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正經的:金龍魚,已經瀕危了
龍,存在於神話傳說中,在東亞文化圈裡,它常常是九種動物合而為一的形象——兔眼、鹿角、牛嘴、駝頭、蜃腹、虎掌、鷹爪、魚鱗、蛇身。
這種傳說中的生物,在自然界中當然沒辦法找到實體。但如果稍放寬要求,倒有些與神話故事中「龍」形象相似的現生生物,比如今天物種日曆的主角——亞洲龍魚(Scleropages formosus)。
紅龍魚,頗有幾分東亞龍的氣勢。圖片:kkohen /wordpress.com
河中一霸
亞洲龍魚,又名美麗硬骨舌魚或金龍魚,隸屬骨舌魚目骨舌魚科。常見的金龍品系、紅龍品系及青龍品系都屬於亞洲龍魚。
亞洲龍魚自然分布區域為馬來西亞半島、菲律賓、印尼、柬埔寨、越南和寮國等地,這些地區雨量豐富,是典型的熱帶、亞熱帶氣候。
從上到下依次為金龍、紅龍、青龍三個品系。圖片:Chao Bian, et al. / Scientific Reports(2016)
如果你只見過清澈透明的水族缸中養著的龍魚,那你一定很難想像野生環境下亞洲龍魚的生活環境,因為它們實在是相去甚遠。
野生環境下的亞洲龍魚喜歡棲息在水溫20℃以上、水草豐沛、較為渾濁、水流緩慢且底質為泥質的黑水河(blackwater river)中。這樣的環境不僅可幫助它們躲避天敵,也方便它們伏擊獵物。
黑水河。圖片:Tim Ross / Wikimedia.org
亞洲龍魚有著明顯的上位口,這種「地包天」的口型代表著它們是水面表層的捕食者。兇猛的亞洲龍魚會以小型魚類、蛙類、鰲蝦等水生生物為食,但它們似乎並不滿足於此。
大概也聽從了「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號召,亞洲龍魚常常躍出水面一探究竟。沒想到這一躍果然有用,它們成功地將蟋蟀、蝗蟲、蜈蚣等陸生無脊椎動物納入食譜。亞洲龍魚的最大體長可達1m,體重可達7kg。
亞洲龍魚的上位口。 圖片:wikimedia.org
對於擁有超大上位口及獨特捕食技巧的亞洲龍魚來說,在野外餓肚子或許不會成為煩惱,但對於它們那些被養作觀賞魚的兄弟姐妹們來說,太過活潑就未必是一件好事了。
躍出水面的習性使得飼養的龍魚常常出現「跳缸自殺」的慘劇;另外,被食物卡住等因素還可能導致龍魚出現「脫臼」現象。這些都是魚友們飼養龍魚時常出現的問題。
「我下巴掉了,快幫幫我。」 圖片:@陳開心lucky
跳一支愛的舞蹈
凡事都有例外,就算是儀錶威嚴、性情兇猛的龍魚,也有我們意想不到的一面。尤其在當它們肩負起繁殖的重擔時,這種反差萌表現得淋漓盡致。
亞洲龍魚有著十分獨特且浪漫的繁殖行為。雨季的開始拉響了亞洲龍魚求愛演出的序幕,雌雄魚開始配對,進行一系列長達數周到數月之久的求愛行為。繁殖期間氣氛曖昧的晚上,雌雄魚相約來到水面,開始它們求愛的舞蹈——有時雌魚在前帶路,雄魚在後追逐;有時雌雄魚首尾相接,形成一個愛的圓環。
連魚都要虐狗。圖片:junglemikey.blogspot.tw
日復一日,雌雄魚感情逐漸升溫,直至情濃時,雌雄魚並排遊動,雌魚排出她準備已久的橙紅色卵子,隨後由雄魚提供精子。這場由亞洲龍魚帶來的系列求偶演出,最終隨著雌雄魚配子的釋放而宣告結束。
產卵與受精在短時間內完成。圖片:Arowana Venture Berhad /youtube.com
求偶演出雖然結束,但對於雄性亞洲龍魚來說,繁殖的任務遠沒有完成——它們需要小心翼翼地將受精卵含入口中,守護珍貴的後代。同時,雄魚要保持口一張一合的動作,以製造富含溶解氧的水流。
不能捧在手心,就只好含在嘴裡。圖片:Arowana Venture Berhad /youtube.com
受精卵孵出仔魚後,雄魚會繼續庇護它們的寶寶約7~8周,直到孩子們擁有游泳及自主生活的能力。
亞洲龍魚口中孵化的仔魚。圖片:Sarawuth Chesoh
美麗的,也是脆弱的
相比於錦鯉這類老牌觀賞魚類,龍魚被作為觀賞魚的歷史並不能算久。上世紀50年代之前,龍魚在一些地方還被當做常見的味道欠佳的食用魚。50年代後期,龍魚才開始被作為觀賞魚引入到水族箱中,之後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直至上世紀80年代才逐漸風靡世界。
各種品系的龍魚。圖片:pinterest.com
龍魚與錦鯉被人類飼養的歷史雖不同,但如果仔細思考這兩種觀賞魚的共同之處,你或許能發現一些有趣的地方——它們同樣被人類「寄予了厚望」。
先轉起來再說。圖片:sandiegozoo.org
人們飼養錦鯉,希望它能給自己帶來好運,有時甚至都不用養真的錦鯉,轉發一張圖片就能讓人「心安理得」。而龍魚更甚,這種形象美麗魚類神似東亞的龍,更被認為能給飼主帶來財富和好運。還有人說龍魚會犧牲自己跳出魚缸,來警告主人危險的來臨。
然而,龍魚「跳缸」的習性並沒有給自己帶來好運。龍魚身上籠罩的看似神秘的光環,使得人們對它的需求量激增,進而使野生龍魚的資源量受到嚴重影響。到上世紀80年代後期,亞洲龍魚已瀕臨滅絕。
截至2013年,東南亞國家對龍魚貿易採取禁止或非政策的,各佔一半。圖片:nus.edu.sg
因此在1980年,《華盛頓公約》開始明令禁止捕撈和銷售野生龍魚。
按照《華盛頓公約》要求,野生亞洲龍魚(親本)禁止輸出,其子二代及以下各子代才可以銷售。此外,準備銷售的亞洲龍魚需在體內植入野生動物辨識專用晶元,並向《華盛頓公約》組織申請註冊。僅有向《華盛頓公約》組織申請、核准登記備案並簽發「准售證」後,企業才可進行合法銷售。
被標價售賣的亞洲龍魚。圖片:Mark Bowler / NPL /mindenpictures
所幸的是,《華盛頓公約》生效後,新加坡、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等國相繼成功繁殖出龍魚的子一代、子二代等。1989年,《華盛頓公約》給予印度尼西亞1500尾輸出配額,1992年增加到2500尾,1993年增加到3000尾,1994年增加到4000尾。
印度尼西亞2008年發行的亞洲龍魚郵票。圖片:Post of Indonesia / wikimedia.org
不過截止目前,亞洲龍魚的群體狀況仍是瀕危(EN)。我們對於這種魚的保護,任重而道遠。
推薦閱讀:
※最不正經的女人面相
※一本正經的胡說|為什麼說《琅琊榜》是「耽美向」作品?
※越不正經的人越深情!
※內涵搞笑的腦筋急轉彎,不正經的人會說這些題的答案都是一樣的
※夏日正經事 如何清涼地浪
TAG:正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