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錄正果大和尚力作《人間佛教寄語》
06-10
敬錄正果大和尚力作《人間佛教寄語》作者:正果法師一、珍惜此身 人身是最可寶貴的。如《顯揚聖教論》卷十六說:「極戚非惡趣,極欣非上二,處欲界人天,佛出世、現觀。」這就是說,最初生起見道根本無分別智的現觀,和佛陀出現世間,在三界中惟以欲界身為依處。即唯欲界人、天二越有佛出世,能生起見道無分別智的現觀證得聖果。三惡趣痛苦憂戚而愚痴,欲界天多放逸,不如人趣殊勝,故釋迦世尊特於人間出現成佛。我們為了生生世世都能夠值遇佛法,學習佛法。就必須發起堅固的誓願,永遠歸依三寶,受持五戒,修行十善,才能不失去暇滿人身;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達到究竟佛果。 學佛,無論在家出家。都不同於學習其他的學術,學別的學術,可以取為修養的依范,可以取為謀求生活的技能,可以取為處世的手段。學佛呢?只容許一條路,那就是要學習佛陀,要使自己各方面都達到與佛陀平等的功德。可是,佛陀不是十天半月學得到的,必須在人身本位的基礎上漸次學習才會有成。現前我們雖然是一個薄地凡夫,一個平凡的人,但這平常的人身,是可寶貴的,要想達到一切圓滿的佛陀,還要以這人身作基礎。釋迦牟尼佛不是常在經中讚歎人身難得嗎?現在、過去、未來的諸佛,誰又不是依靠這人身而成佛?所以我們不能自棄,不能辜負這寶貴的人身。我們應當愛護它、珍視它,努力養成人身所應具備的人格。學佛的基本條件,也就是要完成人格。學佛並不是逃避現實,不事生產,坐食消耗,而是需要透視現世,在各人的本位上從事正當有益的事業,助益世間,增進人類的福利。因為人類的社會,是互助互賴的,衣、食、住、行,事事都必須依賴他人的幫助供給,才能生存,沒有任何一個人不依賴他人的幫助而能單獨生存的。自己的一切既需要靠他人的協助,自大也有義務為他人提供方便。人類社會的互助互賴。形成了彼此互依的人類社會之網。每個人都是這個網的一環,每一環都不能脫離整體的網而獨立。離開了整體的網,個體的那一環便不存在了。我們知道了人類社會互助互賴而共存的原理,就應該盡到自己作為整體之一環的責任,以酬報他人給予自己的助力。這是每個人的義務,也是每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的道德觀念。對自己,應潔身自愛,不苟且,不偷生,不自私以損人;對社會。應積極工作,自強不息,見義勇為,以熱情坦白的心情助成他人有益的事業。這是每個人在自他兩個方面應具備的私德和公德,完成公私二德,亦即人格的完成。學佛應該從這裡下手,充分做到完成人格的修養,學佛的基礎也就奠定了。假若學佛的人於自己的私德與應當共守的社會道德均不注重,那就連人身應有的人格都不具備,哪能說得上學佛呢?佛陀是在世超世而又入世的無上覺者,所以,我們要學習福慧兩足的佛陀,豈可漠視成佛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呢! 我們知道,佛陀斷盡了與人俱生的一切惱煩,透視了一切所知境界。斷盡了煩惱,即化已身達於至高無上,心地光明澄凈,永無損害一切有情的心理活動。透視了一切所知境界,圓證緣起性空的真實,永不受所知境的束縛而產生佔有之欲,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而愛護有情,凈化有情。所以佛陀在世時,瞻禮佛陀的人,除少數者外,必為佛陀高尚的人格所感化,衷心改變以往的惡行,把佛陀的教授教誡奉為生活言行的南針。佛陀的崇高偉大在此,與凡夫、二乘人不同者亦在此。學佛的人,既是以成佛為目的,就應該學習佛陀這偉大崇高的人格。但是現在有些學佛的人,卻漠視了佛陀偉大崇高的人格,不在自己的人格修養上做工夫,把一些被佛陀所批評過的迷信行為當作佛事,那是違背佛陀出世的本懷的。佛陀的偉大在於破除了自私損人的煩惱,是個人德行上的圓滿,以純潔無暇的慈悲心利益他人,則是利他德行上的圓滿。學佛的人必須體認到佛陀這種與普通人不同的特性,才能走上正確的學佛途徑。凈化自己的生活言行,澄清損人利己的私慾,純正無私地為人民服務,這才是學佛者的正確態度。否則,學佛的人只在形式上徒有其名,而自己的生活言行卻與佛陀的言教相違背,那不但對已無益,對佛教也是有害的。如極少數的佛教徒在社會上借學佛為名而邪命自活,既玷辱了佛教,又違害國家利益,對這類掛名的佛教徒,最好的辦法就是請他們退出教團,以減少佛門的塵垢! 學佛的人應在日常生活中勘驗自己的現前一念使之符合佛陀的教導,除此之外,沒有什麼神秘的方法可用,更沒有什麼神秘的東西可使你即身成佛。有些學佛的人,總想揀便宜,初入佛門就想找到一種捷徑馬上成佛,對於佛陀在經典里教授教誡的學處,卻嫌其平淡無奇、拘束麻煩,視為無足輕重。殊不知我們今天學佛只有學習經典上教授教誡的學處,才是學佛的正確途徑,舍此他求,直同磨磚作鏡,決非學佛的正軌。學佛的人,應該注重基礎的道德修養,從事對社會有益的事業和利他的善行。七眾弟子各本佛陀在經典中教授教誡、應行應止的原則去實踐,就是真正的學佛。二、具足正信 做一個真正的學佛者,首先應該樹立對三寶的堅定信心。《華嚴經》說「信為道原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心的種類很多,有的是正確的,有的是不正確的;有的是妙善的,有的是邪惡的。學佛的人,必須有清凈的正信,才能正直地走上無上菩提的大道。對學佛的人來說,有信人天福報的,有信聲聞、獨覺的解脫的,有信直證大菩提的。不過,最要緊的是正信。所謂正傳,如《成唯識論》說:「信,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凈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這就是說,一、信「實」有,即對於一切法的實事和空理,深信忍可為有,就是「忍」義;二、信有「德」,即對於佛法僧三寶具有的真實的清凈功德,深信為有,生起愛樂,就是「樂」義;三、信有「能」,即對於一切世出世間的有漏無漏法,深信自己及他人,只要肯精進學習,都能獲得和成就。就是「欲」義。概括地說,就是要信佛所說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諦、十二因緣、四攝、六波羅蜜多等和世俗勝義二諦是真實無妄的;信佛、菩薩、聲聞、緣覺和清凈僧眾所具有的神通福德智慧等有漏無漏功德,都是真實不虛的,信自己和別人都有能力證得佛所說二諦的真理和成就三寶所具有的一切有漏無漏功德。除上所說的正信之外,作為一個佛教徒來講,再有搞什麼看相、算命、打卦、抽籤等迷信活動,那就違反了佛陀的教導。三、實行人間佛教 樹立正信,是學佛人的根本,在三界中,除人而外,恐怕都不容易作到,所以人身是最寶貴的。我們有了六根具足之身,又能得聞佛法,這是最特勝的因緣。我們應本著「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宗旨,做一個人間佛教的實行者。 「心」在我們學佛的人看來,太重要了。《心地觀經》說:「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心能作佛,心作天堂,心作地獄。心異則千差萬象生起,心平則法界坦然無相。《華嚴經》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惟是一心的思維變化而定。我們這娑婆世界的人身最好,因為它是苦樂兼有的,地獄等三惡趣身,苦受多而愚痴,不能觀心修善。六欲天的樂受多而放逸,也不利於修善。只有人身最為特勝,成佛作祖,善趣惡趣,當前一念俱能做到。《遺教經》說:「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六凡四聖,皆由心作。三界之中,唯人心最勝。不利用此人身來辦此制心大事,豈不可惜。一失人身,萬劫難得。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身!不趁此人世間的殊勝身來廣作利他善行,更期待何時?人間佛教不可錯會。 趙朴初居士在《中國佛教協會三十年》的報告中,對於人間佛教思想,概括為「一種思想」和「三個傳統」,他說: 「中國佛教已有近二千年的悠久歷史。在當今的時代,中國佛教向何處去?什麼是需要我們發揚的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這是我們要認真思考和正確解決的兩個重大問題。 」對於第一個問題,我以為在我們信奉的教義中應提倡人間佛教思想。它的基本內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廣大行願。《增一阿含經》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揭示了佛陀重視人間的根本精神。《六祖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闡明了佛法與世間的關係。佛陀山生在人間,說法度生在人間,佛法是源出人間並要利益人間的。我們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凈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就會自覺地以實現人間凈土為己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崇高事業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對於第二個問題,我以為應當發揚中國佛教的三個優良傳統。第一是農禪並重的傳統。中國古代的高僧大德們根據」凈佛世界,成就眾生「的思想,結合我國的國情,經過幾百年的探索與實踐,建立了農禪並重的叢林風規。從廣義上理解,這裡的」農「系指有益於社會的生產和服務性的勞動,」禪「系指宗教學修。正是在這一優良傳統的影響下,我國古代許多僧徒們艱苦創業,辛勤勞作,精心管理,開創了日連阡陌、樹木參天、環境幽靜、風景優美的一座座名剎大寺,裝點了我國錦繡河山。其中當然還凝結了勞動人民的勞動與智慧。中國佛教協會成立三十年來,一直大力發揚這一優良傳統,號召全國佛教徒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積极參加生產勞動和其他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的實踐。在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今天,我們佛教徒更要大力發揚中國佛教的這一優良傳統。第二是注重學術研究的傳統。我國佛教歷史上高僧輩出,大德如林,他們譯經著述,創宗立派,傳經授業,留下了浩瀚的佛教文學、藝術、歷史、哲學的寶貴資料,大大地豐富了我國民族文化的寶庫。我們應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揚中國佛教學術研究的優良傳統,努力開創佛教教學與研究工作的新局面。第三是國際友好交流的傳統。在歷史上,中國和亞洲許多國家的高僧大德,曾梯山航海,往來於陸上和海上的」絲綢之路「,傳播友誼的種子,交流中外文化。我國法顯、玄奘、義凈、鑒真等大師們的西行和東渡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典範。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這一優良傳統。」 趙朴初居上這番話是何其中肯與具體!佛說的五乘,人天乘是基礎,人天乘中人身尤妙。失卻人身,萬劫不復!為佛弟子應關照此心,斷惡修善。四、三皈五戒十善 學佛必須從受三皈依開始。受了三皈依,就是佛教徒,若不受三皈依,雖然研究佛教的典籍,但仍不能算作佛教徒。故學佛的人門,以受三皈依為根本。 皈依是什麼意義呢?皈是皈投,皈向;依是依託,依止;皈投三寶,以三寶為依託,是名為皈依。又皈依是救護義,如《大毗婆沙論》卷三十四說:「救護義是皈依義」。學佛的人,為了解脫三惡趣的怖畏和流轉生死的痛苦,皈依三寶,仰求救護,以佛為師。以法為葯,以僧為友。學習佛陀,奉行教法,親近僧友,就能得到救護。 皈依三寶,必須修習正行,才能真正得到救護。正行有兩類,各有四種。如《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說,第一類四正行是:一、親近善士,二、聽聞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第二類正行是:一、諸根不掉,二、受學學處,三、悲愍有情,四、於三寶所勤修供養。對於皈依三寶,修行四正行,除了我們諸根具足的人身,誰能作到?故一個正信的佛教徒,不應該辜負此生,應精進不懈地修習正行,凈化身心,凈化自他,成就善業。 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為了培養自己福德,於三寶所,隨己力能,以其或少或多的諸供養具而為供養。這是自己依正二報的莊嚴因行。應該歡喜虔誠地供養三寶。但是,許多佛教徒都誤會了,以為必須布施財物才是供養,其實不然。諸供養中,以正行供養為上,即依法修行,是為最上供養。如《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四說。「當知供養,略有十種。一、設利羅供養,二、制多供養,三、現前供養,四、不現前供養,五、自作供養,六、教他供養,七、財敬供養,八、廣八供養,九、無染供養,;十、正行供養。所謂正行供養,即依奉正法修行。此一正行供養,依《瑜伽論》約略解釋:加以少分時刻,普於一切有情,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於一切諸行修無常苦空無我想;於涅槃修勝利想,於佛法僧修隨念想。於一切法生忍智信解。於離言法性的真如生起無分別無相心住。於所受屍羅守護無犯;於奢摩他、毗缽舍那精進修學;於一切波羅蜜多及諸攝事精進修學如是等正行,雖以少少時分修習,其功德亦最勝最妙,最為無上。長時間修習,則功德不可思議,能迅速圓證無上菩提。 這些正行,都是學佛人最高最上的正行,只有寶貴的人身才能做到。所以皈依三寶後的人間佛教,實亦包括聲聞緣覺菩薩行在內,豈可輕視而非難之? 戒定慧三學,是佛教徒修行的總綱。戒能防非止惡,定是一心專註,慧則簡擇性相。戒是修定的基礎,不持戒的人,決不能得定,無定故,智慧不生,所謂非禪不智,無智是痴禪,不能簡擇諸法性相。要把戒定慧三學,合而修之,合而用之,只有人身力強能辦。學佛的人,在皈依三寶以後,其具體的實踐,即為受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諸酒五種戒法。這五條戒。為人天善趣的根本,也是修行聖道,成就無上菩提的基礎。殺生等五事,一是殘忍、犯法、不道德、不誠實、放逸散亂等思行,犯之輕者,自心常懷恐懼、疑畏,眷屬不和,朋友不信,失事生悔,為善人所呵,為法律所制裁,為輿論所批評,為社會所憎惡,為智者所厭嫌。從業果上來說,殺生種短命業因緣,偷盜種貧窮業因緣,邪淫種怨家業因緣,妄語種誹謗業因緣,飲酒種愚痴業因緣。若於殺生等事犯之重者,則成三惡趣因,未來人身尚且不保,更想於善趣中得到財富等善緣,那是痴心夢想無法實現的。學佛的人,其最高目標,固在圓證無上佛果,但能作此佛果因行基礎的所依體,則以人身為最善最勝。 佛教的人生觀,以轉染成凈為歸宿,也就是」凈化論「的人生觀。對於善惡業果決定的道理,深信不疑,就能於佛法中生起世俗道理的正見,對人無我、法無我的道理堅決信受,就能生起勝義道理的正見。有了真俗二諦正見的學佛者,就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根據業果不失的原則。斷惡修善,轉染成凈,圓證無上佛果菩提。這才是真正做到了掌握自己的命運凈化自己的命運的。 業行體相差別,非常深廣複雜,聲聞與菩薩的智慧都不能詳盡了解,唯有佛陀的一切種智才能夠究竟窮知。但是如來在許多經中都說,一切業行,以十種業道為根本。十業道中有善有惡,惡的名十惡業道,善的名十善業道。十惡業道即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離間語、粗惡語、綺語、貪慾、瞋恚;邪見。殺生等三種是身惡業,妄語等四種是語惡業,貪等三種是意惡業。十善業道即離殺生、離偷盜、離邪淫、離妄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綺語、無貪、無瞋、正見。以身口意去造作殺生等業或離殺生等業。就是惡業善業。業以思心所為體,十善十惡皆是業行,是思心所的游履處,業之道故,立名業道。善惡業行,使人趣向於六趣,通生苦樂異熟果故名為業道。即造作名業,能通名道。學佛的人,在信解業果決定之後,就應當在受持五戒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行十種善業,作為獲得人天身、聲聞、獨覺、無上菩提的根本。如《十善業道經》說:」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維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余聖眾、言善法一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說明十善業道是人天、聲聞、獨覺、菩薩成就佛法的凈因。 從修習十善業的果報上來講,有多種勝果,乃至成為嚴凈佛土的正因。總之,《十善業道經》等皆說,十善業是五乘共法的根本.能速證一切佛法。但必須知道,在許多殊勝果法中,最要緊的是未來世獲得修學佛法必須具備暇滿人身的條件。暇是閑.暇,指遠離修學佛法之障難的八種無暇(地獄、餓鬼、畜生、諸根不具、邪執倒見、佛前佛後、邊地、長壽天)。滿是圓滿,指得人身,具足十種圓滿,我們雖然出生在」佛前佛後「之世,」大師圓滿「不具,但世俗的文字教法還流行在世間,世俗正傳還沒有斷絕,可供我們修學,算是非常幸運的。我們為了生生世世都能夠值遇佛法,修學佛法,就必須發起堅固的誓願,直至無上菩提,永遠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修行十善。這種崇高的善行只有依靠人身才能成辦。我們有此暇滿之身,聞法生信,精進修學,能不自慶嗎! 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是佛陀最上的福德體現。此妙相的成就,正如《優婆夷凈行經》所說,都是世尊從凡夫人身通過修行而招感的,該經每一段談到如來成就三十二相中的某一相時,都告訴毗舍佉說:」如來往昔作凡人時「,常時修習某些善法,感到了某種大人相,及其隨好。這在經文中有詳細的說明,文繁不引。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去閱讀。 總而言之,佛教五乘的有漏無漏善法功德,都是以人身為基礎而修習成就的,故人間佛教思想實為佛陀出世之本懷,應該宣揚讚歎。佛弟子們,讓我們共同努力,來實踐人間佛教吧。在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下做一個愛國愛教的佛教徒,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西方極樂世界有生老病死嗎?
※「如來藏」 (Tathāgatagarbha) 和「佛性」(buddha-dha^tu)是什麼關係?
※如何靜坐?
※(1 條消息)在寺院居住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