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 妙法蓮華經(第三集)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前面講過境界,講過智,第三是講行,所謂「一行一切行,一了一切了」,這叫做妙行。什麽叫一行一切行?行門無量無邊,我們在《華嚴》裡面看到善財五十三參,這代表的一切行。五十三參每一參都是在鍛鍊自己的清淨心,都是訓練自己在一切境界上如如不動。所以一切行就是一行,一行就是一切行,所謂「無量為一,一為無量」,道理就在此地。在念佛法門裡面也好講,念佛法門念念求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一,念佛是一切行。這個三業行為之中,念念不離佛號,念念歸向一心,所以念佛這個法門是妙行。懂得這個原理,運用在任何一個法門上,無行不妙,一一行都是妙行。經文裡面所說,「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無量諸佛所也就是像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無量諸佛所,成就的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妙道,深妙道,成就甚深般若,成就究竟解脫。
經上又說「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在如來境界中,一一法都是無量無盡。所以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裡面跟我們說,小乘法叫具足,因為它是有限、有量的,具足就是圓滿沒有欠缺。大乘佛法是無限、無量的,所以講修習,修是修學,習就是練習,在境界裡面歷事鍊心,在練習,這叫做真修行。這些大經的道理、修學的原則,實在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看得很透徹,六祖大師講的四弘誓願,講真度、真學,義趣跟《華嚴》、《法華》沒有兩樣。我們由大經也能夠證知六祖大師所開導的原理原則是正確的,可以用大經來印證,這就是我們修學指導最好的一部書,真是言簡意賅。我們讀誦大經大論,研究大經大論,把六祖所說的全都證實,使我們能夠更進一步更深入的體會六祖的教訓,而自己能得到真實的受用。
諸佛無量道、無量法我們要盡行,一樣都不漏,要盡行。雖然說的要盡行,或者我們發大願要盡行諸佛無量道法,試問問我們能做得到嗎?做不到,目前做不到。什麽時候能做到?見了性以後就做到。見了性以後,大經裡面講修大行,或者叫修圓行,圓是圓滿的,那個圓行跟此地的妙行是一個意思,唯圓才妙,唯妙才圓,這是講「行妙」。《法華經》裡面講的修行「行妙」,不是普通的修行法。凡是一乘了義的經論,我再給諸位說明,它是超越世間法的,超越所有的哲學與科學,世間哲學裡面所講的科學方法論、邏輯、論理學、辯證法,佛法的因明,統統用不上。我記得過去我在講堂也跟諸位提過好幾次,我曾經請教過方東美先生,請他給我們講因明。那很多年之前,大概總有十年前,大專講座剛剛開辦的時候,我去找他,請他給我們講理則學。他笑笑,這個東西用在一乘法、用在大乘法上沒用處。這些科學方法論,用在初級、用在中級有用處,用在高級就沒有用處,用在禪宗裡面更沒有用處。
所以現在外國人他又想了一個名詞,叫什麽?叫反邏輯,這最高明的東西,反邏輯,超乎邏輯之外。實在上跟諸位說,反邏輯還是邪見一個,清淨心中沒有這一物,諸位總要懂這個道理。我們世智所追求的是一乘了義的大法,我們每天所薰修的也是一乘了義大法。只要我們有福報,像目前這個狀況能夠繼續不斷的修十年,不要多,修十年,我們就根深蒂固;換句話說,不愁不開悟。我雖然不敢說是保證諸位各個開悟,但是我知道有開悟的可能。你要是像目前的狀況我們能夠維繫住,能夠修學十年,就有開悟的可能。這是在現前這個階段,在大乘法裡面,可以說是最好的薰修增上緣。只要諸位有時間,我們上午也講經,晚上也講經,縱然白天沒有時間,晚上一個星期有四次講經。也許到明年,我們可能就有七天講經,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都有。其目的就是薰成圓頓的種性,我們目的在此。
唯有圓頓種性才能圓悟、頓悟,悟後之行就是妙行,穿衣吃飯都是妙行。你要不相信,你看看《金剛經》,江味農居士的註解說得很清楚,釋迦牟尼佛入舍衛大城乞食、著衣持缽都是妙行。被須菩提看出來,讚歎「希有世尊」,稀有就是妙行。我們也天天穿衣、天天吃飯,須菩提不讚歎我們稀有,去讚歎釋迦牟尼佛稀有,那是什麽?釋迦牟尼佛穿衣吃飯心清淨不染污。一切行為是一心,一切行歸到一心,所以一切行是一行;一個清淨心起無量無邊的作用,一行是一切行,這個實在是妙。我們現在做不到,我們一個行一個心,二行就二心,三行就三心,無量無邊的妄心,無量無邊的念頭,念頭就是妄心。由此可知,凡夫行與聖人之行所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聖人之行就是成就清淨心,成就平等心,他的眼睛裡面萬法一如。我們凡夫心不平等,所以看一切法不平等,我們就沒辦法做到一切行歸到一個清淨心。
一清淨心化為無量無邊的作用,一多不二,這叫妙行。這個道理我們懂得了,我們在生活上可以訓練,只要能夠訓練,跟諸位說,這叫真修,真正的修行。凡是真修一定是修清淨心,一定是修平等心,唯有平等才清淨,唯有清淨才平等,所以清淨心跟平等心是一心不是二心。體上講是平等,相上講是清淨,也可以說相上講是平等,體上講是清淨,清淨與平等互為體相。作用是慈悲心,所謂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從這裡生起來的。這樣的修行叫修佛行,這種修法叫一乘佛法,所謂是「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一佛乘是這樣修法的。我們今天講的《法華經》是一佛乘,在大乘之上。這裡講的行妙。
下面一個是講「位妙」,位是講的位次。我們在大乘法裡面講,菩薩的位次有五十二個位次,有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妙覺就是如來位,這是究竟的果位。這五十二個位次,除了前面的十信位,通常我們都不說,為什麽不說十信位?因為十信位他是進進退退,所以不常說。入了住之後可以說就不退,一步一步就往上升。假如說除了妙覺如來地不算,純粹講菩薩位就是四十一個位次,此地講位就是講這四十一個位次,或者我們廣義的說五十二個位次,都可以。這些位次有權有實,實是講真實的,權是講方便的。什麽叫權?什麽叫實?沒有見性統統叫權,見了性以後這是真實。從藏通別圓裡面看,我們以天台四教來看,圓教初住以上是實,十信位是權;在別教要初地以上才是實,三賢與十信都是權,這是我們從教相上來看權實。但是權實也相當複雜,譬如說從本跡上來講,本是實,跡是權。觀世音菩薩早就成佛了,如來地是實,他現在是倒駕慈航,示現在菩薩位次上,那是權。觀世音菩薩示現在等覺,給諸位說,也示現在初地,也示現在初住,甚至於示現一個凡夫俗子,統統叫做權。所以權實之義是很廣泛的,我們讀一切經論可以知道一些權實方面的道理。
這部經既然屬於圓頓法門,位就妙,妙在哪裡?不要經過這些次地,所以叫頓超,一發心就直入如來地,這個位太妙了。宗門裡面所講的不落階級,階級就是次第,有初住、二住、三住、四住,這就是階級,不落階級就是頓超、就是直入,這叫做位妙。而本經裡面所講龍女八歲成佛,這就是說的頓超。圓修、圓悟、圓超、圓頓,無法不圓,無法不頓,這是說的位妙。也許諸位心裡有疑問,像我們這樣的人能頓得了嗎?我們可以這樣說法,你今天遇到這部經了,你就有機會。《妙法蓮華經》,你去打聽打聽,我們這個地球上四十幾億人口,有幾個人一生遇到了《妙法蓮華經》?遇不到是他沒福,遇到的人總是有福的。所以我今天上午講《六祖壇經》的時候特別提出給諸位說明,我們要修福,沒有福報,別說是出世間的大福,世間法都辦不成,所以人一定要有福報。這才使我想到,我們佛門跟中國過去的教學法一開頭就叫我們修福,這個眼光非常的遠大,真不愧為是聖賢的教育。唯有聖賢人他才能看得這麽深、看得這麽遠,修福。如果我們要把修福疏忽了,給諸位說,不能開智慧,開智慧是有福報的人。沒有福報的人,有了智慧不叫智慧,在佛法講世智辯聰,或者叫狂慧,佛經裡還有名叫惡慧,沒有福報的。福報修得大了開智慧,你看世間常說叫「福至心靈」,福報到了那個地方他心就靈,什麽東西都不要學他就會了,從來沒有學過的他都會,福報到了心就靈。可見得修福非常的重要。
佛法非常重視修福,福慧雙修,佛稱之為福慧二足尊,福也圓滿了,慧也圓滿了。所以我們先要修福,先要求消災,有災當然就沒福,有福就沒有災。有災就有障礙,障礙什麽?障礙智慧。所以有福的人沒有災虐、沒有障難,智慧當然現前,才能夠做到不落階級。就從佛教裡面看,諸位可以看看我們中國過去的佛教,看看南傳的小乘佛教,就不一樣,南傳小乘佛教不重視修福,所以他們的修證是落在階級上,由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四向四果,有階級、有層次的。而中國佛教不落階級的太多,不但宗門不落階級,教下也講究大開圓解,也是頓悟頓證。他們是怎麽做法?重視修福。尤其是禪宗,禪宗寺廟裡幾乎沒有一個人沒有工作,包括住持和尚也不例外,百丈大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做什麽?修福,為大眾服務,為大眾服勞役,大家的事情要做得盡善盡美,就是修福。所以我們可以講,在佛法裡面講福報最大的、最重視修福的是禪宗。他雖然修福,勞動做事,他功夫有沒有間斷?沒有間斷,人家的功夫是福慧雙修。他一句話頭念念能提得起,不礙工作,能照顧一句話頭。所以他那個心是定的,身是動的,禪宗大德壽命很長,他有他的道理。我們今天講養生之道,那也是最高明,所以他健康長壽,心寧靜,身勞動。這是咱們過去傳統最優良的教學法。
今天雖然沒人教,沒人教我們自己要懂,我們自己要修學。年紀輕輕不可以享福,福享完了,到年老就苦了,老年苦是真苦;年輕苦算什麽,無所謂。老年要享福,我們中國教育就是如此,老年享福。所以你看寺院裡面誰享福?老和尚們在享福,什麽事情不要自己去做。但是你要曉得,他在年輕的時候,他在常住天天做工。現在他老了,底下新進來的小和尚,事情給他們做,他就可以享福了。從前是一進廟門,五年是做粗重的重活,完全是服勞役侍候人。六祖大師到黃梅不例外,舂米,粗重的重活,那個時候水,沒有自來水,挑水。你們諸位有幾個人挑過水的?你們有沒有挑過水?我還挑過水,我們在抗戰期間,學校做學生念書的時候,水要從河邊上挑到學校,要走一里多路。以前寺廟的出家人都挑水,要砍柴,你們有沒有到山上砍過柴?這事情我都干過。砍回來再噼柴,舂米都是自己事情。這些事情今天在書上念念,你們的福報很大,見都沒有見過。現在真的沒有了,有自來水不要挑水,有瓦斯不用去砍柴,米都是用機器碾出來的,大包小包還叫人送到家裡來。真是福報太大了,盡在這享福。掃掃地、抹個桌子都很辛苦,累得都無可奈何了。前世培的福大,這一世你就享去吧,會享盡的,如果不再繼續培,這享盡了怎麽辦?享盡了福報就沒有了。所以諸位總要記住,要培福。
修行人修福修慧他是同時,他不是間斷的,譬如念佛人,你看看圓瑛法師《彌陀要解講義》序文裡頭有一段公桉,他舉的衡州有個鐵匠,姓什麽我一下忘掉,一個鐵匠,打鐵的,一家四口生活很苦,一天不做工一天就沒飯吃,他覺得他的命太苦。有一天有個法師化緣從他的店門口過,他就請法師家裡坐一下,向他請教,他也沒有能力供養,求法師教他方法使他能夠解脫。而且跟法師講清楚,我又沒有錢,凡是要花錢修福的我做不到,沒有能力;又沒有時間,我天天做工,一天不做工一家人沒飯吃。換句話說,要法師傳授他一個方法,既不花錢,又不耽誤他的工作。法師就教他念佛,念佛不耽誤,打鐵跟現在的鐵匠不一樣,從前土法子拉的風箱,拉出來阿彌陀佛,推進去阿彌陀佛,再打鐵鎚下去阿彌陀佛,提上來阿彌陀佛。他說這個方法妙,確實不礙事。他就用這個方法幹了三年,他往生了,預知時至,往生是站著往生的,他也沒有病。給他家裡的人說,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還在打鐵打得很高興,他也不認識字,還念了一首偈子,「叮叮鐺鐺,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一錘下去他往生了。衡州就是現在湖南衡陽,那一帶念佛人很多,大家看到這個榜樣。
這種修法叫福慧雙修,勞動是修福,一心是修慧。可見得從前禪宗在叢林裡面,每個人活那麽重,不礙他修行,反而容易成就,這個道理就是福慧雙修。他自己知道他修福修慧,所以他做起來不疲不厭,他很愉快。為什麽?這是修福,福修得愈多愈好,他就不累。如果說他不是修福,我是個傭人,你看到處侍候人,那就愈做愈疲倦,精神就氣餒,精神提不起來。要曉得這是修福,將來我的福報愈大,我的享受愈大,那愈干愈起勁,止也止不住他。別人想想我去做一點,不行,我的福報怎麽可以分給你?他不肯讓人干。所以叢林事情大家搶著做,主要就是都曉得這是修福。我們把中國過去祖師所用的這個方法,確實是教給我們一種不落階級位妙的方法。
本經經文,「乘此寶乘,直至道場」,道場狹義的說是如來地、大覺位,廣義的講也是明心見性之位,在圓教是初住以上的地位,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頓超的法門。《華嚴》跟《法華》都是圓教,但是諸位要曉得,它入手處不一樣,《華嚴》是從有而入的,《法華》是從空而入的,空有二門。所以《華嚴經》是相宗六經之一,《法華經》是空宗、是性宗。這是講修行方法上不相同之處。兩個都是圓教,兩個都是頓超,一個是從空頓超,一個是從有頓超。
下面第五講「三法妙」,三法妙表的旁邊有個註解,就是三法。因為其他的好懂,我就沒有寫,這三法不知道是哪三法,註解在此地。三法就是三軌,軌是軌道,拿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原理原則,三條原則。第一是講真性,第二是講觀照,第三是講資成。名雖然是三,其實是一。真性、真如本性是體,觀照與資成都是用,觀照是自受用,資成是他受用,這叫三法妙。經文有「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這就是說的三法妙。在此地自受用與他受用都要以真性為基礎。講到真如本性,我們現前沒證得,沒有證得之前,我們依三寶為基礎,這叫皈依。而三寶,諸位要曉得,絕不是叫我們全身躺在佛菩薩的懷抱裡,那沒有用處的,那是靠不住的。皈依,六祖大師說得好,因為《六祖壇經》也是圓教、頓教,《法華經》亦是圓教、頓教,意思相通的。皈依佛,佛者覺也,就是皈依覺,一切境界裡面我們不迷,不迷就是覺,皈依覺就是皈依佛,見到佛就要提高警覺。什麽叫覺、什麽叫迷?不動心就叫做覺,動心就迷。佛菩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動心,所以叫念念覺。一行是一切行,一行是什麽?不動心,一切行是事事都圓滿,有體有用,不是有體無用。有體無用,小乘阿羅漢,他心很清淨不動,但他不能辦事,他一辦事心就亂。凡夫有用無體,什麽事都做,但心是亂的、散亂的,心不是清淨的。所以佛才叫我們三皈依。
皈依法,法是正,正者不邪,正是對邪來說,邪是什麽?邪是指的邪見。可見得法是從知見上說的,我們在一切法當中有知有見就錯了,就是邪見。我們要以正見對治邪見,這就叫皈依法。法不太容易了解,佛在《金剛經》裡面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可見得正法是清淨法,心裡面有一法,心就不清淨。一定要做到像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正法。所以這三就是一,一就是三,本性是清淨心,正法也是清淨心。覺心是體,觀照是作用,六塵境界清清楚楚,一點也不迷,能見是眼觀照,能聞是耳觀照,身體動作是身的觀照,意地清淨是意的觀照,這是自受用。阿賴耶識裡面決定不落種子,我們如果要是把十二因緣擺開來看,擺出來是沒有有,十二因緣那個有斷掉,它沒有有,真是妙極了。
「資成軌」,資是資助,成是成就,為一切眾生做增上緣,幫助別人成就,那是什麽?慈悲。也就是十二因緣裡面的愛取,愛取是他的作用,他沒有有,他的心裡頭不落印象,阿賴耶識裡頭沒有種子。他的阿賴耶不叫阿賴耶,叫大圓鏡智,大圓鏡智裡面不落種子,真正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大師就是我們的好榜樣,真的,不但佛法裡有理論,講求方法,六祖大師活生生示現給我們看,表演給我們看,他就是三法妙,他就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六祖大師也是一天忙到晚,也是忙著侍候人,心如明鏡,一塵不染。黃梅道場他一個人修的是大行,哪個人能比得上他?你不要看他天天在那裡舂米、挑水、砍柴,人家修的是一等行門,是諸佛與大菩薩所行的,了不起的行門。而一些無知的人看走了眼、看錯了,認為每天在禪堂裡面盤腿面壁的那是大修行人,這挑水、砍柴的算什麽?他每天挑水、砍柴、舂米來供養大眾,資成軌;自己二六時中心如明鏡,「觀照軌」,所以才能成就真性。他見性,一天比一天真實,一天一天接近純真無妄,真正是我們中國佛教,從佛教傳到中國來一直到今天,佛門裡面第一人,再找不到有第二個人能跟他相等,實在是找不到。我們今天講到三法妙,拿六祖大師你就看得清清楚楚,你看這三法確實是妙,此地講定慧力莊嚴。
第六是「感應妙」,感是說眾生,眾生有感,應是指如來、佛菩薩,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叫感應道交。感應也相當的複雜,也不是個單純的。可是在佛法裡面有四句把感應道交的事理就都包括了,這四句。所謂「冥機冥應」,冥是不明顯,不是明顯的感,也不是明顯的應,這樣的感應道交甚至於自己本人都不曉得,佛菩薩加持我我不知道,真的加持了,自己不曉得。為什麽加持?當然有感,這種感大多數是平常願力的感應,平常有願,但是並沒有求。尤其是以講經做個例子,講經的時候這種事情很多,凡是在台上講經的人都有這個經驗。諸位可以看看諦閑法師,《圓覺經親聞記》、《圓覺經講義》,《講義》是他老人家寫的,他老人家當年講《圓覺經》寫的講義。而《親聞記》是他的學生記的,是哪一個居士我忘掉了,很有名的,是不是江味農他們?大概都是這一流的人物給他記的。每次講下來,人家把筆記送給老法師看,老法師都覺得驚奇,我說過這些話?他並沒有求佛菩薩感應,但是有感,冥感。自己有願,願把這部經講好,願一切眾生能夠聽了經破迷開悟,他有這個願,所以佛菩薩就加持。佛菩薩加持,冥冥當中加持,等於說藉他的嘴說出來的話,他自己都不曉得。這樣的情形太多,這一類的叫做冥機冥應。
第二類的叫「冥機顯應」,譬如有人見到佛菩薩像,拜佛的時候見到,念佛的時候見到,或者無意當中見到,很明顯的應。我聽說我們這個道場裡面,簡居士就告訴我過,他過去見到佛像,什麽地方見到的?在野外見到的,佛像顯在空中,看得清清楚楚。冥機顯應,他沒有求見到,他見到。還有一個人信佛信得很虔誠的,也是很有名的一個居士,我一下想不起來,我聽說他學佛的因緣,是他家裡燒香,他的祖母是個虔誠的佛教徒,有一天叫他燒香,香爐的香煙結成了一尊觀音菩薩像,大概有四、五分鐘沒有散,他從這裡相信的。香煙結成觀音菩薩像,看得清清楚楚,差不多有五分鐘的樣子。這也是冥機顯應,自己並沒有心,他見到,很明顯的見到。第三類叫「顯機顯應」,自己有心求,而佛菩薩的感應自己清清楚楚,曉得,兩方面都很明顯,求的心很明顯,菩薩應也很明顯。我們所謂是有求必應,多半是從顯機顯應上來說的,非常明顯。第四類叫「顯機冥應」,很明顯的求,有心去求,佛菩薩有沒有應?有,暗中來應。應的時候我們自己不曉得,實在是有應,但是自己不能夠覺察。
所以諸位要懂得感應的道理,你就曉得,只要你真正是學佛的人,你說佛菩薩、護法龍天這些善神善鬼要是不保佑你的,沒有這個道理,你不求他也保佑你的。為什麽?機感相應。是一種自自然然的感應道交,所謂是「法爾如是」,哪有不保佑的!真正心在道上,哪有不吉祥的、哪有不如意的!只要你自己不要疑惑,不要自生煩惱,你就會事事如意,在在處處吉祥自在。大義法師註解裡面這段說得很多,我們就講四句,不要再多說。所以感應妙,懂得這個道理,實在是妙不可言!
諸佛菩薩是以平等此理佑護一切眾生,我們行善,佛菩薩這樣的加持我們、保佑我們;那個人作惡,佛菩薩同樣的保佑他。絕不因為我們行善而菩薩歡喜,多保佑我們一點;他作惡,菩薩討厭他,少照顧他一點,這是凡情測度,不是事實。為什麽菩薩平等?菩薩沒有妄念,菩薩沒有分別心。如果有分別心,這個人善,那個人惡,善就多保佑,不善的就不保佑他,那是有心。諸佛菩薩無心,所以是平等的,這叫真慈悲,永恆的慈悲,永遠不變的慈悲。你往生極樂世界,佛菩薩對你是這個心,真心,一片慈悲;你造罪業墮到阿鼻地獄,佛菩薩對你還是一片真心,還是一片慈悲,不增不減。受苦受樂是你自己的事情。從這個道理上來觀察,佛菩薩哪有不應的道理!這是說到感應妙。
感應的理要懂得,不懂得這個理,妙字還很難懂。佛心就是真性,盡虛空界、盡法界、盡眾生界,所以感應道交這事,我們跟佛感應,佛沒有來,我們也沒去。為什麽不來不去就有感應?佛心,剛才講了,盡虛空界、盡法界、盡眾生界,我們的心又何嘗例外!不但我們真心與佛心完全相同的,我們是妄心,妄心是阿賴耶識,我們的阿賴耶識也是盡虛空界、盡法界、盡眾生界。換句話說,從理上講的感應就是妄心與真心感應,妄心跟真心是一樣大,妄心跟真心是一個體不是二體。悟了叫真心,迷了叫妄心,是一心不是二心,那感應怎麽會不妙?不但與十方諸佛菩薩感應,與一切天龍鬼神感應,再給諸位說,與一切眾生都感應道交。不但與有情眾生感應道交,與無情的山河大地也感應道交。實在講眾生不明瞭這個理,所以對一些現象就無法理解。
諸位同修一定能夠感覺到,你看今年的氣候比往年不一樣,美國的熱浪已經死了一千多人。這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居然在夏天熱死了一千多人,這是什麽原因?給諸位說感應妙。佛經裡頭有兩句名言,「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又說「境為心轉」。人,大家心平氣和,給諸位說就風調雨順;人一天到晚煩躁,天氣就變化無常,為什麽?老天也煩躁,感應道交。我們再放眼看看今天世界,實在講台灣是很安靜,這些年來多少次的大颱風,到我們這不是減弱就是偏向,沒有造成什麽大災害,我們這裡人心比較定,比較溫和,所以減少災難。如果大家更能夠和睦,更能夠相親相敬,台灣這個地方風調雨順,夏天也不熱,冬天也不冷了。給諸位說,台灣夏天不熱,冬天不冷,我民國三十八年到台灣,是這個樣子。三十八年的時候,冬天,我住在南部,天氣最冷的時候,只穿過三件單衣,單的衣服,不是夾的。
現在行嗎?不行了。現在的人心比三十八年那個時候的人心要壞多了,所以天變了。那個時候熱天也沒有冷氣,可是不感覺得熱,房子裡面窗戶一打開很涼爽,哪裡像現在這麽炎熱?走在外面,真是像入了烤爐一樣。境隨心轉,大自然、大千世界是隨我們心性在轉,自然的變化是共業所感。佛法教我們人人心地清涼,我們感到外面境界也就清涼,這個實在叫感應妙。實在說起來美國人比我們煩躁,從美國回來的一些同學們都告訴我,美國人要不吃安眠藥晚上不能睡覺,就煩躁到這種程度。無怪乎熱浪他死了一千多人。這怎麽來的?感應道交來的。我們說感應道交,我們相信他能相信嗎?他不相信。他為什麽不相信?他沒有福報、沒有善根,他不懂這個道理。我們想想,佛法講感應愈想愈有道理。再翻開歷史,你看看歷代,那一部二十五史就是一部感應記錄。善心一定有善的果報,善有善感應;惡念一定有惡的果報,惡有惡交感,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今年能熱死一千多人,明年恐怕熱死一萬人都不止。這個年頭一年比一年壞,沒有改進的。這是我們說到感應,總要懂這個道理。他是他們的事情,我是我們的事情,他們不曉得這個道理,我們明瞭這個道理。我們所以力求的心地清淨,光明自在,你顯感也好、冥感也好,所應都是吉祥。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妙法蓮華經 (第三集) 1987
台灣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 檔名:08-001-0003
推薦閱讀:
※360doc個人圖書館的《隨筆》精選(38) 2014-01-07
※天地虛懷xia的圖書館
※文明聖殿——世界各國圖書館
※孫朝學的圖書館---奇門遁甲擇日法
※兼實的圖書館 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