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特別策劃] 中華民族婚俗知多少
「漢式婚禮」上,對拜的新人。中國網圖片庫邱海鷹攝
「漢式婚禮」周禮做藍本
「漢式婚禮」不同於西式婚禮,也不同於一般以清、民國風格為主的所謂中式婚禮。現代人復原傳統漢民族婚禮,大致將其歸納為以先秦兩漢為代表的周制婚禮、以魏晉唐為代表的唐制婚禮和以宋明時期為代表的明制婚禮。
改良的「漢式婚禮」以周禮為藍本,共分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敦倫七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有具體細緻的規定,合稱「婚義七禮」、「士婚義七禮」,以典雅、尊貴、莊敬為氣韻,追本溯源,是體現華夏經典文化傳統的民族婚禮。在華夏民族的傳統中,「漢式婚禮」被視為禮樂文明的根本所在,被視為人倫關係和社會秩序的起點,被視為人與自然陰陽相和諧而化生萬物的本源。
桃之夭夭, 灼灼其華。之子于歸, 宜其室家。新郎、新娘三揖三讓,雙方互敬互愛,體現了中華民族美德。
貴州騎馬哭嫁儀式,新娘騎在馬上,長者為其戴上傳統的斗笠,失傳二十多年的騎馬哭嫁的傳統婚禮儀式習俗得以重現。中國網圖片庫 盧維攝影
「騎馬哭嫁」亞魯王后裔傳統
騎馬嫁人是亞魯王后裔的傳統婚禮習俗,這個習俗已失傳了二十多年,如今得以在民間出現,對於傳承亞魯王民間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亞魯王是幾千年前苗族部落的一位王,這位不可思議的王者,帶領苗族部落從東北往西南遷徙,一路征戰,開闢疆土,最後王的兩位王子來到貴州的麻山(紫雲、長順、望謨、平塘一帶),建立了西南苗族家園。
花瑤的婚俗,堪稱世界上最新奇怪誕、古老浪漫、聖潔而瘋狂的婚禮。中國網圖片庫曾勇/攝
花瑤婚俗「媒人公」說媒 瘋狂三部曲
妹子要嫁人了,寨子里的人們像過盛大節日一般,個個涌動著濃烈的情懷,用他們特有的方式迎送新人。花瑤的婚俗中沒有「媒婆」,上門提親說媒的是知識廣博而受人尊重的漢子,人稱「媒人公」。他們的標誌是手拿一把不打開的油紙雨傘。婚禮中唱主角的是賓客,新郎幫做家事,或同樣挑著禮擔隨意夾行在送禮、迎親的隊伍中。
新婚之夜,新娘不得入洞房,而要在堂屋裡獨坐冷板凳,不吃不喝,靜靜地度過。花瑤婚俗有著古老而繁縟的禮儀。最撩人心扉的,當數婚俗活動中的「打泥巴」、「炒茅殼裡」和「打滔」(漢語稱之為「蹾屁股」)聖潔而瘋狂的三步曲,氣氛熱烈,火爆粗獷。
新郎用秤竿為新娘揭蓋頭,寓意稱心如意。中國網圖片庫 王明銘/攝
「滿族婚禮」射箭驅邪 秤竿揭蓋頭
滿族婚禮結婚,男家要正式操辦3天。第一天為"殺豬",作殺豬、宰雞、借餐具、打帳棚等準備工作。第二天為"亮轎"或"走轎",午後抬花轎近處繞一 圈、接待送妝奩的客人,新郎上墳祭祖。第三天為"正日"。清晨,新郎披紅戴花,在伴郎陪同下,鼓樂吹奏,乘轎或騎馬帶領迎娶新娘的彩轎或彩車,去女家或"下處"迎親。一般來說迎親的隊伍都是在天沒亮的時候就要出發,整個隊伍一路上吹吹打打,讓所有的人都知道新郎出去迎親,在新郎出發迎親同時,新娘在家也要做一些充分準備,最主要的是由新娘長輩和全福人給她進行梳妝打扮,同時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把脖子上帶的鎖解下來還給娘家人。生命伊始便掛在脖子上的吉祥鎖,是父母對子女健康成長的祝福,如今要出嫁的女兒留下這鎖又表達了女兒的戀戀不捨和對父母養育之恩的無限感激,同時解下這把鎖,也標誌著女孩子從此成人,預示著新生活的開始。
一路上吹吹打打的迎親隊伍到了,頭戴紅蓋頭的新娘子要由哥哥或者是叔叔背上花轎,並護送到男方家裡。下轎之前,新郎要把在轎上掛的弓和箭拿下來,搭上箭對著花轎要連射三箭,射箭的意思就是要驅趕一路上帶來的邪氣。射箭反映出滿族是一個射獵民族,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還保留著這個古老的習俗。新娘下轎之後,在左右攙扶下要腳踩紅氈,象徵一生一路永遠走鴻運。接著新郎要用秤桿將新娘的蓋頭揭開,然後拋到屋頂上去,一樁稱心如意的婚姻就這樣上達天神了。撫一撫新娘的發,再摸摸自己的頭,以示夫婦二人白頭偕老。
童男童女聚集村口,請一對新人喝侗族攔路酒 中國網圖片庫彭年/攝
「侗族婚禮」酒歌不離口
侗族舉辦婚禮一般進行三天.其活動內容豐富,場面熱鬧非凡。活動的進行都要唱歌,當然,主要是唱酒歌。
酒歌,侗語稱「嘎靠」,是喜宴筵席時唱。曲調豐富,內容廣泛,有讚歌、感謝主人歌、相互問答鬥智的盤歌等。用真假聲結合的細聲演唱。
新娘回親後首先要靜坐在用竹簚編製的大園曬盤中,叫「殺性子」,讓她今後在婆家更溫順孝敬。(攝於2002年) 中國網圖片庫卓忠偉攝
「客家婚禮」禮儀當先
客家青年結婚一般是三天的時間,第一天當地稱之為「暖轎酒」,這天一大早,新郎家就會把新娘家操辦婚宴所需要的魚肉、三牲和一隻活雞公雞等物品放在「桿盒」里(木製的盒子),再擺上一些長青樹枝後,由「腔郎」(抬嫁妝的人)抬到新娘家,然後人先回來,「桿合」就在新娘家以備第二天裝嫁妝用,而男女雙方的親戚朋友都是在這天前來賀喜。結婚這天叫「回房」,新娘這天一起床就會把自己精心梳妝打扮一番,大人們同時也會安排她長時間的沐浴,意思是說把一生中的諱氣全部洗掉,下午便坐在閨房床沿上等待新郎來娶親,此時新娘的長輩會到跟前一邊哭、一邊教育女兒到了婆家後要孝敬公婆、尊老愛幼、夫妻恩愛、一家和睦相處,同時姐妹們也會與其相伴大哭以示惜別,也表示越哭越親(當地稱之為哭嫁),時不時還會有親戚前來「陪哭」,簡直是場「哭藝」表演,而親朋好友們會在這時紛紛給新娘「攢腰包錢」(把錢裝在用紅布做成的袋子里),「攢腰包錢」越多表示姑娘在娘家人緣越好,越討人喜歡。最後頭蓋紅巾由娘舅背著送到新郎的接親車上(表示生活紅紅火火),並一路吹吹打打、熱熱鬧鬧地讓新郎娶回家去。婚後第二天叫「送客日」,即由新郎新娘把客人們逐一送走,這天吹嗩吶的喇叭手會以一曲長達近半個小時的結婚圓滿曲宣告成功,新的生活又將重新開始起程。
接親的隊伍在女方家的阻攔下跳起了傳統舞蹈。 中國網圖片庫孫繼虎 攝影
「維吾爾族婚禮」歌舞相伴
維吾爾族婚禮先是男女雙方在家待客。這一天,新娘穿上漂亮的衣服,由伴娘及前來祝賀的朋友們陪同,住在鄰居家裡,新娘坐在炕角的地毯上,女伴們在屋內有限的空間,唱跳舞,盡情歡樂,等候迎新隊伍的到來。
早晨十點左右,新郎在伴郎及朋友陪伴下,由雙方阿訇及重要人物在場誦經證婚,查驗結婚證書,詢問是否願意結為夫妻,之後請他吃一塊在鹽水中浸泡過的饢,意為「同甘共苦」,最後告誡結婚後要孝敬父母,愛護妻子等。
而後招待男方家親戚朋友吃抓飯,女方給新郎贈送一套從頭到腳的穿戴,意為從頭到腳煥然一新,之後新郎及男方家一行返回。
下午三、四點鐘,新郎家重要女客及伴郎前來接親,當女方的親友們得知迎親隊伍到來時,立即把大門堵上,索要禮品才允許迎親隊伍進門。女方盛情招待前來迎親的人們,人們在新娘家的院子里跳起傳統的舞蹈,增添喜慶的氣氛。
進入屋內,先是阿訇祝福,之後是新娘辭別父母,請求父母為自己祝福,新娘的父親在眾人面前為女兒祝福和祈禱,新娘依依不捨留下了淚水。後是親人祝福,再是男女方點嫁妝,而後新娘離開娘家。
迎親隊伍返回時,迎親的小夥子打起手鼓、彈著熱瓦普,唱著喜走在前面,整個迎親隊伍充滿著歡樂的氣氛。新郎和新娘分彩車隨後,迎親隊伍的婦女們跟在後面。
到了晚上9:00,男方家招待賓客,意為暖婚,最後在舞蹈與歌舞中結束,整個過程華麗莊重美麗。
接親隊伍邀請到新娘家裡去吃飯,是富有當地民族特色的長條席。中國網圖片庫張暉攝
「苗族婚禮」年三十過門 待客長條席
位於貴州惠水的擺榜是一個苗族聚居地,大年三十結婚這一習俗保留至今,獨特而別有風味。貴州省惠水縣擺榜鄉的苗族婚禮,在人們傳說中,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許多都很想目睹擺榜苗族婚禮的場面,但限於擺榜苗族婚禮均在農曆大年三十至初一統一舉行,因而很少有人成行。
推薦閱讀:
※準新娘在備婚期間遇到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傳統婚俗之鬧房篇-禮儀
※為什麼現代中國人結婚之後要改口稱對方父母為爸媽?
※侗族婚俗,純愛無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