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夫:好奇心是詩人重要的資源【鄭曉蔚】

11月24日晚,台灣詩人洛夫在南京先鋒書店

《洛夫詩手稿》 作者:洛夫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馬晶晶/攝

原名莫運瑞、莫洛夫,筆名野叟。1928年生於湖南衡陽,1949年赴台灣,現旅居加拿大溫哥華,被譽為中國最傑出和最具震撼力的詩人之一。他對台灣現代詩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2001年憑藉長詩《漂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11月24日晚7點,88歲高齡的華語詩壇泰斗、享有「詩魔」美譽的洛夫現身南京先鋒書店。他攜新書《洛夫詩手稿》而來,而滿屋粉絲早早就將分享會現場圍攏了起來。

洛夫跟大家分享了寫詩的秘訣,那就是「敏感」,「寫詩最重要的是感覺,對事物的敏感度。我在年輕的時候,看著螞蟻在排隊行走,我蹲地上看半天。小時候為了捉蜻蜓,追了十來里路,後來差點找不到回家的路。這種對事物的好奇心,是詩人很重要的資源。」

曾有媒體這樣讚譽洛夫先生:他以超過70年的詩文創作,精誠、恪守意象語言「永恆」意蘊的深邃之美,蔚為現代文學之大觀,以切身的實踐回應了對永恆之美的追慕。

《洛夫詩手稿》精選了洛夫先生的抒情詩代表作,包括了耳熟能詳的《邊界望鄉》《煙之外》《金龍禪寺》《因為風的緣故》等詩篇。此外,書中還展示了其創作的部分詩歌手稿。

洛夫先生不僅在詩歌創作方面造詣深厚,在書法領域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就在近日,上海圖書館剛剛舉辦了他的「水墨微笑——詩意書法作品展」。沉潛書法二十多年,洛夫仍謙稱「按照書法家的觀念,二十幾年還不夠成熟」。

「有人從小開始寫書法,一直寫到老,我跟人家不一樣,五六十歲才開始寫書法。當然,我覺得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嫌晚,只要你有興趣做。」

以傳統書法來書寫現代新詩是洛夫新的藝術追求,他視之為一種對詩歌的新表現形式的探索——「由書法過渡到詩歌的另類形式」。

一開始很多朋友都對此表示不解,「一位現代詩人,卻以最傳統的書法形式來表現最前衛的詩歌,你不覺得這是個矛盾嗎?」洛夫則有自己的見解,「真正美的東西都是具有創造性的,而這種美又是超越時空的。」洛夫以唐朝懷素舉例,「從現代人角度看,他的草書依舊氣韻生動魅力無限,擁有一種永恆之美。」

洛夫認為,詩歌和書法兩者都是具有創造性的,因此並不矛盾。而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覺得,「一門藝術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現代精神、一種時代感。如果沒有了時代感,就好像跟今天沒了關聯,因此我就用最古老的書法來寫現代詩。」

2

分享會上,洛夫朗誦了個人的愛情詩名作《因為風的緣故》:「昨日我沿著河岸/漫步到/蘆葦彎腰喝水的地方/順便請煙囪/在天空為我寫一封長長的信……我是火/隨時可能熄滅/因為風的緣故。」

當他為到場讀者以及坐在觀眾席的夫人聲情並茂地朗誦完這首詩,掌聲頃刻四起。

洛夫曾說自己的人生經過了兩次「流放」,一次是到台灣,一次是到溫哥華,這兩次「流放」造就了洛夫最為人稱道的兩首佳作——《石室之死亡》和《漂木》。

1949年,洛夫從老家湖南衡陽背著馮至與艾青的詩集輾轉赴台。1959年,他寫下超現實主義長詩《石室之死亡》試圖探究生死;1996年移居加拿大後,他又以三千行長詩《漂木》為漢語詩歌寫作創製新的標高。

這兩首長詩被譽為「不僅對詩人個人而言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而且在中國現代詩歌史上也同樣印下了濃重的墨痕。」

「開華文現代主義長詩之先河」的《石室之死亡》開始創作於1958年的金門,那年洛夫30歲,在金門做新聞聯絡官,白天帶著記者參觀碉堡等軍事設施,晚上就住在石頭壘成的坑道里。「我現在還記得寫第一個段落的情形。那天我剛寫了幾行,一發炮彈就落在了坑道附近。聲音震耳欲聾。坐在我對面的一位上尉軍官,嚇得躲到了桌子下面。」

1954年洛夫等人創辦了著名詩刊《創世紀》。《石室之死亡》推出後,這種風格很快成了《創世紀》的主流,也影響了台灣許多詩人的創作。

2001年,洛夫在溫哥華創作的三千餘行、新文學史上最長的詩篇《漂木》出版,並且獲得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提名,震驚世界華語詩壇。但他一直沒把諾獎提名太當回事,「就是因為沒得獎,這個事情何必去講它呢,所以我自己的資料裡面,我的小傳裡面,我不提這個。」

《漂木》成為華文詩壇一個引人關注的話題。「漂木」的意象已不僅僅是一個詩學概念,更將成為人類社會具有普泛意義的精神現象。詩歌評論家吳思敬曾說:「有說不盡的莎士比亞,說不盡的《紅樓夢》,《漂木》也將是說不盡的。」而黃永玉老先生的幾句話更是耐人尋味。他說:「洛夫你這塊老木頭疙瘩,今天漂了回來,明天又要漂離遠去,你到底要漂到哪一天呢?」

3

有消息稱洛夫即將從溫哥華漂回台灣。對於這一問題,洛夫在分享會現場給予了明確的回應,稱確實是在考慮之中。「我年紀大了,太太也八十多歲了,兒女都不在身邊,一個在台灣一個在北京。溫哥華是老人和小孩的天堂,但不是年輕人的。於是,我們就想到回台灣。後來有報紙把這個消息發出去了。」

洛夫在溫哥華的朋友「驚悉」此事後都捨不得洛老,各種挽留和送行,單餞行宴就搞了兩個半月。洛夫笑稱:「吃得我跟太太兩人體重都增加了,這表示我人緣還不錯。」

但考慮到「台灣夏天天太熱,可能受不了」,於是洛夫現在的決定是「台灣住半年,溫哥華住半年。」

說到現在的生活狀態,洛夫謙稱「每天七點鐘起床八點鐘進書房,沒有靈感寫詩就只好讀書了。」但洛夫的忘年交、台灣詩人方明透露,「洛老平時依然愛寫詩,還很愛游泳,甚至很愛發朋友圈——他喜歡結交朋友嘛。」

分享會最後,耐心給現場讀者簽完名的洛夫稍顯疲憊。而當被問及「南京印象」時,洛老頓時來了精神,「南京詩人很豪華,人文很發達。我剛到南京就下了場大雪,我就寫了一句話:梧桐黃了,雪落無聲。」

對話

網路上寫詩的好處是

沒有紅綠燈

讀品:為何中年會突然沉迷書法?

洛夫:有一年台北歷史博物館有個大型展覽,我看了很多書法家作品,蘇東坡、文徵明……連看兩天突然有個想法:書寫文字的含義,就是凝固的永恆的空間。我也想試試。開始是玩票,後來越寫越認真,越專業了。我找了個老師,大篆、草書、楷書都寫過,最後把行書作為個人的一個表達工具。我現在寫的都是行書,其他方面包括理論方面都不專長,所以我只能算半個書法家吧。

讀品:比起創作的黃金時代,您現在的詩歌創作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態?

洛夫:寫詩最重要的是感覺,對事物的敏感度。年輕的時候,螞蟻在排隊行走,我蹲地上看半天。小時候為了捉蜻蜓,追了十來里路,後來差點找不到回家的路。這種對事物的好奇心,是詩人很重要的資源。有這個感覺,你才能寫詩。靈感這個東西完全不可依賴,但沒有靈感產生,你腦子裡想出來的詩,肯定不是好詩。有靈感的時候,那真是一蹴而就。

讀品:如何看待網路詩歌?

洛夫:網路上寫詩好處是沒有紅綠燈,可以無限制發表,什麼人都可以寫。壞處是生命短暫。

讀品:每天還會保持一定閱讀量嗎?

洛夫:我每天早晨七點起床八點進書房,沒有靈感寫詩就只好讀書了。我一是讀書二是寫字,文史哲的書我都看。

讀品:對南京有什麼印象?

洛夫:南京詩人很豪華,人文很發達。我剛到南京就下了場大雪,我就寫了一句話:梧桐黃了,雪落無聲。

推薦閱讀:

瓜子理論作者 行天人力資源管理 曹子祥
迅雷資源助手(TSearch)
湄公河:無序的水資源開發
底層立場是一種稀缺性資源
4.1 什麼是依附?

TAG:詩人 | 好奇 | 資源 | 好奇心 | 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