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格律常識 | 第7講】拗、拗律、拗救、拗粘、拗體古詩;韻、押韻、轉韻、限韻、佩文詩韻。
詩詞君持續會給大家簡單的分享一些基本的詩詞常識及定義,預計10講,希望大家從最基本的知識開始掌握,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詩詞格律常識 | 第7講
現實主義
創作方法。在文藝史上,現實主義與流漫主義是兩大主要思潮。其基本特徵是提倡客觀地觀察社會生活,主張按客觀世界本來的面貌和生活自身的邏輯,力求真實地再現客觀生活,描寫生活中已經存在和可能存在的事物,較多採用寫實的手法,追求細節的真實,對生活作精細的描寫,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和逼真感。「現實主義」一詞由法國畫家庫爾貝和小說家尚弗勒里等首次使用,此後在文藝創作中便出現了以「現實主義」正式命名的流派。中國最初將「現實主義」介紹進來時使用「寫實」、「寫實主義」等詞語。
押韻
又寫作「壓韻」。押韻是把字音中「韻」的部分有規則地反覆再現,造成聲音迴環往複的美,使文句聽來和諧悅耳。劉勰在《文心雕龍·聲律篇》中說:「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押韻是韻文最重要的特徵。一般的韻文均要用韻。如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共有305首詩,其中只有七首不用韻,其餘絕大多數的詩都押韻,如《鄭風·清人》首章:「清人在彭,駟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彭、旁、英、翔等字押韻。顧炎武《日知錄》說:「《詩經》有全篇無韻者,如《周頌》、《維天之命》、《昊天有成命》、《時邁》、《武》諸篇是矣。」近體詩的押韻,其韻腳位置是固定的,絕句於二、四句押韻,律詩於二、四、六、八句押韻。此外,首句可用韻也可不用韻,一般押平聲韻,中間不能轉韻,要一韻到底。
押險韻
指韻文中用艱僻的字(即韻書中一個韻部中同韻字很少,被選用機會不多或字雖多而組詞能力不強的字)入韻。有的詩詞作者故意使用險韻以炫耀自己駕馭文字的能力,古時稱之為善用險韻。唐人韓愈好以善押險韻著稱。《金史》也說王庭筠「暮年詩律深嚴,七言長篇,尤工險韻。」
押仄聲韻
近體詩一般押平聲韻,但也有少數的詩用非平聲字押韻,這稱之為押仄聲韻,而主要是押入聲韻。這種押仄聲韻的近體詩,除了入韻字是仄聲之外,其他的平仄、對仗格式都符合格律詩的規定。押仄聲字的詩,除首句入韻用仄聲字之外,其餘單句的末一字,一般都用平聲字。而押平聲韻的詩是不能單句末尾用平聲字的。因此,這種押仄聲韻的詩可以看作是格律詩的一種變形,有人就把這種詩歸入古風一類。押仄聲韻的詩如杜甫的《羌村三首》之一:「崢嶸赤雲西,日腳下平地。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妻拏怪我在,驚定還拭淚。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鄰人滿牆頭,感駐亦欷歔。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這首詩入韻的是去聲字。近體詩也有押仄聲韻的,如柳宗元《江雪》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是古體詩以仄聲字入韻,古體詩多尚仄韻。押仄韻者多以平聲尾為起句,但杜甫則用以仄起。李東陽《懷麓堂詩話》說:「古詩仄韻者,上句末字類用平聲,惟杜子美多用仄聲,如《玉華宮》、《哀江頭》諸篇已可概見。其音調起伏頓挫,猶為矯健,似別出一格,回視純用平聲者,便覺萎弱無生氣。後則韓退之、蘇子瞻學之,故亦健於諸作。」杜甫《哀江頭》詩云:「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晶潛行曲江曲。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顏色。昭陽殿里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嚙黃金勒。翻身向天仰射雲,一箭正墜雙飛翼。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往彼此無消息。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忘城北。」這首詩共有二十句,十上句中,用平尾的六句,用仄尾的四句。音調錯落,顯得鏗鏘有力。詞中押仄韻的甚多,如《二郎神》等。
押平聲韻
近體詩一般以平聲字入韻,這稱之為「押平聲韻」。
拍
詞學術語。本指音樂之節奏。詞則以一句為一拍。劉禹錫《憶江南》詞序:「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蘇軾《十拍子》全篇即為十句。也借指「句」,如詞之結尾處稱「結拍」,詞之下片起句稱「過拍」。又借指樂曲,將舊曲翻成新調稱為「近拍」,如《隔浦蓮近拍》、《快活年近拍》等。
抱韻
韻文押韻的一種方式。一首四句的詩,一、四句押一韻,二、三句押另一韻,後者環抱於前者之中,故稱為「抱韻」。這種用韻方式較為少見。例如歐陽炯的《壺天曉》詞:「月映長江秋水,分明冷浸星河。淺沙汀上白雲多,雪散幾叢蘆葦。扁舟倒影寒潭裡,煙光遠罩輕波。笛聲何處響漁歌,兩岸蘋香暗起。」
擇腔
古人作詞時,先要擇腔,又叫擇調,即先選擇某一聲情與所要寫的詞的情感格調相適應的詞調,使詞的內容與音聲的格調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做到聲情並茂。如要抒寫慷慨激昂、剛健豪放的感情的,就要選用《滿江紅》、《破陣子》、《賀新郎》、《念奴嬌》、《六州歌頭》、《桂枝香》一類的詞調;如要抒寫離愁別恨、柔靡婉麗、悱惻纏綿的情思的,則要選用《憶江南》、《浣溪沙》、《鷓鴣天》、《臨江仙》、《浪淘沙》、《滿庭芳》、《木蘭花慢》一類的詞調。當然,後人作詞有些也不講究這種擇腔的作法。
拗
詩學術語。指律詩與絕句突破平仄常格而加以變換。這種變換間有體現在第二、四、六字者,但以五言第三字與七言第五字為多。兩聯皆不依常格,稱拗句格;通篇如此,則稱為拗律。清王軒《聲調譜序》謂:「韓、孟崛起,力仿李、杜拗體,以矯當代圓熟之弊。」可見所謂拗,是詩人有意為之的結果。運用得當,可造成磊落嶔奇、峭挺硬健的藝術效果。
拗體
近體詩除了存在運用平仄不合規律的拗句外,還有在篇式上的排列不合律(經常失粘)的詩,一般稱之為「拗體」。拗體詩中既有拗句,也有律句,也有全篇各句皆拗或全用律句的。這種拗體詩流行於初唐及盛唐,中唐以後較為罕見。
拗律
即拗體律詩。
拗救
詩學術語。指某句該用平聲處用了仄聲,於是在後面(末句或對句)的適當位置上,將該用仄聲者改作平聲,以為補救。如此平拗仄救,仄拗平救,詩歌仍能平仄協調,音節和諧。拗救之法通常有二,一是本句自救,即孤平拗救;一是對句相救;亦有兩者並用。唐宋以來,孟浩然、李白、杜甫、韓愈、李商隱、蘇軾、陸遊等大家集中可見。
拗粘
即失粘。
拗句格
詩學術語。詩中兩聯皆不依常格,稱拗句格。
拗體詩
律詩的一種。律詩變格之一。指故意不依平仄常格時出拗調的律詩。起於唐人的創造。清王士禛《分甘余話》卷三謂:「唐人拗體律詩有二種,其一蒼莽歷落中自成音節。……其一單句拗第幾字,則偶句亦拗第幾字,抑揚抗墜,讀之如一片宮商。」前者由杜甫開創,且最擅長。如《題省中院壁》詩,八句皆拗,一句拗三、四字者屢見,句尾不避三平,顯得硬峭勁挺。影響及於宋江西詩派,以至成為宋詩的一大特色。後者由許渾開創,往往只拗詩中一聯,三、四兩句出句與對句第五字的平仄互換,在拗體中最有規律可循。如其《登故洛陽城》,頷聯「水聲東去市朝變,山勢北來宮殿高」,第五字「市」、「宮」平仄互換。許渾晚居潤州丁卯橋別墅,故此體又稱「丁卯句法」。
頂真體
即連環體。
轉調
詞學術語。詞本為合樂之唱詞,所配合之曲調原屬某一宮調,後雖用同一詞牌而轉入另一宮調,應曲之詞往往也相應發生變化,如柳永有《二郎神》,徐伸有《轉調二郎神》等。
轉韻
亦稱「換韻」。詩學術語。指一首詩中為兩個或兩個以上韻。古詩轉韻自由,可若干句轉換一次以至數次,亦可一韻到底,唐以後古體詩亦往往如此;而今體詩則規定不得轉韻。又兩韻本不相近,其中一個改變讀音後始能與別一個相轉相通,亦為轉韻,取其聲轉而通之意。如「江」韻可轉入「東」、「冬」韻,「魚」、「虞」韻可轉入「尤」韻。
轉踏
又稱為傳踏,纏達。是流行於宋時的一種樂曲。它由勾隊詞、口號為前引,然後是詩與詞(曲子)相間,吟詠同一種題材或敘述同一個故事。詩的部分是一篇七言八句的詩,詞則是一首《調笑令》,詞的前兩字與詩的後兩字相重疊,表現了遞轉的意味。然後是遣隊詞(又稱為放隊詞),這一部分是由一首四句七言的詩構成。如宋人趙令畤有《蝶戀花》十首,就屬於轉踏。
轉韻古體詩
古體詩中可以中途換韻的一種類型。流行於唐代,唐以前較為少見。轉韻古體詩多適用於七言和雜言,五言古體甚少轉韻。轉韻的七言古體,多數使用律句。這種入律的轉韻七言古體詩,多數以四句同用一韻,並且平聲韻與仄聲韻交互使用。
非雙拽頭
三疊詞中的一種。三疊詞分為三片,三片的前兩片的句式完全相同,叫做雙拽頭,三片的句式各不相同的,叫做非雙拽頭,如《蘭陵王》、《寶鼎現》、《十二時》等。
和
樂府中的和聲。《夢溪筆談·樂律》說:「古樂府皆有聲有詞,連屬書之,如『賀賀賀』、『何何何』之類,皆和聲也。」宋郭茂倩《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序》說:「吳聲、西曲前有和,後有送。」
和詩
詩學術語。指作詩與別人相唱和。有限定和韻與不限定和韻兩種。
和韻
詩學術語。和詩方法的一種。指依照所和詩原韻作詩。內可分三種情況:「有次韻(先後無易),有依韻(同在一韻),有用韻(用彼韻不必次)」(宋劉攽《中山詩話》)。
側艷體
又稱為側艷詞、艷詞等。指使用艷麗詞藻、雕琢字句、書寫婉約風流內容的詞作。
佩文詩韻
清代康熙皇帝年間命令詞臣所編的一部官韻書,它與《佩文韻府》相輔而行。後者是一部彙集詞藻而成的特殊韻書,收有「韻藻」、「對語」、「摘句」等項,其撰作目的是為製作詩文的人提供詞藻,便於查明成語、典故以及前人用過的詞語。「佩文」是康熙皇帝的書齋名。《佩文詩韻》所錄韻字,與《佩文韻府》基本相同,但不列詞藻,只對字的音義加以訓釋。它也是為作詩的人提供一個用韻的規範。後人周蓮塘對本書加以修編簡化,寫成《佩文詩韻釋要》。清人余照也仿照《佩文詩韻》及《佩文韻府》編成了《詩韻珠璣》和《詩韻集成》兩書。有清一代,仿效《佩文詩韻》編撰的韻書很多,都有是同一類的作品,如汪慕杜編的《詩韻合璧》(另有湯氏的《詩韻合璧》一種)、惜陰主人編的《詩韻全璧》等。
依韻
詩學術語。和韻方式之一。指和韻時,用與所和詩在同一韻的其他字為韻。「前人作詩,未始和韻。自唐白樂天為杭州刺史,元微之為浙江觀察,往來置郵簡唱和,始依韻,而多至千言,少或百數十言,篇章甚富……豈詩人豪氣,例愛矜誇邪?」(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卷一)
的名對
又稱「正對」、「切對」、「正名對」。詩學術語。對仗的一種。目僧空海《文鏡秘府論·東卷》謂:「的名對者,正也。凡作文章,正正相對,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東,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上句安正,下句安斜;上句安遠,下句安近;上句安傾,下句安正。如此之類,名為的名對。初學作文章,須作此對,然後學余對也。」
往體
古體詩的別稱。
變體
一個詞牌除正體之外還有其他的變式,叫做變體,又叫變格。參見「變格」條。
變格
定格變化後形成的譜式。變格往往使詞或曲在句式、平仄等方面發後增減變化。變格有時形成新的詞牌或曲牌。就詞來說,如《醜奴兒》在原調上增加了兩個襯句,或是在末句加上幾個字,句式或韻式都發生變化,形成新的格體,這就叫變格。就曲來說,如《雙調·駐馬聽》變為《駐馬聽近》,變成獨立的新曲牌。
變調
詞的入韻字由平變仄或由仄變平,這稱為變調。如《滿江紅》本是押仄聲韻的,但另有一種《滿江紅》卻押平聲韻,這就是變調。
郊廟歌辭
樂府的一種,它主要是貴族創作或享用的樂曲,主要是用於郊祀(祭天神或地祗)或廟堂中祖先祭典的歌辭,流行於漢至五代時期。如漢代的《郊祀歌》、《安世房中歌》等即屬這類作品。
單片
單調的別稱。
單句
又稱為出句,詩中每一聯的上句。參見「出句」條。
單調
詞之體式。指單段詞。其體式較短小,如《竹枝》僅十四字,《十六字令》十六字,《閑中好》十八字等。單調詞源於唐五代,最常見之單調詞牌有《如夢令》、《南歌子》、《南鄉子》等。
單音步
格律詩的詩句中一個字(音節)一頓,稱為單音步。一個五言詩句中,一般有兩個雙音步和一個單音步,七言詩句中,則有三個雙音步和一個單音步。如杜甫《登兗州城樓》詩:「東郡趨庭日,南樓縱日初」,「日」和「初」就是單音步。
單拗單救
拗救的一種,即本句自救。
法曲
隋唐時道觀寺院中所奏的一種樂曲,後來也用於宮廷中的演奏。它往往包含許多「遍」(樂章),吟詠某一個故事或說明某一個道理。法曲有《破陣樂》、《長生樂》、《一戎大定樂》、《獻天花》、《獻仙音》、《霓裳羽衣》等。
寶塔詩
詩體名。參見「一至七字詩」。
定格
詞、曲在句式、字數、平仄、押韻等方面所規定的固定格式。如《定風波》這個詞牌,必須分為兩片,共六十二字,全首詞用五個平聲韻貫串到底,中間混押仄韻。上片押三個平韻和兩個仄韻,下片須押二平韻,間押四個仄韻。這是本調的固定格式,稱為「定格」。
官名對
格律詩對仗的一種。所對者俱用官名。如宋子京《真定述事》中的「帳下文書三幕府,馬前靴襪五諸侯」,「幕府」與「諸侯」就是用官名為對。
試貼詩
即應試詩。
詩體
詩的體裁。《宋書·樂志》分詩為體,說:「古者有采詩之官。周室下衰,官失其職。漢魏之世,歌詠雜興,而詩之流乃八名:曰行,曰引,曰歌,曰謠,曰吟,曰詠,曰怨,曰嘆,皆詩人六藝之餘也。」唐人元稹據此擴展為二十四體,計有賦、頌、銘、贊、文、誄、箴、詩、行、詠、吟、題、怨、嘆、章、篇、操、引、謠、謳、歌、曲、詞、調等。賦、頌等七類其實是文體,詩體則有「詩」以下的十七種,這十七種可以概歸之於古詩及樂府兩類體載。有人把古代的詩總分為配樂的「歌詩」和不配樂的「誦詩」兩大類。最早的詩多與樂、舞結合在一起,如《呂氏春秋·古樂篇》所述,謂「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捉足以歌八闕。」表明原始社會時,詩與樂、舞是三者結合在一起的。《詩經》中的詩,一般也都是合樂的。至於誦詩,是後代詩歌逐漸脫離樂與舞而形成獨立的一種韻文創作形式。後代的詩一般只用於誦讀。
詩餘
詞之別名。南宋王木叔《樵隱詞序》中即稱其集為《樵隱詩餘》;乾道末年,何士信編有《草堂詩餘》四卷。詞稱「詩餘」,歷來眾說紛紜。一說詞乃詩之餘緒,為詩人之餘興餘事;一說詞出於唐代近體詩(律詩、絕句),為近體詩之變格;一說南宋人編詩集時,如將詞作編入,則將詞附於詩後,題曰「詩餘」;一說詞之情文節奏較詩更饒餘味。各家之說中,以第一說較為流行。後書商將詩文集所附之「詩餘」別出單獨刊行,便稱其詞集為「詩餘」,如《履齋詩餘》、《竹齋詩餘》等。明人張綖作詞譜,題作《詩餘圖譜》,遂有些別名。
詩法
創作詩歌的方法。一般包括詩的體裁、格式、表現技巧和製作方法。它講求作詩時必須注意的立意、布局、造句、用韻、用字、對仗等方面的規矩和創作手法。古人提倡要依法作詩,依傍固有的法度,但也不以墨守成規為尚。
詩經
第一部詩歌總集。本只稱「詩」或「詩三百」,至漢代被奉為儒家經典,始有此名。作者姓名多不傳,可知者極少。約為周代史官采編,曾經孔子校訂整理。收集自西周初(前11世紀)到春秋中(前6世紀)大約五百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共四萬餘字。另有《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六篇「笙詩」,只存篇名。其產生地域在今黃河、渭水兩岸及江漢之北。內容分為風、雅、頌三類。「風」為各諸侯國的土風歌謠,分為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雅」是西周王畿地區的正聲雅樂,分「大雅」與「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頌」為王室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分為「周頌」、「魯頌」、「商頌」,共四十篇。這些詩篇,原皆為樂舞歌詞,後樂舞失傳,唯剩歌詞,反映了二千五百年前漫長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風貌。其中有周王朝祭祀天地神祗,追頌先王之德業,公卿列士歡聚宴飲,對外征伐用兵,亦有四時稼穡,民俗民情。抒發憂時之思、征戍之苦、離家之悲、勞逸不均之怨、苦樂不平之忿,或刺宮闈醜行,尤多男女戀歌,舉凡男女相合之歡、夫婦室家之樂、棄婦悔恨之思、嫠婦悼亡之悲,皆見諸篇什。保存上古史料,則有西周曲章制度,尤詳於祭祀、祓禊、井田、租役,可補文獻之不足;所錄豐收饑饉、水旱地震、日月之蝕、天文曆法、草木物候、鳥獸蟲魚,頗具自然科學史價值。其藝術表現手法,前人概括為賦、比、興三類,多用重章疊句、雙聲疊韻,用詞精練生動,語彙豐富,形式以四言詩為主間以雜言。秦始皇焚書,以其諷誦不獨在竹帛,故得以保存流傳。早在春秋時期,不少篇章已流播人口,或作為外交辭令,或作為誨人格言。漢代將之奉為儒家經典後,作為封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中國封建社會達二千年。在文學上奠定了我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與《離騷》同為中國文學之源,後代詩人墨客莫不受其沾溉。對其傳注研究,後來亦成為專門學問「詩經學」,著作汗牛充棟。較有影響的讀本有漢鄭玄《毛詩傳箋》、唐孔穎達《毛詩正義》、宋朱熹《詩集傳》、清陳奐《詩毛氏傳疏》等,今人注本有高亨《詩經今注》、程俊英《詩經注析》等。
詩的用韻
近體詩的用韻,概括起來共有五個方面的特點或規則:(1)押韻的位置是固定的,絕句於二、四句押韻,律詩於二、四、六、八句押韻。總之,是在偶數句押韻,而且是句子的最末一字入韻。(2)不論是絕句,還是律詩,第一句可參加押韻,也可不參加,參加的稱「首句入韻」,不參加的稱「首句不入韻」。首句入韻可用鄰韻的字。(3)一首詩中,除首句可用鄰韻外,只能依據韻書中同一韻部的字押韻。並且要一韻到底,不間不能轉韻。(4)格律詩一般要押平聲韻,押仄聲韻的極少,也不能平仄互押。(5)使用的韻字不能重複。
襯字
也稱「墊字」。詞曲名詞。詞、曲牌定格外增加的文字。曲體中尤為常見,用以增強曲辭的表現力與生動性,多為虛詞或形容詞。南曲析式固定,因為「襯不過三」之說;北曲則較少限制,襯字過多,可以增板。
襯韻
詩學術語。指律詩首句借用鄰韻。因其在全詩韻字未出之前,先用鄰韻作墊,故名。詳「借韻」。
建安體
建安是漢獻帝的年號。獻帝統治期間,文壇上出現了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為代表的文學創作潮流,他們所寫的詩歌以五言為主,音節自然,雙句押韻。這種新起的文學形式吸取了漢代樂府民歌的營養,在內容上抒寫了對社會生活的較為深刻的感受,在藝術風格上表現了較為強勁的氣魄,重視氣韻,不事雕飾,被後代譽為「建安風骨」。「建安體」是五言詩漸趨形成的一種詩歌體式,唐代陳子昂、李白等崇尚此體。
建除體
詩體名。全詩二十四句,從第一句起,隔句冠以建、除、滿、平、定、執、破、危、成、收、開、閉等十二個字,代表十二辰,故稱。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列其名。今傳作品,以南朝宋鮑照的《建除詩》為較早。
屈賦
指屈原所作的辭賦。屈原作有《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懷沙》等作品。《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謂屈原「乃作《懷沙》之賦」。後人用「屈賦」指稱屈原的辭賦作品。
限韻
詩學術語。舊時作詩方式之一。指限定用某一韻部之字作詩。古代科舉考試或文人雅集唱合時常用。分限韻不限字、限韻兼限字兩類。後者又可分兩類,一是全詩韻腳先規定,一是限定一字,其餘韻腳可在所限定的韻部中任選。梁曹景宗於武帝為凱旋而召集的慶宴上,用群臣挑剩的「竟」、「病」兩字,成五言四句詩一首,屬第一類情況;第二類情況則更常見,大凡詩題有「得某字」者均屬此類。
承安體
元曲中的一種體式。其特點是曲文雍容華麗。相傳為金章宗所首創。明朱權《太和正音譜》說:「承安體,華觀偉麗,過於泆樂。承安,金章宗正朔。」這個時期是金章宗統治的鼎盛時期,政局安定,文化事業有相當的發展,可稱金之盛世。故金章宗本人的製作,其風格趨於偉麗華貴,蔚為一時之盛況。
孤平
詩學術語。是近體詩平仄規則中的重要禁忌。指五言單平腳(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七言單平腳(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必須用平。倘此兩處用仄聲,則使整句除韻腳外僅剩下一平聲字,此所謂孤平。唐人於此避忌甚嚴,宋以後稍寬。
孤調
指到宋末為止只有一個詞人寫過一首,再沒有第二首的詞調。如寇準的《江南春》、黃庭堅的《望江東》,都是孤調。
孤雁出群格
又稱為借韻。律詩中首句可入韻也可不入韻,如果入韻,其韻字不一定與以下其他韻字同在一部,使用鄰韻字也可。這叫做孤雁出群格。謝榛《四溟詩話》說:「七言絕、律,起句借韻,謂之『孤雁出群",宋人多有之。」林逋《山園小梅》詩:「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此詩首句韻腳用的是先韻,而園、昏、魂、樽等韻腳則是元韻字,首句用的是鄰韻,屬於「孤雁出群格」。
推薦閱讀:
※格律詩寫作常識
※關於格律詩中應避免的「三仄尾、三平尾」大忌問題
※【詩海選粹】格律詩詞(192)期
※近體格律詩常識
※詩詞格律 孟憲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