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堅定文化自信 浙江日報
陳立旭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就是要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不斷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使中華文明同其他人類優秀文明一同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要圍繞我國和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不僅要讓中國人民了解各國優秀文化,而且要讓各國人民了解中華優秀文化。 何以堅定文化自信 陳立旭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強調:「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這不僅再一次把堅持文化自信與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並列,而且用「三個更」形容文化自信,充分表明新的時代條件下堅持「文化自信」的重大意義。
堅持文化自信才能更加有定力地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圍繞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堅定文化自信這一主題,提出了許多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這一系列有關文化的重要論述,不僅深刻回答了新的時代條件下為什麼要堅持文化自信以及如何堅持文化自信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而且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和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是激發全社會勃勃向上的強大精神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基礎上的自信,凝聚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積澱著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不僅體現於人的一切活動、一切方面,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而且滲透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之中,是支撐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註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才能更加理性、更加自覺、更加從容和更加有定力地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來源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植根於5000多年文明發展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當中。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在堅守的同時,又不斷與時俱進,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情感、價值以及共同理想。這不僅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精神追求,還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和獨特優勢。
古往今來,中華民族曾經歷過無數艱難困苦,但都挺過來、走過來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克服困難、自強不息提供了豐厚滋養和強大精神支撐。每到重大歷史關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救亡圖存之先聲,為人民、為祖國鼓與呼,猶如一股涌流不絕的甘泉,滋養著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啟迪著中華兒女立身做人的偉大情操,歷史地鑄就著中華民族的民族之魂,使中華民族保持了堅定的民族自信和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並始終推動著中華民族的進步和發展。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當代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人類的希望在東方,而中國文明將為未來世界轉型和21世紀人類社會提供無盡的文化寶藏和思想資源。作為中國人,我們更有理由也必須樹立並堅守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來源於在黨帶領下的全國人民之偉大鬥爭中所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運用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鬥力量;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以思想文化新覺醒、理論創造新成果、文化建設新成就,推動黨和人民的事業向前發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戰略地位,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加快推動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共同發展,推動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這一系列舉措顯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顯著提升了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了全民族的文化自信,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
堅持文化自信關鍵是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關鍵是要著眼於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倡導和發展先進文化。既向內看,深入關注和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大課題,又向外看,積極探索關係人類文化發展的重大問題;既向前看,準確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趨勢,又向後看,善於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
不忘本來,就是要繼承和創造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滲透到中國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範,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這些論述都深刻地表明,中華文明延續著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同時加大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的正面宣傳力度。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通過學校教育、理論研究、歷史研究、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多種方式,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的時代價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源泉,激發全社會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堅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
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就是要立足於現實國情,結合新的實踐,著眼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鬥目標,廣泛吸收全人類優秀文化成果,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創造活力。堅定文化自信並不意味著唯我獨尊、閉上眼睛不看世界,而是要在堅守自身優秀文化的同時,正確對待他人的文化。從漢代的張騫通西域到明代的鄭和下西洋,都體現了中華民族是一個兼容並蓄、海納百川的民族,對外來文化具有開放的態度。在漫長歷史進程中,不斷學習他人的好東西,把他人的好東西創造性地轉化成自己的東西,這才形成了中華民族特色。
改革開放以來,世界各國優秀文化成果的輸入,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在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影響和彼此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我們一定要有世界的眼光,以寬廣的胸懷全面了解別國人民的文化建設成就和經驗,廣泛借鑒世界各國優秀文化成果,取其之長,補己之短,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著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使中華文化始終立於世界文化發展的潮頭。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就是要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不斷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使中華文明同其他人類優秀文明一同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要圍繞我國和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不僅要讓中國人民了解各國優秀文化,而且要讓各國人民了解中華優秀文化。要進一步拓展傳播渠道,豐富傳播手段,努力構建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現代傳播體系,積極運用互聯網傳播平台參與各種文化的對話與交流,不斷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中國人的喜怒哀樂、歷史傳承、風俗習慣、民族特性,還要讓世界知道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知道中國人對自然、對世界、對歷史、對未來的看法;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
【作者為浙江省委黨校教育長、教授】
推薦閱讀:
※進入高溫 多家飲品店漲價·杭州日報
※人民日報海外版 外國禮俗面面觀(禮儀漫談(209))
※『中國45%的網民更多地使用智能手機上網』今日數據行業日報(2016.08.12)
※晚清的虛火與民初的塵霾·杭州日報
※今日數據行業日報(2016.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