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難蓋地虎:張作霖被殺後 日本天皇與大臣的博弈

1946年,日本昭和天皇裕仁曾與數位親信晤談,回顧了二戰戰前與戰中的種種經歷。這些聊天記錄後來整理成書,直到1990年,即裕仁去世後第二年才得以問世,名為《昭和天皇獨白錄》。

《獨白錄》第一部分便提及「滿洲某重大事件」,指的是1928年6月4日中國奉系領袖張作霖遇刺的「皇姑屯事件」。可見連裕仁本人都意識到,剛剛過去的這場大動亂,肇始於那一次跨國謀殺案。

裕仁、田中掰手腕

「皇姑屯事件」案情並不複雜,乃關東軍參謀河本大作一手策劃。但圍繞事件的調查與「善後」,日本宮廷與內閣之間,卻出現了一場爭鬥。

裕仁與首相田中義一關係不算太好。1927年春夏之交,田中履新首相一職沒多久,便一口氣換了39名縣知事(相當於省長),引發官場大地震。剛繼位幾個月裕仁看不過去,便想讓負責傳旨的內大臣牧野伸顯寫個提案,讓田中注意一下。

但牧野沒照辦,他覺得這點小事沒必要天皇直接發話,但他身為內大臣,屬於「宮中」之人,按理說也不應該干涉內閣的「府中」之事。想了半天,牧野找到一位元老——退休首相西園寺公望,讓後者借私人會面之機勸一下田中。

在當時紛繁複雜的日本政壇,這點小事卻將「宮中」與「府中」之間的矛盾表露無遺。

從關東軍呈送的報告上看,「皇姑屯事件」的肇事者是兩個中國人,且已當場斃命,所以東京方面沒什麼人關注。但西園寺公望畢竟是官場老手,感覺到事情有些不對,便在1928年10月找到了田中義一,要求他徹查事件,如果犯人是日本人,必須嚴懲。

但沒想到,田中借口天皇登基儀式馬上要辦(11月10日),不能讓這事掃了陛下的興緻。

田中真的很重視新天皇嗎?當然不是,他出身於陸軍,駐防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也是陸軍,袒護之意顯而易見。西園寺當然看得出前者的如意算盤,便當場斥責他:「身兼首相與陸軍大佬兩重身份,你別想矇混過關,趕緊去彙報!」

想法被官場元老戳穿,田中面子上自然過不去,但即便如此,他還是硬生生拖了兩個月,直到12月24日才稟報裕仁:「『皇姑屯事件』是世界性大問題……如果真是陸軍乾的,一定會嚴厲處罰!」

裕仁聽了很高興,誇獎一番,接著就歡度新年去了。

但很奇怪,1929年過去了4個月,田中還遲遲拿不出調查結果來。而此時日本駐奉天領事林久治郎卻把真兇河本大作挖了出來,還搞清楚了關東軍設伏炸毀張作霖專列的全過程,搞得日本政壇一片雞飛狗跳。

沒辦法,藏是藏不住了,田中想到另一個方法:抵賴。5月6日,他向裕仁彙報:「這事不是陸軍乾的,與陸軍毫無關係。」這下子裕仁生氣了。花了半年工夫查不出來兇手也就罷了,現在真相大白,還要抵賴,這是要幹什麼?

「這跟說好的不一樣吧?你遞個辭呈怎麼樣?」語氣看似委婉,其實是裕仁對田中的「勸退」通牒。

自從1885年日本政府設立首相一職,將近半個世紀里,這個寶座易主26次,共有16個人坐過,但天皇都從未直接要求在任首相辭職。在與田中義一的爭鬥之中,新天皇裕仁不經意地開創了先例。

6月27日,田中就「皇姑屯事件」對裕仁做了最終報告,結論沒有任何變化,於是裕仁的態度也一如以往:給我辭職!

6月28日,陸軍大臣白川義則向裕仁彙報了關東軍處分方案。本以為陸軍會有所屈服,但這份方案依然避重就輕,主謀河本大作只判了個撤職處理,其他相關人等分別受降職、降編(由現役編入預備役)等行政處理,沒有人送上軍事法庭。裕仁氣不打一處來,第三次要求田中辭職。

7月2日,田中義一內閣不得不全體下崗。

軍部才是真主人

裕仁在《昭和天皇獨白錄》中曾回憶道:「『皇姑屯事件』發生以後,我就下定決心,哪怕對內閣上奏案有反對意見,也要給予裁可(同意)。」

裕仁明明是對桀驁不馴的田中義一大獲全勝啊,為什麼反而對內閣服軟了?顯然天皇也有難言之隱。

1929年5月6日,裕仁首次訓斥首相田中義一之時,內大臣牧野伸顯特地跟元老西園寺公望碰了面,雙方都同意:應該讓田中辭職。但一個多月後,西園寺卻變卦了:「天皇親自要求首相辭職,這種事完全違背憲法,我不記得自己贊成過這種事!」

善於揣摩「聖意」的牧野留了一手,沒把西園寺態度的變化及時向裕仁彙報,裕仁這才破天荒三度限令首相辭職。

為什麼西園寺臨陣變卦?為什麼天皇發火,陸軍卻依然不當回事呢?

對這兩個問題,有兩種解釋:一是西園寺公望支持立憲政治,天皇即便不認可在任首相的作為,也絕不能逼其下台;二是當時日本政府對陸軍已無法有效控制,後者不僅能威脅元老派,也能變著法子跟天皇對著干。但客觀地說,日本軍部權力及影響不斷坐大,才是事情的深層根源。

自從軍人出身的田中義一組閣,對外用兵頻繁,導致軍部、乃至地方軍隊權力激增。田中本人固然比較激進,但他只打算將中國東北地區與內地劃開,支持所謂「滿蒙自治」,而繼續支持張作霖做「東北王」。但關東軍參謀們卻要擁立一個更聽話的「新人」,甚至是傀儡政府來直接控制東北。

對「皇姑屯事件」的處置,裕仁要「硬」,陸軍想「拖」,田中義一身為首相,左右為難,只好裝傻充愣,奉旨而不遵。

表面上看,裕仁的確如願把田中義一趕下了台,是個不小的勝利。但事情如此一波三折,裕仁也不笨,他意識到陸軍實力日趨強大,就算將自己看不慣的田中趕走,換其他人組閣,想辦的事情沒有軍方全心支持,依然會辦不成,稍不留神,還有遭到反噬的危險。

經此一役,時年不到三十歲,本來還有一些改革銳氣的裕仁,對實際政治越來越少表態,直至一言不發。日本國民要親耳聽到他的「玉音」,得等到1945年8月15日的戰敗投降之時了。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千与千寻的神隐》里面锅炉爷爷和千寻的这个互动?
如何看待鎮安堂飛虎將軍廟供奉二戰時戰死的日本軍人?
『幸虧我不是韓國人』前日本駐韓大使的新書裡面究竟寫了什麼?
APA酒店當然不能住
姜文是否有所謂的日本情結?

TAG:日本 | 日本天皇 | 張作霖 | 天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