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F技術_康復技術_康復_物理療法_康復醫學網

  

  PNF法一般譯為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療法,在康復方面的文獻也譯為促通療法·PNF法是20世紀40年代由美國內科醫生和神經生理學家Hermankabat醫生髮明的,是以人體發育學和神經生理學原理為基礎和一種多方面的運動治療方法,最初用於對各種神經肌肉癱瘓病人的治療,被證實非常有效,後來證明它可以幫助許多因肌力、運動控制、平衡和耐力有問題的患者,如脊髓損傷、骨關節和周圍神經損傷、腦外傷和腦血管以外等。

  1PNF理論基礎

  PNF技術是以人體發育學和神經生理學原理為基礎,根據人類正常狀態下日常生活的功能活動中常見的動作模式創立的。它強調多關節、多肌群參與的整體運動而不是單一肌肉的活動,增強了關節的運動性,穩定性,控制能力以及如何完成一複合動作的技巧,同時利用了運動覺,姿勢感覺等刺激增強有關神經肌肉反應和促進相應肌肉收縮的鍛煉方法;其特徵是肢體和軀幹的對角線和螺旋形主動、被動、抗阻力運動,並主張通過手的接觸、語言口令,視覺引導來影響運動模式。它的治療原則是按照正常的運動發展順序,運用適當的感覺信息刺激本體感受器,使某些特定的運動模式中的肌群發生收縮,促進功能性運動產生。

  2PNF基本原則

  1)所有個體都有尚未開發的潛能,這是PNF技術的基本原則,病人的能力和潛能成為減輕殘障的方法。

  (2)正常運動發育按照從頭到腳,又近到遠的順序發展。在治療中,首先應注意的頭頸的運動發展,然後是軀幹,最後是四肢,理論上,肢體功能恢復是按照近端向遠端的順序。因此,只有改善了頭、頸軀幹的運動之後,才可能改善四肢的功能;只有控制了肩胛帶的穩定性之後。才有可能發展上肢的精細動作技巧

  (3)早期運動由反射活動控制,成熟運動通過姿勢反射增強;例如,伸肘肌力較弱時,可以病人注視患側,通過非對稱型緊張性頸反射來增強。反之,也可以通過反射影響姿勢,如,當病人從側卧位坐起時,可藉助身體的調整反射。反之,也可以通透反射來影響姿勢,如,當病人從側卧位坐起時,可藉助身體的調整反射。

  (4)早期的動作是在屈肌和伸肌優勢交替轉換中向前發展的,在治療中,如過去肌張力過高,就選擇屈肌優勢動作。如,嬰兒學習向前爬行的動作時,手和腳的伸肌佔優勢,向後爬時,屈肌佔優勢,偏癱病人上肢多以屈肌佔優勢,應以訓練伸肌為主;下肢多以伸肌佔優勢,則應以訓練屈肌為主。

  (5)早期動作是有節律性的,可逆轉的自發性屈伸動作:在治療中要注意到兩個方向的動作,例如,訓練病人從椅子上站起的同時,也要訓練有站到坐下;同樣,在日常訓練中,如,更衣,病人必須練習更衣和脫衣這兩方面。如果病人不能進行方向的逆轉,他的功能活動肯定受到限制。因此,在治療中必須進行方向節律性逆轉,這樣可使拮抗肌重新建立平衡。

  (6)正常運動與姿勢取決於協同作用與拮抗肌的相互平衡影響:這一原則強調了PNF技術的主要目標,即發展拮抗肌的平衡。因此,治療的關鍵是預防和矯正拮抗肌之間的不平衡狀態;例如,腦外傷患者,由於軀幹伸肌佔優勢而出現平衡障礙,難以維持坐位平衡。又如,偏癱病人手指屈肌佔優勢而出現手指屈肌痙攣,治療時,必須首先抑制痙攣,也就是說,當存在痙攣時,先抑制痙攣,後促進拮抗肌的收縮,而後促進反射和姿勢。

  (7)動作發展是按照運動和姿勢的總體模式的一定順序進行的:如,嬰兒先學會爬、滾、最後才學會站立和行走。在此學習過程,嬰兒也學會了在不同的動作模式中和不同姿勢下使用四肢。協同運動和動作的方向的發展也是有一定順序的,因此,在治療中應遵循發展的觀念。

  (8)動作的發育具有一定的規則和順序,但並非按部就班,其間可由跳躍和重疊。在治療中,並非要等病人的坐位平衡很好才能夠進行站立訓練。發育訓練可幫助治療師找到病人治療的開始位置和姿勢。一般來講,病人穩定並且能夠成功地移動的姿勢就是開始治療師準備姿勢。

  (9)動作能力的提高依賴於動作的學習:動作的學習可由感官刺激得到加強,這包括視覺、聽覺和觸覺的刺激。在治療中,PNF強調不斷重複地刺激肌肉,同時服役感官刺激信號,直至條件反射發生。

  (10)反覆刺激和重複動作可促進和鞏固動作的學習,發展激勵和耐力:向任何成人學習一種新技能一樣,病人需要刺激與訓練的機會,以便鞏固學習過的動作。

  (11)藉助促進技術加強有目的性的活動:藉助PNF技術可加快日常生活動作的學習,因此,PNF技術強調與功能活動相關的動作和模式的訓練。例如,對平衡失調的患者,通過積壓肩關節和骨盆,提高穩定,以便能完成站立洗漱的動作。

  基本操作方法及技術

  (1)基本技術

  1)手法接觸

  治療師用手法接觸病人的皮膚暴露部位,朝著運動方向擺放,手放在同一平面,即患手或足的掌面或背面。PNF技術主要通過本體感受刺激達到促進神經肌肉的作用,其中治療師手的握法是促進的關鍵,通過治療師的接觸刺激皮膚感覺,讓病人理解運動的方向,注意手只能放在皮膚的暴露平面,即患手或足的掌面或背面,不能同地方在兩個表面上。

  2)牽拉

  牽拉刺激可引起肌肉產生牽張反射,在每一動作模式開始時,可採用快速牽拉來施加阻力以提高肌張力;牽張反射一旦產生,即使完全性癱瘓的肌肉,也可能在牽拉鬆弛的肌肉之後產生收縮。牽張反射可用於激發自主運動;增強較弱肌肉的力量和反應速度,牽張反射的平衡對於姿勢的控制是也必要的。

  3)牽引

  對關節進行牽拉為牽引,可增加關節間的間隙,使關節間面分離激活關節感受器,刺激關節周圍的屈肌肌肉收縮,一般來講,牽引主要用於關節的屈曲運動。

  4)擠壓

  對關節進行積壓,使關節間隙變窄,可激活關節周圍伸肌肌肉利於關節伸展,促進關節穩定性與姿勢的反應。患者在立位或坐位姿勢下,持續擠壓常與產生軀幹反射性伸展。

  5)最大阻力

  即治療師所給於患者的阻力,能使患者自身產生運動,且使關節能順利地通過整個運動範圍,阻力的大小應不能阻礙完成整個關節運動範圍。在高位脊髓損傷患者,必須嚴格控制阻力,否則將導致肌張力過高。對於腦卒中、腦外傷早期軟癱而言,最大阻力可能僅是一些輕微接觸,並沒有給於真正的阻力。此外,所加阻力可能的方嚮應與運動相反。最大阻力可刺激肌肉產生運動,增強肌肉的力量、耐力和協調性,矯正拮抗肌之間的不平衡,肌肉在最大阻力之後,而後的完全的鬆弛。

  6)口令交流

  治療師在適當的時候發出口令,可刺激患者的主動運動,提高動作完成質量。當要求最大運動反應時,可以給於高聲命令;鼓勵進行平衡運動時,應採用柔聲細語,口令應簡短明了;常採用的兩個片語是:「出力」「放鬆」。預備口令,清楚明白;動作中口令,必須短,準確,時間應掌握好。

  7)時序

  正常的運動發育過程實先出現近端的控制,然後向遠端發展,而正常的運動順序是從遠端到近端發生的,所以在治療過程中,先易化遠端肌肉收縮,再易化近端的肌肉收縮。

  8)強化

  刺激身體的各個部位均可引出有目的性的協調的運動,稱為強化。對一肢體或頸、軀幹用抗阻法進行一定形式的活動時,常可強化其它肢體或頸、軀幹肌的收縮,這一作用是建立在反射水平和處於應激的功能上。同樣,也可做頸或軀幹肌的抗阻活動來強化肢體的活動能力

  9)視覺刺激

  在完成頭、頸、軀幹上部動作模式時,視覺可以引導正確運動方向。令患者的眼睛注視肢體運動方向,可以使動作更容易完成,有助於動作的發展與協調。因此,做易化模式是應盡量讓患者注視運動方向

  10)治療師體位

  治療師採用的基本體位是箭步,即前腳與運動方向平行放置,膝關節微屈曲以增加靈活性,後腳與前腳垂直成90度放置,給於穩定的支撐。在這種體位下,保持身體與對角線運動方平行一至,不會干擾病人追蹤運動的視線。另外,治療師應儘可能接近病人,讓自己的背部儘可能直立,不致產生過度疲勞活扭傷腰背部。治療師應學會利用自己的身體來促進運動模式,如,利用體重來增加阻力和進行牽伸或擠壓。

  (2)特殊技巧

  1)節律性穩定

  方法:主動肌和拮抗肌交替進行抗阻等長收縮,以增強協同收縮。

  作用:加強關節穩定性

  增強關節及周圍的血液循環

  運動後獲得放鬆

  2)緩慢逆轉

  方法:主動肌與拮抗肌交替進行等張收縮。

  作用:促進較弱機群的收縮

  加強運動的力度、旋轉

  3)慢逆轉——挺住

  方法:與慢逆轉技術相似,只是在所需的關節活動範圍內進行2-3秒肌肉的等長收 縮。

  作用:促進較弱機群的收縮

  加強肌肉耐力和肌力

  增強協調性

  4)快逆轉

  方法:對主動肌和拮抗肌雙側進行牽拉刺激

  作用:通過刺激拮抗肌等張收縮來易化主動肌的等張收縮,以提高肌肉反應能力力和控制能力。

  5)節律性發動

  方法:被動活動肢體數次,接著反覆完成數次輔助主動運動,最後主動有節律地完 成相同的動作數次。

  作用:改善運動開始時的能力低下。

  適用:意識低下的患者

  位置覺遲鈍的老人

  因僵硬等原因導致用不圓滑的患者

  6)重複收縮

  這是根據在中樞神經傳導通路上進行反覆刺激可使神經衝動的傳導變的容易的理論而提出來的。它是一種強化主動肌肌力的技術,通過重複牽拉肌肉,增強其等長收縮的能力,可達到提高主動肌肌力的目的。

  方法:先做主動肌的全範圍的最大抗阻運動,反覆數次,治療師再把肢體置於最大放鬆位,然後做全範圍的等張收縮,最後有力的部位進行等長收縮。

  作用:增強主動肌的肌力和耐力

  擴大關節活動範圍

  適用:在以下幾種肌力狀態下應用此方法特別有效:

  肌力僅1級:此時隨意發起運動有困難,可用快速牽張刺激肌肉收縮,一旦能收縮,立即施加阻力反覆進行。

  肌力為1、2級:在肌力為1、2級時,對牽張不敏感,因此牽張要多重複幾次,同時要加上較強的口令刺激,運動範圍內肌力強度不均勻時,可在肌力減弱點處增加一次等長收縮。

  (7)保持——放鬆

  方法:將患者的肢體被動置於關節受限的角度,做拮抗肌的等長抗阻收縮,保持6-10秒,然後放鬆3-5秒,再進行主動肌的收縮。

  作用:獲得肌肉放鬆

  在疼痛範圍內可增加

  適用:關節疼痛受限的患者。

[pagebreak]

  8)收縮——放鬆

  方法:先做拮抗肌的等張收縮、鬆弛,然後由治療師進行主動肌的被動運動,反覆多次後,再做主動肌的等長收縮。

  作用:獲得肌肉放鬆

  在無痛範圍內可增加關節的 活動度

  牽伸僵硬的肌肉、肌腱

  適用:關節周圍肌肉痙攣的患者

  9)慢反向——維持——放鬆

  方法:將活動受限關節擺放到受限處,做拮抗肌的等長收縮接著在其縮短範圍,內做等長收縮,再鬆弛,然後做主動肌的等長收縮。

  作用:使影響關節活動的肌肉群放鬆

  促進肢體控制和協調性

  (3)對角線或螺旋的運動模式

  PNF技術中最常用是對角線模式(diagnal D),這是一種在多數功能活動中都能見到的粗大運動.身體每一主要部位都有兩種對角線運動模式(D1、D2),每個運動模式有三種成份:屈伸、外展內收和內外旋由這三者產生一條斜向的動作線;頭頸和軀幹的對角線模式為屈曲伸展伴左右旋。

  1)上肢模式

  上肢抬高超過頭部動作被稱為屈曲模式;反之,則為伸展模式,每一模式根據運動的方向和結束的位置進行命名,某一模式的結束位置便是其拮抗肌模式的起始位置。以肩關節為軸心,上肢有四種基本模式。

  D1F屈:屈曲——內收——外旋

  D1E伸:伸展——外展——內旋

  D2F屈:屈曲——外展——外旋

  D2E伸:伸展——內收——內旋

  1〉上肢D1屈曲。

  肩胛骨:上抬、外展、旋轉;

  肩:前屈、內收、外旋;

  肘:屈伸;

  前臂:旋後;

  腕及手指:腕橈側偏,拇指內收,其餘手指屈曲內收。

  功能活動如進食是手指伸到嘴邊,梳對側頭等。

  2>上肢D1伸展。

  肩胛骨:下降、內收、旋轉;

  肩:後伸、外展、內旋;

  肘:屈伸;

  前臂:旋前;

  腕及手指:腕橈側偏,拇指外展,其餘手指伸直、外展。

  功能活動如打網球時的正手抽球,從汽車內打開車門。

  3〉上肢D2屈曲。

  肩胛骨:上抬、內收、旋轉;

  肩:前屈、外展、外旋;

  肘:屈伸;

  前臂:旋後;

  腕及手指:腕橈側偏,拇指伸,其餘手指伸、外展。

  功能活動如梳同側頭,仰泳時的上肢擺動。

  4〉上肢D2伸展。

  肩胛骨:下降、外展、旋轉;

  肩:後伸、內收、內旋;

  肘:屈伸;

  前臂:旋前;

  腕及手指:腕尺側偏,拇指對掌,其餘手指屈曲,內收。

  功能活動如用手摸對側膝。

  2)下肢模式

  <1>以髖關節為軸心,下肢亦有四種基本模式:

  D1F屈:屈曲——內收——外旋

  D1E伸:伸展——外展——內旋

  D2F屈:屈曲——外展——內旋

  D2E伸:伸展——內收——外旋

  <2>以膝關節為軸心,下肢有四種基本模式

  伸展——內收——髖外旋踝背屈

  屈曲——外展——髖內旋踝跖屈

  伸展——外展——髖內旋踝背屈

  屈曲——內收——髖外旋踝跖屈

  1〉下肢D1屈曲。

  髖:屈曲、內收、外旋;

  膝:屈伸;

  踝及足趾:踝背屈、內翻,趾伸。

  功能活動如用足內側踢足球。

  2〉下肢D1伸展。

  髖:後伸、外展、內旋;

  膝:屈伸;

  踝及足趾:踝跖屈、外翻、趾屈。

  功能活動如穿褲子時將腿伸入褲中。

  3〉下肢D2屈曲。

  髖:屈曲、外展、外旋;

  膝:屈曲;

  踝及足趾:踝背屈、外翻、趾伸。

  功能活動如蛙泳中的蹬腿。

  4〉下肢D2伸展。

  髖:後伸、內收、外旋;

  膝:屈伸;

  踝及足趾:踝跖屈、內翻、趾屈。

  功能活動如行走時足跟離地。

  3)雙側模式

  即上下肢同時進行的運動模式

  <1>對稱性模式:雙側上肢或雙下肢同時完成相同對稱運動模式

  作用:促進軀幹屈肌和伸肌的運動。

  <2>不對稱性模式;雙上肢或雙下肢同時完成相同一側相同方向的運動模式

  作用:促進軀幹屈肌伸肌的運動

  <3>相互模式:雙上肢或雙下肢同時完成不同方向的運動模式

  作用:促進軀幹旋轉

  <4>交叉對角模式:即上下肢結合運動模式

  A同向模式:同側上下肢同時完成相同方向的運動模式

  B異向模式:不同側的上下肢同時完成相同方向的運動模式

  C對角線交叉模式:不同側上下肢在完成相同方向的動作的同時,另一側上下肢進行同方向的運動模式

  五、適應症和禁忌症

  (1)適應症:PNF技術應用廣泛。適用於多種神經疾患,如,中風後偏癱、腦癱、腦外傷、脊髓髓傷、帕金森、脊髓灰質炎後的運動功能障礙,如,骨折、手外傷後均可使用這些技術。

  (2)禁忌症:PNF技術的應用有所限制,如何併骨折部位,骨折位癒合或有開放性損傷部委的患者,不能應用牽伸手法;持續抗阻的重複收縮不能用於腦血管病急症期;有以下情況的患者也不適宜使用PNF技術;傷口和手術剛縫合部位,皮膚感覺缺乏部位,聽力障礙的患者,對口令不能準確反映的嬰幼兒患者,無意識的患者,骨質疏鬆患者,血壓非常不穩定的患者,關節不穩定,本體感覺障礙的部位。

[pagebreak]

  六、具體應用

  PNF是促進技術中應用最廣范的一種,特別適用於肌無力和控制能力差的患者。應針對患者存在的主要問題,選擇最適應的技術,以便患者能達到最佳的康復效果。

  (1)肌肉障礙

  肌無力:選用重複收縮、慢逆轉技術來增加肌力和耐力。

  肌張力低下:快速牽拉、節律型發動技術使肌肉收縮,產生運動。

  肌張力過高:應用保持——放鬆、節律型穩定、慢逆轉技術降低肌張力、增加肌肉的彈性。

  (2)關節障礙

  疼痛腫脹: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的患者,為了防止肌肉萎縮,維持關節活動度,可選擇等長收縮的技術,而不是用關節產生運動,如,保持——放鬆。

  肌肉僵硬:由於肌肉肌腱僵硬使關節受限的患者,可選擇收縮——放鬆、慢返鄉——維持——放鬆技巧來放鬆肌肉、增加關節的活動度。

  關節不穩定:節律行穩定、慢逆轉均可增加關節的穩定性增加本體感覺性反應。

  (3)共濟失調障礙:慢逆轉——保持、節律型穩定技術可增加穩定性和協調性。

  (4)PNF對偏癱肩半脫位治療

  治療時利用患側的PNF肩胛帶模式和患側的上肢組合模式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具體方法為

  ① 肩胛骨前伸模式:在健側卧位下引導患側肩胛骨對著病人的鼻尖做向上、向前運動;

  ②肩胛骨後縮模式:在健側卧位下引導患側肩胛骨朝下段胸椎做向下、向後運動;

  ③肩胛骨前縮模式:在健側卧位下引導患側肩胛骨朝著對側髂嵴做向下、向前運動;④肩胛骨後伸模式:在健側卧位下引導患側肩胛骨朝著對側髂嵴的相反方向做向上、向後運動;

  ⑤上肢D2屈模式:在仰卧位下引導患側上肢由肩關節伸展—內收—內旋位向肩關節屈曲—外展—外旋位運動;

  ⑥軀幹「上提」模式:在坐位下健手握住患手腕部,在治療人員引導下健側上肢由D1伸模式運動到D1屈模式、患側上肢由D2伸模式運動到D2屈模式。

  治療時利用拮抗肌逆轉、穩定收縮、強調節律等技術,每個模式操作10個,上、下午各1次,共計治療4周。

  針對偏癱肩半脫位的發生機制,我們從PNF方法中有針對性地選擇了部分運動模式對偏癱肩半脫位進行治療,以改善肩胛骨和肩關節周圍肌肉的活動,增強其肌力,特別是三角肌、岡上肌、岡下肌和小圓肌的力量,如通過肩胛骨前伸模式訓練肩胛提肌、菱形肌、前鋸肌;通過肩胛骨後縮模式訓練前鋸肌(下部)、菱形肌和背闊肌;通過肩胛骨前縮模式訓練菱形肌、前鋸肌、胸大肌和胸小肌;通過肩胛骨後伸模式訓練斜方肌和肩胛提肌;

  通過上肢D2屈模式訓練三角肌、肱二頭肌、喙肱肌、岡上肌、岡下肌和小圓肌;通過軀幹「上提」模式加強對三角肌、岡上肌、岡下肌和小圓肌的訓練。同時,在肩胛骨前伸模式中通過肩胛骨的向上、向前運動,糾正肩胛骨的位置,恢復肩關節的「鎖定機制」。此外,在使用上述運動模式訓練時通過節律啟動技術改善運動的感覺,使運動的節律正常化;通過拮抗肌逆轉技術減少疲勞、增加力量和主動關節活動度以及協調和平衡功能;通過強調節律技術有意識地加強對三角肌和岡上肌的訓練。

  據研究PNF方法對病程較長的偏癱肩半脫位,即使不能達到臨床治癒,也能起到減輕脫位程度的效果。根據偏癱肩半脫位發生的機制,有選擇性地使用PNF運動模式和技術對偏癱肩半脫位有明顯的治療效果,且不同病程的患者有不同的療效,病程短者療效好。

  運動醫學方面

  PNF法在正常人和運動員中的運用才被運動醫學界關注,主要被用於改善身體的柔韌性,然而目前這方面的研究較少。PNF法的基本原理是所有人具有尚未被利用的潛能,其主要目標是幫助練習者達到他們功能的最高水平.PNF技術通過對肌群的促進、抑制、增強肌力、放鬆來達到提高功能活動的目的.其方法常常是在同伴的協助下,被動地收縮和放鬆肌肉,以達到目的.PNF法能有效改善柔韌性的機制除了基於牽張反射和拮抗肌反射性放鬆等伸展反射的神經生理現象外,還基於體內抑制現象和交互抑制現象。肌肉在一個持續推的階段所能達到的最大等長收縮使肌肉緊張度增加,因而在肌肉還未達到伸展位置之前便刺激腱梭影響拮抗肌作反射鬆弛,這種在收縮過程中的拮抗肌的鬆弛現象被稱為體內抑制現象;在反射階段,拮抗肌反射並被拉伸,同時,收縮肌做最大限度的等張收縮,使收縮肌收縮趨向極限.收縮肌的收縮引起拮抗肌的反射性鬆弛,這種現象稱為交互抑制現象

  PNF法對提高柔韌性的作用PNF法的作用主要有減輕疼痛和疲勞、增強肌力、增強柔韌性、提高協調和控制的能力、提高穩定和平衡的能力及增強耐力。主動或被動的靜態伸展法、主動或被動的彈性伸展法及PNF法都能夠改善身體的柔韌性,但多數研究認為彈性伸展法容易引起肌肉酸痛,也存在肌肉被拉傷的風險,所以很少被推薦,但是在一些項目中,爆發性地伸展又常常是必需的,如體操,武術等項目,彈性伸展法比較合適有一定運動基礎的人.靜態伸展法是最簡單、有效、安全的,也是最廣泛使用的.PNF法在一次的伸展過程中可以大大提高關節運動幅度,是三種方法中最為有效的,而且不易造成肌肉酸痛或損傷.其缺點在於運用此法時需要同伴的幫助,而且操作者需要經過一定的訓練以控制拉伸的力度,掌握合適的阻力和助力,並控制時間.

  影響PNF法提高柔韌性效果的因素及實施時的注意事項

  肌肉收縮與伸展的持續時間是影響PNF效果的因素.(此觀點存在爭議)

  練習的頻度也是影響PNF效果的因素.身體的溫度也是影響柔韌性效果的因素之一在實施PNF法前必須進行充分的熱身,提高體溫以更有效地伸展,同時減少拉傷的危險,因此也部分研究考慮用熱敷,冷敷,熱桑拿的方法,或者是PNF法與這些方法的結合來提高柔韌性,提高身體的活動度,但是研究結論一致認為這些方法不起作用。

  實施PNF法的注意事項

  實施PNF法時,應該注意幾方面的問題:①在全身做完熱身運動後才進行PNF練習;②等長收縮不宜為爆發性的;③運動搭檔在等長收縮時只提供阻力,而在靜態伸展階段只提供助力;④等長收縮時,前面2s內應該逐漸加大力量,然後持續3-5s.⑤進行PNF練習的人在靜態伸展階段不應該感覺疼痛和不適.⑥進行PNF法練習時,由於對抗性的肌肉用力主動收縮可能造成心率血壓升高,因此小孩和有心血管疾病的成年人或老人要注意醫務監督.進行PNF法練習時,收縮可能造成心率和血壓的升高,特別是老年人進行PNF法練習時,要注意醫務監督,同時PNF的不同模式對血壓的影響也不同,在制定PNF練習方案時要充分考慮到針對不同的對象和目的採用不同的方法;⑦發展肌肉力量和柔韌性有時存在一定的矛盾,PNF伸展由於有效地提高急時柔韌性,增大關節的活動幅度,可能使力量減弱,特別是在有些需要強爆發力、肌肉力量的運動項目和技術動作中.ChurchJB比較了三種準備活動(只做熱身、熱身+靜力性伸展、熱身+PNF伸展)對受試者垂直縱跳效果的影響,結果顯示PNF法會減弱受試者垂直縱跳的能力.

[pagebreak]

  腦卒中PNF的治療

  軟癱期腦梗塞患者應在病情允許1周後可始,不論任何原因引起的腦出血患者應根據出血量的大小及血壓穩定情況,多在兩周後開始做被動感覺刺激下的對角螺旋運動。

  治療師始終積極與患者密切配合,用語言暗示運動的開始和控制運動的時間並通過變換關節的位置施行抗阻運動,常可引起相關肌肉收縮。有人報道,通過頸部的動態刺激誘發了動物四肢肌群的活動。給頸部肌抗阻增加軀幹肌反射活動可以增強四肢肌肉的收縮力。此技術應用於腦血管病偏癱上,對加速癱瘓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有肯定的效果。

  此外,被動與主動地根據個體運動情況施加阻力或牽拉下的阻力,利用關節感受器的刺激訓練,通過中樞神經系統對姿勢運動的調整,反射性的引起相關部位肌肉興奮,逐漸提高肌肉的收縮能力,這種反射活動過程對人的感知來說,既包括有意識調整適應的部分,也包括無意識活動部分。

  在肌肉收縮階段,治療師與患者的配合顯得更為重要,要求治療師始終身體力行,治療中施加一些阻力,因而會消耗相當多的體力。仔細選擇肌肉順序收縮的最佳形式,以保證每塊肌肉在全程運動中經歷最大長度的收縮。還要注意主縮肌和拮抗肌之間的張力平衡。治療師要集中精力,注意發號施令的正確時間,身體力行地進行適當的扶持,運用語言的鼓勵強化病人的感覺。

  Sullian和Bortney研究發現,肩部肌肉的活動量受到肘部位置的影響,肘伸直或伸展時其活動最佳,他們不但施加不同的阻力還試用不同關節位置和不同運動速度,以改變「靶」肌肉的動員程度,從而達到治療性鍛煉中採用的運動形式。利用主縮肌和拮抗肌之間一系列慢速有節律的交替活動獲得兩肌肉的持續協同收縮從而使關節位置穩定。對關節施加壓力(給關節施加壓力負荷或表面承受重量)可促進上述過程的實現,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實現。

  腦損傷後多為上肢屈肌張力增高,治療時手觸及肩部肌肉,使肩胛骨充分前伸,牽拉上肢扶助完成D1屈式。D1伸式阻力加在肱三頭肌,達到抑制鬆弛痙攣肌的作用。也可給病人最大抗阻,運動達全範圍或維持到等長收縮。阻力引起弱肌群的活動,起到肌肉興奮的泛化作用。阻力因人而宜,允許病人作緩慢、穩定、協調的運動而不產生異常運動。

  但是PNF技術也並不是奇蹟般的新技術,它主要優點是嚴格採用各種手法來促進姿勢的穩定,應用節律慢逆轉系統,在主縮肌和拮抗肌之間建立持續的其同收縮以維持關節的穩定。為運動的協調打下良好的基礎。


推薦閱讀:

男人趴著睡傷精易致不孕,那怎麼睡最好?
如何緩解多動症癥狀?
國產醫療設備還需努力——21類醫療設備在全國市場佔有率
小孩子手指甲上有許多白斑是怎麼回事?
中藥有效率只有萬分之一嗎?——《中國神葯"青蒿素與中醫無關》

TAG:醫學 | 技術 | 康復醫學 | 理療 | 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