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第一節氣功入靜含義和意義(新版)

原文地址:第四十二章第一節氣功入靜含義和意義(新版)作者:正本清源

正本清源心悟道德經博客專輯(氣功養生篇)

作 者辛清源

版權所有 違者必究 歡迎轉載積功累德

氣功入靜的含義:

什麼是入靜,入靜是修鍊內丹功等靜功中排除雜念、築牢築基、煉精化氣的功夫;也是鍊氣化神,煉神化虛以及更高層次煉功的最基本、最基礎的功夫;是修鍊內丹功等靜功者功外必修的一種功夫。

入靜是內丹功煉己純真、築牢基礎的功夫,也是內丹功第一步功夫。正如道教內丹功著名專家張三丰在《玄機直講煉丹火候說》:「初功在寂滅情緣,掃除雜念。除雜念是第一者,築基煉己之功也。」

入靜是內丹功中不斷減少和排除雜念,堅持正念的功夫。性命圭旨》說,「心中無物為虛,念頭不起謂靜」。

入靜並不是要求人們毫無意念的煉功,而是要求人們在煉功中堅持正念。沒有雜念的念是正念,元神感到元氣並且抓住元氣的念是正念。正如陳冲素《規中指南》:「夫無念者,非同土石草木,塊然無情也。蓋無念之念,謂之正念,正念現前,迴光返照,使神馭氣,乃成汞鉛」

無論是用元神攝住元精進行「煉精化氣」,用元神戀住元氣進行「鍊氣化神」,還是「煉神還虛」以及更高層次的內丹功都離不開入靜這一最基最基礎的功夫。實踐證明煉功層次的高低,取決於入靜程度的高低。沒有入靜不可能進行意守,不可能出現凝神調息,更不可能實現胎息、真息。所以說入靜是內丹功等靜功最基本、最基礎的功夫,是修鍊靜功全過程須臾不能離開的功夫。

對於煉神還虛的虛字,李道純在《煉虛歌》中說的最細緻、最清楚:「為仙為佛與為儒,三教單傳一個虛。亘(gen)古亘今超越者,悉有虛里做文章。學仙虛靜為丹旨,學佛潛虛禪已矣。扣予學聖是如何,虛中無我明天理。」他論證了佛道儒三家修鍊靜功入靜都離不開一個虛字,指出了心虛在入靜的重要性。

他又說:「道體虛空妙莫窮,乾坤虛運氣圓融。陰陽造化虛震蕩,人若潛虛盡變通。」在此他指出,道的本體是虛空,奧妙無窮;天地、人體人之氣只有虛運,才能圓滿融通;在煉功入靜時如果能夠堅持心虛無雜念,人體氣機就會變得暢通無阻。

「還丹妙在虛無谷,下手靜虛守靜篤。虛極又虛元氣凝,靜之又靜陽來複。」他是指出「虛」字對於還丹、下手、入靜、意守和一陽來複等等煉功的法門中都是離不開的重要口訣。

「虛心實腹道之基,不昧虛靈採藥時。虛已應機真日用,太虛同體丈夫兒。」他指出虛心實腹是道的根基,是採藥的關鍵,虛是氣機發動的條件和煉功的契機,抓住「虛」字入靜,才能煉出與太空同體的大丈夫頂天立地的身軀。

「采鉛虛靜無為作,進火以虛為橐籥。抽添加減總有虛,粉碎虛空成大覺。」他說虛字是內丹功採藥、進火、抽添、打破虛空為了當,成為大覺悟之人重要保證。

「究竟道沖而用之,解紛剉擾要堅持。和光混俗忘人我,象帝之先只自知。」他指出排除雜念的干擾,須要始終堅持「虛」字,實現忘我的煉功境界,就會體悟老子所說的人體的精氣好像是大帝沒有出現之前,原始宇宙存在的精微物質那樣,無名、無形的原始狀態。

實踐證明只有心靜才能身靜;只有平時保持一顆平靜的心,煉功中才能更好的入靜。所以金馬鈺《重陽真人授丹陽二十四訣》說:「何者名曰靜?祖師曰:有內外清凈。內清凈者,心不起雜念;外清凈者,諸塵不染,為清凈也」。他的外清凈指的就是煉功之外平時的清凈。這一點大凡煉功的人都應當有所體會。如果平時遇到了難事、鬧心事、煩心事、愁悶事時,人的心情不好,煉功不可能出現好的入靜效果。所以人們平時要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要有一個寬闊的胸懷,才能經常保持一顆良好的平靜的心情,這樣在煉功中才能出現良好的入靜狀況,實現良好的煉功效果。

二,入靜具有極端重要性

一是,入靜是佛道儒靜功共同修鍊的功夫,具有共同性和人普遍性普遍的意義

不管修鍊佛家的「小乘」「中乘」「大乘」的功法,還是修鍊道家「小周天」「大周天」以及儒家的初級、中級和高級功法,只要屬於靜功,都須修鍊好入靜的功夫,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意義,只是說法不同,入靜的實質和意義完全相同。

佛家所謂修佛修禪,禪是靜慮的意思,也是入靜之意,入靜是修佛的必修課。參禪方法的實質也是靜功入靜修鍊。參禪層次提高都與思維靜定的程度有關,整個修鍊過程的實質是靜定能力的提高。諸位佛家有詩云:

?《華嚴經偈》云:若人慾識佛境界,當凈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

智覺禪師云:菩薩從來不離真,自家昧了不離真。若能靜坐回光照,便見生前舊主人。

草堂禪師云:斷臂覓心心不得,覓心無得始安心。心安後夜雪庭際,滿目瑤花無處尋。

北塔祚云:切忌隨他不會他,大隨此語播天涯。真靜性中才一念,早是千差與萬差。

老子第十六章說「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對此,張伯端《悟真篇》云:「萬物芸芸各返根,返根復命即長存。」

老子通過對自然界花草樹木葉落歸根的觀察,從自然唯物論的觀點出發,提出「歸根曰靜,靜曰復命」的思想,是說萬物返回本根,復歸於清凈;復歸於清凈就能歸根復命,保持生命的延續和發展。這是老子對於自然界的有生命之物的自然觀,也是「長生久視之道"養生氣功的重要入靜指導思想。老子是非常重視靜功的入靜問題,他在26章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在16章說「致虛極,守靜篤。」講的是入靜的重要性和意義。

《莊子.在宥》:「皇帝立太子,十九年,問廣成子在於空同之上,故往見之。問曰:」吾問吾子達於至道,敢問治身如何,而可以長久?廣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問乎!來吾語至道,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報靜以神,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以長生」廣成子在回答軒轅黃帝提出的養生問題時,講出了煉功入靜的感覺狀態和入靜的口訣,指出了入靜對於養生修道的重要性。

清.閔小艮在《如是我聞.金丹說》中指出:「金丹之道全在靜定其心」,閔丹家在短短的十個字中,用一個「全」字,把所有養生靜功功法的入靜概括得非常到位,一語說破練功的要害。

候真人胎息訣:「夫真一法界者,不離於本源。本源者,則是一心也。不動不行,心則是源,源則是心。其心清靜,則成大葯;其心惑亂,則成大賊。奪其精,盜其神,敗其爐,失其葯,患其身,喪其命也。凡在道之人,必先修心靜之法,但於心靜,必得定心,心定則神安,鉛汞相投龍虎親也。周天數足,添精、益氣、養神,此三法若全,則萬神感於丹田,血氣周流於遍體,逍遙於長生之道。又云:如何清靜?當澄其神,絕其慮亡其我,滅其境,抱其真,此謂妙靜之道」。

李仙姑胎息訣云:「更若每日清靜無事,澄心靜坐,調神養氣,不離本室,自然三宮(上中下丹田)。百脈通行,萬物齊會與黃庭(中宮)。

於真人胎息訣云:「凡是所修行,先定心氣,心氣定則神凝,神凝則心安,心安則氣生,氣生則境空,境空則清靜,清靜則無物,無物則命全,命全則道生,道生則絕相,絕相則覺明,覺明則神通。經云:心通萬法皆通,心靜萬法皆滅。此一門如來真定者也。凡修道者,先修心定之法,既得定法,還丹不遠,金液非遙遠得亦」。佛道儒三家的氣功專家對於入靜都很重視,下面有詩為證:

馬湘《金石誥》雲「欲得長生調伏心,莫觀往古與來今。但向靜中神氣合,更向何生度此身?

孔子在《論語.雍也篇》說:「知者動,忍者靜」,和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篤」,有異曲同工之妙。

《孟子.公孫丑上篇》說:「必有事焉,而勿止,心勿忘,勿助長也」後來成了道家煉功入靜意守的口訣,被道教內丹功繼承和發展。

張拙秀才云: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原來共一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逍遙翁云:掃除六賊靜心基,榮辱悲歡事勿追。專氣致柔窺內景,自然神室產摩尼。

二是,入靜是關係到靜氣功修鍊的頭等大事

其一,從先、後天之神的關係上看,平時識神多,元神就少;相反,則反其道而行之;特別是修鍊靜氣功的更是如此。為此,張伯端在《青華秘文內煉丹訣》中說:「蓋心靜則神全,神全則性見,又一言以遮之曰靜」。

所以我們在練功中必須克服識神,強化元神;如果沒有元神,練功就失去了精氣神三要素的主要要素,練功則無法開始;沒有開始,就不會有練功成果;更不會有練功成敗之說。

其二,從精、氣、神生成的關係來開,入靜也是非常重要的。「元神見而元氣生,元氣生則元精產矣(張伯端);又說:「夫元氣之在人,至靜始在,是先天之氣也」。如果,練功之人心情煩躁不安,心神不定,心猿亂跳,意馬狂奔,一直不能入靜;那麼,元神就不會顯現;元神不見,元氣不生、元精不產;無火、無葯如何煉丹?煉丹就是一句空話。

其三,心不入靜,精、氣、神不會自動融合一體,不會主動成為內丹術中的三品大葯,人們就無法修鍊內丹。正如張伯端在《青華秘文內煉丹訣》所說:「心惟靜則不外馳,心惟靜則和,心惟靜則清,一言以蔽之曰靜,精、氣、神始得而用亦」;對此元.陳冲素《規中指南》說的也很好:「心動則神不入氣,身動則氣不如神」他講的也是身心不靜,神氣不和之意。這樣人們就無法「煉精化氣、鍊氣還神」,更不可能「煉神還虛」了。唐.馬湘還丹口訣歌云:莫非身外語,息念合精神,元神若不散,至寶自長生。」他講息念合一、元神不散、元氣長生的道理。清.閔小艮在《如是我聞.金丹說》:「心若不靜定,則神志錯亂,難調真息,其息不住。身中氣不隱,三才真氣無朋不歸,行無補益,將何以生葯?」。

其四,只有身心入靜,靜極才能生動。練功時,當人們的身心寂靜到一定時間後,精、氣、神則會出現靜極必反,靜極生動的現象,正如張伯端說:「精氣神之所以為心用者,心靜生動也。非平日之所動也,用精、氣、神內之動也」。

煉功之人應當正確理解入靜的含義,明白入靜的重要意義,才能明明白白煉功,扎紮實實的煉功。

推薦閱讀:

和尚存在的意義
胎停檢查項目匯總及簡明意義,趕緊收藏了~~
重讀康德的理性概念—德國古典哲學的一種現代意義
生命線斷裂意義不一定相同

TAG:意義 | 節氣 | 氣功 | 含義 | 新版 | 四十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