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聖賢錄易解(往生比丘第三之一)。慧律法師著。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三之一)
慧律法師著
往生比丘第三之一
東晉 慧遠(蓮宗初祖)、慧持
慧遠。俗姓賈,雁門樓煩(今山西代縣)人,幼年即好學不倦,廣博學習種種知識並通達六經,尤其善長莊子、老子。當時道安法師建立寺院於太行恆山,慧遠前往歸依。在聽聞道安法師講《般若經》時,頓時豁然開悟,因此剃髮出家追隨學習於道安法師座下。慧遠平時精勤思惟諷誦經典,夜以繼日精進不懈,道安讚歎說:「使佛法流傳於東土中國者,應當就在慧遠吧!」晉孝武帝太元六年(西元三八一年),慧遠經過潯陽,見到廬山廣闊空曠,可以棲身安住,因此在當地建立精舍,名為龍泉寺。
當時慧遠同門的師兄慧永法師,已經先居止於廬山西林,想要邀請慧遠一同安住。然而慧遠的同參道友以及歸依徒弟漸漸眾多,西林過於狹隘無法容納。刺史桓伊,為慧遠再建立寺院於廬山東側,因此稱為『東林』。慧遠於是率領大眾修行佛道,挖掘水池種植蓮花。在水池上立十二葉蓮華為計時的刻漏,依循著水流的波動而隨著旋轉,並分別刻劃日夜的時段,作為修道經行的節次。自此之後,四方具有清淨信心的讀書人,聽聞到慧遠高風亮節的德行而來歸附者,有一百二十三人。慧遠說:「諸位君子前來此處修行,難道能夠無意於求生淨土嗎?」因此乃恭造西方三聖形像,建築房屋結集蓮社,令劉遺民作發願文,雕刻於石頭上。
當時王喬之等數人,也作了念佛三昧詩以表明求生淨土的心志,慧遠為他們作序言:「所謂的三昧是什麼呢?那就是專一心思、澄寂想念。心思專一,則心念一致不令散亂;想念澄寂,則意氣清虛、神志明朗。意氣清虛,則智慧了悟而能清明觀照;神志明朗,則沒有絲毫幽微玄妙的義理不能通達透澈。專一心思、澄寂想念,這兩者是與真如實際相應之憑藉,既能悟入一真法界而又能發起度化眾生的妙用。
然而諸佛所開示的三昧,種類名號甚多,求其功效高而容易進入進步的,則以念佛為第一。何以故?因為凡是能窮究一切不可思議玄妙義理、達到最澄寂寧靜不可思議之境界者,我們尊稱他為『如來』,如來既能悟入本體的神妙又能隨順因緣應機變化,應用無方而無有定法。因此能讓入此念佛三昧的人,渾然忘卻分別的知見,隨著外在所緣之事物而內心如明鏡般的現起相映的作用。映現萬物的內心既然清明澄澈,則內在的清淨與向外的光照互相交融,因此一切萬象就隨著清淨的覺性而影現出來。這不是用耳根、眼根等因緣法所能達到,然而耳聞及眼見之覺性卻不斷地妙用現行。於是靈明的覺性顯露出湛然澄澈、純一無染的相貌,在清淨光明本然具足的體相中,阿彌陀佛這個玄妙本然的念佛音聲,叩擊相應於圓照清淨的如來藏心,此刻一切的掛礙情執頓時消融,本不生滅的真如本性剎時朗現。如果不是天下最玄妙最殊勝的方便法門,怎麼可以達到這個境界呢?
所以王喬之等這些依教奉行的賢者們,都能知道要思惟修習這個總攝一切佛法的要門綱領。同時也感悟到人生短暫片刻的壽命隨時將要耗盡,恐懼未來了脫生死的資糧尚未積存,因此洗除分別妄想的心念安住於道場法堂,整束行儀、振奮精神,認清了自己未來往生的歸向。夜裡則精進而淡忘睡眠,清晨起身後即一心一意精進不懈,如此專一心志趨向於理想的修行功業,必然能夠相應於佛法中三乘解脫道的目標。向上既仰仗阿彌陀佛接引而頓超三大阿僧祇劫,又藉著同參道友的勸發提攜而一起往生淨土。向下引導怯弱、無信願心的眾生,在他後面警策鼓勵,令其向前精進求生淨土,以這種觀點來閱讀王喬之等人諸篇念佛三昧詩的揮毫大作,又怎能說它只是文人流露情感的詩詞歌詠而已呢?」
慧遠以江東地區的經藏多缺乏不足,因此派遣弟子遠行越過蔥嶺,請得了許多梵文本的經典,並傳入關中一帶。在當時所有的經律當中,從廬山流通出來的,幾乎有上百卷之多。慧遠曾著作《法性論》,以說明涅槃常住的道理。鳩摩羅什大師見了之後讚歎說:「邊地未見到大乘了義經典,竟能暗與佛法的究竟義理相合。」慧遠大師居住廬山三十年,足跡從不涉入俗世,專一心志修習淨土,澄寂思慮專心觀想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三次見到西方三聖,皆沉穩厚重而不向人言說。
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西元四一六年)七月底的夜晚,在般若臺東邊的佛塔,慧遠正從禪定中出定,見到阿彌陀佛,廣大的身相遍滿虛空,在清淨的圓光當中,有無數化佛,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則在左右相侍而立。又見到極樂世界的水流光明,分為十四支,上下迴流,宣揚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的法音。阿彌陀佛告訴慧遠說:「我以本願力的緣故,來安慰你,你在七日後,當生我國極樂世界。」又見到蓮社中先化生西方的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皆在阿彌陀佛身旁,向慧遠之前作揖問訊說:「大師發心最早,怎麼來得這麼晚!」慧遠告訴弟子法淨、惠寶說:「我從最初到廬山安居至今,十一年之中,三次見到西方三聖的聖像,今天又再一次見到,我往生淨土是決定不移的了!」因此自己制定遺戒,到八月六日,端坐入寂,享年八十三歲。
慧持。是遠公同母所生的弟弟,與遠公一同奉事道安大師,遍學一切經典,也有高尚的德行,東晉安帝隆安年間,辭別兄長慧遠,進入四川,以一起往生淨土為兩人的約定。住郫縣龍淵寺,廣大地宏傳佛陀的教化,東晉安帝義熙八年(西元四一二年)圓寂往生,年七十六歲。遺言命令弟子,務必嚴守律儀,專心淨土法門等等。(東林傳。廬山集)
東晉 慧永
慧永。俗姓潘,河北河內人,年十二歲出家,奉事沙門竺曇現為師,最初在恆山修習禪定,後來與遠公一同歸依道安法師。東晉孝武帝太元初年(西元三七六年)到廬山,刺史陶範供養施捨自己的住宅為西林,迎請慧永居住。慧永法師平日粗布為衣飲食清簡,專一心志返觀自照。面容常常帶著微笑,言語從不損傷眾生。他在山頂另外建立一間茅屋,常常往茅屋去禪定思惟,到他茅屋的人,往往都聞到奇異的香氣,因此被稱為『香谷』。山頂有一隻老虎與法師一同居住,有客人來訪就把牠趕出去。慧永平時嚴謹行持精進苦修,並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東晉安帝義熙十年(西元四一四年)得疾病,有一天突然整束衣服找鞋子穿,要起身站起來,大眾問何以故?回答說:「佛來了!」說完後就往生,年八十三歲,室內奇異的香氣七日之久才消失。(東林傳)
東晉 僧顯
僧顯。俗姓傅,北地人,堅定苦修一切善行戒法,諷誦經典修習禪定,常常獨處於山林之際,或者數日之間入於禪定。東晉元帝太興末年(西元三二一年),向南遊化到江蘇一帶,經歷各個名山道場,仍然修習以往恆常修持的誦經禪定。後來遇到疾病、沉重纏綿很久,因此才專注憶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由於內心非常精誠懇切,後來見到阿彌陀佛,並且蒙受阿彌陀佛放光照觸身體,原本身心所受的痛苦頓時消滅。當天晚上,自己起身來洗澡沐浴,然後為同住的道友及侍奉疾病的弟子們,說明他自己所見所聞的境界,並且陳述告誡大家,老實修行淨土法門的因緣果報,絕對是真實不虛的!到了清晨,平穩端坐而往生,室內有特殊的香味,經十多天才消失。(高僧傳)
東晉 慧虔
慧虔。俗姓皇甫,北地人,年少時就出家,嚴格奉行戒法,志向操守堅定不移,居住廬山有十多年,東晉安帝義熙初年(西元四○五年),往山西山陰嘉祥寺,克己修行化導眾人,自身堅苦精進,以身作則率領大眾。五年後,臥病在床,自知將要命終,因而專心憶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並虔誠祈求觀世音菩薩護念攝受。當時山陰北寺,有一位名為淨嚴的比丘尼,宿具德行嚴持戒法,夜裡夢見觀世音菩薩從西城門進來,觀世音菩薩具有清淨的光輝和殊妙的形貌,光明無盡映照日月,隨身的種種幢幡香華傘蓋,皆是七寶莊嚴所成。淨嚴比丘尼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並問菩薩曰:「不知道觀音大士要往那裡去?」菩薩回答曰:「往嘉祥寺迎接虔公。」而慧虔自己也曾事先預睹觀音聖相。慧虔此時疾病雖然纏綿沉重,但是精神氣色一如平常健壯之時。臨命終時,在旁奉侍的人都聞到奇異的香氣,不久之後就入寂往生,當時無論出家在家親見或聽聞到的人,無不表示讚歎羨慕。(高僧傳)
東晉 僧濟
僧濟。其出身並不清楚,曾經進入廬山,追隨遠公學習佛法,精通悟入佛法大要,年紀才過三十歲,便下山入城開座講經,屢次地擔任首座和尚教授大眾。遠公對他讚歎說:「能和我共同宏揚大乘佛法者,想必就是你吧!」後來疾病沉重,於是至誠懇切期願得生淨土,專注觀想阿彌陀佛的形像。遠公贈送僧濟一枝蠟燭說:「你可以專一心志憶想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僧濟於是執持蠟燭倚靠著桌子,專注想念毫無散亂,又請大眾僧為他誦《無量壽經》。到了五更的時候,僧濟把蠟燭交給徒弟元弼,令他執持燭火隨眾經行。僧濟則暫時臥在床上休息,接著就夢見自己秉持一枝蠟燭,凌空而行,見到阿彌陀佛將他接引安置於阿彌陀佛的手掌之中,遍至十方世界,然後突然醒過來,僧濟滿心喜悅地說:「我只以一夜的時間觀想憶念,便蒙阿彌陀佛接引。並自己省悟色身乃是四大假合,疾病痛苦的感覺現在已經全部消失。」隔天晚上,忽然起身站立,眼光迎向天空,好像看到什麼東西似的,並告訴弟子元弼說:「佛來了,我往生去了!」然後轉身向西方而逝。當時正當極熱的炎夏,經過三天而身體毫無變化,奇異的香氣濃厚芳香。時年四十五歲。(高僧傳。東林傳)
東晉 慧恭、僧光、慧蘭
慧恭。江西豫章豐城人,加入廬山蓮社,與僧光、慧蘭等一同追隨遠公學習佛法。僧光等人學習能力雖然不及慧恭,但是對於專心憶想西方淨土,卻比慧恭更為虔誠懇切。慧蘭曾經告訴慧恭說:「你雖然好學不倦學習廣博多聞,但是難道不知道經典說:『就如同聾子演奏音樂,雖然取悅別人,但自己卻聽不到。』」慧恭聽完之後不以為然,並不相信慧蘭所說的。後來的七年之中,慧蘭等人先逝世往生,往生的時候都有奇妙的感應。
又過了五年,慧恭得了疾病並且沉重危急,因此才感歎地說:「六道輪迴徘徊流轉,何時才能停止呢?在死生去來之間,我又該以何處為歸宿啊!」因此而淚如雨下叩頭頂禮,誓願發心往生淨土,心意不曾稍有間斷。有一日忽然見到阿彌陀佛,以金色蓮臺前來迎接,慧恭頓時覺得自己乘坐在蓮臺之上。又見到慧蘭等人在金臺上的光明之中告訴慧恭說:「長老你往生淨土,已經位居上品,我們忍不住感到喜悅和快慰,只恨五濁惡世的因緣把你耽擱,使我們這麼晚才又相見相依啊!」慧恭於是在當天稟告大眾這件殊勝感應的事情,然後內心喜悅而精神振奮地入滅往生。當時為東晉安帝義熙十一年(西元四一五年)(東林傳)
東晉 曇恆
曇恆。山西河東人。童年時就歸依遠公剃度出家,佛門以及世間的內外經典書籍,無不通達貫徹。德行清高孤獨不群,常常有大群的馴鹿溫順地圍繞在他禪坐座位的旁邊。自從入了廬山蓮社之後,即專一心志憶佛念佛,東晉安帝義熙十四年(西元四一八年),端坐合掌,高聲念佛而往生。(東林傳)
劉宋 道敬
道敬。瑯琊(山東諸城縣)王姓人家的子弟,祖父王凝之出任江州刺史之時,因而親近廬山,然後追隨遠公剃度出家。年十七歲時,就廣博通達種種經論,每日可以記誦一萬字。平日常常感歎戒律難全,為了期願能夠清淨六根,因此只專門受持戒律一門而不雜學,以作為度脫生死的根本要門。遠公知道他的堅定正直,因而讚揚稱許他。道敬平時專心念佛日夜不斷,等到遠公入寂往生之後,道敬因此進入若耶山居住。劉宋武帝永初元年(西元四二○年),突然告訴大眾說:「遠公先師已經來垂示告知往生之時,我走了!」然後正身端坐,念佛往生,大眾都見到光明滿室,過了很久之後才消失,時年五十二歲。(東林傳)
劉宋 曇順
曇順。黃龍人,幼年出家,跟從鳩摩羅什大師學法。他講解演說的種種經典,都能奧妙地窮盡色空二法皆不可著的甚深義理。羅什大師讚歎說:「此子真是奇才根器啊!」後來入廬山,修習淨土,當時寧蠻地區的校尉劉遵孝,創寺院於江陵,迎請曇順住持安居,因此而在當地廣大地宏揚念佛三昧。劉宋文帝元嘉二年(西元四二五年),告別大眾端坐往生,當時奇妙的香氣充滿了整個房子,享年七十九歲。(東林傳)
劉宋 佛馱跋陀羅
佛馱跋陀羅。華語稱為覺賢。印度迦維羅衛國人,甘露飯王的後代,從小就出家為沙彌。年十六歲時,已經廣博學習了種種經典,深入通達禪法戒律。姚秦沙門智嚴,往西域之後,邀請佛馱跋陀羅和他一起回東土去,於是經海路到達青州,然後到長安。姚秦太子迎請他到東宮演說佛法,並與羅什大師討論色空的關係,都能深深契合佛法幽玄奧妙的義理。後來又到廬山,加入遠公的蓮社,翻譯出《觀佛三昧經》、《般泥經》,以及《修行方便論》等,共計十五部,後來在劉宋文帝元嘉六年(西元四二九年)念佛往生。(東林傳)
劉宋 道昺
道昺。俗姓陳,河南潁川人,年幼出家,為遠公的弟子。道 兼通經律,平日言行一致解行相應,用心參究念佛三昧,日夜精進沒有間斷。東晉安帝義熙十四年(西元四一八年),豫章太守王虔,入山致敬拜謁,請道(日+丙)法師繼承慧遠大師的席位,對於他的德行,大眾都衷心仰望之。劉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西元四四五年),集眾念佛,然後就座念佛往生,時年七十一歲。(東林傳)
劉宋 僧叡
僧叡。魏郡長樂人,年少時就好樂出家修行,到了十八歲時,才獲得同意而從心所願,於是歸投僧賢法師而為其弟子。到二十多歲時,已經廣博通達了各種經論,到處遊歷各個名城,隨處演說開示。後來鳩摩羅什到關中,因而從羅什大師那裏請出《禪法要解經》二卷。僧叡既獲此經之後,即日夜精進修習,自此而精通熟練五停心觀,善於進入六靜。羅什大師所翻譯的經典,僧叡也曾參與校正。稍後進入廬山蓮社,歸依遠公修行淨土法門。最後來到京城,止住於烏衣寺,講說各種經典,聽者無不推崇佩服。僧叡法師一生清淨嚴
持戒律威儀,廣大地宏傳讚揚經典佛法,並常常迴向這些善行,期願往生極樂世界。僧叡法師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之中,從來不敢背對西方。到了劉宋文帝元嘉十六年(西元四三九年),毫無疾病,突然集合大眾向大眾告別。接著入房中洗澡沐浴,燒香禮拜,然後歸回座位面向西方,合掌而往生。當日,同寺的人都看到五色的香氣雲煙,從僧叡的房中飄出,時年六十七歲。(高僧傳)
劉宋 曇詵
曇詵。江蘇廣陵人,幼年時即追隨遠公出家,精勤修習淨土行門,並且善於講經說法。曾註解《維摩詰經》,流行於當世,又著述《蓮社錄》,記載往生者的靈驗事蹟。劉宋文帝元嘉十七年(西元四四○年),集合大眾與大眾說:「自從廬山東林建寺以來,至今已經五十年了,而今日我往生西行,卻是同道中最後往生的。」說完即結跏趺坐,念佛百聲,然後閉氣入寂往生,時年八十歲。(東林傳)
劉宋 慧崇
慧崇。甘肅涼州人,拓跋魏武帝時(西元三八六~四○八年),為尚書韓萬德的授業老師,與釋世高同時為當世所推崇尊重。後來遇到太子晃得罪皇帝的事件,事情連累到釋世高及慧崇,因此兩人都受到處刑而死。當時有一位僧人法達,一向敬佩釋世高的德行。在得知此事之後,大聲哭泣哀痛思慕,幾日不能飲食,這時釋世高忽然騰空而來,法達趕忙頂禮之後,恭問世高以及慧崇兩位法師投生在何處?世高說:「我發願生於這個五濁惡世,救度護念一切眾生,現在已經又回到這個閻浮提世界。而慧崇公常常祈願歸心西方淨土,現今已經滿足他的心願了。」釋世高說完之後即隱沒不見。(高僧傳)
劉宋 曇鑑、道海、惠龕、惠恭、曇泓、道廣、道光
曇鑑。俗姓趙,河北冀州人。年少出家,奉事竺道祖為師,飲食清簡、粗布為衣,奉行戒律、精進勤苦。後來遊化諸方宣揚佛化,所到之處從荊州起,最後止住於江陵辛寺時,已六十多歲了。生平有絲毫的善行,必定迴向西方,誓願往生淨土親見阿彌陀佛。有一日在定境中見到阿彌陀佛,以淨水灑在他的臉上說:「洗滌你的塵垢,清淨你的心念,使你的身口之業,皆得莊嚴清淨。」又從瓶中生出蓮華一枝授予曇鑑。曇鑑從定境中出來以後,即囑付後事,與寺院的僧人一同敘說世間無常之事。夜深之後,眾僧都回房休息,而曇鑑仍然獨自步行在迴廊之下,一直念佛念到五更,聲音反而更加高亢響亮。到了天亮以後,弟子們依照貫例向師父請安問訊,只見師父趺坐在原處不動,靠近仔細一看,原來已經往生了,時年七十歲。
當時又有江陵釋道海、北州釋惠龕、東州釋惠恭、淮南釋曇泓、東轅山釋道廣、宏農釋道光等,都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臨命終時也都有祥瑞的感應。(高僧傳。淨土傳)
劉宋 慧通
慧通。關中人(今陝西一帶),年少即依止長安的太后寺出家,飲食清簡奉持咒語,時常讀誦《增一阿含經》。跟隨甘肅涼州的慧紹禪師,咨問受持禪定行法。於法門中的止觀行法,多有留意而修習,平時則常常祈願歸心極樂淨土。有一日稍有疾病,在禪定中見到有一個人前來,其形體相貌非常端正莊嚴,告訴慧通說:「良時到了!」又過一會兒,見到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耀顯赫。慧通從禪定中起來之後,將以上全部的事情告知同參道友,說完之後便念佛往生,臨終時異香瀰漫三日才消散,時年五十九歲。(高僧傳)
齊 曇宏
曇宏。黃龍人(今吉林),年少即嚴修戒行,專精律部的典籍,向南遊行到交趾一帶(今日越南北部)。持誦《觀無量壽佛經》不計其數。劉宋武帝永初年間(西元四二○~四二二年)遊化廣東番禺的止臺寺。晚年又到交趾的仙山寺。日常課誦《無量壽佛經》及(普門品),誓願歸心極樂淨土。劉宋孝武帝孝建二年(西元四五五年),在山上聚集木材,暗自在草堆中以火自焚,弟子們知道後趕緊把他抱回來,但是半身已經潰爛。經過一個多月後,身體稍微痊癒,於是再次進入山谷燒身,弟子們知道後又立刻追趕去搶救,但已經命終了。弟子們因此就地添加木材助火焚化,直到第二日天亮火勢才燒盡。當日村裡的居民,都見到曇宏身黃金色,騎著一隻金鹿,向西方急速地奔行而去。此時僧俗二眾才知道曇宏一生修持的神異不可測,因而收集遺骨而埋葬之。(高僧傳)
齊 慧進
慧進。俗姓姚,浙江吳興人,少年時放縱性情行俠仗義,到了四十歲時忽然心中有所了悟而自我覺醒,因此即出家修行。慧進依止於京城的高座寺,飲食粗簡衣著樸素,發願持誦《法華經》。但由於過度用心操勞苦行,每當執起經卷要誦經時就生病,因而發願造《法華經》一百部,以懺悔往昔所作的業障。後來募集一些信心人士的布施,造《法華經》滿一百部之後,疾病也接著痊癒,因此他對於自身嚴格的節操更加堅定。慧進常常迴向一切的福德善業,期願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有一日忽然聽到空中有聲音說:「你的行願已經圓滿,必定得生西方淨土!」齊武帝永明三年(西元四八五年),無疾而終,時年八十五歲。(高僧傳)
齊 法琳
法琳。俗姓樂,臨邛人(今四川邛峽縣),年少出家,依止蜀郡裴寺。特別喜好戒律典籍,精心研究《十誦律》。當時隱公正好來到四川,法琳就跟隨他學習佛法。法琳在追隨隱公學戒律的期間,嚴以律己堅定志節,日以繼夜精進不懈。等到隱公回到陝西,又追隨跟從了幾年,因此對於各部的戒律,都能洞徹心要。後來又從陝西回到四川,居止於靈建寺,專精修行淨土法門。平日時常持誦《無量壽經》及(普門品),每當轉經讀誦時,常常見到一位相貌端嚴的沙門,形體非常殊勝高大,高聳直立在前面。齊明帝建武二年(西元四九五年),臥病在床。於是更加專注憶念西方淨土,禮拜懺悔亦不停止,過不久就見到極樂世界所有的聖賢都前來迎接。法琳因此向弟子陳述他所見到的境界,並命令死後將身體火化,說完後即合掌而往生。(高僧傳)
齊 僧柔
僧柔。俗姓陶,丹陽人(今安徽當塗縣),年少就有離塵出世的志向。出家後為宏稱法師的弟子。嚴格持守戒律威儀,廣博研究經部的典籍。後來進入剡白山的靈鷲寺。還未到達靈鷲寺的前一夜,沙門僧緒,夢見神人執持彩色的旗幟,穿著白色的戰甲,滿山滿谷到處都是,神人們並且說:「法師將要來了。」第二天,僧柔果然來到。在蕭道成建立齊朝的時代,僧柔應王公們的邀請,出山林而居住在京城的定林寺,又親自擔任首座和尚教化徒眾,遠近四方都欽仰佩服。僧柔平日誓願往生極樂淨土,每到了傍晚日輪懸掛在西方的時候,則端正容色攝心合掌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僧柔法師臨終之前,身體並沒有患病,他告訴弟子們說:「我該去了!」然後鋪設坐席於地上,向著西方虔誠禮拜而往生,此時室內室外都聞到奇妙的異香,時年六十四歲。(高僧傳)
齊 慧敬
慧敬。廣東南海人,年少時遊學荊、楚(湖北、湖南)一帶,廣博通達各種經論,常常以修福行善為急務,凡是所到之處就積極建立興造塔寺佛像。後來回到故鄉,又整理修復雲岑、永安等各個寺院。慧敬的志節操守嚴謹清白,並且精通戒律,曾被皇上下令封為僧主,對僧眾的教誨領導多有功業。凡是所修的福德善業,都迴嚮往生西方,臨終之日,室內充滿奇妙的香氣,經過很久才散去。(高僧傳)
梁 道珍
道珍。不清楚他的出身,梁朝初年,居住在廬山中,作《觀無量壽佛經》中的『彌陀觀』,觀想阿彌陀佛,然而心裡尚有疑慮,志向未定。有一天夜裡,夢見有一群人乘船於大海之中,說是要前往西方極樂世界去的,道珍也希望能夠上船跟隨一起去。船上的人說:「你尚未營造浴室供養眾僧,也沒有誦《阿彌陀經》,淨土的功業仍未圓滿,尚不能去。」等到夢醒之後,道珍乃營造浴室供僧沐浴,並且持誦《阿彌陀經》,如是經歷數年而不中斷。
後來有一次在房中觀想時,見到一個人攜帶白銀蓮臺而來,並且說:「法師業報已盡,應當升坐此臺。」又說:「以法師的功業和修行,應當乘坐金臺,奈何法師最初發心時猶豫不決,因此只得此銀臺而已。」道珍心中歡喜,因而暗自用紙記下此事,把它藏在經典的匣子裡頭。臨命終那天的晚上,半山腰以上,如同排列了數千把火炬一樣的光明。附近村子裡的人遠遠望見,以為是諸侯要朝見天子的場面,等到天亮,才聞知是道珍往生了。後來弟子們搜尋整理經匣子,才知道道珍往生前的祥瑞感應。(續高僧傳。樂邦文類)
北魏 曇鸞
曇鸞。山西雁門人,年少時遊歷五臺山,見到種種神跡靈異之事,因而發起信心剃度出家。讀《大集經》時,由於經典的言詞義理深奧微密,因此發心要為此經作註解。行文註解才過一半,就感得氣疾,於是周遍各處去尋求醫療。後來感歎說:「人命危脆,旦夕無常。我聽說長命的神仙,常常出現於世間,如果得到長命的神仙術之後,再來宏揚佛教,不也是很好嗎?」因此前往江南的道家陶弘景隱居的處所,懇求神仙術,陶弘景授以《仙經》十卷,曇鸞便歡心喜悅地回去。
回程經過洛陽時,遇到三藏法師菩提留支,曇鸞問說:「佛法中也有長生不死之法,勝過這本《仙經》的嗎?」菩提留支說:「此方東土哪裏有什麼長生不死之法,縱得長命,短暫的時間內不死,終究歸於六道輪轉,有什麼可以珍貴的呢?真正能夠長生不死的,唯有佛道中才有啊!」因此菩提留支以十六觀經(《觀無量壽佛經》)教授給曇鸞。並告訴他說:「學習此經,則三界之內不用再來投生,六道之中不必再來輪轉,豐盈虛損陰陽消長、福禍成敗得失好壞等種種事情,不會再來干擾傷害我們。而其壽命之長遠,有如恆河沙時劫無量無邊,真是沒有辦法比量譬喻,這就是我佛大覺金仙的長生之法。」曇鸞聽了以後心中大喜,因此把《仙經》火化,專修淨土的觀法,不但自我修行而且教化眾生,其影響流傳非常廣大普遍。他曾經撰寫稱名禮拜求生淨土的十二首偈頌,以接續龍樹菩薩所作的偈頌。又著述《往生論註》兩卷,流傳於世。
魏朝君主非常尊重推崇他,因此賜號為『神鸞』,並敕令迎請居住於山西并州大寺。晚年移往汾州玄中寺。東魏孝靜帝興和四年(西元五四二年),有一天晚上,在室中見到一名清淨僧人告訴他說:「我就是龍樹,早已往生居住在淨土之中,由於你和我志向一致的緣故,因此特地前來和你相見。」曇鸞自知往生的時候已到,於是集合大眾教導警誡說:「大家生生世世奔波勞苦,永遠沒有止盡的時日。對於地獄無量無邊的痛苦,不得不心懷恐懼;而於求生極樂世界九品蓮華的淨土法門,不可不努力修行。」說完之後,命令弟子們高聲念佛,自己則向西方頂禮而往生。當時在寺院的人都看到幡華幢蓋,從西方而來,天樂充滿了整個虛空,過了很久之後才消失。這些感應的瑞相傳聞到了朝廷,皇上於是詔令將曇鸞大師安葬於汾西(今山西平陽)的文谷,於當地建立塔寺和紀念石碑。(續高僧傳。樂邦文類)
北齊 慧光
慧光。居住洛陽。曾著《華嚴經》、《涅槃經》、《十地經》等經典的註疏,微妙窮盡地披露權實二智的義理。有一天得疾病,見到天人大眾來迎接,慧光說:「我所願求的,是歸向極樂世界啊!」說完之後不久,西方淨土的化佛,充滿了整個虛空,慧光說:「唯願我佛慈悲攝受,滿我往生淨土親見阿彌陀佛的本願。」隨即彈指而入滅往生。(佛祖統紀)
北齊 道憑
道憑。俗姓韓,山東平恩人。年十二歲出家,通達貫攝各種經論,到處參訪各個大德的講座,因此對於佛法的造詣,日漸達到精深微妙的境界。魏、趙兩朝年間,講《涅槃經》、《華嚴經》以及各種戒律、論典,眼睛不用依著經文讀誦,就能夠透徹地切中佛法的要旨。平日時常福德、智慧兩者兼修,袒露肩膀赤著雙足,以乞食生活來度日,並發願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齊文宣帝天保十年(西元五五九年)三月十七日,於河北鄴城西南的寶山寺往生,時年七十二歲。臨命終時,佛光照耀充滿整個屋子,芬芳的異香瀰漫於庭院之間。(續高僧傳)
北周 慧命、法音
慧命。俗姓郭,山西太原晉陽人。出家後,專門修習方等、普賢等懺法,追隨投靠恩光、先路兩位禪師,後來遊化到仙城山。在此之前,有一個叫孟壽的道士,發心歸依三寶返邪歸正,施捨自己所住的道館,改建為寺院佛塔。後來等到慧命法師將要到達仙城山之前,孟壽在神志恍惚如夢似幻的情況下,見到鬼神大眾嚴肅地守衛在他原有道館的兩旁。醒後不久慧命法師就到了,因此孟壽又捨掉自己所住的房子改名為善光寺,並以此寺院供養奉事慧命法師,漸漸地眾多的修行人都聚集在此地。沒多久之後,慧命就辭別仙城山回到原來居住的山林。當時有一位叫法音禪師的人,與慧命相識而且極為親近熟悉,兩人一同到長沙果願寺能禪師的地方,修學禪定。
後來兩人又一起回到仙城山,居住了五年。當時慧命與法音,都已經自知命終往生的時間,兩人攜手於松樹林下,相視而笑地說:「就在此處,正可以終老一生!」侍者最初聽到,並未了悟他們所說的意思。不滿十天,兩個人同時得病,北周武帝天和三年(西元五六八年)十一月五日,慧命端身跏趺正坐,面向西方稱念佛名,這時大家都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慧命隨即合掌念佛而往生。大眾當中有人夢見天人從天降臨,幢幡鮮明亮麗顯耀在輝煌的日光之中,又聽到房舍之間有清晰的音聲唱言:「善哉!」內外到處充滿奇異的香氣和美妙的樂聲,大家所聽聞的音聲和熏染的香氣,都是美妙繽紛而多采多姿。
不久之後,法音禪師也在這個月的十七日,坐在同一個地方,念佛往生。往生時所顯現的感應瑞相,也和慧命一樣的殊勝感人,兩人當時都是三十八歲。後來徒眾們就在這顆松樹下,疊磚建塔而為墳墓。(續高僧傳)
北周 靜藹
靜藹。俗姓鄭,河南滎陽人,少年時到寺院遊玩,看到描述地獄種種狀況的變相圖,內心非常恐懼,因此想要出家修行了脫生死,於是前往瓦棺寺,依止和禪師剃度出家。年十七歲時,受具足戒,嚴格護持戒律威儀,並通達貫徹各種經論。平日修行大慈悲心的法門,凡是蠶絲綢緞華麗綵繡的衣服,和由眾生皮革所製的衣物鞋履,一概都不披戴穿著,終身只穿著由粗布所造的衣服。
北周武帝將要消滅佛法時,靜藹法師特地前往京城,向朝廷呈遞書面的文表,為佛教論理申訴,當面反抗皇上的聖旨,請求皇帝不要消滅佛教。但是他的申訴抗議,終究不被武帝採用,因此靜藹就攜帶著門徒,進入終南山隱居。後來又潛藏到太一山的錫谷當中,自己披著粗麻做的破衣,暗自地闡揚大乘佛法,他有許多的撰述著作,都隱藏在巖石洞穴之中。
靜藹悲悼佛陀偉大的佛法已經淪落荒廢,因此告訴弟子們說:「既然無益於這個世間,我準備要捨棄身命,往生極樂世界。」有一天,他獨自坐在另一個山洞中,命令侍者下山去,明天再早一點上來。侍者離去後,靜藹就跏趺端坐在平坦的磐石上,自己親自用刀子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一段一段的鋪在石頭上面。又把腸子拉出來掛在松樹的樹枝上,五臟六腑都暴露在身外,身上的筋骨、手腳、頭部和臉面,都以刀子完整的割碎分解。最後再以刀割下心臟,捧著心而命終往生,當時是北周武帝宣政元年(西元五七八年)七月十六日,時年四十五歲。侍者隔天早晨到達山洞的時候,只見到靜藹還合掌捧著心,就如同他最初入座時一樣,向著西方端正跏趺而坐。法師的骨骸之間並沒有遺留任何的血跡,只見到白色的乳液大量湧出,凝結於石頭之上,又看到用手書寫的偈頌遺留在石壁之上。其文章曰:
「諸位有緣人,無論是在家出家、男子女人,皆應當要好好安住自心,在佛法中不要生起退轉的念頭,若生退轉之心者,則將失去種種善根利益。我以三種因緣要提早捨此身命。第一個是,我覺悟到此身有無量無邊過患的緣故。第二是,我無能護持佛法的緣故。第三則是,我想要速得見佛的緣故。」
其偈頌曰:「無益的色身,不但濁惡不淨,而且又煩惱人們去為他奔波勞役。因此我解剖身形將它鋪於枯石之上,毀損身體而將它散掛在山巖的松樹枝頭。無論天、人、阿修羅、山神樹神,那些有心追求佛道的人,見到我捨身命的人,祈願讓這一些眾生,凡是見到我骨骸的,其無明煩惱的大船,皆能覆沒消失。願令眾生,凡是聽聞到我捨身命的人,天耳神通皆能成就,菩提正覺究竟圓滿。願令眾生,憶念我時,具足一切禪定念力,多聞智慧總持佛法。我此報身一旦消滅,則色身四大分散凋零,清澈泉水和幽深山林之間,我曾往來的小徑,不久就會埋沒了蹤跡,原本就寂靜的山洞石室,則更將無聲無息不見人煙。願把我色身普遍地布施給一切禽獸,乃至昆蟲,凡是食我肉、飲我血的一切眾生,皆能善根充滿、福慧具足。願我未來,速成無上正等正覺,身心自在,普遍十方超拔濟度一切有情。
諸有緣人應當覺悟,我們所擁有的這個色身,本來就不清淨。身體的下半身,是個屎尿充滿的皮囊,九孔常常流出不淨之物,就如同殘破漏水的水塘堤防。此身令人厭惡,臭惡得令人不敢瞻視觀察,此身是由一層薄皮包藏著膿血,塵垢染污瀰漫塗滿了全身上下。此身惡臭污穢,猶如死狗的屍體。此身是由六根六塵虛妄和合而成,而不是從其他的鬼神梵天創造而產生。應當觀察這個惡臭的身軀,終究是被無常所囚困繫縛,不得自由,無論進退來去行住坐臥,都總是不免遭受無常之苦。死亡之後如果遇到螻蟻昆蟲,則此身難保。凡是執著身命的人,此生必無所得,終究失去一切。命終之後,不免為狐狸野狼撕裂吞食,終歸化成腐肉蟲蛆。
無論天人男女、好醜貴賤,必定為死神之火所焚燒,暫時見到的一切容色相貌,都是如電光火石般,剎那幻滅了不可得。死亡侵擾了所有一切的眾生,是種種怨苦中最令人怨苦的。因此我視此身如仇敵,誓願斷除這個生死的根源。此身無可愛樂,具足種種煩惱,就如同充滿毒蛇的箱子,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虛幻地圍繞而成,百千病苦居於其中交纏困擾。凡是有三界形色執著的眾生,終究必定眾苦聚集。色身是老病死亡的痛苦深淵,身心之中具足了一切的火熱煩惱,有種種無量的過失缺陷。
此身本來就沒有我可主宰,因為一切都是業力的支配、不能自在如意,在本無實體的情況下,眾生卻顛倒計度妄想執著有一個我的存在。這個虛幻無我的色身,就是凡夫自以為可以自做主宰的『我』,而堅執貪戀不捨的。由於眾生久遠劫來無明迷惑、顛倒妄想的緣故,因此而隱藏了本來具足一切善法功德的清淨自心。雖然自以為在長養色身,卻不知道它早就如同死屍一般毫無可樂。無量劫來我們早已棄捨轉換過百千萬億不淨的色身,所流的血、所飲的乳,就如同大海一樣浩瀚無邊。過去死去的屍骨堆積起來,有如須彌山那麼高,而將來要受的生死,更是幾倍於以往所曾遭遇的痛苦。生死輪迴當中,根本毫無所謂的利益可言,只是徒勞地蒙受艱難辛苦而已。
我對眾生既沒有絲毫幫助,對佛法的衰微又於事無補,因此忍痛捨棄布施色身,希望捨身的功德能無量無邊,以期能夠誓不退轉於佛道,永遠出離於四生的苦痛深淵。當我捨此污穢濁惡的身形之後,期願能夠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於一念間蓮華盛開,化生於阿彌陀佛面前。速得親見十方諸佛諸大菩薩賢聖海眾,永遠辭別三途之中無量的苦難,於佛的菩提正道決定得不退轉。即刻獲得五種神通,自由自在飛行無礙,於寶樹間飽餐正法,究竟證得無生法忍。既能悟入清淨法身的解脫自在,同時又能不失大悲心,不斷滅捨棄三界的眾生,以消滅魔道護持正法為首要目標。速得超登於十地菩薩的福慧圓滿,神通變化無有邊際,德行具足四無所畏,號稱如來大覺法王。
期願捨棄此身之後,早得令此身心自在,既得法身清淨自在,更迴入種種六道眾生之中,隨順因緣地在能夠利益有情之處,護持佛法救度眾生。大眾應當要知道,世間所有的業緣終歸滅盡,一切有為的造作亦復如是,就如同夢幻泡影般地剎那幻滅。三界之內悉皆無常,時時令我們不得自在。一切的眾生,無論是他殺或自己死亡,終究還是歸於三界輪迴的無常法裡,這是有智慧的人所不樂於居處的地方,大家應當常常如是思惟。一切的因緣既然合會聚集如此,所以我的業緣也當滅盡於今日。」(續高僧傳)
隋 曇延
曇延。俗姓王,蒲州桑泉人(今山西永濟縣)。年十六歲出家,遊歷參學於各個講座,深深悟入佛法要旨。曾經著述《涅槃大疏》,當著述完成之時,註疏的卷軸放大光明照耀了一夜,佛塔中的舍利也放出奇異的光芒。北魏宰相宇文泰為他建立寺院於京城西邊,名為『雲居』。北周武帝建德年間(西元五七二~五七七年),被授職為僧統,以統監全國僧尼的事務。隋文帝開皇初年(西元五八一年),奉皇上的賜令主持延興寺。開皇八年(西元五八八年)八月十三日命終,時年七十三歲。曇延平日以西方淨土為正觀,語默動靜之時,皆能專注憶想西方阿彌陀佛而堅定不移,就如同處在甚深的禪定當中。其遺囑命令以自己身體的骨骸血肉,布施給一切的禽獸。示寂往生時,寺院附近有一個叫任金寶的人說:「我看見天空中有幢幡傘蓋,排列成兩行隊伍,在曇延法師的前面作為引導,這個隊伍從延興寺一直到達山的西邊。」(續高僧傳)
隋 道喻
道喻。不清楚他的出身,平日居住在開覺寺,持念阿彌陀佛,以栴檀木建造佛像,只有三寸高。後來在禪定中見到佛,佛問他:「你建造我的身像,為何那麼小呢?」道喻回答說:「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說完之後,便見佛身廣大遍滿了整個虛空,佛告訴他說:「你應當去澡浴清淨,等到天上的明星出來時,我就來迎接你。」到了約定的時間,果然見到阿彌陀佛前來相迎,此時光明照耀充滿了整個寺內,道喻就在此刻入寂往生。當時為隋文帝開皇八年(西元五八八年)。(淨土文)
隋 智舜
智舜。不清楚他的出身,由於仰慕慧遠大師過去一生的德業,因此入廬山,學習淨土法門。隋煬帝大業初年(西元六○五年),講完《觀無量壽佛經》之後,即示現疾病。臨命終前見到鸚鵡孔雀,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演出微妙的法音,於是告訴弟子說:「我今日要往生了。」然後隨即命終往生。(佛祖統紀)
隋 登法師
登法師。不清楚他的出身,曾在山西并州興國寺講《涅槃經》,凡是來聽經的人,一律都勸他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隋文帝開皇十二年(西元五九二年)往生,臨命終時異香滿室。等到出殯那天,虛空當中香雲遍滿,覆蓋了整個村落。(往生集)
隋 智顗
智顗。字德安,俗姓陳,河南潁川人。母親懷孕時,夢見五彩的雲煙,迴旋環繞在自己的心懷之間。等到誕生的時候,屋內突然光明照耀清淨明徹。生下以後,眼珠有兩個瞳仁,每當睡眠時必定合掌,坐的時候自然而然就面向西方。年紀稍大時,凡是見到佛菩薩形像一定頂禮跪拜,遇到僧人則心中虔誠外表恭敬。到了十八歲,投靠湖南湘州果願寺的法緒法師出家,專門持誦《法華經》,並且通達律藏。個性好樂禪定的喜悅,後來前往山東光州的大蘇山,禮拜追隨慧思禪師,慧思禪師一見到智顗就說:「過去你我同在靈鷲山一起聽聞《法華經》,由於這個宿世的因緣,使你今日又來此處相遇。」慧思禪師接著就為他開示普賢行法的道場,並為他解說四種安樂行。智顗於是安住在大蘇山修習法華三昧。才經過三個夜晚,當智顗讀《法華經》,誦到藥王品的:「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時,身心的執礙豁然開朗,內心寂靜入於禪定,智慧明了清淨覺照,體悟了《法華經》的玄義,通達貫徹諸法實相。
陳朝廢帝光大元年(西元五六七年),智顗第一次到金陵(今南京),居住於瓦官寺,廣大普遍地宏揚禪法。陳宣帝太建七年(西元五七五年),前往浙江臨海的天台山,結茅庵於北邊的山峰而居住在那裡。沒多久即奉皇上的詔命進入京城金陵。陳朝滅亡後,前往廬山去,後來又周遊荊州、揚州(湖北、江蘇)一帶。隋文帝開皇十四年(西元五九四年),再回到天台山,前前後後總共建造寺院三十六所,佛像八十萬尊,親自度化而出家的有一萬四千名僧人。用錢贖取的捕魚網具,以及溪流池塘中的捕魚場共有六十多所,全部都把它們改成放生池,並且上書於京城令朝廷得知,使其嚴格禁止人民到放生池捉取網捕各種眾生。
智顗法師高尚的德行,不但令護法龍天致敬讚歎,無數的僧俗大眾都服膺遵從他的教化,佛陀的教法也因他的弘揚而大大興盛起來。當時的晉王楊廣(即後來的隋煬帝)歸依於智顗求受菩薩戒,尊奉敬稱智顗法師為『智者』,因此後人稱為『智者大師』。
智者大師曾經著述《淨土十疑論》,其最後一篇,開示說明『欣厭』兩字的意義。其文章說:凡是想要決定得生西方淨土的人,如果具有兩種『行』,必定可以得生彼國。那兩種行呢?第一,厭離行。第二,欣願行。
何謂『厭離行』?凡夫從無始劫以來,為色聲香味觸、財色名食睡等五欲所牽纏束縛,輪迴生死於六道之中,受盡一切種種的痛苦,從來就沒有厭離五欲六塵的心,所以永遠沒有解脫的一天。因此之故,我們應當常常觀察這個色身,裡面充滿了膿血屎尿,一切濁惡之物從身體的孔竅流露出來,染污不淨臭穢不堪。《涅槃經》說:「這個包藏種種臭惡如同城堡的色身,其中有愚癡無明的羅剎惡鬼,居住在這個身城裡面,有那一個有智慧的人,會喜好愛樂這樣的身體呢?」又有經典說:「這個身體是所有眾苦聚集的地方,其中的一切事物都濁惡而不清淨,繫縛背負了各式各樣的毒瘤膿瘡,根本毫無益處,乃至諸天的身體也是如此不淨和無益。」
因此,凡是修行淨土的人,不論是步行或靜坐,不論睡眠還是清醒的時候,都要常常觀照這個色身,唯有痛苦毫無快樂,對於六道的生死輪迴,深深生起厭惡出離的心。縱使夫妻的房事不能立刻斷除,也要漸漸地生起厭離的念頭,並且對於這個色身要作七種不清淨的觀想。
第一,觀照這個愛好淫慾的色身,是從貪愛煩惱所生,這是根本上種子的不清淨。第二,這個色身,是由父母赤白精卵交接和合而成,這是受生之處的不清淨。第三,這個色身,懷孕時住在母親的胎胞臟腑之中,這是住處的不清淨。第四,這個色身在母胎的時候,只飲母親的血液,這是飲食的不清淨。第五,這個色身懷胎十月期滿之後,從產道中生出來,這是初生之處的不清淨。第六,這個色身,表面以一層薄皮覆蓋在上面,而裡面則膿液污血到處充滿,這是整個身體都不清淨。第七,這個貪淫慾的色身,死亡之後浮腫膨脹腐爛敗壞,這是究竟歸於不清淨。
觀照自身既然是如此臭惡,那麼觀察別人的色身,也是一樣的。因此能對於所愛戀的歡樂境界,男女的色身形體,深深生起厭惡出離的心,常常能夠觀照它們是不清淨的。能如是觀察思惟的人,他的淫慾煩惱自然而然漸漸減少。又必須發願:願我永遠脫離三界雜食,以及臭惡污穢膿血不淨的地方,遠離沈溺五欲男女的色身,願我獲得安樂國土清淨法性所生之身。這就是『厭離行』。
其次,所謂的『欣願行』,又分為兩種。第一,先要明瞭發願往生淨土的意義和目的,第二,觀察彼極樂世界清淨莊嚴的狀況,然後發起歡欣喜悅之心,發願往生安樂國土。第一先要明瞭求往生的意義,就是為了要救拔一切眾生的煩惱痛苦。於是我們就要自我揣度思量:我今天沒有智慧和方便力,如果處在五濁惡世,煩惱境界強大熾盛,自己尚且要被業力所繫縛,淪落沉溺於三途的苦海當中,只要一下三途,恐怕就數劫之內無法超脫。如此六道輪轉不停,無始劫以來未曾暫時休歇,我要到何時才能救度苦難的眾生呢?為了救度眾生,我應當求生淨土,親近諸佛諸大菩薩,若能證得無生法忍,才有能力在五濁惡世之中救脫眾生。所以曇鸞大師在《往生論》的註解當中說:「發菩提心者,正是願作佛的心。願作佛的心,則是攝受眾生皆得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清淨國土的心。」
另外,《往生論》又說:「期願往生淨土,必須具備兩種行,(一)、必須遠離三種阻礙進入菩提涅槃的障道法。(二)、必須獲得三種隨順菩提門的正法。何為遠離三種阻礙進入菩提涅槃的障道法,一是依智慧門,不只是追求自己的快樂,而遠離我執妄想貪著自身的染污心。二是依慈悲門,誓願救拔一切眾生的苦難,遠離不願利益安樂眾生的心。三是依方便門,憐憫一切眾生,想要給眾生快樂,遠離只求恭敬供養自身的心。
若能遠離三種阻礙進入菩提涅槃的障道法,則能得到三種隨順悟入菩提涅槃境界的行法。一是『無染清淨心』,不為自身追求種種的享受快樂。因為菩提涅槃是無貪染的清淨處,如果只為自身求安樂,則這種貪愛就染污了自己的身心,會障礙進入菩提涅槃之門。因此『無貪染的清淨心』,不為自身求安樂,才能隨順悟入菩提涅槃門。二是『安清淨心』,是為了救拔眾生的苦難。因為無上菩提是究竟安隱一切眾生的清淨處,如果不作願發心救拔一切的眾生,令眾生遠離生老病死苦,即是違背菩提大悲門,因此『安清淨心』,要利益安隱眾生,才能隨順悟入菩提涅槃門。三是『樂清淨心』,欲令一切眾生證得無上菩提究竟涅槃。菩提涅槃是究竟常樂之處,若不作願發心令一切眾生證得究竟常樂的境界,則是遮障自他進入菩提涅槃之門。因此『樂清淨心』,令一切眾生證得究竟常樂,才能隨順悟入菩提涅槃門。」
這個既能自我覺悟又能利益眾生的『無上菩提』,要如何才能夠得到呢?這就要靠著因為得生清淨國土、常不遠離諸佛世尊、親聞如來說法而證得無生法忍之後,才能夠在生死流轉的濁惡國土中,救度一切的苦難眾生。如此則能夠慈悲智慧圓融具足於自己內心,不離禪定而時常生起度化眾生的妙用,隨意自在變化無礙,這就是菩提正覺的心。以上就是願生淨土的意義和目的。換言之,就是發菩提心為了自利利他而求生淨土。
第二內在生起歡欣喜悅發願求生極樂淨土的心。由希望往生清淨莊嚴極樂世界的心,而發起種種觀察憶想,思惟緣想阿彌陀佛的清淨法身或圓滿報身等,全身金色清淨光明,具足八萬四千種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種妙好,一一妙好放出八萬四千光明,恆常照耀一切法界,慈悲攝取一切憶佛念佛的眾生。又需觀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由七種寶物莊嚴清淨,具足種種殊勝美妙的快樂等等,關於對淨土完整的描述可參照《無量壽經》、《十六觀經》等所說的。時常精進修行念佛三昧,以及布施、持戒修福等一切善行,而全部都迴向布施給所有眾生,願共一切的眾生往生安樂國,若能如是思惟修行,那麼就可以決定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欣願門』。換言之,為了願度一切眾生的緣故,而速求往生親見阿彌陀佛住不退轉;欣慕喜悅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故,願共諸眾生同登淨土同成正覺。
後來,智者大師自知教化眾生的因緣將要盡了,於是前往剡東的石城寺居住,告訴弟子們說:「我當命終於此地。」接著命令弟子鋪設床座於東邊的牆壁旁,自己則面向西方,專一心意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摩訶般若波羅蜜,以及觀世音菩薩聖號。又令弟子多燃一些香火,自己唱讚《無量壽經》及《觀無量壽佛經》的經題之後,讚歎說:
「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清淨莊嚴了極樂國土,其間有流水蓮池七寶行樹等美妙的境界,其實很容易就可往生到達,可是卻很少有人具足清淨信心、願意念佛往生。地獄恐怖的火車相現前的時候,只要一念懺悔改過、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尚且都能離苦得樂往生淨土,何況平日有戒律和智慧的熏染修習,怎麼會不往生呢?大家要有信心,依照佛陀的開示教誨,以如說修行憶佛念佛的道力,和阿彌陀佛慈悲本願的加持力,往生淨土這件事,決定是功不唐捐的。」
此時有弟子請示說:「不知大師證入什麼果位,在此命終之後往生何處?」智者大師說:「我如果不領眾教導徒弟,必定可得六根清淨(圓教的相似即佛位)。而我損己利人,只得五品位(圓教的觀行即佛位)。我的師父和道友,現在已經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一起來迎接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說完之後就端坐往生,如同入於甚深禪定,享年六十七歲,當時為隋文帝開皇十七年(西元五九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天鄉寺的釋慧延,聽聞到智者大師遷化往生的消息之後,感懷傷痛哭泣不止,心裡想要知道智者大師往生之處,因此書寫《法華經》,以求大師暗中冥加指示。結果夜裡夢見智者大師和觀世音菩薩從西方淨土而來,慈悲眷顧地說:「這樣子你的懷疑心該去除了吧!」除此之外,靈異感應的事件一再顯現,大約都是諸如此類的。(續高僧傳。佛祖統紀。十疑論)
隋 慧成
慧成。俗姓段,湖南浬陽人,最初受業學習於十住寺,後來聽聞到南嶽慧思禪師闡揚佛法、教化眾生的廣大殊勝,因此前往歸依學習。平日睜開眼睛禪定靜坐,從夜裡一直坐到天亮。南嶽慧思禪師指示他修習方等、觀音、法華,以及般舟等種種三昧,以消除宿世的業障。慧成依教修行三年之後,證得了『解眾生語言三昧』。後來在荊州枝江(今湖南常德縣東北),創建寺院而居住其中。平日持誦《阿彌陀經》,修西方淨土的觀想,三十年來常坐不臥。每次入定,常常見到極樂世界清淨國土寶樹蓮臺。有一天,慧成告訴門人弟子,趕緊敷設裝飾殿堂臺階,我將要講《涅槃經》。等到事情準備完畢開始講經時,正好智者大師從玉泉寺來,因此和智者大師共同談論佛法中玄妙的義理,談論一段時間之後,就入滅往生。當天晚上,有人夢見慧成端坐在蓮臺,慢慢地往西方而去。(佛祖統紀)
隋 慧命
慧命,天台仙城人,參學於南嶽慧思禪師,聽聞了慧思禪師所說的三觀之後,深悟洞澈三觀玄妙的要旨。於是辯才無礙,說法流暢如水銀瀉地。臨命終前,告誡弟子們要精進修持淨土法門。此時大眾忽然見到阿彌陀佛,以及觀音、勢至兩位大士前來相迎,慧命於是隨著阿彌陀佛向西方而去。(佛祖統紀)
隋 慧海
慧海。俗姓張,山東清和武城人。少年時即出家入道,奉事學習於河南鄴都廣國寺的冏法師。聽講《涅槃經》、《楞伽經》之後,再聽第二遍,就能夠重覆講述,智慧辯才過於常人,學侶門徒都非常推崇欽服。北周靜帝大象二年(西元五八○年)駕臨來到濤浦,整修治理伽藍寺院,莊嚴種種佛門的事務。
慧海曾經以往生淨土為一生的期盼,其精進虔誠極為感人。有一天,忽然有一個齊州的僧人名為道詮,恭持阿彌陀佛的畫像而來,這幅佛像的微妙工巧,是世間所希有未見的。道詮說這是印度雞頭摩寺一位具足五種神通的菩薩,凌空飛往西方極樂世界,依照實景圖繪出來的。此事正好暗自符合慧海一向誠心求生淨土的情意,於是對著佛像虔誠懇切地恭敬禮拜,此時忽然見到神異的光明照耀閃爍。慧海因此懇切勤苦地模仿描繪佛像,並且更加堅定地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終其一生時時都以往生淨土為念。
隋煬帝大業五年(西元六○九年)五月初一得疾病,告訴弟子說:「我將入滅往生。」並伸出五隻手指以表示命終的日期。到了初五的夜裡,忽然從床上起來,面向西方頂禮跪拜,然後結跏趺坐直到天亮而往生,時年六十九歲。慧海自年少時就非常精進苦行,到老的時候更加堅定不移,同時又以仁愛慈悲接引眾生,誘導勸勉後進新學的人。他往生後,無論在家出家的徒眾都感到悲傷難過,因受感化而散華供香、布施金銀寶物的人多得不可計數。(續高僧傳)
隋 智通
智通。俗姓程,河東猗氏人(今山西永濟縣)。天生就樂於佛道,志願要求剃度出家,父母在驚異的心情下允許他的要求。十歲之後就剃度落髮,虔誠恭敬地奉事師長,執事行履都非常謙沖虛心。智通平日嚴格持守戒律威儀,日夜精進地諷誦經典從不間斷,並背誦各種經典中讚佛的重要偈頌達三千多首。後來追隨俊律師和延法師學習戒律經典。智通法師曾創立孤老寺,以平等慈悲心賑災救濟貧苦眾生。有時候也授戒說法,廣修種種福德善行。
隋煬帝大業七年(西元六一一年)十月得疾病,命令侍者稱念阿彌陀佛聖號,迴向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過一會兒即張開眼睛正視前方,有很久一段時間眼珠都不轉動,好像看到什麼似的,並且說:「真是不可思議啊!」侍奉的僧人頂蓋問他為什麼緣故這麼說呢?智通說:「我見到了七寶幢幡、蓮華傘蓋、以及宮殿塔廟等,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境界啊!」到了初夜分的時候又說:「為什麼要燃那麼大的燈燭!」弟子們於是掩蓋燈光令其昏暗下來。過一會兒又說:「光明為什麼更為盛大呢?」侍者頂蓋回答說:「這是師父自性清淨心相的流露,師父不必覺得奇怪。」因此智通乃合掌一直到天亮,然後說:「我往生淨土去了!」說完就逝世往生。這個時候山林大地都動搖起來,窗戶都被震裂開來。當時寺裡有一僧人名為道慧,正好在小睡休息,夢見西邊的山嶺上有樓閣殿堂,凌空向著西方而飛去。(續高僧傳)
隋 真慧
真慧。俗姓陳,陝州(今河南陝縣)河北人,年輕時就厭離這個身心世間,二十歲時,前往大通寺清禪師的處所,剃度出家受具足戒。常常遊學四方,道業也因此日日增進。後來建築屋舍於蒲(今山西永濟縣)首山的麻谷,居住十八年,設立七寶幢幡四柱,以供養西方三聖。常常抖擻身心提起正念,依著西方三聖聖像作極樂世界的觀想。隋文帝仁壽四年(西元六○四年),受人召請居住於棲巖寺,平日為人清淨高節謙和退讓,喜歡獨處愛好寂靜。精進禪定禮拜懺悔,日夜不懈勤苦修行。隋煬帝大業十一年(西元六一五年)十月,臥病在床,可是精神氣色一如平常,他說:「我將要往生淨土了,我看到極樂世界的蓮華已經來等候我,又聽到明亮的鐘聲,聲音幽雅清遠,也聞到奇妙的香氣到處濃郁充滿著。」說完之後就安然往生。(續高僧傳。佛祖統紀)
隋 法智
法智。不清楚他的出身,童年就出家,凡是各種講經弘法的講座,無不留心去聽聞學習。晚年的時候,聽到別人說最直捷了當解脫生死的法門,莫過於念佛。於是跟人家說:「我聽過經典裡面說:『犯一個突吉羅小罪,要經歷一中劫的時間下地獄受苦。』這個可以令人相信。又聽到經典說:『稱念一句阿彌陀佛,可以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我可就不相信了!」當時有一位具足智慧的明眼人跟他開示說:「你這個大邪見人!同樣是佛陀親口所說的經典,你為何不信?」法智因此感到懺悔,隨即在國清寺兜率臺,日夜不斷地精進念佛,感得觀世音、大勢至兩位菩薩現身。另外有一天,又感得大勢至菩薩的天冠寶瓶,放大光明照觸他的身體。
有一日法智向在家及出家的徒眾告辭說:「我往生西方已經指日可待了,你們要怎麼送行我呢?」大眾於是約定三天後聚會用餐。等到聚餐之後,有的人甚至住在法智的房間等待他往生。到了半夜,法智坐在繩床上念佛,然後就安然地坐著命終往生。這時候有一道金色的光芒,從西方而來,整個天空光明照耀,遍滿有數百里之廣,江中船隻上的人以為是天亮了,可是過了很久很久太陽才出來,後來才知道這是法智法師往生淨土的緣故。(宋高僧傳。樂邦文類)
隋 法喜
法喜。不清楚他的出身。生平到處參訪善知識,精進修行好學不倦。年紀到了六十歲,才在山東的大蘇山遇到智者大師,一聽到大師的法音,就頓時證得甚深的法要。於是專修禪定智慧,也曾經修行過方等三昧。有一天,忽然有一隻雉雞來向他討命,這時有一位神人呵斥雉雞說:「法師應當要往生淨土,怎麼可還你的命呢?」一直到後來在生病當中,才發願以自己一生修行的福德善業,迴嚮往生西方淨土,然後即至誠深心憶佛念佛,過不久,就見到西方阿彌陀佛與諸菩薩眾前來迎接,法喜於是端身正坐而往生。(佛祖統紀)
隋 壽洪
壽洪。汾陽人(今山西陽曲縣西北)。時常精勤持念阿彌陀佛,發願求生西方淨土,臨命終的時候,兜率天的童子前來迎接,壽洪說:「我的心願是期望往生西方,不願投生於天上。」因此就命令大眾一起念佛,過一會兒突然說:「佛從西方來了!」才一說完,就即刻命終往生淨土了。(佛祖統紀)
隋 兩位沙彌
汶州(今四川茂縣)有兩位沙彌,不知道是什麼來歷的人,同一志向專心念佛。經過了五年,年長的一位沙彌先往生,到了極樂淨土,見到阿彌陀佛,跟佛說:「有一個小沙彌,和我一起修行淨土法門,不知道可不可以往生淨土呢?」阿彌陀佛說:「由於他勸導你,你才發心修行念佛。你現在可以先回娑婆世界,更加精進修行淨土的功業,三年之後,你們兩個當一同往生來到我國極樂世界。」三年的期限一到,兩位沙彌都見到阿彌陀佛與菩薩聖眾,從西方而來接引。這個時候大地震動,天華從虛空中散落飄舞下來,兩位沙彌即於此刻同時往生。(佛祖統紀)
唐 善冑
善冑。俗姓淮,瀛州人(今河北河間縣一帶)。年少出家,智慧聰敏領悟力強,常常參與講經的法會,尤其善長精通於《涅槃經》,曾多次摧破折伏講經的座主。隋朝初年,往北方依止遠法師,居止於京城的淨影寺。遠法師命終後,奉皇上的敕令在淨影寺作為研究《涅槃經》大眾的導師。隋煬帝大業年間(西元六○五~六一八年),朝廷在全國廣泛地遴選大德高僧,善冑即被選上。善冑雖然一再地開設講經弘法的講座,而私下卻時常暗自地修行淨土法門,別人都不知道。有一天忽然得到中風的疾病,嘴唇口角偏斜了方向。後來疾病忽然減輕消失,恢復到平常的狀況,善冑說:「我的病既然好了,想必我的生命快要結束了。」
唐高祖武德三年(西元六二○年)三月,疾病危急,告訴門徒弟子說:「我一生一世堅定正信,心心念念都在思念阿彌陀佛,根本不用疑慮擔心我不會往生淨土!」於是命令弟子擦拭打掃屋舍殿宇,燒種種香恭敬等待。這時善冑突然起身端坐恭敬合掌,並告訴侍者說:「趕快安置高座,阿彌陀佛駕臨了,我善冑今日才知道懺悔慚愧以往的惡業。」說完就這樣端坐合掌,過了很久之後,才躺臥下來,並且說:「剛才阿彌陀佛來的時候,你們見到了嗎?我現在要往生去了!」才說完就命終往生。(續高僧傳)
唐 道傑、樊綽
道傑。俗姓楊,河東安邑人(今山西解州),年少就有出離世間的志向。隋文帝開皇十一年(西元五九一年),年將二十歲時,投靠瑩法師剃度落髮受具足戒。接著又往山東青州何記論師之處,聽講《成實論》。何記論師入滅後,就周遊齊土(山東一帶),到處搜集探索研究論學,多次開設弘法的講座。
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突然自己思惟到:「我只是在從事文字講說,而對於自己本性心地的功夫卻迷茫不知。至於說到要開啟智慧,如果沒有禪定的能力,那是很難啟發的。」因此決定停此講說,前往山西麻谷依止真慧禪師學習禪坐,深入思惟諸法緣起的甚深義理,被真慧禪師讚歎為利根器的人。
道傑法師生性淡泊,沈默寡言,遠離錢財,飲食清簡。無論遇到痛苦或快樂的境界都能毫不在意,不受束縛牽掛。晚年為棲巖寺僧眾的寺主。唐太宗貞觀元年(西元六二七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於麻谷的山上,時年五十五歲。
在此之前山西桑泉地區,有一位名為樊綽的人,是前朝北周武帝毀滅佛教時被迫還俗的僧人。雖然已是白衣居士,但是常常參訪寺院道場,道傑法師也很器重他。在道傑往生之前樊綽早已經先往生了。樊綽有兩個女兒,有一天,兩人同時都夢到父親凌空而來,跟她們說:「我已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現在知道道傑師父將要命終,因此特地隨著佛一起來迎接師父往生淨土。」說完就向棲巖寺的方向而去。就在同一日,道傑正好生病停止講經,臨終時,道傑見到樊綽佇立停留在空中,全寺的人都聞到奇妙的香氣,也都聽到天樂鳴空的聲音。(續高僧傳)
唐 灌頂
灌頂。俗姓吳,浙江臨海縣章安人。才生下來三個月,就能夠稱念佛法僧三寶的名字。七歲時,入攝靜寺出家。陳後主至德初年(西元五八三年),拜見智者大師於修禪寺,稟受大師所教的止觀法門。經過長時間精心努力地研討推究,後來蒙受智者大師的印證認可,因此而成為智者大師隨侍身旁的弟子。凡是他在智者大師身旁所聽聞到的佛法,都能夠領解體悟。隋文帝開皇十七年(西元五九七年),智者大師入寂往生之後。灌頂於是宣揚智者大師的遺教,勤修禪定智慧,每次靜坐誦經,常常有天華從虛空中飄落在他的身旁。
有一次在攝靜寺講《涅槃經》的時候,一群強盜突然而來,到了寺院門口時見到布幔旌旗到處佈滿,遮蔽了太陽,還有許多身長一丈多的神兵神將,侍衛在寺院門口,強盜們看到這種情況,都驚嚇畏懼得四處潰散。唐太宗貞觀六年(西元六三二年)八月七日,命終於國清寺。最初示現疾病時,室內散出奇異的香氣。等到臨命終,灌頂命令弟子們說:「你們可以多燃一些名香,我將要去了。」說完忽然起來雙手合掌,好像在恭敬迎接什麼似的,接著稱念三次『阿彌陀佛』,容貌臉色顯得非常愉快,然後躺臥下來而往生。往生之後,頭的頂部仍有溫熱,持續了一整天,時年七十二歲。(續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 僧藏
僧藏。山西西河人,幼年出家,謙卑自己奉事他人,對一切人都非常恭敬有禮,從不推辭抱怨一切的艱勞辛苦。凡是看到別人的僧服破舊了,就偷偷地把它拿去清洗乾淨,然後加以縫紉修補。每到夏天天氣炎熱時,則脫去衣服坐在草叢之中,以自己身體的血肉布施給一切蚊蟲。整日精進持念佛號,數目多得不可計算,堅定志向澄寂心念,如此地精進修行,不曾有稍微的間斷中止。等到業報將盡的時候,看到諸天的天人,一一次第地來迎請,僧藏都不願意跟隨而去。不久之後僧藏告訴大家說:「我剛才往生西方淨土去了,見到了諸上善人,並且看到散落的香華遍滿虛空」說完即恭敬合掌,念佛往生。(宋高僧傳)
唐 道昂
道昂。河北魏郡人,風采神韻清明澄澈,天資聰慧悟解力強,宛如宿世所成。歸依投靠靈裕法師出家,專精研究大乘佛法。曾經在寒陵山寺講《華嚴十地論》,一直講到夜裡,天色昏暗而沒有燭火。道昂於是高舉手掌,掌中立即發出奇異的光芒,光明徹照了整個大殿寺院,大眾都感到驚訝怪異,道昂說:「這種光芒平日在我手中本來就時時具有,有什麼好奇怪的呢?」道昂平時專意繫念於西方淨土,願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後來在報應寺,自知往生的時間快到了,預先告知有緣的人,八月初當來此地告別。
到了約定的時候,身心沒有絲毫的痛苦,並且問旁邊的人用齋的時候到了沒?然後升上高座,這時香鑪中發出奇異的香氣,道昂於是引領四眾弟子受菩薩戒,說戒時言詞義理切中心要,令聽聞的人都神情感動、虔誠恭敬。此時道昂舉目向上而視,看到諸天大眾繽紛繁多地居於虛空,絲竹管弦等美妙的天樂交相地演奏出來,音聲清新遼闊幽遠而響徹雲霄。道昂因此告訴大眾說:「兜率陀天的天人來迎接我升天,然而天道乃是生死根本,非我所願也,我常虔心祈願往生淨土,為何此願不能完成呢?」才一說完,天樂即刻向天上飛騰而去,一下子就消失不見了。這時接著馬上就看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的香華伎樂,充塞了整個虛空,猶如美麗的雲彩一樣,騰空飛湧而來,迴旋環繞在大眾的頭頂上空,在場所有的大眾都看得很清楚。道昂說:「大家珍重、好好安住,現在西方淨土的祥瑞聖相前來迎接,我往生去了!」才說完,只見香鑪從他的手中墜落,即刻在高座上逝世往生,享年六十九歲,當時為唐太宗貞觀七年(西元六三三年)。(續高僧傳)
唐 智琰
智琰。字明燦,俗姓朱,吳郡(江蘇)人,梁朝散騎侍郎(官名)朱獻的孫子。天生資質過人,八歲出家,奉事通元寺的璩法師而為其弟子。周遍遊歷各個名剎道場,開演宏揚佛教經論。陳朝滅亡時(西元五八九年),回到虎邱,居住在山林的巖洞深谷,達三十年之久。後來因為躲避兵亂才遷移到其他的地方。唐高祖武德七年(西元六二四年),被蘇州總管李世嘉,迎請回到山上的寺院。智琰平日行持淨業三福,修西方極樂世界的十六種妙觀。總共聚集修行向善的道侶有五百多人,一起在寺院裡念佛修行,每個月集會共修一次,如此共修將近超過十年。
到了唐太宗貞觀八年(西元六三四年)十月,見到一位清淨的僧人手裡執持寶瓶,向前跟智琰說:「我就是無邊光,將來在西方淨土所謂的功德寶王,就是我。」智琰於是告訴寺院的大眾說:「無邊光,就是大勢至菩薩。功德寶王則是大勢至菩薩成佛的名號,我將要向西歸去極樂家鄉了。」接著就在當天晚上逝世往生,時年七十一歲。(佛祖統紀。虎邱志)
唐 等觀
等觀。俗姓孫。富陽(今浙江杭州西南)人,於智者大師之處學習一心三觀。居住在天台山,平日持誦《法華經》。唐太宗貞觀九年(西元六三五年)冬天,浙江餘杭的法忍寺,邀請等觀去講經演說。第二年的正月初一,有一位穿著王公服飾的人前來,告訴等觀說:「弟子是皋亭廟的廟神,昨天法師從敝廟前的庭院經過,正好弟子出外巡視遊境,沒來得及奉事迎接。今日特地啟程遠來,專門向法師求取戒法。」等觀於是燃香,為他授菩薩大戒,廟神因此禮謝而去。第二天,即初二的半夜,等觀先沐浴更衣,然後面向西方跏趺而坐,稱念西方三聖的尊號,以及智者大師的名號。各稱百餘聲之後,再一次地為弟子們說一心三觀的法門,說完後就命終往生。(佛祖統紀)
唐 道綽、道撫
道綽,俗姓衛,并州(今山西太原)汶水人,年十四歲出家,專門學習教理經論,又師事瓚禪師學禪法。後來居住在汶水石壁谷的玄中寺,這個道場是曇鸞大師過去所建立的。道綽平日非常仰慕曇鸞大師淨土法門的修行功業,於是專心一意澄心觀想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坐的時候常常面向西方,六時之中依時禮敬阿彌陀佛,從不缺漏,並且每天念佛七萬聲為固定的功課。有其他的僧人,在禪定中曾親見西方淨土殊勝的瑞相,又見到道綽手持念珠,全身赤色鮮麗猶如七寶山之高大,其他還有種種的瑞相感應,沒有辦法全部地敘說。
道綽曾為大眾講《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幾乎有兩百遍之多。凡是聽講的人,都各個持著念珠,稱念佛號,念佛的音聲好像潮汐海浪一樣壯大,有時等到講完經大眾都散去後,佛號的音聲仍然迴響充滿在山林深谷之間。道綽平日激勵勸發眾生修行淨土法門,講說的義理通達透徹,如清泉流水般不斷地湧現出來。常勸人們收攝思慮停止攀緣,一心一意憶佛念佛。著有《安樂集》二卷,遠則總攝龍樹、天親兩位菩薩的思想,近則貫通慧遠、曇鸞兩位大師的文句,言詞義理切中心要,為當時的人士所推崇尊重。
唐太宗貞觀二年(西元六二八年),有一日共修的時候,大眾都看到曇鸞大師乘坐在七寶船上,並告訴道綽說:「由於你精進修行,你在極樂世界感得果報的宮殿樓閣已經完成了,只是你還有一些業緣未盡。」同時又見到化佛遍滿虛空,種種妙好的天華從虛空中飄散下來,大眾都滿懷欣喜地抬頭仰望,並絕口讚歎其不可思議。道綽自此以後因精進修行感得的色身體力愈來愈強健,容貌顏色也更加光彩煥發。無論出家在家聞風嚮往而來的信眾日益增多,一直到了年紀八十多歲時才往生。
當時有一位名為釋道撫的僧人,和道綽同一志向求生淨土,兩人每次相見,必定以同生淨土為彼此互相的期許。道綽往生三日後,道撫聽到消息則說:「我常期望能夠先行往生,不料今天反而在後,我再稍加用一點氣力,就可以追隨道綽而去了。」於是在佛像前,叩頭頂禮祝禱發願,然後退回座位就座而往生。(續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 僧衒、啟芳、圓果
僧衒。山西并州人,是一位精進修行的出家人,凡是他曾經學習過的經論都能完全通達,所悟解的佛法和身口所行的,也都能相符一致而不違背。一直到了九十六歲時,見到道綽禪師所著的《安樂集》,聽聞道綽講《觀無量壽佛經》,才回轉心意一心念佛。但是由於恐怕年歲已高壽命將終,因此日夜精進禮佛一千拜,念佛八九萬聲。在五年的期間內,一心精進毫無懈怠。後來得病,告訴弟子說:「阿彌陀佛已經來了,親授給我熏香的衣服,觀音、勢至二大菩薩,排列引導在前面,化佛遍滿整個虛空,我將要去了!」說完之後就命終往生,七日之中奇妙的香氣到處充滿而不散去。
當時有啟芳、圓果兩位法師,親眼目睹這件殊勝的往生事蹟,於是一同到甘肅藍田縣的悟真寺,以一個夏天為期限,稱念阿彌陀佛。兩人一起折一段楊柳枝,放在觀世音菩薩聖像的手中,祈禱說:「如果我們可以往生淨土的話,但願這段楊柳枝七日不枯萎。」等到七天的時間一到,楊柳枝反而更加鮮綠青翠,啟芳、圓果兩人因此滿懷喜悅地互相慶賀,因此更加努力地日夜觀想稱念佛名,專心一致精進不捨。
經過了五個月之後,有一次在觀想中,覺得自身到達了七寶蓮池,見到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坐在兩個極大的七寶蓮華之上,大蓮池裡有成千上萬的各色蓮華充滿其中。此時,阿彌陀佛乘坐著一個最大的蓮華,從西方而來,虛空之中充滿光明,映照了整個世界。啟芳、圓果兩個人趕緊禮拜阿彌陀佛,並問說:「娑婆世界閻浮提的眾生,依照經典所說憶佛念佛,就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這裡嗎?」阿彌陀佛回答說:「不要懷疑!一定可以得生我國啊!」同時又聽到釋迦世尊和文殊師利菩薩,稱揚讚歎《法華經》。而在蓮池前有三層七寶的階梯,第一層是在家的白衣居士,第二層是僧人和在家人各一半,最上的第三層則只有出家僧人。這些人說:「我們都是念佛修行的人,如今已經往生到此極樂淨土來了。」啟芳、圓果兩人出定之後,即詳細清晰地告訴他們的弟子以上殊勝的經歷。(宋高僧傳)
唐 普明
普明。俗姓衛,蒲州(今山西永濟縣)安邑人,年十三歲出家,周遍遊歷各個講席,隋煬帝大業四年(西元六○八年),奉召進入大禪定道場,唐高祖武德元年(西元六一八年)居住於山西蒲州的仁壽寺。每天固定課誦戒本一遍、《金剛般若經》二十遍,六時禮拜懺悔,並將所有的善根福德,迴嚮往生西方淨土,終其一生都如此精進修行。總共建造檀木佛像佛龕有數十尊,書寫《金剛般若經》,約有一千多部。講《涅槃經》八十多遍,又講《攝大乘論》、《勝鬘經》等種種經論不計其數。年八十六歲時,命終於所住的寺院。(續高僧傳)
唐 德美
德美。俗姓王,清河臨清人(即今山東臨清縣),年十六歲離家,十九歲剃度,隋文帝開皇年間(西元五八一~六○○年),在京城中觀機教化眾生。平時嚴持戒律,每天以禮拜懺悔為日常功課,並且持誦一萬五千佛名。隋煬帝大業年間(西元六○五~六一八年),住在京城的慧靈寺,普遍地修行福德善業,常有許多的殊勝感應。唐高祖武德初年(西元六一八年),居住在會昌寺,在寺院西邊建造懺悔堂,行般舟三昧,整個夏天常行不坐。曾經為了停止口業,因而三年不說話。有時也為了行常不輕菩薩之行,而普遍地禮拜七眾弟子。斷絕了一切世俗的妄想,專心憶念西方極樂世界,堅持阿彌陀佛的名號,終身奉行而不中止。唐太宗貞觀十一年(西元六三七年)十二月的某一天,忽然合掌念佛而往生,時年六十三歲。(續高僧傳)
唐 慧滿
慧滿。俗姓梁,雍州(陝西一帶)長安人。七歲就出家,精明謹慎持守威儀,到處遊學講經於四方,唐太宗貞觀年間,奉皇帝的敕令居住於宏濟寺,專門宏揚戒律威儀,獎勵勸導僧侶徒眾奉持戒律。曾經發願往生淨土,時常以供養僧人洗浴為事業,唐太宗貞觀十六年(西元六四二年)四月二十日,稍有疾病,自知即將命終。因此把他日常所用之物,全部歸還常住,端身正坐於繩床之上,並召集寺院大眾,與大眾訣別,然後命終往生,時年七十五歲。(續高僧傳)
唐 神素
神素。俗姓王,安邑鳴條人(今山西運城縣)。年少時即與道傑法師齊名,兩人常常相攜一同到處參學訪道,一起遊歷學習於各個講座之間。隋煬帝大業四年(西元六○八年),道傑法師停止講經,神素則繼任他的講席。神素曾講《阿毘曇》、《成實論》共六十餘次講座。唐太宗貞觀二年(西元六二八年),主持棲巖寺,貞觀十七年(西元六四三年)二月二十三日,命終於山上,時七十二歲。
神素一生所從事的修行,是專門憶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臨命終那一天,他召集了大眾與大眾告別,端正身心結跏趺坐,命令大眾讀誦普門品兩遍,而神素則在旁一心靜聽。接著並自己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了五六聲之後,又指示由一個人唱,其他的人在旁相和。一直到了晚上,仍然端莊威嚴地正身靜坐,弟子就近仔細一看,原來已經往生了。當天晚上,仁壽寺的智寬法師正好在夜裡靜坐,彷彿間好像見到神素來告別,囑咐他要護持正法,以報如來的大恩。等到天亮,才知道神素已經入寂往生等事。(續高僧傳)
唐 明瞻
明瞻。俗姓杜,恆州(河北正定縣)石邑人,少年就有超脫塵世的志向。年十七歲時,中舉人,由州縣推舉入京城去參加進士的殿試,明瞻不願意去,而前往飛龍山應覺寺出家。隋朝初年,居住在京城,多次主持說法的講座。唐太宗貞觀初年(西元六二七年),奉詔進入京城皇宮的內殿,昇坐皇帝的寶座,接受供養用齋之後,廣泛地談論賢明君主統御國家的治世之術,應當以慈悲心救護天下蒼生為最重要的目標。皇上聽聞之後龍心大悅,頒布命令每年正月、五月、九月三個齋月,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後兩天等六個齋日,一律斷絕屠宰殺生,並且在軍隊兵營所在之處,廣泛地建立佛寺。明瞻私底下則把自己所受到的供養財物,每年齋僧千人,並書寫大乘經論。後來進入太乙山的智炬寺隱居。晚年堅定心志於往生極樂世界,有人譏笑他年紀太大恐怕來不及了,明瞻則回答說:「只要具足真實信願,臨終十念尚且可以成就往生的功業、可以見到阿彌陀佛,那麼我具足信願必定可以往生淨土,這又有什麼可疑慮的呢?」
唐太宗貞觀二年(西元六二八年)冬天,得疾病,自知往生的時候到了。就到京城的興善寺設立齋會辭別大眾,當時的宰相房玄齡、杜如晦都參加了這個齋會。明瞻並在當天返回智炬寺,專心觀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誠心竭力而不休息。十月二十七日忽然告訴侍者說:「阿彌陀佛來了。」過一會兒又說:「觀世音、大勢至兩位大菩薩也來了。我在《觀無量壽佛經》的十六觀中,成就了第十二觀,即作自己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化生的觀想,其餘的觀法則尚未完成。今天見到殊勝的瑞相,應當是要往生了。」說完後即滿心喜悅地合掌然後往生,時年七十歲。(續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 元會
元會。字懷默,俗姓席,京兆(今西安市東)樊州人。年十二歲時,歡欣喜悅地捨離俗世,出家於海覺寺,成為總法師的弟子。落髮之後,常常參加講經的法會,專一心意研究《涅槃經》,對於《涅槃經》的義理既能了解體悟,又能通達明白地註釋貫通,並著作《涅槃義章》四卷。當時新建的慈悲寺,迎請元會為寺院住持,元會於是在那裏演說宏揚佛陀的經教,普遍接引後進的學子。
唐太宗貞觀八年(西元六三四年),奉皇帝的詔請居住於宏福寺,因此而停止講經的事業,專修禪定。曾經在夢中見到阿彌陀佛以手托舉著他,因而建造阿彌陀佛聖像,一心繫念勤作觀想,夜裡則常坐不臥。貞觀十四年(西元六四○年)五月得疾病,返回慈悲寺。臨命終時,見到阿彌陀佛前來迎接,然後捨報往生,時年五十九歲。(續高僧傳)
唐 慧璿
慧璿。俗姓董,少年出家於襄州(今湖北襄陽)。北周武帝滅法之後,向南進入茅山居住。接著經過棲霞,又前往安州(今河北安新縣),凡是聽聞各種經論的演說,皆能契入幽深的義理。晚年又回到襄州,居住在光福寺,由於寺院位在山頂,每日必須挑水上山非常辛勞,因此想要遷移到其他寺院。
當天晚上就夢見一位神人,穿著紫色的衣袍,身長約有一丈多,頂禮慧璿說:「奉請法師居住在此,並常常演說大乘佛法,不必去掛念思慮小乘法。那些小乘人就如同一座山,山雖高卻沒泉水,不能利益眾人。而大乘經典,猶如廣闊的大海。如果有人能講說大乘佛法,則能令所居住之地,具足珍寶充滿光明,眷屬眾多而殊勝,飲食豐富而盈滿。但是如果憶念小乘,則前述的種種功德利益皆不可得。唯願法師以廣大的心量,來受持宏揚大乘佛法,不要辜負了眾生的期望。法師如果需要水源,這個很容易,下個月八日,一定可以得到,我現今就往劍南(今四川一帶)的慈母大泉請一位龍王去了。」說完之後就不見了。
到了下個月七日的初夜,突然颳起大風,從西南方吹過來,然後雷聲震動天地、下雨如注,整夜地相續不斷,一直到天亮為止。第二天,只見到寺院北邊的低窪處,充滿了清澈的泉水,泉水清淨而香醇甘美,全寺的大眾都互相慶賀,因此決定常住於此地。慧璿平日內心以慈悲教化為懷,面容常常含著微笑。居住山上一陣子之後,無論出家在家都對他非常仰慕恭敬。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西元六四九年)四月八日,夜裡見到山神告訴他:「法師您不久之後,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七月十四日,講完《盂蘭盆經》之後,收起雙手抱拳說:「我一生平白受到的信心布施,今天必須全部散盡,如果還有絲毫的東西,都施捨給十方僧眾,以及貧窮孤獨的乞丐,乃至一切的外道眾生。」說完之後,即命終於說法的講座上,時年七十九。(續高僧傳)
唐 明濬
明濬。俗姓孫,齊人(山東一帶)。平日以誦《金剛經》為功課。唐高宗永徽元年(西元六五○年)二月十二日夜晚,突然暴斃,而心臟尚有暖氣。滿一個時辰後又醒過來,說:「我最初看到兩位青衣童子,帶領我到一位王公的處所,問我一生造作什麼善惡業?我回答說:『我專門持誦《金剛經》。』那個王公說:『功德不可說,法師可以再回去持誦,滿了十萬遍之後,明年必定可以往生淨土,那時弟子我就不必再請你來此地相見了。』說完後就命令兩位童子送我回到寺院。」明濬自此以後更加倍地精進修行,到了永徽二年(西元六五一年)三月命終,寺院大眾都聞到奇異的香氣。(續高僧傳)
唐 善導(蓮宗二祖)
善導。不清楚他的出身,唐太宗貞觀年間(西元六二七~六四九年),看到西河道綽禪師的淨土九品道場,歡喜地說:「這真是進入佛法的入門要道。修行其他的法門,迂迴艱困難以成就,唯有此淨土法門,可以迅速地超脫生死輪迴。」於是誠懇老實地精勤苦修,日夜不斷地禮拜讀誦。不久之後善導到了京城,激勵策發四眾弟子修行念佛。每次進入念佛堂,必定長跪念佛,不念到聲嘶力竭則不罷休。出念佛堂,則向人演說開示淨土法門。如此修行三十多年,從來不曾躺臥睡眠。
善導大師一生嚴格護持戒律威儀,從不毀犯一絲一毫。好的飲食必定供養大眾,粗糙惡劣的才自己食用。凡是接受供養布施的所有財物,都用來書寫《阿彌陀經》,總共有十萬多卷。畫西方極樂世界的變相圖,總計有三百多幅的壁畫,並且整修建造佛塔寺院,燃光明燈供佛照明。無論出家在家,追隨他受教化的非常多,有的課誦《阿彌陀經》十萬到五十萬遍,有的每日稱念佛號一萬到十萬聲不等。在他的徒弟信眾之中證得念佛三昧的,多得無法記載敘述。有人問:「念佛可以得生淨土嗎?」善導大師說:「隨著你的精進念佛,必定滿足你的願求。」接著善導大師自己念一聲佛號,同時則有一道光明從他的口中放出,念十句乃至百句,光明也是同樣一一放出。(以證明念佛功德真實不虛。)
他勸勉世間人的偈頌說:「我們每個人都終歸漸漸地雞皮鶴髮漸漸衰老,看看我們行走的步履也慢慢地老態龍鍾遲鈍困難,假使讓你擁有無數的黃金白玉、堆滿了整個廳堂,難道就可以避免衰老凋殘和疾病的痛苦嗎?縱然任你享受千般快樂,生死無常終究有一天還是會到來,唯有趕緊依著最直接便捷的道路去修行,放下一切,一心稱念阿彌陀佛。」
有人問:「為什麼不教人作觀想,而卻直接教他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善導大師回答說:「凡夫眾生業障深重,所觀的極樂淨土之境界精細微妙,而能觀的心念卻極為粗糙,既然心識掉舉精神散亂,那麼觀想就很難能夠成就。是以釋迦世尊大慈大悲憐憫眾生,直接勸導眾生專心稱念阿彌陀佛,正是由於稱念佛號容易的緣故,只要能夠相續不斷就可以往生。如果能夠念念相續,以終其一生的期間專意念佛,那麼十人修行即十個往生、百人念佛即百人往生,絕對萬無一失。
何以故?由於沒有外在雜亂的因緣故。由於正念相繼的緣故。由於與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的緣故。由於不違釋迦世尊的教化故。由於隨順佛陀所說之法如說修行的緣故。反之如果捨棄專修的功夫,而間雜修習其他法門的人,百人之中難得有一兩個成就,千人之中罕有三四個往生,何以故?因緣混雜散亂妄動而失去正念的緣故。與阿彌陀佛的本願不相應的緣故。與釋迦世尊的教化相違背的緣故。不隨順佛陀所說如法修行的緣故。繫念佛號不能相繼不斷的緣故。內心不能專心思念報佛重恩的緣故。雖然也在從事修行,但是常與名利慾望相應不離的緣故。喜好親近雜亂的因緣、自我障礙又妨礙他人修行往生淨土之正行的緣故。
最近見到各方的僧侶和居士,雖然每個人在解悟和行門都各有不同,專修和雜修也有些差異。但是只要能夠從今日起專心一意稱念阿彌陀佛的人,十個修行即十個往生。反之,修行雜業和不能至誠深心的人,就算是千人之中也沒有一個能夠往生。普願天下一切的眾人,好好的善自思惟其中的差異,並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之間,專心一意自我要求,日夜精進而不間斷,一直到此生命盡為止。那麼臨命終時,只要前念命終,後念的一剎那間,就在極樂世界的蓮華中化生,於未來無量劫恆久的時間,永受無為清淨的法樂,乃至究竟成佛,如此豈不快哉!」
又作臨終正念文說:「凡是臨命終想要往生淨土的人,必須要不害怕死亡。並常常要思惟我們這個色身有許多的痛苦,既不清淨又常遇到種種惡緣,不斷地遭受種種的困擾束縛交結糾纏。若是能夠捨去這個污穢不淨的色身,超脫往生到西方極樂淨土,即可親受無量無邊的法喜快樂,解脫無量劫來輪轉六趣的生死痛苦。那麼,臨終往生這件事,乃是令人稱心快意的事,就好像是脫去破舊粗惡的衣服,換上美妙舒適的上好服飾。因此我們應當要放下虛幻的身心世界,不要生起貪著的念頭。若遇到病苦,更應該思惟生死無常,放下一切一心念佛,等待命終時阿彌陀佛前來接引往生。
又必須囑咐交待家人親屬,以及問候探病的人,凡是來我面前的人,只要為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閒雜無益的話,和家中長短是非好壞等事。也不需要以柔軟愛語來安慰,為我祝福健康快樂,這些都是虛偽浮華毫無利益的事情。若病情危急將要命終時,家人親屬不得垂淚哭泣,也不可發出感歎悔恨令人憂愁的音聲,這樣會惑亂臨終者的神識,使他失去放下一切念佛求往生的正念。只要教臨命終者,記得憶念阿彌陀佛,堅持念佛守著正念,直到氣盡為止。如果能遇到明白了解淨土法門的善知識,不斷地督促勉勵求生淨土,那真是極大的幸運。若是能夠依照使用這個方法的人,決定可以往生淨土,這是毫無疑慮的。臨終死亡這件事情非常重大,必須要自己努力用功才可以,如果一念差錯,又要繼續經歷無量劫的痛苦煩惱,那麼又有誰能夠來代替呢?好好思惟、好好思惟吧!」
善導大師有一天忽然跟別人說:「這個色身實在令人厭惡,我將要向西歸去極樂故鄉了。」因此登上寺院前的柳樹,向著西方祈願說:「願阿彌陀佛接引我,菩薩護念幫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得以往生極樂世界。」說完,即從樹上投身而下而往生,唐高宗知道善導大師的修行神異不可測,因此賜贈寺院匾額題名為『光明』。(佛祖統記。樂邦文類)
唐 懷感
懷感。不清楚他的出身。一生操守行持剛強堅定,精進苦行努力學習,聽到經典說:「只要用很少的時間念佛,就可以得生極樂淨土。」但是心中仍然有些懷疑而未能確信,因此前往請教善導大師,大師說:「念佛決定可以往生,這是十方諸佛真實不虛的話,如果你能深信不移,以至誠心稱念佛名,應當會有證據來驗證。」於是懷感即進入道場二十一日,精進念佛,然而並沒有看到殊勝的瑞相。因此他自我悔恨業障深重,想要絕食斷命,善導大師不允許,勸他更加努力精進。懷感因此更加用功修行,一心念佛。三年之後,感得阿彌陀佛放出金色的光明,又見到阿彌陀佛眉間的白毫相好,證得念佛三昧。著作有《決疑論》七卷,臨命終時,見到化佛前來迎接,於是面向西方而往生。(宋高僧傳)
唐 法祥
法祥。同州人(今山西大荔縣),少年出家,出家後即周遍遊歷各地參訪求道。法祥一生清高貧苦、息心寡慾,棲息居住並沒有一定的處所。後來安住在揚州的大興國寺,有三十多年之久。平日修身極為穩重嚴謹,時常坐臥在一個大的房間,把前後的門窗都打開流通,迎著風而居止安住。平時以讀經為功課,無論僧俗凡是有人向他問訊禮拜的,如果經卷尚未讀完,絕對不和他談一句話。
法祥法師以往生淨土為他一生的期願,凡是有所利益眾生的事,必定迴嚮往生極樂世界。後來病得很厲害,有一個侍者名為參立,聽到法祥連連地說:「佛像、佛像!」,侍者回頭一看,看到阿彌陀佛現出形像,停留在西邊的牆壁上,清淨光明就如同皎潔鏡子所映現出來的一樣,過一會兒才慢慢消失。接著香氣和音樂充滿了整個虛空,同時有一隻白鶴從西方而來,環繞屋子飛行三圈,然後又往西方飛回去,過不久,法祥就命終往生。(續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 寶相
寶相。俗姓馬。雍州(今陝西)長安人,年十九歲出家,行頭陀苦行,六時精進禮拜懺悔,經過四十多年恆常不變。每天晚上課誦《阿彌陀經》七遍,持念佛號六萬聲。先後曾經閱讀《涅槃經》一千零八十遍,並兼誦《金剛經》、《般若經》,終其一生都是如是精進修行。平日起居只吃冰冷的食物,穿著粗布的衣服,專注一心常具正念,無論早晚都懇切專注地觀想憶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等到疾病嚴重時,仍然自我要求繼續課誦念佛,終究不肯中止休息捨棄功課。臨命終前交待僧俗弟子說:「一切事務以念佛為先,不要懈怠懶惰虛度一生,將來當於西方極樂世界等待相見。」又說:「火化並棄捨分散我的屍體,不必勞苦地蓋納骨塔寫墓碑紀念文。」說完就命終往生,享年八十三歲。(續高僧傳)
唐 功迥
功迥。浚儀人(今河南開封),專門行持普賢懺法,身體從不躺臥倚靠床上,如此精進修行達三十年之久。有一天在修行之中,他見到普賢菩薩騎乘著六牙白象,同時大地變成白金色。晚年的時候,專講《法華經》,每次講到(藥草譬喻品)時,天空就開始降雨,又撰寫《佛地論疏》,發願將此註疏詮釋經典的功德,迴向求生極樂淨土。註疏完成的時候,五色的異光照耀整個室內,功迥說:「如果能夠在此時乘著光明而見到阿彌陀佛,則我的願望就滿足了。」因此乃專心繫念西方阿彌陀佛,然後絕食而往生。(佛祖統紀)
唐 惟岸、小童子
惟岸。山西并州人,平生行持方等懺法,以此功德迴嚮往生西方淨土。有時候雖然得到一點疾病,但依舊禪坐觀想沒有間斷。有一天,突然見到觀世音、大勢至兩位菩薩現身在虛空中,過了很久仍然未消失,惟岸恭敬頂禮淚流如雨地說:「弟子何其幸運,能以肉眼親自見到菩薩的聖相面容,只是惋惜菩薩的聖相無法流傳於世間,令一切的眾生得以瞻仰。」因此乃召請畫匠來描繪,但是卻沒有一個有能力可以將聖像完整地繪畫出來的人。此時突然有兩個人,自稱是從西邊京城來的,正要往五臺山,他們願意來畫菩薩的聖像。等到繪畫完畢之後,那兩個人突然消失不見。
有一天,惟岸自己知道往生西方的因緣已經成熟了,因此告訴弟子們說:「我現在將要往生,有誰要和我一起相偕而行的嗎?」這時有一個小童子頂禮說:「願隨師父一起去。」惟岸於是命令他去辭別父母,而童子的父母卻以為是小孩子兒戲的話,並不相信他。不久,小童子即沐浴更衣,進入道場坐著,然後念佛而往生。惟岸慈悲地撫摸童子的背部說:「這小孩先我而去了。」接著向弟子索筆作偈,讚歎所畫的二位菩薩聖像。讚歎完畢之後,就告別所有的弟子,然後進入道場,命令門徒弟子助念佛號,端身正坐而往生。享年八十歲,當時為周則天帝垂拱元年(西元六八五年)正月七日。(宋高僧傳)
唐 法持
法持。俗姓張,潤州江寧人(今江蘇鎮江縣)。年幼出家,十三歲時,到黃梅縣拜見五祖弘忍大師,親蒙開示佛法心要,領悟了解幽微玄妙的義理。後來又奉事方禪師,為其入門的弟子。不久之後則專修淨土法門,周則天帝長安二年(西元七○二年)九月五日,命終於金陵(今南京)的延祚寺。臨終時遺命囑咐弟子,將他的屍體暴露在松樹林下,布施給烏鴉、老鷹等鳥禽以及螞蟻等蟲,使得凡是吃到他血肉的,都能生起往生淨土的信願。說完之後就閉目往生,當時寺裡的僧人見到很多幢幡從西方而來,幢幡內放出奇異的光芒,照耀在法持往生的屋子內,時年六十八歲。(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 懷玉
懷玉。俗姓高,丹邱人(今浙江寧海南九十里),一向嚴持奉行戒律,名節孤高超脫塵俗。每天只有日中一食,整日長坐不臥,努力精進從不休息,因此跳蚤、蝨子任意滋生。曾經讀誦《阿彌陀經》三十萬遍,每天課誦佛號五萬聲,並時常懺悔禮拜諸佛
唐玄宗天寶元年(西元七四二年)六月九日,見到西方三聖像,遍滿虛空如恆河沙那麼多,有一個人舉著銀臺來迎接。懷玉說:「我一生精進念佛,誓願要取上品金臺,為什麼不是金臺呢?」說完之後,所有的聖像立刻都隱沒而去。懷玉於是更加倍努力地精進用功,有一天忽然聽到空中有聲音說:「法師頭上已經有光圈了,請趺坐結手印,等待佛來接引。」過了三天,奇異的光明照耀了整個室內,懷玉說:「如果聞到了異香,就是我的業報將要盡了。」因此書寫偈頌:
「清淨皎潔無塵垢,上品蓮臺為父母。我從最初修道以來已經過了十劫,而今出生在這個不淨的閻浮提世界。今日我厭離這個世界一切的苦痛,只以一生精進念佛的苦行,就超越了過去十劫來的修行,永遠脫離娑婆世界的濁惡,歸向西方清淨的國土。」
說完這個偈頌之後,奇妙的香氣充滿虛空,無量的佛菩薩聖眾遍滿十方,並見到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全身具足光明的紫金色,一同駕御著金剛臺而來迎接,懷玉於是含著微笑而往生。郡太守段懷然,作詩句讚歎他說:「我的師父只於一念之間就登入初地菩薩的境界,阿彌陀佛國的美妙笙歌兩度前來相迎,但是只有門前的老槐樹知道師父的心意,低垂著樹枝,只為了高掛淨土蓮池的上品金臺。」(宋高僧傳)
唐 慧日
慧日。俗姓辛,東萊人(今山東掖縣)。唐中宗時(西元七○五~七○九年)得度出家。看到義淨三藏法師,前往西域印度求法,內心非常仰慕。於是乘船渡海,經過三年終於到達印度。一面探訪禮拜釋迦牟尼佛一生成佛的種種聖地聖跡,並尋求梵文原本的經典。慧日既然經歷了這麼多的艱難困苦,因此對閻浮提世界產生了深深的厭離。他如是地思惟著,有那一個國家、那一個地方,只有快樂而沒有痛苦,又有什麼法門、那一種修行,可以很快地親見諸佛呢?因此他到處地去請問當時印度通達經律論的三藏法師們,而他們全部都勸他修行淨土法門求生極樂世界,這樣才可能達到他前述的願望。慧日聽了開示之後則歡喜踴躍頂戴奉行。
後來慧日漸漸往北印度去,到了西北印度的健馱羅國。在王城的東北方,有一座大山,山上有觀世音菩薩的聖像,凡是以至誠心恭敬祈求的人,往往都可以見到觀音大士現身。因此慧日也前往山頂,叩頭頂禮七天,又斷絕飲食、準備以死為期精進用功。到了第七天的晚上,見到觀世音菩薩在虛空中現出紫金色的身形,身長一丈多,坐在七寶蓮華座上。向下俯垂伸出右手,撫摩慧日的頭頂說:「你如果想要弘傳佛法、自利利他,唯有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至誠發願往生淨土。見到阿彌陀佛及我觀世音菩薩之後,就可以得到無上的利益,你應當要知道,淨土法門是超過一切其他行門的殊勝法門。」說完之後忽然不見。慧日本來身體非常疲憊睏乏,但是聽完這一段話之後,精神意志馬上振奮起來。
等到慧日翻山越嶺向東土中國歸來時,總共經過了七十幾個國家,歷時十八年。唐玄宗開元七年(西元七一九年)到達長安,進入皇宮,向玄宗獻上佛陀真容的畫像,以及梵文本的經典,皇上賜號為:『慈愍三藏』。慧日精勤修行淨土法門,倡導眾生念佛而影響於當時,並著述有《往生淨土集》,印刷流行於當世。唐玄宗天寶七年(西元七四八年)命終往生。臨終之前,見到蓮華現在面前,形狀如同太陽一樣光明圓滿。(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 常(敏/心)、從遊弟子
常 。山西并州人,剃度落髮後,即精進修行毫不懈怠,念佛課誦從不停止。曾經發大誓願,願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之中專修淨土法門,稱念阿彌陀佛聖號。後來遊化於洛陽,專門推崇倡導淨土法門,常常有不可思議的感應,因此而發願書寫《般若經》滿一萬卷。後來想要遠赴印度,去禮拜朝見佛陀一生的聖跡,以此殊勝的福德,迴嚮往生極樂淨土。於是到了海邊依附商船,從南海的訶陵國,到了末羅瑜國(今蘇門達臘),準備前往中印度。但是由於商船載得太重,才解纜出港沒有多遠,突然間有一陣大風吹起,商船搖盪不止,即將要翻覆沈沒。商人們都爭相爬上救生的小船,大家互相推擠排斥,這時商船的主人大聲地呼喚常搭乘小船。常 回答說:「小船可以載其他的人,我不上去了,為什麼呢?如果看輕自己的生命而利益眾人,則是隨順佛陀所開示的菩提心,捨棄自己以濟度他人,這才是大菩薩的行為。」說完之後,常就恭敬地合掌,稱念阿彌陀佛。不久之後商船沈沒,常 的身體亦沒入海水中,隨著念佛的音聲終止之後而往生,時年五十多歲。
常 有一個隨從遠遊的弟子,也稱念阿彌陀佛聖號,和他一起在念佛聲中沈沒往生。那些得到救渡的人回來之後,完整地陳述他們目睹的這個事件。(西域求法高僧傳)
唐 法善
法善。不清楚他的出身。唐玄宗天寶年間(西元七四二~七五六年)遊化於京城,學習天台宗的教法,時常讀誦《妙法蓮華經》。他所居住的地方,水瓶常常自動地充滿淨水。臨命終時,見到金色的蓮華從空中降下來迎接,天樂此起彼落地合鳴於虛空之間,然後慢慢地向西而去漸漸消失。(佛祖統紀)
唐 神皓
神皓。字恆度,俗姓徐,江蘇蘇州人。天性剛直高潔,依止於浙江錢塘龍泉寺的一公出家。唐玄宗天寶六年(西元七四七年)獲准剃度。唐肅宗乾元初年(西元七五八年),住在蘇州的開元寺,結集僧俗二眾共修而為西方社。其中如果有懈怠懶散的人,則強行使他退出蓮社,當時的人以為這種作法,就如同在栴檀林中(指精進的人),平庸的木材(指懈怠者)自然會枯萎。後來神皓得疾,告訴弟子們說:「西方極樂淨土的殊勝景象已經顯現了,我今天晚上必定往生!」然後洗浴身體換上清淨的衣服,端身正坐而往生。此時香氣充滿了整個屋子,那天夜裡,天空呈現如琉璃般清淨的顏色,有很多流星如同下雨般墜落下來,神皓當時年七十五歲。(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 道光
道光。俗姓褚,幼年出家,成年後即受具足戒。博學通達毗尼律藏,平日持誦《法華經》。一生創建佛塔寺院,終身如此精進修行而不懈怠。唐肅宗上元元年(西元七六○年)秋天八月,示現疾病,八月三日天剛亮的時候,支撐著疾病專一精神,觀想阿彌陀佛。就在此時忽然見到阿彌陀佛的身像現在他的面前,整個庭院開滿了青色的蓮華,這是從來未曾見過的美妙景況。四日清晨,天未全亮的時候,有一個異人前來迎請,道光於是張開眼睛,彈指而說:「但發菩提心。」五日,無數的曼陀羅華從虛空中如雨般飄落下來,五彩的雲氣覆蓋映照在他的屋頂,然後就在此時命終往生,時年七十九歲。(宋高僧傳)
唐 飛錫
飛錫。不清楚他的出身,最初專精學習戒律威儀,後來與楚金法師研習天台宗的教觀。唐玄宗天寶初年(西元七四二年),曾遊化到京城,最後居住在終南山紫閣草堂,並撰寫《念佛三昧寶王論》三卷。其上卷,說明了普遍憶念三世一切諸佛的法門,大略如下:
「帝釋的天網如果未張開,成千的瓔珞如何能夠看得到。羅網的大綱如果高舉起來,網子的條目自然也一齊打開。曾經洗浴於大海的人,即是已經用過了百川的流水,就如同稱念萬德洪名諸佛名號的人,必定能夠成就三昧。然而世間的人,有稱念過去釋迦牟尼佛的,有憶想現在阿彌陀佛的,唯獨未曾聽聞有人專念未來諸佛。為什麼呢?因為諸佛如來乃是天上天下至尊至貴的聖人,而眾生則是最卑微低下的凡夫,因此眾生自然會恭敬諸佛而輕視凡夫。但是,如果高下尊卑的分別心一生起,則諸多的妄想就紛紛興起。恭敬和傲慢的取捨念頭一建立,那麼平等的一真法界就隱沒了。《般若經》說:『一切的有情都有如來藏性,自性和普賢菩薩一樣平等不二,這是因為一切眾生本來自體即是周遍法界的緣故。』就像貧窮的女人身懷尊貴的王子,良米隱藏在穀殼糟糠裡面,這個道理就如同明鏡一樣明白易見。
人們都輕慢侮辱未來的白毫相光(指佛),而不敢輕視現在具足金身的如來。然而一切眾生造罪的緣由,大多是在未來佛身上,而不是在過去和現在佛身上。如果我們否定一切眾生具足佛性、否認眾生與佛無別,那麼未來佛又如何能夠產生而存在呢?若是能夠知道母親因為懷著王子而尊貴,而良米又因為穀殼糟糠而得以保全,能夠生起相應於《法華經》常不輕菩薩的恭敬心,那麼念佛三昧,就可以不求速成而成。因此不論婢女或盜匪,我們都不可以稍有輕視之心。同樣地,餓鬼地獄畜生也應當要給予平等普遍的恭敬,乃至沒有所謂的善可以執取、沒有所謂的惡可以捨棄。若能如此,那麼隨著每一個念頭的生起,就無不是慈悲平等的佛心了。」
此書的中卷,說明念現在佛專注一境的法門,其文大略如下:「《悲華經》說:『密蘇王子,從發菩提心以來,在行走的步步當中,在起心思慮的念念之間,常常都在憶念諸佛。如今他已經登上了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現今生於美妙安樂的淨土,那就是現在的阿佛是也。』我認為無論是經行於田間小路、或者徒步於幽深的山林裡,固然都要像密蘇王子一樣心心念念不離於佛。即使是如諸侯大臣,正駕起華麗的馬車出門,莊飾於車馬上的玉器搖動而撞擊鳴響、兩旁又有衛士執持儀杖隨從而行,而自己身上則穿著富貴的衣服帶著玉佩,前往朝見天子的時候。或者官兵將領,統帥著整齊威嚴的軍陣旗幟,帶領著浩浩疾行的車馬時,又怎麼可以不謹慎用心於每一步之間,使我們的心不離於念佛呢?
凡是所有的人們,從出生到死亡之間,沒有一個人沒有呼吸的出入息。一般的世間人多以珠玉寶石或菩提子為念珠,我則是以出入息為念珠。我們稱念佛號,如果依隨著呼吸,那麼就有很大的依靠。何必害怕一息不來而已經入於來世了。我在行住坐臥當中常用這個念珠,縱使昏沈睡眠的時候,也能夠懷念著阿彌陀佛而睡著,醒了之後馬上就繼續念佛。如此不斷用功,必定能夠在夢中見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如同鑽木取火,當濃煙升起的時候,就是火要燃起之前的相貌,如果不斷地夢到阿彌陀佛,那麼念佛三昧就快要成就了。如此想要面見阿彌陀佛的白毫相光,親自蒙受阿彌陀佛授記成佛,那真是萬無一失了。
有人問:『如果是這樣,只要能相繼不斷地用心去憶想阿彌陀佛,就不必高聲去念佛了?』答:『排除散亂的關鍵要點,在於念佛時的音聲,念佛時的音聲如果不振奮高昂,那麼心念恐怕就暗暗地浮動不定。這有五種意義:如同拔茅草一樣,拔一根時由於根結相連而其他的也一起拔了起來(比喻仰仗阿彌陀佛的超拔與善友彼此的相助),並憑藉著在後面的鞭策(自己痛念生死無常而振奮高聲的念佛),只要以終其一生的性命來對抗生死輪轉,那麼就可以永久辭別於將來無量劫百千的憂苦,這是第一點。返聞音聲的觀照一旦達到,萬千的妄想念頭就如冰雪般消融於陽光之下,那麼本自具足如同茂盛叢林一樣眾多的清淨功德,便自然而然流露出來。就好像在千山萬嶺之間,繁盛長青的松樹獨立孤挺地顯露出來一樣,這是第二點。
阿彌陀佛金色的容貌光明閃耀出種種鮮麗的色彩,寶華不斷如大雨淅瀝地從虛空中墜落,這種美妙殊勝的景況,現今就可以如同觀察自己指掌一樣地清晰,這些都是由於念佛的音聲所達到的,這是第三點。又如同搬運木石,如果太重而無法移動向前時,只要同時發出音聲大聲地呼號,那麼就可以飄然輕易地舉起來,這是第四點。
與魔軍強敵興兵作戰,若是彼此實力相近,正當旗鼓相望對陣交接的時候,如果使用號角聲律幫助作戰,則可以用整齊的號令,產生堅定的力量,以攻破強大的敵人,這是第五點。音聲和靜默兩者俱全,修止與作觀一起並進,這個正符合了佛陀的旨意,如此不是很好嗎?』《華嚴經》說:『寧願受無量的苦痛,可以聽聞到佛的音聲,而不願意享受一切快樂,卻聽不到佛的名號。』佛的名聲遙遠地震動三千大千世界,能令一切眾生開啟善行萌發善根,猶如春天的雷聲,喚醒了沈睡了一季的花草樹木,怎麼可以輕視念佛時的音聲呢?」
下卷則說明,理事雙修、即生無生法門,大略如下:「世間一般人都說念佛是有念的工夫,而我則說念佛就是無念。因為凡是所有的心念當下即是空寂,怎麼可以說它是有念。並非令念頭消滅才叫作空,怎麼可以說令心虛無斷滅,才稱為無念呢?心念的本性當下就空寂的,怎麼可以有『當它生起就稱為有念、當它消滅就稱為無念。』的這種生滅取捨相呢?
沒有所念的心,這叫作『應無所住』;卻又淨念相繼地念佛,這叫作『而生其心』。另外,沒有所念的心,叫作『從無住本』;而修行念佛,叫作『立一切法』。沒有所念的心,叫作『念即是空』;而修行念佛,叫作『空即是念』。這正是說明中道的雙寂而又雙照的境界。雖觀照而常處空寂,即是『沒有能念的心』;雖空寂而常起觀照,即是『而修行念佛』。這就是諸佛如來空寂而又觀照的三摩地,也就是念佛三昧究竟的境界。因此這個念佛三昧,能生首楞嚴王師子吼三昧。
《菩薩念佛三昧經》中的破相偈說:『雖然憶念佛陀的金色身,而同時安住於無所著的心,應當觀察思惟一切法之中什麼才叫作佛,以此觀照攝住心念令他淨念相續。光明的金色身相不是如來,受想行識等四陰亦復不是如來,但離開色法也沒有如來。因此,當我們憶想如來金色身時,應當知道:色法不是如來,而如來也不離色法而有,這就是諸佛世尊最殊勝而寂靜的境界。如來即是以這種殊勝的教法,善巧摧滅一切的外道邪見,就好像是龍王降雨,能普遍地潤澤一切的草木及眾生。』這部經開示說明了,就在六度萬行之中,沒有一法,不是當下即是念佛三昧。
《大品般若波羅蜜經》說:『佛為了鈍根人,說一切法本性空寂,因為他們動不動就生起執著之見;而為利根的人,說諸佛相好莊嚴,因為佛知道他們能夠如蓮華出污泥而不染塵垢故。』
《坐禪三昧經》說:『菩薩坐禪時,不念其他的一切法,唯獨只念一尊佛,就如同在清淨冰冷的大海中,唯一獨立高聳的金色須彌山,乃至要獲得功德法身,也是要如是念佛。』由此可知,不可以不念佛為無念。觀佛的金色身須知當下即是清淨實相,觀我們的色身也是一樣要觀照當下的清淨實相。因此,則凡是遇到的一切境界,無不是一真法界;沒有一個心念,當下不是平等正覺的佛心。必定不可認為離開念佛之外,還另外存有一個無念,不可以離開往生淨土,才來建立一個無生。若是離開往生而另立無生,離開念佛還有一個無念,這就是根本不了解煩惱即是菩提,眾生即是諸佛的道理啊!既然刻意的斷滅離絕是不對的,那麼即一心念佛的同時,就是真正的無念,就在往生淨土的當下,即是真正的無生。其義理是如此的清晰明顯,就如同秋天夜裡澄淨清明的天空中,明月露出雲端一樣地皎潔明白了。」
唐代宗永泰初年(西元七六五年),飛錫大師奉詔在大明宮內,和良賁法師等,參與翻譯《仁王護國般若經》以及擔任《密嚴經》校正義理的正式委員。後來就不知他的去向。(宋高僧傳。寶王三昧論)
唐 齊翰
齊翰。字等至,俗姓沈,湖州(今浙江吳興縣)人。唐玄宗天寶八年(西元七四九年),出家於永定寺。他的修道性格深沉穩重不好言語,生平的形跡從不接近聲名,身形也不沾染世俗的雜事。時常獨處在一個房間,終日室內寂靜,如同無人居住一樣。一生專門研究相部律宗的義疏,對於名相義理的精通明敏,少有人能與他相比,同時他通達明瞭《法華經》的玄奧。曾經主持蘇州湖州(即今江蘇、浙江一帶)的戒壇。
唐代宗大曆十年(西元七七五年),進入流水念佛道場,一念之間就見到了極樂淨土清淨莊嚴的境界勝相。因此作讚頌的歌曲說:「澄澈的渠水,流動而漂起光明閃爍的波浪漣漪,各色蓮華的清淨光輝,映照顯現出七寶亮麗的色彩,與我一同乘著阿彌陀佛金色毫光向西而去的,又有誰呢?」在作讚頌的不久之後得到疾病,告訴弟子們說:「有白鶴從虛空中飛下來,盤旋飛翔在我的面前,你們見到了嗎?」弟子問:「和尚要捨報往生,怎麼還會懷著病苦呢?」齊翰回答說:「這個本來就無常必朽的色身,雖然是聖人也難免於病苦啊!」說完就回頭注視西方三聖像而往生,時年六十八歲(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 自覺
自覺,博陵望都(今河北望都縣)人,少年出家於開元寺。唐肅宗至德二年(西元七五七年),前往河北靈壽縣的禪法寺,學習戒律和經論,精進勞苦地學習九年,對戒律和經論的理解都達到了精深微妙的境界。唐代宗大曆初年(西元七六六年),往河北平山縣的邊界,遇到重林山院而居住在其中,撿食果實摘採野菜,每天只吃一頓飯。
有一年大旱災,恆陽節度使張公,聽到自覺法師的精進苦行,親自入山林裡去迎請他祈雨。自覺虔誠地禱告龍天鬼神,大雨立刻應時落下,節度使張公因此非常尊重禮敬他。自覺最初時就想要鑄造大悲觀世音菩薩聖像,並建造佛寺,由於經過祈雨這件事情之後,布施的人全部都聚集起來,結果鑄造了一尊高達四十九尺的觀音聖像,清淨相好端正莊嚴。同時就在這一年年尾稻穀成熟的時候,寺院也跟著一起完成。
自覺於是在佛前發願,期願仰承阿彌陀佛的聖力,早日往生淨土。當天夜裡三更,見到兩道金光,其中有阿彌陀佛從金色光明中下降,觀音、勢至兩大士在左右隨侍。阿彌陀佛俯垂金臂撫摩自覺的頭頂說:「守著你的信願不要改變,要以利益眾生為先,七寶蓮池化生之處,任從你的願望而隨意往生。」
唐德宗貞元十一年(西元七九五年)二月十五日夜晚,見到神人現出半身於雲層中間,向下俯視告訴自覺說:「法師往生西方的時間到了。」自覺於是舉起手來表示感謝。六月十四日,就在觀音聖像前結跏趺坐而往生。自覺所鑄造的大悲觀世音菩薩,屢次有顯著的感應。到了後周世宗顯德初年(西元九五四年),世宗勒令天下的銅像一律拆除焚燬,等到要毀此尊觀音聖像時,負責拆除毀損的工匠突然死亡。後來宋太祖下令重新鑄造於寺院之中。(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amitofo3TV
推薦閱讀:
※傳喜法師北京素齋館開示
※紀念一代高僧茗山長老——茗老認識的凈空法師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第四十六集)淨空法師影音圖文檢索中心
※天台宗月悟法師:天台山剃派高僧傳記
※凈慧法師:《大般涅盤經》略釋(十八)