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戰爭:秦帝國時代——秦始皇北逐匈奴之戰(二)(

中國的戰爭:秦帝國時代——秦始皇北逐匈奴之戰(二)3、北逐匈奴之戰 秦始皇既已決定北征匈奴,並作了長時間的準備,乃於始皇32年,公元前215年,命文武兼備的青年將軍蒙恬,率領大軍30萬人北征匈奴。蒙恬是將軍蒙驁之孫,蒙武之子。李信伐楚時,他曾率偏師協助李信軍的撤退,詳見前面的《秦始皇統一中國之戰》中。蒙恬初治文學,自伐楚之役回秦後,即為咸陽內史(京都衛戍總司令)。世傳中國寫字的毛筆,即為蒙恬發明,真是一個文武兼備的將軍啊! <1>蒙恬的作戰方略:蒙恬軍作戰的目的,在於將侵入隴西、河套及趙國邊境的匈奴加以擊破,將之驅逐於賀蘭山脈與狼山山脈以西,以及趙築長城以北地區,以收復中國原有的國土。這時匈奴的主力在陰山區域之西與賀蘭山區域之北;其一部侵入中國北邊,散佈於隴西及河套區域。蒙恬決定以主力軍由上郡進入河套北部;而以一部軍由北地郡(治今甘肅省慶陽)出蕭關,進入河套南部,以掃蕩河套區域的匈奴。待河套區域肅清,再分軍為二。主力軍由河套西北部渡過黃河,攻取高闕(今內蒙五原縣北)與狼山山脈;以一部軍由河套西南渡黃河,攻取賀蘭山脈高地,以與狼山的主力軍聯繫。 <2>作戰經過:秦始皇32年,公元前215年夏秋之季,蒙恬按照所定方略,率其主力軍由上郡經榆林,進入河套北部。一部軍由義渠、蕭關之道進入河套南部。兩軍所至,攻略匈奴散布的部落,未遭遇重大抵抗。至該年初冬,將河套地區的匈奴部落全部掃蕩肅清。其殘部向西北方面渡河而逃。蒙恬將兩軍推進於黃河南岸,渡過冬季,並準備來春作戰。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初春,蒙恬主力軍由九原渡過黃河,攻佔高闕及陶山(今狼山山脈);一部軍西渡黃河攻佔賀蘭山。匈奴震於秦之兵威向北方遠遁,於是原有秦、趙被匈奴侵佔的邊地全部恢復,戰事告一結束。之後蒙恬奉命修筑西北邊防長城,乃駐節上郡總司其事。4、修建長城與充實邊防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蒙恬既北逐匈奴,收復邊境被侵之地,到達由榆中(即漢代榆中,在今甘肅省蘭州東方)沿賀蘭山、狼山、高闕及陰山山脈亘雲中之線。為防範匈奴的再次侵擾,始皇乃命蒙恬修葺由高闕沿陰山山脈至雲中的趙國原築長城;又命新建由高闕向西南沿狼山、賀蘭山至榆中的長城,以為北及西北方的屏障。始皇為鞏固北方對匈奴的邊防,同時令雲中郡、代郡、上谷郡、漁陽郡、右北平郡以及遼西遼東各郡郡守,修葺燕趙兩國原築之長城,使其成為整然一道的國防防線。 蒙恬既奉命總司西方邊防及修築長城之事,他就以其所率軍隊的主力,從事新建由高闕至榆中的長城。以一部修整高闕以東的原有長城。蒙恬所新建的由高闕向南至榆中的長城,其所經之地多屬高山峻岭,因此其所築的長城,並不如燕趙原築的長城連成一線。乃是在山嶺的隘路口上構築亭障,藉以限制胡騎的騁馳。史稱其「因險制塞,因河為塞」,即現代所稱「據點式」的工事。 蒙恬所修整的北段趙築長城,全依原築基址略事修葺,工程不大。至於新構築的兩段長城,共長約7、800里,於始皇33年春季對匈奴戰事結束時期開始,於次年完成。於是構成北及西北方的堅強防線。 秦失地既已收復,邊防亦也鞏固,於是將新收復之地置為四十四縣,並設九原郡以事統轄。一面遷徒內地人民以充實之。始皇為重視塞外收復地區的建設,乃於35年遣長子扶蘇出臨蒙恬軍,使長駐上郡以助其事。 當蒙恬30萬大軍北征,作戰經年,又屯駐該地構築長城,並一面移民實邊,則其後方的交通運輸頻繁,自可想見。其主要運輸路線為由咸陽經雲陽(今陝西淳化縣西北)、上郡,通至九原的道路。因此為便利該地的交通,始皇乃命蒙恬分段構築車道,即史書所稱的「除直道」是也。該項道路約於始皇36年興工,於次年始皇死蒙恬被囚,扶蘇自殺時止,僅完成由雲陽至上郡的一段,約為900餘里。 蒙恬自始皇22年與李信伐楚戰敗後,即任京都咸陽內史,居近北邊,所以對於匈奴及轄地情勢甚為熟悉。他自始皇32年領兵北征,擊敗匈奴,至完成西北防線,前後共5年。匈奴震於蒙恬之威,向北遠遁,不敢犯邊。待始皇、蒙恬相繼死,北征之軍遂罷,長城之防盡撤,於是匈奴復熾,後10年,漢高祖7年,公元前200年,匈奴單于冒頓以30萬騎圍高祖劉邦於白登,以敉平國內戰爭獲得勝利的英雄劉邦,一遇外夷民族卻是一籌莫展,卒至對匈奴單于冒頓納幣乞和,以後匈奴歷次侵掠邊郡曆數百年,為中國北邊的大患,於此可證明始皇北防匈奴的重要。始皇能北逐匈奴700餘里,使其不再為邊郡之害,然則後世之君主,其不及始皇多矣!!! 《史記》、《漢書》及《資史通鑒》均稱:秦築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延袤萬餘里,均為蒙恬一人之事。其實自雲中至遼東,乃各郡郡守之事。而且該區原有趙築與燕築的長城,各郡郡守不過使用當地駐軍加以修葺而已。至於蒙恬所修建的為由榆中經高闕至雲中的一段,而高闕至雲中中原有趙築長城,蒙恬只是加以修葺。至於蒙恬新建者,僅自高闕至榆中之段約7、800里的長城,而且是據點式的城亭工事,並非延袤一線式的長城。當時蒙恬有30萬大軍在其指揮之下,當能運用軍力,自為構築,似乎無需別行徵集民工,史書所載云云,當是歷代史家未作實際的思考。而且史料缺乏,陳陳相因,其有失當之處,亦殊不足為非議之資。 至於始皇的修建長城,歷代史家多為譏評,甚或加以咒罵,指為窮兵黷武。其實西北邊地,廣原平曠,只能修建該項連綿不斷的邊牆,才能抵禦胡馬的騁馳。所以長城在古代,對邊地的保全殊多。近代史家羅家倫,其論長城與中國邊防的關係,持論最為平允正確,茲錄如下: 中國自古的邊患,常從北方而來。所以歷代長城的作用,不僅保衛了國家的安全,而且維護了中國的文化。因為北方地勢平坦,大漠一望無邊,敵軍騎兵,隨地可以出沒。所以只有靠此項連續不斷的偉大工事,才能「限胡馬之足」。但是長城並不專是為防守的,同時它也是準備進攻的基地。在長城以內可以練兵屯糧和聚積一切軍事物資。若是沒有長城在後方掩護,那秦漢以來若干次大出塞的軍事行動,尤其是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諸名將的出塞,便不可能。以後如果漢和帝時竇憲的大出塞,把匈奴打過金微山(即今新疆省東北的阿爾泰山)一役,更是空前的大成功。 長城不始於秦始皇,以前除秦長城以外,燕趙魏各國,都築有長城。到秦始皇統一中國,才將其連成一片,此說已經顧亭林考定;但秦始皇確是大長城觀念的實現者。當時和以後的人,因為憤慨秦始皇其它的暴政,而以咒罵長城作為瀉恨代表。殊不知秦築長城,固然犧牲許多的人命,但其築固邊防,保全的人命更多。長城自屬笨重的工事,但長城卻代表著中國古時的國防意識。後來如李華的「弔古戰場文」中「秦起長城,竟海為關,荼毒生靈,萬里朱殷」一類的辭句,雖屬很動人的非戰文學,可是以此規勸窮兵黷武的侵略者則非常之好。若以此影響僅為自衛作戰的善良人類,勸其放下武器,拆除防禦工事,以俯首就戮,則萬萬不當!等到更後的時期,「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和唱詞,普遍流傳民間,長城並不曾被她哭倒,但是民間的國防意識卻被她哭倒了。 羅家倫曾四次親歷長城,遍游西北各地,對西北邊塞形勢最為熟悉。他提出長城是代表民族的「國防意識」,與「修建長城,當時固然犧牲許多人命,但其鞏固邊防,保全的人命更多」論點最為正確。而對於反戰文學與歌謠的影響,深致惋惜之詞,亦甚為懇切。我們鑒於以後各代對長城的迭加修葺,也可知其對於當時邊防的重要性了。
推薦閱讀:

第八章:中國古代科技發明與發現有賴於中國哲學方法的指導
中國人之」奴性」、」狗性」人格探源及思考
170億,中國電影市場的喜和憂(附照片)
中國男人喜歡含蓄的女人

TAG:中國 | 戰爭 | 匈奴 | 秦始皇 | 時代 | 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