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精進(彙集貼)

關於精進的開示 根松成林曲傑嘉才仁波切   這裡,先講一個佛經里的故事:一次,幾位新學的比丘有問題要請教佛陀,當時佛陀剛好卧病在床。阿難尊者就在屋外對幾位新學比丘講法。當阿難講到「精進」時,恰好被屋裡的佛陀聽到。佛陀立刻從病床上坐起,恭敬地聽阿難講法。   「阿難,你剛才在說精進么?」 佛陀歡喜地問阿難說。   「如是,世尊!」   「阿難,你剛才在讚歎精進么?」 佛陀又再問了一遍。   「如是,善逝!」   佛陀反覆問了三遍,然後無比讚歎地對阿難說:   「阿難!你應當常行,常修,常念精進,乃至令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陀所以如此示現正是要告訴後來學佛者精進的無比重要!作為佛陀的弟子,我們應當記住佛陀這段教誡。許多人常說密乘好,密乘可以即身成就。即身成就靠什麼呢?一個是對上師生起與佛無二的堅定信心;再一個就是精進的修行。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方法。一點苦也吃不了,一點精進之心也不沒有卻想即身成就,純粹是異想天開。為什麼在藏地人們把文殊、觀音、金剛手稱為根本三尊呢?因為他們代表成佛不可缺少三大法寶:智慧、慈悲和勇猛精進。這三個缺了任何一個都無法圓成佛道。   也有的弟子對我說:「上師,我也想精進,可總是提不起來?」其實不是沒辦法提起,而是我們錯誤觀念在作怪。如果你能把追求世間名利、五欲那份「精進 」的一半轉化為追求佛法和善知識上,修學佛法怎麼會不成就呢?   首先,我們應當了解什麼是精進?精進就是說為了達到既定目標而發起身口意勇猛而無厭的努力,精進的反面就是懈怠。精進還可以分為小乘的精進和大乘的精進。小乘的精進是指見到輪迴的苦覺得自己一分一秒也呆不住,而一心一意尋找解脫;大乘的精進才是真正的精進波羅蜜,就是為了一切如母有情早日解脫而精進修持,這就象一位慈母見到唯一的兒子得了不治之症,象瘋了一樣找尋無上甘露妙藥(無上菩提)來解救自己的兒子,只有象這樣的心態,才能稱為精進波羅蜜。   要發起真正的精進必須克服幾種心理。   第一種是推延的心理。許多人早上的時候總想著中午的時候會有時間再修,中午到的時候想著晚上修。到了晚上又想推到明天再修,或者想等我賺了多少的錢,幫助兒女完成婚事之後再修等等。可是他就沒想過誰能保證我還有明天呢?如果明天死了怎麼辦?所以我們應當多念生死無常、人身難得來克服這種推延的心理。   第二種,畏難的心理。許多人叫他好好修法,總是說我不行,人家是大根器,我業障深重,我福報不夠。表面上聽起來是一種很謙虛的說法,其實是一種保護我執的極可怕的借口。明知自己業障深重就更應該比別人更加百倍的努力才是!   我們學佛的人(特別是修密法的人)應當有佛慢,佛陀說連最小的蟲蟻都有佛性,只要肯努力精進,一樣可以成佛。我得了這個人身為什麼不能成佛?要堅信自己的佛性和上師諸佛是一樣的。佛陀可以做到、上師可以做到,我只要肯努力也一樣的可以做到。   第三種,急躁的心理。學佛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應當存有長遠之心。不要急於求成,強迫自己去做現在能力所達不到的事。明明只有十斤的力卻讓自己去扛百斤的東西,只能把自己壓垮。過分躁進的結果只會加倍的退縮而已,對修行沒有好處。   不要過緊,也不要過松,要根據自己的能力制定長期的修行計劃。因為精進本身就包括恆心在裡面。   其次,我們應當思維祖師大德的故事,思維佛法不可思議的功德來策勵自己。古往今來,任何一位大成就者無一不是依靠精進而得成就的。佛陀的六年苦行、密勒日巴祖師終身閉關等等。我們應當常想:世間的人如果一夜之間丟失了百萬的家財,他會象瘋了一樣拚命想要追回來。我們輪轉於生死苦海之中而迷失了自己原本自性。丟失無量劫可以受用自在的法身之財,我們為什麼不象瘋子一樣一心一意、不畏艱難地把它追回呢?   應當時時觀察佛果的功德和輪迴的苦,來警策自己一定要在這一世內就有所覺悟!   精進一方面包括勇猛的心,另一方面還包括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堅固願力。我們平常發願要根據自己的能力,發了願之後就應當按照願意力努力去做,不能做到一半一遇到一點點小小的挫折就放棄。這樣天人護法會不歡喜,慢慢養成了習氣,將來做任何事都會一事無成。   現代工業社會中,每個人都十分忙碌。但大家應該利用節假日多閉關。平常我們應該修生活瑜伽,把修行和生活結合起來,這樣既便忙碌也不會妨礙精進。修行的關鍵在於如何調伏自己的內心,而不在於外在的事相。所以精進關鍵是意的精進,而不是身的精進。身體應當調節好,不要讓它過分勞累。但行、住、坐、卧都應當時時刻刻觀照自己的內心,保持正知正念(特別是密乘行者應當時時憶念上師和菩提心),一發現自己與善法不相應就應趕緊拉回來,安住於正知正念中,這就是修行,就是真正的精進。   許多人精進是精進,但由於方法不對。他所謂的精進就是一天念多少咒,磕多少頭,而真正與菩提心相應的念頭一個也沒有,整天就在枝葉上轉,把握不住根本。這樣的精進,養成不良修行的習氣,反而成了自己證悟的最大障礙。修行一開始就要養成好的習慣,以後慢慢就容易了。一開始沒有養成好的習慣,以後什麼也沒有。真正精進修行的人他懂得把修行融入到自己的生活的每一細小環節,不會讓任何的一分一秒無意義的空過。 2 初修佛法非常精進,為何越來越散漫懈怠,如何增長對佛法的信心? 釋常輝 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十年,佛在西天。道在持之以恆,德在精進用功也。修行不得力處,在於理於法不夠通達,且不願實修而導致的。望諸仁者,依教理行果,切實修於慈悲喜舍、四攝六度,自然得個入處。謹以憨山德清大師之教誡供養大家: 「講道容易體道難 雜念不除總是閑 世事塵勞常掛礙 深山靜坐也徒然 出家容易守規難 信願全無總是閑 凈戒不持空費力 縱然落髮也徒然 修行容易遇師難 不遇明師總是閑 自作聰明空費力 盲修瞎煉也徒然 染塵容易出塵難 不斷塵勞總是閑 情性攀緣空費力 不成道果也徒然 聽聞容易究心難 侮慢師尊總是閑 自大貢高空費力 聰明蓋世也徒然 學道容易悟道難 不下功夫總是閑 能信不行空費力 空空論說也徒然 閉關容易守關難 不肯修行總是閑 身在關中心在外 千年不出也徒然 念佛容易信心難 心口不一總是閑 口念彌陀心散亂 喉嚨喊破也徒然 拜佛容易敬心難 意不虔誠總是閑 五體虛懸空費力 骷髏磕破也徒然  誦經容易解經難 口誦不解總是閑 能解不依空費力 日誦萬卷也徒然」 3 精進度懈怠 金明法師 精進度懈怠——人生第四種的心病是懈怠,我們無論讀書也好,做事也好,乃至修行也好,常有今天過了還有明天,今年不做還有明年,少年不修還有老年的懈怠心理在作祟;因之對於革除惡習與興辦善事,都不肯儘力去做。如果他明白了佛教因果的道理,便會知道一切事業的成功,絕對不是僥倖而致的;若不努力,決無成功的希望。有了這種思想,那精進的心自然就會生起了。   「精」是純一無雜,「進」是勇往直前;所以「精進」與「勤」有分別:勤求學、勤做工、勤行善、勤修行,這些事既「精」且「進」,就是「精進」;假如是勤賭錢、勤揮霍、勤作惡、勤害人,這些事顯然是雖「進」而非「精」,當然不是「精進」了。佛法教人精進,包括未生的善心令速生,已生的善心令增長,未生的惡念令不生,已生的惡念令速斷。懈怠是一種不善的心理,所以精進一生起,懈怠便斷了,這叫做精進度避怠。 4 如何破除一曝十寒的習氣? 永嘉仁波切 當你放逸的心生起的時候,應該馬上觀想人生是很無常的. 我們好不容易得到了這一次人身,不能浪費它.只有我們每天好好修行念經作善行,我們才不會浪費它,這樣下一輩子才有希望.如果這輩子不好好修善法,那這一個人身就浪費了. 有時候也許我們會想,我們現在還很年輕,也很健康,似乎和死亡並無太大關係,這樣心裡很麻木.這時候可以去想一下自己的親戚朋友,他們或者有很早就過世的,突然過世的,所以我們自己也並不是那麼保險,也許和他們一樣會突然生病或者死亡.這樣慢慢的內心的希求修行的心就會生起. 如果我們不主動的去思維老,病,死這些苦,一直以為自己很健康堅固,那就很難有迫切要修行的心.很多人把飯盛到桌子上,還沒吃到就死了;也有人很健康但是突然車禍也會身亡.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生命生下來後都會死亡,沒有任何人會在輪迴中永久的留下來. 當我們走的時候,只有修行所得的善業可以帶走,其他的房子和車子,辛辛苦苦專的錢,都不能帶走,自己的身體也帶不走.這樣的心慢慢生起的時候,就會很迫切的想修行了. 5 精進勤奮之門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面談精進或者勤奮之門。在多數佛教的觀念里,精進表示你要多念經,多念咒,要每天起得很早睡得很晚,把你所有的時間都花在這上面,這是一般佛教里認為的精進。但是在戰士的訓練里,精進並不只這些。很努力地去讀一個東西,或是很努力地去修法這個並不是精進;精進表示一種愉快或愉悅,這種愉快是很重要的。我相信在座的有很多熱愛佛教的人,每天都念很多咒,念很多經,尤其是修金剛乘的,每天要修四加行,要念很多法本,但是你是否帶著愉快去做呢?或者你做只不過是因為有一種潛意識的威脅存在。   例如,你受了某個灌頂,你就一定要做某些事情,毫無選擇。同時也可能因為我們佛教洗腦,我們覺得有義務這樣做。所以我永遠跟人家說,你如果要去聽一個教授,你不要只是因為去而去。也許你會有這個感覺:如果我不去,那個給教授的人可能會不高興。我有這個經驗,因為有人打電話來說,仁波切對不起!昨天晚上你的教授我沒去。其實我根本沒有注意到那個人在不在。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教授是要教那個人的,如果那個人為自己難過還可以,如果他是為了我感到難過,沒有人來聽,就大可不必。   所有這些情形讓我了解,有很多人念咒,只是覺得自己有義務這樣去做,就好像我們身為一個佛教徒,家裡一定要有一個佛堂一樣,我們的生活就越來越貴。因為你要買這個佛桌,至少要請一幅佛像,然後需要香、燈。情形就變成這樣,你每天都上三支香,有一天你只有兩支香,只上兩隻香你就覺得這樣不太好。還有像磕頭,你為什麼非磕三下不可呢?剛才我請大家打恭作揖三次,為什麼要三次?在中國或者西藏的傳統里,搞不清為什麼?他們覺得三這個數字很好,為什麼不一百下,或一下,一下比較簡單,或者半下,你可以這樣做是不是?你看我們的心,現在變得非常複雜。身為一個人本來就是非常複雜。譬如可以一起吃飯,但是上廁所不能一起去,這是人類製造出來的複雜。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又有作中國人的複雜,各位一定很清楚,好像中國人對四這個數字總是不太舒服,或者我們對於紅色非常喜歡,然後你又做了佛教徒,佛教又有很多很複雜的東西,金剛乘又有很多很複雜的東西,這麼複雜的生活。那些沒信佛的人真是幸運的很,他們根本不在乎很多事情。對我們來說如果你頭痛,你就說這個神不高興,然後你肚子痛,你就說那個鬼嫉妒我,像這類的事情很多,所以我們自己把生活變得這樣複雜。   我們所謂修行並不是真正從快樂產生的,你並不真正從你的意願產生要做這件事情。對於那些念經念咒的在家人出家人,那些心裡沒有覺得什麼愉快的、覺得必須要念的人呢?我覺得他們只是心裡覺得受折磨。當你翻開第一頁開始念的時候,你就希望這個經趕快念完。   我們所說的閉關,閉關是最差的,你去那邊閉關是為了增長你的覺,你的慈悲能夠增加,也許你進到閉關的地方,第一個小時你還覺得很快樂,以後你所有想的只是閉完關後你將要幹什麼。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有面子,在這種社會的期待之下,因為我們已經講了,我們非得在裡面閉關一個月,所以我們非得在裡面呆一個月。   我們一切念經持咒只是為了顧全我們的面子,並不是我們真正很快樂地去做。如果你真正很愉快地去做,你不會覺得有什麼困難,你做一分鐘和做二十四小時沒有什麼不一樣。就好像你打麻將一樣,因為你有想打麻將的這種愉快,然後你就先安排這些,到處打電話找幾個牌搭子,有時候你的朋友跟你說,對不起今天有事不能來,你就會很生氣。當你到處打電話把那些人找來,然後你帶著愉快的心情開始打牌,把什麼都忘掉。從晚上太陽下山到第二天天亮你都在打,很多情形都是這樣,也許明天早上你還要上班,但你從來不在乎這些。你那時表現就跟超人一樣,一點都不會累。當你坐在座墊上念咒會怎麼樣呢?你念了五分鐘馬上就要張開嘴打哈欠,或是要找一堵牆,至少靠在牆上好一點,你的心只在麻將上就不會放在佛法上,我相信如果你是喜歡打麻將,不論你是自己開車,還是坐著公共汽車,你的心裡都會想著那副麻將牌。   假如有148張牌,而皈依樹上坐的人比148張牌少得多,同時你在皈依時你自己皈依就可以了,不必在乎其它三個人出什麼牌,同時你不會輸只會贏,所以想不通為什麼大家對皈依沒有太大的熱情。因此在戰士的傳統里,勤奮或精進就是要創造這種愉悅。最先我們要學著如何把這種歡樂創造出來,因為沒有一個人生來就是愛打麻將的。就像沒有人生來就是愛佛法的,因為你的朋友或者社會的因緣,你對某件事就更加註意。一個人可以跟著他的老師去學看書,逐漸增加這種熱忱。然後這種自然的快樂——精進就會產生。 6 精進 把握因緣向前進 聖嚴法師 ◎聖嚴師父 有些人學佛沒有幾天,就覺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 還是先暫停,等年老退休之後再來修行吧。 這就像是已經搭上了一班車,又認為這輛車子不是該我上的, 還是等下一班再上吧!可是,下班車什麼時候來?能不能搭上車? 一點把握也沒有。 三種精進 《成唯識論》九卷,則列出三種精進: (一)被甲精進:被寶甲而不怖畏種種難行;難行能行,願力無窮。像是身上穿了盔甲的人,萬人無敵,在他的面前,是沒有任何困難、任何恐懼,只要勇猛地往前走。我遇過有些人,在我準備給他一個任務時,還沒有開始做,已經在抱怨、叫苦了,真是沒有出息!應該是在接了任務之後,也要準備接受任何困難,好好地學習,在學習中把問題解決,這是對自己的一份成長,能這樣想就是精進心。 (二)攝善精進:勤修一切善法而永不疲倦,如同〈四弘誓願〉所說:「法門無量誓願學」,對修行四聖諦、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六波羅蜜等所有的法門,全力以赴,永不疲倦。有些人學佛沒有幾天,就覺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還是先暫停,等年老退休之後再來修行吧。  這就像是已經搭上了一班車,又認為這輛車子不是該我上的,還是等下一班再上吧!可是,下班車什麼時候來?能不能搭上車?一點把握也沒有。相反的,精進的人只要有任何一個修行因緣的車子在他面前,不論是用跑的、跟的、爬的,甚至幾乎是跟不上,也緊抓著車尾不放向前沖。要有這樣的精神,才能算是精進。 (三)利樂精進:勤化眾生永不疲倦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菩薩為了救度眾生,可以上天堂、下地獄,不斷地追著他。但是,度眾生不是要去困擾他、佔有他,也不是讓他感到恐懼不方便,而是要使他成長。 六種精進 精進對一個修學佛法或是發了菩提心的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在〈三十七道品〉中分成七個項目,每個項目都有精進。例如修習四念住,就是用四正勤來修,在《大乘莊嚴論》卷八中,有六種精進: (一)增減精進:未斷之惡令斷,已斷之惡令不復起;未修之善令修,已修之善令增長。此四正勤,就是精進勤勞修習四種道法。 (二)增上精進:由信、精進、念、定、慧等五根,解脫法由此增上。 (三)舍障精進:由信、精進、念、定、慧等五力,所有的障礙由此不能礙。 (四)入真精進:由擇法、精進、喜、輕安、念、定、行舍等七覺支,由此建立見道。 (五)轉依精進: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八正道,由此修道而為究竟轉依之因。 (六)大利精進:六波羅蜜之自利利他。 《大智度論》卷十六云:「是精進名心數法。勤行不住相,隨心行共心生,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如阿毘曇法廣說,於一切善法中勤修不懈,是名精進相。」又提到七個項目,其中第一項至第六項是自利內修的解脫道,第七項則為自利利他的菩薩道: 1.於五根中,名精進根。 2.根增長名精進力。 3.心能開悟,名精進覺支,能到佛道涅盤城。 4.八正道中,是名正精進。 5.四念處中能懃繫心,是精進分。 6.四正勤是精進門;觀四如意足(四神足 — 欲、勤、心、觀中禪定修行)的欲、精進,即是精進。 7.六波羅蜜中的精進波羅蜜,亦是精進。 《大智度論》卷十六又云:「為佛道精進,名為波羅蜜,諸餘善法中精進,但名精進,不名波羅蜜。」,又說「菩薩精進,不休不息,一心求佛道,如是行者,名為精進波羅蜜。」 經典中談精進 以下介紹經典中有關精進的記載: (一)《解深蜜經》卷四提到精進有三種:被甲精進;轉生善法加行精進;饒益有情加行精進。 (二)《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十二將精進分為三種:被甲精進;方便精進;饒益有情精進。 (三)梁譯《攝大乘論》卷二中分為三種:勤勇精進;加行精進;不下難壞無足精進。 (四)《大乘莊嚴經論》卷八分為五種:弘誓精進-欲發起行動;發行精進-現行諸善;無下精進-得大果,無下體故;不動精進-能不為寒熱等苦動;無厭精進-(六十華嚴)不得少為足。 (五)舊譯《華嚴經》(六十華嚴)卷二+四的十種精進:不轉精進;不舍精進;不染精進;不壞精進;不厭倦精進;廣大精進;無邊精進;猛利精進;無等等精進;救一切眾生精進。 (六)《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二〈精進品〉的九種精進:自性精進;一切精進;難行精進;一切門精進;善士精進;一切種精進;遂求精進;此世他世樂精進;清凈精進。 7 【談精進】 凈空法師   △ 不放逸:精進同三善根合起來即是不放逸(放是放蕩,逸是縱逸),就是過著有規律的生活。人若放逸就是對於貪嗔痴三毒不加節制,任性所為,肆無忌憚。不放逸剛好與之相反,是以三善根及精進為體,有防惡修善的功能。對一切善法肯認真負責,精誠集中,故名不放逸。   △ 甲胄表示精進之義,學佛的甲胄即是精進。如能忍,一切事均可成就。金剛經云:「一切法得成於忍。」人與人相處,人與環境相處,必須忍耐,唯一目標:若能使道業上有所成就,則任何環境都要忍耐。   △ 我們每天至少有十一、二小時都在動腦筋,貪著世事,這就是業。過去生生世世都在造業;要勤勞不息地進修,不取不著,即可遠離多生多劫的業障。   △ 純而不雜謂之精。精進是沒有條件的,有條件即不能與本性相應,有條件容易退轉。例如學佛為求財富、求平安、求兒女上進,希望達不到就要退心了。必須發菩提心,發菩薩願,沒有任何要求及附帶條件,只是為了饒益眾生,為了度眾生,求諸功德法。     △ 佛法是一條生疏的路子,豈能淺嘗而止,必須要熏習再熏習,重複再重複,方能見功效。所以多聽經多看經是有必要的,不補佛法熏習即補煩惱熏習。 精進又叫做勤,即努力向善向上。  △ 不放逸:精進同三善根合起來即是不放逸(放是放蕩,逸是縱逸),就是過著有規律的生活。人若放逸就是對於貪嗔痴三毒不加節制,任性所為,肆無忌憚。不放逸剛好與之相反,是以三善根及精進為體,有防惡修善的功能。對一切善法肯認真負責,精誠集中,故名不放逸。  △ 甲胄表示精進之義,學佛的甲胄即是精進。如能忍,一切事均可成就。金剛經云:「一切法得成於忍。」人與人相處,人與環境相處,必須忍耐,唯一目標:若能使道業上有所成就,則任何環境都要忍耐。  △ 我們每天至少有十一、二小時都在動腦筋,貪著世事,這就是業。過去生生世世都在造業;要勤勞不息地進修,不取不著,即可遠離多生多劫的業障。  △ 純而不雜謂之精。精進是沒有條件的,有條件即不能與本性相應,有條件容易退轉。例如學佛為求財富、求平安、求兒女上進,希望達不到就要退心了。必須發菩提心,發菩薩願,沒有任何要求及附帶條件,只是為了饒益眾生,為了度眾生,求諸功德法。  △ 佛法是一條生疏的路子,豈能淺嘗而止,必須要熏習再熏習,重複再重複,方能見功效。所以多聽經多看經是有必要的,不補佛法熏習即補煩惱熏習。  此外,精進具體還可分為五種:1、被甲精進。2、加行精進。3、無下精進。4、無退精進。5、無喜足精進。(也可叫做有勢、有勤、有勇、堅猛、不舍善軛精進) :被甲精進,即看到佛法義理,由信解故,自我惕勵,我當如此依教奉行;加行精進,即在被加精進的基礎上不斷進一步加功用行,以期待早日證悟真理;無下精進,指因加行精進而生疲苦,依然忍受苦楚,不在儀式上產生怯懦的情緒;無退精進,指與他(或她或它)逼惱,心不動搖,精進不舍;無喜足精進,即對於善品不得少為足,永不滿足,精進不已。  另外,關於精進,修學佛法的同修們要注意「漸次修行,剋期求證」這兩句話,比如釋迦牟尼佛在未成道之前曾遍參印度各地,漸次尋找解脫之路,憑著他老人家的福報還漸次修行了十幾年,於是最終才能成就菩提樹下「不證菩提,不起此座」的七天剋期求證。
推薦閱讀:

一首酣親必會的詩《關於酒》
【說客】關於車輛安全和車皮厚薄關係的淺析
八一八關於坐月子的各種經驗和教訓(所有小老婆將來都會需要吧)
關於先鋒黴素是否皮試及怎樣皮試的問題
2014年4月9日 星期三 香港: 20℃ 短暫陽光 文匯網首頁|關於文匯報|文匯移動客戶端|手機文匯網|文匯報PDF版|繁體|簡體

TAG: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