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亟需返璞歸「真」
作文教學亟需返璞歸「真」
文|李彬(江蘇省崑山市第一中學)
新課改已經走過十年,語文教學領域確實出現了不少新氣象,諸如教材多樣化、學習方式的轉變等等,然而「外榮中枯」、「體熱內虛」等打著「新課改主義」旗幟實質上背離語文教學本質的現象也漸趨泛濫。真語文在《聚龍宣言》中旗幟鮮明地宣告:「語文教學不裝、不演、不做作……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體,真讀、真說、真寫、真對話……語文教學要在聽、說、讀、寫活動中培養學生自然、健康的表達習慣,自信、創新的心理品質,自由、獨立的人格特徵。」真語文對當下浮躁、花哨的語文課改來說,不啻於當頭棒喝,醍醐灌頂。真語文貴在一個「真」字:教師真教,學生真學,學做真人。反觀應試教育下的作文教學,很有必要用真語文理念來做一澄清。秉承真語文理念的「真作文」就是要用「真做法」培養學生自然、健康的表達習慣,培養學生自由、個性的心理品質,培養學生獨立創造的人格特徵,最終使學生養成觀察生活、熱愛生活、認真閱讀的習慣,習得寫出真實健康的自由表達能力。
真作文需要真生活
葉聖陶曾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才會寫出什麼樣的文字,否則就會陷入不切實際的唯技巧論。」①離開了「生活」這個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能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走進中學生的作文,我們常常見到或改編素材集錦的美文,或重複大家耳熟能詳、味同嚼蠟的陳詞濫調,甚至還有拿古人故事來拼湊文字,就是沒有鮮活的屬於自己的生活。作文教學必須也應該反思,必須關注學生個性成長、獨立思想、自由精神、反思年輕一代的人生站位。生活是寫作的寶庫,生活中有喜怒哀樂,看到聽到很多的大事或小事,文章只有寫出了生活中的真情實感,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生活中不是缺少寫作的素材,而是我們往往忽視了生活中的金礦石,沒有抓住一閃而過的可貴的思考。作文教學就是要目中有人,把學生當成一個個具體的、活生生的生命實體,鼓勵他們自由地觀察、思考、表達,即使暫時是幼稚、膚淺,相信它也是真誠的、美好的,如同帶露的花蕾,終會綻放燦爛的花朵。
讓中學生在作文中展示真實的自我,讓作文教學回歸生活,表現生活,這是解決學生作文題材空泛、主題虛高的關鍵。《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极參与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寫作慾望。」有了經歷,有了積累,才會有靈感,才會下筆千言,倚馬可待,寫出自己的人生「史記」。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多形式地創設寫作生活情境,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家庭、學校和大自然的方方面面,去關注生活,體驗生活和反映生活,去「找米下鍋」,而不是「等米下鍋」或者「借米下鍋」。絕不能把學生關在教室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一景、一物、一語,如果用獨特的目光去審視,就能讀出全新的意境,就會有超常的發現,就能化腐朽為神奇。引導學生親歷體驗生活,引導學生設計生活,引導學生品味、升華生活,引導學生敘寫、演繹生活,這才是作文的源頭活水。作文教學不僅要善於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萬物,從體察中反映和表現生活,更要教導學生學會關心他人、關心社區、關心國家,培養社會責任感,以此拓寬他們生活的領域,激發他們生活的熱情,激發他們寫作傾吐的慾望。只有這樣,學生在寫作時才會「情動而辭發」。費爾巴哈說過「人就是他吃進去的東西」,此話從一個側面道出了寫作的本質。
真作文需要真閱讀
低幼化和模式化也是當前學生作文的兩大痼疾。作文低幼化的一個原因是閱讀的缺乏與膚淺,沒有足夠的量就難以有質的飛躍。學生不讀書是沒時間讀書,時間都耗在練習上去了。關鍵是語文教師也不讀書,這的確是一件很令人憂慮的事情。「跟教作文一樣,唯有老師善於讀書,深有所得,才能教好讀書。只教學生讀書,而自己少讀書或者不讀書,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因此,在讀書方面,也得號召『教師下水』。」②沒有源頭活水,豈不是固步自封,又如何能「授之以漁」?語文教師自己不動筆寫作,不能做示範,如何能指導學生寫作?不求甚解的快餐式、跳躍性、碎片化為特徵的「淺閱讀」,則容易演化成有百害而無一利的「淺思維」。我們到書店就會發現,許多書都已做好分類,諸如勵志類、愛國類、愛心類……出版者都已為我們的學生打包組裝了。這哪裡是真正的閱讀?學生的認知從一開始就會受這些定性東西的影響,思想不可能不模式化。寫作是思想情感的流露,習慣了這樣的閱讀,習慣了這樣的思維,創新從何談起?還有一點,我們教師也常常難用模式化的窠臼去束縛學生:新材料作文分引、提、聯、轉、結五步;文章別只舉一個例子,抓住一個古人不放;不要說大白話,要說得有文采;文章要有一至兩個亮點,行文中要多次扣題;材料、引語和話題中的相關文字至少在文中出現三次以上……
《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提出:「通過閱讀和鑒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書猶葯也,可以醫愚。一個人,只有當他的內心世界變得無比強大、無比寬厚,他才能真正站立起來成為一個「大寫的人」,他面對生活中的一切艱難困苦,在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喜怒哀樂,才能煥發出人性的光芒,他對社會人生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的思考,才能站到普遍人性的高度去審視,才能去尋求生活中的真善美,去鞭撻一切的假惡丑。也只有這樣,他提筆作文注入文字中的情感才會是積極的、充滿「正能量」的。一個中學生如果十二年在學校語文學習中讀了不少書,有著對書籍豐富而深厚的情感,更有著在讀書中成長的真切感受,那麼只要真的擁有一本自己「心愛」的書,真的用心讀書了,就一定會寫出精彩的作文。精美時文、名人傳記、哲學名作、科學小品都應成為涉獵的對象。同時,要將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優秀的經典文本蘊含著豐富的寫作資源,我們可以從中挖掘寫作資源,通過讀寫結合,充分利用文本的教學價值:一部部經典作品,一個個文學形象,帶給人類諸多啟示,要學會在閱讀中尋找、提煉話題。站在巨人的思想上,我們可以「望盡天涯路」,正所謂,「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真作文需要真思考
目前,高考作文中面廣量大的所謂議論文幾乎千篇一律,均是公理、常理、大道理,甚至「不講理」。「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清代王夫之這句話指出了「立意」的重要性。我們常常教導學生要學會積累素材,要認真觀察,要經常練筆,但是我們往往忽略了一點,就是沒有教會學生如何思考,如何透過現象看到問題的本質,任何看出已有之「理」的疏漏,發現新的、屬於自己的獨特之「理」。羅曼?羅蘭說:「要照亮別人,自己心中要有陽光。」我們教學生寫作要表現真情實感,我們就必須教學生善於對那些突發的、零碎的、蕪雜的情感進行嚴格的選擇和精細的藝術過濾,將生活中那些零碎蕪雜的表象凝聚起來,賦予思想、藝術和審美趣味的色彩。只有這樣,經過加工過濾和理性思考,真情實感才能上升為藝術和審美的情感,在作文中只有把表達的情感上升到審美的高度,這樣的情感才是具有生命力的。
生活世界不存在絕對的真理,任何真理都是有條件的、相對的,人們追求的真理往往是遙不可及的,認知追求的是「逼真性」。孫紹振先生說:「美國sat評分標準中,就有批判思維的原則,既是對學生素質的要求,也是議論文的根本原則。這也就要對一切公認的說法,包括諺語、格言,都要進行反思。」③這一點,古今中外道理相同。如以「水滴石穿」為題論述做事情要持之以恆,就務必要將「水滴石穿」的前提條件闡述清楚。這些前提當中至少應該包括這樣三個方面: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必要的自知之明以及科學的方式方法。三者缺一不可,反之則不能成立。人們熱愛自由,往往借用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這句話大家都認為沒有什麼問題。仔細想想,這句話很有疑點。「自己的路」,是什麼樣的「路」?是「捷徑」還是「彎路」?是「光明大道」還是「歪門邪道」……路要選擇正確,否則一意孤行是很危險的,凡事都必須「深思而慎取」。學會獨立思考,不僅能促進知識的理解,更能促進知識的遷移、能力的提高和思維的發展,同時也是形成獨立人格的必要前提。
真作文需要真表達
《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實驗)在「實施建議」中明確提出:「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批閱大量的學生作文,筆者深為現狀擔憂。「網路語言」比比皆是,「話語克隆」習以為常,「華麗炫目」更是泛濫成災……許多學生熱衷於寫所謂的「美文」,其表現主要在堆砌華麗詞語、編製工整句式、串聯詩文名句、排列文化名人等方面。某些遊走江湖的所謂名師不斷鼓吹美文的技巧,表演「用一個事例完美演繹多年高考作文」的特技。受其熏染,許多學生為能抓住閱卷老師的眼球,總要在文章開頭寫一組整句,而整句和文章主旨沒有必然聯繫,實際上內容單薄、思想蒼白。作文的最根本要求,首先要言之有物,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又如許多學生脫離生活實際,採取取巧的做法,以為熟悉一本書、記住一個人就可以應對所有的作文了,於是屈原、陶淵明、司馬遷、李白、杜甫、蘇東坡等人輪番上陣,以為來點歷史文化知識,摻些文學想像,能和題目靠得上、掛得攏、貼得近,加上幾段漂亮話以顯示積極修辭意識……
葉聖陶先生說:「學生為什麼要練習寫作文,對於這個問題,老師必須有正確的認識。練習作文是為了一輩子學習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並不是為了應付升學考試,也不是為了當專業作家。」④葉老的這段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作文教學的真諦。在批改習作時我們常常發現學生的周記或自選題作文往往較命題作文、考場作文寫得真實、自然、流暢。原因何在?因為在周記這樣的寫作活動中,學生沒有處於壓抑狀態,沒有說謊的必要,沒有為炫文采而炫文採的需要,敢於袒露真實的自我,而在考試作文中學生為分數而寫,在高分作文的「誘導」下,違心地「為文造情」「為文造采」。《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提倡真實的表達,並非反對有文採的語言,有文採的語言讓人讀起來能夠感受到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高度融合,能夠體現作者較為深厚的語文素養,但是它的前提條件必須有深刻的內涵、真實的自我。在自由表達方面,先寫「放膽文」,再到「規矩文」,也是寫作的一個必然過程。「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培養學生的自覺意識,才能使其在寫作的路途中不斷地修正自我,超越自我。作文是人類特有的真誠表達、善意溝通的工具,當把寫作練習當成一種撒謊訓練的時候,對孩子人格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學生用什麼語言去寫,用什麼態度去寫,直接影響了他的情操、他的善惡美醜的標準的選擇,慢慢會影響他心靈的塑造。
正本清源,也許只有從源頭做起,作文教學才有希望!
參考文獻:
①葉聖陶論語文教育[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②劉國正主編.葉聖陶教育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版.
③孫紹振著.孫紹振論高考語文與作文之道[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④葉聖陶.大力研究語文教學,儘快改進語文教學[A].中央科學教育研究所編.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上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