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大經解演義(第一一九集)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一九集) 2010/8/16 馬來西亞華嚴講堂 檔名:02-039-011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一百三十八面倒數第六行,從底下一段看起。
「又云:觀諸法空,是名空。於空中不可取相,是時空轉名無相。無相中不應有所作為三界生,是時無相轉名無作(即無願)」。我們從這個地方看起,這個還是《智度論》裡面所講的,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看破、怎樣放下。觀諸法空,《般若經》上講得最多,一般同學很多讀過《金剛般若經》,《金剛經》不長,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是在這個經上開悟的,因此這部經在禪宗就變成第一經,基本的、必須修學的課程。經文不很長,大概只有五千多字,鳩摩羅什翻譯的,非常適合中國人的口味,念的人特別多。經上最重要的句子,也就是惠能大師從那裡開悟的,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它教我們對整個宇宙萬事萬物的看法,講得很簡單、很清楚,教我們看這一切事物,「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就是觀諸法空,在三解脫門裡面這是空解脫門。
空在哪裡?空在色中,色即是空,空不在外面,空就在萬事萬法之中,你見到空了。為什麼會見到空?你見到所有一切法因緣所生,像《中觀論》上所說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我是佛說的,因緣生法沒有自體。我們常常拿這串念珠,我們看到是一串,當體把它看到空,它是一粒一粒的,這繩子串著的,這是緣生的。我們把繩子解開,它一粒一粒,這一串的相就沒有了。這一粒一粒的,我們看這個,這是樹子,這是樹上長的,也是因緣生法。緣聚,它有一顆珠子;緣散的時候,珠子就沒有了,珠子就變成粉末。放久了,你不用它,放那裡,它就變成粉末,風一吹都吹散掉了。聚,它就有相;散了,相就沒有了。不要等它散你才知道空,現在就知道它是空的,它的相不能維持永久,總有一天它會壞、它會散,當體即空,這是智慧。我們看一切法都是如此,包括星球也不例外。如果我們有機會到天文台去參觀,幾乎常常能看到太空當中星球爆炸了,這星球就沒有了。所以星球它的存在,佛經上講成住壞空,星球沒有了。我們也很可能常常發現,這地方原來沒有星,突然出現一顆亮晶晶的星出來,我們知道新的星形成了。老的星,這也是講死亡了、毀滅了,在太空當中有成住壞空。你就曉得,什麼都是無常的,不只滄海桑田,我們要很冷靜的去觀察,知道一切諸法緣聚則有,緣散就空,所以這知道是空。既然曉得是空,就應當於空中不可取相。
什麼是空?相是空的,所有相是空的。所有的相,動物有生老病死,他存在這個時間不長。人活在這個世間,我們想想老一輩的人,父母一輩的人不在了,祖父母一輩的人不在了,在這個無限時間長河裡面,他存在只是一小段,這一小段以前沒有他,這一小段之後也沒有他,都不在了。然後立刻就想到自己,我們自己在時間長河裡也是占著一小段。有人時間短一點的,三、四十年就走了,時間短的;有人時間長一點的,七、八十歲也走了。七十歲以上,中國古人講,「人生七十古來稀」,七十以上的人不多了,七十以下走的人很多。所以我們要曉得,這是一場空。既然是一場空,這個不可取是別著相,著相錯了,就是對於這些相不要執著,不要去分別。大乘菩薩,不但不分別、不執著,他對一切相裡頭他不起心、不動念,這是什麼人?這個經上講的這些大士、這些菩薩,那叫高人,他不起心不動念,他沒有煩惱,他不造業,非常高明。他並沒有把那個相拿掉,為什麼?沒有必要,相是幻相,都不是真的。明了,對這些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人就是佛,這個人就是法身菩薩。在這個時候,就不叫空,就叫無相。看到這個相,就不用空這個名詞,用無相。
下面,我們知道相是假的,相是假的就不應有所作為三界生。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這講六道輪迴,在六道裡面就不應該有作。這作是什麼?作善、作惡、作無記。無記不談了,我們只談善惡,不應有所作。你要作善,三善道,果報在三善道;你要作不善,果報在三惡道,那都搞輪迴。什麼叫不應有所作?學佛菩薩。釋迦牟尼佛也示現住在這個世間八十歲,外國人講七十九歲,講實足年齡,在中國人講虛歲,八十歲,也是走這麼一段時間,你看人家能夠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就對了。這一生怎麼樣?沒造業,惡業沒造,善業也沒造,這就高,他沒有輪迴。就是我們前面跟諸位所講的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的「愛、取、有」,這是這一生當中造的因,他們有本事,你看錶現愛、表現取,這後頭沒有「有」。這是怎麼回事情?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這就是小乘,他要不起心、不動念是大乘。我們就能夠理解,為什麼這些法身菩薩不造業。法身菩薩個個都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人,他們能恆順眾生,跟眾生和光同塵,他就是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幫助眾生所表現的,無盡的善巧方便。幫助眾生、成就眾生,這裡頭最重要的是啟迪眾生,幫他開智慧,讓他慢慢的覺悟。不能覺悟,把他拉靠近覺悟;跟覺悟靠得很近了,那就幫助他豁然大悟。這些佛菩薩有這種能力,他們確實是自性裡面透出來的智慧德能。我們如果業障不太重,遇到之後,一生肯定成就;業障深重的人遇到了,要大幅度的消除我們的業障。我們用十二因緣說,表現有愛有取,沒有分別執著,這個時候就叫無作。佛法里常講「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就是這個意思。無作而作還是無作,無願,願跟作是同樣一個意思。
「譬如城有三門」。一個人一個身體沒有辦法同時從三個門入,要入那隻能從一門。「諸法實相」比喻作「涅盤城」。「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若人入空門,不得是空,亦不取相」,這好,從空門入。不得是空,不著空;亦不取相,不著有,就是前面講的「不住無為,不住有為」。為是作為,不執著無為這就是不著空,不執著有為就是不執著有,空有二邊都不著,這個人就入進去了。這個入是什麼?開悟了,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所以後面這兩門,無相無願就不必去理會,這已經就入門了。只要一門入,門門功德都圓滿的得到,圓滿的成就。
「若人入空門取相得是空」,入空門著了空,取相得是空,這人是什麼人?小乘阿羅漢、小乘辟支佛,他們確確實實,所以這叫偏真涅盤,他著空了。這個涅盤不是真的涅盤,著空了。二乘人著空,權教菩薩著有,這個權教菩薩是十法界裡面的菩薩。著有,他就沒有辦法證大般涅盤。聲聞、緣覺是證相似的小涅盤,就是這個三解脫門他以為是進去了,但進去著了相,他不起作用了。這個著相,大乘教裡面佛說叫無為坑,小乘人掉到無為坑去了。但是他會出來,阿羅漢比較笨一點,兩萬劫,他會回小向大,就出來了,只要不執著空就出來了;緣覺比較聰明,一萬大劫,他也覺悟,他也出來了。這個一出來,他就成了菩薩,在四聖法界是第三個層次。最高的層次是佛,這個佛,天台大師稱他叫相似即佛,他不是真佛,相似。為什麼不是真佛?佛跟凡夫的差別,佛用真心,凡夫用妄心,就是用阿賴耶,把阿賴耶當作真心。四聖法界裡面的佛菩薩還是用阿賴耶,也就是說沒有能夠轉八識成四智。如果真的轉過來了,把阿賴耶轉變成大圓鏡智,他就是真佛,不是假佛。那一轉,十法界沒有了。諸位要知道,為什麼?十法界是阿賴耶變的,阿賴耶一轉成大圓鏡智,因沒有了,十法界的因斷掉了。所以他從十法界當中就醒悟過來,好像作夢,夢醒了。醒悟過來是什麼境界?就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這真成佛了,這個時候天台大師稱他為分證即佛。
後面還有圓滿,他沒有證得圓滿,圓滿是常寂光。他要在實報土裡面待一陣子,那個裡面是什麼?等無始無明的習氣自自然然的消除掉。這個地方沒有方法,說我用什麼方法把這個無明習氣除掉,一動這個念就壞了,又迷了。所以在那個境界里就是隨它去吧!時間長自然就沒有了。要多長的時間?大乘經上告訴我們,三大阿僧只劫。所以三大阿僧只劫不是講別的,是講這樁事情,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一天開始。就是說你證得圓教初住菩薩,你生實報莊嚴土那個時候算起,經過三大阿僧只劫,那個習氣自然就沒有了。菩薩在那個時候,這經上也有個術語叫「無功用道」,宗門裡面的話叫「此處用不得力」,沒法子用力,想都不能想,自自然然就沒有了;無明煩惱真的斷了,就是真的不起心、不動念了。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實際上來講是平等法界,真平等,智慧、神通、道力都平等,那一點無始無明習氣不礙事。這個境界菩薩還有事嗎?有,你看看釋迦牟尼佛講經,他不都來聽嗎?來當影響眾,這就是事。他到這個世界來聽經,來去自如。同時,他跟眾生要是有緣的話,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就是他的事。雖然有無量無邊的這些事,他沒有起心動念過,這叫無作,無作而作、作而無作。
這個境界距離我們雖然很遠,我們知道了,我們在經上聽到佛這麼說了,我們明白了,聽懂了。聽懂了對我們修行有很大的好處,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學習,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有習氣,怎麼學?我們的習氣淡一點就好。一年比一年淡薄,這就很得力;如果能說一個月比一個月淡薄,那你就快到成功的境界。特別要警告自己,就是自己要有警覺性,在一切境界裡頭,情執不可以太濃,那個不是好事情,那是業障。情執要慢慢把它淡化,家親眷屬要用佛法去感化他們。我們修得很好,一家和睦,一家歡喜。他看到你很歡喜,他自然就向你學習。他不如法的事情,你要有善巧方便,你不能說看不慣,你在造罪業了。尤其是你學佛了,吃素,他們還在吃肉食,你不能障礙他,隨順,他就歡喜。你要是批評他,他心裡多難過,他跟你兩個對立,你就錯了。讓他慢慢自己覺悟,回頭。
我在二次大戰結束之後,我到台灣去了,一個人去的。在台灣遇到佛法,也在台灣出家,當年在台灣也是環島到處講經。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講經,跟香港同修結了法緣。好像是在八二年還是八三年,我跟家人取得聯繫,中斷三十六年,三十六年音信不通,知道我母親、弟弟還在。隔了一年,我到香港講經,就把他們接到香港,母親跟我見面,就是中斷三十六年,第一次在香港見面。她看到我出家了,看到我講經很多聽眾,她也很歡喜。在香港,我們住在倓虛老法師所建的中華佛教圖書館,晚上我在那邊講經。中午,飯都在那邊吃。我問我母親想吃什麼?她想吃魚。我就吩咐廚房裡頭每天給她燉兩個小魚。她在那裡住了一個星期,看到我們這個樣子,我不勸她吃素,把佛法這些好處告訴她,勸她念阿彌陀佛,能吃素當然最好。我告訴她,我吃素已經幾十年了,身體很好。她回到上海之後,她住在我弟弟家裡,他們住上海,回去之後她就吃長素了。這個好!不要勸,勸會起反感。所以一定要以關懷愛心幫助他,慢慢的去轉變他。一般人不知道素食的好處,以為吃素沒有營養,這是錯誤的觀念。我們懂得素食好處,素食健康。這麼多年來,尤其是最近十幾年,我們的活動範圍擴大了,參與聯合國的國際和平會議,到處走,認識許許多多的新朋友。這麼多年來,最熱的一個問題,就是朋友們聚會在一塊,問我這身體怎麼保養的?大家都問這個問題,可見得對身體很關心。我告訴他,保養身體兩個方法,一個是清凈心,第二個是素食。我說你來問我,我就是這樣保養的,沒有用任何的補品,也沒有醫藥。我的生活很簡單,而且吃得很少,不吃零食,沒有零食的習慣。
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師學教,曾經有五年我日中一食,吃一餐。李老師每天吃一餐,他吃了幾十年,身體好!八十歲的時候你看他,就像五、六十歲的人,你看不出他的年齡。我們這些學生預估老師至少可以活到一百二、三十歲,大家都這個看法。九十七歲走了,怎麼走了?食物中毒,這很冤枉,他是食物中毒走的。所以生病那個時候我去看他,總給我講了很多次,提醒我,不要到館子吃東西,館子裡面的東西不幹凈。他本身是個好醫生,正因為是個好醫生,害了他。因為人家送東西給他吃,他的習慣,當人家面吃完,讓大家歡喜。他山東人,喜歡吃麵食。第一次中毒,他知道,那個麵條是一把一把的,裡面有放防腐劑,乾的,大概時間久了,過期了,同學們沒有這個常識,煮來給老師吃。老師聞這個味道,知道,知道有問題,吃了。吃了回去之後就吃解藥,真的解了,這毒解了。像我們不懂這個,我們不敢吃,他吃了可以去吃解藥。過了半年,又碰到一次,也碰到這個情形,他也是這樣吃了。回去吃解藥的時候來不及了,它毒擴散了,擴得很快,畢竟年歲大了,九十七歲,他這一點疏忽了。
所以,對飲食這一方面,特別提醒我們這年輕人要注意,稍微味道變了一點就不要吃。特別像豆腐這一類的,餿了,味道變了,就不可以吃,絕不是糟蹋食物。你要發心的時候,餿了、壞了的還要吃,不敢不吃,怕這不吃糟蹋,或者是犯了過失,糟蹋糧食,錯了。糟蹋糧食,你要用生病,甚至於死亡,你去面對它,這就錯了,佛不是這樣教人的。佛陀在世,托缽的時候托到東西,當天要吃完。如果吃不完,喂鳥獸,布施給畜生,不可以吃隔夜的東西,這是佛的戒律。因為過去沒有冷藏,不可以吃隔夜東西。所以佛的教誡,我們想到合情合理合法,對我們一般凡夫的生活健康,佛是非常關心的。我們要能想到,那麼大的一個僧團,一千多人常常跟著他,這常隨眾,還有臨時來參加的,我們估計,絕不會少於三千人,常常跟到他老人家身邊。
這個地方講的都是非常重要的法門,我們在生活當中,靈活的去用它。觀空,非常重要,常常想到《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或者想到《大般若經》上講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當我們名利當前的時候,動了心,把這些句子多念幾遍,我們想的那個念頭、妄想的念頭就會止住。有些業障重的,名利現前的時候,他把佛的話忘掉,他就想不起來。所以警覺要高,境界一現前,古人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要覺悟得快,我就能止住,就不造業。
這個人從空門著了空相,「於是人不為門,通途更塞」,這就是墮無為坑。對於這個人來說,這個空不是他悟入的門,他著了空。著了空,他前面就遇到障礙,這個塞就是障礙。「若除空相」,他能夠把這個空相放下,知道空相也不可得,空相也是緣生的,「是時從無相門入」,這個可以,只要不執著空,行,能證阿羅漢果,或者是能證辟支佛果。「若於無相相」,無相相他知道,可是他著了,著什麼?著無相相,也不行,只要有執著就錯了。「心著生戲論」,著無相相能產生戲論,戲論是開玩笑,不是事實。「是時除無相相」,能夠把無相這個相也放下,清凈心現前了,這叫「無作門」。這是說三種人根性不相同,都能夠入小乘的三解脫門。
這下面念老為我們解釋,「蓋謂空、無相、無願」,譬如是個門、門徑。「由此法門,契入諸法實相之涅盤城」,諸法實相就是法性,契入就是明心見性,把明心見性比喻作涅盤城。「若人從空門入,亦不見空相」,那就直入,從空門入不著空,這才真的證入。若得空,這個得空就著相,「若得空相」,那你就「不能入」。這個空就是執著,著空了,你就不能入了。「若除空相」,那就叫「從無相門入」,無相還是空門,這換個名詞,因為你先著了空相,現在覺悟了,空相也放下,那你就叫做從無相門入。「倘著於無相之相,即無相相」,你著了無相,著了無相之相,這很微細,那你就是無相相,也不能入,它也產生障礙。必須把這無相相也除掉,這個就叫做「從無作門直入此城」,無作也就是無願,才能夠直入諸法實相。「故曰:入空、無相、無願法門。」大小乘都有這三解脫門,就是這三種解脫門,只是義理淺深不相同。或者是從空入,或是從無相入,或是從無願入,都能成就。
通常我們在經教學習當中,我們講得更簡單,也很清楚,不繞這些彎子。佛告訴我們,上上根人他們善根深厚,可以能夠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同時放下,這在佛法裡面叫頓舍,舍就是放下,頓修、頓悟、頓證,念頭一轉,凡夫就成佛。釋迦牟尼佛當年為我們表演的就是這個,就這種境界。唐朝時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為我們表演的,也是這樁事情,絕對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普通人自己很清楚,煩惱習氣這麼重,想斷它就斷不了,為什麼人家一下就斷掉?一斷,永遠斷掉了。做不到,那就曉得我們不是上上根人。不但上上根人我們沒分,上根人我們都比不上。實在說,我們是中下根人,這要清楚。中下根人,那就是一點一點的放,你不放,你入不了門,也就是你回不了頭,一定要放下。
放下,要從外到里,先放外面。迷的時候從裡到外,放的時候要從外到里。最外面的一層,六道。六道是怎麼形成的?妄想分別執著,這形成六道輪迴。六道是自己造的,原本沒有六道。六道不是佛造的,也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閻羅王造的,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華嚴經》上說的。怎樣才能脫離六道?放下執著就脫離了,也就是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要執著。那我們到底是什麼根性?中下根性我們還是做不到,說個老實話,我們是下下根性,我們的業障太重了。一點一點放,學,天天要放,月月要放,年年要放。你放得愈多,慢慢信心就起來,為什麼?心清凈了,煩惱少了,智慧現前了。煩惱少,智慧生,就不錯!你對於放下就會有信心,你生活愈來愈自在。
具體告訴你,放下是什麼?放下就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我們對財產貪戀,捨不得放下,學,學放下,身外之物,凡所有相都是虛妄。放下,沒有了怎麼辦?別去考慮。所以這個地方,因果幫助我們,我命里有,愈放愈多,不會說愈放,沒有了,這不可能的,那是違背了因果的法則。肯定是愈放愈多,愈多愈放,決定不能夠累積。佛在大小乘經里告訴我們,「積財喪道」。修行人為什麼不能成就?沒有錢財的時候放下還比較容易,反正都沒有;愈有錢的時候愈捨不得布施,所以他就退轉了。這財真害人,害你不能開悟,害你不能證果,甚至於害你不能往生,你說麻不麻煩?
財要放下,法也要放下。你看這個地方講的空相,這都是法,無相相,都是法,你要不放下,它就產生障礙,二乘的果你就沒有辦法得到。就是法,法也要放下。法放下,得聰明智慧。所以佛祖教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只抓住一門,其他的門全放下。這放下是什麼?我這一門走到頭就全得到了,門門都得到,原來是這麼回事情。如果不放下?不放下的時候,你始終到不了終點,你什麼也得不到。你看,放下財富得財富,放下一切法得聰明智慧。還得要有慈悲心,跟佛菩薩一樣,慈悲心是自性本有的,看到別人有苦難,一定要幫助。這是什麼?這叫修無畏布施,讓一切苦難眾生離開畏懼。所以同學們有發心,想建孤兒院、建養老院,這好事情,這是什麼?這是無畏布施,果報是健康長壽。你能照顧別人病苦,你能幫助別人覺悟,這個不覺悟是苦事情,是一切苦的根源,幫助人覺悟是拔人苦的根源,拔苦與樂的根,這是屬於大無畏的布施,果報殊勝,不可思議。
佛在經教上跟我們講的理是真理,事是實事,實實在在,絲毫不虛。我們學習,我通過這五十九年,證明一點都不假。今天這個社會的動亂,地球上災難這麼多,我們看得清清楚楚。看什麼?它什麼因都知道,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用什麼方法來對待,也清清楚楚。地球上這些災變不難處理,連星球在太空當中運行,軌道偏差了,我們也都有辦法把它恢復正常,地球上這些小災難算什麼!你一定要知道,所有一切災難都是心行不善所感的。如果把心態轉過來,災難馬上就消除了。這個地方,一定先要把理論,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因為你沒有搞清楚,你的信心生不起來。信心生不起來,你這個念頭轉過來,縱然是轉了,不堅固,它還有懷疑。這個懷疑把你這個善的意念破壞了,不能完全破壞,要把那個能量大幅度的減輕了。只有堅定的信心,一絲毫都不懷疑,那個力量非常驚人。
所以近代這些科學家,他們研究的報告,對我們修學有很大幫助。像這些理事他們講得很清楚,我們一看就明白,原來佛經上三千年前就說了,我們猶豫不決,不敢採用,科學今天一證明,沒話說了,幫助我們斷疑生信。我們這一生成就,特別是在念佛往生這個成就,信心十足。念念沒有別的念頭了,只有極樂世界是我們的家,阿彌陀佛是我們家的老師,是我們家的家長,往生極樂世界是回到老家,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哪有沒有分的道里!老家總有自己一分,問題你認不認識?這中國人說,很久流浪在外頭,現在認祖歸宗,往生極樂世界是認祖歸宗,這真的不是假的。以前真的是迷失了,現在你堅定信心,哪有不成就的道里!這一段,三空三昧我們就學到此地。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善立方便,顯示三乘」。這是利他,前面是自利,自己成就了要幫助別人,幫助別人要善立方便。顯示三乘,這才能契機,什麼樣的根性,我們跟菩薩一樣,要用什麼方法來對治。「方者,方法」,方是方法,「便者,便用」,便是便利,是這個意思。便利的方法,就是我們所謂最恰當的方法、最適合的方法、最巧妙的方法、最好的方法,就這個意思。最好的方法、最巧妙的方法,它沒有一定,因人不一樣,因時不一樣,因地不一樣,因事不一樣,這個是智慧,這個是佛法另外一個名詞叫「善巧方便」,要加上個善巧。所以,有智慧他就會用。
「《法華文句》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這是這些古大德的解釋。《法華玄贊》裡面說,「施為可則曰方,善逗機宜為便」。施為,設施作為,可以做為大眾的好樣子叫可則,這稱為方。所以這個方比前面講的就嚴格一點,前面是廣義的,這狹義講,這是佛菩薩,諸佛菩薩一切施為都可以做為眾生的好榜樣,這是講佛門的方。善逗機宜,機是一切眾生,你很巧妙的讓一切眾生用這個方法都非常歡喜,都認真去學習,不覺得困難,這就叫便利。《法華義疏》裡面說,「方便是善巧之名」,所以佛經常常把善巧跟方便連起來,叫善巧方便。「善巧者,智之用也」。這是智慧,這智是後得智,權智、權宜、權巧。
《大集經》上說,「能調眾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這《大集經》上講的,這是菩薩的善巧方便。菩薩能幫助一切眾生,趣向,一個方向,一條路,成佛之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成佛之道,這完全是梵語音譯的,翻成中國,中國文字,阿翻作無,耨多羅翻作上,無上,耨多羅翻作上,三翻作正,藐翻作等,這下面又是三,正,菩提是覺,翻成中文是覺,所以這一句話合起來講,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學佛人在菩提道上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三菩提,正覺,阿羅漢證得的,阿羅漢成正覺,就是成三菩提。菩薩是正等正覺,菩薩證得的是三藐三菩提。佛再加個無上,阿耨多羅是無上。所以這是成佛之道。
在《華嚴經》裡面,三菩提是七信位,十信位的菩薩,七信是三菩提。七信菩薩,他在斷煩惱證菩提的這個等級來說,跟小乘阿羅漢平等的,智慧超過小乘,小乘在智慧上比不上他們。正等正覺,是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他們所證的,正等正覺。如果加上無上,就超越十法界。十法界里有正等正覺,沒有無上。無上,必須要把無明斷掉,《華嚴經》上叫妄想,也就是我們常講的起心動念。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面不起心、不動念,那叫無上正等正覺,佛證得的,他超越十法界,生實報莊嚴土。一般修行人,叫通途的,多半都生到華藏世界,念佛的人生極樂世界。極樂跟華藏,實在講是一樁事情。華藏是像一個大城,極樂世界是大城裡面的一條街道,這樣講大家就好懂,最殊勝的一條街道。我在新加坡講的時候,我常常用新加坡做比喻,華藏世界好比新加坡,極樂世界好比烏節路,這大家就很容易懂了。所以生凈土已經就生華藏,生華藏未必生凈土,這個要知道,你才知道凈土殊勝。
「又《會疏》曰:《維摩詰經》云:『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達空無相是大智,隨宜設施名方便。」《維摩詰經》上有這兩句話。智度菩薩母,能生諸佛,佛離不開智慧。為什麼?智慧才能斷煩惱,沒有智慧你怎麼能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是大智慧,真看破了,他才能徹底放下,沒有智慧放不下。沒有智慧就是你還有煩惱,你還有情執,放不下。你還有恐懼、還有懷疑,這都是煩惱習氣。真正智慧現前,這一掃而空,沒有障礙了。方便以為父,修行法門裡頭善巧方便。下面給我們解釋,「達空無相是大智」,達是通達,你通達,你明了,萬法皆空,相即非相,這是達無相,相即無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所以稱大智,這智慧是自性本有的。
所以佛法,從漢朝漢明帝傳到中國來,對中國本土文化影響很大。湯恩比博士講的話沒錯,他說中國人的心量大,能包容異族的文化。印度是外國的,不是中國的,異族,傳到中國來,這是異族文化。他非常讚歎,能包容異族文化。佛教文化大幅度的把傳統文化提升了,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儒跟道應用佛法裡面的原理原則用得太多了。儒釋道這三種文化融合成一體,這是中華的傳統文化,一體。所以中國人求的是什麼?求智慧。儒也是求智慧,道也是求智慧,求智慧這個念頭是從佛教學來的,不再是求知識,他求智慧。怎麼求?從戒定慧。所以戒定慧這個方法,儒學去了,道也學去了,「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是求智慧的方法,他不是求知識。知識,廣學多聞;智慧,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它不一樣。知識要不要求?知識要求,擺在末後,開悟之後再求知識。你看佛法裡面的次第,四弘誓願,頭一個叫你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條是願。後面三條呢?成就第一條的。第二條,「煩惱無盡誓願斷」。怎麼斷煩惱?持戒、修定,開智慧,煩惱就沒有了。所以「煩惱無盡誓願斷」要用戒定慧,智慧一開,照見五蘊皆空,達眾生相。智慧開了之後再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開了智慧以後的事情。智慧沒有開,後頭兩個你想什麼方法你也得不到。所以現在很多學佛的人不能成就,為什麼原因?他把前面兩樁忘掉了,從哪裡開始?從「法門無量誓願學」開始,廣學多聞。這前頭沒有基礎,好比蓋四層大樓,第一、第二層沒有,他就想蓋第三層,結果蓋一輩子都落空,都不能成就,道理在此地。這是儒跟道都向佛家學來的。
守規矩就是持戒,決定不能夠躐等。你看中國從前教學,從哪裡學起?《弟子規》學起。《弟子規》不是叫小孩念的,也不是叫他講的,也不是講給他聽的,《弟子規》是做人的根本,父母把它做出來給嬰兒看。小孩一出生,眼睛睜開,他就會看,那個小耳朵他就會聽,他已經在學習、已經在模仿。你不能瞧不起他,他無知,他什麼都不懂。其實他懂得比你多,真靈光,耳濡目染,他全學會了。他雖然不會說,他什麼都懂。所以父母、大人在嬰兒的面前要很小心謹慎,讓他看到、聽到、接觸到的全是正面的。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要叫他看到孝悌忠信,看到禮義廉恥,看到仁愛和平,聽到也是這些,接觸到的都是這些,這養正,童蒙養正,這養正的根,三年。三年一千天,嬰兒沒有妄念、沒有雜念,那個根扎得多深,所以才有諺語說「三歲看八十」。這一千天扎的根,將來無論在什麼逆境裡面去接觸,他都不會變壞,他有能力辨別是非、邪正、善惡。這種教育,給諸位說,只有中國有,所以中國世世代代出賢人、出聖人,道理在此地。
古代,歷史上記載的,周家三太做得最成功。文王的祖母太姜,就是王季的母親,王季是他父親;他自己的母親,自己母親太任;自己的妃子太姒,生武王、周公,都是孔子最佩服的聖人。那個不是小孩生下來,是懷孕的時候,自己就開始用正面的影響胎兒。從懷孕開始,叫胎教,那根真是扎得深。這種教學的方法,這是家教,一直到滿清末年,一般大戶人家還是用這個方法。以前學校少,女子讀書的機會不多,但是都會教小孩,都懂得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都懂,沒有一個不懂,而且都能夠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她都做到,所以她很會教。
小孩六、七歲上學了,老師教他。老師真負責任,老師所教的老師都做到,他做不到他不能教小孩,老師做兒童的榜樣。老師有德行、有愛心,有善巧方便的方法,誘導這些小朋友。家長請老師,得到處去打聽,真正好老師,禮請。請來先拜師禮,家長要拜老師,對老師要行大禮,三跪九叩首。老師接受家長這樣的大禮來對待,他要不認真把小孩教好,怎麼能對得起家長?盡心儘力去教,跟現在學校不一樣。學生看到家長,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祖父母對老師都三跪九叩首,這學生還能不聽老師的嗎?還能不尊師嗎?不可能,這上行下效。你看父母對老師多尊重,老師在學生心目當中跟父母沒有兩樣,是平等的,孝順父母也得要孝順老師。所以諸位如果看看中國這些古禮,你就曉得從前的人真不一樣。幾千年來,禮義之邦,是真的不是假的。外國人,研究中國歷史的,沒有不佩服,對中國。幾千年來,永遠維持大一統,這是人家最尊敬的。你看歐洲,羅馬帝國亡國之後,始終不能統一,分裂了。只有中國人統一,一直到現在還是統一。這個統一非常可貴,說明什麼?說明這社會和諧,人民團結,這是高級高度的文化。
有大智才有方便,隨宜設施,宜是需要,當前的需要,定出一套方法,適合於當前需要。今天整個世界的動亂,原因是什麼?我們一般教育把做人的教育忘掉了,沒有教人做人,教育只著重技能,只重視將來長大去謀生,這在中國不稱為教育。所以我初出家的時候,在台北圓山臨濟寺。初出家,小和尚,寺院裡面都分配有工作給我們做的,我的工作是掃院子,大門口,三個師兄弟,每天早晨大門口掃地。那個大門口是樹很多,每天落下的葉子,這掃地。有一天在掃地的時候,看到有四個學生。我們那個寺廟後頭有一條路到圓山公園,那條路進去,沒有人守門,沒有買門票的,大門是有門票的,所以曉得這個通道的,他們就從後面走。我看到這四個學生,一面聊天一面散步,上山去了。我很感嘆說了一句話,「可惜!這年輕人沒受過教育。」這話被他們聽去了,馬上轉過頭來,找我了,質問我,「你剛才說什麼?」我就說了,我說「很可惜,你們沒有受過教育。」他很生氣,「我們是台灣大學法學院四年級的學生,你怎麼說我沒受過教育?」我聽了這個,「原來是大學生,我小看了你們。好吧,我就向你們請教請教。」我說「什麼叫教?什麼叫育?什麼叫教育?你把這三個問題講給我聽聽。」我這一問,把他們就考倒了,他真的說不出來。那個時候的學生不錯,還很謙虛,他反過來向我請教,態度很謙和也很恭敬,我就把《禮記》裡面的解釋講給他聽,他沒有學過。
以後他問我,他說「那我們現在的大學算什麼?」我說「大學最好換個招牌,高級技術研究所。這個招牌很適合你們。你們不但高等教育沒學過,小學教育也沒學過。」他覺得很奇怪,小學教育?我說「你會吃飯嗎?」「這吃飯誰不會?」「哪有那麼簡單?我擺四個菜給你,這四個菜的方向,按五行、按方位,你能擺得出來嗎?」不會吃飯,你沒學過。我說「掃地,你學過嗎?洒掃應對,小學教育,你沒學過,穿衣吃飯都不會。」我說那叫學校,那叫教育。所以這學生都很不錯,那個時候,幾乎六十年前了,那學生都不錯,都很能接受。現在我們遇到不敢講了,那要惹火的時候,他給你動武,我們受不了。這就是教育出了問題,不會做人。所以現在許多博士學位念到了,找不到工作。許多公司行號迫切需要人才,知道他們能幹,他不會做人,不敢用他,這是現在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所以《弟子規》的教育,《感應篇》的教育,做人的教育。你會做人,你又會做事,誰都喜歡,哪個老闆都喜歡用你。
今天我們講隨宜設施,倫理、道德、因果、宗教的教育比什麼都重要。我們跟人講,人家聽到也點頭,可是沒人相信,沒有人敢實驗。在今天這個社會,要做好事,要做示範點,那就是好事。示範點從哪裡做起?從自己做起。自己個人,就是人的示範點。這個點做出來了,你再做家,你把你家庭做成一個示範點。現在是小家庭,這社會上許許多多小家庭你們做出榜樣,讓別人來參觀、來看看,你們家庭日常生活起居,一家和睦,一家親愛,一家互助合作,把它做出來。那你有個公司,無論公司大小,你把公司做成一個榜樣,所有公司的榜樣。這是什麼?這是菩薩。你個人做到了,你成了菩薩。你把家庭治好,這菩薩家庭,你的家人都是菩薩。你把一個公司行號帶好了,那公司行號是菩薩公司,不會蝕本,挺賺錢的。北京一個做企業的,胡小林居士,他認識我之後,我就教他這個方法,把三個根做到,自己先做到,然後影響家庭,最後搬到公司去,做得很自在,做得很成功,那是個好樣子。青島也有個企業家,劉克成女士,也做得非常成功。那都是樣板,都是典型。你聽了傳統的這個文化教育,然後你再親自去看看,你看人家怎麼做的。
中國儒釋道三家,都重視行、證,不能止於信、解,後頭沒有行證,那就變成學術,變成玄學,變成知識,不是智慧。你能把所學的都做到,落實在生活,你在生活上得利益,身心健康,煩惱輕、智慧長。落實在家庭,這家庭幸福;落實在事業,這事業順利。你影響到你的鄰里鄉黨,你居住的這個區,小區,一定是和諧,小小的禮義之邦就出現,和諧社會看到了。幾年下去之後,你的影響愈來愈大,可能影響一個城市、一個地區。榜樣做出來了,模範做出來了,再擴大,會影響全世界。為什麼?全世界都需要,找不到地方,他來看看,他就真想學了。全世界的人都會到你這個地方學習,這個功德就大!不要小看,菩薩事業,叫隨宜設施。
「方便有二種」,第一個「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證」,對於「萬法皆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像這些經義要深解。我們理解不夠深度,所以你不能落實;深解之後,你自然就落實了。落實是什麼?你就做到了。你不是在讀經,不是在研究經,在行經。把經教的理論變成思想,把經典的教訓變成我的行為,你這才叫契入。解空不著相,你才證得,這個證得是如來講經的真實義,你體會到了。你著相,體會不到,如來真實義你不懂。如來真實義就是自性裡面的蘊藏的真理。
第二,「以實相理深莫能信受,要須方便誘引群生,令其漸悟」。這個第二是幫助度人,第一個是自利,第二個是利他。利他,這個實相理太深了,就是前面講的「深解空而不取相」,這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自己得到了,要幫助別人。幫助別人要有方便、要有耐心,有耐心、有方便。這個方便是什麼?方便自己做到,要常常講,對家人講。工作,家人有工作,小孩上學去念書,放工了,下課了,早晚吃飯,休閑的時間,講給大家聽,把經教裡面這些道理講給大家聽。佛陀教我們怎麼去生活、怎麼去工作,這些教訓,大家都明白了,看你做,做得這麼自在,真有受用。這個有受用就是,生活、工作再忙,他也很悠閑,沒有煩惱,快樂,沒有憂慮,這長智慧,誰不歡喜!哪裡學來的?傳統教育裡頭學來的,這大家才知道傳統的東西好。你沒有做出樣子來,你講給他聽,他不相信。最有效的方法,我們的日常生活,你看簡單,一絲毫不浪費。居住的環境雖然小,整潔,不要太大,太大什麼?收拾房間要浪費很多時間,要浪費很多精力,愈簡單愈好,愈簡單愈快樂。別人住大房子不要去羨慕,為什麼?那很苦,住大房子受罪,要用多少精力時間去照顧這些房子,不值得。人家家裡有花園,我家裡有菜園。菜可以吃,統統都是有用處的,與我生活有相關的。做出來,身體健康快樂,一天到晚歡歡喜喜,這一點就很難得了。
你看現在人,有幾個人一天常露到笑容?都是愁眉苦臉。你就曉得,他情緒多不好。他看到我們一天到晚歡歡喜喜。我在美國住的時候,有一天鄰居來訪問我們,問我們,你們是幹什麼的?就是從事哪一個行業的,為什麼你們天天這麼快樂?他問我這個事情。我們就告訴他,我們是學佛的。他不懂。學佛,佛是宗教,我們是學佛教的。他說佛教是什麼?你們學的是什麼?我們學凈土。凈土是什麼?極樂世界,我們學快樂,我們學清凈,我們學健康長壽。他說這些東西我們都需要。好,歡迎你來學。我們有個小道場,他們都是基督教徒。我說你們星期天上教堂,星期六上我們佛堂,沒衝突,你們跟上帝是父子關係,你們到佛堂來,是師生關係,來上學,聽課。他們真的很高興,沒衝突。你們信仰宗教,你們的小孩不都上學嗎?佛教這是學校,是教你怎樣快樂、怎樣修清凈心、怎樣得快樂、怎樣身心健康,教的這些。身心健康,長壽!無量壽。都想要長壽,都想要健康,那到我這兒來。你看我們這裡學了,天天歡歡喜喜,無論在什麼時候你看到,都滿面笑容。這就是方便誘引群生,讓他慢慢覺悟。
「其德廣大,不二乘(即非二乘)所能為,故言善立」。二乘人做不到,二乘人智慧沒開,他有戒,他有定,智慧沒開。菩薩有戒、有定,智慧也開了,所以有善巧方便,所以能夠誘引眾生,跟一切眾生都能夠和睦相處,跟一切眾生決定不會發生衝突。我剛剛到澳洲的時候,那個時候常常回新加坡,在新加坡講經,一年去個幾次。澳洲也有一個宗教會議,團結宗教,政府辦的。有一個官員,地位不高,好像宗教科的科長一樣,地位不高。他們每一個月會召集不同宗教的這些代表,聚會一堂來講習、來討論,宗教怎樣互助合作。我移民到澳洲,這個會我參加,每一個月開會我一定會去參加,跟這些不同宗教,我們相處得很好。他們常常爭論一個問題,他說佛教到底是什麼?我們就告訴他,佛教是教育,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就好像一個國家一樣,佛教是管教育、搞教育的。我說跟你們沒有衝突,你們上帝是管行政的,好像是個國家有個元首。我們這也不是教育部長,我們這是民間,像孔老夫子一樣,民間的教學。跟你們有相輔相成,佛教不反對任何宗教,佛教承認你們的神,好像國家領導人,承認。但是佛教不是從政的,是一種民間教學。他說,那人死了之後?我們上到極樂世界。他說,人死了以後最後的審判?我說審判權是上帝的。他很開心。我說佛教不審判人,佛教只教人,只教人斷惡修善,佛教不審判人,佛教裡頭找不到審判。所以我們相處很快樂,尊重他們,你們是國家領導人,你們是司法部長。我說佛教,佛教不是,民間教學。教些什麼?教人斷惡修善。這些,他們經典上都有。慢慢的,我們這個宗教之間那些對立就慢慢化解了。
我們在國際上從事宗教活動的時候,尤其是聯合國的和平這些活動,我都邀請這些宗教一起去,一起參加,在聯合國大會我們來表演一下,宗教跟宗教之間手牽手,為世界和平祈禱。他們自己歡喜,主辦的單位也非常歡喜,難得有這麼多不同宗教來給我們做和平祈禱,這好事情。特別是佛教,佛教可以說是民間的教育。釋迦牟尼佛一生的行誼,跟孔子非常相像,這是我們要認識清楚的。用教育的方式來幫助國家,幫助社會安定,幫助社會和諧,幫助眾生覺悟;那個根性利的,幫助他回歸自性。所以這個我們把它認識清楚,這個東西不是迷信,要把世人對佛教這個錯誤的觀念要糾正過來。這個糾正不是說,是要我們做出樣子來給他看,凈宗學會的同修有這個使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文字檔下載地址【http://www.amtb.tw/02/02-039-0119.xml】;凈空法師影音圖文檢索中心(http://ft.hwadzan.tw/)輸入本文檔案名「02-039-0119」,回車,即進入本文的網頁;凈空法師影音圖文檢索中心(http://ft.amtb.tw/)輸入本文檔案名「02-039-0119」,回車,即進入本文的網頁。推薦閱讀:
※凈土宗法脈傳承
※凈土安心法門(八)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三二八集)
※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0二集)
※凈土大經科注 (第二七七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