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洪均生的武學成就

洪均生的武學成就

洪均生先生(1907-1996),晚號八八老人,河南禹縣人,陳式太極拳第十七代宗師陳發科先生入室弟子,從學十五載(1930-1944),朝夕相隨,深得真傳。後困於家計,寓濟南謀生,雖離師而居,然謹記師訓,研練拳技精益求精;默識揣摩,每有所得。

  1956年春,洪均生先生自濟再度赴京,從師進一步探求陳式太極拳技法,蒙師從推手到散手一一指點,反覆試驗每一招法,精微巧妙,盡得要旨。

  洪均生先生常說:「陳式太極拳沒有一個動作是空的,都是有用的。」確非虛語。他常與來濟各拳種交流、訪藝者均交手驗證太極拳技法,體會陳式太極拳「理精法密」之真義。

  洪均生先生徵得陳發科先生允許,將他所講解的各種招法融會於原來所學套路中,期冀為學者開闢一條走向掌握太極拳技法微妙的捷徑,從1956年後,以此套拳法傳於濟南學生。通過實踐,效果卓然。是以逐漸擴展到南北各地,日本、美國、東南亞友人亦陸續來學。如「日本太極拳協會」主任指導中野春美女士、副主任高谷寬先生,以及石島清光、曾我忠弘、森田育利、安東尼、古賀榮子等皆多次登門求學,並回國後廣泛傳播。日本武林尊稱洪均生先生為「太極巨星」,成立了「洪均生太極拳研究會」,專門研究他所傳授的拳理拳法。

  洪均生先生穎悟過人,博覽強記,工書法,通音律,善詩詞,文武兼優,以深淵的學識和武學修養,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研究陳式太極拳理法。他結合生產勞動習慣動作,就近取譬,使學者易於領悟;又常現身說法,親於學者試驗,使學者如步入一座取之不竭的寶庫之中,越學越明,越學越深,越學越愛,有欲罷不能之感。確是一位難得的明師。

  說到他寫書,確實不易。第一稿未半,正逢1961年自然災害,他患了偏癱之疾,生活極其艱難,幾乎無法支持。幸受著名學者劉子衡先生支持鼓勵,才決心克服困難,勉力續寫。後雖病癒,然三次易稿都是在多年居住的幾平方米一間陰暗潮濕的棚屋裡,趴在床上完成的。直到1988年方才定稿,名曰《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

  此書遵照陳發科先生講解的實戰技法,以陳鑫先生的「纏法」即螺旋運動力學原理為依據,引證前人之學說,創前人之未有。

書中對每一個動作均作了詳細解說,因為每一個動作都有規範,「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必須做到「無過不及」。是以將每一動作在公轉上的正旋、反旋,自轉上的順逆,腳的步法,手的位置,手心手指的方向都一一說明,使學者真正理解陳式太極拳之真諦。

[page]

  書中注重技擊實用,不空談意、氣。因為每一個動作都是攻防的著法,為「知己知彼」,便將對方的位置、著法一一說明,以便學者做到「練拳時無人若有人」,才能在「交手時有人若無人」。

  洪均生先生以畢生精力研練陳式太極拳理法,又能熟識各家太極拳理論,融會貫通,結合教學實踐,驗證前人學說,有新的創見和解釋,糾正了一些不正確的觀點和誤識。他繼陳鑫先生之後,在闡述陳式太極拳理法上做出了新的貢獻。他根據陳鑫先生的纏法理論及實用拳法,結合對立統一法則和力學原理進一步闡發了陳式太極拳理論。

  例如,他根據「腰為車軸」、「立如平準」的原則,提出陳式太極拳要求隨遇平衡,步法不變,重心不能前後移動、搖擺,只能在左右旋轉。重心的位移只能隨步法的變換而移動,糾正了「重心全部移於某腿」的錯誤。

  又如,他首次提出手法上的公轉與自轉,公轉的正旋、反旋,自轉的順逆以及腿部纏法的具體要求;詳細闡明了每一動作公轉與自轉配合的角度,解決了《陳式太極拳圖說》未能闡述的問題。

再如他對雙重作了科學的解釋,指出雙重之病為前手前足同實,或後方手足全實,便為雙重。前面雙重,必出頂勁;後面雙重,又必出丟勁。欲做到不犯雙重,不丟不頂,全在周身上下相隨的螺旋運動,變化的方向及時間恰到好處,無過不及。

  另外,他首次提出眼法上也有虛實之分,並主張目視固定目標(對方),糾正了原來練拳時「眼隨手運」而不符合實用的眼法。因為眼是傳達信號的器官,又是指揮全身運動的「先行者」,所以眼應注視目標所在,而身、步、手隨之運動。即變換身步手法的運動時,莫不以眼所視的方向為準。

  眼應平視目標,不可偏高或偏低。如須向某方向轉身進步,眼光則轉向某方;如步法不變,眼應視某勢中手的最後一個動作的方向。

又,眼注視的目標為點,點的內外為面,面的界限約150°。拳論說「左顧右盼」,顧的就是點,為實;盼的就是面,為虛。因此在左顧的同時,也有右盼。顧盼不但是為了指揮自己的動作,而且是為了觀察對方的動作,以便於隨敵動而變化。同時,也應觀察到時地形和周圍環境的情況。

  這些理論都是創造性的,為後學研究陳式太極拳指明了方向。

洪均生先生為人坦蕩,虛懷若谷。在太極拳理法探討上主張展開討論,堅持真理。他所寫的文章涉及到有關著作和個人,都能坦率說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這種精神是可貴的。

  陳式太極拳法以技擊性強聞名於世。洪均生先生十分重視陳式太極拳的技擊性和實用性。特別對陳式太極拳的核心——纏絲勁進行了全面深刻的研究,並創造性地論述和實踐了眼、身、步、手武學理論,以及纏絲勁螺旋運動的公轉與自轉的運動關係,強調眼身步手方向角度的密切配合,做到了「無過不及」,以此在拳法中更進一步地體現柔化剛發,精拿巧運。如運斤大匠,解牛庖丁,妙造自然,不著痕迹。

  洪均生先生秉承師訓,拳架在嚴格遵守陳式太極拳纏法的原則下,以技擊實用為本,與眾有別,行拳縝密、端嚴、輕靈、沉著、超逸、含蓄、雍容、雋永、自然,纏綿之處見雄渾大氣,可謂無心成化,不著痕迹,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此心法耐人尋味無窮。

[page]

  洪師九十大壽,我請著名書法家劉惠民(號老雲)先生書云:「翩若驚鴻,宛若游龍,圓轉如意,中有權衡,大家風範,威而不猛。」頌譽洪師拳法,作為大壽敬獻。

  洪師精通詩詞,從美學的角度闡釋太極拳視覺美的真諦,以詩的形式對太極拳法、技擊美學做了高度統一的描述,寫出了陳式太極拳「拳品」十三篇,創造了用詩的語言評論「武藝高低亦人品為準」的武學思想,開導了太極拳美學崇德的先河,前無古人,後啟來者。

  1995年5月初,我和弟子劉洪利、陳廣友、張新建等人再度赴濟求師指正拳法。蒙師談技說法,盡心指點,並親手教我實戰,這於我對陳式太極真諦之領悟乃一次質的飛躍。(卻萬萬沒有料到這竟是洪師最後一次傳我技法!每想到此,凄然淚下,如刀刺心,悲痛欲絕!)

在濟期間,一日洪師講解散手與推手,他老人家一高興離座站起,要我與他試驗散手技法,並要我隨意進攻,不拘成法,當時,我深信老師拳法高超,然總歸年高九旬,我怎能與老師較拳?猶豫不決間他似看透了我的心思,笑著說:「你隨我三十餘年,我看你最近功夫長進了沒有?」接著又說:「你不要有任何顧慮,只管放心來攻,否則陳式技法怎能進一步領悟?」我考慮再三,心想用一個兩全之法,就是以虛手引化、保持距離,即安全又能展示自己的功夫,且不負洪師之意。誰知一交手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兩全之法只剩下一全了!

當時我以左手虛晃洪師面門(防則虛,不防則實),同時進右步,速發右拳,直攻胸前,本意拳到他胸前寸許停住,察其變化,以防不測。卻沒料到他隨勢進身,破壞我保持的距離,同時以右手外側接我右拳。說時遲,那時快,我被打了一個後空翻。洪師身法速度之快,手法之妙,無與倫比。我僅覺得發出的右拳好像碰到了一個飛轉的輪子,身不自主地翻轉過去。要不是洪師當即抓住我的手腕,還不知摔倒跌傷是什麼樣子呢。真不可思議!我一身冷汗順身而下。旁觀者齊贊:「精彩,漂亮!」並說我化解洪師招法的「後空翻」之翻轉動作既快且美,卻從來沒見我平常練過,問我是怎麼練的。我搖了搖頭,若有所思地自言自語道:「近乎道,神乎技矣!」大家聽後面面相覷,不知其里。我以實告之,相與大笑。

  洪師致力於太極拳理法的研究,功成之深厚,理法之縝密,均目前少見。但他非常謙虛,有古君子之風,總是謙稱自己是陳發科先生不成材的老學生,即使在學生面前也從來不誇自己。我從師三十餘年,只有一次聽洪師說:「人來攻我,讓他仰跌、前撲,必須預期效果;甚至與真正敵人交手,不但要他折胳膊,斷腿亦不難,就是要他死,也不會離開一步。」當時我雖相信這話絕非誇大,但如何使人仰跌、前撲,我卻還不了解。後來我學習有關力學規律,又聯繫陳式拳法,聽洪師由詳細解說,才明白到重心問題。前傾是重心從背後上升,形成前面雙重;後仰是重心從胸前上升,而成後面雙重所致。這如同人們不小心踩上滑的東西而仰跌、絆著石頭而前撲是一樣的道理。

  這些道理講起來都好理解,但練到身上,做起來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習太極拳者之多超過任何時代,但能明拳理、功夫練到身上的為數太少。名師好求,明拳理有功夫的「明師」難找。同理,明拳理有功夫的明師,想找一位有天資肯下功夫的學生也不容易。

  我從1964年拜在洪師門下,蒙師言傳身教,情如父子。我每次到濟南洪師都從嚴、從難、從實戰出發親傳拳技,不厭其煩一一講解。然言猶在耳,師已西去(洪師於1996年1月23日去世)!使我至今愧負我師期望,永為最不成材的老學生,不勝內疚。我以一個太極拳迷戀者,能對此拳理精法密,略窺門徑,無一非我師所賜。每念恩師,永銘難忘。願將吾師所授公諸同好,並把恩師遺著公諸於世,永久紀念我師。

  窗外簌簌落下陣陣秋雨,舉目看到牆上懸掛恩師親書的「學無止境,不負師望」遺訓,感慨萬千。我以「秋雨同作悲淚,遺訓永是家風」為座右銘,老師永遠在我心中!

以後無論我到什麼地方,都把老師的遺像放在案頭。這遺像看上去有幾分嚴厲,有幾分慈祥。每當我研練拳法有所得時,總感到先師露出慈祥的笑容,似欣慰、似鼓勵;每當我有所懈怠時,又總感到先師露出嚴厲的表情,似批評、似鞭策。先師這嚴厲又慈祥的表情永遠銘刻在我心中……


推薦閱讀:

是什麼成就了偉大的演員
宋詩的成就,在元、明詩之上,也超過了清詩
46歲的伊能靜懷二胎,所有受過的傷,承受的痛都成就了今天的幸福!
【景川教練】李嘉誠:告訴你為什麼還沒有成功,窮困潦倒,一無所有!
共和國軍史上輝煌一戰:此戰大敗日寇,成就279位開國將帥! - 今日頭條(TouTiao.com)

TAG:成就 | 武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