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影:猴王世家
微電影《猴王世家》雖是商業廣告,但其中的個人勵志、文化傳承和舊日情懷都會引起人的共鳴。
百年四代「美猴王」
章金萊(六小齡童)家中門廳的牆壁上有一塊「猴王世家」牌匾,這是冰心老人在上世紀90年代所題。至今,「章氏猴戲」在中國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章氏家族是蒙古族的後裔。其祖先隨著蒙古騎兵的鐵蹄,從大漠黃沙的塞北,一路來到了雋秀輕盈的越國江南。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留在南方的蒙古人被貶為「墮民」,他們被集中居住,不能參加科舉,不能進入上流社會,不能與一般平民通婚往來,不能隨意遷徙。
在這樣逼仄的生存通道里,做道士、小商小販、吹拉彈唱的街頭藝人,成為「墮民」們唯一的謀生選擇。在這一過程中,一些「墮民」學會了演戲,甚至自創了戲派。「章氏猴戲」便是如此誕生的。
從六小齡童的曾祖父章廷椿開始,「章氏家族」演猴戲便有了些名氣。那時候,章廷椿還有個名號「活猴章」。每到農曆節日,「活猴章」便會頭戴木頭雕刻的猴面具,光著腳,手拿鋤棒舞起來,演猴戲。
到了祖父章益生這一代,「猴王世家」開始形成。章益生是浙江紹興上虞道墟鎮一個村民,除了在田裡辛勤耕耘外,還經營著一家小燈籠鋪。但他在農閑、逢年過節時都會參與演戲,演得最多的就是猴戲,以至於後來有了「賽活猴」的名號。
上世紀20年代,他向鄉鄰借了5塊銀元勇闖大上海,把大城市的服裝、馬鞭等戲劇道具,販到當地小鎮做起了戲業生意。積累一定資金後,他在上海開了一家「老閘大戲院」,並把所帶去的紹戲班社擴展成了「同春舞台」,開創了紹興大班在上海的「基地」,打開了「紹劇」的上海之門。
章益生的兒子章宗義,即六小齡童的父親,因6歲學藝,故名「六齡童」。章宗義自幼痴迷社戲,12歲登台,專攻武生,兼演武丑。他主張打破門戶之見,博採眾長。他開創了猴戲「活、靈」的南派風格,被公認為是紹劇承前啟後的關鍵性人物,被譽為「南派猴王」。
2013年11月,89歲的章宗義獲得了中國戲劇類最高獎項一「中國戲劇獎終身成就獎」。
章宗義有11個兒女。在章宗義心目中,二兒子小六齡童(章金星)是最佳傳人。章金星生於1950年,3歲即隨浙江省紹劇團演出並從父六齡童、伯父七齡童(章宗信)學藝,8歲成為該團正式學員。
1957年12月15日,紹劇《大鬧天宮》在上海演出後,周恩來總理上台接見六齡童,給扮演小羅猴的章金星賜名「小六齡童」,並懷抱小六齡童合影留念。
小六齡童沒有讀過書,卻極具天賦,能非常到位地理解劇情。從小他就會自己化妝。化妝師給他化一遍,他就會自己化。後來,演出時,各種猴子的造型勾臉,都是他自己化的。可惜,1966年4月13日,16歲的小六齡童患上白血病,離世了。
六小齡童回憶說:「其實真正讓我喜歡孫悟空,了解孫悟空,愛上孫悟空,想演孫悟空,是從我哥哥生病這六個月里,他給我講《西遊記》的故事。從第一本《猴王出世》到最後《取經歸來》,我印象中大概有三四十本,哥哥就每天跟我講一個故事,所以我耳熟能詳。我的生日是4月12號,哥哥在4月12號這一天思維已經很模糊了,基本上不怎麼會說話了,但是他一直配合醫生。可能是一種原發的、自然的流露,一種本能的感覺——一定要熬過這一天,否則以後我的生日永遠成他的忌日了。我們兄弟之間這樣的一種情誼,這種情感真的是非常非常地深厚。」
1982年,央視籌拍《西遊記》,導演楊潔給「南猴王」六齡童打來電話,六齡童向他推薦了六小齡童。試鏡時,楊潔顧慮重重。看上去,六小齡童非常內向,不愛說話,和那個肆無忌憚的猴王形象相差懸殊。但是當他舞動金箍棒的時候,楊潔忽然眼前一亮……
六小齡童是劇組年齡最小的演員,卻是最認真的演員之一。為了演好孫悟空,六小齡童每天到北京動物園的猴山,向真正的猴子請教。兜里有了好吃的,他就毫不吝惜地分給「師傅們」吃。他還用照相機抓拍了猴子瞬間的動作,大夥都在聊天時,他總是在一旁默默琢磨動作。
孫悟空的機靈眼神向來是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人們可能難以相信,六小齡童其實是近視眼!
六小齡童說:「這個行當里有一句話,『演員的一生之戲在於臉、一臉之戲在於眼』。尤其是孫悟空火眼金睛,這個眼神很重要。這是我最大的一個弱項,六百度近視兩百度散光,拍出來的鏡頭感覺眼大無神。我自己想了三個辦法:第一,如果我不拍戲,我就看人家打乒乓球,人家搭一個球桌,我站在那個網的中間這個頭不動,眼睛跟著乒乓球走,上下、左右,這是技巧,有時候孫悟空生氣還得對眼,對吧?要練;第二,晚上點一炷香,找那個香的煙頭,把燈都關掉,要很仔細你才能看出這個煙頭,找,就是練你的視點,其實也是看不太清楚,但你感覺像看見了;第三,就是早上我看日出,我最多時間可以看二十分鐘,不眨眼睛的。現在我們現場的光束那麼強,我要回頭看二十分鐘,都可以不眨眼睛的。」
《西遊記》播出後,六小齡童的表演廣受好評,被稱為「幾乎完美的演出」。他藉此劇連獲金鷹、飛天兩項大獎,併當選第二屆中國十大電視明星第一名。而電視化的猴戲表演,讓更多的人認識了「章氏猴戲」。
自1988年首播以來,82版《西遊記》在央視和衛視重播次數至今已累計多達3000多次,全世界重播率最多。該劇在美國、德國、法國、日本及東南亞各國播出後,受到廣泛好評。六小齡童從此家喻戶曉、名震中外,被譽為「當代美猴王」「國猴」「再世孫悟空」「天下第一猴」「猴聖」。而因為前後17年(1982年-1999年)完成一部世界名著電視劇《西遊記》,六小齡童成為中國影視界第一位被載入大世界吉尼斯紀錄的人!至今,「章氏猴戲」在中國已有100多年歷史,章家也成了名副其實的「猴王世家」。
難尋「新猴王」
上世紀60年代,萬籟鳴導演了大型彩色動畫片《大鬧天宮》,廣受好評。「片中孫悟空那野性、神情、狀態,多麼到位!為什麼傳神?製作前,萬籟鳴先生要求所有的製作人員包括畫畫的年輕人,全部都要懂中國的戲曲文化。」
六小齡童拜訪過萬籟鳴先生不下十次,萬籟鳴給他講過的一句話,讓他銘記終生。「我的卡通片為什麼成功,因為我在戲曲的基礎上,卡通化了。」
「我怎麼成功?我就要演成『電視化的美猴王』。電視和戲曲中的美猴王不一樣,但是都來自戲曲。孫悟空的喜怒哀樂、一舉一動、七情六慾,中國戲曲都會告訴你。」六小齡童說,「然而現在有的年輕人,對戲曲了解太少了,沾上毛,拿起棍子後,乍一看,哎喲,還不錯,真像孫悟空,但是一動起來,完了,你就露餡兒了。」
具備怎樣素質的人可以接過「金箍棒」呢?「我希望這個孩子的素質是方方面面的,不僅是演猴戲,他的人文素質,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個人道德、生理條件、高矮胖瘦、機靈程度等,都非常重要。」六小齡童說,「170cm左右最合適。因為站直了可以高一些,蹲一蹲顯得矮。其次,臉型要狹長且偏瘦一些,眼睛要大一些,機靈一些。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是,這個人要有藝術追求,人品差不行,只是為了玩而去演猴戲也不行,要把猴戲當作一生的追求。」
漫談中國的猴文化
說起猴子,中國人會有一種親切感,猴子活潑伶俐,誰不喜歡呢,何況還是人類的近親。當然對中國人而言,對猴子的感情還和中國人的偶像齊天大聖孫悟空分不開。《西遊記》里的孫悟空將中國的猴文化上升到了一種國人的精神,美國電影有各種英雄超人,而孫大聖是中國當之無愧的神話和英雄代表。猴年馬上到了,在等待中先來看看中國的猴文化。
猴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九位,稱為「申猴」。伴隨著中國的生肖文化,猴文化也代代流傳。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屬相,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融合到相生相剋的民間信仰觀念,表現在婚姻、人生、年運等,每一種生肖都有豐富的傳說,並以此形成一種觀念闡釋系統,成為民間文化中的形象哲學,如婚配上的屬相、廟會祈禱、本命年等。十二生肖的起源與動物崇拜有關。據湖北雲夢睡虎地和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秦簡可知,早在先秦時期即有比較完整的生肖系統存在。最早記載與今相同的十二生肖的傳世文獻是東漢王充的《論衡》。生肖作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號,古往今來留下了大量描繪生肖形象和象徵意義的詩歌、春聯、繪畫、書畫和民間工藝作品。每年的春節,中國人慶祝節日都會與當年的生肖聯繫起來。除中國外,世界多國在春節期間發行生肖郵票,以此來表達對中國新年的祝福。
漢族普遍認為猴為吉祥物,由於猴與侯諧音,在許多圖畫中,猴的形象表示封侯的意思。如一隻猴子爬在楓樹上掛印,取「封侯掛印」之意;一隻猴子騎在馬背上,取「馬上封侯」之意;兩隻猴子坐在一棵松樹上,或一隻猴子騎在另一隻猴的背上,取「輩輩封侯」之意。
除了諧音取意吉祥外,漢語中有不少關於猴子的成語俗語歇後語等。在中國古詩里,猴的形象也經常出現,最為流傳的應該是詩仙那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猿啼,已經成為古詩的一種意象,頗為有趣的是,猴子活潑,但猿啼浸染了濃濃的鄉思和凋零孤獨之感。古詩里的猿啼,帶來了一絲古意,合著水墨漸遠的意境,掠過一點悵惘。涉及猴的賦、筆記小說、長篇小說也為數不少,除了家喻戶曉的明朝小說巨著《西遊記》,三國東吳萬震的《南州異物志》、西晉著名詩人傅玄的賦《猿猴賦》、東晉史學家干寶 的《 搜神記 》、張華的筆記體小說《博物志》,南朝宋小說名家劉義慶的筆記體小說《世說新語》等都有過關於猴的描寫和故事。
五禽戲,三國時名醫華佗首創「五禽戲」,第四個「戲」就是「猴」,人仿照猴的動作鍛煉,擇一牢固橫竿(如單杠,門框,樹叉等),略高於自身,站立手指可觸及高度,如猿攀物般以雙手抓握橫竿,使兩肢懸空,作引體向上7次。接著先以左腳背勾住橫竿,放下兩手,頭身隨之向下倒懸;略停後換右腳如法勾竿倒縣,如此左右交替各7次。五禽戲之猴戲主要可以增強人的心肺功能。
猴拳,漢族 拳術 中 象形拳 的一種。因模仿猴子的各種動作而得名。據記載,中國早在西漢時就有了猴舞和猴拳。猴拳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技術風格,但基本要領卻是共同的,近代猴拳多以套路 的形式出現,其動作內容既要模仿猴子機靈、敏捷的形象,又要符合武術的技擊特點,具有形、法統一的猴拳動作。有的套路還編進一些跌、撲、滾、翻動作,做到神似,表現猴子的精神。
猴戲,古老的漢族表演藝術之一。漢代畫像石中百戲圖裡有猴戲形象。明清時,玩猴者多為謀生之計流浪江湖。玩猴藝人多為一副扁擔,挑兩個箱子;或牽羊,帶助手扛一長十字竹竿。在選好場地後,敲鑼引人駐足。一般令猴翻筋斗、擔水、走索;或爬高竿;或開箱戴面具,穿戲衣走場。民國時期的戲曲舞台上,孫悟空戲——俗稱「猴戲」深受歡迎。
關於猴的影視,不多說,大家也會想到《西遊記》和相關的衍生。《西遊記》是很多人的童年,那個大鬧天宮的孫悟空是多少人的偶像,他不帥氣不高大,脾氣也不算好,但就是讓國人發自骨子裡的喜歡。因為他有猴的頑劣可愛,遊戲山間天地不受拘束自由自在。他有人所缺乏的率真,又有猴的聰慧。他蔑視法則,但認準一件事情會任勞任怨全心全力去做好。我們的大聖優點那麼多,本領那麼高強,怎麼能不讓中國人喜愛。
歡迎分享轉發到朋友圈(拒絕任何形式的轉載),也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論據寶」(ID:lunjubao)。
長按二維碼,選擇識別,可直接關注該公眾號
推薦閱讀:
※《史記》第43期:三十世家·趙世家(譯文)續
※衛康公世家3
※港片中的十大惡人,最後一人被稱為奸人世家
※史記卷三十三 魯周公世家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