。張儀離開楚國,便直接前往韓國,對韓王說:「韓國地勢險惡,生活在山陵之中,生長的五穀,不是豆類就是麥子,老百姓大都吃的是豆子,喝的是豆葉湯。一年沒有收成,人們連糟糠都吃不飽。韓國縱橫不到九百里,沒有儲存兩年的糧食。估計大王手下的軍隊,全部不足三十萬,而且其中還要包括雜役人員都在內呢。除去守衛邊界亭堡的兵士外,現成的可供調動的最多不過二十萬罷了。秦國的軍隊有一百多萬,戰車千輛,戰馬萬匹,勇猛的兵士不戴頭盔踴躍奔殺,彎弓射敵,持戟衝鋒的,多得數不清。秦軍戰馬的精良,士兵的眾多,馬的前蹄飛騰,後蹄猛蹬,速度快到前後蹄之間一躍可以跨過三尋的,同樣不可勝數。山東六國的軍隊盔甲齊整地與秦軍會戰,秦軍脫掉盔甲袒臂赤足來迎敵,個個左手提人頭,右手挾俘虜。秦兵與山東六國的兵相比,好比勇士孟賁與懦夫;以重兵相接觸,好比力士烏獲和嬰孩。用孟賁、烏獲那樣的軍隊作戰,攻打不肯降服的弱國,與把千鈞重力直接壓在鳥卵上面沒有什麼不同,肯定沒有能夠倖免的了。「各國的君臣們不考慮自己國土的狹小,卻去聽信宣傳合縱的人的甜言蜜語,他們結成朋黨,互相吹噓,個個慷慨激昂地說:聽了我的主意便可以在天下稱強稱霸。像這樣不顧及國家的長遠利益而聽信一時的謬論,貽誤國君,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大王不歸附秦國,秦就會發兵佔據宜陽,截斷韓國的上黨地區,再東取成皋、滎陽,那麼鴻台之宮、桑林之苑就不再屬於大王所有了。要是阻塞了成皋,截絕了上黨地區,那大王的國土就要被分割了。早歸附秦國就安全,不歸附秦國就危險。如果製造的是禍端卻要想得到福報,計慮粗淺,結怨很深,違背秦國而順從楚國,要想國家不亡,那是不可能的啊。「所以為大王著想,還不如替秦國效勞。秦最大的希望是削弱楚國,而最能削弱楚國的就是韓國。不是因為韓國比楚國強大,而是由韓的地勢所決定的。現在大王向西臣事秦國,進攻楚國,秦王必然高興。攻打楚國有利於韓國擴大領土,轉移了禍患,取悅了秦國,沒有比這更好的主意了。」韓王聽從了張儀的主意。張儀回秦作了彙報,秦惠王賜給張儀五座城邑,並封他為武信君。接著惠王又派遣張儀向東出使齊國。張儀對齊湣王說:「天下的強國沒有能比得上齊國的,齊國的大臣百姓盡都富裕安樂。但是為大王出謀劃策的人,全都是行的一時之計,不顧及百世的利益。主張合縱的人向大王作宣傳的,必定會說『齊國西面有強盛的趙國,南面有韓國與魏國。齊國是個濱海的國家,地廣人多,軍強兵勇,即使有一百個秦國,也將拿齊國無可奈何』。大王認為這種說法正確,但沒有考慮它不合於實際。主張合縱的人拉幫結派,沒有人不吹噓合縱的好處。我聽說,齊國與魯國三次交戰,魯國三次獲勝,但隨著這勝利後面而來的是國家的危亡,雖然有戰勝的名聲,但帶來的是亡國的現實。這是什麼原因呢?齊國強大而魯國弱小啊。現在的秦國對於齊國,就好比齊國對於魯國。秦、趙兩國在漳水之濱交戰,趙軍兩戰兩勝;在番吾城下交戰,趙軍又兩次勝過秦軍。這四戰之後,趙國陣亡的兵士有好幾十萬,只剩下首都邯鄲還得倖存,雖然趙國有戰勝的名聲,然而國家已殘破了。這是什麼原因呢?秦國強而趙國弱啊。「現在秦、楚兩國之間嫁女娶婦,成了兄弟國家。韓國獻出宜陽,魏國獻出河外,趙王到澠池朝見秦王,割讓河間來臣事秦國。大王如不歸附秦國,秦驅使韓、魏兩國進攻齊國南部地帶,全部趙國軍隊渡過清河直奔博關,臨菑、即墨兩城就不會屬於大王所有了。齊國一旦被攻,那時即使想要附秦,已經不可能的了。因此望大王好好考慮這件事吧。」齊王聽了直點頭,便採納了張儀的建議。張儀離開齊國之後,又直接向西到達趙國見趙王說:「我們敝國的國君派我為使臣,向大王進獻一條策略。大王為首收羅、率領天下諸侯來對付秦國,使秦兵不敢出函谷關達十五年之久。大王的聲威遍播於山東,我們秦國恐懼屈服,整治武器和兵車戰馬,練習騎射,勤力耕作,積蓄糧食,閉守國內不出,戰戰兢兢,不敢有輕舉妄動,只因為大王您有意和我們過不去。「現在依靠大王的督促,秦國已攻佔巴蜀,吞併漢中,囊括兩周,遷移九鼎,據守白馬津渡。秦國雖然偏僻邊遠,然而內心憤怒已有很長時間了。目下秦有一支破破爛爛的軍隊駐守在澠池,準備渡過漳水,進佔番吾,與趙軍在邯鄲城下相會,希望在甲子那天會戰,以此來重演周武王伐紂的舊事,特別派我作為使臣預先來恭敬地告知大王。「總的說來,大王之所以相信締結合縱盟約的原因是因為仗恃有蘇秦。蘇秦用漂亮話迷惑諸侯,顛倒是非,企圖傾覆齊國,結果使自己在刑場上被車裂。這樣,天下的不可能聯合為一也就很明顯了。如今楚國與秦國結成了兄弟國家,韓國與魏國自稱為秦國東邊的藩屬,齊國向秦獻出盛產魚鹽的領土,這就斷了趙國的右臂。一個斷掉了右臂的人與別人相爭,失去了朋友的人孤居獨處,想要沒有危險,怎麼可能呢?「現在秦王派出三個將軍:其中一支軍隊截斷午道,通知齊國派兵渡過清河,駐紮在邯鄲的東面;一支軍隊駐紮在成皋,驅使韓國和魏國的軍隊駐紮在河外;一支軍隊駐紮在澠池。這四國結為一體來進攻趙國,趙國被攻破後,它的國土必定會被四國分佔。因此我不敢隱瞞這種意圖,先給大王通個口信。我替大王著想,你不如與秦王在澠池相會,面對面親口約定,請他按兵不要進攻。希望大王拿定主意。」趙王說:「先王在時,奉陽君專權擅勢,蒙蔽欺騙先王,獨斷一切政務,我的生活歸師傅安排,沒有參與國家的大計。先王去世時,我年齡幼小,作主治國的時間才剛剛開始,內心本來就暗自懷疑,認為一意投入合縱盟約而不依附秦國,不是趙國的長遠利益。所以我準備改變主意,割讓國土彌補以前的過錯,歸附秦國。正待安排車馬啟程時,恰好聽到了您的英明指示。」趙王答應了張儀以後,張儀便離開了趙國。現在只剩下燕國了。張儀北行到燕國,對燕昭王說:「大王所親近的沒過於趙國吧。過去趙襄子曾經讓他姐姐嫁給代王作妻。後來他想要并吞代國,邀約代王在句注山的要塞相會。他先令工人製作了金斗,把金斗的尾部做得很長,使它可以用來襲擊別人。趙襄子在與代王飲酒時,悄悄吩咐廚子說:『趁著酒飲得酣暢高興的時候,你送去熱湯,然後掉轉金斗襲擊代王。』於是在酒飲到酣暢高興之時,上熱湯了,廚子送上湯勺,隨即將金鬥倒轉過來打死了代王,代王的腦漿流了一地。趙襄子的姐姐聽到這個消息,便磨快頭上的金簪自刺而死,所以到現在就有了摩笄山這個名稱。代王的死因,天下人沒有誰不聽說的。「趙王如此狠毒,連親戚都不放過,大王您看得很清楚,又怎能把趙王當做是可以親近的人呢?趙國起兵進攻燕國,兩次圍困了燕的都城要挾大王,迫使大王割讓了十座城來謝罪。現在趙王已經到澠池朝見秦王,獻上河間一帶來事奉秦國。現在大王如不歸附秦國,秦就會發兵到雲中、九原,驅使趙國進攻燕國,這樣一來,易水、長城就不再屬於大王所有了。「再說現在的趙國對於秦國而言,好比秦的一個郡縣而已,不敢妄自興兵打仗。目前大王如依附秦國,秦王必定高興,趙又不敢輕舉妄動,這樣燕國西面有強大的秦國為援,同時南面沒有齊國、趙國的侵犯,所以希望大王慎重地考慮這件事情吧。」燕王說:「我像蠻夷一樣處在偏僻的地區,雖然是個大男子,實在好像一個嬰兒,說的話值不得作為正確的意見看待。今天幸承貴賓指教,我願意西向依附秦國,並獻上恆山末端的五座城池。」燕王聽從了張儀的意見。連橫至此形成。張儀返回秦國報告,還沒有走到咸陽,秦惠王便已去世。秦武王即位。武王還在當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張儀,即位以後,群臣中許多人說張儀的壞話:「他沒有信用,行為反覆,出賣國家利益來取得君主的歡心。我們秦國如果再要重用他,恐怕會遭天下人的恥笑。」各國諸侯聽說張儀與秦武王有隔閡,都背叛了連橫,又恢復了合縱。秦武王元年,大臣們日日夜夜誹謗張儀的事還沒有平息,齊國又派使臣責備秦國任用張儀。張儀害怕被殺,便趁機對秦武王說:「我有一條計策,願意獻給大王。」武王問道:「什麼樣的計劃?」張儀回答說:「為秦的利益著想,要東方有了大變,然後大王才可以多割得地方。現在聽說齊王非常恨我,我所在的地方,齊王必定會發兵攻打它。因此我希望讓我這不才的人前往梁國,齊就一定會興師伐梁。梁和齊的軍隊糾纏在大梁城下不能脫身,大王便利用這個時候攻打韓國,進入三川,出兵函谷關但並不進攻,用來威脅周室,這樣周室的祭器必定會向大王獻出。挾持周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圖和戶籍,這是稱王的大業啊。」秦武王認為張儀說得對,就準備了三十乘兵車,載上張儀前往梁國。齊國果然興師攻打梁國。梁哀王害怕了,張儀說:「大王不要憂慮,請讓我退掉齊兵。」張儀派門客馮喜前往楚國,借用楚國的使者前往齊國,對齊王說:「大王很恨張儀,雖然如此,大王卻使秦國更加信賴張儀。」齊王說:「我非常痛恨張儀,只要張儀走到哪裡,我就要興兵討伐到哪裡,怎麼說使他更受信任呢?」使者回答說:「這正是使張儀更受信任的作法啊。張儀離開秦國時,本來就與秦王談好,說:『為秦王著想,要東方有了大變,然後才可以割得更多的地方。現在齊王非常恨我,凡我所在之處,齊王必定興兵討伐。因此我希望讓我這不才的人前往梁國。齊王必定會興兵伐梁。齊、梁兩軍糾纏在城下不能脫身,大王利用這個機會攻打韓國,進軍三川,出兵函谷關卻並不進攻,以此來威脅周室,周室必定會獻出祭器。挾持周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圖和戶籍,這是稱王的大業啊。』秦王認為說得對。所以準備了三十乘兵車載他入梁。現在張儀到了梁國,大王果然出兵攻梁,對內消耗國力,對外攻打盟邦,多樹敵人,面臨危難,這不是使張儀更加受到秦王信任嗎!」齊王說:「你說得對。」就下令撤軍。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古風到底是什麼?是一種流派還是意境,或是現代人對古代文化的愛好?
※古代的十二時辰和更點計時
※機關重重 古代墓穴是如何防盜的(圖) - Qzone日誌
※觀象授時——中國古代的曆法(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