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所謂的愛不過是為了餵養自我滿足 | 嬋琴

再談情愛。

一次跟隨一心理作家趕場,她有一場簽售順帶採訪。在路上,她談到總是很多人向她訴苦自己的情愛,小到爭吵,糾葛,拋棄,大到暴力,仇恨,甚至無知到以生命付出代價。所有的案例都趨向一個宗旨,以為彼此之間是有所謂的「愛」。

我問她,作為心理學方面的專家,如何界定一個人是否愛另一個人。她說,「真愛必須完全捨棄最寶貴的自我,給予全然的自由,並由內心生起,毫無計較,核算的無私。而我們看到或正在體驗的愛,多半只是錯覺一場,不過只是為了驗證誰比誰更自私。」我說怎麼理解。

「Q結婚後,稱呼自己愛人為老師,非常恩愛,偶爾在公共平台曬出夫妻二人和孩子的照片,事業順風順水,各自安逸,算是家庭和睦,花好月圓。只是,好景不長。所謂的保暖思淫慾用在Q頭上再確切不過。某一天,稍微年輕的人,說愛他。從小到大,鮮少被人所愛,一下子有人女人說愛,心便蠢蠢欲動。開始了從精神到肉體的盲從之愛。之後,不到一年時間,家庭解散」。

「以為離婚後可以和女人結婚,誰知對方發現離婚後的Q一無所有了,很快就提出分手。幾個人兜兜轉轉的情愛,分散後,就像鬧劇一場。這是典型的一場驗應誰比誰更自私的情感案例。它折射當下很多情愛的盲從,自以為是,彼此把玩的遊戲」。

俗世里的很多情愛,以為是愛,最終發現我們不過是為了滿足一場自我私慾。所以,有人的人會說,很多時候,其實我們心裡熱衷裝著一個關於情感支付多少的精密計算器,而人成了會計師,不停核算在一場愛情成本里,我付出了多少,盈利,虧損多少。平衡還好,不平衡。爭吵,計較成一鍋粥。都覺得自己是付出很好,犧牲最多的那一位。都希望自己的付出得到對方的肯定與關注。

就比方說婚姻吧,你怎麼得需要拿錢出來買個車吧,又或者房吧。於是兩人東拼西湊好不容易弄到錢,算是有房有車,中產一族,以為可以每天幸福美滿。誰知,沒幾天,孩子上學了,需要昂貴的學費,兩個人有能力一起承擔還好,若一方無力長期開始承擔,於是又開始了莫名牢騷與不平衡。

「這個家難道是我一個人的嗎,你難道不需要承擔一些責任嗎。我為這家庭付出了多少,你怎麼也需要做點實質的功勞。」當然死要面子的人不敢直說。就這樣你來我往,各自開始以愛的名義,演變為乞討的工具,它最終只是為了滿足自我私慾,驗應龐大隱匿的自私。

又比如,L與U,兩個人以為有愛,在發現女子懷孕後,兩人之間關於孩子發生分歧,最後分道揚鑣,重新找回先前的女友結婚,不再與U有任何聯繫。而U決定自己不可能未婚先孕。孩子成為犧牲品。

婚姻里,甚至女人很多時候暗地為自己都定好了價值,比如房子,車子,年收入。然後換得安穩。慾望得到滿足:幾箱子衣服,幾多首飾,還有一些私房錢。俗世里追求的情愛與安逸。沒什麼不好。只是:我們言表傳遞的是愛,最後恍然發現,它首先基於滿足自我的要求和條件。需要物質來參配,就算離婚,要是手裡沒撈到些什麼實質性東西,就感覺虧大了。

所以,我們又會發現,現實生活中很多的愛情和家庭是沒有任何安全感可言的。年少,當你在一個家庭中成長時,所有的安全感來自父母的溫暖與給予;一旦成人,進入一個新的家庭,所謂的安全感則來自你的伴侶。而這時候,你已長大成人,內心的慾望不斷增加,又或者說是人隨著年齡增長本性的需要,所以,我們會藉助外界來支撐自己的安全感。比如:「房子,車子,金錢,還有不斷需要言語和物質來驗證是否有真愛」。

有一天,你還會發現,這些給不到你真正幸福和滿足的同時,你又生起新的慾望和新的不安全感。舉個例子,你希望對方有多時間和精力來陪伴你,還需要生活偶爾得要有儀式感,送送花,買買禮物啥的。倘若一方給予對方很多禮物和精神時,另一方無動於衷,又或者並不象徵性給予回贈,你又開始想:「是不是沒有愛了,我的付出怎麼也得需要點回應吧。」所以,這裡又出現了收支不平衡,自我慾望滿足後的又一種空洞失衡。循環始終。

這樣的愛同樣也可以用在父母對女子教育問題上,比如很多時候,我們看到隔壁家或者親戚家孩子考上好的大學,於是回家就開始討伐自己的孩子:「你看誰誰誰都上了好的大學,你怎麼就不掙點氣,聽點話,我為你付出了那麼多,供你昂貴學費,撫育成人,你是不是也得回報我些什麼。」

其實,我們並不願意承認,在各自家庭,婚姻與情愛里是總會參差龐大無期的計算,它被精確,計較,付出多少所核算,盤點,衡量。但事實上,它在你的情感生活中,隨時衝擊,伴隨左右。

也就不難發現,諸如此類所有建於愛的基礎之上的傳遞,表面上是出自愛他或者她,最終卻發現,只是為了餵養自我慾望滿足。

「我們之所以愛對方,因為對方愛我們幾乎像我們愛自己一樣,我們在他這裡可以體會自我被全然滿足的快感。但好景不長,很快,因為對方也是自私的,他來我們這裡也是為了滿足他的自我。因此,當最初的衝動慢慢停滯下來之後,雙方都開始看到對方的一點真面目。那時候雙方都開始要求對方提供不少於自己的愛的愛,這是潛規則,你當然不會說:我給了你這麼多,所以你也必須給我這麼多。但沒有說不代表你沒有想。一切都心照不宣。」這是宗薩仁波切關於婚姻愛情開示里的一段話。

我們希望婚姻與愛情,在俗世中能獲得滿足與期許及安全感。物質,財富,愛欲幾個方面都能權衡平等,並渴望能深情共白頭。但,理想終究不如現實來得簡單和浪漫。所有被核算的情愛,到最後因為貪慾,糾葛,自我得到毀滅,並被生活記錄,清算。

這一切糾葛大抵是因為自我被放大。要求被衡量,所有的付出後,開始以愛的名義索取回報。只是鮮少有人真正體會並懂得,「所有要求回報的愛,從來不是無私的,往往摻雜自我的愛,最終都會被自我消弱與損傷。」

如此我們不妨觀照內心,當我們在建立愛情,家庭,向對方表達愛的時候,首先得考慮它是否純粹,摻雜各自利益矛盾。沒問題的時候還好,有問題的時候,各自紛飛,到頭來,愛成了娛樂,消耗彼此精力,耍玩的把戲。又或者,你通過不斷提醒或者修鍊自己,將自我本能與慾望,不斷調整,避免在關係中,成為討伐,乞討,計較,糾葛,損傷彼此的那一位。

否則你的問題與矛盾終究會被不斷餵養的我執,自我所傷害,折損。所以宗薩仁波切又說:一個完全無我的人,一個視你如他自己的人,他愛你的方式可能很多樣化,但他最關心的當然是讓你獲得和他一樣的解脫……他也不期待你有某種回報,因為他沒有自我需要被餵養,他不需要計算付出的愛和收到的愛是否均衡,因此他的愛是真正的愛,而不是我們假模假式的愛。」

至此,我們不妨而仔細回味,俗世里的婚姻情愛,純粹,不糾葛與摩傷,不計較的有幾多?餵養我執,最終滿足我欲成分的又有多少?

推薦閱讀:

害怕自己以後會家暴怎麼辦?
顏值爆表是一種怎麼的體驗?
自我測試:看看你是不是色狼 [附圖]
轉王人平:父母的自我成長
論 | 一朵安靜美男子的自我修養

TAG: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