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陝西重大考古發現現場

資料圖片:唐陵石刻保護圓滿結束修復前(左)與修復後圖片

  中國最新「田野考古獎」出爐,陝西省唐陵大遺址保護項目、岐山鳳凰山遺址、楊官寨遺址、統萬城遺址和藍田北宋呂氏家族墓地等五個考古項目榜上有名,其中唐陵大遺址保護項目和岐山鳳凰山遺址獲得一等獎。「田野考古獎」不僅要求參選項目本身具有重要價值,而且要求整個發掘過程必須科學嚴謹,所發掘的出土文物和重要遺迹具有階段性研究成果。

  您知道嗎?

  陝西的長城有戰國的、秦、漢、隋、明朝的……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守護陝西免受戰亂之苦,如今還有近1700公里,日夜接受風沙的洗禮。

  您知道嗎?

  名傳千古的楊家將曾在陝北築城守地,北拒契丹,稱雄一方。經歷千年,曾經讓敵人聞風喪膽的楊家城只剩下斷壁殘垣,我們僅能從殘存的20餘米高的城牆遺址上,遙想當年的金戈鐵馬。

  如果這些都離我們太遙遠,那您一定想知道,西安城內的唐朝水井,它們見證了「八水繞長安」的盛景,至今仍可見地下水,歷史在水井裡得到了延續。

  解開考古神秘的面紗,歷史從古墓和遺址中緩緩走出,2009年,通過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專家們的努力,800多座各個時期的墓葬、6000多件各類出土文物向人們發出來自千年的無聲問候。

  1、唐陵、周公廟:中國考古的「奧斯卡」獎

  如果沒有曹操墓,也許大家不會意識到,冷門的考古也可以引發人們的極大關注。「其實,作為專業性極強的行業,考古界有自己的評判標準,每兩年都會評一次『田野考古獎』,這可是中國考古界最嚴格的評選,是考古界的最高獎項,被我們稱為考古界的『奧斯卡』獎。」2010年2月8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辦公室主任李舉綱在回顧2009年陝西考古成就時,首先想到的就是陝西所獲得這個最高評價。2009年11月,最新「田野考古獎」出爐,陝西省唐陵大遺址保護項目、岐山鳳凰山遺址、楊官寨遺址、統萬城遺址和藍田北宋呂氏家族墓地等五個考古項目榜上有名,其中唐陵大遺址保護項目和岐山鳳凰山遺址獲得一等獎。

  「『田野考古獎』不僅要求參選項目本身具有重要價值,而且要求整個發掘過程必須科學嚴謹,所發掘的出土文物和重要遺迹具有階段性研究成果。自1993年開始評選至此次評選前,一等獎只產生過2次,僅陝西秦始皇陵兵馬俑二號坑和山西省絳縣橫水西周墓地發掘獲得過一等獎,這次陝西再次榮獲2個一等獎,充分顯示出陝西省考古科研實力和人才優勢。」李崗,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科研工作部部長,專門負責各類考古科研項目的組織和規劃工作,在他看來,「能夠評上田野考古獎的一等獎,這應該是學界對陝西考古界的最高評價。」「考古不是簡單的挖掘,作為一門嚴肅的科學,在挖掘的背後是更長期的科學研究,從中尋找歷史的蛛絲馬跡。有時挖掘可能只是幾個月的時間,而研究卻需要好幾年。」李崗說。

  事實上,陝西唐陵大遺址的考古調查從2005年正式啟動一直持續到現在,調查對象包括18座帝陵和2座祖陵。「2009年我們對唐玄宗泰陵和唐穆宗光陵開展了考古調查。在對唐陵的考古中,我們採用了遺址和石刻的三維激光掃描測繪、建築基址的三維復原、地理信息系統(GIS)等科技手段,多方位記錄遺存信息,多角度分析遺存內涵,為大遺址考古工作手段和方法的改進做出了有益探索。這次獲得田野考古大獎,也說明我們的工作方法和成果得到了考古學界的認可。」

  「岐山鳳凰山周公廟遺址的考古工作進行的更早,2004年起我們院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聯合組成的周公廟考古隊,對該遺址實施了一系列的考古工作。」周公廟遺址項目負責人王占奎回憶說,「雖然2004年這個項目遺憾落選當年全國的十大考古發現,但經過這些年來的研究,通過這個項目,我們已經能夠建立了商周時期較為詳細的考古學文化分期與編年體系;初步釐清了商周時期聚落的內部結構,也取得了很多的成績。」

  2、北宋呂氏:修復「考古鼻祖」家族記憶

  考古考出了「鼻祖」,這不僅在考古界,就是對很多沒有接觸過考古的人來說,也是個有趣的事情,而這一切都發生在2009年的陝西藍田。「我們對藍田五裡頭村北宋呂氏家族墓的考古屬於搶救性發掘,2006年該墓地中的一座墓葬被盜,案件告破後,在公安機關追回的119件文物中,有3件屬於國家一級文物,11件二級文物,47件三級文物。從2007年開始我們院就組織專家對這個墓群進行勘探,經過2年多的考古調查,可以確認是北宋呂大臨的家族墓塋,他可是我們考古學界的鼻祖的呀。」說到藍田北宋呂氏族墓,李舉綱顯的有些興奮,「這個墓葬群出土的國寶級文物和墓葬的獨特結構都很讓人震驚,我們準備將它申報2009年的全國10大考古發現。」

  負責這個項目的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張蘊介紹說,呂大臨是我國最早的金石學家和考古學家之一,就是他在歷史上第一次提出「考古」的詞語。

  這個墓群在當地被稱為「呂氏四賢墓」,埋葬著北宋著名學者呂大忠、呂大防、呂大鈞、呂大臨四兄弟。呂大防官拜尚書右丞,進中書侍郎,號稱「賢相」,主持刻繪了《長安圖》、《興慶宮圖》,同時他還主持了杜甫草堂的重建。呂大忠移《石台孝經》於「府學之北塘」,為西安碑林的創始者。呂大鈞則是北宋關中學派的代表人物,所著《呂氏鄉約》是關中學派道德禮教的代表作。兄弟四人都對陝西古代文化發展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

  「出土的墓誌內容非常豐富,為研究北宋官制、科舉制度以及河南汲郡呂氏家族的起源、分支、途遷和定居陝西藍田後的家族發展譜系、延續脈絡等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研究資料。呂大臨墓葬雖早年被盜,墓誌遺失,但有證據顯示其墓葬位置亦可基本確定,這對研究中國考古學史亦具有重要意義。」張蘊介紹。

  呂氏家族墓地由27座墓葬、東西北三面圍溝、家廟遺址共同組成,形成長321米、寬273米的完整的家族墓園。墓葬均為豎井墓道、土洞墓室,深7.5-15.5米不等,家廟遺址位居墓地中軸線南500米處,為三進院磚木結構,現基址尚存。

  2009年,呂氏家族墓地的田野發掘工作已全部結束,墓葬排列脈絡清晰,中軸線上自南向北縱向貫魚式為長子長孫系列,橫向則按輩份分排布置。從宋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到宋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共埋葬了五代呂氏族人。呂氏家族墓地為目前國內首次發現的、基本完整的北宋家族墓園。

  九泉之下的名門望族在1000年後得以重見天日,而從隨葬器物中,我們也能感受到1000年前北宋文人的生活氣息,出土的大量瓷器中很多位茶具、香具,各類石、陶硯台是隨葬遺物的又一特色,其中安徽歙縣的長眉子硯、山西新絳澄泥魚肚白硯均屬文房用具之精品。在呂氏族墓中人們甚至發現了北宋時稀有珍貴的白茶,即宋徽宗贊之「如玉之在璞」的沖泡味道無異倫比的茶。

3、「軍事首領」族墓:陝西最集中的元代家族墓地

  在中國歷史上,元朝存在時間僅近百年,這段歷史的考古發現在我國一直十分少見,2009年,陝西考古專家在西安發現了元朝「軍事首領」劉柏林的家族墓葬,這是迄今為止陝西地區元代墓葬最集中、最重要的一次發現。

  「陝西是文物大省,地上地下文物資源非常豐富,現在基礎設施建設非常快,這次發現的劉柏林族墓,就是位於一個房地產開發項目所在地。從2009年3月份開始,我們對這個墓葬群進行了發掘,到2009年12月底,共在這個項目的征地範圍內發掘各代墓葬近50座,其中12座元代墓葬里的資料比較重要。」李崗說。

  此次發掘的墓葬位於西安市長安區北里王村附近,屬於長安鳳棲原的範圍,各代墓葬分布密集,一直以來都是古代西安居民的集中埋葬區,陝西考古研究院一位工作人員說,「我們按照有關規定對用地範圍進行了考古勘探,發現古墓葬356座,這些墓葬分布密集、類型多樣,時代跨度從漢代一直到明代,具有極為重要的考古研究價值。」

  在這12座元代墓中,藏著一位「軍事首領」的家族墓。據介紹,其中兩墓的墓主分別是劉黑馬及其子劉元振,兩人的事迹見載於《元史·劉柏林傳》,均為元世祖忽必烈時期著名的人物,多次參與蒙元與宋金的重要戰役,如三峰山之戰、瀘州之戰、釣魚山之戰等,戰功卓著。劉黑馬曾任都總管萬戶,統西京、河東、陝西諸軍萬戶;劉元振曾任成都路軍民經略使、潼川路副招討使等職。而劉柏林則是劉黑馬的父親,降服成吉思汗後,曾屢立戰功,成為秦國公,是當時的軍事首領。從墓誌內容可知,這應為劉氏祖塋之地,由此初步推斷這組排列有序的元代墓葬應為蒙元時期漢人世侯劉黑馬家族墓地。

  考古人員介紹,雖然這些墓葬此前已多數被盜擾,但出土的器物種類仍很豐富,包括金器、銀器、銅器、鐵器、瓷器、陶器、紡織品等,其中陶器數量最多,均為細泥灰黑陶,由於墓葬的等級較高、排列有序、形制完整,對研究陝西地區及這一時期的喪葬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特別是出土的劉黑馬、劉元振等墓誌,保存完好,內容完備,能夠與《元史》、《蒙兀爾史記》等文獻相互佐證,多處記述如劉氏家族的世系、婚姻結構以及所參與的東大歷史事件,具有較高的文獻研究價值。」李舉綱說。

  4、相國兩百年:西漢「列侯」的墓下世界

  2008年7月,在西安航天產業項目基地建設工程中,發現了一處高等級西漢家族墓。經過歷時一年多的考古發掘,一座帶有6個陪葬坑的大型甲字形墓以及數座中小型甲字形墓以及規模宏大的祠堂建築基址和相關的壕溝等構成的一座長方形的墓園浮現出來。

  由於該墓地位於鳳棲原,故又稱為鳳棲原西漢家族墓。據負責這個項目的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張仲立研究員介紹,只有王侯級別的人員才可能具有如此「甲」字大墓,這也成為目前唯一經過完整發掘的漢代「列侯」級別的家族墓。

  一直以來,在高等級貴族墓的考古發掘中,很難發現祠堂遺址。不過在這次西漢家族墓園的發掘中,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個幾乎可以復原的祠堂。祠堂遺址位於大型甲字形大墓的東側,長、寬各19米,祠堂的台基、柱礎、門道、迴廊、踏步、散水等建築遺迹保存得十分完整,這些發現對喪葬習俗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佐證。

  最引人注目的是墓園中部的大型「甲」字大墓。大墓總長有60多米,而其中的墓室部分長35米,寬24.5米,距離地面有15米。究竟是哪位王侯將相在這裡沉睡?考古學家認為,該墓地應為張安世家族墓地。張安世是西漢宣帝時期重臣,為漢武帝時期著名酷吏張湯之子,漢昭帝時封富平侯。昭帝死後,他與大將軍霍光謀立宣帝有功,拜為大司馬。史書中有記載張安世輔佐三朝皇帝,其家族中八代封侯,曾「相國兩百年」,這在中國歷史上都屬罕見。

  由於沒有墓志銘,何以判斷墓主人為張安世呢?史書對張安世墓葬記載得十分詳細,安世賜塋杜東,將作穿復土,起冢祠堂。此次發掘地剛好與此驗證。同時,在陪葬坑內發現了多枚軍隊的印章,上面刻有「衛將長史」、「軍侯之印」等,而更為重要的一枚特殊的大型銅印,上面僅刻著一個字「張」,蓋印章為4乘以7厘米,如此大的印章十分少見。另外,從墓葬的形制、規模及出土的文物分析,該墓葬應該屬於「列侯」級別。從種種資料驗證,應為大司馬衛將軍張安世的家族墓。

  在大墓周圍則分布著6座大小不一的陪葬坑,最長的有38米,最短的有6米。在這裡,出土眾多陶器、釉陶器、瓷器、車馬器、玉器、鐵器等隨葬品數百件。

  令人驚奇的是,除了慣常的陪葬物品外,陪葬坑中各約百數件著衣彩繪陶俑的出土。數以百計的陶俑雖倒在坑內,卻個個精神抖擻,面部清晰,紅紅的嘴唇,濃黑的眉毛,神情各異,其精緻水平與杜陵和陽陵出土陶俑相差無幾。「這些陶俑與漢陽陵的陶俑相似,約60厘米高。」專家們推測,這些陶俑最初都是一排排站立,身著甲衣甲帽,手持各種武器,陪伴在墓主人身邊。由於這6個陪葬坑大小不一,可能代表著不同的等級,如現在軍、師、營等級別,專家對陶俑的修復和墓葬的進一步發掘,有可能揭開古代軍事秘密。

  5、彩繪壁畫:重現古人的禮樂生活

  如果還有什麼能在古人與今人之間搭起直接對話的時空隧道,那壁畫必屬其中之一。「單獨看某一次的壁畫發掘,可能不如前面幾個考古項目重要,但從整體來看,2009年壁畫的發掘給陝西考古帶來一抹明亮的色彩。我們在對壁畫的發掘、保護上,都做了很多新的嘗試。」李崗說。

  想知道漢代的陝西人是如何歌舞宴飲、田園耕作嗎?陝北靖邊渠樹壕漢代墓里的壁畫會給你一個完整的視覺印象。

  「這個墓葬在蘆河川道的南側,蘆河川道的北側是西漢至新莽時期的瓦渣梁城址,蘆河南側分布著至少三處與這個城址時代對應的大型墓地,2009年5月開始我們對這個墓地中遭到嚴重盜墓的2座壁畫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負責項目的馬明志副研究員介紹。

  壁畫上的內容非常豐富,有的講述車馬儀仗出行,有的描繪莊園府邸、侍女、守衛等現實生活題材,有的則是列弩、列盾、拜謁、猛禽等軍事、武庫題材,還有描繪山巒、任務、飛禽走獸等閑雲野鶴題材。

  「這些壁畫墓的集中發現,為陝北地區壁畫墓的斷代和同時期墓葬形制的確定提供了詳實的證據,也顯示了瓦渣梁城址在漢代邊疆地區的重要地位。」一位考古人士這樣評價。

  更為重要的壁畫墓發掘則在更早些時候開始。2009年的3月,韓城市新城區盤樂村的古墓葬被發掘出來。「這次發掘最大的收穫就是發現了一座保存完整的宋代壁畫墓,這填補了陝西地區宋代考古的一項空白。」李舉綱說。

  這個宋代墓室的北、東、西三壁上繪滿壁畫。其中北側畫面暗示墓主人生前至少有從醫的經歷,也為我們展示了一副北宋時期關於中醫中藥的真實圖景。而東側壁畫則為佛祖涅盤圖,壁畫中心佛祖作吉祥卧,周圍佛祖十大弟子則有形態各異的悲痛狀,對於研究佛教美術史具有重要價值。西側壁畫畫的是宋代雜劇演出場景,完整的再現了北宋雜劇的末泥、引戲、副凈、副末、裝孤五個角色,呈現出北宋雜劇正在演出的場景,解開了北宋雜劇演出是否有樂隊伴奏的謎底,是迄今所發現的規模最大、最完整、最生動的宋代戲劇文物。

  「由於這個墓葬的壁畫比較特殊,不能採取傳統揭取的方法,為了最大限度的保存壁畫原有的歷史信息,我們對這個11噸重的壁畫墓進行了整體搬遷,這在陝西省還是首次。」李崗說,「現在很多考古完成後,考古現場就不復存在,只能留下些圖片或者影像資料,這次的整體搬遷,應該是考古發掘與文物科技保護有機結合的一個嘗試,為我們後期的文物保護修復和科研保留了完整的實物資料。(來源:陝西日報)

推薦閱讀:

這種四千年沒變的戶型能不能再時髦點?
陝西秦東陵被盜案始末 YS
民族英雄鄧廷楨之子、陝西巡撫鄧爾恆竟在赴任途中被殺,陰謀?
中國繪畫之山水篇 - 趣味貼圖 - 塞上風論壇 榆林|論壇|塞上風|陝北|大漠|陝西 - ...
陝西法制網

TAG:考古 | 陝西 | 發現 | 現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