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薄哲學(10)幽靈論證和磨坊論證
地圖
笛卡爾被黑得很慘,這個估計是哲學上一大慘案,黑笛卡爾幾乎是心靈哲學領域裡的必備修養。笛卡爾本人的理論叫做實體二元論,這個理論有著怎樣的名聲呢?在西方哲學界,除了一兩個厚臉皮的會說自己是實體二元論者,其它人,特別是那些持一種比較曖昧觀點的,都會開門見山先說,我是不同於實體二元論的。在中國學界,就我目前所知,沒有實體二元論者。我覺得民間可能有高手,有勇士敢於承認他們是實體二元論者,不過他們可能還沒掌握好術語。
反正我個人覺得還是和實體二元論保持點距離比較好,所以以後我給自己的理論命名,就叫……額……實體泛心論吧。反正最近泛心論Panpsychism挺fashion的。
說句嚴肅的,我是非常非常欣賞笛卡爾的。笛卡爾的解析幾何影響深遠,但是如果我來挑的話,在創立解析幾何還是創作了《第一哲學沉思錄》只能選一,我會希望笛卡爾是寫了《沉思錄》。因為解析幾何沒了笛卡爾,會有人來創立的,《第一哲學沉思錄》沒了笛卡爾來寫,就真的是沒了。
今天有多少專家,剛提出一個理論沒多久,一兩年就被打臉了,之後就沒再聽聞過那個道理;但是三百多年後人們依然需要專門寫一本書來說明笛卡爾的錯誤,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笛卡爾確實有點厲害。
閑話少說,笛卡爾是那些提出對物質的新理解的先驅之一,但他同時也意識到了他提出的物質錯過了關於存在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所以他就提出了自己的二元論還回應這個困難。笛卡爾式的二元論同時滿足了兩種需求,一個是他本人對這個世界形而上來說是什麼樣的需求,但第二個同樣重要,就是它使得顏色,聲音還有香味等等沒有從新建立的科學中拋棄。
他提出了很多物質和心靈的不同之處,比如物質是有廣延的,心靈沒有廣延等等。笛卡爾認為心靈和物質交互的地方是在松果體這個地方,今天我們看來是錯的,但當時來看,這個理論頗為合理,因為大腦的很多部位都有左右兩部分,但松果體位於中間的位置,又只有一個,自然被認為很可能是心靈的居所。
笛卡爾自己提的思想實驗被人稱為「幽靈論證」,它是「殭屍論證」的姐妹版,不過遠遠沒有「殭屍論證」那麼出名,其實證明效力也沒有「殭屍論證」那麼強。後面我會提到殭屍論證,這裡先講講幽靈論證。他說的是,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心靈實體可以脫離了肉體而存在,所以心靈就不會是肉體的一部分。它在概念上是分離的。這個論證可能有點問題,不過因為不是主要的思想實驗,我不打算詳細展開。
接下來聊聊萊布尼茲對這個問題的回應。因為在當時的境況下,人們都知道先把感受的世界一股腦扔到大腦裡邊去就行了,所以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人就集中精力思考大腦究竟是怎麼產生感受的。萊布尼茲得到的結論是,不論大腦使用的是什麼機制,都不可能產生感受。這是個驚世駭俗的觀點,這個論證在後世大抵上被遺忘,就算偶爾被提起也會被黑得很慘,這個論證叫做「磨坊論證」。這個論證出現出現在《單子論》之中。
這個論證是這麼說的,設想有某種機制就是用來產生意識的,現在我們讓這個機制的每個部分按照同等比例放大,放大到我們可以像參觀一個磨坊那樣進去參觀。那我們看到的總是一個零件作用於另一個零件,我們看不到任何可以叫做感受的東西。
這個論證很重要,我講泛心論時可能還會回到這個論證。萊布尼茲在這裡不僅是要證明心靈是和物質不一樣的,實際上他還想表明心靈具有簡單性。所謂簡單性,指的是沒有部分的意思,要麼就有,要麼就沒有,沒有一半或者30%這種概念的。心靈具有簡單性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是出自柏拉圖。實際上心靈具有簡單性所以不生不滅是我第六節中的第一個論證,但是當時沒寫好o>_<>
但這個論證很大程度上被遺忘,我唯一見到一次就是在John Heil的《當代心靈哲學導論》上。作者提出了一個有意義的反駁,我們當然看不到大腦產生了感受,因為大腦產生感受的過程不是給人看到的,是內在於大腦的一個過程。
我是同意作者的觀點的,這裡要區分的正是「我們看到的物質」還有「真實的物質」,如果僅僅是我們看到的物質,自然是看不出來它怎麼和感受有關係。但我們看到的物質和真實的物質是很有差距的。物質,有點像是C++里的一個類,它大部分內容是封裝起來的,視覺是它和外部接觸的其中一種函數,人們只有通過五感來訪問它。所以我們是沒辦法窮盡物質的所有特點的。如果說「產生感受」也是物質的特點之一,那我們是無法看出來的。
不過作者這麼說就有點泛心論的味道了。後面我會回到泛心論來。我想接下來最好先把心靈哲學出現過的那些著名的思想實驗先通通介紹一遍。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