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皇帝的滑稽外交:你不給我下跪就滾。素未謀面就讓中國招打了
阿美士德使團1816年2月離英,4個月後到達中國天津。
嘉慶皇上與他爹當年一樣自作多情,認為英國又來朝貢了,所以諭令工部尚書蘇楞額、長蘆鹽政廣惠做好接待貢使的工作,外交部(禮部)也擬定了英使在京活動的日程表。
嘉慶
多情的嘉慶首當其衝最關心的問題,當然還是禮儀啦。他諭令中方接待大臣,一定要讓阿美士德(1773年—1857年)三跪九叩,最好的辦法,就是在進京前就對他們進行培訓,並且要求接待大臣隨時把英使的學習情況與學習態度奏上來。
放下嘉慶的自作多情暫且不表。單說英使這邊,正自作煩惱呢。跪還是不跪?阿美士德很頭疼。因為此次政府派使團來,完全是東印度公司的建議,政府與東印度公司給他下達的指示呢,又不一致。政府含糊不清地暗示:「禮儀問題應視其產生的利弊而定」,東印度公司則明確指示:「在涉及有損在廣州英人民族尊嚴的禮儀或接待問題上不要讓步。」(馬士《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卷3,第263頁,牛津,1962年版)
儘管阿美士德有所猶豫,但他還是在天津見蘇楞額時表示,他對中國皇帝只能行脫帽鞠躬禮。使團抵達通州後,嘉慶派第二輪說客和世泰來了。和世泰勸阿美士德,希望阿美士德見皇帝時恭順、施禮如儀。英使團在這個當口,還避免不了他們體制的劣等性:內部發生分歧。爭吵中,斯當東表示絕對不能跪下:「僅僅為了換取皇帝接見使團(很難稱為光榮的接見)而作出如此犧牲,代價太高。」
阿美士德
阿美士德一聽,也感覺這買賣做不得,遂講了一個折衷意見,晉見中國皇帝時,屈一膝,三鞠躬,如此重複三次,也算三跪九叩了吧。使團另一位副使埃利斯擔心,一但不叩頭,人家皇帝不見咱,咱不就白來了?阿美士德與斯當東認為,咱一跪,咱就成大清的貢屬國了,談判的時候就沒有與之平等的地位……這兩人還算聰明,其實,在大清的既定方針下,跪與不跪都一個樣。大清的眼裡,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與它平起平坐。林則徐在廣州禁煙期間,看見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給他的信中居然有中英「兩國」的稱謂,這個睜眼看世界的中國第一人笑了,批駁對方說:「天下萬方,何處能與中國相提並論?"兩國"稱謂,難道是指英國和美國而言?」(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第1卷第252~253頁)
總之,中國皇帝就這麼自作多情,英使還真是沒招。更可笑的是,中國皇帝所有的目的就是叫人叩頭。如果人家不叩,即令其回國,咱臉上也不好看。所以,多情的皇上指示和世泰:不管怎麼哄,也得把他們哄來,叩了頭再走!和世泰一看主子這麼多情,哄不了英使,只好轉頭來哄主子了:這些貢使仰荷天恩,至誠感服,奴才教他們叩頭,可惜他們太笨,起跪姿式不怎麼帥。嘉慶的意思是,不怎麼帥就不怎麼帥吧,跪下即安。這皇上一高興,在使團到京的當晚就要接見。阿美士德說:不行,國書與禮服既未到,而且,晉見時我們可不下跪的。
英使如此無情,和世泰沒招了,只好繼續哄皇上:正使病倒,不能晉見。
多情的皇上:副使進見。
和世泰:副使俱病(兩個副使),等正使病好後,一塊兒晉見。
嘉慶一聽,多情遭遇無情戲,大怒,當即命令,將英使驅逐出國,禮物全部退回。後來又覺得不對,一點禮不收,也太不給人家面子了,遂收下部分禮物,同時,回贈英國白玉如意一隻,翡翠玉朝珠一盤,大荷包兩對,小荷包八個。同時派人傳話給英使:「此次爾等奉國王之命,來中國納貢,不能成禮,即屬爾等之咎,仰荷大皇帝深仁大度,不加譴罰,仍賞收爾國王貢物,頒賞珍品,此乃天高地厚之恩,爾等回國,不可不知感激。」(《清仁宗實錄》卷323,第2頁,台北華文書局1970年印行)
看意思,英使不叩頭,咱更多情了,反而認為夷人不通教化,咱禮儀之邦,不能跟他們一般見識,還希望他們回國後能反省一下,心存感激。
那麼英國人的反省是什麼呢?阿美士德回國後,英國國內就出現這樣一種見解,政府只有三條道路可走:「武力強迫中國據合理的條件管理貿易;絕對服從中國所制定的一切制度;根本放棄交往。」(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第1卷第64頁)
英國政府顯然走的是第一條道路。這就是嘉慶皇上多情的代價吧?
推薦閱讀:
※中國近現代書畫鑒賞
※百餘中國人游濟州島被關小黑屋?真相其實是…
※中國玉文化(玉雕珍寶)上
※中國花鳥畫美之欣賞
※探秘中國的殭屍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