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著名太極拳傳人李正專訪

  李正做為著名太極拳傳人,活躍在當代太極拳壇,積極開展太極拳的研究、探索與推廣工作。2005年12月,博武網對他進行了專訪,就府內派太極拳的源流、發展以及理法等問題進行了暢談。  請您簡單介紹一下習練太極拳的經歷。

  小時候,叔叔和舅舅對武術的熱愛深深影響了我。11歲,我便開始學習武術,起初主要是一些基本功的訓練,像踢腿、壓腿、站馬步之類的。最早接觸太極拳是在1966年,當時我13歲。那時候「文化大革命」剛開始,焚燒「四舊」書籍,我在學校發現了一些太極拳的書,就把它們藏了起來,按圖索驥地照書自學。那時候我印象最深的是楊澄甫的《太極拳體用全書》,這本書對我影響很大。後來我四處求師,學楊式太極拳,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這本書的影響。  在學習太極拳的中間,我也學過形意、八卦和查拳,最終還是覺得對太極拳更有興趣。  太極拳方面,我正式拜的老師有三位,第一位翟英波老師,我跟他學習楊式府內派太極拳;後來又拜西安趙斌老師學習楊澄甫系列的太極拳;第三位是武當山王光德道長,王道長是武當道教協會會長、全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在道教界很有名。這三位老師我都是按照傳統禮節磕頭拜師的。在我學習太極拳的過程中,三位恩師對我的影響非常大。  從1966年開始接觸太極拳到現在,在40年的研練過程中,雖然也獲得了一些心得,但是還是覺得沒有真正把太極拳學好、掌握好,因為太極拳實在太深奧了。  目前社會上流傳比較廣泛的太極拳有陳、楊、武、吳、孫五大流派,大家對「府內派太極拳」不是很熟悉,請您介紹一下府內派太極拳的情況。

  府內派太極拳全稱「楊式府內派太極拳」。  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是楊露禪,經過幾代傳播,到楊澄甫重新定型推廣至社會。  楊式府內派是楊露禪當年進北京在王府里傳的楊式太極拳,是楊式太極拳原本的東西,之後主要通過王府這個脈絡流傳下來,所以被稱為 「府內派」。  楊露禪當年來到北京,在王府里一共教了十套拳,這十套拳也是楊式太極拳完整的體系。在王府,楊露禪收了兩個徒弟,一個是比較著名的王蘭亭,另一個名叫富周,這兩位都是在王府里有一定地位的人,王蘭亭是王府的管家,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負責保安工作;富周的武術功底也很好,是滿人。這二位都是楊露禪進了王府以後,在和楊露禪經過很多次的比試切磋之後嘆服在楊露禪武功之下拜他為師的。楊露禪於是把楊家原本的這十套拳悉數傳授給他們。  當年楊澄甫向社會上傳播楊式太極拳的時候,為什麼將完整體系的楊式太極拳重新定型為現在人們廣泛比較熟悉的八十五式呢?  年事漸高,楊露禪便把兒子楊班侯、楊健侯從老家叫到北京協助自己教拳,班侯他們提議父親應當把原本的拳術進行一些改變,於是楊露禪就從新定型架子,也就形成了之後楊澄甫向社會上傳播的八十五式。同時楊澄甫在社會上傳播八十五式拳也是有一定社會歷史背景的,因為楊家三代都在王府里教拳,清朝被推翻以後,王府的地位日益沒落,他們這時候就需要依靠在社會上教拳養活自己。在社會上傳授拳術,不能太複雜,因為太複雜的話人們可能學不會。同時他們也不想把原來的東西原封不動地傳到社會上去。所以就定型了比原來簡單、易於被人們接受的套路,也就是楊式八十五式。  楊澄甫在社會上傳播楊式太極拳是在20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中期,在這段時間他把經過他定型的八十五式廣泛地傳播到社會上,在楊澄甫的傳授和推廣下,社會上練這套拳的人越來越多,導致很多人只知道楊澄甫傳的這八十五式。由於這種歷史原因,使得人們對「府內派」這一楊家原來的東西反而不太知道了。您是在怎樣的機緣下學到了楊式府內派太極拳的呢?  楊露禪在王府的徒弟富周把從楊露禪那裡學來的拳傳給了兒子富英。  我的師爺蕭公卓曾經是東北軍高級將領,當年他在北京駐軍的時候曾經跟郝為真學過「郝式太極拳」,覺得太極拳很好,一直想學楊家的東西,後來輾轉認識了富英。20世紀20年代的時候,像富英這些昔日的貴族都逐漸沒落,不再擁有之前顯赫的地位。我的師爺相對來講算是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了,他拜在富英門下,學得了富英的十套拳。後來蕭公卓老先生解放後在保定定居,教了一批學生出來,其中包括我的老師翟英波。  我在保定學這套拳的時候,師爺已經去世了,他是1979年去世的。其實在師爺生前我曾經見過他老人家一次,但是那時候沒緣份跟他認識。我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在外邊教拳。師爺1979年去世的時候已經93歲的高齡。他是一位很著名的武術家,不僅對太極拳有造詣,對形意、八卦也很有研究,在保定很有名。  我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認識我老師翟英波的,跟老師學習楊式府內派的東西。當年我師爺教我師傅那輩的時候並不是每個人都教這十套拳,而是根據每個人不同的身體素質和悟性有選擇地傳授。所以我師傅、師伯也是分別學了這十套中不同的套路。我跟師叔、師伯們的關係都很好,又從他們那裡學到了很多我師傅沒有學的套路。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也參悟到了每位老師各自不同的特點和對太極拳不同的理解,收穫很大。所以我基本上把府內派的東西都綜合了起來。  您在學到了相對體系比較完整的府內派太極拳後,當時是出於什麼考慮又拜在西安的趙斌老師門下學習楊式太極拳八十五式呢?   當我基本上把楊式府內派綜合掌握之後,我就很想知道為什麼府內派在社會上流傳不多,而楊澄甫的八十五式卻流傳得這樣廣泛?於是就很想把八十五這個系列也學會,加以對比和分析。所以在1990年到1991年的時候,我到西安找到了趙斌老師,因為我知道趙老師和楊澄甫是親戚,他的東西一定很正宗,這樣就跟隨趙老師學會了楊澄甫的八十五式這個系列。  當我把八十五式學完之後,就更加深刻地感悟和印證了師爺曾經講過的,八十五式的演變過程,因為那些演變的痕迹都在拳裡邊。其實現在吳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和武式太極拳中也有很多手法和身法保留了楊式早期府內派的東西,在各自的拳套中也可以找到府內派的痕迹。  楊式府內派太極拳擁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特點?

  我可以用六句話來概括府內派太極拳的特點,那就是:自成體系,傳統時尚,雍容華貴,舒展大方,氣勢磅礴,瀟洒流暢。  您剛才說到楊露禪在王府中傳授的太極拳一共有十套,您能具體介紹一下嗎?  人們說清朝的皇帝是「馬上皇帝」,清朝貴族也非常重視武術訓練,能夠被王府聘請教拳的都是武術大家。所以當初楊露禪要想在王府站住腳,在王府教的東西必須得是真材實料的東西。  楊露禪當年在王府教的拳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一共十套拳。第一套叫智捶;第二套是大架;第三套是老架,也叫中架;第四套小架;第五套是小九天;第六套後天法;第七套散手三十式;第八套太極長拳,第九套十三內丹功法;第十套是太極點穴法。  這十套拳自成體系,從低向高,由外向內,通過逐步層次地遞進,不斷提高地練習,最終達到高層次。  另外還包括推手和太極球、太極刀、太極劍、大桿、槍等器械。  歷史上任何一位武術家都不可能只憑一套拳就聞名於世,必然擁有拳術體系,包括外家拳的查拳、紅拳,內家拳的形意、八卦,都擁有各自完整的體系,都要有從低向高、從外向內練習的方法和步驟。  也正是因為楊式太極拳擁有這樣一整套完整的體系,才能使楊露禪打遍京城無敵手,擁有「楊無敵」的美譽,也才能夠使楊家三代在北京武術界站住腳。  府內派太極拳這十個套路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呢,是否為由易到難的訓練過程?

  我剛才說過,楊式府內派太極拳自成體系,從第一套到第十套,每一套都可以拿出來單練,但是每一套之間彼此又有著很深刻的聯繫。  第一套智捶是一種入門拳,它以太極五捶為基礎,加上一些連接動作,是開啟智慧的。人們說太極拳是文化拳,得有智慧的人才能夠練,所以第一套「智捶」,就是給初學者開竅的。  第二套是大架,以弓步為基本的步型,手法舒展大方,「邁步似貓行,運勁如抽絲」,體現了大架的基礎性。我們在習練的時候可以把架子打得低一些,可以鍛煉基礎。  老架也是中架,採用三七步,也就是形意拳的三體式。前腳為三,後腳為七,前後腳在一條線上,前後腳中間有一個不超過肩寬的間距。以坐步為主,重心坐在後腿上,比大架動作稍微收斂一些,但是手型以及套路的架構基本上和大架是相同的,只是打出來的風格不同。  小架是一種活步架。我過去當過籃球運動員,如果從籃球的角度解釋,大架和老架相當於籃球運動的訓練,比如三步籃之類的各種技術和戰術的練習,到了小架就是實戰的東西了。在場上,在比賽過程中,投籃不可能完全按照訓練時的樣子,要跟隨場上的變化而調整,小架就是接近於實戰的鍛煉方法。  第五套是太極長拳,現在很多人對太極長拳的概念不是很太明確,得一百二十八式或者一百六十幾式就是長拳。長拳在我們的體系中就是三十七式,三十七個動作,也是三十七組動作,每一組動作可以單練,三十七組動作可以任意的結合。  第六套是小九天。太極拳採用道家的哲學思想,講究陰陽的變化。道家有「九重天」的說法,認為天地是大人身,人身是小天地,人身就是小九天,要通過訓練練出大自然中很多效果。比如風、雨、雷、電是大自然的自然現象,我們通過小九天的訓練可以練成身法疾如風、發力注如雨、出手快如電、抖彈迅如雷,達到天人合一。太極拳一開始的時候講速度均勻、平衡協調、柔和緩慢,練到高層次,則是剛柔相濟、快慢相間,也要擁有爆發力,也包含突然的跳躍。小九天就集中體現了太極拳的剛柔相濟和快慢相間。經過這個套路的錘鍊後,就進入了高層次。  後天法是以手法和膝法訓練為主,主要練習技擊中近身搏鬥時手和膝蓋擊打對方的方法,爆發力比較強,訓練後天的本能的力量。  下一個是太極散手三十式,前邊練套路是為了練散手作準備。套路是整體的訓練,很多老師在教拳的時候都把套路的動作分解開講,這只是一種教學方法,可以提高大家的學習興趣,但是套路中的動作要把它分解開用於技擊其實是非常困難的,所以練習技擊有專門的三十個單練動作,過去講叫「單操手」。這三十個動作每個動作可以產生三個變化,每一個動作都有四句口訣來形容,用這種口訣的形式講每個動作的特點、用法以及前後順序形象地記錄下來,使得學和練很通順,便於記憶。這三十個散手是太極拳從套路演練到實戰技擊的訓練方法。  接下來的套路就叫做太極十三內丹功法。所謂「內丹」也是道家的一種說法,道家的外丹,就是對礦物質和中草藥的提煉和合成。其實現在我們吃的葯都可以稱作「丹」,在兩三千年前,道家煉丹術就是把這些東西合成之後產生一些治療的作用。 內丹實際上就是人體內部自我調整的功能,人本身是動物,動物都有自我調整的功能,人本身這些自我調節的方法可能隨著人類的進化慢慢退化掉了。十三內功丹法就是模仿動物的形象,去找回人本能的東西,鍛煉自我內部調節的功能。通過調節可以治療病痛,解決人體不適、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  最後一套叫做太極點穴法。很多人認為點穴法非常神秘,感覺好像是小說電影中描繪的那樣,一點,人就不能動了。點穴雖然具有這樣的效果,但並不是以這種效果為主。點穴法具有治療和技擊兩重作用,是一種武醫結合的東西。作為一位武術家,必須同時掌握一些治療的知識,要懂得人體的穴位,受重傷的時候知道哪個穴位可以止血、止痛、治療病痛,所以點穴法主要的功能是在這方面。至於技擊效果,並不是主要的。如果你的功力很強,手指、拳頭很硬,力量很大,出手速度很快,打到對方任何一個地方都是穴位,對方都受不了。  這十套拳各有各的效能,從低向高,從外向內逐漸提高太極拳的修鍊層次。  楊式府內派太極拳的太極球訓練非常有特色,您能不能為廣大太極拳愛好者介紹一下府內派太極拳的太極球訓練?  太極球是府內派太極拳體系中很重要的練功方法,也是太極拳傳統練法里很重要的器械,具有和其他器械不同的特點和作用,主要練習人的柔韌性和圓。楊式太極球並不是很重,木球6斤,鐵球11斤,因為我們並不是靠太擊球練功力,而是練柔韌性和各個關節部位的圓滑流暢,如果過重,會造成肌肉的僵硬。

  太極拳中有些勁力是太極拳可以練的,有的是太極拳中練不出來的。比如太極球中串腕式出沾勁,拐線式出粘勁,朝陽式出棚勁,提鍾式出拉勁,過橋式出隨勁,托缽式出領勁,摸珠式出圓勁,騙馬式出連勁,抱月式出空勁,磨刀式出扣勁,上架式出崩勁。  以上是太極球輔助太極拳練習的十二種手法。通過太極球的練習,柔韌性好了,各個關節打開了。隨著太極球重量的不斷增加,功力也有所增加。但是增加不能無止境,應該是以不吃力、不僵為標準和前提。太極球應該練得輕鬆、圓活、靈活。  通過您四十多年教與學的經驗,您認為要想練好太極拳應該具備哪些素質和條件?  太極拳習練者要有信心、恆心和決心。想把太極拳真正練好不容易,練習者在推廣普及的前提下懂得了太極拳的內涵、懂得了太極拳的好處,自己要有信心,人和人之間沒有太大的差別,雖然天賦有一定的關係,但是通過努力可以彌補。  另外就是要有一個好的老師,現在很多人今天學完了明天就去教別人,很多人也認為自己學太極拳不需要太嚴格的老師,張三會我就跟張三學兩手,李四會我就跟李四學兩手。太極拳有很多內在的規律和外形的要求,如果這樣盲目學練的話,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有可能有壞處。現在很多人為什麼打太極拳打得腿疼、腰疼、膝蓋疼?就是因為練習過程中很多動作不準確、很多方法不準確,出現了副作用。所以需要好老師、明白的老師。  太極拳的練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想深入地感悟太極拳的內涵和精華,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具有一定的步驟,這方面您有什麼看法?   練習太極拳要經過五個階段:  第一個就是學拳的階段,這個階段可長可短。學拳就是要在一個好的老師、明白的老師的指導下,把一個拳的套路學完。現在的學習和過去的學習不同,過去我們那時候,一個動作就要教好幾個月,這個動作學不好老師就不讓你學下個動作,當然那種教學法未必科學,可能會使很多人失去興趣,覺得太苦、太枯燥了。現在一般是在相對集中的一段時間內先把套路學會,這樣就讓人有興趣,但是學會了套路不等於就學會了太極拳。    第二步就是修拳的階段,一定要讓老師修,把每個動作都修正確。修拳就是在你已經有興趣的練習狀態下,把你的拳不斷地進行修正,把從手法、步法、眼神到對拳的理解共同向正確的方向修正。有很多人都沒有這個階段,自己學會了就自己去練了,可能這時候你的拳的動作和姿勢並不準確,學拳容易改拳難,等以後改就難了,所以修拳階段是很重要的。很多人不重視修拳這個階段,一個月半個月學完就自己去練了,結果練了一年兩年,不僅沒有練出功夫,反而練出毛病來了。修拳修的階段可能十倍於學拳的階段。學拳一個月,修拳可能要一年。  第三就是煉拳的階段,包括套路的熟練,對內部和外部、形體和意識的結合的熟練,只有熟練才能出功夫。  前邊三個階段在古拳譜中屬於「招熟」的階段。  第四就是古拳譜中所說的「懂勁」的階段,也就是把形體和精神、意念結合起來了。因為一開始只是懂外形怎麼做,和內在的結合不起來,通過這個階段的鍛煉,可以把你的形體和內在的呼吸、精神意念、力量的運用都結合起來。這個階段沒有時間限定,依據自己的悟性和老師的教授可長可短。  第五就是隨心所欲的「神明」階段。這個時候你的拳可以從第一個動作直接打第八個式子,然後再回過頭來打第五個,這就是隨心所欲,對套路的熟練,對理論的理解,對整體的安排,都隨心所欲。  這五個階段是練習太極拳必須要遵循的,第五個階段是很難達到的。一般人熟練的打完套路,能夠把呼吸、意念結合進去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在練習太極拳過程中容易犯各種各樣的錯誤,您覺得太極拳目前的傳播中常見的錯誤主要有哪些?  很多老師很重視呼吸,具體要求哪個動作怎麼呼、哪個動作怎麼吸,我認為這樣不好。太極拳本身講究自然,要採取自然呼吸,而這種自然呼吸又不是我們生活中的自然呼吸,我定義是「特定環境條件下的自然呼吸」。每天練拳,這個動作是呼是吸應該以你自己覺得舒服為準,不要刻意地追求這個動作該呼、這個動作該吸,這種強制型的呼吸實際上是有害於身體的。比如騎自行車遇到了上坡,你不會考慮左腳蹬的時候是呼還是吸,下坡到了平路也會很自然地自我調整,不需要有意安排。  太極拳應該是一種平衡、協調、自然的運動,不能強加做法,這個動作應該怎麼樣,那個動作應該怎麼樣,這在前期的教學中應當避免,只是教動作,不要說得太多,如果說的太多、要求太多會對學員造成思想上的緊張、僵化。很多學員在練拳的時候不放鬆身體、發僵,就是因為對太極拳每一個動作的想像力太重。 我在初期教學生的時候經常對他們說:「練拳不要動腦子,就是模仿,第一階段照葫蘆畫瓢,第二階段拿了葫蘆也畫瓢,第三個階段隨心所欲的畫瓢。」  太極拳很講究內功的修鍊,但是很多人對內功的概念並不是十分清楚,請您解釋一下什麼是太極拳的內功?  所謂內功,不只太極拳講,其他拳種,內家拳、外家拳都講。  內功就是內在的訓練。  現在不是經常說企業也要「練內功」嗎,企業的「內功」不是產品的銷售、外在的形象,而是內在的管理、人員的素質以及構建一個有條不紊的內部運行機制。  作為人體來講道理是一樣的,把人體的五臟六腑平衡協調,讓各個器官最有效地發揮作用,就是內功。內功體現在武術的技擊上,就是一種爆發力,一種功力,就是速度和力量相結合的體現。  無論道家、佛家,都有對精、氣、神的訓練。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練虛合道。所謂「練精化氣」,就是把人體的機能調整到最佳狀態,能夠把吃的食物、呼的氧氣、喝的水吸收消化得最好,轉化成自己內部的營養,形成體內的能量。這裡的「氣」不是呼吸的氣,而是身體內部的一種能量,把吸收的營養轉化為能量;能量充足了,從人外在的精神面貌上體現出來,就是練氣化神;「練神還虛」是高層次的,「虛」就是虛無自然,有了精、氣、神,有了良好的身體狀態,按照自然規律去工作和生活;「道」則是萬事萬物的規律,一年四季,日出日落,大自然遵循這些規律,作為一個人也必須回歸自然,符合大自然的規律。  無論是太極內功,還是其他拳種的內功訓練,都是讓人從簡單的肢體運動到一種高層次的精神境界的修鍊。太極拳內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不斷修鍊,所取得的心態、胸懷、智慧、修養以及身體方面所有內在的提高。  太極拳內功應該著重哪些方面的訓練?  太極拳內功要練出五個層次的東西:  第一是胸懷,胸懷要寬廣。第二是心態,心態要穩定,不能急躁。第三,太極拳是文化拳,可以提高人的智慧,太極拳講究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不能硬碰硬,要學會利用矛盾解決矛盾,利用陰陽對應、旋轉來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第四就是提高修養,太極拳擁有珍貴的哲學理念、力學道理、醫學原理以及美學、文學的相關知識,在不斷提高自身拳藝的同時,不斷研究裡邊逐個的內容,修養就不斷提高了;第五就是身體強健,反應敏捷,增強力量。  這五個方面是太極拳著重要練的內功。所以我一直認為一位比較成熟的太極拳家應該具有博大的胸懷、穩定的心態、睿智的頭腦、深邃的修養、強健的體魄。  技擊是武術的靈魂,楊式府內派太極拳是如何理解技擊的?如何才能提高太極拳的技擊水平?  隨著社會的進步,太極拳逐漸轉化為修身養性的手段。因為技擊的實踐機會越來越少,沒有實踐就不好提高水平,所以對於一般人來講,太極拳主要以健身為主。至於技擊,我只能說經過太極拳訓練的肯定比沒有練的要好,因為身體靈活敏捷,又懂得一些技擊手法和用法。  太極拳技擊是最高層次的,因為它是一種理念,不是一種簡單的動作,這種理念就是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太極拳中有很多技擊手法、技擊理念很好,沒有人發掘,國家應該重視太極拳的技擊層面,聘請太極老拳師,把他們的訓練方法和技擊術貢獻到散打隊。此外,我們的社會也需要更多的具有一定經濟實力、致力於發展民族武術和太極拳的有志之士。  對於府內派太極拳發展的現狀您是如何看待的?  我深深感覺到應該將楊式太極拳發揚光大,更應該把楊式府內派傳播開來,應該讓世界上愛好太極拳的人們都知道,楊式太極拳不止一套八十五式,還有更加豐富的內容。府內派擁有比較完整的體系,但是由於歷史原因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知道。我經常跟學生講要用三十年的時間把府內派推廣出去。  我是1999年開始正式傳播太極拳的。這些年在傳播楊式府內派太極拳的時候也遇到過很多阻力,也有人產生疑問,甚至有些人不接受。我始終秉承前輩的教誨,這是楊家的東西,我的師傅們當初是這樣告訴我們的,我們也有責任把楊家這些寶貴的東西繼承下去,讓更多人受益。  2005年,由西安永年楊式太極拳學會與《武當》雜誌社共同出版的《武當經典—楊式太極拳匯真》一書中,把府內派正式列進楊式太極拳的序列中,說明它已經受到了當代楊式太極拳名家們的認可和接受。  經過這幾年的傳播,目前府內派在國內外擁有了一定的影響,但是我認為還遠遠不夠,需要進一步地傳播和發展。  這些年您在推廣楊式府內派太極拳上都進行了哪些具體工作?  到目前為止我出版了十五套共三十六張教學光碟,其中涉及到府內派的有四五套、將近二十張光碟,包括智捶、大架、老架等套路,太極球器械,還包括一些功法,比如樁功、行功。  向社會出版的府內派的內容屬於比較初級的東西,至於中、高級,我還是有一些想法,或許比較保守一些。我認為,這是楊式太極拳一個完整的體系,把它傳播開來固然重要,而讓真正有心於此的人學到更加重要,發展得太濫、太俗,推廣的太過廣泛或許也不是一件好事,因為人們往往不珍惜輕而易舉得到的東西,所以我堅持中、高級內容還是要通過面授的方式傳授,不能只是看著光碟就可以自學,學得四不像的又去教別人,這樣就把很好的東西庸俗化了,也就喪失了這套拳價值的珍貴。  太極拳到了楊露禪手中,民間武術和皇家文化形成了高度的結合,當時楊露禪能夠在京城站住腳,也是因為他把民間武術和皇家文化巧妙結合的結果,太極拳是陽春白雪。現在我們國家提倡全民健身,我很擔心陽春白雪變成了下里巴人,大多數人都不去追求太極拳高層次的內涵演練和深厚內功了,只是為了鍛煉健身而已。所以為了避免低層次化和庸俗化,我出版的目前還只是初級的東西。  此外,我們在學會也搞了一個九段制,從一段到九段,每一段都有具體的應該掌握的規定,也是參照國家的段位制度,對學拳的人們產生一種激勵、促進吧。  目前府內派太極拳在海內外的開展情況如何?  香港、澳門地區以及馬來西亞都成立了府內派太極拳學會,也相繼開展了一些教學活動。  今年我們舉行了為期兩天的「2005年李正老師弟子學生府內派太極拳邀請賽」。來自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和馬來西亞的弟子在開幕式上進行了發言和表演。參加比賽的有12個隊伍一百多名學生弟子。比賽項目主要集中在我教的府內派大架、老架、智捶,還有太極球、刀、劍、推手以及八十五式。雖然規模不是很大,但是我很欣慰,因為看到了這幾年通過自己努力而取得的推廣成果,大家練習的都非常認真,有些學生打得很像樣。  12月18日,我也會帶領一個十幾人的隊伍赴海口參加第二屆世界太極拳健康大會,主要是展示府內派套路。  太極拳在世界範圍內擁有良好的發展勢頭,您認為在太極拳傳播和發展中應該注意什麼?  太極拳是文化拳,是智慧拳,練習太極拳不是簡單的肢體運動,如果把太極拳看作簡單的肢體運動,那不會有很高的造詣和修養。  過去太極拳的傳播層次是很高的,像楊澄甫,他在二三十年代傳播的對象都是國民黨的高級軍官、政府要員,或者是很有成就的商人、學者,是在文化程度和理解力都比較高的層次來傳播的。  現在我們講全民健身,大家都來學,這樣傳播當然有好處,全世界上億的人在練習太極拳,對大家的身體健康起了很好的作用。我認為,要想傳播得更好,就應該在普及的同時同樣重視提高。如果只是普及而沒有提高的話,傳統東西的內涵就逐漸失掉了。我曾經舉過撞球的例子,打撞球在國外是一種紳士運動,到了中國很普及,搭個棚子就可以,打的人很多,但是其中的藝術性和內涵的東西有多少人去研究?所以國家應該重視太極拳,我們作為民間的傳播者,力量畢竟有限,只能把我們學的東西傳下去,讓好的學生繼承下去,作為國家應該把太極拳和太極文化作為民族的珍貴遺產。珍惜不能只停留在嘴上,而要付出實踐,比如我們現在中小學體育課就應該增加太極拳的項目,一些高等教育里就應該加入太極拳的內容,包括我們的武術學院、武術專業隊也應該講授太極拳的理論課。應該用現代的語言把那些老的拳譜進行解釋和研究,應該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讓大家真正認識到太極拳的珍貴。不僅僅是每年舉行幾次太極拳比賽或者交流活動,而應該把太極拳作為研究項目,把它列入學術層次。  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文化向下傳流的一個特殊載體,它的內容非常豐富,不僅是一種健身,還包括哲學、美學、文學、力學、醫學的很多知識在裡邊。  近年來,關於太極拳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和太極拳迅猛的發展勢頭相比,太極拳的理論研究依然顯得很不足,您對太極拳的研究工作有什麼看法?  我經常閱讀社會上的武術太極拳刊物,有的文章通過對前人的學習,總結出自己的經驗,很好,但是也有的是將太極拳玄虛化,寫出的文章自己做不到、別人看不懂。一個太極拳的研究者或者老師應該把太極拳的原理用最簡單的例子最生動的語言讓學生明白,現在的學術討論出現這種情況。  我認為太極拳的研究應該是一種具有一定層次的學術研究。我原來擔任邯鄲國際太極拳聯誼會副秘書長,和當時的秘書長翟金錄先生連續舉辦了十屆太極拳聯誼會,每次聯誼會都有名家講座和關於太極拳理論的討論。雖然聯誼會是屬於民間性質,依靠我們自己的力量組織的,但是我覺得這十屆聯誼會對推動當代太極拳的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為太極拳名家和太極拳愛好者們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台。我個人感覺目前國家對太極拳的普及很重視,但是對於提高研究則不太重視,沒有更多地提供這樣的平台,也很少有這樣高層次的研究。  對於太極拳的發展現狀您有什麼看法?您覺得在整個國內外的太極拳發展當中還存在著哪些比較突出的問題,有哪些地方需要進一步加以趕緊才有利於今後的發展?  太極拳從唐宋時期產生雛形,到楊露禪將它帶入城帶進王府,成為一種高層次的武術文化,又通過楊澄甫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傳到全中國,到現在應該發展到最高點了。目前太極拳的發展狀況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高潮,全世界有上億的人在練習太極拳,很多國外的人都在潛心研究太極拳。我感覺,太極拳未來還會有更廣闊的發展空前。  當年我們在舉辦邯鄲太極拳聯誼會的時候,秘書長翟金錄曾經說過:太極拳應該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的第五大貢獻,他形容太極拳是活的雕塑,流動的音樂,優美的山水畫,高雅的抒情詩。  太極拳正充分地發揮著它健身、養生以及陶冶情操的作用。但是我擔心的是太極拳過於重視普及,而忽視了提高。雖然太極拳大眾化了,但是卻缺少高層次的人才。所以我認為,太極拳要普及,也要有提高。現在人們往往是為了健身,很粗地去學,缺乏對內涵和更高層次東西的追求。  我原本是搞企業的,因為對太極拳的愛好所以辭職,專心致力於太極拳的傳播和研究,全心全意地想為太極拳的發揚光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現在定居珠海,也是因為考慮到這裡的地理位置和環境適合太極拳的發展。但是我總感覺國家對我們這些把全身心投入到民族傳統文化的拳師並不是非常重視。傳統武術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因為它是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積澱,具有深厚的底蘊,我希望國家有關部門能夠對民間傳統太極拳加以保護、發掘,對民間傳統太極拳家更加尊重、保護。

推薦閱讀:

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勢》與陳氏太極拳
鄭子太極拳美人手研究 - 第8頁 - 當代新論 - 中國太極拳網
什麼是太極拳?
太極拳經考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