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鈐法正名?
對於傷寒論中六經傳變規律,歷代爭論不休,未有明論,其實你如果明白五運六氣就知道六氣的傳變到底是怎麼回事。六氣的傳變其實在《天元紀大論》里講的很清楚,我把它濃縮在下面一圖之中更為清晰明了:
六氣環匯的模型曾經出現在前面博文《傷寒鈐法正名⑧-司天在泉左右間,天地都在一掌間》:
你會發現依照地支順時針環遊出現的六元順序呈現的是: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厥陰。這個順序是是陰陽輪流定紀之數,故終而復始也。所謂」應地之氣,靜而守位,六期而環匯「也。而《傷寒論》出現的六經順序是: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這個順序又是什麼?它其實是」應天之氣,動而不息,五歲而右遷」,我們看下圖即明:
外感天行,若是傳經之病-傷寒及冬之熱病,不分男女老幼,都以縱向由淺至深進入人體,所以其序乃: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而其它不傳經之六氣為病,乃邪直入臟腑而客居其內,如果誤治則環轉而傳六經,而此環轉之序又分男女之順逆不同,故而有《運氣精華》中男逆女順轉經之別。所謂「女順」是指按照子丑寅卯的地支順序推算得到六經傳變之序乃逆時針: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厥陰。所謂「男逆」是指按照子亥戌酉的地支逆序推算得到六經傳變之序乃順時針:少陰-厥陰-太陽-陽明-少陽-太陰。
假令男丙寅生人丙戌日得病,丙戌系天符日,其病難愈。以當日為司天,戌前三辰從子上將丙寅數到司天戌上,得丙子是少陰君火證。第二日受病,二日傳至亥足厥陰肝木,前證乃少陰君火,厥陰木生少陰君火,為母生子,火旺金衰,宜補辛瀉苦,補肺瀉心而愈。三日傳至戌足太陽水,前少陰火,水克火,客勝主為賊邪,其日雖因不死,從初病戌日至第三日是戊子,為火運,子為火氣,為水不能克火,一水不能克三火也。四日傳至酉足陽明胃土,少陰火生胃土,宜補心而愈。五日傳至申足少陽火,少陰火生膽木。六日傳至未足太陰土,少陰火生太陰脾土。七日傳至午少陰,腎水少陰火,第七日至壬辰木運水氣為水生木,水克火,為中半之道,其人雖不死,火困而已。八日傳至巳厥陰心包絡火,兩火相逢,為此十二日合辰日瘥。(注意,所謂「傳足不傳手」只是在前七天循環中都是傳足經,自第八日起傳手經,參看六氣所屬圖即明其理何在)
男命的這種傳經規律與傷寒或者熱病傳經順序是一樣的,差別只是傷寒都是從太陽起傳罷了。《桂本傷寒論》:凡傷於寒,傳經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若兩感於寒而病者,多死。
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
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汗出、目疼、鼻干、不得卧。
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以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此三經受病,未入於腑者,皆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濡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以其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干。
尺寸俱沉細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以其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弦微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以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此三經受病,己入於腑者,皆可下而已。
此外感傳經之序,男女老幼皆同。
又「若不加異氣者,至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也;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歇也;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也;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若過十三日以上不間,尺寸陷者,大危。若更感異氣,變為他病者,當依壞病證法而治之。」
五運六氣的這種流轉右遷的客觀規律在《桂林本傷寒論》中有論述:【師曰】六氣所傷,各有法度;舍有專屬,病有先後;風中於前,寒中於背;濕傷於下,霧傷於上;霧客皮腠,濕流關節;極寒傷經,極熱傷絡;風令脈浮,寒令脈緊,又令脈急;暑則浮虛,濕則濡澀;燥短以促,火躁而數;風寒所中,先客太陽;暑氣炎熱,肺金則傷;濕生長夏,病入脾胃;燥氣先傷,大腸合肺;壯火食氣,病生於內,心與小腸,先受其害;六氣合化,表裡相傳;臟氣偏勝,或移或干(居);病之變證,難以殫論;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桂本傷寒論》全書的結構其實就是根據上面這段話來論述的,先講六氣為病「各有法度」此法度者即「舍有專屬,病有先後」。於是有:
傷暑脈證並治第七-傷暑肺先受之;
熱病脈證並治第八-熱之為病,有外至,有內生;
濕病脈證並治第九-濕氣為病,內外上下,四處流行
傷燥病脈證並治第十-傷燥,肺先受之,出則大腸受之
傷風病脈證並治第十一-風為百病之長,中於面,則下陽明,甚則入脾;中於項,則下太陽,甚則入腎;中於側,則下少陽,甚則入肝;病變不一,慎毋失焉
寒病脈證並治第十二-寒之為病,腎先受之
然後仲景以傷寒傳經典型病,分別依照六經順序講解病症在六經中傳變的治法。
而目前流傳書以傷寒例篇及傷寒感異氣而變溫病篇治法為提要二篇,據研究很可能是仲景門人歸納師言所做的一篇綱領性篇章插在六經病篇前。觀此篇次結構,宋唐以前諸抄本相同,而《桂本》篇次其安排傷寒例和溫病篇在六氣病前,表明此二篇的確是門人所撰述,非在原本篇章結構內,故而沒有定位也。
當然先賢傳經之規則只是示人以規矩,並非死板的,病症是否傳經還需憑症。這其實就是說按照時間流轉,五運六氣表現出六經傳變的客觀規律,這是「地之氣,靜而守位,六期而環匯」乃陰陽之紀也,這是萬古不變的,但是實際臟腑病症是否傳移是變動不拘的,這是「天之氣,動而不息,五步而右遷」,至於是否右遷需要結合色脈,才可以確認,此乃合天地而診也。如果按照色脈,病不傳,而陰陽之紀仍就循環,那麼就可以預期其病會欲解,欲解的規律:陽得陰而解,陰得陽而解。例如《桂本傷寒論》: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口中氣出,唇口乾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發熱者,此為難治。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腹內痛者,必欲利也;(太陽病傳至六七日乃至厥陰也)
寸口脈陰陽俱緊,至於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去人安,此為欲解。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水停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
【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也?
【師曰】此為欲解也。解以夜半。(三日傳至少陽,接下來即太陰也。夜半者三陰時也)
故而,你會發現有些病你沒怎麼治療它過幾天就好了,此即陰得陽或陽得陰而自解也。但是,有不少病它是欲解但是不徹底,不能斷根於是潛伏長久不去,不時的反覆發作成為慢性病,所以《桂本傷寒論》雜病篇云:
【問曰】病有積、有聚、有谷氣,何謂也?
【師曰】積者,藏病也,終不移處;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展轉移痛,谷氣者,脅下痛,按之則愈,愈而複發,為馨氣。諸積之脈,沉細附骨在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在關者,積在臍旁;上關上,積在心下;微出下關,積在少腹。在尺中,積在氣沖;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脈左右俱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所以有病還得治,不管癥狀是否消失,還需喝葯防治為先。因此《傷寒論》云:凡人有疾,不時即治,隱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兒女子,益以滋甚。時氣不和,便當早言,尋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時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數日乃說,邪氣入臟,則難為制。
下面以《傷寒論》147,148條看仲景辯病傳經與否的具體方法:
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
148條「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鞕,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者,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脈雖沉細,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傷寒五六日,按照時間運行到達少陰,病人的脈」沉細「符合少陰脈象,但是觀察病人發現「頭汗出」,這個癥狀表明「脈雖沉細,不得為少陰病」。原因就是「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這就是色診定病傳經與否的方法!不能憑脈象!就是說脈象傳至少陰,但是病未傳至少陰。此時,如果「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也就是說通過色診知太陽病未傳少陰,陽未得陰而欲解,所以用柴胡治之。為什麼會沒傳到少陰,因為前面醫家「下之,胸脅滿微結」-太陽病下之結胸,不上不下,不能進一步傳陽明,少陽和少陰。而所謂「結胸」其實是結在虛腑-三焦少陽經中也,參見博文《傷寒方術解病發於陽之意》。正常情況傳經足太陽膀胱傳足陽明胃經,但是因為藥物的原因傳入了手少陽三焦經,因為三焦都出自胃中。所以當年劉渡舟老師與經方名家陳慎吾先生請教本方的運用時,陳老指出:柴胡桂枝幹薑湯治療少陽病而又兼見陰證機轉者,用之最恰。其實更準確的說法是「柴胡桂枝幹薑湯治療太陽病結在少陽又兼見陰脈證者」,這就是仲景定篇名「辯太陽病脈症並治」的真正含義:要分五運和六氣,合而診之。
如果病人沒有結胸現象,但是也沒有傳少陰,如果色診發現「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鞕,脈細者,此為陽微結」所謂陽微症,就是陽明微結。這種陽微結處於手少陽三焦和足陽明胃經之間,並未完全傳入陽明的情況也使得病未傳入陰,儘管「脈細者」但一樣有汗,故而脈雖為少陰脈,病卻不得為少陰病也,仍是太陽病,所以亦用柴胡治之。小柴胡治療的就是這種太陽病微結在陽明又兼見陰脈證的病症。
如果醫者沒有用下法,病人不可能有結胸或者陽明微結癥狀,但是用桂枝發汗卻出現陽明病症,即太陽陽明,這就是《桂本傷寒論卷六·太陽病上》:問日:太陽病,其證備,按桂枝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煩躁,吐逆,譫語,其故何也?師曰:此陽旦證,不可攻也。寸口脈浮,浮為風,亦為虛,風則生熱,虛則攣急,誤攻其表,則汗出亡陽,汗多則液枯,液枯則筋攣,陽明內結,則煩躁譫語。用甘草、乾薑以復其陽,甘草、芍藥以救液,調胃承氣以止其譫語,此壞病之治,必隨脈證也。這裡也看出一點,仲景的陽明是脾胃相合而論之。所有的傷寒論六病都是臟腑相合而論的,正是「六氣合化,表裡相傳」也。
通過上述論述可知:六經環匯乃經脈之規矩,顯示的是脈象,而五部一右遷是臟腑之規矩,顯示的是臟腑色象,兩者合參才能萬全,故而症病及脈即診五運六氣也。而胡希恕老先生晚年還認為「柴胡桂枝幹薑湯方證屬半表半里陰證」「小柴胡湯方證是半表半里陽證」所以「第148條,不應該是小柴胡湯而是柴胡桂枝幹薑湯」。故知胡老提出的「八綱辯證」根本不是解讀《傷寒論》的正確方法,不讀《內經》,不知運氣,焉能真知《傷寒論》乎?
另舉一例,282條「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少陰五六日是傳到太陰,因此有自利現象,但自利而不渴才屬太陰,那麼現在有「渴」這個癥狀是怎麼回事呢?這說明還是是少陰病,言外之意是少陰病沒傳,這是又是一個六期一環匯,五步一右遷分別而論的情形,但是沒提到脈象,而都以外症來觀察。系列外症中既有源於六經的,也有源於五髒的,所以學傷寒論必須清楚五六之別然後把傳病的關鍵「色診」癥狀給找出來,這樣你就不會迷茫了,能夠明確知道是什麼病,這是仲景分類六病的關鍵點所在。
推薦閱讀:
※劉備的四大謀士是諸葛亮、龐統、法正、徐庶嗎?都有什麼特點?
※諸葛亮自己帶兵厲害還是劉備+法正?
※吃法正確的白蘿蔔功效堪比人蔘
※蜀失龐統/法正,魏失郭嘉,吳失周瑜,哪個影響最大?
※如何做到身法正、上下隨、意氣通
TAG:法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